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2024年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解读4.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雨夜离别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中的情境。

然后引出课题——《雨霖铃》。

2.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内容。

4.诗歌艺术特色解读(1)赏析诗歌的语言美①炼字炼句②叠词叠韵(2)赏析诗歌的音韵美①平仄押韵②节奏韵律(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①寓情于景②以景结情5.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关注,明确内容和情感(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3)关注注释隐含意(4)关注意象寄托意(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6.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创作比赛:以《雨霖铃》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7.总结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收集柳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诗歌语言美的赏析1.炼字炼句《雨霖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充满了诗意。

例如,词的开头“寒蝉凄切”,仅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2. 诗文内容:解读《雨霖铃》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诗文翻译:对《雨霖铃》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5.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解读;(2)艺术特色的分析;(3)拓展阅读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诗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书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背景、图片等;(2)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

5.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一、教课目的1.认识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认识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诵中体会《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境界;4.深刻领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点。

二、教课要点1.在朗读品尝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味;2.指引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经过理解词句,剖析境界,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课难点1.指引在认识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朗读技巧;2.指引学生深刻剖析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四、教课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课要点1.在朗诵中品尝这首词的境界;2.指引学生体会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点。

二、教课方法:朗读法;研究法;点拨法。

三、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畔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形。

“劳歌一误解行舟,红叶青山川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老是充满了分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吐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能够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妇山南海北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能够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日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感人故事。

此刻我们就来赏识这首分离诗,感觉分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作者在倾吐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平生遭受不幸的感触,因此深感前程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怀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 三) .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三、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四、教学过程:1、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

象征:离愁别恨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

如“对长亭晚”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024版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

2024版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

01
02
03
04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词
作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 不同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
合作和交流能力。
邀请学生尝试朗诵词作,指导 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布置相关拓展阅读任务,引导 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作品,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合作关系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共同协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建设
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组织,加强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与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 氛围。
个别辅导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与能力并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 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跨学科整合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如历史、艺术等,拓宽学生 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需求
1 2 3
针对问题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 难度,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提高教学 效果。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篇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B、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1、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2、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三、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四、诗词赏析:(一)赏析上阕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二)赏析下阕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三字明确:伤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结合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明确:“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晓风残月”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问: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五、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体会这首词并思考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些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六、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七、板书雨霖铃柳永上阕: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实写)烟波、暮霭、楚天(虚写)一切景物皆情语情景交融!下阕:羁旅长愁: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写)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低沉八、作业:1、背诵这首词2、《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虚实结合篇二:雨霖铃公开课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二、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二、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三、具体赏析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四、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六、拓展思维: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七、布置作业: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八、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篇三:教学能手优质教案《雨霖铃》《雨霖铃》教案朝邑中学鱼红文《雨霖铃》教案朝邑中学鱼红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知识积累1.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2.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齐读读前正音:暮霭(ǎi)凝噎(yē)那堪(nǎ)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1.上片都写了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悲伤“骤雨”又更添一份悲凉俗话说“一阵秋雨一层凉”嘛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秋天)、地点(长亭)气氛(秋雨暂停的黄昏)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做到了字字含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开船时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这既实又虚的景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边而情无限如此空阔的空间里充满如此浓密的烟霭更渲染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绪2.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确: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3.下片写别后想象的景物有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先是酒醒后所见到的杨柳、残月和感觉到的冷风以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寂寞凄恻的感情;此句以写景为主是触景生情后写更远的日子里每逢那“良辰好景”却无知音共享反衬出词人的孤独痛苦;这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是以景会情五、归纳写法特点1.情景交融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导入新课】(3分钟)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讲授新课】(72分钟)一、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

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

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一)齐诵《雨霖铃》(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

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

”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2、听配音朗诵。

(投入理解)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A、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

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①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

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二)下阕:①学生齐读下阕。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选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选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选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雨霖铃》教学设计【优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第一篇:《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品味意象,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词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

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

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2024版雨霖铃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版雨霖铃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围绕诗歌的 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深 入探讨,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
感受。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讨论 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建 议,形成全班互动交流的氛围。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 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挖掘 诗歌的内涵。
通过播放雨霖铃词的朗诵音 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
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文学成就及《雨霖铃》的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背景。
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 的词意及表达技巧。
邀请学生朗读《雨霖铃》,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 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
宋词的发展及特点
介绍柳永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时 代背景等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宋词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引 导学生对宋词这一文学形式有更深入 的认识。
词牌名“雨霖铃”的来历
讲述“雨霖铃”这一词牌名的来源和 含义,增加学生对词牌名的认识和了 解。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雨霖铃的词牌格律和特点,熟悉柳永的生平及代表作
品,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及表现手法。
02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及时记录重要知识点,展现出
良好的学习态度。
03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分析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时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诗歌的

《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

《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感悟学古诗词贵在诵读。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

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

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

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

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

“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设计意图: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1、读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1、导入新课: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3、简介作者:(投影)4、听录音: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长亭兰舟江水寒蝉(实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暮霭沉沉楚天阔虚景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语言赏析。

①写景②写人③写情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语: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

是非莫挂心头。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

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雨霖铃——“雨淋铃”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

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白居易“夜雨闻铃肠断声”。

写作背景——离开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

婉约词派“四大名家”——“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三、美读词作1、自由诵读2、朗读小组点名其他小组成员诵读,并作点评、指导和范读四、整体感知问1:读完本词你有什么感受?答:哀伤、悲惋之美。

(师: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很多都带给人这种感受,对吗?) 问2:本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你能否为它起一个题目?(可从文本中找词语) 答:“伤离别”“离别苦”“别佳人”“长亭别”等。

问3:围绕"离别"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 离别前——环境衬托 离别中——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问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首词?答: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板书)五、鉴赏分析1、谁感意象美?(1)词中意象有哪些?请找出来。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2)这些意象中哪些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小组展示搜集成果并解读) 时间蝉——(郁达夫《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元代卢挚《沉醉东风 重九》:“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 片愁,谁肯 教白衣送酒?”宋代晏几道《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补充:“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唐长亭——秦汉时期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送别场所,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弘一法师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雨——或喜或悲之情。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杨柳——与“留”谐音。

折柳送别乃习俗(唐代尤盛“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折杨柳》曲)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月——伤感愁绪(离别、思念、时光流逝)离合的象征《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酒——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

“酒醒”即是“愁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3)在本词中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小结一下。

(可让上一小组随意选取其他组成员回答并点评)寒蝉、长亭、骤雨——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渲染凄楚悲凉气氛,烘托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烟波、暮霭、楚天——描绘朦胧、灰暗、迷茫之景,传递出漂泊无依的愁绪。

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凄凉之景,更衬托人之孤寂难耐。

(板书:意象——渲染气氛、烘托情思)2、谁解离别情?(1)你认为本词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心声?为什么?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A、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议论)B、你所得知的“自古伤离别”的诗词语句有哪些?(小组展示所搜集的关于“离别”的名句并略作鉴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请赏析能体现离别情意的其他语句。

(由刚才展示的小组点人回答并点评)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欲饮无绪,欲留不能,难舍难分(凄楚、无耐)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a、描述一下此情景b、“执”(握、牵)比较c、由此两句你可想到哪些诗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板书:缠绵、哀婉)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虚设、无人诉说(板书:孤寂、落寞)3、谁识手法妙?(1)融情于景、直抒胸臆(2)虚实结合请小组展示找到的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典型诗词作品进一步感知妙处(学过、练过的为主)《琅琊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ch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古风》(第十九首)(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配合练习:《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鉴赏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一二句写在飘散着橘柚清香的秋日,诗人于靠江的高楼上设宴,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三四句以“忆”虚构友人旅夜孤寂的场景:离别后友人将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凄清的猿啼也会声声闯入他梦境之中。

这是虚写。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六、比较鉴赏踏莎行周紫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请与《雨霖铃》做比较,品鉴异同之处。

上片写别时,下片写别后。

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

“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

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

游丝、飞絮,在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

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

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

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

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

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

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

过片仍写居者在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 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

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

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