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与构造地质第四章裂缝
储层地质学裂缝
第五章储层裂缝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
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储集层即为裂缝性储层。
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它不象正常孔隙那样通过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岩心分析能够较为容易地预测和评价。
由于裂缝的存在对油气储层的勘探和开发会导致很大的影响,因而对油气储层中裂缝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章主要介绍裂缝系统的成因、裂缝的基本参数、孔渗性以及裂缝的探测和预测方法。
第一节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所谓裂缝,是指岩石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显然,裂缝是岩石受力而发生破裂作用的结果。
本节分别从力学和地质方面简要介绍裂缝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裂缝的力学成因类型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处于上覆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及流体(孔隙)压力等作用力构成的复杂应力状态中。
在三维空间中,应力状态可用三个相互正交的法向变量(即主应力)来表示,以分量σ1、σ2、和σ3别代表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图5-1)。
在实验室破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三个主应力方向密切相关的三种裂缝类型,即剪裂缝、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及张剪缝。
岩石中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图5-1 实验室破裂实验中三个主应力方向及潜在破裂面的示意图图中A示扩张裂缝,B、C表示剪裂缝1.剪裂缝剪裂缝是由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
剪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以某一锐角相交(一般为30°),而与最小主应力方向(σ3)以某一钝角相交。
在任何的实验室破裂实验中,都可以发育两个方向的剪切应力(两者一般相交60°),它们分别位于最大主应力两侧并以锐角相交(图5-1)。
当剪切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便产生了剪切破裂,形成剪裂缝。
根据库伦破裂准则,临界剪应力与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τo)及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σn)和材料的内摩擦系数(μ)有关,即,τ临界=τo+μσn剪裂缝的破裂面与σ1-σ2面呈锐角相交,裂缝两侧岩层的位移方向与破裂面平行,而且裂缝面上具有“擦痕”等特征。
裂缝识别与评价
三、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
1.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 裂缝几何参数:裂缝长度、宽度(即张开度)、倾 角和方位 ),从岩心裂缝观测研究裂缝的发育特征,
裂缝性灰岩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成像测井: FMS 图像显示为高
导暗色正弦曲线,倾向 155o ,
倾 角 88 o , ARI 图 像 显 示 缝 呈 NE-SW异常反映裂缝沿 NE—SW方 向延伸较远, DSI 图像有“斜” 条纹及斯通利波能衰减,表明
裂缝连通较好。
取心观察:岩心严重破碎,在裂缝密度较小处(4500—4505m), 取心相对完整,见一条直劈裂缝
四、基本概念 1.裂缝孔隙度:裂缝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 2.基质孔隙度:岩石基质孔隙/岩石基块体符号 基块孔隙度:岩石基块孔隙/岩石总体积 3.总孔隙度:总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 4.裂缝孔隙度分布指数(基块孔隙度分布指数) (1)A型孔隙度分布(Vf =10-15%):裂缝孔隙储藏能力低,而原 生的基块孔隙储油能力高,总它的储量大,产量高,产量不降慢, 稳产时间长,但采收率较低。 ( 2 ) B 型孔隙度分布( Vf= 40%-50% ):裂缝孔隙储藏能力与基块 储藏能力相当,储量大,产量高,产量下降较慢稳产时间较长, 采收率高。 (3) C 型孔隙度分布( Vf =95-100% ):油气全部储存在裂缝孔隙 中,原生的基块孔隙小储藏油气,储藏能力较小,储量小,在短 时间内,油气产量特别高,采收率最高,但油气产量下降快,稳 产时间短。 华北A、B型之间Vf =33% 四川:B、C型之间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3曾联波(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摘 要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区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规律、渗流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发现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的间距一般呈对数正态函数分布,并与岩层厚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
裂缝的发育受岩性、岩层厚度、沉积微相、构造和应力等因素控制。
裂缝渗透性受现应力场的影响,通常与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裂缝的渗透性最好,但其它方向裂缝的渗流作用不容忽视。
裂缝提高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可动油饱和度,同时又影响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 裂缝 发育规律 渗流特征 低渗透砂岩储层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4)01-0011-07低渗透砂岩储层一般是指空气渗透率<50×10-3μm 2的含油气砂岩储层(李道品,1997)。
由于其岩石致密,脆性大,在成岩过程和后期构造变动中,在非构造作用力和构造作用力影响下可产生各种微断裂和裂隙(本文统称为裂缝),成为裂缝性低渗透砂岩储层。
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裂缝所起的储集作用较小,裂缝的孔隙度通常<0.5%。
裂缝主要是提高储层的渗透率或造成储层渗透率强烈的非均质性,裂缝的渗透率通常比基质渗透率高1~2个数量级。
因此,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对提高这类油气田的开发水平,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裂缝发育规律(1)裂缝间距及其与层厚关系通过不同构造类型露头区和岩心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间距常服从对数正态函数分布。
从准噶尔盆地火烧山油田及其附近相似露头区上二叠统平地泉组垂直同一组系裂缝走向的间距测量表明,无论是在全区范围内对所有裂缝进行测量统计,还是在与岩心直径相同的10cm 直径圆的小范围内对裂缝进行测量统计,裂缝间距都服从对数正态函数分布规律,只是10cm 直径圆内的裂缝平均间距小一个数量级(图1)。
储层地质学
第四章储层孔隙结构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孔隙结构属于油气储层的微观研究范畴,而油气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体饱和度则属于宏观统计的范畴。
研究孔隙结构,深入揭示油气储层的内部结构,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储集岩的基本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孔隙(广义的孔隙,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和喉道。
一般地,可以将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称为孔隙,而仅仅在二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或者说,两个较大孔隙空间之间的连通部分称为喉道。
孔隙是流体赋存于岩石中的基本储集空间,而喉道则是控制流体在岩石中渗流的重要的通道。
流体在自然界复杂的孔隙系统中流动时,都要经历一系列交替着的孔隙和喉道。
无论是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驱替孔隙介质所充满的水时,还是在开采过程中油气从孔隙介质中被驱替出来时,都受流动通道中最小的断面(即喉道直径)所控制。
显然,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岩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1.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关于孔隙类型的划分,前人从不同角度曾提出了许多方案。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种:按孔隙成因的分类:将孔隙分为原生、次生及混合成因三大类。
每一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一级类型。
这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案,如V.Schmidt(1979)的分类。
按孔隙大小的分类:将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500μm,裂缝宽度大于250μm)、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500~0.2μm,裂缝宽度250~0.1μm)和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2μm,裂缝宽度小于0.1μm)。
这种分类着重强调孔隙大小对渗流作用的物理意义。
按孔隙成因和孔隙几何形状的分类:将孔隙分为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微孔隙及裂缝孔隙四种类型(Pittman,1979)。
显然,其中微孔隙是按孔隙大小来划分的(Pittman定义的微孔隙直径小于0.5μm),其他则是从成因的角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51
52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四)孔隙-喉道分选性
7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PTS 2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五)储层级别(Reservoir grade)
18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19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20
二、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3、晶间孔隙 ---重结晶作用晶间孔为主
21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 碳酸盐岩基块的喉道类型:管状喉道 孔隙缩颈喉道 片状喉道
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
1 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成。 2 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 孔隙由细粒孔隙性连通带所连通,镜下可见连通支脉。 4 孔隙系统在白云岩的主体或胶结物的颗粒之间发育,孔隙大 部分反映了颗粒外形。 5 孔隙主要由裂缝沟通。 6 由两种以上基本孔隙结构构成。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 布的均一程度
50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一)排驱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 Wardlaw和Taylor(1976) :取饱和度为20%时对应的压力为排驱压力。
Schowalter(1979):把汞饱和度在10%的压力定义为排驱压力。 在毛管压力曲线上, 沿着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纵轴相交的压力 值就是排驱压力(Pd)。
裂缝性储集层精品PPT课件
Reservoir Geology
2、裂缝的类型
不同的分类依据有不同的分类方案。
裂缝的成因
力学成因:张性裂缝、压性裂缝、扭性裂缝 地质成因:构造裂缝、地层裂缝、其他裂缝
裂缝的几何性质
几何形态:走向缝、倾向缝、垂直缝、水平缝 大小:微裂缝、裂缝
裂缝的孔隙特征
充填程度:无充填、半充填、充填 充填物质:方解石、白云石等
B、长间距声波测井(Long-Spaced Sonic Log,简称LSS)
LSS遇到裂缝后,声波的能量从一种波的形式转换到另一 种形式(如从Stoneley波到Pseudo—Ralyleigh波),因此接收 到的能量变弱。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C、全波列声波(Array—Sonic)
Reservoir Geology
白云岩裂缝级别层次特别丰富
储层地质学
2、有利的构造部位
Reservoir Geology
裂缝时构造运动的结果,裂缝的发育与断层和褶皱密切相关。
(1)褶皱上的有利部位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2)与构造作用时期的关系 在构造运动的早期,地层变形不太强烈时所产生 的裂缝主要在脆性薄地层中,且裂缝产状微垂直 与构造走向。 构造运动的中晚期,裂缝发育在较厚的地层中, 切产状平行于走向。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一、裂缝储集层概述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1、裂缝
裂缝是一种岩石间丧失结合力的空间面。 裂缝两侧的岩石发生了显著位移则称为断层。而没有 发生较大位移则称为节理。 裂缝的存在是裂缝性储集层形成的必要条件。 裂缝的空间分布影响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 律,最终影响油气采收率。 裂缝研究是储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第四章 地质构造-裂缝
2019/11/14
14
成因综合模式及裂缝与构造的关系图
2019/11/14
15
3. 裂缝要素
能表明裂缝几何形态和运动性质的基本组成内容 包括裂缝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裂缝规模要素:穿切长度、延伸长度、宽度、分布密度及间
距; 裂缝开启程度要素:充填程度及有效开启程度(开度)等。
褶皱派生缝 横张裂缝 纵张裂缝 斜向共轭剪切缝 顺层剪切缝
2019/11/14
46
区域构造缝
2019/11/14
47
棋盘格子状裂缝
2019/11/14
48
“X”型的剪切裂缝
2019/11/14
49
多组裂缝互相切割
2019/11/14
50
早期平面上区域性剪裂缝
2019/11/14
(1)褶皱构造的成因随褶皱演化过程而演化并与褶皱构造部位关系密切。不同构造 部位受力性质不同,形成裂缝的类型也不同。构造曲率变化大的部位是裂缝发育的 最佳部位。
(2)断层与裂缝在成因上关系密切。断层形成时,在其两侧产生大量裂缝而形成断 裂带,这是因为在断面附近地应力集中分布所产生的结果。断层两侧裂缝发育程度 不同,上盘的裂缝带分布较宽,下盘的裂缝带局限于断层附近。断层的延伸末端是 应力集中区,也是裂缝发育地带。裂缝密度与离断层的距离关系密切:离断层越近, 裂缝密度越大。
成岩作用 岩层沉积以后经历各种成岩过程,有些成岩作用 导致岩层裂缝的形成:
(1)压实作用:在上覆岩压作用下,脆性岩石大多会形成 高角度或垂直的张性裂缝;受岩石岩性和组构的影响,有时 也会形成一些低角度或水平的隐性裂缝。碳酸盐岩的缝合线, 经常会转化成裂缝,碎屑颗粒被压裂形成粒内缝。
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作者简介:季玉新,高级工程师,1967年生;1988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石油物探专业;长期从事物探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工作,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地址:(100083)北京市学院路31号。
电话:(010)82312643。
E 2mail :jiyx @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季玉新(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处理解释中心) 季玉新.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天然气工业,2007,27(增刊A ):4202423. 摘 要 裂缝性油气藏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在实际生产中发现了不少裂缝性的油气藏,且都有高产井发现。
裂缝性储层,各向异性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
为此,在研究和开发这些先进的裂缝预测技术的基础上,选择了两个典型裂缝性油藏为研究区,根据研究区的裂缝储层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技术,预测了目的层的裂缝方位和分布密度,圈出了目标储层的最有利区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将来裂缝性储层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术应用思路,将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题词 裂缝方位 构造应力 方位角 地震勘探 反演一、裂缝储层的特点及技术思路 地壳中所有大小不同的断裂,可以广义地归结到裂缝的概念,包括伴有岩层位移的宏观裂缝,如巨大的断裂,逆掩断层和小型断裂(一般正断层和逆断层),以及地层没有明显位移的岩石小裂缝(微裂缝)。
地层中裂缝发育与否的信息,无非从岩石力学特征、应力应变特征、地震测井等观测数据中表现出来,根据目前的技术现状和目标区的储层裂缝特征,利用综合裂缝储层预测技术来进行裂缝储层的预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老探区往往首先具有大量翔实而准确的构造信息资料,从地质力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地质构造运动过程和对裂缝形成的作用,对于油田在裂缝性油藏尤其是构造裂缝为主的油区来说,这将是最快速、直接和有效的技术。
然后,从含有丰富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资料研究入手,在进行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和正演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属性的优势,得到裂缝储层的地震属性特征,用高质量地震资料做好多方位角地震信息处理,用研究的多方位地震定量计算目的层的裂缝方位和分布密度,圈出目标储层的最有利区域。
储层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关系分析_李玉喜
储层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关系分析李玉喜 肖淑梅(大庆石油学院经管系) (大庆职工大学) 摘要 方法 运用构造物理分析方法,论述了储层中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之间的关系。
目的 确定天然裂缝对人工压裂裂缝的影响。
结果 储层中不同天然裂缝组合及其与最大主应力间的相对方位,决定了压裂裂缝的方位和裂缝宽度等空间分布规律。
结论 天然裂缝在压裂时活动与否,主要取决于地应力差、岩石和天然裂缝的抗张强度及裂缝与最大主应力方向间的夹角等因素;在压裂造缝时要充分考虑现今应力场特征、岩石和天然裂缝的力学特征及其组合规律。
主题词 低渗透储集层 天然裂缝 压裂裂缝 抗张强度 地应力 分析引 言人工压裂造缝是提高低渗透油田产油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储层为均质体时,压裂裂缝的方向、形态受现今地应力场的特征控制[1]。
当储层有天然裂缝存在时,天然裂缝的抗张强度很低或为零,使得岩石的均一性受到破坏,这必然影响到压裂裂缝的产出特征。
本文在对裂缝性岩石压裂时一般破裂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储层中不同天然裂缝组合对压裂裂缝特征的影响。
裂缝性岩石压裂时一般破裂规律分析当岩石为均质体时(无限大平板),在与井壁平行(a=r,θ=0时)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上,破裂压力与局部地应力、孔隙液压、岩石抗张强度等参数间的关系式为[1,2]:P f=3σ3-σ1-P p+S R(1)其中 a———井孔半径,m;P f———破裂压力,M Pa;P p———油层孔隙压力,M Pa;r———距井孔中心距离,m;S R———岩石抗张强度,M Pa;θ———任意径向方向与最大主应力间夹角; σ1、σ3———最大、最小主应力,M Pa。
在距井孔中心距离大于10a时,应力基本恢复为原地应力值[3]。
即井孔周围的应力异常只存在于井孔周围几米范围之内。
若远离井孔,在不考虑压裂液渗流所引起的应力改变且岩石为均质体时,则压裂裂缝延伸时主要受原地应力状态和地层的抗拉强度控制,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延伸。
3第四章 地质构造-裂缝资料
7/8/2019
4
2. 裂缝成因
岩石裂缝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天然裂缝的形成一般受两种地 质作用影响: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
上现 的代 张高 剪速 节公 理路
45
7、按成因和分布分类
区域构造缝:区域性有规律展布的裂缝,一般会被后期裂缝利 用改造,仅少数能保留下来
局部构造缝:与局部褶皱和断层有联系的裂缝
与褶皱有关的局部构造缝
褶皱伴生缝:剖面剪切缝
褶皱派生缝 横张裂缝 纵张裂缝 斜向共轭剪切缝 顺层剪切缝
派生张裂缝
7/8/2019
62
断层派生张裂缝
7/8/2019
63
断层派生张裂缝
7/8/2019
64
9、复合构造缝
重张裂缝:沿早期形成的一条(或一组)剪切缝张开而成,常发 育于褶皱的核部
追踪张裂缝:追踪早期剪切缝,沿两组剪切缝交替张开,形态 呈锯齿状;常发育于褶皱的顶部,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 追踪张裂缝。
7/8/2019
65
重张裂缝
7/8/2019
66
追踪张裂缝
7/8/2019
67
10、成岩后生裂缝
成岩裂缝:如层理缝、风化缝、人工爆破缝等 压溶缝:如构造缝合线 其他缝:溶蚀缝洞,水的淋滤溶解作用产生的
变化产生冷缩热胀作用导致裂缝的产生。火山岩在喷发后的冷凝过程中也 会形成裂缝。由于温度变化形成的裂缝大多为形态规则、延伸短的张性裂 缝。
7/8/2019
6
储层地质学总结
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的储集层的厚度,其内可储集油气,也可储集水;而有效厚度为油气层的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预测模型为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十米甚至数米的预测值)C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C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C储层和储层非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渗流的岩石(层)。
储层非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D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
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D地层对比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沉积旋回是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地层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D地层孔隙流体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地层压力。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F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的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的比值G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而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009年11月第16卷第6期断块油气田1研究内容1.1裂缝系统的成因研究裂缝系统的成因可对裂缝几何形态和分布的可预测性有所了解。
对于裂缝,通常以力学成因和地质成因来分类[1]。
1)力学成因分类。
在实验室的挤压、扩张和拉张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3个主应力以一致和可预测的角度相交所形成的3种裂缝类型:剪裂缝、张裂缝和张剪缝,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2)地质成因分类。
裂缝的形成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如局部构造、区域应力、成岩收缩、卸载、风化等。
主要裂缝类型有构造裂缝、区域裂缝、收缩裂缝、卸载裂缝、风化裂缝、层理缝等。
另外,还有次火山岩中的隐爆裂缝、岩溶体系中的岩溶裂缝等。
1.2影响油藏动态的裂缝性质阐述岩石-裂缝系统的岩石物理性质,将为预测因基质和裂缝系统特征的横向变化或因环境条件(深度、孔隙压力的衰减、流动方向等)的改变而引起的不同深度,构造位置上储集层响应的变化提供依据。
这包括确定裂缝系统的物理形态和分布及估计与裂缝系统特征有关的储集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等)[2]。
1)裂缝形态。
天然破裂面的形态有4种基本类型:开启裂缝、变形裂缝(包括被断层泥充填的裂缝和具擦痕面的裂缝)、被矿物充填的裂缝、孔洞裂缝。
2)裂缝宽度和渗透率。
天然裂缝系统对储集层性质及产能定量评价有重要的影响。
地下裂缝宽度和渗透率的确定是了解裂缝对油层动态的影响所必须的地质参数。
3)裂缝间距。
同裂缝宽度一样,裂缝间距是预测储集层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的又一个重要参数[3]。
1.3裂缝与基质孔隙度的联系裂缝在油气生产及储存上起重要作用的任何储集层必须看成是双孔隙度系统,一个系统在基质中,另一个在裂缝中。
如果由于2种孔隙度之间存在不利的相互影响而使储集层分析不能识别出衰竭开采的最大产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范晓丽苏培东闫丰明(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储层中裂缝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储层裂缝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中 图 分类 号 :TEl 2 2 1 . 文 献 标识 码 :A
Or g n t pe o e t n c f a t r s a d g o o i a o d to s i i y ft c o i r c u e n e l g c lc n ii n i o p r e b lt e e v i s n l w— e m a iiy r s r o r
sr g a s r ton niotopy o he s r t ft ta a wou d r s r i nes toft e fa t e nd de l h he . T h h a r cur sar a n y hgh di- l e ta n o e h r c ur sa veop t e ot r e s e rf a t e em i l i p a l ng eone nd e ua y diti ei h ow— r e bi t e e v r The ear not rt y so ow i — ng es a r c u e s a q bl s rbut n t e l pe m a l y r s r oi. i r ea he WO t pe fl d p a l he rf a t r s,i n— cudng t e d t c l i h e a hm e r c ur si u t ntfa t e n m dsone,a he lv ls arfa t e n e um— r n ars nd t e a i t nei t hr t nd t e e he r c ur si m di g a ul a s on nd grts o n het us z e T h x e i r c u e a tnso fa t e a e pe pe diu a O h i m um prncp l t e s a h ve s a l c l s a on . e e t nson f a t r s nd e in r c ur s r r n c l r t t e m ni i ia s r s nd a m l s a e nd lngt Butt o m ato e i r ct e e d hem i m um i cpa te sben e i a tla t,a hee e i r c u e e h. hef r in oft nson f a ur s n e s t ni prn i ls r s ig tnson la e s nd t xtnson fa t r s we ef m e de he c m pr s i t e s S r or d un rt o e son s r s . o,t t nso r c u e e e o t n dit iut d t e he ih s a r c ur s,a d t e heex e i n f a t r sw r fe s rb e og t rw t he rfa t e n h t n i r t e r e l e rl t e i ild b s alu a ct . Be i st o iudna r t e or e de e son facur s we e d veop d pa ty wih lnsvensfle y a ph t m orc l ie sde he lng t i lfacur sf m d un r tnson s r s ue t tat m e n n d.t or a i n oft nso r c u e n t e s di e a y ba i Sofe e a e t b r al e i t e s d o s r u b i g be de hef m to e i n f a t r si h e m nt r sn i t n r l t d wih a no m hgh p e s e fui The c m pr s i te sc n b ha ge nt e i t e s b hea or a i — e s e fu d,a he tnso i — r s ur l d. o e son s r s a e c n d i o tnson s r s y t bn m lhgh pr s ur l i nd t e in f a t e a or e n t hr tz ne The e s e e o e i r c u e s t an s m b o c r n eoft e a ce bn r cur s c n bef m d i het us o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Chapter4 trap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学时:8 学时基本内容:①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及基本要素。
② 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一、圈闭的概念和发展油气圈闭:油、气、水流体,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油气将由高势区向各自的低势区流动,这种储集层中被高油或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油气圈闭。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按成因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岩性、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
圈闭成因分类系统表大类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亚类1.背斜圈闭1.透镜体型1.地层超覆圈闭1.构造鼻和阶地型水动力圈闭1.构造-地层复合圈闭2.断层圈闭2.上倾尖灭型2.不整合圈闭2.单斜型水动力圈闭2.水动力-构造复合圈闭3.裂缝性背斜圈闭3.礁型圈闭3.古潜山圈闭3.纯水动力圈闭3.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4.刺穿圈闭4.沥青封闭圈闭4.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三、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本节重点)(一)圈闭的度量1.闭合度(高)和闭合面积的确定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2.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二)油气藏的度量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2.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3.度量参数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参数和术语。
(1)油气藏高度和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闭合高和储层顶面交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㈤岩心录井资料应用
1. 考察古生物特征; 2. 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3.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以及与电性的关系 4. 掌握生油特征及其他地化特征; 5. 观察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判断沉积环境; 6.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 7.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四、油藏描述资料
基础前提:各种资料齐全准确 1.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资料、分析鉴定数据 2.间接资料:物探、测井、试油、试采 归纳起来包括:钻井地质资料
物探资料 测井资料 试油试采资料 动态资料
§1 钻井地质资料
地质录井的主要项目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 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一、岩屑录井资料
气测录井方式有两种:随钻气测与循环气测 应用:记录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及时发现油气, 预报井喷。
§2 物探资料
一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㈠概念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就是人工手段激发地震 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 构造,寻找油气藏的技术方法。
㈣ 油气水分布及性质 1. 油气水分布 2. 油气水界面与过渡带 3. 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4. 流体性质
㈤ 地层压力、温度系统
㈥ 渗滤物理特征
1. 润湿性 2. 相对渗透率 3.毛细管力 4. 水驱油效率 5. 敏感性研究
㈦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天然水头能量 2. 边、底水能量 3.弹性能量 4.气顶能量 5.溶解气能量 6. 重力能量
储层地质与构造地质第四章裂缝
3、裂缝间距: 指两条裂缝之间的距离。 对于岩石中同一组系的裂缝,应对其间距进行测量。裂缝间距变化较大,由几 毫米可变化到几十米。 4、裂缝密度: 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 据测量参照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密度类型: (1)线性裂缝密度(LfD,简称线密度) 指与一条直线(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线或岩心中线)相交的裂缝条数与该直线长 度的比值。与流体流动的方向有关。
L fD nf LB
LfD:线密度,或称裂缝频率、裂缝率; LB:所作直线的长度; nf:与所作直线相交的裂缝数目。
(2)面积裂缝密度(AfD,简称面密度):与流体流向有关。 指流动横截面上裂缝累计长度与该横截面积的比值。 AfD:面积裂缝密度; L:裂缝总长度; nf:裂缝总条数; l:裂缝平均长度; SB:流动横截面积。
第二节 裂缝性表征参数
一、裂缝基本参数:可在野外露头和岩心上直接测量 裂缝宽度、大小、产状、间距、密度、充填性质等。 1、裂缝宽度(张开度): 指裂缝壁之间的距离。 实际油藏岩石中,裂缝宽度往往变化很大 裂缝宽度与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别是 渗透率关系很大。
2、裂缝大小: 指裂缝长度及其与岩层的关系。 平面上,裂缝长度难于准确获取,但裂缝与岩层的关系较容易观测。
(2)脱水收缩裂缝 粘土脱水、凝胶或胶体脱水 脱水作用与干燥作用区别: 干燥作用仅发生于地表,且为一种 机械过程;而脱水作用既可发生于 地表,又可发生于水下或地下,且 为一种化学过程。 脱水收缩裂缝形成三维多边形网络, 且裂缝间隔小,形成所谓的“鸡笼 状”,在三维空间均匀分布,并互 相连通。 岩性:泥页岩、粉砂岩、细砂岩、 粗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中。 发育这种裂缝的岩层可形成很好的 油气储层。
布达特群潜山储层裂缝特征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潜山储层裂缝特征海拉尔盆地潜山油藏含油层位是侏罗系布达特群浅变质岩石地层,通过岩心观察、分析试验等对潜山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
岩心、薄片、压汞等资料分析,苏德尔特潜山油藏储集空间是由裂缝、溶洞、孔隙共同构成的孔洞-裂缝系统,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次生成因形成的裂缝、溶洞是流体最有效的储渗系统,原生基质孔隙次之。
①裂缝特征裂缝是岩石经受外力作用发生破裂形成的节理。
裂缝是苏德尔特潜山油藏最主要的储渗空间,裂缝的发育密度、产状、开启程度、充填状况直接影响储层物性、含油性,通过取心井岩心描述了潜山油藏裂缝特征。
A 、裂缝密度裂缝密度是通过各种相对的比值说明岩石破裂的程度,裂缝密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用体密度、面密度和线密度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裂缝体密度、面密度测量起来较为繁琐,因而线性裂缝密度应用更为广泛。
线性裂缝密度也称裂缝率、裂缝频率或线性频率,它是指与一直线(如岩心轴向)相交的裂缝数目n 和此直线长度的比值: B fd L n L式中:fd L -线性裂缝密度(m-1);n -裂缝的数目(a );L B -直线长度(m )。
岩心统计,布达特群潜山全区储层裂缝发育丰富,观察岩心788.37m ,裂缝线密度在2.88条/m ~35条/m 之间,从分布频率看,裂缝线密度主要在5~15条/m 之间,各井裂缝发育程度差异较大。
裂缝发育程度与取芯的井段、构造位置、断层作用等有关。
虽然经历相同构造应力场作用裂缝发育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长期继承性活动断层附近、古构造隆起高部位强应变区裂缝密度大,岩石脆性越强裂缝越发育。
岩心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泥质、凝灰质含量的降低,钙质含量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增强;砂岩中,随着泥质、凝灰质含量的减少,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凝灰岩中,碳酸盐化程度增加使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泥质岩中,随着粉砂质、碳质和钙质含量的增加,构造缝密度呈增加趋势。
其中,安山质火岩角砾岩平均裂缝密度最大,为13.2条/m;其次是不等粒长石岩屑砂岩,平均裂缝密度为11.8条/m;再次是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平均裂缝密度为9.03条/m;泥岩裂缝发育相对较差,平均密度为8.3条/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于主层面。
3、收缩裂缝
指与岩石总体积减小相伴生的张性裂缝的总称。成岩收缩缝。 成因: •干缩作用:形成干缩裂缝,即泥裂 •脱水作用:形成脱水收缩裂缝 •矿物相变:形成矿物相变裂缝 •热力收缩作用:形成热力收缩裂缝 (1)干缩裂缝 炎热气候→粘土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出露地表→干燥失水收缩 形态: •断面上,呈上宽下窄的楔状“V”字形或“U”字形,裂缝上部宽 度一般小于2-3cm,深度为几毫米至几十厘米 •平面上,裂缝系统呈多边形 该裂缝系统局限发育于较薄的地形暴露面上,且往往被后期沉积 物所充填,对油气储集意义不大。
第四章
储层裂缝
第一节
裂缝成因类型
第二节 裂缝性表征参数类型
裂缝:指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一、裂缝力学成因类型 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孔隙压力→三维应力场
正交坐标系下分解: •δ1―最大主应力 •δ2―中间主应力 •δ3―最小主应力
二、裂缝孔隙度
双重孔隙介质(两种孔隙度系统): •基质岩块孔隙介质:孔隙分布比较均匀; •裂缝和(或)溶洞孔隙介质:孔隙分布很不均匀。 裂缝孔隙度:裂缝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f
Vf V
100 %
Φ f:裂缝孔隙度,一般Φ f<0.5%; Vf:裂缝孔隙体积;V:岩石体积。 获取方法: •通过裂缝宽度与密度求取 •特殊岩心分析 •三维岩心试验 •测井资料解释
(3)矿物相变裂缝 由于沉积物中碳酸盐或粘土组分的矿物发生相变,引起体积减 小而形成的裂缝。 示例: 方解石向白云石转变、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 (4)热力收缩裂缝
指那些受热岩石在冷却过程中发生收缩而形成的裂缝。
示例:
火成岩(如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
4、卸载裂缝 由于上覆地层的侵蚀而诱导的裂缝。 形成机理: •上覆地层侵蚀→岩层负载减小,应力释放→岩层内部力学薄 弱界面产生膨胀、隆起和破裂→形成裂缝 •地形起伏较大→地下岩层承受的静水压力在横向上出现差异 →流体横向运移,若运移流体与深部高压剖面或连续含水层 相通→增加流体压力梯度→形成天然水压裂缝 5、风化裂缝 地表或近地表,与各种机械和化学风化作用(如冻融循环、 小规模岩石崩解、矿物蚀变和成岩作用)及块体坡移有关的 裂缝。
L nf l A fD SB SB
(3)体积裂缝密度(VfD,简称体密度) 指裂缝总表面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静态参数。
V fD S VB
S:裂缝总表面积; VB:岩石总体积。
5、裂缝产状:裂缝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心描述中,据裂缝与岩心横截面夹角,分为四个类别: •水平缝:夹角为0°~15° •低角度斜交缝:夹角为15°~45° 高 垂 •高角度斜交缝:夹角为45°~75° 角 直 度 •垂直缝:夹角为75°~90° 缝 斜 交 获取方法: 缝 低角度斜交缝 •在野外露头、岩心上直接测量; •通过测井解释获取裂缝产状。
拉张裂缝与扩张裂缝: •裂缝形态:相同 •形成机理:不同,扩张裂缝δ 1~3 为挤压力,诱导扩张应力; 而拉张裂缝至少有一个主应力δ i是拉张力,直接由该应力形成 示例 褶皱顶部裂缝形成顺序(伴随背斜形成):垂直长轴的横向裂 缝(扩张裂缝)→共轭剪裂缝→平行长轴的纵向裂缝(拉张裂 缝)
二、裂缝地质成因类型
(2)脱水收缩裂缝 粘土脱水、凝胶或胶体脱水 脱水作用与干燥作用区别: 干燥作用仅发生于地表,且为一种 机械过程;而脱水作用既可发生于 地表,又可发生于水下或地下,且 为一种化学过程。 脱水收缩裂缝形成三维多边形网络, 且裂缝间隔小,形成所谓的“鸡笼 状”,在三维空间均匀分布,并互 相连通。 岩性:泥页岩、粉砂岩、细砂岩、 粗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中。 发育这种裂缝的岩层可形成很好的 油气储层。
δ2 →
⑥类型Ⅵ:与层间滑动相伴生的裂缝 应力状态: δ1、δ3分别与层面呈一定角度相交,δ2∥岩层走向 褶皱过程中可发生层间滑动,形成:层间脱空缝、层间剪切缝
2、区域裂缝 盆地区域上大面积内切割所有局部构造(如背斜、向斜等) 的裂缝。成因可能是由于岩层的负载和卸载历史造成的。
特点:一般发育二组正交裂缝,其方向分别平行盆地的长轴
第二节 裂缝性表征参数
一、裂缝基本参数:可在野外露头和岩心上直接测量 裂缝宽度、大小、产状、间距、密度、充填性质等。 1、裂缝宽度(张开度): 指裂缝壁之间的距离。 实际油藏岩石中,裂缝宽度往往变化很大 裂缝宽度与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别是 渗透率关系很大。
2、裂缝大小: 指裂缝长度及其与岩层的关系。 平面上,裂缝长度难于准确获取,但裂缝与岩层的关系较容易观测。
据裂缝切穿岩层的情况,可将裂缝分为二类: •一级裂缝:切穿若干岩层 •二级裂缝:局限于单层内
3、裂缝间距: 指两条裂缝之间的距离。 对于岩石中同一组系的裂缝,应对其间距进行测量。裂缝间距变化较大,由几 毫米可变化到几十米。 4、裂缝密度: 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 据测量参照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密度类型: (1)线性裂缝密度(LfD,简称线密度) 指与一条直线(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线或岩心中线)相交的裂缝条数与该直线长 度的比值。与流体流动的方向有关。
(2)逆断层
δ1为水平方向,δ3为垂直方向与逆 断层伴生的裂缝主要为:
•扩张裂缝:裂缝面⊥δ 3 ,扩张 裂缝为水平缝。 •剪裂缝:发育共轭剪裂缝
与裂缝发育程度相关的因素有: •距断层面的距离 •断层位移量
•岩性 •岩体总应变 •埋深 •断层类型 一般地,断层附近裂缝较发育,随着与断层面距离的增加,裂 缝发育程度降低。 另外,据力学实验:断层末端、断层交汇区及断层外凸区是应 力集中区,也是裂缝相对发育带。
δ2 →
④类型Ⅳ:平行层面的扩张缝及与其呈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岩层倾向,δ2∥岩层走向,δ3⊥岩层层面。
岩层沿倾向方向压缩,可形成:平行层面的扩张裂缝及与其呈 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⑤类型Ⅴ:垂直层面的扩张裂缝与剖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 ⊥岩层层面,δ2、δ3 ∥岩层走向、倾向 可形成:垂直层面的扩张裂缝及与其呈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岩层沿走向压缩,可产生:沿走向方向的扩张裂缝和平面X剪切缝 该类型中,扩张裂缝为纵向裂缝(平行于构造走向)
一般地,类型Ⅰ先于类型Ⅱ: 在产生类型Ⅰ的过程中,岩层发生褶皱;而在产生类型Ⅱ的过程 中,应力是对已形成的褶皱进行改造
③类型Ⅲ:褶皱轴部的拉张裂缝 岩层褶皱变形中,褶皱轴部局部应力场转化:上部岩层中产生拉 张应力,下部岩层中仍为压应力,中间为中性面(受力前后长度不 变)。 上部岩层中形成拉张裂缝,中性面以下不形成裂缝,只可能形成 一些缝合线 •长轴背斜:拉张裂缝∥背 斜长轴,为纵向裂缝 •短轴背斜和穹窿:可形成 二组相互正交的拉张裂缝 (裂缝网络) •向斜:弯曲底部可形成拉张 裂缝
(1)正断层 δ1 为垂直方向,δ2 和δ3 为水平方 向,断层面实际为剪切面。 与正断层伴生的主要裂缝有: ①张裂缝:破裂面⊥δ 3 δ 3为拉张应力→拉张裂缝 δ 3为压应力→扩张裂缝 ②剪裂缝:可发育共轭型式的两 组剪裂缝: 一组平行于断层面 另一组与断层面共轭 实际岩层中,这二组裂缝并非均 等发育。
裂缝类型: •剪裂缝 •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拉张裂缝 •张剪缝
1、剪裂缝
剪切应力→剪裂缝
理论情况下: δ1、δ2 、δ3均为压应力,δ1派生 →剪切应力→超过临界剪应力, 发生剪切断裂→ 生成剪裂缝 共轭剪裂缝B、C:位于δ1两侧,与δ1呈30°锐角相交,与δ3以某 一钝角相交。共轭剪裂缝∥共轭裂应力
L fD nf LB
LfD:线密度,或称裂缝频率、裂缝率; LB:所作直线的长度; nf:与所作直线相交的裂缝数目。
(2)面积裂缝密度(AfD,简称面密度):与流体流向有关。 指流动横截面上裂缝累计长度与该横截面积的比值。 AfD:面积裂缝密度; L:裂缝总长度; nf:裂缝总条数; l:裂缝平均长度; SB:流动横截面积。
裂缝渗透率:固有裂缝渗透率、岩石裂缝渗透率
1、固有裂缝渗透率(Kff) 指流体沿单一裂缝或单一裂缝组系流动而与周围基岩无关的裂缝 渗透率。 裂缝Ⅰ: 裂缝平行于流动方向,根据流体驱动力与粘滞力平衡方程,可知 单位时间内通过该裂缝的实际流量Qf: b 2 ( P P2 ) 1
Qf a b 12 l
3
根据张应力类型,可将张裂缝分为二种: •扩张裂缝 •拉张裂缝
(1)扩张裂缝 δ1、δ2 、δ3均为压应力→诱导→扩张应 力→超过临界值,发生扩张→生成扩张 裂缝: 扩张应力∥δ 3→破裂面⊥δ 破裂面∥(δ 1+δ 2)面
3
扩张裂缝常与共轭剪裂缝共生 (2)拉张裂缝 三个主应力中,至少有一个为拉张应力→超过临界值,发生拉张 →生成拉张裂缝: 拉张应力δ i→破裂面⊥δ i 3、张剪缝 剪应力+张应力→张剪缝。先剪后张,或先张后剪。 破裂面上可见擦痕,裂缝具一定开度
水平缝
6、裂缝性质 主要有:裂缝张开与闭合性质、裂缝充填情况和裂缝壁特性等。 据裂缝的张开与闭合性质及充填情况,可分为四类: (1)张开缝 缝宽较大,基本无充填物,为有效裂缝,流体可在其中流动。
(2)闭合缝 基本闭合,基本无充填物。有效性需正确分析。 (3)半充填缝 裂缝间隙被充填物部分地充填。 常见的充填矿物:石英、方解石和泥质。属于有效缝。 实际有效空间:未被矿物充填的部分。 (4)全充填缝 裂缝完全被充填物质充填,有效缝宽为零。无效缝。 流体渗流隔板。
库仑破裂准则:
临界 0 n
τ 临界:临界剪应力 τ o: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 δn: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 μ :材料的内摩擦系数 共轭角:共轭裂缝中两组剪裂缝之间的夹角
实际地层条件下: •岩层较均质、主压力较大→共轭剪裂缝 •岩层非均质、主压力较小→趋向不规则剪裂缝(单组) 2、张裂缝 •张应力→张裂缝 •张应力→超过扩张强度,发生断裂→张裂缝 •张裂缝一般具有一定开度,有的被后期矿物 充填或半充填 理论情况下: δ 张(岩层裂开方向)∥δ 3→破裂面⊥δ 破裂面∥(δ 1+δ 2)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