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知识点

绪论

1.土壤五大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

其中矿物质含量最多.

2.土壤肥力、高产与高肥的关系。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和不断地供给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高肥不一定高产,若要高产需要注意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4.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母质、生物、气

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5.土壤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一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

力。这种能力以植物生物量或收获产量来衡量。

第一章

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浆岩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的指示矿物:酸性岩——石英。

超基性岩——橄榄岩。

3、岩浆岩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岩石。

类型:侵入岩、喷出岩或火山岩。???

4、岩石的类型:一类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第二类是由沉积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水成岩),第三类是由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质变的变质岩。

5、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风化作用:是指露出表面的矿物质岩石在地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崩解和化学变化的现象。

7、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哪个容易风化?

玄武岩色泽易吸热,矿物成分复杂,且铁镁类矿物多。易于化学分化,大部分成为黏粒物质。分化产物多黏细,岩基含量丰富。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分化物及土壤层次深厚、黏重,保水保肥,易培育成高产稳产的农田。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组成复杂,中粒、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垂直节理发育。。。。P34

8、硅铝率大小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硅铝率=二氧化硅/氧化铝,因此硅铝率越大,风化强度越弱。

9、母质:岩石矿物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物质,是土壤形成的原始材料。

10、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第二章

1.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及成土因素:

(1)一般规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2)成土因素:(一)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破坏,土壤裸露,遭受大气、水、热的作用加剧,有机质分解快,难于累积;表土直接接受雨水的打击,冲刷加剧,淋溶流失作用加强。

2.土壤基本发生层:A矿质土层(又称腐殖质层)、B淀积层、C母质层

3.发生层的概念: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出现了物质的迁移和淀积,土壤从上向下,无论在成分上或形态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分异,使土体分化为不同的层次,这种层次成为土壤发生层。

4.地质大循环:从岩石到风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

生物小循环: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作用称为生物小循环。

5、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是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从植物营养元素的运动方向来看,地质大循环使植物营养元素向下淋溶,生物小循环使植物营养元素向上富集,生物小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前提,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无法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虽可以进行,但土壤养分得不到富集,土壤肥力得不到发展。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共同推动土壤肥力的发展。

第三章

微生物与酸度的关系。

多数细菌:中性(6-7)放线菌:偏微碱性(7-8)它们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真菌:酸性(3-6)可促进木质素(难分解)的分解。pH过低(<5.5)或过高(>8.5)对一般微生物都不太适宜。

土壤腐殖质的炭氮比:(10—12):1

土壤中氮素最主要存在形态。

土壤氮以有机态氮为主,一般可占全氮的95%以上。有机态氮又可以分为水溶性有机态氮(<土壤全氮的5%它分子量小的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大的经水解放出NH4+被植物吸收利用,是植物重要的速效氮的来源)、水解性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量50%-70%)、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又称难矿化有机态氮有效性远不及前两种占土壤全氮30%-50%)

腐殖化作用: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加复杂的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矿质化作用:在有机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上的作用。(详见书p65)

土壤肥力:1、改善土壤保肥供肥能力。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改善土壤生物性质。

生态环境: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有固定作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生产上调节有机质的措施。(详见书p68)

提高有机质含量途径:1、增施有机肥2、种植绿肥3、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碳量:52%-58%

有利于土壤的结构形成的是哪组腐殖质。(p58)

腐殖质分为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三组,其中有利于土壤的结构形成的是胡敏酸。

炭氮比与分解的关系。

随着有机物质分解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土壤中有机质的C\N降低,微生物对氮的要求也逐步降低。当C\N降至大约25:1以下时,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的矿态氮,使得土壤中矿质态氮的含量比原来有显著的提高。但无论有机物质的C\N大小如何,当它被翻入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反复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其C\N最终会趋于稳定。

(C/N=25:1时,有机质分解适宜; C/N﹥25:1时,有机质分解降低,可增施氮肥调节; C/N﹤25:1时,有机质分解率升高。)

在酸性条件下仍能很好发育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是真菌。

腐殖质:土壤中除了半分解和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第四章

1.土水势的分势组成:基质势(m)、溶质势(s)、压力势(p)、重力势(g)

2.土壤密度概念: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容积)的质量(土壤干重)称为土壤密度,单位为g|cm3

3.土壤密度平均值:2.65g|cm3

4.土壤容重适宜值:1.14-1.26g|cm3(林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