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初中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之昼夜长短的变化(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选择《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教学,重点来探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有关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技巧。
既密切联系实际,又关注到高考。
【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②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③掌握有关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能够结合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动画演示,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成都最近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都今天昼长的计算,让学生既关注身边的地理,又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难点】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②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突破重难点方法】学生按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动画图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并绘制太阳光照俯视图,课堂展示。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读图绘图法,阅读归纳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学生观察最近成都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板书设计】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弧、夜弧法2.日出、日落时间法(地方时)【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运动是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叠加,由于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4. 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昼夜的长短会有变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知识讲解:3. 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地球倾斜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等。
词汇学习:4. 教授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日出、日落、黎明、黄昏、极昼、极夜等。
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操练。
观察实验:5. 分组进行昼夜长短变化的观察实验。
要求学生在一周内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并绘制成图表或图像。
数据分析:6. 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小结和总结:7.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比较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9.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10.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检验他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
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教学材料。
3. 观察实验记录表和绘图工具。
4. 数据分析的教学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观察。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和模型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讨论和展示环节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总结归纳的成果
3.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3. 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4.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及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引入学习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有没有觉察到夏天的白天比冬天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 学习新知(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原理,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和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
3. 实验(约15分钟):安排实验活动,用橙子或苹果等代表地球,用手持小球或灯泡代表太阳。
让学生扮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角度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4. 讨论(约15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5. 检测与总结(约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检测,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程度。
随后,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6. 拓展(约10分钟):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并与昼夜长短变化做关联,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气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7. 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整理成一篇小短文,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板书设计: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昼夜变化:- 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区域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公转导致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昼夜时间相等-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秋分:昼夜时间相等-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3.综合得出同一原则为跨越经度度数的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纬线和不同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得出统一办法,适用于所有的昼弧夜弧比较,降低比较难度。
规律
1.展示二分二至日的昼弧夜弧长短状态。
2.先讲解二至日为昼夜长度的极值,春秋分为平均值,和学生一起推出,中间的过程为极值和平均值的变化过程。同时将这知识灌输到变化过程中。
3.在太阳直射轨迹图上,展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展示规律,同时强调,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并不一致。
1.展示基本知识。
2.先找极值再找变化规律,将知识点简化。
3.总结知识,分点归纳,并强调学生易错易混点。
小结
将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浓缩成两张简表,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分昼弧夜弧
2.昼弧表示的意义及其昼夜长短的比较
3.一年里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难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一张营业时间牌,教师提问:冬夏两个季节上班时间的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与昼夜长短相关的现象,
概念
利用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俯视图,图中标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线,红色表示白昼,黑色表示黑夜,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添加晨昏线展示昼弧和夜弧,让昼弧夜弧概念表示得直白易懂。
昼弧夜弧长短的判断
1.先作简单的同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比较,并得出方法。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学生能描述并解释在不同季节中,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3. 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地球公转及昼夜长短变化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好奇心强,善于提问,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
教学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介绍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3. 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探讨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如农业、交通、能源等。
4. 实践活动: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观察和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学习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举例说明其影响。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2.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有关。
3. 掌握如何使用日晷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日晷制作材料(卡纸、铅笔、剪刀、刻度尺、图钉等)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计时器或钟表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解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图钉和卡纸制作日晷。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间段,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讲解(10分钟):1. 回顾小组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太阳位置的变化。
2. 解释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的原因,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如何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再次观察日晷,比较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3.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斜的概念,解释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2.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使用日晷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报告是否准确描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情况。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掌握如何利用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能够解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观察法;4.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1.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3. 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1.讲解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2.利用实物或模型演示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3.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影子,测量太阳高度角。
4.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1.讲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2.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3.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同时,通过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并标注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2.提交的作业需字迹清晰,绘图准确,论述合理。
3.小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切勿抄袭。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教师简要回顾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阐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结合教材,讲解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验证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动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马敬山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及时间变化规律。
2、学会根据已知有关信息计算某一地区的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判断日期【教学重、难点】重点: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难点: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教学方法】图解法、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想下大家已经在中加双语学校度过了快2个月了,那么请同学们说说开学到现在我们这里的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那么全球各纬度地区在这段时间内白天和黑夜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本节课。
展示学习目标:见课件新课教学:知识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8最后一段和图1.23回答问题1、说出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时对应的日期、节气、晨昏线的倾斜方向及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2、说出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段和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的时间段3、能说出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或者南半球某个特定地点,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4、据图找出纬度相同所在半球不同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关系明确一下知识:(1)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的分布情况;(2)各个日期段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新课讲解:以指导学生看图为主,图文结合,然后例题强化。
指导学生完成P19面读图思考归纳: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2、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昼夜等长,昼长 夜长都是12小时,日出时间都是当地时间6点,日落时间都是当地18点,无极昼、极夜现象。
3、纬度值相同但所在不同半球的两地A 和B ,有A 的昼长=B 的夜长。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例一: 1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2.中丁地为极夜时,图中四地黑夜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A .甲>乙>丙>丁B .乙>丙>甲>丁C .丙>乙>丁>甲D .丁>丙>乙>甲知识点二:昼夜长短的计算问题探究1、据本节所学赤道地区常年昼夜平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相同各跨180°,即昼长=夜长=12小时,那么如果某日某纬度昼弧跨240°那么该纬度昼长是 ?2、一天之中日出到正午、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假设冬至日马鞍山日出时间是当地时间7点,那么该日马鞍山的昼长是 ?例二:1、冬至日,南京的日出时间为7:02,该日南京的昼长约为 小时。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文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内容需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
2.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要求模型能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
b.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c.如何运用地理图表分析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长短的变化_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侧视、俯视两类日照图,理解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短、并分析日期;2.通过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分析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1.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2.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请同学们首先看一下我下冬夏季不同作息时间对比,让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夏季:•冬季:老师:对,冬季和夏季昼夜长短是不同的,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主题内容师:请同学们看图并阅读课本P.17课文回答:1、什么是昼弧?2、什么是夜弧?3、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是什么?4、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生:看图和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总结,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昼弧与夜弧相等则昼夜等长。
并引导学生通过昼夜弧的度数怎么样计算昼夜长短?生: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昼长+夜长=24小时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三幅图,说说在二分二至日赤道上的昼夜状况如何?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师:进入第一个探究,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以后叫一位同学回答生:通过动画的观察得出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结论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得出探究的第一个结论师:继续进行第二个探究:请同学们先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后活动探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出在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跟纬度有什么关系?生:认真观察动画并带着问题思考,病的出二分二至日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是: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本节内容属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能力要求为分析,因此要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以及总结其规律。
二、教材分析本节属于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主要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本节内容属于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已学过昼夜交替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此作为知识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为昼夜长短现象的原因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部分,其中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是变化规律的知识铺垫。
变化规律为本节课重点。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公转会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交替的变化,因此,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基础。
心理基础:高一学生尚没有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对抽象事物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显不足,需要教师运用动画和画图的形式加以直观化的呈现并进行一定的思维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引起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过程;能总结其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读图,理解引起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通过画图和小组探究,提取全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提升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六、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1.导入中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地理;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flash、学案八、授课类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1课时九、教学过程十、板书设计一、原因黄赤交角二、变化规律 太阳小结在这节课上我们探究了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大家课下积极预习,更自主排练了情景剧演示了昼夜长短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把发现的规律改编成了一首歌曲,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棒!大家在以后学习中也要留心观察生活,学习身边的地理,下课!总结全课昼夜长短的变化直射半球移向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现象昼渐长夜渐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掌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公转和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运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图片,如夏季的北京和冬季的哈尔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点,昼夜长短会有所不同?(2)提问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已有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昼夜长短的概念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现象,向学生讲解昼弧和夜弧的概念,从而引出昼夜长短的定义:昼弧所跨经度越大,白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黑夜越长。
(2)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轨道面保持 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2.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关;3. 掌握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3. 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表格;4. 学生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的纸张和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展示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好奇和思考。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包括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白天和黑夜的时长等。
2. 学生根据观察记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数据,并尝试找出规律。
3.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何关系?请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来说明你的观点。
讲解:1. 学生展示并讨论他们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指导他们理解曲线的意义和规律。
2. 讲解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地球轨道倾斜度越大,昼夜长短变化越明显;倾斜度越小,昼夜长短变化越平缓。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2.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并绘制四季变化曲线。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的关系。
2. 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
课后延伸:1. 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并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和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3. 学生对于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关系的理解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标准”中的“分析”,说明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的了解地理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地理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就本课的内容,不仅要分析昼夜长短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的传统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为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
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掌握了这些内容,为第二章理解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班是高一重点班,学生大多具备较扎实的地理基础,经过地球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学习个性方面,求知欲较强,悟性高,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情感的感悟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的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运用光照图,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昼弧和夜弧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图示法、实物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发现规律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发现规律由三个探究活动组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由一幅日落的照片引入,先学习昼弧和夜弧的判读,在此基础上,学习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再由静到动得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演示、画图、问题讨论等各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教学资源】电动地球仪、彩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导探究昼弧和夜弧
过渡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播放flash,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规律:
①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
③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④太阳直射回归线: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随纬度的变化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其昼夜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其昼夜变化幅度越小
3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弧和夜弧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敦煌日落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昼夜长短有直观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生活中的地理。
重点环节学生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归纳总结出变化的规律。
最后为了使学生能直观观察到昼夜长短的变化,验证前面的探究结果,采用多媒体播放昼弧夜弧的变化的flash,学生讨论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完成比较好。
本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过程是教学策略的体现。
学情分析必须要准,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情及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策略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在重点班上这节课,笔者充分地分析了学情,精心地设计了不同于普通班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二分二之日光照图,并探究发现规律。
任务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成果。
最后,学生结合探究结果和动态flash,讨论归纳总规律。
本节课,也留有遗憾,如学生上公开课稍显拘谨,今后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给予充分的时间,多鼓励,精心设计问题引导等,打造充满生机和智慧的课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