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整理版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第三章_美的本质问题

第三章_美的本质问题
第三章
美的本质问题
第一节 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 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 以及“为什么美”。 •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 • 柏拉图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 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 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 共同本质。
• (二)主观论 •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体的一种内在 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 • 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是17世 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 20世纪的审美态度理论就是一种最 典型的主观论。它认为,不论什么 对象,只要主体对它采取一种审美 的态度,它就可以变成审美对象, 就会显得美。
• 二、从人的本质到美的本质 • (一)人在本质上是审美性的 •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劳动观本身就带有浓厚 的审美色彩。在马克思心目中,劳动本质上就 是一种最广义的审美活动,真正的人性本质上 也就是审美的。 • 马克思强调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所具有的审 美性,他对劳动的许多论述为我们理解美的本 质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马克思对真正劳动的 论述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出发点。
• 人类审美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却不是与 世隔绝的领域,它必然包含某种与非审美的现 实之间的对照。现实中非审美的真与善也必然 与美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 因此,现实中非审美的真假、善恶,可以通过 转化为审美中的真假、善恶,作为审美中不可 缺少的要素,与美统一在一起。只是我们必须 清楚,这种美与真、善的统一,立足于审美独 立性基础之上,而不是美与真、善直接等同。
• 美学史上有关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可分为三 大基本派别: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 • (一)客观论 • 客观论认为,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 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客观论首 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又强调美就是该客观对 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古代中国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礼乐美学”、“气质美学”和“品格美学”等。

其中,"礼乐美学"强调美的评判标准应该基于人们的礼仪和乐观,并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美和秩序美。

"气质美学"主张注重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在外观和外貌上追求精神美。

"品格美学"则强调了以人的品格和内涵为基础的美。

在古代哲学家中,孔子是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认为人类的美乃是行为和品德的外化,同时将美与道德紧密相连。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孔子对“美”的定义为“多闻、问,以为多学也。

”这体现了他将美与学问和知识的相互关系进行结合的理念。

到了宋代,中国的美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在文化、艺术和审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觏撰写了《天人感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了最高境界的美。

周敦颐的《爱莲说》则对荷花的美进行了独特的描述和解读,将美与自然相结合,强调真实和真理的追求。

近代以来,中国美学逐渐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对美的探讨。

胡适、丰子恺等文化名人对美的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自由美学”和“实用美学”的观点,强调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美学思想多强调美的内涵、情感和精神层面,相对于西方美学中比较注重美的外在形式和技巧。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原理总结

美学原理总结

美学原理总结⼀、美学学科的建⽴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审美意识的形成(1)审美意识是⼀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类对⾃⼰的劳动成果产⽣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

2.美学思想的产⽣(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献之中,从⽽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1) 美学学科的建⽴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 美学作为⼀门独⽴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 美学作为⼀门独⽴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中⽂名称“美学”,由⽇本⼈中江肇民翻译。

⼆⼗世纪初传⼊中国。

⼆、美学研究的对象第⼀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

由“⾃上⽽下的美学”转向“⾃下⽽上的美学”。

实验⼼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理距离说”、格式塔⼼理美学(完形⼼理美学)、精神分析⼼理美学。

第⼆节为什么研究美学1、可以促进⼈⽣的审美化。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2、可以帮助⼈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怎样学美学美学是⼀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中国美学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中国美学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

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

“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

”(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

”(页37)荀子,“人性恶”。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页39-40)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美学原理教案模板大学版

美学原理教案模板大学版

课程名称:美学原理授课对象:大学本科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美的本质、审美活动、审美意识等基本概念。

3. 分析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教学重点:1. 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美的本质、审美活动、审美意识等基本概念。

3.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4.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教学难点:1. 美的本质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2. 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审美意识的形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美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美的本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 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美学的定义:研究美的本质、审美活动、审美意识等问题的学科。

- 美学的起源:从古希腊哲学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 美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美学、中国美学等。

2.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的多重性: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美的本质的复杂性:美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3. 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定义:指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进行的精神活动。

- 审美活动的特点:具有主观性、创造性、情感性等。

4.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定义: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意识状态。

- 审美意识的形成: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美的本质?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讲授新课1.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古希腊美学: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等。

- 德国古典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体系等。

2.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先秦美学: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思想。

- 唐宋美学:意境论、山水诗、绘画美学等。

《美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思考题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2、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应当怎样学习美学?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5、为什么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6、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怎样?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看法和他们的哲学观点有什么联系?3、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等著作是如何探讨美的?4、亚里士多德《诗学》等著作是如何论述美的?5、博克、狄德罗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6、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探讨美的?7、莱辛的《拉奥孔》和丹纳的《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黑格尔的主要哲学、美学观点是什么?9、车尔尼在美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及缺陷是什么?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哪些重要美学思想?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2、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讨美,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这方面还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3、研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什么意义?4、孔孟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3、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4、什么是美?5、美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第五章真善美和丑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丑的本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4、现实中的丑和艺术中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六章美的产生1、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2、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3、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七章社会美1、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2、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4、社会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八章自然美1、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2、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3、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4、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第九章形式美1、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2、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3、形式美和美的事物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4、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

中西⽅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中西⽅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何谓柏拉图之问与结果柏拉图之问:什么是美?不是问的什么是具体美的东西。

⽽是问为什么这些东西是美的?不同的事物我们都说它美,说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有⼀种共同的东西决定着我们要叫它为美?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它们是美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问的就是决定每⼀具体美的事物之为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问题追问的结果:1、使西⽅⽂化产⽣了美学美是什么之问意味着,只有把握了美的本质,才能把握形形⾊⾊、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

这样追求美的本质,是理解各种具体之美的基础。

这是从美本⾝,⽽不是从美之外去理解美创造了基础。

其他⽂化之所以没有美学,原因之⼀是其思维⽅式允许从美之外去⾔说某⼀具体之美所以为美,⽽古希腊⼈的逻辑产⽣了从美本⾝去讲美。

不管这⼀逻辑向前运⾏时产⽣了多么难以想象的困难,两千年来,从追求美的本质开始去建⽴⼀个美学体系,是⼀种美学得以产⽣和完成的基础。

正是西⽅历史上⼀次次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经典的西⽅美学史。

例⼦:“⽺⼤为美”:是从味的感性愉悦去⾔说美的;“充实之谓美”:是从⼈格完善去⾔说美的;“天地有⼤美⽽不⾔”:是从⾃然本真的⾓度去⾔说美的。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柏拉图之问意味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式的确⽴。

没有两⼤类,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

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的关系:其⼀,⼆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美的现象是⼈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美的本质却是要经过思考,要⽤⼼灵才能体悟出的。

⼀般⼈只是在现世中感受、谈论、把握着具体的美,⼆者学家却应该思考、体悟、把握具体美物后⾯永恒的美的本质。

其⼆,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被决定者和决定者的关系,美的本质是决定者,决定着⼀切具体事物之为美,具体事物是被决定者,它们靠了美的本质才成为美。

由此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些事物⼀会美,⼀会不美,⼀些⼈觉得美,另⼀些⼈觉得不美。

由此⼜可以得出:具体事物的美是暂时的,美的本质才是永恒的;具体事物的美是有个性、阶级性、时代性、⽂化性的,美的本质才是超个⼈、超阶级、超时代、超⽂化的。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三章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三章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
严羽
蔡元培
王国维
吕荧
11.
曾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的美学家是( )。
朱光潜
李泽厚
蔡仪
宗白华
12.
庄子的美学观是()。
君子成人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充ຫໍສະໝຸດ 之谓美美在虚实13.
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
《诗经》
《尚书》
《庄子》
《论语》
14.
25、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是( )。
羊人为美
羊生殖崇拜为美
羊综合感觉为美
羊大为美
18.
下列说法是庄子提出来的是( )
上善若水
智者乐水
柔弱胜坚强
天地有大美不言
19.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说明了美感的产生取决于( )
审美环境
审美能力
审美需要
审美心理
20.
以下不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是( )
《谈美》
《西方美学史》
《判断力批判 》
《文艺心理学》
蔡仪
朱光潜
李泽厚
高尔泰
8.
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常被称为( )。
刻镂无形
胸有成竹
气韵生动
心手相应
9.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
审美的非功利性
审美的非自觉性
审美的具象性
审美的个性
10.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 )是将“意境”范畴发展为“境界”的美学家。
一、
单项选择题
1.
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 )
柳宗元
白居易
杜甫
王昌龄
2.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2011-04-21 14:07:23)标签:中国美的艺术美形式美美学杂谈分类:调查报告《美学原理》第三版杨辛甘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2003年11月第二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总第27次印刷阅读跨度:2004年2月24日(选修)、2011年2月28日(通读)。

一什么是美学·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一)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

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的问题。

艺术美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之一,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提出美的要求,而且创造了许多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美好事物。

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以便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

一件艺术品如果对群众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便包含着一定的美学道理。

在文艺评论中就需要肯定其美学价值,这对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的能力。

在学习美学中对美的普遍本质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就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美学的又一个任务,就是在各种“新奇”的形式下,鉴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便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

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

“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

”(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

”(页37)
荀子,“人性恶”。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页39-40)
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中国画论中讲“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有这样几个特定,参见教材第45页。

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
人物品藻,第46-47页。

刘勰关于美的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

所谓“自然之道”的“道”,指的是万事万物之理,这个“理”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

郭熙,有《林泉高致》、《山水训》等作品。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王夫之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

“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叶燮:“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

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云之态以万计,无一同也。

以至云之色相,云之性情,无一同也。

云或有时归,或有时竟一去不归,或有时全归,或有时半归,无一同也。

此天地自然之文,至工也。


美的本质问题,因为没有答案,故根本无法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