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合集下载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并以高热、头痛、皮疹和关节痛等症状特点明显。

本文档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种疾病。

二、临床特点1.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4至7天,最长可达14天。

2.发病初期症状: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和全身不适。

3.皮疹:发热2至5天后常伴有皮疹,疹子呈小点状或斑丘疹,可在躯干、四肢和面部等部位出现。

4.溶血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明显。

5.登革热的严重类型: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登革热,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浆漏出和器官功能损害。

三、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登革热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特征:发热持续2至7天,伴有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结膜充血、肌肉疼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现象等。

2.实验室检测:患者血清IgM和IgG抗体检测阳性,或病毒RNA、抗原检测阳性。

3.流行病学联系:患者近期有旅行史或居住地为登革热疫区。

四、治疗方法目前,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患者在感染初期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2.液体补充:病人应饮食清淡,多饮清水和含电解质的液体,以防止脱水。

3.退热药物:对于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对成人安全且适用的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4.控制疼痛: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其他止痛药缓解头痛和关节痛。

5.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必要时进行输血。

6.预防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五、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严重登革热可导致出血、血浆漏出和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预防和处理工作:1.全面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进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023年登革热诊治(新)

2023年登革热诊治(新)
• 其他: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治疗各种并发症
预后
• 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 • 影响预后的因素:既往登革病毒感染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 • 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 病程超过5天,且热退24小时以上
• 出院标准: - 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3)急性发热期检测登革热抗原(NS1)及病毒核酸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
病程 发病天数 体温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0 1 2 3 4 5 6 7 8 9 10
40
热退期
双峰热
38
36 出血
休克 器官损害
血浆渗漏
无预警征
有有预预警警征征
1.严重血浆渗漏 2.严重出血 3.严重器官损害
登革热±预警征的诊断标准
疑似登革热
于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旅行 发热且满足2个如下标准: 1.恶心、呕吐 2.皮疹 3.周身疼痛 4.束臂试验阳性 5.白细胞减少 6.预警征中任何一个
实验室确诊登革热
预警征
1.严重腹痛 2.持续呕吐 3.临床液体积聚,血清白蛋白降低 4.粘膜出血 5.嗜睡,焦躁不安 6.肝肿大超过2cm 7. HCT增加,少尿 8. 血小板显著下降,小于50×109/L 9.退热后病情恶化或持续高热一周不退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病
人有出血倾向 • 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
二、病原学
➢ 形态与结构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 形态和结构与JEV(乙脑)相似 • 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 Ⅱ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 不耐热:56℃30’可灭活 • 耐寒:4℃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 • 不耐酸,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 • 乙醚、紫外线、0.05%福尔马林都可以灭活。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该病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登革热在大多数地区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但在广东省,由于气候和环境特点,登革热疫情的流行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为了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本诊疗指引。

二、诊断1、临床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升至39℃或以上,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转氨酶升高。

此外,登革热病毒抗原阳性,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分离阳性也是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3、预防性治疗:对于接触过登革热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四、预防1、消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重要措施。

2、防蚊灭蚊: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3、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五、总结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播能力和危害性的传染病,对于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本诊疗指引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登革热,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我们也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广泛的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广东省制定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诊疗指南1:简介1.1 疾病概述1.2 流行状况2:病因与传播2.1 病因2.2 传播途径2.3 潜伏期3:临床表现3.1 症状3.2 体征3.3 并发症4:实验室诊断4.1 血液检测4.2 分离与鉴定4.3 血清学检测4.4 分子生物学检测5:影像学检查5.1 X射线检查5.2 CT扫描5.3 MRI6:诊断标准6.1 主要诊断标准 6.2 次要诊断标准7:临床分型与分级7.1 临床分型7.2 严重程度分级8:治疗原则8.1 对症治疗8.2 对病因治疗8.3 常规综合治疗9:药物治疗9.1 解热镇痛药9.2 抗药物9.3 免疫治疗药物9.4 补液与营养支持药物 9.5 其他药物治疗10:并发症处理10:1 血小板减少10:2 出血10:3 创面感染10:4 其他并发症处理11:预防与控制11.1 流行病学调查11.2 个体预防11.3 社区防控11.4 医疗机构防控12:康复与护理12.1 疾病康复12.2 心理护理12.3 饮食护理12.4 生活护理13:附件注释:- 登革热:一种由登革热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潜伏期:指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间隔。

- X射线:常用于检查肺部病变和骨骼损伤的医学影像学方法。

-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断层图像来检查患者内部器官结构。

- 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局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组织图像。

-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较正常人减少,容易导致出血现象。

- 登革热预防:包括个人预防措施和社区卫生防控措施两部分,旨在减少蚊虫叮咬和传播风险。

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发布

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发布

2014.113政策导读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指南发布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发布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官方网站上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及备案指南》。

《指南》提出,“地标”应当在贯彻“国标”的基础上起补充和完善作用,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关注“国标”发布情况并及时废止相应的“地标”。

继2014年8月26日发布《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后,10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对登革热的诊断治疗措施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增加了对重症登革热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衰竭4种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内容。

新《指南》指出,登革热患者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

进行退热治疗时,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采用酒素为控制重点,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高标准制定、修订过程的透明度。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报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备案相关材料。

(来源:《健康报》)重症登革热患者并发脑病和脑炎的,应降温、吸氧,控制静脉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或利尿剂静脉滴注以减轻脑水肿。

脑炎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脑组织炎症和水肿。

(来源:《健康报》)《指南》明确,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是为了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产品和工艺要求,完善国家标准未覆盖的检验方法与规程,达到促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生产加工过程的要求。

要求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因精擦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根据新《指南》,对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抗休克治疗,初始液体复苏以等渗晶体液为主,对初始液体复苏无反应的休克或更严重的休克可加用胶体溶液(如白蛋白等)。

《指南》提示,对重症患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监测、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以及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共6个方面的监测。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1 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2 术语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NS1蛋白(NS1): DENV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 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地方性流行:重症预警指征:登革热可能发生重症的临床及实验室预警指标。

重症登革热: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红细胞比容(HCT):输液过量:重症登革热患者如静脉补液过多、过快或补液种类不恰当导致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或急性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和张力性腹水等表现。

3 流行病学和预防3.1 流行病学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

DENV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3.2 预防推荐意见1:本病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早发现对防控有重大意义,因此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 B1。

推荐意见2:发病5天内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医院收治病房周围要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需穿长袖衣裤,值班房安装纱门和纱窗等预防蚊虫叮咬(C1)。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检查: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 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 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和Ⅹ减少。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 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 倾向。
五、登革热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 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版)
周维俊
一、关于登革热定义问题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
2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 ,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 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3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二、登革病毒的特性
出血的 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 据病情及时输注 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 板显著减少应输 注血小板
其他治疗
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 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 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十、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卫气同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颜面潮红,四肢倦 怠,口微渴。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而浊,脉浮数或濡数。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二次感 染异型登革病毒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 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病例(Imported case)包括境外输入病 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 前 14 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 例。 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 14 天内离开本 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 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Indigenous case)指发病前 14 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 地方性流行(Endemic):登革热呈地方性流 行的地区, 登革病毒在人群和媒介伊蚊间持续 传播循环, 疫情连年不断;成人多已被感染, 新发病例多为儿童;可出现多种登革病毒血清 型循环。
束臂试验(Tourniquet test):又称为毛细血 管脆性试验。在前臂屈侧肘弯下 4 cm 处画一 直径 5 cm 的圆圈, 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 臂, 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 舒张压之间, 持续 8 min 后解除压力。待皮肤 颜色恢复正常时, 计数圆圈内皮肤出现新的出 血点数, 新出血点超 过 10 个为束臂试验阳性。
四、临床特征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 为1~14天,多数5~ 9天。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 为三期, 即发热期、 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 病情严重程度, 登革 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 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 类型。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 24 小时内体温可达 40 ℃。除发 热外,患者还可出现以下症状: 头痛,眼眶痛, 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疼痛, 乏力, 恶心、呕吐 以及纳差, 腹痛, 腹泻等胃肠道 症状。 发热期一般持续 3 ~ 7 天。 于病程第 3 ~ 6 天在颜面、四肢 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典型皮疹为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 或融合成片的红斑疹, 其中可见 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肤, 如红色 海洋中的岛屿,简称“皮岛”等。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如 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瘀点 瘀斑、牙龈出血、 鼻衄及束臂试 验阳性等。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八、治疗-- 一般治疗
1、隔离: • 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2、一般治疗 • 急性期卧床休息;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 • 保持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 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八、治疗—对因治疗
• 无有效抗病毒治疗
八、治疗— 对症治疗
以上
2023/6/8
鉴别诊断
• 发热伴出血疾病 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 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钩端螺旋体病
• 发热伴皮疹疾病 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 伤寒、恙虫病
• 脑病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 血液系统疾病 • 急性中毒、重型药物过敏反应
八、治 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性治疗。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中毒性肝炎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炎、尿毒症 急性血管内溶血 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二重感染
六、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WBC↓↓、 N%↓ 、 PLT ↓ 可有HCT增高(>20%),或血红蛋白升高
2、尿常规:少量蛋白和红细胞
六、实验室检查
3、生化及其它检查 • ALT,AST,CK,LDH,BUN升高 • 少数有总胆红素增高 • PT及APTT时间延长 •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显著降低 • 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BUN升高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媒介伊蚊 无慢性患者; 在发病前6~18小时至病程第5天,可使叮咬的伊蚊受
染; 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 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更易传播
三、流行病学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为规范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2009年WHO新版《登革热诊疗与防控指南》[1]、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颁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3],于2018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登革热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或解决登革热诊治及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根据GRADE分级修订),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二、术语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

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由DENV基因组编码,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培训总结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培训总结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培训总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介绍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登革热进行诊断和治疗。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附件2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型、DENV-2型多见。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

NS1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区、东南亚区、东地中海区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

我国虽尚未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输入性病例常年可见。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2019最新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2019最新

五、临床表现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
化性溃疡、哮喘、COPD、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五、临床表现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二)临床指征
一 前言
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势。描写 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好像装腔作 势的样子。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 名为登革热。
二 病原学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 正链RNA病毒,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5~55nm。
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根据抗原性不同 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 和DENV4),每种血清型DENV均可感染人, 引起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一 前言
为规范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华医学会感 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 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 征医学证据和2009年WHO新版《登革热诊疗与 防控指南》[1]、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 会颁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及中华人民共 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3]、 于2018 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登革热临床诊 断和治疗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三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 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 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东南亚多为埃及
伊蚊。 气温16℃以下,蚊体内病毒复制较慢或不复制,
感染力下降或丧失。
积水是祸源!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2014-10-11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8(031)005
【摘要】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总页数】8页(P385-392)
【作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J], 张复春;盛吉芳;王贵强;何剑峰;彭劼;唐小平;秦成峰;卢洪洲;李兴旺;刘清泉;赵鸿
2.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04年修订稿) [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3.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J],
4.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 [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

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医疗救治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医疗救治
殖后进入血液循环。
• 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
张、充血,血浆蛋白及血液有形成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
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
• 病毒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导致其减少。 • 血浆外渗是重症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
登革病毒感染可引起人体多系统损伤
St John AL, Abraham SN, Gubler DJ .Nat Rev Microbiol, 2013, 11(6): 420-6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5~9天。 •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典型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
10.艾滋病
登革热的国外流行风险
• WHO公布了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清单,登革热引起
了广泛关注列为主要的健康问题。
•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重症登革热死亡率高达20%
,近几十年来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威胁。
• 据WHO估计,全世界有40%地区面临登革热风险,每年约3.9
亿人感染。目前,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的雨季有大量病例出现
※ 全省4.5万例,死亡6例, 广州发病占全省82.67%
黑龙江
新疆
吉林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宁夏
辽宁 河北 北京 山西 山东
西藏
四川
陕西 河南 湖北
重庆
江苏 安徽
上海
云南
2014年报告发病数(例) 1000 至50000
贵州
湖南
江西 浙江 福建
广西
广东
100 至 9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1 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为规范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登革热诊疗与防控指南》[1]、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WS216-2018)》[3],于2018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登革热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或解决登革热诊治及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合理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3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等级[根据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和制定及评价(GRADE)分级修订],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2 术语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

非结构蛋白1 (Non-structural protein 1, NS1蛋白): DENV基因组编码的NS1蛋白,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可出现ADE,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Imported case)和本地感染病例(Indigenous case):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 d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

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14 d 内离开本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4 d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4]。

地方性流行(Endemic):登革热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DENV在人群和媒介伊蚊间持续传播循环,疫情连年不断;成人多已被感染,新发病例多为儿童;可出现多种DENV血清型循环。

重症预警指征(Warning signs):登革热可能发生重症的临床及实验室预警指标。

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束臂试验(Tourniquet test):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在前臂屈侧肘弯下4 cm处画一直径5 cm的圆圈,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 min后解除压力。

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时,计数圆圈内皮肤出现新的出血点数,新出血点>10个为束臂试验阳性。

红细胞比容(Haematocrit,HCT):又称红细胞压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输液过量(Fluid overload):重症登革热患者如静脉补液过多、过快或补液种类不恰当导致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或急性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和张力性腹水等表现。

3 流行病学和预防3.1 流行病学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5,6]。

感染DENV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再次感染不同型别DENV会引发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增加,引起ADE,这是引起重症登革热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登革热疫苗研发的重要障碍之一[7]。

登革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8]。

登革热在过去50年间发病率增加了30倍。

据WHO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口面临登革热感染风险,每年WHO各成员国报告的病例数高达320万例,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疾病负担[9,10]。

尚无证据表明我国存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境外输入病例常年可传入我国各地,在华北以南、夏秋季伊蚊密度较高的季节,可导致本地感染病例发生和暴发流行。

我国存在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两种流行形式,输入性病例常年存在,病例主要来源地为缅甸、老挝、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1]。

我国自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登革热暴发流行以来,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和浙江等省份曾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11,12]。

1989年我国将登革热纳入乙类传染病疫情管理,2013年云南边境地区首次发生重症登革热暴发疫情[13],2014年广东省暴发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全国报告病例4.6万余例,并出现较多重症病例,病死率为1.3/10 000,广东省部分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的趋势[14,15]。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有从热带、亚热带的东南沿海向温带北方内陆地区蔓延的趋势,2013年河南省、2017年山东省均发生本地病例流行[12,16]。

在东南亚等常年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登革热呈地方性流行,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老年人因已有多次感染,因此会对登革热有一定的抵抗力,发病人群中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17]。

但中国登革热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人群主要为20~50岁组,性别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病例职业以家务、商业及待业为主[18]。

3.2 预防[19]登革热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如杀灭成蚊,清除伊蚊的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使用防蚊驱避剂等,同时及早发现患者(特别是发病5 d内的患者),并对患者实行防蚊隔离措施尤其重要。

我国目前尚无登革热疫苗可用。

推荐意见1:本病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早发现对防控有重大意义,因此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B1)。

推荐意见2:发病5 d内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医院收治病房周围要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需穿长袖衣裤,值班房安装纱门和纱窗等预防蚊虫叮咬(C1)。

4 病原学和发病机制4.1 病原学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每种血清型DENV均可引起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1]。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ade),黄病毒属(Flavivirus),黄病毒属成员还包括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寨卡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等重要人类病原体。

DENV基因组为长约11×103 bp的单股正链RNA,两端为非编码区,内部的单一开放读码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 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DENV为球形颗粒,内部为由衣壳蛋白C和基因组RNA构成的核衣壳,外部为镶嵌有病毒结构蛋白prM 和E的脂质双层膜,直径为45~55 nm[20]。

NS1蛋白是编码DENV的重要非结构蛋白,能够以细胞内、细胞膜和胞外分泌3种形式存在。

临床研究发现,DENV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存在大量NS1蛋白,可作为早期实验室诊断的特异性指标[21]。

DENV对热敏感。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环境中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4.2 发病机制DENV经伊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肝脏的库普弗细胞内复制到一定程度,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DENV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充血,血浆蛋白及血液有形成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

最近研究表明,DENV感染引起的细胞免疫作用及其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反应,影响病程进展及疾病的转归。

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导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出血机制可能是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凝血因子消耗[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重症登革热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所有4种血清型DENV均能引起重症登革热。

DENV二次感染所致的ADE、细胞因子风暴、病毒毒力变异等宿主因素与病毒因素在重症登革热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2,23,24,25,26]。

重症登革热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浆外渗,并无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浆外渗是重症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在热退期,血浆大量进入腔隙中,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增加,血压下降,最终导致休克。

休克是由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减少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末端血管收缩导致肢端冰凉,高舒张压和脉压差降低,在休克代偿期舒张压的升高是为了维护心肌的灌注[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5 病程及临床表现[1,2,27]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 d,多数5~9 d。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3期,即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仅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5.1 病程及临床表现5.1.1 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24 h内体温可达40℃。

除发热外,患者还可出现头痛、眼眶痛及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乏力、恶心、呕吐以及纳差,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发热期一般持续3~7 d。

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或融合成片的红斑疹,其中可见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肤,如红色海洋中的岛屿,简称"皮岛"。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5.1.2 极期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

此时期部分患者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四肢渗漏征、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出现如低体温、心动过速、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脉压缩小或测不到血压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