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一、煤炭资源分布特点1、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如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它们的煤炭资源总量为4.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为8 229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82.1%,而且煤类齐全,煤质普遍较好。
而我国经济最发达,工业产值最高,对外贸易最活跃,需要能源最多,耗用煤量最大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只有煤炭资源量0.27万亿t,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只有548亿t,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 5.5%,资源十分贫乏。
其中,我国最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上海所辖范围内,至今未发现有煤炭资源赋存;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截止1996年末,只有煤炭保有储量6亿t,天津市只有4亿t,浙江省只有1亿t,海南省不足1亿t。
不仅资源很少,而且大多数还是开采条件复杂、质量较次的无烟煤或褐煤,不但开发成本大,而且煤炭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丰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使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煤炭资源中心远离了煤炭消费中心,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输送煤炭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从目前我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山西大同,到东部和南部的用煤中心沈阳、上海、广州、京津等地,分别为1 270、1 890、2 740和430km。
随着今后经济高速发展,用煤量日益增大,加之煤炭生产重心西移,运距还要加长,压力还会增大。
因此,运输已成为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为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运输问题。
只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才能使煤炭顺利进入消费市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中国褐煤资源分布
中国褐煤资源分布与生产情况到1995年底,中国已探明的褐煤保有储量达1303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3%弱。
中国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西南部的云南省境内。
1. 中国褐煤资源的形成时代从中国褐煤的形成时代看,以中生界侏罗纪褐煤储量的比例最多,约占全国褐煤储量的4/5,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东北三省紧密相连的东三盟地区。
新生代第三纪褐煤资源约占全国褐煤储量的1/5左右,主要赋存在云南省境内。
四川、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也有少量第三纪褐煤,华东区的第三纪褐煤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东北三省也有部分第三纪褐煤。
在侏罗纪褐煤中极少有早中侏罗纪褐煤,一般均属晚侏罗纪褐煤。
中国侏罗纪褐煤资源的特点是含煤面积大,煤层厚。
如内蒙古东部的胜利煤田,其煤层总厚度达20~100m以上。
最厚处可达237m。
晚第三纪褐煤资源的特点是除云南省境内的昭通煤田和小龙潭煤田等煤层厚度大,其可采总厚度可达50m以上外,其余绝大多数煤田的煤层厚度不超过10m.且矿点多而分散、煤层埋藏浅,适合于小型露天开采。
早第三纪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山东省境内,分布面积少,多为中小型煤田,煤层埋藏相对较深。
大多适宜井工开采。
2.中国褐煤资源的地质勘探状况和煤层赋存情况据地矿部门的资料表明,中国对已有褐煤资源的勘探程度不高,在全国近1300亿t的褐煤储量中,经过精查勘探的地质储量(A十B十C级)还不到褐煤总储量的6%。
有90%以上的褐煤资源只经有普查或详查勘探,故其储量级别不高,可靠程度较低。
鉴于大多数褐煤资源的硫分较低,S t.d一般在1%以下,因此如何加强勘探和合理开发我国褐煤资源,将对褐煤的洁净燃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褐煤的综合利用(如液化、气化等褐煤转化工艺)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地质勘探资料显示,中国褐煤的埋藏深度普遍较浅,—般都不超过数百米,其中有不少距地表只有十几米甚至几米,而不少褐煤煤田适于露天开采,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且还可增高生产的安全性。
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三章含煤地层与煤层第一节含煤地层我省的聚煤时期有四期:一是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石炭世本溪组、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二是早中侏罗世淄博群的坊子组;三是古近纪的五图群和新近纪临朐群的山旺组;四是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泥炭层。
现对各时期含煤地层岩石特征和分布规律分述如下: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图3.1.1 山东省石炭系—三叠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区划图(采用山东岩石地层)1.月门沟群;2.石盒子组;3.石千峰组;4.二马营组;5.重要断层;6.二级、三级地层分区界线;7.鲁西地层分区;8.济南—淄博地层小区;9.济宁—临沂地层小区;10.华北平原地层分区;11.鲁东地层分区我省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在沂沭断裂带以西普遍分布,沂沭断裂带中,仅有零星分布(如莒县)(图3.1.1),断裂带以东未见古生代地层发育。
在鲁西,无论是鲁中隆起区,还是鲁西南坳陷区、鲁西北坳陷区,石炭二叠系均广泛分布,只是后期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抬升,而剥蚀作用的强度不一,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
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
在鲁西北地区,在聊考及齐广断层的作用下,新生界喜山期盖层下陷幅度很大,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剥蚀和保存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据胜利油田的钻孔资料分析,在凹陷的某些地区,可能有晚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保留(图)。
b)(一)石炭纪含煤地层-本溪组(Cy我省的石炭系与华北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下石炭世地层,只发育上石炭世本溪组。
主要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台地与泻湖、堡岛体系相交替的含煤沉积建造。
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一般总厚 8~60m。
在鲁西广泛分布,多被上覆地层所掩盖,仅有淄博、新汶等地有出露。
现叙述如下:主要由紫色、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铝质页岩、铝土矿,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上部偶夹黄灰色砂岩,局部含薄煤层。
以奥陶系古风化界面为界,与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省份:
1. 山西省: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
该省的煤炭产业历史悠久,是中国的煤炭基地之一。
2.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是中国北部的一个重要煤炭生产区,尤其以大庆煤田、乌兰察布煤田等为代表。
3. 陕西省:陕西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煤炭产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4. 河北省:河北省也是中国的煤炭产区之一,尤其以磁县、邯郸等地的煤田比较富集。
5. 安徽省:安徽省的煤炭产区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在西部地区也有一些煤炭产区。
这些省市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基础。
然而,由于煤炭开采和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减缓对煤炭的依赖。
1/ 1。
山西煤田分布
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大省区简介山西:山西煤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4,居第1位,预测储量居全国第3位。
山西是黄河流域石炭二叠纪聚煤区的中心,除晋北有少量侏罗纪煤外,其他皆为石炭二叠纪煤。
山西煤种齐全,以炼焦煤和无烟煤优势突出,炼焦煤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50%,无烟煤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40%,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均居全国第2位。
内蒙古的煤炭资源主要分为两大块:鄂尔多斯市的低变质烟煤;东部地区的褐煤。
鄂尔多斯市拥有神府东胜煤田的北半部和准格尔煤田,神府东胜煤田的煤种为不粘煤,准格尔煤田的煤种是长焰煤。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褐煤带,分布着十几个大型褐煤田以及大量的中小褐煤田。
鄂尔多斯市的不粘煤和长焰煤,以及东部地区的褐煤都属动力煤种。
内蒙古的炼焦煤主要分布在桌子山煤田和乌达煤田,探明储量不大,其中桌子山煤田的焦煤预测储量很大,找煤前景广阔。
在内蒙古的煤炭探明储量中,低变质烟煤占53%,褐煤占45%,炼焦煤占2%新疆:新疆是我国找煤潜力最大的省区,探明储量居全国第4位,预测储量居全国第1位。
新疆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其中以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谷资源最为密集。
新疆煤炭资源的99.9%为侏罗纪煤,是我国侏罗纪煤最集中的省区。
在煤种方面,新疆的煤炭资源以低变质烟煤和气煤为主,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低变质烟煤占91%,气煤占8%,其他占1%陕西:陕西煤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3位,预测储量居全国第4位。
陕西拥有神府东胜煤田的南半部和黄陇煤田两大侏罗纪煤基地,两者占陕西煤炭探明储量的91%。
与其他侏罗纪煤田相同,煤种也主要是低变质烟煤,低硫低灰,属优质的动力煤。
陕西的炼焦煤资源主要来自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和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贵州:贵州煤炭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均居全国第5位。
贵州是我国南方晚二叠纪聚煤区的主体,煤炭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均超过其他南方省区的总和。
由于晚二叠纪的成煤特点,贵州的煤炭资源以无烟煤居多。
国内煤炭资源分布详细
国内煤炭资源分布详细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消耗煤炭最大的国家之一。
由于煤炭资源的广泛分布和资源量的丰富,我国煤炭开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西南和华南等地区。
其中,华北地区主要煤种为焦煤和烟煤,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
山西、内蒙古是华北地区煤炭开采的重要省份,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量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等地,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区之一。
华东地区的主要煤种为长焰煤和无烟煤,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5%。
山东、安徽、江苏是华东地区煤炭开采的主要省份。
其中山东省的煤炭储量最大,占全国总量的17%,是全国第一大煤炭生产省份。
西南地区煤炭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
华南地区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6%,广西、广东等省份是该地区的主要煤炭生产区。
煤炭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首先是地质构造。
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类型不同,对煤炭储量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是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地层的成因、构成、孔隙度、热史等因素的不同,对煤炭形成和分布产生了影响。
第三是沉积环境。
影响煤炭形成的沉积环境包括水动力条件、泥质含量、植被和气候等,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煤炭分布的影响也不同。
此外,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区和行业政策的制定也会对煤炭资源分布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内陆地区。
煤炭资源的丰富及其开采产生的环境影响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应当通过加强监管和技术创新来保障煤炭开采的可持续性。
煤炭种类与资源分布
煤炭分类、煤田简介及煤炭大省介绍1煤的分类煤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也就是碳化过程。
煤的碳化程度与成煤时间,所处地层的压力和温度有关。
煤炭的演变是逐级进行的。
时间越长,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则碳化程度越高。
按碳化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
1.1褐煤所有煤中最低级的煤,多为块状,褐色或褐黑色,水分含量高且含有腐植酸,含挥发分40%左右,燃点低,容易着火,燃烧时上火快,火焰大,冒黑烟;发热量明显低于其他煤种,远距离运输经济性差,主要用于就近发电,化学活性高,适合直接液化(煤变油)。
产地:中国内蒙霍林河及云南小龙潭矿区是典型褐煤产地。
1.2长焰煤碳化程度最低的烟煤,由褐煤演变而来,燃烧时火焰长,适用于各种锅炉。
主要用于发电、电站锅炉燃料等。
产地:辽宁省的长焰煤储量是全国最大的,辽宁省阜新、铁法及内蒙准格尔是长烟煤基地。
1.3不粘煤成煤初期已受到一定氧化作用的低变质烟煤,几乎没有粘结性,适用于各种锅炉。
化学活性高,适合直接液化。
产地:主要产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区,中国东胜、神府矿区和靖远、哈密矿区产典型的不粘煤。
1.4弱粘煤煤化程度较低或中等煤化程度的煤,其粘结性很差,典型的弱粘煤产于山西省大同市。
产地:大同、左云的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弱粘煤是闻名中外的优质动力煤,大同马武等矿山弱粘煤是较好的炼焦配煤。
1.5气煤炼焦煤种,加热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单独炼焦产出的焦炭易碎易裂,一般与肥煤,焦煤,瘦煤配合炼焦。
地产:大同、左云、霍县、右玉、平鲁、朔县、怀仁、河曲、偏关、原平、宁武、浑源、兴县、娄烦和岚县大量产出,抚顺老虎台,山西平朔产典型的气煤。
1.6肥煤炼焦煤种,粘结性最强,加热时产生大量的胶体,单独炼焦产出的焦炭耐磨性好,但横裂纹多,气孔多,一般与气煤,焦煤,瘦煤配合炼焦。
产地:原平、五台、宁武、怀仁、临县、方山、岚县、保德、静乐、兴县、汾西、霍县、灵石、蒲县、交口、静乐和古交均有产出。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字号:[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08-03-10 来源:中国能源网据中联公司最新一轮的全国煤层气资源预测结果显示(2002年),中国陆上烟煤煤田和无烟煤煤田中(未包括褐煤煤田),在埋深300~2000m范围内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46×1012m3,世界位居第三(俄罗斯17~113×1012m3、加拿大6~76×1012m3、中国31.46×101212m3、美国11~19×1012m3)。
研究表明,中国的煤层气资源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时域性和地域富集特点。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略图中国煤层气资源的时域分布特征从赋存地层分析,中国的煤层气资源主要赋存于南方早石炭世(C1)、北方石炭二叠纪(C-P)、南方晚二叠世(P2)、晚三叠世(T3)、早-中侏罗世(J1-2)、东北早白垩世(K1)、晚第三纪(R3)等含煤地层(图2-2),表现出突出的时域分布特征。
早中侏罗世煤系和石炭二叠纪煤系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别为14.51×1012m3、13.69×1012m3,分别占总资源量的46.13%、43.52%;其次是晚二叠世煤系,资源量为2.87×1012m3,占资源总量的9.14%;其余煤系仅为0.38×1012m3,占1.20%(早石炭世煤系0.039×1012m3、晚三叠世煤系0.068×1012m3、早白垩世煤系0.267×1012m3和晚第三纪煤系0.004×1012m3)。
中国主要含煤地层及其煤层气资源量分布直方图(单位:108m3)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域富集特征从地域分布角度看,中国的煤层气资源虽然广泛分布于新、晋、陕、冀、豫、皖、辽、吉、黑、蒙、云、贵、川、渝、湘、赣、鄂、甘、宁、青、苏、浙、鲁、桂等24个省、市、自治区,但却表现出显著的区带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区带特征。
煤矿开采的区域分布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
CONTENTS
• 全球煤矿开采区域概述 • 中国煤矿开采区域分布 •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 • 煤矿开采的环境影响 • 煤矿开采的未来趋势
01 全球煤矿开采区域概述
主要产煤国家分布
中国
美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其产量占 全球总产量的较大比例。中国的煤炭资源 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
储量的90%以上。
澳大利亚煤炭储量巨大,主 要集中在昆士兰州和西澳大 利亚州,其中昆士兰州的煤 炭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
70%以上。
中国煤炭储量丰富,主要分 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 地区,其中山西省的煤炭储
量最为丰富。
印度的煤炭储量相对较少, 主要分布在贾坎德邦、奥里 萨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
全球煤炭消费区域分布
智能化采矿技术
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 采矿作业的远程控制和 自动化操作。
自动化运输系统
发展自动化运输系统, 提高煤炭运输效率,降 低运输成本。
数字化矿山管理
建立数字化矿山管理系 统,实现矿山资源的智 能化管理和调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的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20%左右, 也是煤炭消费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地区的煤炭主要用于发 电、钢铁、化工等领域。
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的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5%左右, 也是煤炭消费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地区的煤炭主要用于发 电和制造业等领域。
03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
露天开采技术
02 中国煤矿开采区域分布
主要产煤省份分布
01 02
主要产煤省份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主要产煤省份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 州、安徽、宁夏等。这些省份的煤炭资源储量大,开采条件优越,是中 国煤炭产业的重要基地。
描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有一吨煤炭,就像一个疯狂的数量——准确的约240。
8亿吨。
大部分分布在该国北部和西北部。
大煤热点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
人们在这些地区挖煤已有很长时间,占我国煤炭生产
的大部分。
在我国,煤炭不仅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冷却,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
等地,多栖息于锡金矿和炭煤矿之上。
为什么?这都是关于地球的奇特动作——构造和地质因素对煤的终点有发言权。
地面的盆地和结构在煤矿储量的形成和悬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于这些地质学的弊端,我国的煤炭资源出现了一点不平等。
看,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有一大堆煤炭资源,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
的财富。
从北方各省涌现出炭疽石的雄伟壮观,在南北两岸,比特木煤通过山地和山谷织造,证明了土地的持久精神。
而在南部和西南地区,褐色的温柔温暖轻轻地轻轻地低声说出古代的秘密和隐藏的奇观。
这种错综复杂的煤炭资源网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的地质和构造多样性,证明了历史上勘探和开采的无休止的舞蹈。
让我们为这些煤种类的辉
煌感到惊奇让我们的灵魂被他们美丽和意义的翅膀所吞噬。
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分布2007-12-26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
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
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煤矿分布
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由神东、陕北、黄陇、晋北、晋中、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组成,包含98个矿区。
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主要负担向华东、华北、东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
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负担向京津冀、中南、华东供给煤炭。
蒙东(东北)基地负担向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供给煤炭。
云贵基地负担向西南、中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
黄陇(华亭)、宁东基地负担向西北、华东、中南供给煤炭。
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田),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
在13个煤炭基地之一的神东矿区,去年生产原煤就已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
其远景规划是,到2010年、2020年生产规模分别达到1.5亿和2亿吨。
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合力”就更加强大。
它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外加近年来的新疆煤炭基地。
神东矿区神东煤炭集团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上湾镇相邻。
2009年5月20日,神东煤炭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金峰分公司、万利分公司合并后成立神东煤炭集团。
神东矿区是神府东胜矿区的简称,具体含义指陕西省神木县、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现鄂尔多斯市)。
现为我国最大的井工煤矿开采地,其中神东煤炭集团布尔台煤矿年产2000万吨,是世界第一大井工煤矿。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2009年5月20日在神东矿区四公司的基础上整合成立。
地跨陕、蒙、晋三省区,有17个煤矿,今年计划生产原煤1.7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全国重点煤矿产量的12%。
含煤地层
二、地层单位霍西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发育完好,出露齐全。
自下而上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河子组。
其中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中石炭统本溪组和下二叠统下石河子组仅含薄煤线,一般不具可采价值。
(一)本溪组(C2b)本溪组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并以奥陶系侵蚀面为底。
顶界置于太原组K1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
厚3.39~43m,总的变化趋势是,北、中部厚,南部薄。
北部汾孝矿区、中部蒲县矿区最厚,一般20m左右,其次为灵石矿区和霍州矿区,厚15m左右,南部襄汾矿区最薄,厚约10m以下。
厚度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和奥陶系侵蚀面凹凸不平及沉积当时北低南高的地形有关。
本溪组下部为鸡窝状黄铁矿或灰、灰白色铝质岩、铝质泥岩;中上部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夹薄煤及1~2层灰岩。
底部黄铁矿在全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厚度较大,有时呈结核状,星散状分布,南部襄汾矿区发育较差。
铝质岩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南部襄汾矿区常为铝质泥岩。
本组中上部有1~2层石灰岩,分布不稳定。
煤层多为煤线,其发育程度与石灰岩发育呈正相关相拟合,南部襄汾矿区灰岩不发育,煤层也相应尖灭。
本组动、植化石丰富。
(二)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顶界置于山西组底部的K7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厚50-120m,一般在90m左右。
总的变化趋势是北、中部厚,南部薄。
南部襄汾矿区在53米左右。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由老至新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第一段:自K1砂岩至K2灰岩之底。
底部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K1),下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不稳定薄煤层石灰岩,中上部为下煤组9、10、11号煤层。
灰岩层一般为一层,往南泥质含量增高,多为一层泥质灰岩或泥灰岩,最南部襄汾矿区缺失灰岩沉积,主要由于南部中条古隆起的影响所致。
本段所含下煤组为霍西煤田主要可采煤区,全区稳定,其中以10、11号煤层为主。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一、地域分布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
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
二、煤类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 ,并多是褐煤;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①南方早石炭世,②华北石炭-二叠纪,③华南二叠纪,④华南晚三叠世,⑤西北早、中侏罗世,⑥东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⑦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聚煤期。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个时期加以概括:(1)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
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
(3)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
(4)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
1、神东基地:神东、万利、准格尔、包头、乌海、府谷矿区2、陕北基地:榆神、榆横矿区3、黄陇基地:彬长(含永陇)、黄陵、旬耀、铜川、蒲白、澄合、韩城、华亭矿区4、晋北基地:大同、平朔、朔南、轩岗、河保偏、岚县矿区5、晋中基地:西山、东山、汾西、霍州、离柳、乡宁、霍东、石隰矿区6、晋东基地:晋城、潞安、阳泉、武夏矿区7、蒙东(东北)基地:扎赉诺尔、宝日希勒、伊敏、大雁、霍林河、平庄、白音华、胜利、阜新、铁法、沈阳、抚顺、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矿区8、两淮基地:淮南、淮北矿区9、鲁西基地:兖州、济宁、新汶、枣滕、龙口、淄博、肥城、巨野、黄河北矿区10、河南基地: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矿区11、冀中基地:峰峰、邯郸、邢台、井陉、开滦、蔚县、宣化下花园、张家口北部、平原大型煤田12、云贵基地:盘县、普兴:、水城、、六枝、织纳、黔北、老厂、小龙潭、昭通、镇雄、恩洪、筠连、古叙矿区13、宁东基地:石嘴山、石炭笋、灵武、鸳鸯湖、横城、韦州、马家滩;积家并、萌城矿区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储量丰富、煤类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已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规模和配套工程设施。
规划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处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担负向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
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处于煤炭消费量大的东中部,担负向京津冀、中南、华东地区供给煤炭。
蒙东(东北)基地担负向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供给煤炭。
云贵基地担负向西南、中南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
黄陇(含华亭)、宁东基地担负向西北、华东、中南地区供给煤炭。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将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综合开发利用煤炭及与煤共伴生资源,实现上下游产业联营和集聚,把大型煤炭基地建成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一、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1、我国的煤炭资源量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除台湾省外,我国垂深2000 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 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预测资源量45521.04 亿吨。
在探明保有资源量中,生产、在建井占用资源量1916.04 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 亿吨。
2、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
大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我国北方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1842.82 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08%;其余各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854.67 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 6.98% 。
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 以上;而这一线以南探明保有资源量不足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0% 。
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北多南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区。
大致这一线以西的内蒙古、山西、四川、贵州等11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为51145.71 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83%。
这一线以西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9%;而这一线以东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1%。
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西多东少的特点。
/ a3 P V, [1 k3 H% X3 M Z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上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基本生产格局。
3、我国主要省区煤炭资分布7 J* k8 B r6 S8 f$ E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
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9193.53 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50 亿吨。
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0 亿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3650.09 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60.42% ;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3362.35 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33.04%。
我国主要聚煤区分布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
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
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
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聚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湖南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浙江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发表时间:2007-12-29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
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
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
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滇藏赋煤区的聚煤期多,台湾赋煤区以第三纪聚煤作用为主,但两地区的煤层气资源意义不大,故含煤地层分布状况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