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刘凌云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刘凌云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刘凌云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二节细胞连接

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biomembrane)包括细胞的内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cell membrane)。

?The cell membrane is the thin nearly invisible structure that surrounds the cytoplasm of the cell. ?it is a continuous membrane that completely surrounds the cell.

?It also connects the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the nuclear membrane. In the image below we have colored the membrane to highlight its composition. The yellow represents the phospholipids. The purple represents the membrane proteins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结构模型

1)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 提出“protein-lipid-protein”三夹板或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20年之久。

2)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J.D.Robertson(1959年),提出单位膜模型,大胆的推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类-蛋白质单位膜构成,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显示出暗---亮----暗三条带,两侧的暗带的厚度约2nm, 推测是蛋白质,中间的亮带厚度约3.5nm,推测是脂双层分子。整个膜的厚度约是7.5nm。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S.J.Singer和G.Nicolson(1972),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种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覆盖或横跨双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a 膜的流动性,b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K.Simons et al(1997),提出了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2、生物膜结构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可以归纳如下:

1)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2)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

3)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的二维溶液。

2、Cell Membrane Structure

Here we see a cross sec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you should notice two different structures: The phospholipids are the round yellow structures with the blue tails, the proteins are the lumpy structures that are scattered around among the phospholipids.

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一)、膜脂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1、磷脂:1)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

?2)分为二类: a 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

? b 鞘磷脂

?3) 主要特征: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心磷脂除外);

?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组成;

?③既具有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又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1、Phospholipid:This is a simple representation of a phospholipid. the yellow structure represents the hydrophillic or water loving section of the phospholipid. The blue tails that come off of the sphere represent the hydrophobic or water fearing end of the Phospholipid.

?lipid composition influences membrane fluidity: unsaturated fatty acid tails are kinked, limit close packing of the hydrophobic tails and so increase fluidity.

?2、糖脂:糖脂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5%以下),神经细胞糖脂含量较高;?3、胆固醇:1)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30%以下),细菌质膜不含有胆固醇,但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类。

?2)胆固醇的作用:

?①调节膜的流动性;

?②增加膜的稳定性;

?③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2、Glycolipid: located on the cell membrane of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are usually oligosaccharides which are positioned to aid in cell recognition functions.

3、Cholesterol: Cholesterol is a necessary component of biological membranes. Cholesterol may interfere with lateral movement of phospholipid tails and close packing of the phospholipid tails. This disruption makes the membrane more fluid. Therefore, one way for a cell to control the fluidity of its membrane is by regulating its level of cholesterol in the cell membrane.

(二)、膜脂的运动方式

?1、侧向运动: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基本运动方式)

?2、自旋运动: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3、摆动: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4、翻转运动: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发生频率还不到脂分子侧向交换频率的

?10-10。但在内质网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翻转运动发生频率很高。

1、lateral movement

2、Spinning motion

3、Swaying motion

4、tilting motion

(三)Liposome(脂质体)

?1、定义: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2、脂质体的类型:

?(a) 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

?(b) 球形脂质体;

?(c) 平面脂质体膜;

?(d)用于疾病治疗的脂质体的示意图

3、脂质体的应用

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

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

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

三、膜蛋白

(一)、基本类型

1、外在(膜周边)膜蛋白(extrinsic/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 );

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内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

合,易分离。

2、内在(整合)膜蛋白

(intrinsic/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

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3、脂质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s)

?通过磷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

(二)、膜内在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1、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2、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

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

Ca2+、Mg2+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3、某些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

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

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三)、去垢剂

1、定义: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离子型去垢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00)

SDS: CH3-(CH2)11-OSO3-Na+

CH3CH3

CH3– C – CH2– C –(O-CH2-CH2)10- OH

CH3CH3

四、膜的流动性(sk)

(一)、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由

1 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脂肪酸链越短,

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

2 温度对膜脂的运动有明显的影

响。

3 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

4 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

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二)、膜蛋白的流动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成斑现象(patching)或成帽现象(capping)

(三)、膜的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

也影响其周围的膜脂的流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

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四)、光脱色恢复技术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

研究膜蛋白或膜脂流动性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度可推算出

膜蛋白或膜脂扩散速度。

五、膜的不对称性

(一)、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

●1、细胞外表面(ES)

●2、原生质表面(PS)

●3、细胞外小叶断裂面(EF)

●4、原生质小叶断裂面(PF)

(二)、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

1、膜脂的不对称性:指同一种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

2、糖脂的不对称性:糖脂分子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三)、膜蛋白与糖蛋白的不对称性

1、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2、糖蛋白的不对称性: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

六、、细胞质膜的功能

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6、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七、膜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质膜常常与膜下结构(主要是细胞骨架系统)相互联系,

协同作用, 并形成细胞表面的某些特化结构以完成特定的功能。

1 、膜骨架

◆膜骨架的概念

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

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2 、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膜骨架赋予红细胞质膜既有很好的弹性又具有较高强度。

3 、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

一、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s)

1、封闭连接是将相邻的质膜紧密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体内。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

2、紧密连接功能:

(1)、封闭(阻止可溶性物质的扩散)、

(2)、隔离(将上表皮细胞的游离端与基底面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相互隔离)

(3)、支持功能。

3、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

(1)封闭蛋白(occludin),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

(2)、claudin蛋白家族(现已发现15种以上)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s)

锚定连接将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或将细胞与基质相连形成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

●中间纤维有关的:桥粒(desmosome)

●类型半桥粒(hemidesmosome)

●肌动蛋白纤维有关的:粘着带(adhesion belt)

●粘着斑(focal adhesion)

●连接蛋白:细胞内附着蛋白(attachment proteins)

●跨膜连接的糖蛋白

(一)、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1、桥粒: 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2、半桥粒: 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整联蛋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在半桥粒中,中间纤维不是穿过而是终止于半桥粒的致密斑内。

●桥粒的结构模型图

(二)、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1、粘合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相邻细胞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间隙约15~20nm,也称带状桥粒(belt desmosome)。

2、粘合斑: 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连蛋白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三、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s)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都存在间隙连接。

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一)、间隙连接

1、结构与成分

结构:

(1)、间隙连接处相邻细胞质膜间的间隙为2~3nm 。

(2)、连接子(connexon) 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每个连接子由6个connexin分子组成。

(3)、连接子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1.5nm的孔道。

(4)、连接单位由两个连接子对接构成。

成分:

(1)、已分离20余种构成连接子的蛋白,属同一蛋白家族,其分子量26—60KD不等;(2)、连接子蛋白具有4个α-螺旋的跨膜区,是该蛋白家族最保守的区域。

(3)、连接子蛋白的一级结构都比较保守, 并有相似的抗原性。

(4)、不同类型细胞表达不同的连接子蛋白,间隙连接的孔

径与调控机制有所不同。

2、间隙连接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1)间隙连接在代谢偶联中的作用

a. 间隙连接允许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通过, 是细胞间代谢

偶联的基础

b.代谢偶联现象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证实(缺乏胸苷激酶的突变细胞株,

不能利用胸苷合成DNA.)

c.代谢偶联作用在协调细胞群体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第二信使的作用)

2) 间隙连接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a.电突触(electronic junction) 快速实现细胞间信号通讯

b.间隙连接调节和修饰相互独立的神经元群的行为

3) 间隙连接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a. 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偶联提供信号物质的通路, 从而为某一

特定细胞提供它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其位置影响其分化。

b. 肿瘤细胞之间间隙的连接明显减少或消失,间隙联接类似

“肿瘤抑制因子”。

3、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可以调节的

● 1)降低胞质中的pH 值和提高自由Ca2+的浓度都可以使其通透性降低

● 2)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受两侧电压梯度的调控及细胞外化学信号的调控

(二)、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三)、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1、胞间连丝结构

相邻细胞质膜共同构成的直径20-40nm 的管状结构

2、胞间连丝的功能

1)实现细胞间由信号介导的物质有择性的转运;

2)实现细胞间的电传导;

3)在发育过程中,胞间连丝结构的改变可以调节植物细胞间的物质运输。

四、细胞表面的粘连分子

同种类型细胞间的彼此粘连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细胞与细胞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连分子所介导的。

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是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可大致分为五类: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及透明质酸粘素。

●细胞粘附分子都是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①胞外区,肽链的N 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②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③胞质区,肽链的C 端部分,一般较小,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途径。

粘连分子的特征与类型

① 粘连分子均为整合膜蛋白,在胞内与细胞骨架成分相连;

② 多数要依赖Ca 2+或Mg 2+才起作用。

(一)、钙粘素(cadherin )

●钙粘素(cadherin )属亲同性 依赖于Ca 2+细胞粘连糖蛋白。至今已鉴定出30种以上钙粘素,

分布于不同的组织。

●钙粘素的作用:

●1.介导细胞连接,在成年脊椎动物,E-钙粘素是保持上皮细胞相互粘合的主要CAM ,是粘合带的主要构成成分。

●2.参与细胞分化,钙粘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组织的构筑有重要作用。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钙粘素表达的种类与数量可决定胚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器官形成过程。

●3.抑制细胞迁移,很多种癌组织中细胞表面的E 钙粘素减少或消失,以致癌细胞易从瘤块脱落,成为侵袭与转移的前提。因而有人将E 钙粘素视为转移抑制分子。

(二)、选择素(Selectin )

●选择素(selectin)属异亲性依赖于Ca2+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相结合的糖蛋白。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粘合。

●已知选择素有三种:L选择素、E选择素及P选择素。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F)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F),分子结构中含有免疫球蛋白(Ig)的类似结构域CAM超家族,一般不依赖于Ca2+。免疫球蛋白结构域是指借二硫键维系的两组反向平行β折叠结构。

(四)、整联蛋白(Integrins)

整联蛋白(Integrins)其作用依赖于Ca2+。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动植物细胞均表达整合素。

由α和β两个亚基形成异源二聚体糖蛋白。人体细胞中已发现16种α链和8种β链,它们相互配合形成22种不同的二聚体整合素,可与不同的配基结合,从而介导细胞与基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着。

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一、基本概念

●1、细胞外被(cell coat)

◆结构组成:

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

◆功能:

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结构组成:

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 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主要功能:

?构成支持细胞的框架,负责组织的构建;

?胞外基质三维结构及成份的变化,改变细胞微环境从而对细胞形态、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胞外基质的信号功能

二、胶原(collagen)

1、胶原是胞外基质最基本结构成份之一,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总量的30%以上)。

2、类型:胶原是细胞外基质中最主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Ⅰ~Ⅲ型胶原含量最丰富,形成类似的纤维结构;但并非所有胶原都形成纤维;

1)Ⅰ型胶原纤维束, 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腱、韧带及骨中,具有很强的抗张强度;

2)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

3)Ⅲ型胶原形成微细的原纤维网,广泛分布于伸展性的组织,如疏松结缔组织;

4)Ⅳ型胶原形成二维网格样结构,是基膜的主要成分及支架。

3、分子结构

1)胶原纤维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

2)原胶原是由三条肽链盘绕成的三股螺旋结构;

3)原胶原肽链具有Gly-x-y重复序列,对胶原纤维的高级结构的形成是重要的;

4)在胶原纤维内部,原胶原蛋白分子呈1/4交替平行排列,形成周期性横纹。

●4、合成

1)前体 肽链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并形成前原胶原;前原胶原(preprocollagen)是原胶原的前体和分泌形式;

2)前原胶原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加工与组装,经高尔基体分泌;

3)前原胶原在细胞外由两种专一性不同的蛋白水解酶作用, 分别切去N-末端前肽及C-末端前肽, 成为原胶原(procollagen);

4)原胶原进而聚合装配成胶原胶原纤维(collagen fibril)和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

合成:基因—mRNA-前胶原-原胶原-原胶原纤维

5、功能:骨架结构;参与信号传递。

三、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1、氨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

1)氨基聚糖是由重复的二糖单位构成的长链多糖

?二糖单位之一是氨基己糖(氨基葡萄糖或氨基半乳糖) + 糖醛酸;

?氨基聚糖: 透明质酸、4-硫酸软骨素、6-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肝素和硫酸角质素等。

2)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及其生物学功能

?透明质酸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的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聚糖的主要结构组分

?透明质酸在结缔组织中起强化、弹性和润滑作用

?透明质酸使细胞保持彼此分离,使细胞易于运动迁移和增殖并阻止细胞分化

2.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1)分布:蛋白聚糖见于所有结缔组织和细胞外基质及许多细胞表面

●2)组成:蛋白聚糖由氨基聚糖与核心蛋白(core protein)的丝氨酸残基共价连接形成的巨分子;若干蛋白聚糖单体借连接蛋白以非共价键与透明质酸结合形成多聚体

●3)蛋白聚糖的特性与功能:

● a 显著特点是多态性:不同的核心蛋白, 不同的氨基聚糖;

● b 软骨中的蛋白聚糖是最大巨分子之一, 赋予软骨以凝胶样特性和抗变形能力;

● c 蛋白聚糖可视为细胞外的激素富集与储存库,可与多种生长因子结合,完成信号的传导。

四、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

1、层粘连蛋白(laminin)

1)层粘连蛋白是高分子糖蛋白(820KD),动物胚胎及成体组织的基膜的主要结构组分之一;2)层粘连蛋白的结构:由一条重链和两条轻链构成

?层粘连蛋白中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受体结合部位:

与Ⅳ型胶原的结合部位;

与细胞质膜上的整合素结合的

Arg-Gly-Asp(R-G-D)序列。

3)层粘连蛋白作用:

a 细胞通过层粘连蛋白锚定于基膜上;

b 在胚胎发育及组织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c 层粘连蛋白也与肿瘤细胞的转移有关。

2、纤粘连蛋白(fibronectin)

1)纤粘连蛋白是高分子量糖蛋白(220-250KD)

3)纤粘连蛋白的主要功能:

a 介导细胞粘着,进而调节细胞的形状和细胞骨架的组织,促进细胞铺展;

b 在胚胎发生过程中,纤粘连蛋白对于许多类型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是必须的;

c 在创伤修复中,纤粘连蛋白促进巨噬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迁移到受损部位;

d 在血凝块形成中,纤粘连蛋白促进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受损部位。

五、弹性蛋白(elastin)

1、弹性蛋白是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脉管壁及肺。

2、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共同存在,分别赋予组织以弹性及抗张性。

3、弹性蛋白是高度疏水的非糖基化蛋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构象呈无规则卷曲状态;

2)通过Lys残基相互交连成网状结构。

六、植物细胞壁(cell wall)

1、植物细胞壁的组成

●1)纤维素分子 纤维素微原纤(microfibril),

●?为细胞壁提供了抗张强度

●2)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组成的高度分支的多糖

●?介导微原纤维连接彼此连接或介导微原纤维与其它基质成分(果胶质)连接

●3)果胶质(pectin):含有大量携带负电荷的糖,结合Ca2+等阳离子,被高度水化形成凝胶●?果胶质与半纤维素横向连接,参与细胞壁复杂网架的形成。

●4)伸展蛋白(extensin):糖蛋白,在初生壁中含量可多达15%,糖的总量约占65%。

●5)木质素(lignin):由酚残基形成的水不溶性多聚体。

●?参与次生壁形成,并以共价键与细胞壁多糖交联,大大增加了细胞壁的强度与抗降解

细胞膜及其表面123节答案

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 (第1-3节) 一、填空 A-五-1.细胞膜的最显著特性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A-五-2.生物膜脂在正常生理温度下以液晶态存在,随着温度的上升或下降可发生状态的改变,这种变化称相变。 A-五-3.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有膜脂、膜蛋白、膜糖。 A-五-4.动物细胞连接有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__等几类,其中通讯连接具有细胞通讯作用。 A-五-5.按照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以及膜蛋白存在的位置,可分为膜内在蛋白、膜周边蛋白、脂锚定蛋白三种。 B-五-6.在正常生理温度下,膜脂呈液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中,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小(大或小)。 B-五-7.细胞膜中所含有的主要脂类为磷脂、胆固醇、糖脂,它们都是双亲性分子。 B-五-8. 质膜中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等成分是具有双亲性的分子。 C-五-9.真核细胞膜中有四种主要的磷脂分子: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鞘磷脂。C-五-10.膜脂的分子运动方式包括:旋转运动、侧向扩散运动、 内、外层翻转运动和弯曲运动。

C-五-11.点状桥粒的主要结构包括:①__桥粒斑__; ②____钙黏蛋白___;③__中间丝___。 D-五-12.改变溶液温度或离子强度就可以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的膜蛋白是膜周边蛋白,用去垢剂处理才能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的膜蛋白是膜内在蛋白。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A-五-1.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C )。 A 蛋白质和水 B 蛋白质和糖类 C 蛋白质和脂类 D 脂类和糖类 A-五-2.膜脂中最多的是( C )。 A 脂肪 B 糖脂 C 磷脂 D 胆固醇 ?A-五-3. 下列哪种结构不是单位膜( C )。 A 细胞膜 B 内质网膜 C 细胞外被 D 线粒体外膜 A-五-4.细胞膜性结构在电镜下都呈现出较为一致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电子致密层中夹一层疏松层,称为( C )。 A 生物膜 B 质膜 C 单位膜 D 板块模型 A-五-5.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哪项有误( D ) A 镶嵌蛋白以各种形式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 B 含胆固醇 C 含糖脂 D外周蛋白在外表面 A-五-6.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规律是( A ) A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内、外两侧,疏水尾部朝向膜的中央 B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尾部朝向膜的内侧 C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内侧,疏水尾部朝向膜的外侧 D 极性头部朝向膜的中央,疏水尾部朝向膜的内、外两侧 A-五-7.生物膜是指( D ) A 单位膜 B 蛋白质和脂质二维排列构成的液晶态膜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chapter4

第四章细胞质膜及其表面 一、名词解释: 1. 糖萼(glycocalyx) 2. 磷脂转换蛋白(phospholipid exchange proteins) 3. 膜骨架(membrane skeleton) 4. 血型糖蛋白(glycophorin ) 5. 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6. 翻转扩散(transverse diffusion) 7.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8. 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9. 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10.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11. 脂质体(liposome) 12. 血影蛋白(spectrin) 二、选择题:请在以下每题中选出正确答案,每题正确答案为1-6个,多选和少选均不得分 1. 动物细胞质膜外糖链构成的网络状结构叫做 A.细胞外被 B.微绒毛 C.膜骨架 2. 以下关于质膜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膜蛋白具有方向性和分布的区域性 B.糖脂、糖蛋白分布于质膜的外表面 C.膜脂和膜蛋白都具有流动性 D. 某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定膜脂存在时才能发挥其功能 3. 以下哪一种去污剂为非离子型去污剂 A.十二烷基磺酸钠 B.脱氧胆酸 C.Triton-X100 D.脂肪酸钠 4. 用磷脂酶处理完整的人类红细胞,以下哪种膜脂容易被降解 A.磷脂酰胆碱,PC B.磷脂酰乙醇胺,PE

C.磷脂酰丝氨酸,PS 5. 以下哪一种情况下膜的流动性较高 A.胆固醇含量高 B.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C.长链脂肪酸含量高 D.温度高 6. 跨膜蛋白属于 A.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B.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C.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7. 用磷脂酶C(PLC)处理完整的细胞,能释放出哪一类膜结合蛋白 A.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B.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C.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D.脂蛋白(lipoprotein) 8. 红细胞膜下的血影蛋白网络与膜之间具有哪两个锚定点 A.通过带4.1蛋白与血型糖蛋白连结 B.通过带4.1蛋白带3蛋白相连 C.通过锚蛋白(ankyrin)与血型糖蛋白连结 D.通过锚蛋白与带3蛋白相连 9. 质膜 A.是保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屏障 B.是细胞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通道 C.是实现细胞功能的基本结构 D.是酶附着的支架(scaffold) 10. 鞘磷脂(Sphngomyelin SM) A.以鞘胺醇(Sphingoine)为骨架 B.含胆碱 C.不存在于原核细胞和植物 D.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一个非极性的尾 11. 以下关于膜脂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的尾 B.脂质体是人工膜 C.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类

第五章 细胞膜及其表面(第4-7节)

习题使用说明 “A”表示题目难易程度,“一”表示所属章节,“1”为题目序号 对应教学大纲的掌握、熟悉、了解三种程度的教学和学习要求,题目按难易程度、不同学制专业等分为三个等级:A.容易,考核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适用于不同学制和各个专业的学生。B.中等,考核大纲要求掌握和熟悉的、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和需要学生理解、归纳的知识点,适用于不同学制和各个专业的学生。C.较难,适度拓展大纲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和一定深度,旨在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自我学习拓宽知识面的能力 【信号转导的所有内容都没讲,题目没必要做,红色标注,有能力的可以做一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详细讲】

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 (第4-7节) 一、填空题 A-五-1、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和非胶原糖蛋白等三类分子所组成。 A-五-2、在细胞外基质中含量最高的,刚性和抗张强度最大的一种成分是胶原。 A-五-3、细胞外基质中的非胶原糖蛋白既可以与细胞结合,又可与细胞外基质中其他大分子结合,从而将细胞黏着于细胞外基质,故又统称为黏着因子。 A-五-4、细胞的膜转运蛋白按机制进行分类,通过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运输的膜转运蛋白称为载体蛋白;通过蛋白质在膜上形成一个亲水性通道,允许特定溶质穿越的膜转运蛋白称为通道蛋白。 A-五-5、根据胞吐作用方式的不同,将胞吞(吐)作用分为两种形式:结构性分泌和调节性分泌。 A-五-6、根据闸门开关的机制不同,闸门通道扩散分为三种:机械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A-五-7、根据吞入物质的状态、大小及摄入机制的不同,可将胞吞作用分为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三种方式。 A-五-8、与细胞膜有关的物质运输活动主要由两种形式:一是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转运,另一种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 A-五-9、离子通道扩散可根据“闸门”开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和三类。(同A-五-6) A-五-10、钠钾泵的化学本质是 Na+-K+-ATP 酶。 A-五-11、钠钾泵的化学本质是兼有载体蛋白和酶的

第四章细胞质膜及其表面结构

第四章细胞质膜及其表面结构 质膜(plasma membrane)包在细胞外面,所以又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它不仅是区分细胞内部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屏障,更是细胞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围绕各种细胞器的膜,称为细胞内膜。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生物膜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细胞的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细胞运动等活动都与膜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质膜表面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下的表层溶胶中具有细胞骨架成分组成的网络结构,除对质膜有支持作用外,还与维持质膜的功能有关,所以这部分细胞骨架又称为膜骨架。细胞外被、质膜和表层胞质溶胶构成细胞表面。 第一节质膜的化学组成 质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糖,主要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动物细胞膜通常含有等量的脂类和蛋白质。一、膜脂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一)磷脂 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 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图4-1),但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菌质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的区域(图4-2)。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图4-1 磷脂的结构

图4-2 心磷脂 1、甘油磷脂 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类,在骨架上结合两个脂肪酸链和一个磷酸基团,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等分子籍磷酸基团连接到脂分子上(图4-3)。 主要类型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旧称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PS)、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 ,PE,旧称脑磷脂)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PI)和双磷脂酰甘油(DPG,旧称心磷脂)等。 图4-3 不同类型的甘油磷脂 2、鞘磷脂 鞘磷脂(sphingomyelin,SM,图4-4)在脑和神经细胞膜中特别丰富,亦称神经醇磷脂,它是以鞘胺醇(sphingoine)为骨架,与一条脂肪酸链组成疏水尾部,亲水头部也含胆碱与磷酸

细胞膜及其表面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选择题 1..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不具有的特点是 A.在细胞膜的特定区域进行 B.形成有被小窝和有被小泡 C.吸入大量的细胞外液 D.胞吞速率比液相胞吞快 2.细胞摄入微生物或细胞碎片进行消化的过程称为 A.吞噬作用 B.异噬作用 C.入胞作用 D.吞饮作用 3.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 A. cAMP B. IP3 C. DG D. AC 4.能使细胞内cAMP升高的G蛋白是 A. Gi B. Gs C. Gp D. Gt 5.能结合并活化磷脂酶C,导致PIP2分解,生成IP3和DG的G蛋白是 A. G S B .G i C. G P D .G T 6.动物细胞中cAMP信使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活化 A.蛋白激酶C B.蛋白激酶A C.蛋白激酶K D. Ga2+激酶 7.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胞内信使 A. cAMP B. cGMP C. DG D. EGFR 8.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称为 A.细胞膜 B.细胞表面 C.细胞外被 D.细胞外基质 9. 微管和微丝大量存在于 A.细胞核 B.细胞外被 C.细胞膜 D.胞质溶胶 10. 细胞表面中具有识别功能的部位是 A.细胞膜 B.细胞外被 C.膜脂双层 D.胞质溶胶 11.衰老红细胞能被巨噬细胞吞噬,是因为其表面失去了 A. 半乳糖 B.唾液酸 C.甘露糖 D.葡萄糖 12.衰老红细胞的糖链常暴露出 A.半乳糖 B.唾液酸 C.甘露糖 D.葡萄糖 13.细胞膜含量最多的化学成分是 A.磷脂 B.胆固醇 C.糖类 D.蛋白质 14.细胞膜结构的基本骨架主要是由哪种分子形成的 A.磷脂 B.胆固醇 C.糖类 D.蛋白质 15.在细胞膜中对脂质的物理状态具有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分子是 A.磷脂 B.胆固醇 C.水 D.蛋白质 16.构成膜受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磷脂 B.胆固醇 C.糖类 D.蛋白质

细胞膜及其表面4567节答案

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 (第4-7节) 一、填空题 A-五-1、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和非胶原糖蛋白等三类分子所组成。 A-五-2、在细胞外基质中含量最高的,刚性和抗张强度最大的一种成分是胶原。 A-五-3、细胞外基质中的非胶原糖蛋白既可以与细胞结合,又可与细胞外基质中其他大分子结合,从而将细胞黏着于细胞外基质,故又统称为非胶原性粘合蛋白。 A-五-4、细胞的膜转运蛋白按机制进行分类,通过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运输的膜转运蛋白称为载体蛋白;通过蛋白质在膜上形成一个亲水性通道,允许特定溶质穿越的膜转运蛋白称为通道蛋白。 A-五-5、根据胞吐作用方式的不同,将胞吐作用分为两种形式: 固有分泌和受调分泌。 A-五-6、根据闸门开关的机制不同,闸门通道扩散分为三种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配体门控和通道。 A-五-7、根据吞入物质的状态、大小及摄入机制的不同,可将胞吞作用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 A-五-8、与细胞膜有关的物质运输活动主要由两种形式:一是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另一种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 ?A-五-9、离子通道扩散可根据“闸门”开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三类。A-五-10、钠钾泵的化学本质是 Na﹢-K﹢-ATP 酶。 A-五-11、钠钾泵的化学本质是兼有离子通道和酶的双重功能。 A-五-12、真核细胞中,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来完成的。 A-五-13、由细胞外信号转换为细胞内信号的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 A-五-14、G蛋白的全称是鸟苷酸结合蛋白。

第四章 细胞质膜习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细胞生物学章节习题第四章 一、选择题 1、在对某细胞表面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实验中,发现荧光出现成斑现象,证明了( B )。 A. 膜脂的流动性 B. 膜蛋白的流动性 C. 膜脂的不对称性 D.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2、用去污剂TritonX-100 处理血影,带3蛋白及血型糖蛋白消失,但血影维持原来形状,下列推到错误的是(A)。 A. 用去污剂TritonX-100处理后,血影脂质结构完整,因而维持原来形状。 B. 对维持细胞形态并不起决定作用 C. 带3蛋白及血型糖蛋白是膜内在蛋白 D. 带3蛋白及血型糖蛋白肯定存在跨膜结构域 3、不能用于研究膜蛋白流动性的方法是(B )。 A.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 B.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C. 光脱色荧光恢复 D.荧光标记细胞融合 4、下列哪些因素可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AD )(多选) A. 脂肪链的长度增加 B. 脂肪酸链的不饱和程度增加 C. 卵磷脂与鞘磷脂比例增加 D. 相变温度以上胆固醇含量增加 E. 相变温度以下胆固醇含量增加 5、对细胞质膜结构的研究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电镜下观察到的“暗-亮-暗”三条带分别是指什么成分( A ) A. 膜蛋白-膜脂-膜蛋白 B. 膜脂头部-膜脂尾部-膜脂头部 C. 膜脂头部-膜脂尾部-膜脂尾部-膜脂头部 D. 膜脂-膜蛋白-膜脂 6、以下哪点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正确解读(ABC ) A. 膜具有流动性 B. 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C. 膜蛋白镶嵌或结合脂双分子层 D. 膜脂是生物膜的功能执行者 7、脂筏模型对生物膜的流动性给出了新的理解,脂筏区富含什么成分(C ) A. 胆固醇和磷脂酰丝氨酸 B. 鞘磷脂和磷脂酰丝氨酸 C. 胆固醇和鞘磷脂 D. 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 8、相比于膜脂的其他运动方式,膜脂的翻转运动在质膜上很少发生。但在一下那种细胞器的膜上,膜脂翻转运动频率最为频繁( B ) A. 高尔基体 B. 内质网 C. 核被膜 D. 溶酶体 9、在动物细胞中,对膜的流动性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的分子是( D ) A. 外周膜蛋白 B. 整合膜蛋白 C. 鞘脂 D.胆固醇

第二篇细胞膜及其表面

第二篇细胞膜及其表面 (第五章~第十一章) 一、选择题 1.膜脂不具有的分子运动形式是 A.侧向运动 B.弯曲运动 C.跳跃运动 D.翻转运动 2.膜蛋白不具有的功能是 A.转运分子进出细胞 B.接受环境信号并传递到胞内 C.使膜发生相变和相分离 D.膜酶可催化细胞的某些化学反应 3.构成膜脂双分子层结构的脂类是 A.兼性分子 B.疏水分子 C.极性分子 D.双极性分子 4.首先提出“脂双层中镶嵌着球形蛋白质”的生物膜模型是 A.片层结构模型 B.单位膜模型 C.液态镶嵌模型 D.晶格镶嵌模型 5.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是 A.片层结构模型 B.单位膜模型 C.液态镶嵌模型 D.晶格镶嵌模型 6.强调膜的流动性和球形蛋白质分子与脂双层镶嵌关系的模型是 A.片层结构模型 B.单位膜模型 C.液态镶嵌模型 D.晶格镶嵌模型 7.提出了各种生物膜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共性的模型是 A.片层结构模型 B.单位膜模型 C.液态镶嵌模型 D.晶格镶嵌模型 8.完成细胞膜特定功能的主要成分是 A.膜脂双层 B.膜蛋白 C.细胞外被 D.糖脂 9.不能通过简单扩散进出细胞膜的物质是 A. O2 B. N2 C.乙醇 D. Na+、K+ 10.O2或CO2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 A.简单扩散 B.易化扩散 C.帮助扩散 D.主动运输 11.不能通过简单扩散透过膜脂双层的物质是 A.CO2 B.苯 C.甘油 D.葡萄糖 12.Ca2+逆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 A.简单扩散 B.被动运输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13.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A.协同运输 B.易化扩散 C.被动运输 D.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14.肠腔中葡萄糖浓度低时,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 A.简单扩散 B.易化扩散 C.通道蛋白运输 D.伴随运输 15.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不具有的特点是 A.在细胞膜的特定区域进行 B.形成有被小窝和有被小泡 C.吸入大量的细胞外液 D.胞吞速率比液相胞吞快 16.细胞摄入微生物或细胞碎片进行消化的过程称为 A.吞噬作用 B.异噬作用 C.入胞作用 D.吞饮作用 17.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 A. cAMP B. IP3 C. DG D. AC 18.能使细胞内cAMP升高的G蛋白是 A. Gi B. Gs C. Gp D. Gt 19.能结合并活化磷脂酶C,导致PIP2分解,生成IP3和DG的G蛋白是 A. G S B .G i C. G P D .G T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细胞膜不仅是细胞结构上的边界,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及信息传递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生物膜(biomembrane):真核细胞内部存在着由膜围绕构建的各种细胞器。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膜统称为生物膜。它们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人们用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细胞,但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电镜下显示出了质膜的超微结构。但人们并未感到惊奇,因为此前细胞生理学家在研究细胞内渗透压时已证明了质膜的存在。 1925年E. Gorter和F. Grendel研究红细胞发现膜脂单层分子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二倍,提示了质膜是由双层脂分子构成的。随后,人们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低得多,若脂滴表面吸附有蛋白成分则表面张力降低,因此Davson和Danielli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式的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达20年之久。 1959年,J. D. Robertson发展了三明治模型,提出了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并推断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单位膜构成。随后的一些实验,如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等证明,质膜中的蛋白质是可流动的;冷冻蚀刻技术显示了双层膜脂中存在膜蛋白颗粒。 1972年,S. J. Singer和G. Nicolson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这一模型随即得到各种实验结果的支持。流动镶嵌模型主要强调:①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②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在膜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 近年来有人提出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即在生物膜上富含胆固醇, 形成有序的脂相,如同“脂筏”一样, 并载有各种蛋白。脂筏最初可能在内质网上形成,转运到细胞膜上,有些脂筏可在不同程度上与膜下细胞骨架蛋白交联。推测一个100nm大小的脂筏可载有600个蛋白分子。这一模型可解释生物膜的某些性质与功能,但仍需要更多的证据。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可归纳如下: (1) 膜脂主要由磷脂分子构成, 磷脂分子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在水相中以疏水性非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的封闭的膜系统。

第四章 细胞质膜习题及答案doc资料

第四章细胞质膜习题 及答案

细胞生物学章节习题第四章 一、选择题 1、在对某细胞表面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实验中,发现荧光出现成斑现象,证明了( B )。 A. 膜脂的流动性 B. 膜蛋白的流动性 C. 膜脂的不对称性 D.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2、用去污剂TritonX-100 处理血影,带3蛋白及血型糖蛋白消失,但血影维持原来形状,下列推到错误的是( A)。 A. 用去污剂TritonX-100处理后,血影脂质结构完整,因而维持原来形状。 B. 对维持细胞形态并不起决定作用 C. 带3蛋白及血型糖蛋白是膜内在蛋白 D. 带3蛋白及血型糖蛋白肯定存在跨膜结构域 3、不能用于研究膜蛋白流动性的方法是( B )。 A.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 B.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C. 光脱色荧光恢复 D.荧光标记细胞融合 4、下列哪些因素可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 AD )(多选) A. 脂肪链的长度增加 B. 脂肪酸链的不饱和程度增加 C. 卵磷脂与鞘磷脂比例增加 D. 相变温度以上胆固醇含量增加 E. 相变温度以下胆固醇含量增加 5、对细胞质膜结构的研究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电镜下观察到的“暗-亮-暗”三条带分别是指什么成分( A ) A. 膜蛋白-膜脂-膜蛋白 B. 膜脂头部-膜脂尾部-膜脂头部 C. 膜脂头部-膜脂尾部-膜脂尾部-膜脂头部 D. 膜脂-膜蛋白-膜脂

6、以下哪点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正确解读( ABC ) A. 膜具有流动性 B. 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C. 膜蛋白镶嵌或结合脂双分子层 D. 膜脂是生物膜的功能执行者 7、脂筏模型对生物膜的流动性给出了新的理解,脂筏区富含什么成分( C ) A. 胆固醇和磷脂酰丝氨酸 B. 鞘磷脂和磷脂酰丝氨酸 C. 胆固醇和鞘磷脂 D. 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 8、相比于膜脂的其他运动方式,膜脂的翻转运动在质膜上很少发生。但在一下那种细胞器的膜上,膜脂翻转运动频率最为频繁( B ) A. 高尔基体 B. 内质网 C. 核被膜 D. 溶酶体 9、在动物细胞中,对膜的流动性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的分子是( D ) A. 外周膜蛋白 B. 整合膜蛋白 C. 鞘脂 D.胆固醇 10、如果某种质膜糖蛋白是通过膜泡分泌途径来自于高尔基体,且该蛋白寡糖链和N端都面向高尔基体腔内,那么在质膜上,该蛋白的寡糖链和N端面向( A ) A. 细胞表面 B. 细胞质 C. 寡糖连面向细胞表面,N端面向细胞质 D. 寡糖连面向细胞质,N端面向细胞表面 二、填空题 1、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其细胞质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是不同的,相比之下,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动物,其细胞质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生活在高温环境中动物细胞质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第四章 细胞质膜

第四章细胞质膜(重点:1、3题,2题可不看) 1、膜脂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各自的功能? (1)基本类型:甘油磷脂、糖脂、胆固醇 (2)功能: 甘油磷脂不仅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其中的某些成分如PI等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鞘脂:其分子结构与甘油磷脂非常相似,可以与甘油磷脂共同组成生物膜。 胆固醇:除了作为生物膜的主要结构成分外,还是很多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化合物,它还可以与发育调控的重要信号分子Hedgehog共价结合。 2、何谓内在膜蛋白?它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 内在膜蛋白:结合方式:1)疏水性相互作用离子键作用共价结合 3.细胞表面有哪几种常见的特化结构?细胞红细胞膜骨架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1)细胞表面特化结构主要包括:膜骨架、鞭毛、纤毛、变形足和微绒毛,都是细胞膜与膜内的细胞骨架纤维形成的复合结构,分别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细胞的运动、细 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等功能有关。 (2)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雨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其功能是维持细胞质膜并协助质膜完成许多种生理功能。 基本结构:红细胞膜骨架是在红细胞膜的内侧,由3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红细胞膜内存在的蛋白质主要包括血影蛋白、锚蛋白、带3蛋白、带4.1蛋白和肌动蛋白,血型糖蛋白。膜支架蛋白主要成分包括血影蛋白、肌动蛋白、锚蛋白和带4.1蛋白等。血影蛋白在带4.1蛋白的协助下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膜骨架基本网络,带4.1蛋白与血型糖蛋白相互作用,锚定蛋白与血影蛋白、带3蛋白相互作用。 功能:膜骨架复合体与质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实现红细胞质膜的刚性和韧性,维持红细胞的形态。 (第二问可不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