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的研究进展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提到由于解热镇痛药的解热和镇痛作用不尽相同,在应用时注意合理选择,正确应用。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1】【关键词】解热镇痛药;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是我们经常应用的。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消炎痛、板蓝根等。
1慎重选择解热镇痛药要掌握和了解发热、疼痛得发生机理以及各种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特点,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合理选用解热镇痛药。
1.1当细菌、病毒或某些炎性分泌物等致热源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时,使周围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组织氧化分解加速,产热增加,使体温上升。
解热镇痛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血管扩张、出汗等增加散热,于是使体温下降。
但正常体温不受解热镇痛药影响。
1.2疼痛的发生机理则是由于前列腺素、激肽、组织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高渗和低渗溶液、酸性和碱性物质、钾离子等物质刺激了末梢神经感受器所致。
解热镇痛药能对抗这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消炎、抗风湿等作用。
最近有研究证明,阿司匹林能抑制炎症区的前列腺素合成,阻抑末梢神经受体对激肽等化学介质的敏感性,因此能缓解疼痛。
它还能够直接作用于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不仅使炎症所致的疼痛得到缓解,还可以使高热消退。
各种解热镇痛药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解热作用以安乃近为最强,其次为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控制癌性发热则以消炎痛为优。
镇痛作用较弱的是消炎痛,它的镇痛作用仅适用于牙痛、神经痛、肌肉关节痛、痛经等,对创伤性疼痛、内脏平滑肌痛、灼伤痛等几乎无效。
抗风湿作用则以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为最佳。
中草药的解热、消炎、抗风湿作用较弱,较缓慢,但副作用小,可根据病情选用。
2不能滥用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与许多药物相比,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应用不当,则毒副作用更大。
2.1阿司匹林对胃粘膜的刺激很大,病人服药后可产生胃肠道反应,甚至使胃粘膜糜烂出血;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使某些哮喘病人,特别是内源性哮喘病人出现(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综合症)。
布洛芬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布洛芬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布洛芬(Ibuprofen)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员。
它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消炎等症状。
布洛芬的药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将从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酶(COX)的活性来发挥其药理学效应。
COX是一种关键的酶,参与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等炎症介质。
布洛芬通过抑制COX-1和COX-2以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退烧的作用。
与其他NSAIDs相比,布洛芬对COX的选择性较低,因此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和心血管系统的风险。
药代动力学研究揭示了布洛芬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布洛芬口服后迅速吸收,峰值血浓度通常在1-2小时内达到。
它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约为90%。
布洛芬经过肝脏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发现,布洛芬在老年人和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能存在差异,这需要在临床应用中予以考虑。
布洛芬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布洛芬与抗凝药物、抗高血压药物和某些抗癫痫药物等同时使用时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药物治疗史,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布洛芬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和退烧。
它对于关节炎、肌肉疼痛、头痛和牙痛等症状的缓解效果显著。
此外,布洛芬还可以用于缓解痛经和月经不适症状。
然而,布洛芬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对药物过敏的患者、消化道溃疡患者和孕妇等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尽管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但患者在使用时仍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正确用药原则。
过量使用布洛芬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和心血管系统的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
因此,患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遵循剂量和使用时长的建议,并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
2019年中药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度-范文模板 (5页)
2019年中药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度-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中药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全世界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
但其不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常见的有胃肠道、心血管以及中枢神经等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的损害。
在美国,每年约有20万例患者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并发症,死亡率10%。
寻找副作用少且疗效较好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刻不容缓。
中药辛凉解表祛风除湿淸热解毒等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解热、镇痛、抗炎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探寻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已成为当前解热镇痛抗炎研究新的切入点。
且中药、天然药已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发展迅速,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的药效学及相关作用机制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临床开发应用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就近年来解热镇痛抗炎中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中药解热作用机制1. 1 抑制内生致热原产生内毒素等各种致热因子进入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从而使机体发热。
白细胞致热原( Lp) 、干扰素( IFN)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 ( MIP - 1) 是五种具有致热性的细胞因子。
刘建东等采用内毒素致大鼠发热模型考察了赤雹果总有机酸的解热作用,结果表明赤雹果可抑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 TNF - ) 、白介素- 1( IL - 1) 及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 PGE2) 等致热因子的产生或释放。
田连起等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及其药效物质部位组方的解热作用是降低外周血清中致热因子TNF - 、IL - 1 含量与降低中枢下丘脑组织中的环腺苷酸( cAMP) ,提高下丘脑组织中的钙离子协同发挥解热作用。
新型解热药物研究进展与开发
新型解热药物研究进展与开发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解热药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品之一。
近年来,新型解热药物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新型解热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开发前景,并探讨一些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NSAIDs类解热药物NSAIDs(非甾体抗炎药)类解热药物是目前常用的解热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COX)来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虽然NSAID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如胃肠道不良反应、肝肾毒性等。
因此,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探索NSAIDs的副作用发生机制以及解决方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通过降低PGD2的水平,可以减少NSAIDs对肾脏的损伤。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NSAIDs的结构可以经过改变,以降低其不良反应。
二、COX-2抑制剂COX-2(环氧合酶-2)抑制剂是NSAIDs的进一步发展。
COX-2主要在炎症细胞中表达,其特异性选择性高于以前的NSAIDs。
COX-2抑制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NSAIDs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目前,一些COX-2抑制剂已上市应用,如罗非昔布、美洛昔康等。
然而,在应用COX-2抑制剂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些研究表明,COX-2抑制剂在一些病例中可能会引发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塞等。
此外,COX-2抑制剂也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
三、TRPV1激动剂除了NSAIDs类药物和COX-2抑制剂外,TRPV1(转染蛋白V1)激动剂也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解热药物。
TRPV1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其通过激活神经元来发挥解热作用。
虽然TRPV1激动剂的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有一些激动剂开始进入临床试验。
研究表明,与NSAIDs和COX-2抑制剂相比,TRPV1激动剂在解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由于TRPV1激动剂还处于开发阶段,其长期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
四、新型靶向药物除了以上药物外,一些新型靶向药物也逐渐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对乙酰氨基酚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对乙酰氨基酚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对乙酰氨基酚,作为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
它是许多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物,也是医疗领域中处理发热、疼痛等症状的常用选择。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
一、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发挥解热和镇痛的作用。
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比,它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小,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也相对较弱。
在解热方面,当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原的影响时,会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
对乙酰氨基酚能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感染、炎症、免疫性疾病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镇痛方面,它对轻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等,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对于严重的疼痛,如创伤性剧痛、癌性疼痛等,其效果可能有限。
二、临床应用范围1、发热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儿童和成人发热的常用药物之一。
尤其对于儿童发热,由于其安全性较高,是首选的退热药物之一。
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2、疼痛常用于缓解各种轻至中度的疼痛,如感冒引起的头痛、肌肉酸痛,以及关节炎、痛经等引起的疼痛。
此外,在术后疼痛的管理中,对乙酰氨基酚也常与其他镇痛药联合使用,以增强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3、特殊人群的应用(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但在妊娠晚期应谨慎使用,以免影响胎儿的心血管系统。
(2)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使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三、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1、剂量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次 500 1000 毫克,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00 毫克。
儿童的剂量则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计算。
2、注意事项(1)用药时间:一般不宜连续使用超过 3 天用于解热,超过 5 天用于镇痛。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其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1 阿司匹林的结构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丘脑中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恢复正常的体温调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亦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栓的特性,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1(COX-1)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A2(TXA2)以及前列环素,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并使血管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甚至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的TXA2合成明显增加,血小板受体(TP受体)的表达也增加。
阿司匹林作用于COX-1活化部位附近的丝氨酸529,可使其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而失活,从而减少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阻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小板激活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临床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有许多用途.可用于治疗痛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流行性出血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先兆流产、代谢性肥胖、巴特综合征、腹泻、春季结膜炎、急性肺炎、胆道蛔虫病、足癣、血小板减少性龋癜、镰状细胞性贫血、不孕症等。
布洛芬片剂和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布洛芬片剂和凝胶剂的研究进展布洛芬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但由于布洛芬副作用大,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国内外对布洛芬剂型的研究有多种,笔者介绍具代表性的普通片剂和胶囊剂,为布洛芬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标签:布洛芬制剂不良反应布洛芬是一种常用的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其活性成分为2-(4-异丁基苯基)丙酸(C13H18O2),临床上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但由于布洛芬半衰期短(1.8~2.0 h),全身应用需频繁用药,同时存在剂量大、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大等缺点。
因而,近年来人们不断致力于布洛芬制剂方面的研究,以实现定向、定位和控释给药,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
目前国内外对布洛芬剂型的研究有普通片剂、胶囊剂、栓剂、乳膏剂、混悬剂、缓释制剂、乳剂等,现对普通片剂和胶囊剂综述如下。
1 片剂1.1 分散片:将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压制片外观光洁,在40 s内完全崩解,药物溶出快,并能通过710 μm筛网。
阿不都克依木[1]等研究得出混合崩解剂的用量为1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醇溶液浓度为2%,甘露醇用量为4%时,布洛芬分散片的体外溶出快,在40 s内完全崩解,混悬液能通过710 μm筛网。
实验用CMS-Na等溶胀度较大的辅料研制了亲水溶胀性分散片,该分散片遇水后能迅速膨胀、崩解,混悬液在一定时间内较稳定,体外溶出度实验表明,分散片的溶出度远快于普通片。
布洛芬原料药和MCC等辅料易吸水,制粒前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干燥,增加片剂硬度,崩解时限减慢。
因此,将所有处方的硬度均控制在(8.0±1.2)kg范围之内。
这样药物溶出快、体内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临床疗效更好。
1.2 口腔崩解片:口腔崩解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片剂,其特点为不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无需咀嚼,遇唾液在30 s内溶解或崩解,适用于老人、儿童、吞咽困难者或外出缺水条件下的患者用药,由于服用方便,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国外已有多个品种上市。
解热镇痛抗炎药调研报告
解热镇痛抗炎药调研报告
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抗炎的药物。
本次调研报告将就该类药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其使用情况和效果。
热镇痛抗炎药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醋氨酚类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阿司匹林等能有效缓解疼痛和退热,同时具有抗炎作用。
醋氨酚类药物则以对疼痛的镇痛作用较为突出,如对乙酰氨基酚、普萘洛尔等。
这两类药物多以口服为主,部分也可以局部涂抹。
热镇痛抗炎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退热、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和肌肉疼痛等。
此外,该类药物对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热镇痛抗炎药的服用剂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剂量应尽量小而有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同时,为了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通常建议在饭后服用。
对于长期服用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不良反应。
尽管热镇痛抗炎药具有明显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但也不可忽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倾向、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热镇痛抗炎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选择,用于缓解疼痛、退热和抗炎。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同时,对于长期使用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度
中药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全世界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
但其不合理使用以及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常见的有胃肠道、心血管以及中枢神经等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的损害。
在美国,每年约有20万例患者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并发症,死亡率10%。
寻找副作用少且疗效较好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刻不容缓。
中药辛凉解表祛风除湿淸热解毒等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解热、镇痛、抗炎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探寻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已成为当前解热镇痛抗炎研究新的切入点。
且中药、天然药已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发展迅速,解热镇痛抗炎类中药的药效学及相关作用机制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临床开发应用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就近年来解热镇痛抗炎中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中药解热作用机制1. 1 抑制内生致热原产生内毒素等各种致热因子进入机体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从而使机体发热。
白细胞致热原( Lp) 、干扰素( IFN)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 ( MIP - 1) 是五种具有致热性的细胞因子。
刘建东等采用内毒素致大鼠发热模型考察了赤雹果总有机酸的解热作用,结果表明赤雹果可抑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 TNF - ) 、白介素- 1( IL - 1) 及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 PGE2) 等致热因子的产生或释放。
田连起等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及其药效物质部位组方的解热作用是降低外周血清中致热因子TNF - 、IL - 1 含量与降低中枢下丘脑组织中的环腺苷酸( cAMP) ,提高下丘脑组织中的钙离子协同发挥解热作用。
刘君财等通过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研究了黄连解毒汤的解热作用,实验结果证实了黄连解毒汤通过降低发热家兔血清及下丘脑中IL -l、TNF - 的浓度,从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李倩楠等研究显示黄芩苷显著地抑制了酵母致大鼠发热的体温,其机制可能首先通过抑制TNF - 和IL - 1 的产生或释放,继而再引起白介素- 6( IL - 6)的改变,通过抑制3 种致热因子的释放来实现其解热作用。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退烧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降低发热时体温,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退烧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退烧药的历程,并探讨当前的研究进展。
一、传统退烧药的历程1. 人类最早使用的退烧药物是中草药,如银花、金银花等,它们具有退热作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 随着药学科学的发展,传统退烧药开始向化学退烧药转变。
最典型的代表是阿司匹林,它广泛应用于降低发热导致的不适症状。
3. 20世纪60年代,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取得突破。
这种退烧药除了具有退热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成为常用的非处方退烧药物。
4. 20世纪80年代,非类固醇消炎药物如布洛芬等开始广泛应用于退烧治疗,其抗炎镇痛的作用使其在缓解发热症状方面表现出色。
二、现代退烧药的研究进展1. 传统退烧药在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副作用较大或无法满足病患个体化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求新的退烧药物。
2. 在针对退烧药领域的研究中,抗炎退烧药物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抗炎药物具有较好的退烧效果,如环丙沙星、酮洛芬等,可有效降低体温并减轻症状。
3.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退烧药物的靶点逐渐扩展,包括热原相关基因、介导发热反应的细胞因子等。
这为开发更加高效的退烧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4. 除了药物研究,退烧药物的给药途径也在不断改进。
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研究人员逐渐发展出更为方便和快速的给药方式,如鼻腔给药、皮下注射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1. 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退烧药物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多地关注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推动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加差异化的退烧药物。
2. 未来的退烧药物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开发,针对特定的基因变异或表达异常进行干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退烧药物的研究也将更加重视多学科的融合,如药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以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解热镇痛抗炎药调研报告
解热镇痛抗炎药调研报告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的症状。
本报告将对市场上常见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进行调研,并就其药理作用、适应症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醇类抗炎药两大类。
常见的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而醇类抗炎药以地塞米松为代表。
这些药物均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解热镇痛的效果。
阿司匹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NSAIDs,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活性来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
除了解热镇痛的效果,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布洛芬是另一种常见的NSAIDs,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更强调对疼痛和炎症的抑制作用。
由于其较高的选择性和抗炎效果,布洛芬在解热镇痛和治疗急、慢性炎症方面应用广泛。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到中度的头痛、发热和肌肉骨骼疼痛。
其解热效果较好,但对炎症的抑制作用较弱,且不影响血小板功能。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活性,起到抗炎作用。
尽管地塞米松不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但在炎症程度较重的疾病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指南,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用药频率使用药物。
其次,不应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以免因副作用而对健康造成伤害。
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超过推荐剂量可能导致肝脏损伤。
第三,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抗凝药物和洋地黄类药物。
综上所述,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常见且有效的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正确用药剂量和频率,并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如需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报告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报告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常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抑制炎症反应。
本次研究报告将对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首先,热镇痛抗炎药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阿司匹林。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和抑制炎症的效果。
NSAIDs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镇痛抗炎的作用。
阿司匹林则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其次,热镇痛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炎症性疾病。
例如,NSAIDs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
此外,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然而,热镇痛抗炎药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在口服使用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肝肾损害等。
此外,NSAIDs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脏病发作、高血压等。
因此,长期和高剂量的使用需要谨慎,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遵循医嘱使用。
最后,近年来,对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一方面,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更安全有效的热镇痛抗炎药。
如,针对NSAIDs的胃肠道毒副作用,一些新的NSAIDs类似物被发现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也将注意力转向热镇痛抗炎药的机制和作用途径。
如,对环氧酶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设计更具选择性和有效性的NSAIDs 类药物。
综上所述,热镇痛抗炎药在临床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应注意其安全性问题,遵循医嘱使用。
热镇痛抗炎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旨在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镇痛抗炎药将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1.1名称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简写:ASR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 8 O4分子相对质量:180.161.2药品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与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与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1.3.1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要紧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者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者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要紧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解热镇痛药的研究进展
镇痛药的研究进展文摘:本文通过对镇痛药尤其是解热镇痛药的作用、发展现状及进展的介绍,阐明了我国解热镇痛药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镇痛药、现状、研究进展一.前言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或心血管呼吸方面的变化。
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提醒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还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休克、死亡,因此及时地缓解疼痛是极为重要的。
「1」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同时又能减轻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但并不影响其它感觉。
因此对已确诊的剧烈疼痛,及时应用镇痛药既可解除病人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又可防止休克的发生,在急救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镇痛药包括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与人工合成品(哌替啶、阿法罗定、美沙酮等)。
除此之外,镇痛药还可为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2」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外周慢性钝痛的药物。
能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的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和释放,除解热和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1]。
解热镇痛类药物也可选择性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异常兴奋性,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扩张,排汗增加,呼吸加快,增加散热,同时稳定白细胞内的溶酶体膜,阻碍白细胞内致热原的释放,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
此类药物对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钝痛效果好,对外性别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与激素相对而言的,这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所具有的甾环,故而得名。
它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一线药物。
对于一些风湿性疾病,如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及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是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种类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有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他林和奇诺力等。
布洛芬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布洛芬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布洛芬,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物,自问世以来在缓解疼痛、消炎和降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布洛芬的合成方法与应用研究也在持续深入。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布洛芬的合成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医药、食品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我们将探讨布洛芬的合成原理、合成路线的优化、新型合成方法的开发,以及布洛芬在临床医疗、药物制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工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通过综述布洛芬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布洛芬的研究与应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布洛芬的合成方法布洛芬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其合成方法一直是化学和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布洛芬的合成途径主要包括酯化法、缩合法和酰胺化法等。
酯化法是最早用于布洛芬合成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以异丁苯丙酸为原料,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或醋酸乙烯酯进行酯化反应,生成布洛芬的酯类中间体,再经过水解得到布洛芬。
该方法工艺成熟,但原料成本较高,且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缩合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布洛芬合成新方法。
该法以异丁苯丙酸和甲醇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直接生成布洛芬。
该方法原料便宜易得,反应条件温和,且反应过程中无副产物生成,有利于环保和工业生产。
酰胺化法则是利用异丁苯丙酸与氨或胺类化合物进行酰胺化反应,生成布洛芬的酰胺中间体,再经过水解得到布洛芬。
该方法选择性较高,但反应条件较为苛刻,需要高温高压或催化剂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一些新兴的合成方法如微波辅助合成、超声波合成等被应用于布洛芬的合成中,这些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能耗低、产物纯度高等优点,为布洛芬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布洛芬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条件。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原料成本、设备条件、环保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合成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布洛芬的合成方法将会更加高效、环保和经济。
布洛芬的临床研究进展
布洛芬的临床研究进展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近年来,关于布洛芬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COX 有 COX-1 和 COX-2 两种同工酶,布洛芬对 COX-2 的抑制作用较强,这使得其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胃肠道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在疼痛治疗方面,布洛芬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对于常见的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布洛芬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特别是在慢性疼痛的管理中,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布洛芬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女性的痛经,布洛芬也能发挥显著的止痛作用。
在发热治疗方面,布洛芬的退热效果可靠且安全性较高。
尤其在儿童发热的治疗中,布洛芬是常用的退热药物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合理使用布洛芬可以迅速降低体温,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
布洛芬在抗炎方面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
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布洛芬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疾病的进展。
在药物安全性方面,虽然布洛芬总体上安全性较好,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包括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患者。
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关于布洛芬的用药剂量,不同的疾病和患者群体可能有所差异。
对于成人,一般建议每次 04 06 克,每日 3 4 次。
儿童则需要根据体重计算剂量。
同时,为了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建议在饭后服用。
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谨慎使用布洛芬。
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给胎儿或婴儿,对其产生潜在影响。
对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也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解热镇痛药的药理进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胡仪吉
一、发热的概念
发热指体温>38℃~41℃。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的防御反应,是生理性主 动调节。 发热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主要指标。
二、发热的机制
机体在感染或引起组织损伤等原因时皆可 导致发热。发热时很多细胞因子,如IL-1β、 IL-6、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以及TNF等释放,这 些细胞因子使下丘脑前区附近细胞的PGE2合成增 加,使PGE2从细胞中释放出来,激活位于细胞表 面的受体,使细胞的CAMP升高,促使下丘脑控制 的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COX1
0.0015 1.6 0.028 4.8 0.082 0.214 1.57 9.5 >10
COX2
0.906 277.0 1.68 72.8 0.102 0.171 1.1 5.6 0.07
COX1/COX2
600 173 60 15.16 1.25 0.80 0.70 0.58 < 0.007
抑制 COX1 选择性较高药物,如:美洛昔康、 萘丁美酮、尼美舒利等。 抑制 COX2 选择性较高药物,如:吡罗昔康、 吲哚美辛、阿斯匹林等。 抑制COX1/COX2无选择性药物,如:罗诺昔 康、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
八、非甾体类抗炎药对COX1、COX2的作用比较
药品名称
吡罗昔康 阿斯匹林 吲哚美辛 布洛芬 氟布洛芬 美洛昔康 双氯芬酸 萘普生 尼美舒利 ※
五、急性炎症反应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
磷脂 甾体激素药(一)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AA) 脂氧酶
非甾体类抗炎药(一) 环氧酶 PGC2 PGH2
5HPETE 5氢过氧化二十碳四烯酸
布洛芬研究进展[布洛芬的临床研究进展]
布洛芬研究进展[布洛芬的临床研究进展]布洛芬抗炎、解热和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并列成为解热镇痛的三大支柱药物。
布洛芬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有效的退热药,体温>39.2℃时其退热效果比同剂量的扑热息痛更明显,且退热时间较长;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作用更持久,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易耐受。
现对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用机制布洛芬通过抑制诱导型致炎性环氧酶将花生四烯代谢为介质性前列腺素或其他递质的合成,减轻前列腺素所致的局部组织充血、肿胀、发热;通过抑制白细胞活动及溶酶体释放,降低局部周围神经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痛觉敏感性,减少组织冲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布洛芬用于治疗痛经的机制可能是其对前列腺素的抑制,使子宫内压下降、宫缩减少。
布洛芬还可通过消炎、镇痛来缓解痛风,但不能纠正高尿酸血症。
此外,该药还对胃、肾等组织原型(生理性)环氧酶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镇痛2022年发表的国际精神分析研究会(IPSO)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骨关节炎疼痛,布洛芬单剂量400mg/日和多剂量1200mg/日治疗14天比扑热息痛单剂量1000mg/日或多剂量3000mg/日更有效,布洛芬的疗效/耐受性比优于扑热息痛。
国内对近6000例关节肌肉痛患者服用布洛芬的疗效进行了综合测评,统计结果显示,颈、肩、腰、背痛的患者服用布洛芬后有效率达93%,效果优良率为83%。
对于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及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肩痛,当神经根压迫并不很重时,布洛芬的治疗非常有效,推测可能是因其抗化学炎症作用使神经根周围水肿等炎性反应消退。
抗炎、抗风湿布洛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髋关节炎、膝关节炎、腰椎综合征、踝关节变形有效。
韩华等证实,0.2%的布洛芬滴眼液对各种类型的结膜炎及内眼手术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
张磊报道,布洛芬缓释药棉能有效减轻牙龈炎症,抑制牙周袋的形成和附着水平的丧失,可作为成人牙周炎的辅助治疗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药的研究进展文摘:本文通过对镇痛药尤其是解热镇痛药的作用、发展现状及进展的介绍,阐明了我国解热镇痛药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镇痛药、现状、研究进展一.前言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或心血管呼吸方面的变化。
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提醒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还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休克、死亡,因此及时地缓解疼痛是极为重要的。
「1」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同时又能减轻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但并不影响其它感觉。
因此对已确诊的剧烈疼痛,及时应用镇痛药既可解除病人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又可防止休克的发生,在急救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镇痛药包括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与人工合成品(哌替啶、阿法罗定、美沙酮等)。
除此之外,镇痛药还可为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2」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外周慢性钝痛的药物。
能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的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和释放,除解热和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1]。
解热镇痛类药物也可选择性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异常兴奋性,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扩张,排汗增加,呼吸加快,增加散热,同时稳定白细胞内的溶酶体膜,阻碍白细胞内致热原的释放,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
此类药物对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钝痛效果好,对外性别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与激素相对而言的,这一类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所具有的甾环,故而得名。
它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一线药物。
对于一些风湿性疾病,如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及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是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种类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有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他林和奇诺力等。
尽管这—类药都是通过减少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起作用,但各种药物之间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具体用什么,怎么用,还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本文重点阐述我国的解热镇痛药研究发展情况。
二、发展现状人类应用解热镇痛药已有150余年历史,现在,解热镇痛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药品,是全球应用面最广,应用量最大的医药品种之一。
近年来,我国解热镇痛药的生产和销售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今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前景看好。
(一)产销概况现在全球解热镇痛药年产量已达20余万吨,制剂几千亿片。
迄今,临床使用的解热镇痛药达100多种,许多品种进入了OTC市场。
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为五大支柱产品,合计年销售额达50多亿美元。
自20世纪40年代江苏开始少量生产水杨酸钠开始,我国生产解热镇痛的历史已有60多年。
但解放前品种和产量少得可怜,大部分依赖进口。
解放以后,我国解热镇痛药生产掀起了一个高潮。
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山东、江苏、辽宁等地相继投产非那西丁、氨基比林、保泰松、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热镇痛药工业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壮大。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解热镇痛药的生产大国,全球解热镇痛药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呈现出五大特点:1.产量高。
20世纪末,我国解热镇痛药产量为5.5万吨,2003年达6.2万多吨。
占世界产量的1/3左右,生产能力达10万吨。
其中扑热息痛年产量3.5万吨,占世界45%左右,阿司匹林年产量1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的1/3。
近几年,我国解热镇痛药产量每年均以较大比率增长。
2.规模大。
我国主要的解热镇痛药生产企业有10余家,单品种生产规模都很大。
如扑热息痛四大生产企业规模都在5000吨以上,最大规模1.5万吨。
阿司匹林三大生产企业规模都在4000吨以上,最大规模8000吨。
3.品种全。
如今我国解热镇痛药生产厂家有100多家,生产品种30余个,绝大部分品种我国都有生产。
4.出口多。
长期以来,解热镇痛药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出口量占产量的60%-70%。
现在年出口量已达4.5万吨。
出口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供应国。
5.价格低。
我国生产的解热镇痛药因吨位较大,工艺较成熟,原料自行配套,人力较低廉,因而售价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一些产品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走势。
(二)存在问题虽然我国解热镇痛药生产和销售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今后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1.技术优势未确立几十年来我国几大解热镇痛药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成倍增长,规模优势渐渐呈现,但是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尚未确立。
一些企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靠的是新增生产线,拼设备和人力,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的模式。
在工艺技术改进,成本降低,质量提高,排污治理,能耗降低等诸多方面的进步不明显,技术优势不突出。
近年来,我国能源、电力、水资源、人工等各项费用在不断上涨,环保治理要求越来越高,对今后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光有规模优势而没有技术优势,势必会影响企业今后进一步的发展。
2.市场营销薄弱多年来,我国主要解热镇痛药产品的产量大部分要靠外销,出口遍及全球五大洲。
如扑热息痛现已出口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阿司匹林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年出口量都占产量的很大部分,产品的出口依赖性很强。
如,目前我国扑热息痛生产能力达8万吨,实际产量约5.35万吨,其中内销仅占7000多吨。
长期以来,我国解热镇痛药产品出口基本上是供货给中间商,而不是直接面对终端客户。
由于受到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售价低廉,企业利润很薄,主要靠出口退税补贴,且市场不稳定。
而国外解热镇痛药生产巨头经多年运作,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全球销售渠道和网络,直接卖给终端客户,利润要高许多。
「3」3.产品档次不高目前我国出口的解热镇痛药大部分作为化工原料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低廉。
只有少数企业品种通过美国FDA、欧洲COS证书进入欧美高端医药市场,更不用说制成解热镇痛药制剂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业内人都知道,化公原料、医药原料、药物制剂三者间的价格差别十分巨大。
我国企业每年耗费大量水、电、能源。
投入大量人工,还要解决三废治理等问题,生产出成千上万吨的解热镇痛药产品出口时仅作为低端的化工原料。
可以说,承担的是最苦最累最耗能源的那部分工作,得到的利润却很少。
据行业人士观察,近年来,我国扑热息痛等的出口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三.研究进展及拓展方向根据以上一些资料显示,我国镇痛药产业要想长远发展,从生产大国变为生产强国,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
(一)争取占领更多国际市场份额近半个世纪来,尽管市场上有上百种解热镇痛药,但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始终牢牢占据国际解热镇痛药市场的前3位。
特别是在COX-2抑制剂类解热镇痛新药接连遭受重挫之后,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因其价格低廉且疗效确切,为市场长期看好,今后国内市场需求还会大量增加。
作为我国外向型出口的大众产品,解热镇痛药也值得大力发展。
「4」目前,世界医药原料药生产正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转移,我国企业可以持续发展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平、萘普生等解热镇痛药的规模和产量,争取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应在今后发展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将全国生产进一步集中,从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国外已基本停止或限制使用非纳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安乃近等品种,但这些品种在我国仍占有较大比例,挤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对国内提高用药水平和改善用药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威胁。
另外,国内解热镇痛药虽然产量巨大,但在经济规模和工艺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大部分产品基础差、技术水平低。
长期处于布局分散、规模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态;虽然品种多、发展快,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产品由短缺变为相对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往往引发恶性的价格竞争。
这些都要求解热镇痛药产业必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提高技术水平以增强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规模优势、价格优势并不是克敌致胜的唯一法宝,技术水平是很重要的。
在国际解热镇痛药市场上,我国产品虽有价格优势;但在出口价格比我国更低的印度原料药咄咄逼人的竞争下,某些品种(如布洛芬中的外销旋布洛芬)有可能受低价印度产品冲击而失去部分欧美市场。
我国企业应逐步将规模优势、价格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通过一系列技术工艺改造、革新,达到技术最优,能耗最低,质量最好,成本最低,这样才能抓住长远发展的“牛鼻子”。
同时应努力完善自身条件,使更多企业获得美国FDA、欧美COS认证,让产品打入国际医药市场。
更要投入力量,开发解热镇痛药制剂产品打入国际高端市场,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四)构建销售网络打造品牌产品由于我国大部分解热镇痛药生产企业是向中间商供货,与国际市场终端客户不直接接触,往往得不到第一手信息。
当市场发生变化时无法快速做出反应和调整,在价格和利润上更是受到制约。
此外,现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对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很多客户在购买产品时十分注重品牌。
要使我国解热镇痛药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做大做强,就要创出自己的品牌产品。
以前,我国企业对此重视不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已在这方面下功夫。
(五)加强环保,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高能耗、高污染的发酵类、化工类原料制药企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两年来,多家原料药企业环保压力停产减产的实例事实上敲响了警钟。
既往,有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解热镇痛药等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对环境保护投入欠账较多。
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舍得投入资金和力量,实施清洁生产工艺,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随着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价格也会一路走高,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
提高生产水平,做好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开发新的适用症阿司匹林属于解热镇痛药中的一种,它的发明研究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用途相当广泛。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阿司匹林越来越多的新用途被逐步发现。
如由中英科学家组织发起的,有37个国家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的实验证实,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司匹林成为众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被证实有效且能全面推广使用的药物。
传统阿司匹林可用以稀释血液和降低血栓,而plavix则是另一种治疗血栓的药物,据称,把这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