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标准”中的“分析”,说明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的了解地理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地理规律和成因的层面。就本课的内容,不仅要分析昼夜长短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的传统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为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掌握了这些内容,为第二章理解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班是高一重点班,学生大多具备较扎实的地理基础,经过地球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学习个性方面,求知欲较强,悟性高,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情感的感悟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的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运用光照图,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昼弧和夜弧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图示法、实物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发现规律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发现规律由三个探究活动组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一幅日落的照片引入,先学习昼弧和夜弧的判读,在此基础上,学习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再由静到动得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演示、画图、问题讨论等各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教学资源】电动地球仪、彩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导探究昼弧和夜弧
过渡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播放flash,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规律:
①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
③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④太阳直射回归线: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随纬度的变化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其昼夜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其昼夜变化幅度越小
3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弧和夜弧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敦煌日落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昼夜长短有直观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生活中的地理。重点环节学生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归纳总结出变化的规律。最后为了使学生能直观观察到昼夜长短的变化,验证前面的探究结果,采用多媒体播放昼弧夜弧的变化的flash,学生讨论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完成比较好。
本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过程是教学策略的体现。学情分析必须要准,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情及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策略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重点班上这节课,笔者充分地分析了学情,精心地设计了不同于普通班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二分二之日光照图,并探究发现规律。任务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成果。最后,学生结合探究结果和动态flash,讨论归纳总规律。
本节课,也留有遗憾,如学生上公开课稍显拘谨,今后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给予充分的时间,多鼓励,精心设计问题引导等,打造充满生机和智慧的课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