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港台文学专题讲座》课件

《港台文学专题讲座》课件
社会背景 影响 关系
港台文学生于民间,具有反映民间烦恼的特点, 因此与社会密切相关。
港台文学作为文化产物,增强了本地文化认同感, 提高了本土文化软实力。
港台文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生活, 也影响生活。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港台文学的未来发展
1 前景
随着地区文学和少数民族 文学的崛起,港台文学将 逐步拓展其影响范围。
港台文学作品解读
背景
《鱼米之乡》是一本关于乡村生活的小说,讲述了 一个农村小村庄的变迁。
情节
《鸳鸯蝴蝶》是一篇女性小说,讲述了两位女性的 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以及对传 统观念的挑战。
人物
《金锁记》是一部以家庭为主线的小说,塑造了许
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以情感、女性话题为主,关注人际关
港台文学与社会
收获
通过这场精彩的讲座,我们加 深了对港台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启示。
未来展望
港台文学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持 续壮大,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作出重要贡献。
讲座主讲人
我们邀请了资深港台文学研究专家担任主讲人,他拥有多年港台文学研究经验,为我们带来 了丰富的知识。
港台文学概述
1
历史
港台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2
流派
港台文学系由各地文学作品汇聚而成,分为主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由散文、 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流派。
3
代表作品
港台文学是海内外华人文学的重要分支,代表作品有《天马茶房》、《鱼米之 乡》、《鸳鸯蝴蝶》等。
2 挑战
3 方向
未来,港台文学将面临来 自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 冲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1-4节

台湾文学1-4节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一。他在光复前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有:《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夕 黑少女》 白鬼》 影》、《黑少女》、《白鬼》、 赵夫人的戏台》 村姑》 《赵夫人的戏台》、《村姑》、 邂逅》等二十四篇, 《邂逅》等二十四篇,此外还有文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随笔集 女性的素描》 《女性的素描》。 • 吴浊流是继赖和、 吴浊流是继赖和、杨逵之后又一位 是继赖和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他本名吴建 号饶,1900年 日生, 田,号饶,1900年6月2日生,台湾省新 竹县新埔镇人。 竹县新埔镇人。吴浊流早年的文学活动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而真正登上台湾文 坛是以1936 1936年 月处女作《水朋》 坛是以1936年3 月处女作《水朋》的发 表为标志。自此, 表为标志。自此,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 小说,长篇有: 亚细亚的孤儿》 小说,长篇有:《亚细亚的孤儿》、 无花果》 台湾连翘》 《无花果》、《台湾连翘》等;中篇和 短篇主要有《水月》 短篇主要有《水月》、《泥沼中的金鲤 功狗》《陈大人》 》《陈大人 鱼》、《功狗》《陈大人》、《糖扦 先生妈》 路迢迢》 仔》、《先生妈》、《路迢迢》等,此 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外,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诗歌方面最早出现的是追风用日文创 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 ——给苦恼的姐妹们 给苦恼的姐妹们》 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 柳裳君的《犬羊祸》 去——给苦恼的姐妹们》、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柳裳君的《犬羊祸》、施 文杞的《台娘悲史》 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 文杞的《台娘悲史》、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来 香 港社会 的发 展 中 , 获 得充 分 的发 挥 。这是 香 港 文化 最基 本 的 内核 ” 。香 港 文 化 的 边缘 性 、 多
关键 词 : 视域 ; 体例 ; 论证 ; 知识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3 ) 0 1— 0 0 2 0— 0 5
古远 清先 生 的《 当代 台港 文 学 概 论 》 于2 0 1 2 年 3月 由高等教 育 出版社 出版 。作 为一部 刚 出炉 的教 材 , 它凝 聚着古 先生 多年来 的研 究心 血 , 显示
) , 男, 武汉大学 文学院博士生 , 讲师。
第 1期
张益伟 : 融 汇前 沿知 识 凸显 创新 品质 一 评古远清先生《 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2 1
玄 学 清流 的经 世致 用作 风 和区别 于禁 欲 主义 的讲 求 实 惠 的享乐 精神 。这 一切 并 不 以理性 见长 地存 在 于儒 家 经典 之 中 , 却 以实 际行 为 渗 透 在 市井 小 民感性 的世 俗 生 活 里 的 文 化 特 征 , 无 不 在 近代 以
第3 1 卷 第1 期
2 0 1 3年 2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1 . 3 1 N o . 1
F e b . 2 0 1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台湾文学概况PPT课件

台湾文学概况PPT课件
11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12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13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示等手法。
37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18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 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白越 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他是台湾当 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 《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 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 物。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 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 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14
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
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 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 3、70年代的乡土文学 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
15
成就: 1、强大的作家队伍 2、一批好的作品 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
较多样。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数:36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

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第一编台湾文学(27课时)导论(1课时)第一节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第二节台港文学特色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第二章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第一节赖和、杨奎第二节吴浊流第三节钟理和第四节吕赫若第三章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第一节钟肇政第二节陈映真第三节黄春明、王祯和第四节宋泽莱、李乔第四章现代派小说(5课时)第一节白先勇第二节王文兴第三节七等生第四节马森第五章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高阳第二节古龙第三节琼瑶第六章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第一节林海音、郭良蕙第二节聂华苓、於梨华第三节陈若曦、欧阳子第四节施淑青、李昂、廖辉英第七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黄凡、吴锦发第二节张大春、王幼华第三章台湾诗歌(2课时)第一节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第二节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第三节乡土诗歌第四节新生代诗歌第四章台湾散文(1课时)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述第二节乡土、田园散文第三节学者散文第四节女性作家散文第五节杂文第五章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第二节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第三节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第二编香港文学(9课时)第一章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第一节香港文学的萌芽第二节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第二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黄谷柳、侣伦、舒巷城第二节海辛、西西、吴煦第三章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金庸、梁羽生第二节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李碧华第三节卫斯理、南宫博、董千里第四章香港南来、旅港作家的小说(1课时)第一节徐言于、刘以曾、陶然第二节颜纯钩、东瑞、施叔青第五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董启章第二节黄碧云、钟晓阳第六章香港的诗歌(1课时)第一节本土诗人的诗歌第二节南来诗人的诗歌第三节旅港诗人的诗歌第七章香港的散文(1课时)第一节学者散文第二节框框散文第四章香港影视戏剧文学(1课时)第一节朱石麟、李翰祥、王家卫第二节李援华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阅读并重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及文学分析能力。

台港澳概论

台港澳概论

台湾战略地位1.地理位置:地处中国海区东南部前沿,又位于亚洲东部岛链中环,为中国东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线侧翼的海上屏障,是维护中国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权益的战略要地。

2.文化历史:远古时期,台湾与大陆便有密切的文化渊源。

1895年被日本强行割占。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中国政府收回。

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踞至今。

有丰厚的中华文化传承。

3.军事政治地位: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台湾是我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门户,对我国长远发展意义深远,台湾居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的中间,是我国“南下之门户”,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较大。

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岛链”的中心,是美国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对美国称霸亚太遏制我国作用明显。

台湾处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中心,是日本“海上生命线”的要冲,对日本的国家利益生死攸关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关系到中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的主权,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在中美交往关系上,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其他国家建交也一样),可见,处理和维护中美关系良好稳定发展,台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

理解弱国无外交跟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一样,帝国主义掌握着会议的主动权,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策,中国在会议上没有决定权,此之谓弱国无外交,所以现在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3)1997年香港回归前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统治,但这并不等于香港就是殖民地。

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殖民地主要是指因外国统治、管辖而丧失了主权的国家,是要使其获得独立的问题。

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中国要对被占领的领土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

所以,殖民地概念不适用于香港。

(4)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英国于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最早公开承认新中国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的西方大国。

文学欣赏课件港澳台文学

文学欣赏课件港澳台文学

金庸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生
于浙江海宁,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 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 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 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 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 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与 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 三大宗师。
文学欣赏
第一章 概述
文学欣赏
第八章 中国港澳台文学欣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情景导入
? “世界华文文学”: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 ?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港文学时期、90年代的海外华文 文学时期、21世纪进入世界华文文学时期。 ? 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了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广州暨南大学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世 界华文文学界在中国有了统一的团体。该学会是由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创作 、研究的作家、学者和业余研究人员组成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暨南大 学原副校长、教授饶芃子当选首任会长。 ? 华文文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语种文学,较之其他语种,其在世界上拥有更 广泛的读者。“世界华文文学”的名称也延续至今。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港澳台各个历史时期文 学发展的概貌以及主要作家作品; ? 使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不同题材 的作品,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等都有所了解; ? 提高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 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台港澳文学选读

台港澳文学选读
台港澳文学选读
绪论
一、为何学习台港澳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架构的需求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空间 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结构
二、研究视域的扩大与整合 台港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 文学 1979年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在《当代》发 表 曾敏之《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 》发表 在《花城》创刊号
2、30年代初关于“乡土文学”的倡导 “用台湾话作文,用台湾话写小说,用台湾话 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受到大陆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
3、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 文学”,禁止台湾作家用中文写作。 一些作家虽然用日语创作如吕赫若,但作品中 仍然有隐晦的抗日意识,倾向描写乡土风情。 吴浊流等作家地下中文创作,等待黎明。
三、澳门文学概观 澳门新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抗战时期,茅盾、 张天翼、端木蕻良等内地作家在澳门播下种子。 2、50-70年代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离岸文 学”,澳门本土没有提供足够的发表空间给本 土作家,转而到香港投稿。
3、80-90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期。 改革开放,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频繁。澳门经 济复苏,文化也随之提升。 1984年的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建立澳门 文学的形象”的主张,创作开始走向自觉。 澳门诗歌创作最能代表其成绩。多元化的艺术 追求。古典倾向如胡晓风、江思扬等。
现代主义色彩如陶里、淘空了等 后现代风格如苇鸣、懿灵等 散文的发展与报刊的文艺副刊同步发展。主要 作家有林中英、李鹏翥等。 小说发展稍逊一筹。
阅读小说篇目: 林海音《城南旧事》 陈映真《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 王桢和《嫁妆一牛车》 白先勇《玉卿嫂》《游园惊梦》 聂华苓《爱国奖券》

港台文学绪论

港台文学绪论

1986 《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湾当代文学》 1987 《现代台湾文学史》 1988 《台湾现代文学简述》 1989 《台湾新文学初编》





20世纪90年代:兼关注香港文学 1990 《香港文学简史》 1993 《香港文学概观》 1995 《香港文学简论》 1996 《香港当代小说概述》 1997 《香港文学史》 1998 《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 1999 《香港小说史》

1984《杨逵小说选》、《赖和短篇小说选》 李黎、聂华苓lí nɡ 、於梨华、白先勇、张系国都 是大陆籍台湾旅美作家; 钟肇政、陈映真、王拓、杨逵kuí 、赖和是台湾 本土作家。

学术成果:(文学评论、新文学论丛、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文:张葆莘bǎo shēn 《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张超《借欧 美现代派之琴,唱中国流浪者之歌——论於梨华的创作》、封祖盛 《论白先勇的小说》、卢菁jīnɡ 光《他在探求什么——台湾作家 张系国散论》、武治纯《台湾文坛老兵——杨逵桨其创作》、潘翠 菁《台湾省作家——钟理和》等 专著:1984《台湾小说作家论》(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 林海音、於梨华、白先勇、黄春明、杨青矗) 1985《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 1986《乡恋、哲理、亲情——台湾文学散论》等


总集类: 《台湾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集》(10种,国文 联)、《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中国友 谊)、《二十世纪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经典系列 丛书》(花山文艺)等。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文学的宣传、教化、认识功能——审美、娱乐、 消费功能 言情、武侠、科幻、历史等通俗类作品出版 着重于文学本身艺术品质考量的学术定位及适应 市场需求的赏析性评价成为主流。

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

(二)20世纪50~70年代
•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仍然抱有重返大 陆的政治幻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完 整的反共体系,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并成为文坛为主流。 • 2.现代派文学在50年代兴起。虽然作家文 学主张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 向。
• 3.这一时期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以留学 生文学为主。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 描写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 上的磨难,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 中,彰显其精神上的失根之痛。失根与乡 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到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作品 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回归祖国的情感。在 艺术上,留学生文学多有“中西合璧”的 色彩。
• 2、在香港创作界,“南来作家”(指由内地 南来香港的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创作力 量。纵观20世纪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一 共有过三代南来作家。
• 3、“旅港作家” 在人数上,旅港作家远远不如“南来作家” 多,但有些人在港台文坛相当有影响,其 旅港期间的创作也值得一提。比较早的有 张爱玲,与张爱玲旅港的情形颇为相似的 是陈若曦。 从台湾旅港的作家对于香港作 家多元化的组成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四、澳门文学
• (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中,澳门文学 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 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但这一时期 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3、80—9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发展阶段。1984年的 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澳门文学的形 象”的主张,澳门新文学的创作走向自觉。
第一讲 台港澳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二)50——70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反共文学”。 2、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年代初“ 、 年代初 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3、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 年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50年 代,至60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和小说领域。 和小说领域。 4、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5、70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6、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 、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2、现代派文艺思潮。 、现代派文艺思潮。 3.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三)80——90年代 年代 1、第三次南下作家,日渐成为香港文学界的 、第三次南下作家, 生力军。 生力军。 2、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3、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4、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5、“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 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香港文学 世纪2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20——40年代 年代 1、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2、第一次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 用。

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文学概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

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

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虽然各具特色、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

主要原因在于: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

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

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射雕英雄传》 节录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 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 一排数十株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 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 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加了几分萧索。 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 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瘦 削的老者说话。
一、香港新文学与大陆现代文学的关系 (一)新文学兴起的标志: 1、报纸副刊展现出新文学的气象; 如《大光报》的“大光文艺”、《循环 日报》的“灯塔”副刊、《大同日报》的 “大同世界”、《南华日报》的“劲草”、 《华侨日报》的“华岳”副刊等等。
2、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8年8月创刊。第一本白话文刊物, 半月刊。张稚庐主编。
新派武侠小说的产生背景
在中国大陆,旧派武侠小说的创作到 1949年以后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香港《新晚报》催生了金庸、梁羽 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 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 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协 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 金庸与古龙、梁羽升并称为中国 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在1948年移居 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著有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 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 口。金庸小说深受欢迎,1980年代以 来已形成“金学”研究的热潮。
(二)文化背景 英国殖民当局在香港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文化政
策,华人社会并存着两种文化:
上层社会尊奉的是传统的儒学和孔孟之道;
下层社会盛行的是广东一带的粤文化(粤语、
粤剧、粤风俗及广东版的鸳鸯蝴蝶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共创 作武侠小说30多部,代表作品为《七剑下 天山》、《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 等。 • 金庸的影响和成就远远高于梁羽生,从50 年代到70年代,他共出版了15部36册武侠 小说。“新武侠小说”突破了旧武侠小说 内容上的种种局限,引入了更多的现代小 说技巧,使这一传统小说样式,具有浓郁 的现代感。
• 6、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 构性变革,文学的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文 学话题的扩大、新生代作家的成长和现代 派文学衰退。
三、香 港 文 学
• 香港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大体可概括为: 由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到写香港城市的发展 与变迁,再到对人类生存、前途的关注; 由现实主义到写实与现代手法相融合,到 受后现代的影响,最终趋向多元化。
四、澳门文学
• (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中,澳门文学 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 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但这一时期 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3、80—9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发展阶段。1984年的 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澳门文学的形 象”的主张,澳门新文学的创作走向自觉。
• 2、在香港创作界,“南来作家”(指由内地 南来香港的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创作力 量。纵观20世纪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一 共有过三代南来作家。
• 3、“旅港作家” 在人数上,旅港作家远远不如“南来作家” 多,但有些人在港台文坛相当有影响,其 旅港期间的创作也值得一提。比较早的有 张爱玲,与张爱玲旅港的情形颇为相似的 是陈若曦。 从台湾旅港的作家对于香港作 家多元化的组成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 4.台湾乡土文学在70年代迎来了成熟 的丰收季节,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高 潮。以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杨青 矗、王拓等为代表的作家,表现了乡土 作家的使命感和理性精神。
• 5.女性文学成为引人注目的风景。50年代, 由大陆来台的老一辈女作家有苏雪林、凌 淑华等,影响了如琦君、张秀亚、林海音、 罗兰等年纪稍轻的女作家,以温柔敦厚、 清新优雅的文风赢得了无数年轻读者的心。 60—70年代,影响较大的有张晓风、林文 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等,典 雅的文字和淡淡的忧伤构成这一代女性作 家的整体风格。70年代中后期又涌现出的 施叔青等新一代作家,她们文笔更加淋漓 畅快,作品更具冲击力。
(三)20世纪80—90年代
• 1、台湾的原住民文学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 其作品所特具的本土性,给乡土文学补充了新鲜 血液。 • 2、80年代后期, “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 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追寻。 • 3、环保文学是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亮点。 • 4、旅外作家创作。台湾旅外作家也开始把目光转 向海外华人的生活层面和新的社会矛盾,在作品 的创作中则追求着艺术的多元化。
• 4、在香港文学界,还有在香港各大学汇聚 着的一群从事教学、研究又喜欢文学创作 的“学院派作家”。
(二)通 俗 文 学
• 1、60年代后的香港,经济发展迅速,报刊 业兴盛,市民阶层庞大,为通俗文学在香 港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社会富裕 程度的提高,香港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偏重 消费功能,文学受到影像媒体的冲击也越 来越大。
• (二)澳门新文学的成绩 • 1、诗歌创作最能代表澳门新文学的成绩。 多元化的艺术追求是它的最大特征。 • 2、散文的繁荣是与报纸文艺副刊的创办同 步。但澳门散文的深度不够,精品也不多。 • 3、小说创作与诗歌、散文相比略逊一筹。 中鲁茂、周桐、陶里、吕平义等人的小说 具有代表性。
• 八、思考题: • 1.台湾文学的发展分哪几个时期?各时期 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哪些? • 2.香港本土作家的创作有哪些特征?其代 表作家有哪些?
第一讲 台港澳文学概论
二、台湾文学
20世纪20年代,受祖国大陆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台湾文学开始了它的 新纪元。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的90年 间,台湾文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 性、突出的地域性以及强烈的兼容性 的特征。回顾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 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20世纪20—40年代
• 此时,台湾Βιβλιοθήκη 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 学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 坚定地反殖反帝反封建,高扬“科 学”、“民主”的大旗,使这一时期 的文学在整体上与“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走向完全一致。
(一)香港的作家队伍
• 1、香港本土作家。当代香港本土作家大体 可分为三代,即老一代、第二代及新生代。
• 老一代本土作家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 后出生的,以侣伦(代表作《穷巷》)、黄 谷柳(代表作《虾球传》)等人为代表。 • 第二代本土作家以海辛(代表作《乞丐公 主》)、西西(代表作《像我这样一个女 子》)、吴煦斌(代表作《牛》)等人为代表。 • 新生代本土作家是指6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 家,如钟晓阳、黄碧云、董启章等。这批 作家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二)20世纪50~70年代
•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仍然抱有重返大 陆的政治幻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完 整的反共体系,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并成为文坛为主流。 • 2.现代派文学在50年代兴起。虽然作家文 学主张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 向。
• 3.这一时期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以留学 生文学为主。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 描写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 上的磨难,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 中,彰显其精神上的失根之痛。失根与乡 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到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作品 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回归祖国的情感。在 艺术上,留学生文学多有“中西合璧”的 色彩。
• 5、戏剧 1)在台湾光复初期曾经有过一段活跃时期, 但时间不长,当时大陆的剧本不断在台湾 戏剧舞台上演。 2)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的大专院校中近半 数都建立了剧团。台剧改革寻找新的突破 口。 3)1980年到1984年间,以姚一苇为主任委 员的“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举办了5 届实验剧展,参展的剧团从现代话剧表演 与中国传统戏曲、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关系 等方面作了多种有益尝试。
• 2、香港通俗文学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 很多,由于过分强调适应市民趣味,片面 追求速度,追求趣味、“戏说”,作品自 然鱼龙混杂。但总的来看,香港通俗文坛 也有有才华的作家,层出不穷的作品中也 不乏文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佳 作。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特别艺术成就的是 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