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合集下载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 1921 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苍黄刺猹(chá)五行(xíng)竹匾(biǎn)胯(kuà)下髀(bì)骨愕(è)然嗤(chī)笑廿(niàn)年心绪(xù)谋(móu)食瓦楞(léng)寓(yù)所缚(fù)住鹁(bó)鸪(gū)伶(líng)俐(lì)瑟(sè)索秕(bǐ)谷隔膜(mó)深黛(dài)獾(huān)猪鄙(bǐ)夷(yí)大抵(dǐ)2.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 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2024年《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2024年《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2024年《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故乡》一文的主题思想和重要语句。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掌握作者鲁迅运用对比、象征等文学手法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本深层含义的领悟和语言文字的感知。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写作等活动,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到传统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故乡》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乡》一文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分析鲁迅运用对比和象征等文学手法的手法,领悟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鲁迅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联系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故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系列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

提问学生:“你心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故乡印象。

过渡到新课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乡》一文,作者鲁迅又是如何描绘他心中的故乡的呢?”初步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和疑难句子。

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正音正字,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整体感受,提出初步理解的问题。

深入理解分析主题思想: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探讨《故乡》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通过描绘故乡的变迁,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赏析文学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对比和象征等文学手法的运用,如通过对比“我”和闰土的变化,象征了社会的变革和人的异化。

联系社会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故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农村经济的破产等。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1.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

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线索,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由《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导入。

“乡愁”在我国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2.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PPT):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gǔ)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ī)三.指导阅读:(一)复习小说的知识,注意把握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优秀教案5篇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乡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

《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故乡》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故乡》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_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步骤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第5课《故乡》教案 1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第5课《故乡》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__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优秀教案1【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精选6篇)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展开想象,花儿还会放飞什么?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学生写的作文片段。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自读课文,要求: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2、抽生分小节读。

3、生评读。

三、细读体悟,感受情感。

1、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由读,边读边体悟。

2、学生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节(1)、抽读,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齐读,体悟。

(3)、师问: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4)、抽生回答,表演读,评读。

(5)、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归纳: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提问:“渴求”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6)、学生带着感情齐读。

学习第二节(1)、抽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诗句带给你的感觉。

(2)、点评赏析: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

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学生再次品读感受。

(3)、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4)、西红柿练习,抽读。

师总结:我们朗读的。

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学习第三节(1)、指名读。

发散思维: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2)、生齐读这一节。

提问: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生回答学习第四节(1)、指名朗读。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精选范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抒情技巧。

(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现实的深刻关注。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经典段落的背诵与理解。

2. 鲁迅先生讽刺手法和抒情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3. 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2. 小说中多元主题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鲁迅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鲁迅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九年级《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现象,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评价。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教师点评,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5. 主题探讨:(1)让学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

6.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故乡》,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写一篇短文。

3. 深入了解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象征手法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课文象征手法方面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

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

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

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

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包括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故乡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提问学生:“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或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自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内容。

提供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标记出不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析。

3. 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

分析文章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态度。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合作学习与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内容,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堂练习与巩固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

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

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故乡》是鲁迅的经典小说。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描写“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故乡的人物(闰土、杨二嫂等)在多年后的巨大变化,反映出旧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等问题。

这不仅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课文,也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风貌、体会人性复杂的重要素材。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比如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的一些简单方法。

但是对于像《故乡》这样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复杂人物心理描写的小说,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

而且现在的学生离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比较远,对于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感受不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去体会人物的命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隐晦”“萧索”“瑟索”等。

能够准确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叙事顺序。

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闰土、杨二嫂和“我”,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方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精读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文中人物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小说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的悲惨命运,从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理解小说中“我”对故乡复杂的情感,包括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对现实故乡衰败的悲哀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在封建礼教和社会压迫下的性格转变。

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开头对故乡萧索景象的描写对烘托人物心情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故乡》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Hometown" lesson pla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明确教学重点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

),按顺序安排情节。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6·小说开头描写了故乡哪一季节,怎样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样?这个景物描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7·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①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因是:②“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这是因为③“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得高墙”,这“高墙”指④希望的有无,决定于8·课后题二、三9·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和杨二嫂各画一幅画像。

答:l·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

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

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

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2·人物、情节、环境。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呐喊》,鲁迅,1921年,辛亥。

5·时间,"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6·从阴晦的天气、鸣鸣的冷风、苍黄的天色、纵横零落的荒村等方面描绘了江南农村的凋敝、荒凉及毫无生气。

反应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看到这一切“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7·①反动统治压迫剥削的结果,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对神佛崇拜的思想束缚等因素造成的。

②故乡的萧条衰败,与闰土之间形成的“厚障壁”,已觉得故乡不值得留恋了。

③当时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④实践与斗争。

8·课后题二: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先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然后说说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通过这些变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课后题三: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20年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她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那时的杨二嫂还是个安分守己的人。

20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

对“我”,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大大;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对闰土,她恶语中伤,说闰土在灰堆里埋了十多个碗碟,在运灰时一齐搬回家。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

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

她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导入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

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四、熟读课文理清下列问题;讨论预习作业: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

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

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

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

(“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

"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

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刀这相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

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檬陇的希望。

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写杨二嫂的变化,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村经济破产的涉及面之广,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为了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5·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

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6·“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