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WS 213—2018丙型肝炎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WS213G 2018HIJ(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03-06发布,2018-08-01实施)关键词: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属;诊断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18)08-1619-03WS213-2018DiagnosisforhepatitisCNationalHealthandFamilyPlanningCommiss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Keywords:hepatitisC;hepacivirus;diagnosi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8.08.006收稿日期:2018-06-25;修回日期:2018-06-25。
前言本标准第6章、第8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本标准与WS213—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改为《丙型肝炎诊断》;———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修改了流行病学史(见4.1,2008版的3.1);———修改了临床表现(见4.2,2008版的3.2);———修改了病理学检查(见4.4和附录B,2008版的3.4);———修改了诊断原则(见第5章,2008版的第4章);———删除了疑似丙型肝炎病例(见2008版的5.1);———修改了婴幼儿丙型肝炎鉴别诊断(见7.3,2008年版的6.4);———增加了肝脏弹性测定内容(见附录C);———增加了病例报告部分(见第8章和附录D)。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控制所、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O一0年四月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 (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 (WS270-2007) (51)风疹 (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WS217-2008) (53)麻风病 (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WS215-2008) (56)黑热病 (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1 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44.86 34.34 17.34 17.98 16.84 22.75 22.74
10 0.0107
12 0.0128
12 0.0128
22 0.0233
12 0.0126
9
0.0096
7
0.0074
性别分布:2012年报告的丙肝病例中,男女性别比是 分年龄分布:
2012年各省辖市丙肝报告情况
2006年以来, 丙肝报告发病率一直在全省法定传 染病的前5位;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RNA定量试验PCR、 bDNA
诊断、监测 方法
基因分型
ALT
肝活检
肝纤维化非损伤试验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2002-June 10-12,2002
我国HCV流行特点
既往有偿卖血人群的HC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 HIV阳性者中合并较高的HCV感染率。
性传播疾病高危人群的HCV感染率相对不高,但 尚需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尤其是经男 男性接触传播HCV的风险尚需深入研究。
HIV阳性者中合并HCV感染比例较高,尤其是经 静脉吸毒和既往有偿采供血感染HIV者,在抗病 毒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基因1-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中1a和1b占所有HCV感染 的60%以上。
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流行株以1型和2型为主;3型主要 流行于东南亚地区;4型主要流行于中东地区;南非以5 型和6型为主。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一、概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其诊断及报告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涉及诊断标准、病理学诊断标准、病毒学检测标准、血清学检测标准、生化指标检测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等方面。
二、诊断标准1.病史:有输血史、静脉药瘾史、亲密接触史等;2.症状:包括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3.体征:包括肝肿大、脾肿大、黄疸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异常、血清丙肝抗体阳性等。
三、病理学诊断标准1.肝组织炎症分级:根据炎症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2.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根据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四、病毒学检测标准1.丙肝病毒RNA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RNA;2.丙肝病毒抗体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抗体。
五、血清学检测标准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2.血脂检查:包括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等。
六、生化指标检测标准1.血糖:正常范围在3.9-5.5mmol/L;2.尿素氮:正常范围在1.7-7.1mmol/L;3.肌酐:正常范围在44-133μmol/L;4.尿酸:正常范围在150-440μmol/L;5.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等。
七、影像学诊断标准1.B超: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2.CT: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特别适合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3.MRI:对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诊断准确性更高,特别适合于肝脏肿瘤的诊断。
八、治疗标准1.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肝损伤或肝肿瘤,考虑手术治疗;3.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3.避免诱发因素:如戒除烟酒、避免肝毒性药物等。
九、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感染源;2.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传播;3.接种丙肝疫苗。
十、建议进一步检查或随访1.对于未确定诊断的患者,建议进一步检查;2.对于已治疗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确保疾病的治疗效果。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通过检测丙肝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来确认丙肝病毒感染。
2. 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中的丙肝病毒相关标志物,如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核心抗原)、丙肝病毒相关免疫球蛋白M(HCV IgM)等。
3.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肝酶、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等,来评估肝脏受损程度。
4. 肝脏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评估肝脏病理改变,如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
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丙肝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的确诊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如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诊断。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一、临床表现。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腹痛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该高度怀疑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对于疑似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首先应该进行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阳性结果提示曾经感染过丙型肝炎病毒,但并不能确定是否为慢性感染。
2.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
若抗体检测结果阳性,还需要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慢性感染。
若RNA检测结果阳性,表明患者存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
3.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等指标。
肝功能异常提示肝脏受损,结合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结果,有助于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
4.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有一定的帮助。
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确诊有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行肝穿刺活检,通过病理学检查确定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明确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情况,结合以下诊断标准可对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诊断:1. 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阳性;2.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阳性;3. 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4. 肝脏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病变;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脏组织病变。
综上所述,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严谨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戊肝流行 区出差、 旅行史
WS
4
1.2 临 床 表 现
戊肝 WS 301-2008
1.2.1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 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1.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1.2.3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WS
3
1.2 临 床 表 现
丙肝 WS 213-2008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 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传染期:潜伏期后半段最高--黄疸后几天(不超过1W,无
黄疸病人转氨酶活性达高峰时)
多数病例为无症状或轻型病例,无慢性感染者。
HAV 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可诊断。
WS
1
1.1 流 行 病 学 史
甲肝 WS 298-2008
发病前2 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
戊肝 WS 301-2008
临床诊 断病例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丙肝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1.接触史:有无暴露于丙肝病毒感染者或血液制品的接触史。
2.既往史:有无输血、手术、外科操作、牙科治疗、毒品注射等高危因素。
3.传播途径:有无共用注射器或其他针具的行为史。
4.症状持续时间:有无进行性疲劳、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等持续症状。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乏力:疲劳、无力感,常见于慢性丙肝患者。
2.肝区不适:多见于急性感染期,其特点为右上腹疼痛或不适。
3.肝大:急性感染期肝脏可有压痛、肿大,慢性期常无症状。
4.黄疸:可能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1.丙肝抗体检测:通过ELISA或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抗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
2.丙肝病毒核酸检测:通过PCR方法检测丙肝病毒RNA,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3.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等指标,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功能。
4.其他血液检查:如ALT/AST比值、白蛋白水平等指标,常用于丙肝严重度评估。
四、影像学检查1.肝脏超声检查:常用于评估肝脏形态、大小、回声,了解肝脏病变情况,排除其他引起肝大的疾病。
2.腹部CT或MRI检查:用于评估肝脏结构、肿块、炎症等情况,对诊断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具有辅助价值。
根据以上丙肝的临床诊断标准,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丙肝感染。
如果怀疑感染,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丙肝病毒亚型鉴定、肝活检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感染程度和肝脏损害情况。
及早发现和诊断丙肝,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1、鼠疫:【WS 279-2008】2、霍乱:【WS 289-2008】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S 286-2008】4、艾滋病:【WS 293-2008】5、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型肝炎:【WS298-2008】乙型病毒型肝炎【WS 299-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丁型病毒性肝炎【WS 300-2008】戊型病毒性肝炎【WS 301-2008】6、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 284-2008】8、麻疹【WS 296-2008】9、流行性出血热【WS 278-2008】10、狂犬病【WS 281-2008】11、流行性乙型脑炎【WS 214-2008】12、登革热【WS 216-2008】13、炭疽【WS 283-2008】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 287-2008】15、肺结核【WS 288-2008】16、伤寒和副伤寒【WS 280-2008】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 295-2008】18、百日咳【WS 274-2007】19、白喉【WS 275-2007】20、新生儿破伤风【WS 272-2007】21、猩红热【WS 282-2008】22、布鲁氏菌病【WS 269-2007】23、淋病【WS 268-2007】24、梅毒【WS 273-2007】25、钩端螺旋体病【WS 290-2008】26、血吸虫病【WS 261-2006】27、疟疾【WS 259-2006】28、甲型H1N1流感【卫发明电〔2009〕188号】29、流行性感冒【WS 285-2008】30、流行性腮腺炎【WS 270-2007】31、风疹【WS 297-2008】3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 217-2008】33、麻风病【WS 291-2008】3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 215-2008】35、黑热病【WS 258-2006】36、包虫病【WS 257-2006】37、丝虫病【WS 260-2006】38、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WS271-2007】39、手足口病【卫发明电〔2010〕38号】。
丙肝病例报告诊断标准及规范性报告要求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 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3.5影像学检查
3.5.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3.5.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 脾脏轻度增大。
3.5.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呈锯 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 宽,脾脏增大。
重卡删除要求为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导致的重卡, 由本单位删除;不同报告单位共同报告导致的重卡, 由病人常住地的县(区)疾控中心删除。
删除卡片时要做好删除记录,并在备注中注明具体原 因。
7、信息订正
发现一报告病例诊断变更、死亡或填卡错误时,责
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重新填写传染病报 告卡,卡片类型选择订正报告,并注明订正前报告 病名),按规定完成网络订正操作。
–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 实验室诊断病例(确诊病例)需报告急、慢性
分类
2、报告信息要求
– 带*的项目为必填项 – 14岁以下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 – 身份证号码:实验室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要
求填写,临床诊断病例尽可能填写 – 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其要
报告急、慢性分类
乙肝 手足口病
2
肺结核 肺结核 肺结核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肺结核 肺结核 肺结核 乙肝
3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肺结核
肺结核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肺结核
4
痢疾 痢疾
丙肝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丙肝的确诊标准
丙肝的确诊标准
丙型肝炎(HCV)的确诊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以下是丙型肝炎的一般确诊标准:
1.临床症状: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慢性肝炎,但在早期可能没有
明显症状。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食欲减退、腹痛或不适。
2.实验室检查:
•HCV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丙型肝炎抗体,可以初步确认是否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病毒核酸检测:如果HCV抗体检测呈阳性,进一步的病毒核酸检测(如PCR)可确认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3.肝功能测试: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炎症程度。
4.肝组织活检(肝穿刺活检):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
肝组织活检,以评估肝脏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5.影像学检查:对于某些患者,可能会进行肝脏超声、CT扫描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结构。
请注意,确诊丙型肝炎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
如果您怀疑自己感染了丙型肝炎,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预防病情恶化至肝硬化等并发症非常重要。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
对于丙肝的确诊及报告需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的流程和要求,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报告。
以下是一份关于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包括相关的检测方法、诊断标准和报告流程。
一、丙肝检测方法1.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抗丙肝病毒抗体,包括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总量、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等。
2. 丙型肝炎病毒 RNA 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丙肝病毒 RNA,包括定量和定性检测。
3. 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检测,用以评估肝功能损伤情况。
二、丙肝诊断标准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丙型肝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抗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丙肝病毒抗体,包括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总量、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等。
2. 丙型肝炎病毒 RNA 检测阳性:患者血清中检测出丙肝病毒 RNA,也可经过两次测定,间隔时间为6个月。
3. 肝功能损伤:患者肝功能检测指标异常,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升高。
三、丙肝报告流程1. 诊断报告:经临床医生进行丙肝的临床诊断后,需出具相关的诊断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检测结果及诊断结论等内容。
2. 报告备案:诊断报告需进行医疗机构的备案,由医务人员进行记录,确保诊断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监测报告:对于已确诊的丙肝患者,需进行定期的病情监测,包括血清丙肝病毒RNA 定量检测、肝功能检测等,定期出具监测报告。
四、丙肝确诊及报告的重要性丙肝是一种潜伏期较长、易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疾病,及时确诊和报告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 提供治疗依据:通过丙肝的确诊,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减轻肝脏损害。
《关于慢性传染病报告的相关规定》20160417
二、肺结核
2、病例信息审核: (一)县级结防机构每个工作日要对医疗机构报告的(疑 似)肺结核病例信息进行审查、核实。对于确诊病例要 及时纳入系统管理;对于排除肺结核诊断的病例要及时 订正传染病报告卡;对于未确诊的病例要进行追踪,尽 快明确诊断。 (二)县级结防机构每个工作日进行一次重卡筛查,负责 对本县报告的肺结核重卡进行删除;市(州、地)级结 防机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重卡筛查,负责对辖区不同县 (市、区)报告的肺结核重卡删除;省疾控中心每月进 行一次重卡筛查,负责省内不同市(州、地)报告的重 卡进行删除。 (三)对于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同一病例导致的重卡、 不同报告单位分别报告同一病例导致的重卡,由病例居 住地的县及县以上结防机构删除;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 告或不同报告单位分别报告同一病例时,保留初次报告 时间最早的卡片,其余卡片删除。
现行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模型oxxxx死亡率急性传染病0017治愈死亡失访cdc审核当年首次报告0012诊断报告发病死亡x报告发病率专病管理系统00180016结核艾滋等专病管理00150014当年既往病例报告00130011新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模型病死率死亡率发病率急性传染病新增报告档案当年首次报告报卡式疫情监测与档案式专病监测管理相结合报卡式疫情监测与档案式专病监测管理相结合oxxxxx患病率仅记录本次诊断相关随访信息0010009治愈死亡失访008乙肝结核艾滋等慢性传染病007006身份证id自动mpi病人主索引005当年既往病例报告003002诊断报告发病死亡001建立电子疾病档案
现行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模型
死亡率Biblioteka 当年 首次报告 诊断报告 (发病/死亡)
二、肺结核
4、名词释义:
(1)治疗失败病例,指涂阳肺结核病例治疗至第5个月末或疗程结束时痰涂片 检查阳性的病例或涂阴肺结核病例治疗中转为涂阳肺结核病例。 (2)返回病例,指结防机构确诊的,治疗1个月以上、中断治疗2个月后再次 到结防机构接受治疗的病例。 (3)未完成疗程病例,指未完成规定的疗程(初治病人6个月、复治病人8个月) 而停止服药的病例。 (4)病人系统管理率=系统管理病人数/辖区登记病人总数×100%,辖区登记 病人数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审核查重后数据)与外地居住本地的 病例数之和,是辖区纳入网络直报的并登记的新老病人数。
河南省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质量评价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年5月第27卷第5期Chin J AIDS STD Vol.27 No.5 May 2021531 DOI: 10.13419/ki.aids.2021.05.22•工作研究•河南省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质量评价李洁,李宁,杨文杰,刘洋,张国龙,赵东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450016)摘要:目的对河南省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病例报告情况进行质量评估。
方法收集河南省2018 —2019年部分病例报告机构丙肝相关病例资料,依据2018年新颁布的丙肝诊断标准进行核对,采用报告率、HCVRNA 阳性上报率、漏报率、误报率、诊断分类报告正确率和急慢性报告正确率等指标对全省丙肝病例报告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共核查了166所医疗机构8 539例丙肝相关病例,报告率为%.00%,HCV RNA阳性上报率为94.12%,漏报率为4.00%,误报率为8.30%,诊断分类报告正确率为84.88%,急慢性报告正确率为85.81%。
临床诊断病例报告正确率(76.05%)较低;省级医疗机构病例诊断分类正确率(79.45%)较低,漏报情况(漏报率:12.51%)较为严重;县/区级医疗机构急慢性报告正确率(78.69%)较低。
结论河南省丙肝病例报告质量较好。
但漏报、错报现象仍然存在,临床诊断病例和急性病例报告正确率亟待提高,省级和县/区级医疗机构病例报告工作有待改进。
关键词:肝炎;丙型;病例报告;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R 5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662(2021)05-0531-04Quality assessment on the hepatitis C patients reported in Henan LI Jie, LI Ning, YANG Wenjie, LIU Yang, ZHANG Guolong, ZHAO Dongyang. (Henan Provincial Center f 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hengzhou 450016,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Dongyang,Email:139****************Supported by Hena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2018020520)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s the reporting quality of hepatitis C cases in Henan Province. Methods The data of hepatitis C-related cases were collected from som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Henan Province in 2018-2019. According to the newly issued diagnosis standard of hepatitis C in 2018, the quality of hepatitis C cases was evaluated using parameters.Reporting rates on the overall figure, HCV RNA positive reporting, underreporting, false reporting, corrected reporting of hepatitis C cases were collected. All the rates were compared to the 2014 figures of Henan. Results A total of 8 539 hepatitis C relevant cases from 166 medical institutions were survey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reporting rate was96.00%, the HCV RNA positive reporting rate was 94.12%, the underreporting rate was 4.00%, the false reporting rate was8.30%, the correct reporting rate of diagnosis was 84.88%, the corrected reporting rate of acute or chronic was 85.81%.The accurate reporting rate of clinical (76.05%) was low. The correct reporting rate of diagnosis (79.45%) was also low and with many cases underreported (underreporting rate: 12.51%) in provincial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correct reporting rate of acute or chronic (78.69%) was low in County/district 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Conclusion The 2018 issues hepatitis C diagnostic standard was well implemented in Henan Province. Besides, there were still underreported and false reported cases. The correct reporting rate of clinical and acute case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hepatitis C cases reporting in provincial and county/district 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needs improvement.Keywords: Hepatitis C; Case reporting; Quality assessment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HCV感染引 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法定 传染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1围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酶免疫检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超:腹部超声显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3.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3.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1.1病程在6个月以,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3.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酶免疫检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超:腹部超声显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3.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3.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3.5影像学检查3.5.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3.5.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3.5.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大。
4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试验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5诊断5.1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1.1符合3.1和3.2。
5.1.2符合3.1和3.3.1。
5.2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2.1符合3.3.2和3.1。
5.2.2符合3.3.2和3.2。
5.2.3符合3.3.2和3.3.1。
5.3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3.3.3。
5.3.1急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3.1.1符合3.3.3和3.2.1。
5.3.1.2符合3.3.3和3.4.1。
5.3.2慢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3.2.1符合3.3.3和3.2.2。
5.3.2.2符合3.3.3和3.4.2。
5.3.2.3符合3.3.3和3.5.2。
5.3.3丙肝肝硬化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5.3.3.1符合3.3.3和3.2.3。
5.3.3.2符合3.3.3和3.4. 3。
5.3.3.3符合3.3.3和3.5.3。
6鉴别诊断6.1其他病毒性肝炎其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相似,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相应的血清学和(或)病毒学检查阳性,而抗- HCV阴性、特别是HCV RNA阴性。
6.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被清除HCV感染后自行恢复或经治疗后病毒已清除者,抗-HCV可以长时间阳性,但反复检测HCV RNA均应为阴性。
6.3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抗-HCV阳性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出现抗-HCV阳性,但通常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而HCV RNA始终阴性,可以与丙型病毒性肝炎鉴别。
6.4母婴抗-HCV被动传输母体的IgG型抗-HCV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因此6个月以内的婴儿抗HCV阳性并不一定代表HCV感染。
应以婴儿HCV RNA阳性(出生2个月以后)作为其HCV感染的依据。
WS 213——2008附录A(规范性附录)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目前常用的抗—HCV检测试剂盒为第三代,含有NS4抗原(c100-3)、核心抗原(c22)、NS3抗原(c33)和NS5抗原,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更高。
常用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或其他酶免疫分析法(EIA)。
应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诊断试剂盒。
A.1基本原理本方法采用基因工程重组或人工合成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原肽片段包被聚苯乙烯珠或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或化学发光物标记的羊或鼠抗人IgG抗体为示踪物,EIA方法检测人血清中的IgG型丙肝病毒抗体。
A. 2试剂由试剂盒提供。
A.3步骤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应严格依据各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尤其是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并按说明书提供的方法判断结果。
最好有质控血清。
WS 213——2008附录B(规范性附录)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的检测方法B.1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定性检测: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B.1.1原理纯化的HCVRNA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cDNA;再以此DNA为模板,加上引物和dNTP,在耐热DNA聚合酶(Taq酶)催化下合成与原DNA链完全互补的DNA链,从而实现DNA倍增。
定性分析的最低检测限较低(即灵敏度相对较高),主要用于确定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B.1.2试剂B.1.2.1引物:引物通常由HCV基因保守区5’非编码区(5'NCR)的15~26个碱基组成,注意引物中核苷酸不要自身产生互补。
B.1.2.2dNTP:包括dATP、dGTP、dCTP、dTTP,使用pH为8.3。
B.1.2.3逆转录酶和耐热的DNA聚合酶(Taq酶)。
B.1.2.4阴性和阳性对照品B.1.3操作步骤各厂家生产的PCR药盒均有详细的使用方法介绍,应严格按说明书的操作程序进行,不可随意。
B.2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1tCVRNA)定量检测: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F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的最低检测限一般高于定性分析(即灵敏度相对较低),主要用于决定是否开始治疗及考察治疗效果。
B.2.1原理(以TagUan法为例)PCR扩增时,在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人一个特异性的荧光探针,该探针为一寡核苷酸,两端分别标记一个报告荧光基团和一个淬灭荧光基团。
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PCR扩增时,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条DNA链,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形成完全同步。
,扩增长度一般为50bp一100bp。
两端的引物必须与cDNA链相同或互补,探针靠近一端引物。
反应时(一般为42~C,30min)RNA先在反转录酶作用下逆转录为cDNA,然后在Taq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指数扩增。
其操作过程包括95~C变性,使双链DNA分离,然后60~C迅速退火和延伸。
B.2.2荧光实时定量PCR仪B.2.3试剂B.2.3.1引物和探针:引物和探针通常由HCV基因保守区5’非编码区(5'NCR)的15~25个碱基组成,注意引物中核苷酸不要自身产生互补和引物二聚体。
B.2.3.2dNTPs包括dATP、dGTP、dCTP、dTTP,pH8.3。
B.2.3.3反转录酶和耐热DNA聚合酶。
B.2.3.4阳性参比晶(一般为10‘拷贝/mL~10’拷贝/mL)。
B.2.4操作步骤各厂家生产的荧光定量PCR药盒均有详细的使用方法介绍,应严格按说明书的操作程序进行,不可随意改动。
WS 213—2008附录C(资料性附录)抗-HCV和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及HCV RNA PCR测定注意事项C.1抗-HCV和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C.1.1抗-HCV阳性,但反复检测HCV和RNA均为阴性:可能既往HCV感染已自行恢复,或经治疗病毒已清除;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偶可出现抗-HCV阳性,但HCV RNA始终为阴性。
C.1.2HCV RNA阳性,但抗-HCV阴性:可能为HCV感染早期,抗-HCV 尚未产生;处于严重免疫抑制状态或免疫受损(如HIV感染),或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亦可在HCV RNA阳性的情况下呈抗-HCV 阴性。
C.1.3母体的IgG型抗-HCV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因此6个月以内的婴儿抗-HCV阳性并不一代表HCV感染。
应以HCV RNA阳性作为HCV感染的依据。
C.2HCV RNA PCR测定注意事项C.2.1严格按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基因扩增实验室管理规范进行工作。
C.2.2实验室应严格分为PCR前准备区,样本处理区和检测区。
C.2.3各区物品应当专用,以防交叉污染。
C.2.4使用的器皿和加样器均应专用,离心管、吸头等均应高压灭茵。
C.2.5定期对实验台及各种实验室用品进行消毒。
C.2.6由于HCV为RNA病毒,在血清采集、分离、保存及RNA 提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RNA酶对RNA的降解作用。
C.2.7特别要注意应在无茵条件下采血,并在4h内将血清冻存在-3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