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模式
新时期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及改进措施
05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教育教学评价理念不断更新
从单一的考试评价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强调评价 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评价技术和手段日益丰富
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效率 ,实现个性化评价。
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评价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了评价机制和 制度体系。
06
CATALOGUE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新时期教育教学评价 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
主要观点
新时期教育教学评价经历了从单 一到多元、从量化到质性评价的 转变,但仍存在评价标准不科学 、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有效反馈
等问题。
改进措施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 评价方式,加强反馈机制建设,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指导
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问题和需求,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 助,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04
CATALOGUE
实践案例分析
国内某中学的教学评价案例
背景介绍:该中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开始重视教学评价,并积极探索适 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该中学采用了多种评价方 法,包括考试成绩分析、观察法、问 卷调查等。其中,考试成绩分析是通 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 效果;观察法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 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教师和 学生的表现情况;问卷调查是通过对 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 对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评价结果:通过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该中学了解到了自身在教学方面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制 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深化路径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深化路径引言随着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化路径在新时代,教育评价需要从传统的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模式转变为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模式。
以下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和策略:1. 从知识评价向能力评价转变: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 引入多元评价方法:传统的考试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应引入多种评价方法,如开放性问题、实践项目评价、综合测评等。
3.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和教师的教学改进。
育人模式创新的深化路径在新时代,育人模式需要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以下是深化育人模式创新的路径和策略:1. 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机会: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机会,如社团活动、实践实、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3. 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结论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需要转变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方法和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而深化育人模式创新需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机会和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
通过采取这些路径和策略,我们可以推动教育向更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一些改革和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方法:
1. 多元化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注重单一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实践成果、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 个性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 信息化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教育评价体系。
例如,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等方式,实现教学、学习、评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4. 社会化评价:教育评价体系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校内表现,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校外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 国际化评价: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国际化的评
价体系,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标准纳入评价范围。
例如,将国际课程和国际标准引入评价内容中,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摘要】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我国的教育评价在西周时就有了雏形。
现代的教学评价主要起源于美国。
经过“八年研究”,P·E·A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此份报告标志着"教育评估"的诞生。
后来又经过孕育期和发展期的研究,形成了四种评价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以及应答评价模式。
期间泰勒等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教育评价体系在国外和国内的理论进展过程,分析并评价著名的四种模式及我国有特色的评价模式的特点,总结并从中得出启示。
【关键字】教育评价模式;理论演进;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泰勒一、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一)八年研究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1918年,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年4月4日,美国100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大厅里集会,宣布P·E·A组织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则成为P·E·A组织的使命。
1920年,P·E·A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七点原则声明". 加之杜威本人于1919年讲学中国和日本,1924年走访土耳奇,1926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景象,于1929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
另一方面,1929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开始认为在今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
教育评估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
教育评估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教育评估: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教育评估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教师和教育机构提供指导教学和改进教育政策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提出一些有效的评估方法和策略。
一、教育评估的重要性教育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和测量。
通过评估,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评估结果了解整体教育质量,为改进教学和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1. 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一种常见的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它通过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分标准来比较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标准化考试对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可以提供量化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忽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2. 课堂测验:课堂测验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题目,通过学生的答案来评估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堂测验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但需要注意评估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3. 作业和项目:作业和项目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布置书面作业、研究报告、实验项目等任务,可以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
作业和项目评价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质量,并提供详细的反馈。
4. 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竞争性评估方式,通过参加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竞赛,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科水平和应用能力。
学科竞赛对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评价学生发展的策略1. 多元评价:教育评估应该多元化,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
除了考察学科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力、批判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2. 反馈和指导:评估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分数或等级,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新时代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总结
在新时代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总结引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已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我国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进展1.1 完善评价体系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对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改革,推动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元评价、注重过程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步降低了考试分数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比重,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1.2 强化评价公平为了确保教育评价的公平性,我国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严格规范评价标准、推广素质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等。
这些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
1.3 推动评价改革实践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总结出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如部分地方实行“一校一品”评价模式,充分展示学校特色和优势;还有的地方推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二、育人模式的创新2.1 德育为先新时代育人模式强调德育为先,将道德品质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部门积极推广道德教育实践,如开展“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全面发展新时代育人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
在此背景下,各地学校积极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2.3 个性化教育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教育部门积极推动个性化教育发展。
如开展走班制教学、实施学生个性化辅导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助力学生成长。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建议3.1 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政策支持,明确改革目标和路径,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落实改革举措。
3.2 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确保改革举措得以有效实施。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一、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简言之,以目标为依据,借助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二、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1、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教育评价第一代教育评价始于十九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
英国的高尔顿通过对个体差异的长期研究,于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揭开了教育测量的序幕。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首创了心理实验室,逐步摸索出一套测量方法,对教育测量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1904年美国的桑代克发表了《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
该书提出了“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观点,为教育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如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等著名心理测验。
2、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教育评价第二代教育评价盛行于20世纪30到40年代。
30年代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萧条造成当时大批青年找不到工作,只好重新回到学校继续读高中,而当时美国的高中课程都是为升大学服务的,而大多数学生则希望能够尽快就业,希望所学能帮助他们为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因此校长和教师们希望对普通高中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重建,但又不想因为改革而影响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
于是由进步教育协会组织,选择了30所私立和公立高中,展开了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旨在编制一套更加统一连贯的课程,同时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了评价其研究成果,组成了以泰勒(R.W. Tyler)为领导的教育评价委员会,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
一般认为,现代教育评价发端于“八年研究”。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对主要教育评价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对主要教育评价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是主要教育评价模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传统的主要教育评价模式主要关注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和成绩表现,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评价。
然而,这种评价模式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通过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旨在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它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为个人的学习发展和成长,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进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还关注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非认知要素。
总的来说,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对主要教育评价模式进行了积极的继承和发展。
它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更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种教育评价模式
三种教育评价模式一、泰勒模式这种模式由“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提出,主要有以下特点:评价的目的是比较教学方案的优劣、明确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关键、采用多种方式对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二、CIPP模式CIPP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L.D.Stufflebeam)于1966年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评价是以决策为中心的、注重对决策的全过程评价、评价实施受决策者控制三、应答模式应答模式由斯塔克(R.E.Stake)于1974年提出,也是一种评价教育方案的模式。
应答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兼顾各方面人员目标和感受、采用多种方法获得全面的信息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哪6个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原则:“1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6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和成果进行评估、测量和判断的过程,目的是通过客观的数据和信息来评估教育质量、改进教育实践、指导决策和制定政策。
它是教育管理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教育评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包括标准化评估、多元评估和综合评估。
教育评价最早起源于对学生和教师能力的评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推行普遍义务教育,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评估,以划分学生能力和推进教育。
这种评估方法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测量和判断,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指标。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教育品质的要求提高,教育评价开始向多元评估发展。
多元评估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如观察、问卷调查、作品评价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果。
除了学生评价,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也涉及其中,以促进教师和学校的专业发展和持续改进。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入和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增加,教育评价又向综合评估发展。
综合评估强调教育的整体效果和长期影响,注重囊括个体、班级、学校、地区等多个层面,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评估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轨迹和长期效果,少了对短期绩效的注重,更加注重发展和进步。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是与时代背景和教育需求紧密相连的。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评价的范围逐渐扩大,评价内容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教育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同时,教育评价也越来越重视教师和学校的自主评价和自我发展,鼓励教师和学校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然而,教育评价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评价结果可能被滥用,过度注重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和评价的原则。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一、引言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在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回顾过去一百年的教育评价发展,可以看到我国教育评价在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进行展望和思考。
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1. 初期阶段(1900年-1949年)我国的现代教育评价起步较晚,在1900年前后,由于受到外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开始引入教师评价、考试评价等方法。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教育基础的薄弱,教育评价的发展一度停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阶段,我国建立了以考试评价为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行了一系列基于分数和级别的评价方法。
这种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在当时的国内具有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分数和级别,并没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2. 探索阶段(1950年-1978年)在积累了一定的教育评价经验后,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1950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评价呈现出探索的趋势,尝试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如综合评价、学业水平评价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评价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当时的教育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导致新的评价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评价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评价开始注重综合能力评价,强调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此外,国家开始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试点工作。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在评价方法和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目的不够明确、评价结果不够公正等问题。
专题7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及对发展性评价的理解
专题7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及对发展性评价的理解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㈠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学界通常以1897-1898年美国学者莱斯对三万多名小学生进行的、检验拼字教学时间对学习效果影响的拼字测验,作为评价研究的开端。
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历史发展的划分1.测验和测量时期自19世纪末起到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第一代评价时期。
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描述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二代评价时期。
这一代评价认为,从本质上说评价是“描述”,即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以泰勒提出的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西方人一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泰勒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
3.判断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70年代,是第三代评价时期。
这一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止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4.建构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进入了所谓的第四代评价时期。
这一代评价认为,评价的意义在于服务,评价者首先要关心服务对象所关注的问题、兴趣和焦点,以“回应”服务对象为起点。
㈡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所谓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㈢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提出的。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或进行一个相对完整阶段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陈福华第一部分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
始于1934年至19432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tyler, r) 人的"八年研究"。
▲ 教育评价的四个发展阶段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
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
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到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泰勒(tyler, r) 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education evaluatio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6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 m.)、斯塔克(stake, r. e.)和开洛洛(kellogg, t. e.) 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
学习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
这一时期在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
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
总之,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
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第一部分: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
始于1934年至19432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Tler, R)人的“八年研究”.教育评价的四个发展阶段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
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
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到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泰勒(T ler, 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edua tion e valuat io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6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r iven,M.)、斯塔克(Stak e, R.E.)和开洛洛(Kello gg, T.E.)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
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这一时期在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
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
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近年来,教育评价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和改革,被视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旨在提供对教育改革者以及教育从业人员的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发展趋势1. 多样化评价方式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依赖于单一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评价方式开始出现,例如综合评价、学科竞赛、项目作业、小组讨论等等。
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强调评价与学习的融合以往,教育评价常常被视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工具,学生仅仅在考试前才会付出努力。
然而,现代的教育评价制度逐渐强调评价与学习的融合。
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相互交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参与评价,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来提升学习效果。
3. 注重动态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只注重单次考试结果,缺乏对学生学习发展轨迹的细致关注。
而现代教育评价制度则注重动态评价,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成长过程。
通过定期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4. 强调个性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才能和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评价的趋势是朝着个性化评价的方向发展。
教育评价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二、改革方向1. 倾向于综合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的评估,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评价,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学生。
2. 强化教师评价与培训教师是教育评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他们负责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应该注重教师的评价与培训,提升教师的评价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学生评价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高中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
高中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中教育的目标也在逐渐改变。
单一追求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高中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论述,以期深入了解高中教育的转变。
一、素质教育模式的确立与特点素质教育模式是相对于以往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但不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
素质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非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将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课程,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特长。
教师的教学也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二、高中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评价体系是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
高中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在高中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学校将注重多元评价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考试成绩、实践表现、课外活动参与以及社会实践等。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考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中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的优势高中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确立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模式通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高中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自身兴趣的培养,而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模式
上述三代评价的严重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主义倾向,造成四种不合理的后果。(1)管 理者无过失。(2)管理者与评价者的关系有失公平。 (3)评价者无法在评价中维护自己的利益,阐述自己 的见解。(4)管理者用各种办法保护自己不受损害, 评价者则保证使用管理者认可的方法。
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
3、过分依赖实证科学范式。
四、第四代评价
第四代评价的中心思想是,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 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 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其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 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 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 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评价的参与 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 法。
2、绝对评价,是指以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 进行的评价。
3、自我评价,是指在个人内部就其自身的状态 进行纵横比较所做的价值判断。
三、根据评价内容分类
1、状况评价,是指通过现状分析为选择目标提供依 据而进行的评价。
2、选择 评价,是指为完成目标而选择有效途径所进 行的评价。
3、过程评价,是指判断实施方案有无需要改善的地 方所进行的评价。
(1)资格认定模式。资格认定模式是对从事某种活动应具备的条 件或身份等的认可方式。这种评价模式的着眼点在于判断条件是 否得到满足,同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必要的预测和判断。
(2)质量判断模式。是对评价对象物的质量优劣的判 断方式。这种评价模式的任务是判断教育计划实施所 带来的变化。
(3)目标成达模式。是对既定目标到达程度的判断方 式。这种评价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行为结果 与既定目标的距离,以及达到何种程度。
学校教育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学校教育评价的意义学校教育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分析、解读、使用和反馈关于学校教育的各种信息,以评价教育质量、改进教育过程。
它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它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反映教育质量,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也能够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学校教育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学校教育评价的现状1. 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有国家、省、市的各种教育评价指标和标准,但很多关键指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模式,许多研究仍停留在表面的定性描述上,难以实现科学量化。
2. 教育评价方法不够多元知名评价专家Susan Brookhart曾指出,教育评价方法太单一,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和考核,这会忽略一个学生或学校的其他优势和贡献。
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过于追求结果的成绩,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3. 教育评价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的教育评价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一,评价成果往往被简单地公布,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其二,学生和家长缺乏对评价方法的理解和认同;其三,负责教育评价的专家和机构的人员缺乏专业素养,评价结果往往受到一些非专业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学校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方法教育评价需要寻求多元化的思路,将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来获取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考核、教室观察、班级记录、学生展示、学术成果和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
2. 聚焦于素质教育评价眼界需要放宽,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成长。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等非学科能力培养。
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模型,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生的优势。
3. 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评价要更全面,跨足教育的五个方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
教育评价的概念、分类、步骤和基本模式陈福华第一部分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
始于1934年至19432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Tyler, R) 人的"八年研究"。
▲教育评价的四个发展阶段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
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
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到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泰勒(Tyler, R) 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education evaluatio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6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 M.)、斯塔克(Stake, R. E.)和开洛洛(Kellogg, T. E.) 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
学习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
这一时期在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
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
总之,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模式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
我国早在西周时就有了“贡士”制,即诸侯选拔学习优秀者向天子进贡。
西汉时有所谓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则有“科举制” 。
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它被国外学者称为civil-service examination,并被认为是最早的测验制度。
废科举、兴学堂后,我国教育评价还是只有测验这一方面。
西方教育评价的历史也是这样。
早期的教育评价始于心理测量和教育测验。
初期主要在实验室或以实验室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和心理测验,以此研究个体差异。
20世纪初开始以高级的智力活动的心理过程为对象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测验即为评估,是这时期教育评价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之一,教育评价的其它功能基本上还未显现。
(一)八年研究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1918年,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年4月4日,美国100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大厅里集会,宣布P·E·A组织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则成为P·E·A组织的使命。
1920年,P·E·A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七点原则声明":①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②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③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④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⑤对儿童的身体发展给予更大的注意;⑥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间合作;⑦在教育运动中,进步学校是一个领导;加之杜威本人于1919年讲学中国和日本,1924年走访土耳奇,1926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景象,于1929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
另一方面,1929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开始认为在今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
同时,当时美国的经济大恐慌也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许多学校关门,教师被解聘,学生流浪街头,加深了教育与社会的危机,迫切需要改革教育。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P·E·A组织认真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和教育的现状,反省了教育理论,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决定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新的实验研究,这一实验研究在P·E·A会长艾钦的领导下,从1933年开始历经八年,于1940年完成,史称“八年研究”。
(二)"教育评估"的诞生为了鉴定“八年研究”的成果,P·E·A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以新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全面发展人的主要才能为目标,来研究和设计教育成果的评估方法,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这份“划时代的教育评估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只有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目标。
史密斯--泰勒报告的思想,后来发展为"评估运动",教育评估的思想和方法被全美采用,并很快传遍西欧各国,甚至前苏联。
(三)教育评价模式泰勒评价模式在实践中居指导地位近三十年。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教育评估经历了专业化运动,它进一步可分为两个时期:(1)酝酿期。
约从1957年到1972年,也称为泰勒模式的批判期。
这一时期,泰勒理论在教育评估中的传统地位被动摇。
从1957年起,约经过十年的徘徊,到1966年,斯坦费尔比姆(L.D.Stufflebeam)首创CIPP模型,此后,各种不同于泰勒的评估理论相继问世。
(2)发展期。
从1973年至今。
这一时期教育评估作为专业领域已经确立,各种评估模式也有了新的发展。
所谓模式,乃是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法论或程序,可以说,它是从具体的评价实践中抽象出来,被认为是规范性的评价程序。
研究教育评价模式,对于探讨一般性的评价理论有启发性。
其他主要评价模式有:1.CIPP模式它是由L.D.Stufflebeam在1966年创立的。
C(Context Evaluation) 即前后关系评价。
主要目的是评定客体的综合地位,鉴定客体的不足之处,集中和整理能用来纠正其不足之处的因素,并诊断哪些方法能提高该客体的素质。
它的目的是检查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是否同学生的需要相协调,评价的最后结果应能为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提供一个可靠依据。
其方法由一系列客体兴趣的测量及各种类型的分析组成。
一般从对客体访问着手,获得该客体的优势、弱点和存在问题的感性认识。
然后,对客体再作深一步的访问,鉴定客体的行为模式和背景材料、组织特殊的诊断测验、邀请专家访问并观察、开设实验进行研究等等,最后用调查结果得出调整客体行为设想。
I(Input Evaluation)即输入评价。
旨在对前后关系评价作出的改进计划能否实施作现状调查,同进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作出估计,从而修订改进讲划,避免它的盲目实施,以避免失败和浪费时间、人力、物力。
其步骤是调查客体在满足学生的需要方面已作了哪些努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系统地调查和分析现有人力、物力及现行的政策,收集各种有竞争价值的改进设想,并分析其有效性和可能性,综合各种改进计划的精华,提出一份确实有效可行的改进计划。
P(Process Evaluation)即过程评价。
目的是首先向计划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提供实施改进计划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其次,是为不断修正改进计划提供信息;第三,是定期评定改进计划实施的深度以及实施对象接受的程度;最后,详细描述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价值以及旁观者和参与者对总体实施质量的评判。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追踪评价,定期写出报告,其目的是使改进计划及时得到修正、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使实施过程少走偏路、弯路,保证实施质量。
P(Product Evaluation)即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的目的是测量、判断改进计划实施结果的目标到达程度。
反过来,也是对改进计划是否确实弥补了客体的不足之处、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价。
结果评价应从广度上看待实施改进计划的效果,包括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以及肯定和否定的结果,还应收集和分析凡是同实施改进计划有关的各种人员对实施结果的评判;分析和解释没有达到改进计划所判定的目标的原因。
最后,从整体上评定改进计划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方面。
结果评价的手段可采用选择常模、设立对照组、进行目标测验、准则参照测验或应用行为测验,也可访问旁观者和参与实施计划的人员。
为了评定超出预计的结果行为,必须对不在预计中的结果,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必要时进行追踪研究。
结果评价研究报告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中期报告可在实施改进计划中期提交,内容是报告计划满足预测的需要的程度,终期报告可总结达到计划制定的目标的结果以及贯彻计划的广度,在此报告中,对实施结果要有总体分析。
结果评价的基本用处是确定一个给定的改进计划的价值程度,为制定下一个计划作出方向性指导,使计划更好地为所有人的需要服务,使其更有效、更有价值。
缺一不可,而且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
2. 目标游离[Goal Free]模式该模式由斯克里芬提出。
他认为,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除了收到预期效应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效应",或者叫"副效应"。
他进一步认为,根据预定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往往只注意目标规定的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很难得到反映。
因此,为了降低评估活动中的方案、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图的影响,不能把方案制定者的预定的活动目的告诉评估者,以利于评估者收集全部的关于方案的成果信息。
这种不受预定活动目的影响的评估是自由目的的评估。
这一评估与泰勒模式、CIPP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在这种评估中,作出评估结论的依据、准绳不是方案制定者预定的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的意图。
这就是从评估活动主要反映管理者、决策者的意愿转向反映"群众"的意愿。
因而具有更大的"民主性"。
3、对手(Adversary)模式这种模式是为了提示方案正、反两方面长短得失,而采取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的一种评估模式。
它十分重视听取关于教育方案和教育活动的争议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
这为各方面的情况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提供了保证。
这一评估的基本特点是它充分反映了各类人员"多元的"价值认识,是依靠人们直觉与经验的评估。
4、达标模式确定达到某个教育计划目标的程度,同时,该模式也是确定改革效果的一种系统形式。
哈蒙德(Hammond)的模式就属这类达标模式。
哈蒙德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看:教学方面、机构方面、行为方面。
他认为各个方面又有各种因素,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各种因素的组合,这种组合因素在某个教育计划评价中应看作是变量。
教学方面的主要因素有:①组织:在该组织中有教师与学生,目的是进行教学,包括时间与空间的成份。
②内容:由某门学科内容确定的知识结构。
③方法:有助于学习过程,可以分三种(教学活动、各种相互作用和学习原则)。
④条件:空间、设备和资金。
⑤费用:供应、保养。
机构方面的主要因素有: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教育专家、家庭和社会。
各种因素又都有各自的次因素,这些次因素也能直接影响教育计划。
行为方面的主要因素有: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活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