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死者的奢华_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

合集下载

生存_死亡_性爱_从三位代表作家看当代日本文学走向

生存_死亡_性爱_从三位代表作家看当代日本文学走向

性在村上的作品中成了孤寂、 无聊的青年一代排解 困惑和压抑情绪的一种方式。如在《挪威的森林》 中, 有 温柔、 高雅的女友初美在身边的永泽却仍不断地去酒吧 泡妞, 然后睡觉, 他虽然自称这种性交索然无味, 但还是 不厌 其 烦 地 做 着 同 样 无 聊 的 事 情 ; 但是, 真正相爱的人 却总与性有着较远的距离。村上或许是在有意做这样的 安排, 因为他赋予性的意义是: 青年发泄沉郁、 孤寂情绪 的方式, 而真正相恋的青年更重要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沟 通与交流, 是情感与心灵的和谐相处。 在渡边文学中, 性都是以和谐、 唯美的姿态呈现出 来的。爱欲在渡边的眼中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美, 它包含 着丰富的意义。渡边认为, 性是相爱的人表达感情的最 完美 的 方 式 , 肉体的结合甚至要优于精神的结合, 情感 的加深有赖于身体的结合,当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时, 便不可自拔地缠绵于性爱当中。同时, 和谐性爱也是对 不能接纳他们的婚外恋感情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的 一种消极反抗。他们真心相爱, 却不能够被亲人、 朋友所 理解 , 为了逃避周围人的谴责, 他们选择无节制的性爱 生活, 以示反抗。 从 《我们的时代》 开始, 大江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写 性。然而, 大江笔下的性几乎不存在神圣的崇高的美感, 而是卑俗邪恶的同义语, 在随笔《 〈我们的时代〉和我自 己》中, 大江说: “对我自己来说, 性是向外敞开、 向外发 展的一个突破口, 性本身不是具有美的价值的‘存在’ , 它是作为通向另一个‘存在’ 的管道, 作为‘反映存在’ , 而成为小说的要素,我为了达到我自己的目的而以此为 出发点。 ” 也就是说, 大江 “把 ‘性’ 作为一种展示人类弱 点、 缺点和描绘人类世界的一种手段, 用能撕毁一切假面 具、 赤裸裸的性来比喻能涂抹的社会和政治, 他笔下的性 没有挑逗性, 没有男女间性快感, 更没有火辣的情欲, 只 有冷静的理性, 用性行为对社会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 由于没有单纯地写性,而是把性与主人公的思想、 精神 、 感情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和表现, 严肃文学作家 保持了一种崇高的姿态, 使性成为了具有严肃意义的行 为。在当代日本文坛上, 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作家们的 关注和探索。 综上所述, 虽然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 日本文学 的消费性日益增强, 但是大江健三郎、 渡边淳一、 村上春 树当代文学三大家始终坚守了严肃文学的阵地, 他们是 当代日本文学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他们都积极地关注 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 探寻死亡的意义并探索性的 领域。三大家文学表现出的这些共性代表了当代日本文 学的发展走向。从某种意义来说, 其实当代日本文学的 这些走向不只具有特殊性、 民族性, 而且更具有普遍性、 世界性。!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意识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意识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意识摘要:大江健三郎通晓西方文艺创作的思想,通过对其创作的诸多作品的解构,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大江小说叙事上的想象力、互文性,与此同时,“存在主义意识”、“边缘意识”和“森林意识”更是大江健三郎诸多作品中不容忽视的共通的关键词。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小说;存在主义意识;边缘意识;森林意识大江健三郎生于日本爱媛县,属于战后受教育的一代青年。

20岁考入东京大学,在校期间热衷阅读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深受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影响。

23岁以表现现代青年的虚无和不安的短篇小说《死者的奢华》而受到关注。

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饲育》以鲜活细腻的文笔,对战争造成的人性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获得芥川奖。

同年发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莫定了“新文学旗手”的地位。

30岁发表的长篇小说《个人体验》,被平野谦等人评价为“十年之文学达成”。

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广岛札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同时代的游戏》、《新人啊,醒来吧》以及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又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作家。

大江健三郎通晓西方文艺创作的思想,通过对其创作的诸多作品的解构,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大江小说叙事上的想象力、互文性,与此同时,“存在主义意识”、“边缘意识”和“森林意识”更是大江先生诸多作品中不容忽视的共通的关键词。

一、存在主义意识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传极广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自我’。

人与人之间关系从本质看只能是矛盾冲突的,而不能是息息相通的。

‘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孤独、失望、厌恶和被遗弃的感觉。

”大江自小就认真研读过萨特的小说,大学时代,他就更加关注法国文学。

他曾回忆道:“我在大学里阅读萨特的作品就是要为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服务。

浅谈《个人的体验》中的存在主义

浅谈《个人的体验》中的存在主义

浅谈《个人的体验》中的存在主义作者:孙静崔晗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3期摘要: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

纵观其作品,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学者们的研究也深入到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但“存在主义”这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始终不曾改变。

《个人的体验》这部代表作,在人物、语言、故事情节三个方面对前期的存在主义有一定继承的同时,还有所超越。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存在主义;延伸1.作家及存在主义大江健三郎被称为战后文学的旗手。

1935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獭村,是日本知名的小说家。

1954年4月考入东京大学,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还是奖学金获得者。

受渡边一夫教授的影响,对萨特和加缪的作品深感兴趣。

1957年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刊》发表了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同时也获得了“五月祭奖”。

同年,《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也相继发表。

至此,大江健三郎以学生作家的身份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1963年长子大江光出生,其头盖骨先天异常,脑组织外溢,数回手术只能挽回生命,并且留下不可痊愈的后遗症。

大江光的出生对大江健三郎影响甚巨,其发表的《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静静的生活》、以及《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等作品都与大江光息息相关。

因为长子的残疾引起大江健三郎对核战争的思考,并去了原子弹战争后的广岛做社会调查,发表了确立其大文学家地位的《广岛札记》。

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

其创作从人道主义出发,考虑当代人的精神危机、核武器的威胁、以及大多数残疾人的生存问题。

其作品大多通过人物自身的救赎,体现了作家本身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存在主义,简称为存在主义。

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特和阿贝尔·加缪和德。

存在主义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希望存在的理由]存在的理由

[希望存在的理由]存在的理由

[希望存在的理由]存在的理由当今很多文学作品最大的症候是希望资源的稀缺。

经过荒诞派、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的一路把玩,作家作品所要表达的信念已所剩无几。

大江健三郎深刻意识到这一现代文学危机的本质,半个世纪以来,他沿着“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命题,不断寻找新的突围。

他的长篇小说《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在作品的境界上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它解除了大江早年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的苦恼,以回溯生命源头的方式,实现了“无根”处境下的现代人与信念之间的和解。

在此之前,大江的作品从未以如此明晰的态度和饱满的气势,申诉过希望存在的坚实理由。

理由之一――超越真相。

人生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寻求着真相,这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我们不应止于真相,写作也是如此。

我们的很多当代小说在揭示真相方面,达到了手术刀一样的精微效果,人们看到了血淋淋的存在,体验到人生无处不在的深长痛苦。

可是它没有力量让人们恢复信心,并指出向希望攀升的路径。

这种小说的局限在于,它止于真相,止于对人性“恶”的无穷无尽的想像,人们无法从中获得喘息和人生的抚慰。

大江的早期代表作《饲育》就是一部存在主义作品。

小说的结尾,少年看到了人生痛苦的真相,精神滑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一层层的真相背后是连连的绝望,而信念则相反,它带给人的是永恒的希望和温暖。

美国作家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就塑造了一个信念执行者的形象。

主人公在受到愚弄后,不是迫切地寻找真相,而是到拉比面前寻求帮助,拉比告诉他:“做一生傻瓜也比作恶一时强。

因为使他的邻人受到羞辱的人,自己要失去天堂”。

作家北村这样评价吉姆佩尔:“他认为信仰与准则比事实更真实”。

这个更大的真实,把那些琐碎的事实踩在脚下,它之所以从容安详,是因为它融合了一份信念的观照。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以人物的执著和信念,实现了对真相的超越。

同是反映被占领区人民的苦难,如果是一般作品,肯定要将笔触落在对真相的揭示上,高下之别只看谁能把这个谜底隐藏得更巧妙。

大江健三郎创作中对存在主义继承与超越论文

大江健三郎创作中对存在主义继承与超越论文

浅析大江健三郎创作中对存在主义的继承与超越【摘要】本篇论文通过与萨特存在主义的比较,得出了大江健三郎后期的创作实现了对萨特存在主义的超越。

大江健三郎是个东方作家,这种超越正是来源于他心灵深处的东方传统文化积淀,由此,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与萨特存在主义不同的选择,创造出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存在主义”。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萨特;存在主义;继承;超越大江健三郎是在50年代作为青年作家登上文坛的,当时日本由于战败的巨大打击,特别是广岛、长崎遭受的原子弹爆炸这一毁灭性的打击,使日本国民心里埋下了深重的阴影。

人们普遍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一种极端的惶惑和孤独中,人们急于找到一种宣泄孤独、走出惶惑的方法,这就为存在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大江大量地阅读了加缪、萨特、福克纳等人的著作,最后,他把目光停留在萨特的身上。

”①60年代中期,萨特和波伏瓦访日,存在主义在日本的思想界和文化领域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日本学者评论:“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出现了这样一些作家,他们学习萨特的存在主义,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举其代表者,就是大江健三郎。

”②一、对存在主义的继承(一)荒诞与虚无大江健三郎最初两部作品是《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1957),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萨特的《恶心》的影响。

这两部作品,情节并不是很复杂,读起来却都会带给人一种异样的感受——恶心,这正是作者的目的。

尤其是在《死者的奢华》里,“这些死者和死后立即被火葬了的死者不同”,因为前者具有完全的“物”的紧密和独立感,后者因马上被火葬已不是完整无缺的“物”了,“他们在物和意识的暧昧的中间状态里缓慢地推移。

”这时的主人公联想到,“我们也是‘物’,而且是构造相当精巧的‘物’。

”整个作品里,面对着数不清的各种尸体,主人公产生了许多有关生与死、人与物、意识与肉体、战争与政治的思绪。

大江用“恶心”的感觉来引导我们去体会自己的存在,而两个主人公打工的最后结果几乎都是白干了,它的用意在于说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徒劳的。

魂归何处——《死者的奢华》的哲学思考

魂归何处——《死者的奢华》的哲学思考
范 喜 春
日本小说家 大江健三 郎,是 1 9 9 4年诺贝尔文学奖 的获得 者 ,其小说 以创作 内容的丰 富性 、思想 内容 的深刻性 和创作 手法的独特性而成为世界文坛 的别样 之花 ,为世界 文学艺术 的丰富性增砖 添瓦。本小说是他早期 的代表作 ,凭借该著作 , 他 在 日本文学界开始崭 露头角 。 《 死者 的奢华》 也被 推荐 为 芥川 奖的候 选作 品 ,被 1 9 6 8 年 同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川端 康 成誉 为 “ 具 有异 常才能 的作家 ” ,他称 赞该部 作 品体 现 了 大江健三郎的 “ 异常的才能” 。“ 大江健 三郎的 出现 。在 战后 文学史上 ,的确是 一件 大 事”,权威 的 《 战后 日本文 学 史》 也给了大江健三 郎很 高的评价 。 日本文学家 .如大江健三郎 。 像所有 的亚 洲文学 家一样 ,对 民族文化有 很强 的继承性 ,在 其 文学 作 品 中 ,也 体 现 了其 民 族 性 。 《 死 者 的 奢 华 》 反 映 的 就 是 日本 战 后社 会 人 群 的 状 态 ,虚 无 、焦 虑 、迷 茫 ,这 种 立 足于文学传统 的民族性 ,就是 文学 美 的根源 。不过 ,民族 、 地 域 的 界 限 总是 难 分 的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难 免 会 与 其 他 民族 沟 通交 流 ,因 民 族 、地 区 交 叉 而 产 生 出来 的 民族 文 学 ,必 须 具有超 越其 民族 、地 域本身 的生命力 。 《 死者 的奢 华》 是作 者对 日本文学 和传统 的继承 ,并兼 吸收 了萨特存在 主义 的创 作技法 ,又因为作者有法学 专业 的背 景 ,在思考 问题的角 度 上 ,更 加 现 实 和 深 刻 。 《 死 者 的奢 华 》 就 是 作 者 通 过 第 一 人 称 “ 我 ”与为赚 取流产 手术 费的女 学生 的打工 .通 过对 我 、 大 学 生 、管 理 人 的感 受 的 描 述 ,叩 问 生 命 存 在 的意 义 。 被 誉 为 “ 新 时 代 文 学 的旗 手 ” 的 大 江 健 三 郎 ,在 其 一 生 的 创 作 生 涯 中 ,始 终 具 有 强 烈 的社 会 责 任 感 和 使 命 感 ,描 写 日本社 会 , 思 考人 类 的 未来 之路 。 日本 阴、阳两界连接的生命 观。死者在另一 个世界里 ,如生 时一般有着 自己的灵魂 。 “ 死者们 ,胳膊肘 纠缠着 ,脑袋顶 撞 着 ,满 满 地 挤 了 一 水 池 。 ” 这 里 ,通 过 对 死 者 的姿 态 、水 池 的描 写 ,再 现 了 现 实 社 会 。 水 池 ,就 是 现 实 社 会 ,水 池 里 的尸 体 ,就 恰 如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人 们 。 “ 我 ” 感 到 尸 体 有 沉 重 感 ,为 什 么 尸 体 会 有 种 沉 重 感 ? “ 我 ” 认 为 漂 浮 在 水 池 里 的 死者们具有完全的 “ 物 ” 的紧密 和独立感 .这也是泡 在池子 里 的 尸 体 与 被 火 葬 的 尸 体 的 根 本 不 同 之 处 。 这 些 尸 体 是 坚硬安定 的 ‘ 物 ”’ ,作者借 “ 我 ” 之 口,使用 对几个 具 有 典 型 性 的 人 物 的描 写来 说 明这 个 问 题 。 其 一 ,有 着 像 浆 似 的 腿 的 中年 女 性 ,她 是 那 样 的 美 丽 轻 盈 .生 时 ,一 定 是 穿 着布质衣服在马路 上行走 ,就像 我们如今仍 然活在这个 世界 上 的 大 多 数 人 一 样 。 中年 即 亡 ,对 死 者 来 说 ,实 在 是 件 不 幸 的事 ,她是不甘心 的。其二 ,在 战争结束 时 ,企 图逃 走而被 卫兵打死 的士兵。他 “ 说 话 的声音 很 大,像 兔 子 咀嚼似 的 , 是从 内心里发 出来 的 ” ,士兵 死 于政治 战争 .他是 讨厌 政治 讨厌战争 的。然而 ,世 界 的权力 角逐游戏 ,从来 就没有 停止 过 ,这些被战争夺 去生命 的人 ,是何其 多 .这公平 吗?生命 的意 义 ,难 道 就 是 在 欲 望 的 争 夺 中破 灭 吗 ? “ 我 ” 希 望 战 争 与我们无关 ,然而 , “ 我 ” 又认识 到 ,太 多 的飘渺 的希 望 , 又将扼杀我们 的生命 。其三 。一个十二岁 ,豆蔻年华 的少女 。 她的性器 “ 绷 紧着 .洋溢着新 鲜娇嫩 的生命 感 .它健康 而坚 韧充实” ,就像她的生命 一 样 ,在那 个 活泼欢 乐 的年 纪 ,就 像 娇 嫩 的 花 ,有 着 无 与 伦 比 的 美 丽 。 她 的 阴 核 “ 像 植 物 胚 芽”,这个生命之源 ,本来有孕育 新生命 的权利 ,现 已失 去 ; 少女 的生命 ,也如植物不再 生长般在世 问凋零。这些亡 者之 魂 ,是 不 甘 心 的 ,不甘 心 在 生 命 的 大 好 年 华 中 ,被 迫 失 去 了 生存 的权利 ,也不 甘心 ,在有生 之年 ,没有实现 自己的生命 价值 。作者认 为 ,我们和 死者也一样 , “ 也是物 ,而且 是相 当精 巧 构 成 的 完 全 的 物 ” ,那 我 们 应 该 怎 样 活 着 .才 不 负 于 生 命 赋 予 的精 彩 呢 ?作 者进 行 了深 入 的思 考 。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存在主义的嬗变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存在主义的嬗变
的狗 的耳朵猛力一击 ,狗被打得跳起来 ,一头撞在木板围子 上 ,哀 叫几声 ,口吐鲜血 ,痛苦地爬行…… 。 ” ” 。
在 《 死者 的奢华》 中,他 继续 不 遗余 力地 把 这种 恶心 的感觉传达给读者 :“ 泡在浓 褐色液体 中的死 者们 ,胳膊 浸
肘 纠缠着 ,脑袋 顶撞 着 ,满满 地挤 了一水 池。有 的浮 在表
对西方存在主义的生搬 硬套 ,从 而得 出大江作 品 中的存在 主义是 东方的、 日本 的、政 治的,个人 的杂糅体现 。
关 键 词 :存 在 主 义 ;性政 治 ;个人 体 验 中 图 分 类 号 :I0 . 164 文 献标 识码 :A
众所周 知 ,19 9 4年诺 贝尔 文学 奖 获得 者 大江 健 三 郎, 早年师从渡边一夫研究法 国文学 ,对 以萨特 、加缪 为代表的
1 存在主义初探
在最初 两部 引起 文坛 广 泛关 注 的作 品 《 奇妙 的工作 》
和 《 死者 的奢华》 中,我 们可 以清 晰地辨认 出萨 特 的 《 恶 心》 对大江健三 郎的影响 。
杀狗 ,我感到热气腾腾的狗血的腥臭和屠夫身上浮动着的一 种特殊感 情 。 _ 3 “ 踉跄 一下 ,继 续 向前 ,朝着 扑过 来 ”2 他 j
文 章 编 号 :17 — 64 (0 9 1 0 3 - 3 6 1 4存 在 主 义 的嬗 变
田 琳
( 南京 工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基础 课部 ,江 苏 南京
20 4 ) 10 6
要 :通过 不同时期 的大江健 三郎作 品解读 ,浅析其 文学创作过程 中存在主 义的呈现是有 变化 与递进 的,而 不是
是分文报酬未得 ,还要 连夜 加班 ,把搬错地方 的尸体重新都

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对存在主义的阐释

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对存在主义的阐释
义 的阐释

( 华 中师范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要 :战后初 期,日本 当代 著名作家大江健 三郎对流传 到 日本 的存在 主义进行取舍 , 创作 出一系列具
有 民族化特 色的存在主义作 品,体现 了他对存 在 主义 的文学 自觉。这 种 自觉表现 出大 江健 三 郎在吸 收存在
1 9 5 4年 考入 东 京大学 文科 乙类 , 在 恩 师渡 边一 夫 的 教导 下 ,深受 存 在 主义 哲 学 和文 学 思 想 的熏 陶 。大
现 实 ,只是 作 者 的 随 意 发 挥 。但 仔 细 品 读 便 会 发 现, 作 者正 是借 这个 故 事 来 批判 现 实 中的 荒谬 。以 “ 我” 窒 息无 味 的工作 环境 隐喻 压抑 的社 会环 境 ,以 实 验用 狗 的 “ 无用 ” 隐喻“ 我 们 日本 大 学 生 ” 这 个 群
2 0 1 3年 1 0月 第3 2卷 第 l O期
洛 阳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u o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0e t .. 201 3
V o 1 . 3 2 N o . 1 0
向。

将 以大 江健 三 郎部分 早期 作 品 为例 ,分析 其 对存 在
主 义 的阐释 。
二 、大 江 健 三 郎 早 期 作 品 对 存 在 主 义 的
阐释
( 一) 自由的 阐释 与反 思
《 奇妙 的工作 》 是大 江健 三 郎 的处女 作 ,讲述 的

战后初期存在 主义在 日本 的传 播
主 义 时 的某 些偏 向 , 对 当代 日本 文 坛 产 生 了 巨大 影 响 。 关 键 词 :存 在 主 义 ;大 江 健 三 郎 ;文 学 自觉 中 图 分 类 号 :I 3 1 3 . 4

从《个人的体验》分析大江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从《个人的体验》分析大江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075黄馨靓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归纳了大江创作的总体特征:“人生的荒谬、无可逃脱的责任、人的尊严这些大江从萨特获得的哲学要素贯穿作品的始终。

”①毫不夸张地说,要想真正理解大江,就必须先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从学生时代开始,大江就大量阅读了萨特、加缪等人的存在主义文学和理论书籍,此时的大江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模仿萨特作品的痕迹。

总体来说,大江这一时期的作品文笔较为稚嫩,对存在主义的理解有生搬硬套之嫌。

步入社会以后,大江的创作开始有了新的转向,他通过性来探讨人的存在问题,试图为我们揭示战后日本文化的本质特征。

日本战后是一个特殊时期,是很多日本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大江健三郎也不例外。

当时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开始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个体的存在却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境,如核武器对人的威慑、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较之以往也要发生转变,从仅仅关注战争和战后生活转向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关心。

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大江热衷在作品中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核威胁之下,人的孤独与选择难题,以及人与人的隔阂与扭曲关系,以存在主义思想为探索问题的手段,并且使存在主义思想成为探索的最终目的。

从这一时期的创作可以窥见,大江在积极消化萨特存在主义后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和理解,即日式的暧昧的态度。

《性的人》就是大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这部作品发表不久后,大江创作走到了一个平台期。

正当他思索接下来的创作方向时,发生了两件对他有重大影响的事,这两件事也直接影响了大江之后的创作。

一是他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疾病,这让大江体会到了人生突如其来的不幸与选择的困境;另一件事是“广岛之行”,这次旅行让大江看到经历了巨大灾难的普通人民仍然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抗生活的不幸,“清楚地显示着作为日本人的威严”②。

从人道主义看大江健三郎的《饲育》

从人道主义看大江健三郎的《饲育》
想) 目标 的超 越性 。 萨特 作为 给大 江带 来深 刻影 响 的作 家 ,
工作》 , 之 后 又发 表 了《 死 者 的 奢 华》 、 《 饲育》 等作品 , 从 此 正 式 登上 文坛 。《 饲 育》 于1 9 5 8 年 发 表于 《 文 学界 》 , 并 于 当
年 获得 第3 9 届 日本纯 文学 最 高奖 芥川 文 学奖 , 是 大江 典型
日本 当代 作 家 大 江健 三 郎 是继 川 端 康 成之 后 日本 第
二 位获 得诺 贝尔 文学 奖 的作家 ,是 日本 战后文 学 的旗手 。 1 9 5 7 年, 他 以东 京 大学 学 生 的 身份 发 表 了处 女 作 《 奇妙 的
法者 , 必须 自己做 出决 定 的 主体 性 , 另一 方 面 是 人要 始 终 在 自身 之外 寻求 一 个解 放 ( 自己 ) 的 或者 体现 某 种特殊 ( 理
着重 描 写 了 以“ 我” 为 首 的 纯真 、 单纯 、 朴实 的孩 子们 从 对
黑人 兵 的恐惧 好奇 到接 受再 到喜 欢 的过程 。 但 是 战争 的现 实还 是给 孩子 们童 真的 理想 生 活 以沉痛 的打击 。 “ 我” 还 是
被黑 人兵 当做人 质要挟 村里 的大人 . 慌乱 的大 人们 最后 冒
橇游 戏 、 野狗 崽 , 这 一切 都属于 孩子 们 。我与那 个世 界 已经
无缘 了。” 主人公 “ 我” 的这一 内心 独 白解 开 了所 有读 者 的 疑 问。由最 初对黑 人兵 的恐惧 及好 奇到 放松戒 心再 到友好 交往 , 最 后 做 了黑 人兵 的人 质 。 经 历 了这 些 的 “ 我” 的内 心
人道 主义 一 直 是大 江 的 一个 重 要 的 文学 主 题 。他 在 1 9 9 4 年的诺 贝尔文学 奖授 奖演说 《 我 在 暧昧 的 日本》 中 曾这 样说 道 : “ 我是 渡边一 夫在人 生和 文学 方面 的弟子 。从 渡边 那里, 我 以两种形式接受 了决定性 的影响 。” 大 江所说 的渡 边一 夫是他 大学时 的恩师 , 是法 国文学研究 的专家 。这两种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人物的生存状态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人物的生存状态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人物的生存状态邵晓慧【摘要】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展现了战后日本年轻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心态.作者通过对鸟这一个体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在残疾儿出世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鸟在经过一番两难的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与残疾儿共生,以此获得精神的拯救.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自传色彩和人道主义关怀,通过对个体的精神景观的描述从而拓展到对边缘人精神的关注,以在痛苦中前行的生存观影响日本青年.【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7)004【总页数】5页(P78-81,98)【关键词】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人道主义;重生【作者】邵晓慧【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074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通过传统的“私小说”题材以展现日本的古典美征服了世界。

不同于川端康成,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大江健三郎则以日本当下的社会政治问题、现代文明的危机,如核战争、残疾儿等事件作为文学主题的表现内容,并且对真实事件进行了超现实的书写,进而拓展真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年轻的父亲大江健三郎有感于自己畸形的儿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了《个人的体验》,于1964年8月出版。

《个人的体验》讲述了主人公鸟在面对妻子即将分娩时产生的悲观心理,以及在得知孩子得了脑疝后作出的选择。

作者通过荒诞、梦境等一系列艺术方式塑造了一个有着精神暗疾、在地狱边行走的人物——鸟,在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中实现了自我的拯救。

同年11月,此书获得日本第十一届新潮社文学奖。

作品提出的现代人被异化、人性被扭曲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品被约翰·涅桑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1994年,大江健三郎以其“成功地揭示了人的整体特性”[1]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的体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病态的社会。

假扮女性的同性恋者在街边勾引自己的性伙伴;年轻的青年在游戏店里将钱币丢入游戏机中,徒劳地开始重复的刺激之旅;情感无处发泄的人们将自己的力量投掷于欧洲中世纪拷问刑具铁处女上以证实自己实际的存在;外貌诡异的医生无视生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杀死了还没有意识的孩子;学校里教授玩世不恭,学生自甘堕落,性情古怪,情感扭曲,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空翻》对存在主义的超越及其人道主义思想

《空翻》对存在主义的超越及其人道主义思想
示 出 了大江 对 萨特存 在 主 义的改 造 与超越 ,表 现 出 了大 江对 人类 现 实状 况 的独特 思考 。
1 “ 生” 意 象的描 绘 、 再
作 为 一名 生 活在 后 现 代 时 代 的作 家 ,大 江 的 小 说 往 往 更 加 关 注 人 的灵 魂 深 处 ,揭 示 人 的本 能 欲 望 ,表 现人 在 现 实 生 活 中被扭 曲 的精神 状 态 ,进 而 展 示现 代人 的荒 诞 、焦 虑 、恐 惧 、恶心 、孤 独 、忧 伤 等 情 绪 。 因 而 作 者 所 表 现 的 现 实 具 有 很 强 的 荒 诞 性 ,大 江 把 这 种 小 说 方 法 称 为 “ 诞 的 现 实 主 荒 义 ” 。其 中 值得 一 提 的 是 ,大 江 在 作 品 中 选 择 了 “ 生 ”— — 一 个 包 酝 着 浓 厚 的 日本 文 化 内涵 的意 再 象 ,作 为 表现 他 荒诞 现实 主 义思 想 的 主导 意 象 。大 江认 为死 亡 与再 生 是联 系在 一起 的 : “ 论对 于 个 不
第 1 期
人 的死亡 ,还 是 国家 、民族 、民众 的死 亡 ,用 文学语 言 表 现 的时候 ,就会 使 人联 想 到再 生 。” ¨ ¨在
《 翻 》 中 ,他 大 量 地刻 画 了再 生 的意 象 。小说 中 的木 津 因为 与 师 傅相 处 ,特别 是 为 带有 “ 空 圣痕 ”的
中 图 分 类 号 :I3 3 7 文 献 标识 码 :A 11 .4
《 翻》 是 大 江健 三 郎在 1 9 空 9 4年 获得诺 贝尔奖 之 后最 有 代表 性 的作 品 ,它 是一 部探 索 人类 灵魂 和
精 神 问题 的宏 篇 巨 著 。在 这 部作 品 中大 江 将东 方 神 秘 主义 、 日本 的传 统 文化 与 萨特 的存 在 主义 思想 进 行 了完 美 的结 合 ,并 以其 对 人类 灵 魂精 神 的深 层 挖 掘 ,对 人 的 生存 本 质 价值 的终极 关 怀 ,表 现 出了对

论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以《个人的体验》为例

论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以《个人的体验》为例

法 相 信 。 样 《 生 的 婚 姻》 , 学 博 士 张 生拥 有 着 “ 同 张 中 哲 思
想 的快 乐 ”他 满足 于用 学 术 充 实 自己 的生 命 。 是 一 次 . 可
于是 通 过 北 村 , 们 了解 了他 的灵 性 小 说 。了 解小 我
说 的创 作 除 了道 德 的路 , 有 哲 学 的路 , 有 信 仰 的 路 。 还 还
不 管 北 村 的 信 仰 之 路 能 走 多 远 , 至 少 给 我 们 带 来 了 一 他
婚 姻 的 受 挫 , 他 的 思 想 再 也 快 乐 不 起 来 , 术 在 这 时 使 学 显 得 虚 伪 而苍 白 , 捺 不 住 他 犯 罪 的 冲动 。在 痛 苦 的 挣 按 扎 中 , 乎 是 天 上 的牧 者 找 到 了他 ,圣 经 》 的 言 辞 像 似 《 里
物形象。 鸟 的 同 学 火 见 子 , 见 子 的怪 诞 表 现 为 性 变 态 , 错 火 性
位 , “ 神 上 的 畸 形 儿 ” 天 生 异 于 常 人 的 新 生 儿 是 肉 是 精 Ⅲ. 体 上 的 畸 形 儿 而 酗 酒 成 瘾 ,竞 在 讲 台 上 呕 吐 的 现 代 知 识 分 子鸟 则性 格 古怪 , 为怪 诞 。 是 一个 挣 扎在 现实 与理 行 鸟 想 边 缘 的 迷 茫 者 和 绝 望 者 形 象 。 大 江 健 三 郎 初 期 小 说 描 写 的 主人 公 在 封 闭 和监 禁 状 态 中 的挫 折 感 和 徒 劳 感 . 中 重 新 提 出 了 文 学 的 责 任 , 家 的 良知 , 作 的 道 德 立 场 。 作 写 而 作 为 一 名 基 督 徒 的 北 村 . 当 下 文 坛 , 有 当 下 社 会 和 向 还 社 会 中 的 每 一 个 人 都 提 出 了 这 样 的 问 题 :面 对 人 类 精 神 的 困 境 、 魂 的 走 投 无 路 . 在 到 底 有 没 有 意 义 ? 什 么 灵 存 有

从人道主义看大江健三郎的《饲育》

从人道主义看大江健三郎的《饲育》

从人道主义看大江健三郎的《饲育》作者:于静静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从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共生”、反战三个方面分析了大江健三部的《饲育》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关键词:《饲育》存在主义人道主义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

1957年,他以东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发表了处女作《奇妙的工作》,之后又发表了《死者的奢华》、《饲育》等作品,从此正式登上文坛。

《饲育》于1958年发表于《文学界》,并于当年获得第39届日本纯文学最高奖芥川文学奖,是大江典型的代表作。

《饲育》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日本一个偏远闭塞的村庄。

这个古老的村庄几乎与世隔绝,外边的战火烽烟丝毫没能影响到它。

但是有一天一架美战机的突然坠落打破了村子往日的宁静,一个像“猎物”似的黑人兵闯入了村里人们的视线。

于是这个不速之客让村里炸开了锅。

作品中着重描写了以“我”为首的纯真、单纯、朴实的孩子们从对黑人兵的恐惧好奇到接受再到喜欢的过程。

但是战争的现实还是给孩子们童真的理想生活以沉痛的打击,“我”还是被黑人兵当做人质要挟村里的大人,慌乱的大人们最后冒着牺牲“我”这个人质的危险将黑人兵砍死了。

可以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都贯穿大江的“人道主义观”,折射人文主义的光芒。

人道主义一直是大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他在199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演说《我在暧昧的日本》中曾这样说道:“我是渡边一夫在人生和文学方面的弟子。

从渡边那里,我以两种形式接受了决定性的影响。

”①大江所说的渡边一夫是他大学时的恩师,是法国文学研究的专家。

这两种决定的影响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自开始便是大江创作的底蕴和“路标”。

②本文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及大江健三郎的自身体验对《饲育》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进行分析。

一、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的人道主义关于人道主义,萨特曾在《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一书中如此阐述:一方面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

从迷茫到抉择

从迷茫到抉择

从迷茫到抉择作者:翟燕丹王冉来源:《卷宗》2015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人的性世界》和《个人的体验》作品中人物J先生和鸟的形象分析,展示出大江健三郎对处于暧昧状态下的日本人出路的探索。

这种意识的转变显示出大江在创作中由西方的存在主义走向自己的道路,那就是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由尊重自由选择到强调责任的变化。

关键词:迷茫;责任;性大江健三郎一直以来对人存在的确认和存在的价值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在作品中不断的探索,找寻。

本文试图从他的两部代表作品《人的性世界》和《个人的体验》中寻求他的这种探索的轨迹。

1 《人的性世界》:迷茫的探索《人的性世界》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叙述J先生一行七人到海村别墅去拍一部自己妻子导演的表现地狱生活的先锋电影。

在路上遭遇海村村民深更半夜集体静站在一个通奸的女人门前以羞辱她的情景,让他们不寒而栗。

这个七人摄制组成员之间关系复杂,暧昧,当夜在海村别墅里上演了性混乱的闹剧。

后一部分是在东京闹市中,J先生在拍完电影后开始了在公共汽车上的流氓活动,在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老头和少年,他们共同组成了“流氓俱乐部”,互相掩护着进行流氓活动。

后来少年不满意他们的懦弱行为,决定单独进行更为冒险的流氓活动,他诱骗了一个女孩,却又在最后关头牺牲了自己,救了她的性命。

“流氓俱乐部”解散了,J准备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老头继续在从事自己的流氓活动。

作品写于大江创作的中期(1959-1962),这个时期他是以性的人和政治的人在探索着人的存在。

二战后日本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人类宏大的共生感”神话的破灭使战后青年陷入一种幻灭、孤独、恐惧、痛苦的生存状态中,生活毫无希望。

日本的战败使天皇制失去了神性权威,“政治的人”失去了信仰,只剩虚无和迷茫,用政治(在战后一定程度上是日本社会现实的隐喻)进行自我确认已经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这时人必须通过另一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性”作为一种生命中更本能的存在凸显了出来。

“接受”与“超越”的启示——谈谈读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几点体会

“接受”与“超越”的启示——谈谈读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几点体会

作者: 廖天茂;李直飞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页码: 70-72页
主题词: 大江健三郎;日本“私小说”;存在主义;接受;超越;启示
摘要: 作为东方文学史上极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作家之一,大江健三郎不仅扬弃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私小说'的创作方法与技巧,从本民族的土壤中充分汲取营养;同样也努力地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丰富和超越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阶梯,从而对西方存在主义做到了有批判地接受。

更重要的是,从他探索的创作历程中也能管窥到些许让我国当下优秀作家与研究者们予以启示的方面。

存在主义的接受与超越——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解读

存在主义的接受与超越——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解读

The Acceptance and Surpassing of the Existentialism Explaining Personal Experience by
Dajiangjiansanlang
作者: 邓轶芳
作者机构: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出版物刊名: 天中学刊
页码: 87-89页
主题词: 存在主义;个人的体验;核威胁;残疾儿问题;"反英雄"人物;逃避意识
摘要:大江健三郎深受萨特、加缪存在主义的影响,其创作的两个突出主题是核威胁和残疾儿问题.他的《个人的体验》表现了"反英雄"人物的无力感和逃避意识,其中的责任代替逃避、"希望"代替"绝望"的光明结局,则表现了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前辈大师们的超越.。

关于大江健三郎初期小说《死者的奢华》书名翻译的探讨

关于大江健三郎初期小说《死者的奢华》书名翻译的探讨

关于大江健三郎初期小说《死者的奢华》书名翻译的探讨张治军【期刊名称】《电子制作》【年(卷),期】2013(0)15【摘要】《死者的奢华(》「死者の奢り」),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涉足文坛早期的短篇作品,代表了他当时的文风和思想状态。

就目前的译本版本来看,汉语版一般翻译成《死者的奢华》,英文版本翻译成《「Lavish are the Dead》。

这是从小说中「これらの死者たちは、死後ただちに火葬された死者とはちがっている。

「」死んですぐに火葬される死体は、これほど完璧に《物》ではないだろう、と≧は思った。

」的表述中得来的“死者”的“奢华”。

换种说法,也就是说,对于一般的尸体「死体が物になること」来说,能够成为「死体」是一件无法奢望的事情,是身在尸体处理室中的“死体”的所独有的权利。

这是作为可以永久保存的“死体”的奢华。

因此,作为“奢华”的翻译方式,可以看做是站在“死体”的立场来看待的表述。

但是,实际上,这是否就真的是「奢り」的真实内涵,以及“死者”是否只是对于“死体”的描述呢。

本篇就通过这部小说中“死者”的内涵的理解以及人物的造型的审视,重新探讨这部小说题目的恰当性。

【总页数】1页(P259-259)【作者】张治军【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21316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从《死者的奢华》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 [J], 兰立亮2.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看石黑一雄小说书名的翻译策略 [J], 韦喧钧3.“被监禁状态”下的苦闷与不安——论大江健三郎第一阶段初期小说 [J], 王琢4.人文主义与大江健三郎初期小说 [J], 向忆秋5.试论小说《死者的奢华》的主题表达 [J], 王奕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之虚无存在

“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之虚无存在

“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
体验》之虚无存在
赵春英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5)003
【摘要】《个人的体验》是大江健三郎在萨特存在主义影响下完成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大篇幅展现了在“自在存在”特征下的人的存在.大江选择物性的“自在的存在”探讨人的存在,旨在揭示存在危机者空洞的存在.即,肉体与意识相分离的、与死亡等同的存在.丧失主体性的存在是存在物的存在,并非理想、有价值的存在.通过无本质存在的典型人物荒谬存在的写照,表达了对主体性丧失的忧虑.
【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赵春英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存在主义的接受与超越——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解读 [J], 邓轶芳
2.《夜色温柔》:荒谬与虚无背后的存在主义悲剧 [J], 杨澜
3.恶心,虚无,自由——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小城畸人》 [J], 赵荃
4.《夜色温柔》:荒谬与虚无背后的存在主义悲剧 [J], 杨澜;
5.并非荒谬的存在──《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简评 [J], 蔡一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211208[作者简介]兰立亮(1973)),男,河南南阳市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文艺学研究。

从5死者的奢华6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兰立亮(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一般认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5死者的奢华6反映了战后日本青年虚无的一面,是地地道道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

但事实上,从5死者的奢华6开始,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已经流露出与萨特存在主义异质的东西。

存在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二律背反性,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张力,从而使他超越了对萨特的简单模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存在主义;民主主义;二律背反[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5)0120096204作为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富于多样化,无论是早期的还是他近年来的创作,作品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深刻,在文体、叙事等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独创性、先锋性。

5死者的奢华6是大江健三郎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在5文学界61957年第8期上发表,其新颖的题材和富有个性的文体立刻引起了包括平野谦、川端康成在内的许多评论家、作家的注意。

它成了1957年下半年的芥川奖候选作品,同时又成了大江健三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5死者的奢华6的表题之作。

这篇小说描写了大学法语系学生/我0和一个怀孕的女学生在打工中的感受。

在将医学系保存在酒精中的解剖用的尸体搬进新的酒精槽的过程中,主人公/我0感到尸体如同地板、水槽一样实在、安定,从而产生了许多关于生与死、人与物、意识与肉体之类的存在主义式的哲学思考。

在令人窒息的尸体处理室中忙碌了一天的/我们0,最后却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所做的一切都成了徒劳,甚至能否领取报酬都成了问题。

通过主人公/我0的感受,大江健三郎细腻地描述了这两个大学生和一个在解剖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管理员在搬运尸体时各自对生命与死亡的不同感悟,描写了活着的人之间的心灵的障碍,以及人的生存的不安定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我0感到,死者似乎比活人更具有生命感、安定感。

与生者的徒劳感相比,生命感、安定感对死者来说,确实是一种奢侈。

以大学生为主人公,以/我0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同时以/徒劳0作为小说的结局,从这三个方面来说,评论家平野谦认为5死者的奢华6与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处女作5奇妙的工作6有/异曲同工0之妙(见中村泰行1995:36)。

许多研究者也大都认为这两篇小说主题相同,是彻头彻尾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

但是,如果把这篇小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大江健三郎之后的创作联系起来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不完全是5奇妙的工作6的翻版,小说的视野比5奇妙的工作6更广阔,主题也较之深刻。

因此,它在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收录这篇小说的同名小说集的后记中,大江健三郎表达了自己这一时期创作的着眼点,/关注被监禁的生存状态,在封闭的墙壁中生存的状态,是我一贯的主题。

0(见一条孝夫1997:16)这一主题的选择,可以说是和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描写人被监禁的生存状态,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滥觞。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冷漠的,充满了敌意。

存在就是荒谬和痛苦,因为生命只是偶然。

虽然萨特宣称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但是存在主义者并不关心个人的生命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在存在主义看来,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瞬间存在组成的。

自我实现有种种可能性,它无法预测和把握,人永远处于一种不安定状态,时时感到自己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由于失去了个性,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只能通过苦闷意识的震动,才能切实感到自我的存在。

因而,苦闷、厌烦、忧郁和绝望、孤独、恐惧、死亡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战后,作为战争发动者的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剧烈的历史变革中,许多人感到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绝望和痛苦中忍受着战后现实的沉重。

这就给存在主义提供了在日本发展的土壤。

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法国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的观点在战后日本的哲学界、文学界以及知识界的各阶层甚至在大学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死者的奢华6这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年轻的大江健三郎对社会发展所做的探索。

这篇作品对尸体处理室的尸体进行了客观详细的描述,强烈地刺激着读者的感官。

在这点上,它与萨特的5恶心6等作品通过/恶心0/厌烦0等人的情绪描写来体现人的存在有共通之处。

文中处处弥漫着萨特存在主义式的虚无,给作品笼罩上了一层阴暗的色彩,充分表现了存在主义一贯对人的生存状态所持的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大江健三郎是在什么样的思想状况下创作这篇小说的呢?在5自撰年谱6中,他这样写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接受了军国主义或者说是国粹主义的初等教育。

战后,在新制中学、高中又受到了民主主义教育。

而且,我是在农村接受民主教育的,这对我的自我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0/我现在把主权在民的思想,放弃战争的宪法承诺,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但实际上,它最初的开端,是在上新制中学时,新宪法颁布的时候0(见中村泰行1995:14)。

由此可见,民主主义思想已经在当时的大江健三郎心里扎下了根。

在创作5死者的奢华6的前几年,即朝鲜战争爆发后,当时的吉田内阁与美国占领当局相呼应,加紧镇压共产党势力,将12000多名共产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从政府机关、重要产业和新闻部门清除出去。

日本发生了迫害共产党领导人的德田秋一、野坂参三事件。

同时,朝鲜战争的爆发,也使日本成了美国的后方基地。

虽然,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事件使大江深刻的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人清洗前后,即朝鲜战争前后,我们的世界就开始笼罩在一片不光明的氛围之中,对新宪法不信任的声音高涨了,使宪法蒙羞的事发生了。

0这使大江健三郎受到战后以来/绝望的打击0(见中村泰行1995:14)。

与此同时,战争对军需品的需求,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战后经济稳定并开始高速增长的背后,战后的民主主义革命热潮却反而在衰退,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普遍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空虚感。

主人公/我0是一个虚无的青年,是与作者大江健三郎对立的存在。

在收录5死者的奢华6的小说集的后记中,大江这样写到:通过/我0进而扩大到/我们日本学生0,从而强调日本学生消极、否定的一面。

的确,这篇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这一点。

在小说中,主人公这样自述,/我是一个好学的学生,对我来说,没有怀有希望、绝望的余暇。

0他是一个对现实感到徒劳的颓废的青年,虽然知道由于办公室的失误,能否领取报酬都成了问题,但由于对生存的深深徒劳感而缺乏主动打开局面的勇气。

这篇作品的引人注目之处是把主人公希望丧失的过程与战时、战后关于战争问题的处理相关联这一点上。

在作品中,作者让主人公与福尔马林液中的士兵尸体进行对话。

这个士兵,是一个反战主义者,由于对战争强烈的厌倦和憎恶,导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逃避这罪恶的战争,结果却遭到同胞的杀害,最终没能看到战争结束的曙光。

战争的时候你还是个孩子吧?你们正是在那漫长的战争年代里成长起来的,我想。

是我把战争的结束当成了不幸的日常生活中的唯一希望的时期里成长起来的。

在那希望的征兆泛滥之中我感到窒息,仿佛死了。

战争结束了,那些尸体便在有如大人的胃似的心中被消化,不能消化的固形物体和黏液被排泄了,但我没有参加那一作业过程。

而且,对我们来说,希望不了了之地被融化掉了。

我的身上肩负着你们的希望,垄断下次战争的将是你们。

(略)你们讨厌政治吗?我们却除了政治没别的话题。

政治?这次发起战争的是你们,我们具有评价和判断的资格。

我也好象被硬性地强加了评价和判断的资格呢。

不过,就在进行评价和判断之中我被杀害了。

那些死者能沉在这个水池里恐怕是被选拔出来的极少数吧。

(5死者的奢华6p28-29,译文稍有改动)在这段晦涩难懂的对话中,/我0指士兵。

在战争中,/我0在不幸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在战争结束后就被/融化0了。

作者对士兵希望丧失的理由进行了隐喻式的说明。

即:战后,人们对战争的反省不彻底,士兵的死在人们的心中淡化了。

他对战争终结的唯一希望,在战后对战争处理的不彻底中消失了。

作者通过死者之口,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揭示了战后对战争处理的不彻底性将会导致的新的战争危机的客观事实,对日本青年对政治的漠然、消极的一面给予了强烈的批判。

主人公/我0明显地感受到,在/我们0这一代日本青年中,象被杀后躺在酒精池中的士兵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反对战争的人几乎没有了。

厌恶政治的结果,将有再度引起战争的危险。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了主人公/我0与/士兵尸体0的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和加强了小说的主题,即死者比生者更具有生命感、安定感,同时,这也使大江健三郎的这篇作品在对萨特创作风格的模仿过程中有了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作品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哀,这和存在主义人生观是不无关系的。

在认识论方面,存在主义宣扬人的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反对反映论,把人的内心感受、体验、情绪、孤独、忧虑、烦恼、恐惧、绝望、死亡等看成是人生存的本质。

萨特从人的行动来解释人,把人的唯一希望诉诸于人的行动。

这似乎是/乐观主义0,然而,他又认为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一直有一种固有的失败情绪,人的行动总是徒劳的,一个人是做不到他想做的事情的。

因此,他所谓的/乐观主义0,到头来仍然是悲观主义。

但是,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和以主权在民、战争放弃为核心的战后民主主义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战后民主主义思想宣扬/主权在民0,是以相信人民作为基本前提的,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却把他人看作自己的地狱。

作为一个作家,要描写相矛盾的主题,就意味着使他处于二律背反的局面。

但正是这种二律背反性,使大江的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大的张力,使大江文学具有非凡的魅力。

与5奇妙的工作6比起来,两者在描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的存在的不安定感上是一致的,但是,5死者的奢华6在对日本现代青年虚无、否定的生活态度给予批判的同时,又间接地为他们指出了直面现实的方向。

作品以/我0的感受作为小说描述的中心,然而,我认为,怀孕的女大学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大江健三郎通过她,用自己的方式,阐述了存在主义/选择0这一哲学概念。

/存在先与本质0,这是存在主义者的共同出发点。

所谓/存在0是指人自为的存在。

所谓/本质0,是指人和物具有的那些特质和规定性。

萨特认为,世界是通过我们的行动而显示自身的,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一系列选择行动构成的。

选择是人的自由的具体表现。

他并不否认选择是在一定处境下的选择,但选择什么,毕竟是自己的选择行为,必须由自己来承担责任。

尽管萨特试图用-责任.来修补他的任意选择,但这种责任只能限制任意选择的结果,而对任意选择本身却是毫无约束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