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教案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中国民歌》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它选自我国音乐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演唱技巧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民族音乐,对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针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说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积极性;分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五、说学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教师详细讲解《中国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曲式结构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演唱技巧指导:教师针对《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如呼吸、发音、节奏等,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中国民歌》的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演唱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中国民歌赏析教案
中国民歌赏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的分类及特点、各地区民歌赏析、经典民歌作品解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民歌的分类及各地区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经典作品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茉莉花》歌曲,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提问:这首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歌?它具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介绍民歌的分类:劳动歌、山歌、小调、儿歌等。
分析各地区民歌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歌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其他地区的民歌。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鉴赏,分析其所属地区及特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 民歌的分类劳动歌山歌小调儿歌3. 各地区民歌特点4. 经典民歌作品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一首民歌,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民歌,学唱并录制视频。
2. 答案:鉴赏文章:要求包括歌曲背景、音乐特点、个人感悟等。
视频录制:要求画面清晰,音质良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民歌比赛,提高实践能力。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和学唱代表性民歌3. 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法:播放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3. 实践法:分组学唱民歌,进行合唱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音响设备3. 民歌乐谱4. 合唱麦克风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欣赏篇:播放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歌的美。
3. 学唱篇:分组学唱民歌,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 文化篇: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茉莉花》所反映的江南水乡风情。
5. 实践篇:分组进行合唱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歌的魅力。
6. 总结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合唱等。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学唱和实践,评估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民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所学民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参观民间音乐表演: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音乐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歌文化。
3. 制作民歌专题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感兴趣的民歌,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进行报告分享。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给予个别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唱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习并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3. 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欣赏。
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初步认识,比如内容、表达方式等。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包括地域性、民族性、题材性等。
欣赏学习(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如《茉莉花》、《梁祝》、《采茶舞曲》等。
2. 欣赏过程中,教师介绍每首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分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中国民歌。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歌曲设计一段表演,可以是舞蹈、合唱或其他形式。
3. 小组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并给出建议。
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自己在欣赏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用笔记、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民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提问,对学习收获进行概括。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民歌创作,根据自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新的民歌曲目。
2. 学生可以选择乐器伴奏或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和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节课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回顾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大学生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2. 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国民歌的特点及分类。
2. 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欣赏和鉴赏民歌。
2. 如何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等。
2. 学生准备:搜集民歌资料、整理民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国民歌。
二、欣赏与学习1. 教师播放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青藏高原》等。
2. 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感受民歌的旋律和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民歌的特点,如:《茉莉花》的优美旋律、康定情歌的川味特色等。
4. 学生讨论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如:南方民歌的细腻、北方民歌的豪放等。
三、鉴赏与评价1. 教师讲解如何欣赏和鉴赏民歌,如:注意歌词的内涵、旋律的优美、节奏的韵律等。
2. 学生分组欣赏一首民歌,并对其进行评价。
3. 分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欣赏民歌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3.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的中国民歌,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历史、特点及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中国民歌,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课后可组织学生进行民歌演唱、创作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概念与特点2. 中国民歌的分类3. 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4. 民歌的伴奏乐器5.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概念、特点、分类和演唱技巧等内容。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合唱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歌演唱。
4.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分析、讨论民歌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民歌的特点、分类和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分组练习、合唱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歌演唱。
五、课后作业1. 自学一首中国民歌,了解其背景、演唱技巧等。
3. 练习民歌演唱,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4.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中国民歌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民歌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民歌相关教材或歌曲集。
2. 音响设备:播放民歌作品的音响或耳机。
3. 网络资源:民歌相关网站、视频、音频资料。
4. 乐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与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
3. 第三课时:学习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
4. 第四课时:介绍民歌的伴奏乐器。
5. 第五课时: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作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民歌。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024年音乐教案《中国民歌》
2024年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四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重点讲解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并通过实例分析其音乐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弘扬民族精神。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辨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歌,并简单分析其音乐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其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教学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辨识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鉴赏(25分钟)(1)山歌:介绍山歌的特点,播放《青藏高原》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让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
(2)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播放《夜来香》等具有代表性的小调,让学生了解其音乐特色。
(3)号子:介绍号子的特点,播放《黄河船夫曲》等具有代表性的号子,让学生辨识其音乐风格。
3. 实践环节(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所学民歌的类型、特点及地域文化背景。
(2)展示成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员补充。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分析一道关于民歌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正确辨识。
(2)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定义分类:山歌、小调、号子特点2. 各地民歌鉴赏山歌:《青藏高原》小调:《夜来香》号子:《黄河船夫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山歌、小调、号子的特点。
《康定情歌》、《阿里郎》、《小河淌水》。
2. 答案:(1)山歌:旋律悠扬、节奏自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民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民歌教学,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本文将针对中国民歌音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民歌创编和演唱,让他们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地区的民歌特点,如北方山歌、江南民歌等。
2. 民歌的演唱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气息控制技巧等。
3. 民歌的音乐元素:教授节拍、节奏和旋律等基本音乐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民歌。
4. 民歌的创编和改编: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民歌作品或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
5. 民歌的背景故事:向学生介绍民歌背后的文化故事,加深他们对民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唱模式教学法:以教师为范唱,学生进行模仿和跟唱,逐步掌握民歌的节奏、旋律和发声技巧。
2. 听辨法:通过听音辨唱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准确唱调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学习和演唱一首民歌,并进行小组合唱比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比赛和演出: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和演出活动,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5. 创作和改编:鼓励学生进行民歌创作和改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进行中国民歌音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不仅让他们学会演唱民歌,更要通过民歌的学习,引导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
我们相信,在中国民歌音乐教育的指引下,学生们将会在音乐的海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成长。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国民歌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
中国民歌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了我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以及特点。
重点探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阿里郎》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感受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到民歌的演唱和表演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歌及其特点。
难点: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茉莉花》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讲解: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让学生对民歌有全面的了解。
3. 实践:分组学习,每组学习一首代表性民歌,如《康定情歌》、《阿里郎》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歌的构成要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起源与发展种类与特点汉族民歌:《茉莉花》少数民族民歌:《康定情歌》、《阿里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类型的民歌,如山歌、号子等,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歌比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即分组学习代表性民歌的实践操作。
2. 例题讲解中《茉莉花》的分析,涉及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构成要素。
2024年精选中国民歌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年精选中国民歌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课程标准》中“中国民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和学唱,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歌的韵律美、歌词内涵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产生、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2. 通过学唱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韵律特点和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民歌的基本旋律和歌词,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PPT。
学具:歌谱、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各地民歌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民歌作品及它们的背景知识,如《茉莉花》的起源和流传。
3. 赏析:引导学生聆听《茉莉花》,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学唱:教授《茉莉花》的歌词和旋律,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注意指导韵律和演唱技巧。
5.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练习唱《茉莉花》,互相交流演唱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例题讲解: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其歌词和旋律,讲解其中的难点和技巧。
7. 实践:学生分小组进行《康定情歌》的学唱和表演,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茉莉花》:歌词、旋律《康定情歌》:歌词、旋律民歌特点:韵律、歌词、地域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小河淌水》,分析其旋律和歌词特点。
2. 答案提示: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纯真的爱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学唱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使其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其他中国民歌,提高音乐素养,传承和发扬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单元《中国民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将重点学习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各地民歌的风格与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投影仪。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方式,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结合各地民歌案例分析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首山歌、一首小调和一首号子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学生学唱所选民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演唱技巧。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各地民歌的演唱风格,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录制音频或视频。
(2)分析这三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2. 答案:(1)音频或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民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歌的知识,如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特点、分类;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和代表作;民歌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特点、分类,增强对我国民间音乐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民歌演唱技巧,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起源、特点、分类;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和代表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钢琴。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茉莉花》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民歌,激发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特点、分类。
(2)讲解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和代表作。
3.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
(2)分析民歌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1)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1)分组练习不同地区的民歌。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特点、分类2. 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和代表作3. 民歌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分析其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包括歌曲背景、演唱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在民歌演唱技巧上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民歌比赛,提高演唱水平。
(2)推荐学生观看民歌演唱会,拓宽音乐视野。
(3)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音乐展览,深入了解我国民间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民歌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第一节中国民歌概述课时:两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本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根本特征,知道民歌的体裁类别,生疏中国民歌的颜色区划和民歌与其它民间音乐类别间的关系,培育学生宠爱中国民歌的情感,学会唱歌具有代表性的山歌与小调各一首。
教学内容:1、民歌的特征〔1〕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严密的联系;〔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形成和进展起来的,它是很多人的才智结晶;〔3〕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敏的特点。
2、民歌的体裁类别〔1〕号子。
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效劳的民歌。
号子具有有用性和表演性两种功能。
号子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等五类。
〔2〕山歌。
山歌是产生在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劳作、野外放牧或者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
山歌可进一步细分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三类。
山歌的音乐形态有 4 个特点:第一,声调高亢嘹亮;其次,节奏自由伸展;第三,常用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第四,乐段构造较简洁,乐句内部的构造变化手法较多。
〔3〕小调。
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消遣、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
小调的音乐特点主要有4 点:第一,节拍规整,节奏型灵敏多变;其次,旋律线较曲折,流利;第三,乐段构造形式变化较多;第四,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运用丰富。
小调还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小时调等三个小类。
3、中国民歌的颜色区划中国汉族民歌的的地方颜色大致可以分为北方与南方两大片:北方汉族民歌的颜色分布可以再细分为:东北颜色区、华北颜色区、西北颜色区。
南方汉族民歌的颜色分布可以再细分为:江南颜色区、闽粤台颜色区、湘鄂颜色区、西南颜色区。
4、民歌与其它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1〕民歌是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根底;〔2〕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又给民歌以乐观的影响。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的第一节《中国民歌》。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涉及的章节有:民歌的界定、民歌的流传与演变、民歌的题材与形式、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使学生掌握民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特色的区分与理解。
教学重点: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歌?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
(2)讲解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小河淌水》,分析其音乐特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其他民歌,然后进行分享。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感受民歌的魅力。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界定、特点及各地区民歌的特色。
7. 课堂延伸(5分钟)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相关民歌表演视频,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2)各地区民歌特色及代表作品(3)民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所在地区的特色。
2. 答案示例:(1)歌曲:《康定情歌》(2)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表现了川西高原的壮美景色。
(3)地区特色:四川民歌,以高亢激昂、旋律优美为特点。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民歌的定义与分类,民间歌曲的旋律特点,各地区代表性民歌的鉴赏与学唱,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分类,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学唱各地区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和尊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代表性民歌的鉴赏与学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歌词单、歌谱、乐器(如口琴、笛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民歌,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各地区民歌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其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分组学唱《康定情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情景实践: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进行演唱展示。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a.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b. 各地区民歌特点c. 代表性民歌:《茉莉花》、《康定情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分析其旋律特点。
2. 答案要求:正确演唱歌曲,准确描述旋律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歌比赛,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与逻辑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系统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与效果评估。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教案:初中音乐《中国民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能够辨别、欣赏和演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能够感受和表达中国民歌的情感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提高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民歌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通过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绪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辨别、欣赏和演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三、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的特点与发展历程2.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四、教学过程1.引入与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准备一段民歌的录音,播放给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民歌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民歌的兴趣。
3.欣赏与分析(20分钟)教师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播放给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民歌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从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唱民歌(3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选定的民歌,通过分段教唱、跟唱和齐唱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歌词、发音和旋律。
5.歌曲创编(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创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一种新的旋律或歌词创作一首原创民歌。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想象力。
6.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创作的民歌,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民歌的感受和意见。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族音乐精粹”第三节“中国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了对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的鉴赏。
着重讲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敖包相会》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的代表作品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进而引入课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讲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代表作品;(3)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学唱《康定情歌》,体验民歌的韵味。
5. 作品鉴赏:播放《敖包相会》,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典型民歌代表作品;(3)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分析其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2. 答案示例:《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其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平稳、流畅。
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
但在讲解民歌情感表达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民歌背后的故事,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2. 讲解中国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听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章:民歌的分类与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根据音乐形式和题材,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几类。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布:中国民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民族的民歌。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如《高山流水》、《小放牛》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
2. 学生听赏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第三章:民歌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音阶:中国民歌主要采用五声音阶,也有一些民歌采用七声音阶。
2. 介绍中国民歌的节奏:中国民歌的节奏多样,有均匀的、自由的、变换的等。
3. 讲解中国民歌的韵律:中国民歌的韵律丰富,有押韵、不对称韵、叠韵等。
4.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学生听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第四章:民歌的歌词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歌词特点。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 民歌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3. 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4. 民歌的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合唱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学会欣赏和分析民歌。
难点: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民歌,感受民歌的魅力。
3. 实践法:学唱民歌,提高演唱技巧。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民歌的演唱形式和地域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民歌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3. 教学资料:民歌乐谱、歌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3. 欣赏与分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让学生聆听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4. 学唱民歌: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教学生演唱,体会民歌的韵味。
5. 实践与展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演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民歌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民歌摄影、民歌绘画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民歌的
类别,了解并体验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会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
民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学
习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
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电子琴,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思路与程序:
总体思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生共同学习民歌的分类──学生活动展示自我。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在学生还没有进入教室的时候,就开始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都很熟悉的河北民歌《小放牛》。
(学生听着歌曲《小放牛》的音乐走进教室,会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就走进中国民歌的氛围中)。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和整理的民歌资料,缩短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
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2.熟悉课本,了解内容
提问: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及分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
然后播放几首学生比较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片段,如《打夯号子》《放马山歌》《小白菜》。
让学生辨别、区分。
师生在搜集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答案,共同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总结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头传唱,不断加工而成的集体创作。
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们短小,生动,淳朴。
具有即兴性,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一般我们按体裁把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3.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1)首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让学生分组做出抬重物的样子,老师喊“一二”,然后学生就一起和“三”。
使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获取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并体会:号子的形式一般就是“一领众合”,当然还有“众人领众人合”。
教师补充:号子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四种。
它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
劳动号子是人们随着劳动节奏喊的一种口号,它具有协调紧张的劳动节奏,驱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然后师生共同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中的《上滩号子》。
(2)播放电影《刘三姐》中对山歌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山歌的产生环境和山歌的形式。
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教师总结: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动时,为了抒发感情而唱的歌。
它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相互见面十分不易,于是在两山之间遥遥相望的人,用歌声传递信息和情意。
除此之外,山歌还可以把我们带入莽莽草原,使人心胸开朗;或让我们置身崇山峻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
汉族很多地区的山歌都有自己的民间称谓。
如陕北称山歌为“信天游”,山西称山歌为“山曲”,内蒙古称山歌为“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称山歌为“花儿”、“少年”,湖北称山歌为
“赶五句”,四川称山歌为“晨歌”,安徽称山歌为“挣颈红”等等。
共同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3)让学生演唱歌曲《小白菜》,然后对学生讲解:小调又称小曲,小令等。
广泛的流传于市民、手工业者、商人和文人阶层。
首先,小调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它主要流行于市井之酒肆茶楼,出现在节日庆典场合。
其次是传唱阶层,除了农民,它更多的是在市民商人、手工业者以及一部分职业、半职业的歌手中传唱。
小调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演唱时还常有丝竹伴奏。
它表现的内容很广泛,有叙述人物故事的,有表现现实生活的,有赞颂自然景物和风光的。
对比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
让学生分辨南北民歌曲调的差异。
(4)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片段:《摇篮曲》、《弥渡山歌》、《打夯号子》等。
让学生分辨这些民歌的类别,感受不同类别民歌的特色。
4.学生活动
在学生活动中,让学生自愿结组,把他们搜集的民歌分类,并向全班展示本组的研讨结果,让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升华。
让学生用河北民歌《小放牛》或者电影《刘三姐》中《对山歌》的曲调,自己编上词来对唱。
在学生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课堂总结:让学生简明扼要地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
板书设计: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情感的口头创作。
分类:号子山歌小调
特点:即兴性,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教案
鞍山市第四十八中学
孙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