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学校和学校教育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视角

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视角

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视角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学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可以为教育学提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深入理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观察、比较和分析,人类学试图理解人类的行为、信仰、价值观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本质和差异。

在教育学中,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活动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和人类行为。

首先,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活动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都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方式。

其次,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审视教育活动,探究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我们可以理解教育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人类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活动的人类行为。

教育活动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关注和研究教育参与者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等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

例如,通过研究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行为和态度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类学视角为教育学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教育活动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和人类行为。

在未来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借鉴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人类学在教育和教育政策中的作用

人类学在教育和教育政策中的作用

人类学在教育和教育政策中的作用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征,对教育和教育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行为和文化差异,进而为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首先,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习惯和教育价值观。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来源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

人类学家们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观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教育行为和教育信仰,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动因。

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超越传统的教育范式,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有效教育方法,使教育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

其次,人类学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套用模板或者照搬他国政策。

人类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对比的能力,使得其成为分析和解决教育政策难题的重要工具。

比如,在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时,人类学家的研究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当地的文化特点、社会结构和教育需求,从而设计出更为合理和可行的政策措施。

此外,人类学还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现实的指导。

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到师生关系、学习环境、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

人类学通过对教育场所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中的各个参与者的需求和期望,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例如,通过人类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人类学能够促进教育的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领域,需要借助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

人类学以其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和跨文化的视角,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共同探讨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合作,人类学能够为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人类学在教育和教育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人类学视阈下学堂乐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人类学视阈下学堂乐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人类学视阈下学堂乐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堂乐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歌唱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学堂乐歌的基本概述出发,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歌曲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对音乐文化三个视角归纳总结了学堂乐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最后基于音乐人类学视角下提出了学堂乐歌的优化路径。

高校声乐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优化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能力,以期能够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与提升。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学堂乐歌;高等教育;声乐教学引言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堂乐歌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形式,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

学堂乐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素材,更能够培养其音乐情感、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学堂乐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情感把握不准确以及音乐文化传承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堂乐歌的潜力,本文将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学堂乐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学生情感把握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的优化以及音乐文化内涵的丰富,旨在为高校声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

一、学堂乐歌的基本概述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寄托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在音乐人类学的视角下,学堂乐歌作为一项特殊的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堂乐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文化、情感和历史的载体。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堂乐歌被广泛应用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人类学视角的教育

人类学视角的教育
详细描述
现代教育方法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者,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但需要教 师具备较高的指导和引导能力。
创新教育方法
总结词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创新思维和创 造力培养,强调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 习。
人类学视角的教育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9
目录
•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定义 •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内容 •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方法 •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环境 •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评价 •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发展趋势
01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定义
教育的基本定义
广义定义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 动,旨在促进人的知识、技能、 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多元性
实性, 强调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 人才。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强 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实际操作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重要性
01
02
03
04
促进个体发展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 和技能,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 发展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点和价值。
社会常识
教育内容应包括社会常识的普 及,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法 律和道德规范。
科学知识
教育内容应包括科学知识的传 授,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科 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艺术修养
教育内容应包括艺术修养的培 养,让学生接触各种艺术形式
,提高审美能力。
教育内容的实施
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实 地考察、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人类学视角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想象与创新 仪式教育

人类学视角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想象与创新 仪式教育

人类学视角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想象与创新仪式教育摘要:仪式普遍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但如何有效地利用仪式,通过对仪式的发现、设计和组织来创新学校的教育工作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西欧教育人类学对于仪式展开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鼓励我们对我国礼仪文化的重新审视。

仪式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互动机制,它们为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仪式教育创造了可能与想象,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创新的思路和实践选择。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视角;学校仪式;仪式教育;教育创新仪式,时常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之中。

从可以彰显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色彩的大型典礼,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到记录个人生命历程的人生通过仪式,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兴起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我们发现,仪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身上。

无疑,仪式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但就仪式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拓展来说,人类学领域对它所做的工作显得更加广泛与活泼,其他领域不妨可以通过人类学仪式研究的视角,将仪式这一概念引入到各自的研究框架之内。

教育活动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关于人的活动,那么其中是否存在着一些仪式活动呢,而这些活动对于教育本身又会发生怎样的作用与影响呢。

去年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与希望,这进一步鼓励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情与决心,在此契机下,笔者结合自身在德国5年多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试图以人类学仪式研究为出发点,对教育中的仪式活动进行探讨,将仪式与教育这两个看似彼此陌生的主题以人的身体活动为背景进行对话与互动,进而为仪式教育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仪式的历史性与文化性仪式(ritual),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广义上讲,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从日常的问候语,到各种宗教仪式;狭义上讲,仪式指宗教背景中所进行的正式行动,如基督教的仪式活动或祭祀祖先灵魂的活动。

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仪式定义为:“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出版于1771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中将仪式定义为“一本秩序和方式的书,它是之于正在特定的教会、教区或相似地点举行的庆典和礼拜”。

教育学原理第十一章学校教育

教育学原理第十一章学校教育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与社会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本质意义与内涵。 (一)学校教育的本质意义
1. 学校教育的社会学意义:学校教育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是社会 发展程度的衡量性标志。是社会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基 础工程,也是统领工程。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离不 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2. 学校教育的人类学意义:人类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人类自身能力 的过程,人类的繁衍和优化,教育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把一 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真下地意义上的社会人,认识自然,认识 自我,改变和断承思维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不断进化 的结果,是在同文化碰撞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意义上的单独 生物个体。学校教育在人类学的背景下,才有可能认真的研讨 个体的教育意义。
三、三结合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互相访问 (二)通讯联系 (三)召开家长会 (四)成立各种教育组织
四、社区教育——三教结合的新体制探索
(一)社区教育的涵义 (二)社区教育的组织模式 (三)社区教育的作用 1.协调育人 2.优化环境 3.组织协调 4、促进终身教育的实现来自二、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个体社会 化的关键。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和道德
品质的塑造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先导性 (二)感染性 (三)权威性 (四)宽松性 (五)针对性 (六)终身性
五、当代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交往能力、关心与合作 精神培养不够
3、 学校本身的现实职能意义;学校是社会、个人,过去、未来,继承、 发展的中介,
(二)学校教育的内涵
学校教育的内涵是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 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 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 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 教育活动。

人类学视角的教育

人类学视角的教育

2
人类学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跨时空的特点,关 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人类学研究注重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强调对文 化他者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全面认 识。
人类学视角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01
人类学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教育实践中的文化差异和复杂性, 以及这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02
关注社会公正
教育应致力于消除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为所有个体提供 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在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地 位和尊重。
培养创新思维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变革中,教育应注重培 养个体的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使其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 能力。
教育目的的实现路径
多元文化教育
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增 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人类学视角下,教育评价应考虑教育的跨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文化 的价值观和教育传统。
评价应关注教育机会公平,消除社会经济、性别、种族等差异对教育 机会的影响。
评价应关注教育的历史传承性,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和民族特色。
教育评价的实施方式
01
形成性评价
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对教育过 程进行持续改进。
自我评价
02
人类学视角的局限性在于其关 注点可能会过于宏观和抽象, 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和 解决。
03
在应用人类学视角时,需要注 意保持客观、中立和尊重的态 度,避免主观臆断和文化偏见 的影响。
02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 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界定
01 02
培养“文化人”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 的“文化人”。这种教育目的强调个体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参与和文化 多样性的认识与尊重。

回归人的本质:哲学人类学视角与教育学立场下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引论》导读

回归人的本质:哲学人类学视角与教育学立场下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引论》导读

《教育人类学引论》(李政涛著),于2009年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书283页,共六个章节。

作者逻辑思路清晰、论证规范系统,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整体性框架梳理了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当下的价值使命、方法论以及基本问题和概念,并对未来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与建构。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以“教育学的立场”统摄全文,融合教育人类学的文化取向与哲学取向,关注教育人类学与教育改革的内在关联,重视教育人类学的修养,提出“汉语教育人类学”的本土概念。

[1]作者李政涛,师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先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针对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以及教育人类学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著述《教育人类学引论》的时候力争写出一本与以往著述“稍”有不同的书,在这个意义上追求些许新意的研究。

与我国教育人类学以往研究传统,如庄孔韶教授《教育人类学》的“人类学立场”[2]不同,李政涛教授为教育人类学注入了“教育学立场”的“新魂”,赋予这一研究的意义恰是作者将“新魂”视为整体的独特性,贯穿于全书。

一、写作背景李政涛教授所著的《教育人类学引论》是基于教育人类学研究在国内发展到一定时期后所进行的突破性研究。

主要表现在学科背景的发回归人的本质:哲学人类学视角与教育学立场下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引论》导读仲丹丹(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教育人类学引论》是一部凸显教育人类学中“教育学立场”的创新性作品。

这一本教育人类学专著区别于以往人类学的“文化”立场,从教育学中“人”的立场进行新的探索。

不仅如此,作者对“生命·实践”“文化实践”“教育实践”的关注和思考更是为本书的逻辑论证注入了新活力。

本文从教育人类学学科背景与作者个人的教育与研究背景出发,以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方法论基础——本体论内涵——发展趋向”为脉络,梳理了作者关于教育人类学的一系列论述。

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术精品——评《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

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术精品——评《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

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人 口较少 民族 乡村学校教育 的民族 志研 文 化 功 能 。 《 学校教育 ・ 地方知识 ・ 现代性》 多地是采借了费孝通提 更
出 的被 台湾 著 名 人 类 学 家 乔 健 概 括 为 “ 史 功 能论 ” 新 式 功 历 的
日, 巴战龙在其博士学位论文《 人类学视野 中的学校教育 与地 方知识 : 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历 程( 9 7 0 7 ) 10  ̄2 0 )
能 主义社会人类 学理论 。 [ 早期 的 以马凌诺 斯基 的理论为 3
代表 的 “ 文化功能论”注重以文化 的手段满足个体 的生 物需
要, 但对历史却有所 忽略 , 导致文化研究 的历史性 向度缺失 , 无法有效地解释文化与社会 变迁 。费孝通 的“ 历史功能论 ” 一 方面强调整体性 的研究视角 ,要求社会人类学的研究 者必须 “ 全面把握一个 特定 的社会 实体 的经济 、 社会 组织 、 宗教、 政治
地 方知 识 ・ 现代性 : 一项家 乡人类 学研 究》 书的学术贡 献 , 一 认为 它是裕 固族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精品 , 同时在人 口较 少民族教
育研 究、 教育人类 学研究方面也具有 重要 意义。
关键词 :《 学校教 育 ・ 地方知识 ・ 现代性 : 一项家 乡人 类学研究》 裕 固族; ; 教育研 究; 口较 少民族 ; 人 教育人 类学
收 稿 日期 :2 1.31 0 0能主义 理论在 原有 的共 时性特 [ 从
征之上增添了浓厚的历 时性 色彩 。
有历史 的” “ 【 真正 的‘ , 活历史 ’ 是前因后果串联起来 的一个
性 :一项 家乡人类学研究》 以下简写为 “学校教育 ・ ( 《 地方知 识・ 现代性》 ) ” 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 以下 4个方面 :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与文化差异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与文化差异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与文化差异研究教育与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其之间的差异又是不可忽视的。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教育与文化差异,可以揭示不同社会中的教育模式、教育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等问题。

本文将通过人类学的方法,探索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

第一部分: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研究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各个方面的学科,其不同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使得其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文化中教育行为、教育制度、教育价值观念等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其他社会中的教育实践的比较,发现了教育差异的存在。

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社会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它通过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来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思维方式。

不同社会对于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差异。

第二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1.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教育差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的教育差异也是广泛被讨论的话题之一。

在东方文化中,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更加强调纪律、遵守传统以及家族责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和民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自由。

这种差异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等方面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2. 农业文化与牧业文化的教育差异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两种主要文化类型,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在教育方面有所体现。

农业文化更加注重农业知识和务农技能的传承,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生存技能的培养;而牧业文化则更加注重游牧民族的生存技能、异域经验的传承和家族制度的规范。

这种差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目标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第三部分:文化差异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差异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既塑造了各种教育模式的形成,也决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

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哪些

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哪些

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哪些学校的教育不仅是给孩子带来智慧,带来选择的能力。

也影响到未来的路怎么走。

家庭教育很重要,而学校的教育一样的重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学校教育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1、学校教育的社会学意义:学校教育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程度的衡量性标志。

是社会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统领工程。

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指示剂。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社会成份的改变必定会带来人民观念的改变,而观念的改变又会影学校教育的方式和理念的改变,所以学校教育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某一种方式的改变。

据此原来教科书说的教育遵循规律是: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现实教育还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关系上,脱离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就教育来论教育,或者说就学生来论教育都是片面的。

也会因此而引入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迷茫。

2、学校教育的人类学意义:人类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过程,人类的繁衍和优化,教育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人类有别于其动物,是因为人类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教育,人作为个体,首先解决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随此而伴随着的是物质的发展和精神提升。

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真下地意义上的社会人,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改变和断承思维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不断进化的结果,是在同文化碰撞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意义上的单独生物个体。

学校教育在人类学的背景下,才有可能认真的研讨个体的教育意义。

3、学校教育的个体生命意义:个体来到世上第一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而作为人类的生存必然包括人的发展,所以学会生存,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才有发展,发展的多元化,造成我们现在学校方式和目标的多元化,单一的评价和缺少终极生命关怀是缺少个体生命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教师因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者和发展者。

老挝北部Lanten人的学校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个案研究

老挝北部Lanten人的学校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个案研究
[ 稿 日期 】 20 9 — 08— 0 收 0 . —3
Lne 人有 自己的语 言 , at n 属苗 一瑶语族 勉 门语
支, 但他们使用 中 国汉字记 录族 谱 和宗 教仪 式 , 并
[ 者 简 介 ] 袁 同凯 (9 3 , , 疆 阿 勒泰 人 , 开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教 授 , 类 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人 类 学 理 论 与 方 作 16 ~)男 新 南 人 主
原 因主要 是为 了追 求安 定 的生 活和 寻求新 的可供 游耕 的 山地 。 在 老挝 ,a t 人 通常分 为两个 支 系 : 支 叫 Lne n 一 Km D— u , 为 “ 在 山脚 下 的 人 ” 另 一 支 叫 i- i n 意 M 住 ;
Km D agMu ,意 思 是 “ 在 山 顶 上 的 人 ” i- in- n 住 。
法 、 育人 类 学 、 教 少数 民族 民间 风 俗 信 仰 等 研究 。 [ 金项 目 ] 本 文 是 亚 洲 学 者 基 金 项 目 ( s n S hl si F u dt n (5 8 ) M n ryE ua o l a Sc t s A 基 A i co r p o n a o ) 0 1 9 “ i i d c t n i P rl oi i : a ah i ot 者在 老 挝 北部 田野 调 查 的成果 之一 。此 次 田野 调查 为 期 9个 月 , 者 考 笔 察 了老挝北部 三省 的 I 所 Ln n 落小学 , 走 1 at 村 e 共 访了 2 5户 家 庭 , 谈 了 162 , 其 性 别 、 3 访 0 人 对 年 龄、 婚姻 状态 、 教育 程度等基 本信 息进行 了认真 受 记录, 重点 对象 是 年龄 在 6~1 6岁 之 间 的学 龄 儿 童 。对诸如 有 多 少 人 “ 未 上 过 学 ” 多 少 人 “ 从 、 在

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人类学是对人类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生物、语言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考研人类学专业,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语言、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一、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1.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社会组织和意义系统,包括社会结构、语言、信仰、价值观等方面。

2.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使用、制造和交换物品的行为,包括生产方式、技术发展和物品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3.人类进化学:研究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包括人类起源、人类物种彼此之间的关系、生理特征和基因遗传等方面。

4.应用人类学:将人类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包括医疗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和管理人类学等方面。

5.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包括语言变化、语言对社会影响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人类学专业院校排名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设人类学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

北京大学人类学的重点是文化人类学和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中国研究、跨文化研究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2.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中国较早成立的人类学专业之一,拥有较完整和广泛的人类学体系。

研究方向包括人类进化学、文化人类学、史前考古学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3.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化人类学和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跨文化研究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该学校的人类学专业研究力量较强,硕士点研究生已分为文化人类学、物质文化人类学和人类进化学三个方向。

4.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人类学的研究重点是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民族和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南京大学还开设了民风论坛,每年邀请国内外的人类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5.吉林大学吉林大学人类学科研方向涵盖了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等多个方面。

在物质文化人类学方向上已形成了学术特色和优势,并建有“吉林大学民俗文化博物馆”。

《教育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人类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人类学概念和方法,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人类、国家与个人的全方位的考察,更好的把握教育的本性和现代教育的特征,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根据大学生学习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3.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如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参观和教育调查等。

4.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5.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学术研究能力。

三、先行课程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把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放在人类或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中进行考察。

课程难点: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多角度地审视和考察教育问题,而且能够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借助于新的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研究教育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

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价重要教育人类学理论。

第二,小组讨论法。

鼓励学生课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自学指导法。

教育理论书籍阅读是专业发展重要基础,但课时有限,自主阅读要很好地与课程教学配合。

因此,布置课后阅读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其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第四,研究法。

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课程教学手段:第一,图书资料。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文化视角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文化视角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文化视角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交叉学科。

它旨在深入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本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人类学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是教育人类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深入到教育现场,如学校、社区、家庭等,参与观察教育活动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

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观察,研究者能够获得关于教育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教育现象在真实情境中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研究者可以观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从而揭示教育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不仅要关注表面的行为,还要深入挖掘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与被研究者的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的观念、态度和期望,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现象。

这种深入的参与和观察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那些在常规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和文化内涵。

2、民族志方法民族志是对特定文化群体的全面描述和分析。

在教育人类学中,民族志方法被用于描绘教育环境中的文化特征和教育实践的文化背景。

研究者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如文件、照片、影像等,结合实地观察和访谈,构建一个关于特定教育社区的丰富而细致的画像。

民族志方法有助于揭示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通过研究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民族志,可以了解该民族的传统知识传承方式、价值观如何影响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变革民族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教育人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从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研究者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或者比较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分配等。

通过比较,能够发现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影响因素,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共3篇

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共3篇

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共3篇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1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所传递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我们会发现学校教育仅仅是当代社会中知识范畴的一部分,而地方知识则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人类学家通过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强调了地方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马鲁斯·马斯凯尔斯基(Marus Maskellsky)在20世纪30年代对非洲部落的研究发现,当地的居民拥有丰富的地方知识,通过其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他们能够稳定地生存下去。

同时,这种知识也是非洲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地方知识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成为了社会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并逐渐成为了人们掌握知识和获取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学校教育并不是完全摒弃地方知识,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些联系。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传统的农耕知识是通过家庭、社区等渠道传递给下一代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对地方知识的传承。

此外,在学校中,地方知识也被学生和教师探讨和研究,并渗透到教学和研究中。

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学者在进行社会和文化研究时,往往会考察当地社区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组织。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地方知识的价值,并开始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知识。

一些地方知识的拥有者和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些北京的老师在教授科学、历史和文化课程时,会特别关注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些知识。

总之,学校教育和地方知识在人类学视野中都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和知识体系。

虽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传递知识,但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地方知识的价值,并积极探究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交织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和地方知识虽然有着不同的传播途径和目标,但是它们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

人类学视野中的湘西苗族学校教育——以花垣县董马库乡为例

人类学视野中的湘西苗族学校教育——以花垣县董马库乡为例

磺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社区背景一直以来,当地人们的意识里,董马库乡属于“后面地区”D。

董马库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33公里,东北与保靖县的水田、夯沙乡相邻,东南与排料乡为界,西南与排碧衔接,西接麻力场镇,西北连窝勺乡。

民国时期大部分属卧龙乡,解放后属四区辖,1958年建光辉公社,1959年更名为董马库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

全乡总面积52.7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1077米,最低530米,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年降水量1500毫米,无霜期240天,属高山台地。

辖董马库、黄土坪、梅(敏)腊、夯寨、排达连、排腊、让乍、板栗、鸡坡岭、卧大台(召)、雷公、洞冲、丙池、排当吾、补定、卧龙坪16个村民委员会,共25个自然寨。

1985年,全乡1902户,87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户,105人,系苗族聚居乡。

粮食以稻谷、苞谷、豆类为主,盛产松、杉、油桐、油茶、板栗。

”口董马库乡管辖的16个行政村分布如下图2:图2董马库乡的行敢村分布,笔者撮于董马库乡政府办公室,2006年6月至2005年,董马库乡辖16个行政村,26个自然寨,99个村民小组,人口已达2495户,10564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7%。

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18o在花垣当地,有一种流行的关于乡镇的地理位置的说法,那就是所谓。

前面地区■。

中间地区4和。

后面地区”之分.亦即距离主干交通线较近的乡镇如花垣、团结、茶峒等属于“前面地区’而像董马库、雅酉、捧料等远离交通线、地势又很高的山区乡镇属于“后面地区”:中间的交通一般、地势一般的就属于。

中间地区”.“前面地区■。

中间地区■。

后面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捧列.这种划分颇有些。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

欠发达国家”的划分标准的意味.是不是受到毛泽东关于。

三个世界”的划分的影响不得而知。

中盈人无论汉族和苗族都喜欢数字。

三”的说法,苗人和汉人一样都喜欢借敦字。

三”比喻。

天、地、人”三者的,以取得自然界的平衡.这是朴素的辩证思想。

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02
数据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及社区成员。
02
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
人类学视野的定义与特点
人类学视野是一种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关注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对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和被塑造的研究视角。
定义
人类学视野强调文化多元性、社会复杂性、历史交互性等,注重对非西方和非主流文化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探究。
批判性思维培养
人类学视野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
关注文化差异
人类学视野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反思社会不平等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做出贡献。
反思社会不平等
《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引言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地方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结合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教育的普及,学校教育成为传递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在此背景下,地方知识对于理解不同社区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特点
人类学视野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推广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适应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
人类学视野强调对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群体的关注和支持,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致力于实现社会公正,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社会公正教育
人类学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视野下的学校和学校教育
一、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人类学与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拘泥于学科的视野,不受本学科的局限。

能够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文化视野,结合多方面的现实与背景。

站在分析、理解、关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摒弃单纯的学术领域的纠缠,把教育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在研究目的方面。

教育人类学不是对教育现象作孤立的静态的分析,而是注重对教育现象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深入地情景化、脉络化的探究,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研究教育这一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原因。

对于教育的个体差异性的理解与尊重,远远超过了对于教育的普适性和规律性的追求。

其次,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其学科的特点。

教育人类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跨文化研究,它不仅为教育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多角度地审视和考察教育问题,而且能够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借助于新的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研究教育问题。

其中教育人种志尤其深刻地体现了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精髓和原理。

教育人种志的核心概念是教育实地研究和教育参与观察,亦译作田野工作或田野研究,并强调对调查作出公正客观的描述。

实地研究通常意味着研究者要长时间“居住在”研究所在地。

不论研究对象是一所学校的—个班级、—个市郊的群体还是—个村社。

研究
者还要同当地人保持密切的交往和联系。

包括习得当地人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获得当地人的观念。

并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

而在教育人种志研究中。

学校和课堂则是最适合的场所。

二、从人类学中看学校
在人类学之外已有多种对学校的界定,例如:“学校像是社会机会的分配机构;像是调节劳动市场平衡的储备装置:像是赞成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合法机构:像是行使象征性权力和根据年长一代的经济利益驯化年轻一代的场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才资本的投资;成了以功绩换取社会地位的文化资本的积累……”然而这些都是从社会、经济等的角度来给学校下定义,教育人类学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学校最普遍的本质功能,真正把握现代学校的本质。

首先学校是文化传递的工具。

学校肩负着向下一代传递本民族文化、态度、价值观的重任,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一种作为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也使得下一代在继承文化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具有活力的民族文化。

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迪西说:“学校是促进符合和支持主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与社会目标的教育。

”因而学校肩负着的是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责任,是主体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

其次,随着人们对年轻一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上的不诚信、不公平的现象的日益凸显,人们把理想寄托于学校,把学校视为人类灵魂的一片净土,学校日益成为社会的样板,不仅学校政策被看成是国家的意图,所有学生获得
的权利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社会公平的基本标尺。

由于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无疑也被强制为社会榜样,被作为社会形象看待。

学校也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是不同民族、阶层、种族相互交融的场所,不存在只拥有单一文化的学校。

与其说学校是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竞争的场所,不如说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争鸣的场所。

学校给学生的应是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又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不同的观点不会因为老师的偏爱、家庭的优越、群体的优势等原因受到不同等的对待,能够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要想营造这样的氛围,首先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海明斯说道:“态度是根本,但仅有好的态度显然是不够的。

优秀教师以仅仅通过某些习惯性暗示的差异,无意识地表达了对黑人儿童的拒斥和对白人儿童的偏爱。

”因此,这里仍然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修养的加强,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发展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学校也应动员一切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鞠躬尽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是否能在学校中获得机会。

这决定了他一生可能的发展。

三、从人类学中看学校的制度设置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也可以说是在中国的学校中,实行的是科层化的管理,校长管理主任,主任管理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管理
任课老师,老师进而管理学生,一层一级分得很清楚,没有人会越权去管理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他们认为那没有必要,也没有那种责任,只要下达命令就会有人去执行。

校长永远是高高在上、难得见到的人,也只有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或是一年一度的学校大会上才会瞻仰到校长的尊容。

校长的办公室总是在办公大楼的最顶层,人迹罕至,装饰豪华,给人敬而远之的感觉。

而国外的校长职责及办公室设置却更为人性化,更符合教育人类学所倡导的理念。

校长管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大政方针,不只要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更多的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更确切的说就是对学生的关心。

按理说,教育学生、检查学生的衣着应该是老师的职责,可是校长却要亲力亲为。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做法是浪费精力,不会整合人力资源的表现。

可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想,能够得到校长的关心是多么的光荣,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校园里有什么改正不了的缺点。

校长与其他老师一样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校中的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可以欣喜的看到国内一些城市的教育理念、学校体制正在往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方向发展,新课改的精神也在慢慢被更多的人理解,但也有一些地方仍然墨守成规,所以课改任重道远。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学校和学校教育发展的路途上,教育人类学一定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为自身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陈桂生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冯增俊选编:《教育人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