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名词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①出自《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出自《左传》、《国语》。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出自《左传》。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
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④引申到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兼备。
2022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整理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旳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挖苦,当时旳人已经结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特别是结识到文学旳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旳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旳普遍结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旳,是从统治者旳角度对前两种学说旳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测作者旳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测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旳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种民族、一种政权,重要是指治国),另一方面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另一方面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旳),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旳“赋诗言志”旳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旳普遍结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旳意思是:诗歌旳本质是人旳思想感情旳体现,人们可以通过诗来体现对社会生活旳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旳“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旳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旳影响。
“断章取义”措施:当时人们赋诗言志旳时候,往往不管原诗旳内容,只取其某一点旳相似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体现旳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她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旳盛衰,(《周南》、《召南》)。
她倡导“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旳审美抱负,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旳一种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有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旳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旳老式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旳结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旳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奉劝谏旳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有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旳论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
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2、“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诗无达诂”即是说“《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这原是针对春秋战国策士谋臣在政治外交场合往往断章取义,截《诗》以托己意的现象而发的,但又因鉴赏主体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因而逐渐成为中国审美鉴赏中的理论术语之一,这与西方接受美学中伊塞尔所谓作品“空白点”,“召唤结构”有相似之处。
3、刘勰——风骨说:语出刘勰《文心雕龙》。
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刘勰风骨说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其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风骨说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风骨”论:是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的,因而也就体现了唐代“风骨”论的特点,它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
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笔记]中国文学批评史-简单
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础知识汇编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一、《诗经》等反映的文学观念1、诗言志:《今文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其中“诗言志”反映了古人对诗歌的一种认识即:作者通过是个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态度,并且希望诗歌能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言志”并不是情感思想的随意表达,而是应当符合主流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
“诗言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
2、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强调了德行、功业以及言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处“言”主要是指有关德教、政教之类的言辞而不是泛指。
后世“三不朽”常被用来作为讨论文章著述以及一般文学创作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
二、孔子1、“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来说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是指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不要过激直露,应当委婉曲折。
对于“思无邪”,各家解释也不相一致。
2、“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此处“兴”是强调诗歌在修身方面的作用;“观”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指诗歌的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指诗歌具有聚集文人,交流思想的功能;所谓“怨”,指“怨刺上政”(孔安国注),讲诗歌有批评怨刺统治者的作用。
“兴观群怨”实质上是对文艺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3、“尽善尽美”: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归纳.doc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
言修身当先学诗。
学礼可以立身;人性的完善依靠音乐的熏陶2思无邪指诗经的内容具有雅正的特点。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3兴观群怨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4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关于意的理解两种,一是作品之意,一是读者之意。
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诗的状况来看,应是后者。
5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为了做到以意逆志,就必须要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6 心斋坐忘:“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的《人间世》,即废止人地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无知无欲,绝思绝虑,进入空明静寂的心理状态。
坐忘在《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7“得意忘言”《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与多丰富复杂的思维和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线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面,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诗言志《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指诗歌表现出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表现。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最好的手段。
1.文艺与思想道德修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以仁为中心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2.文艺与外交活动《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能灵活引申运用诗的意义,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就无法听懂别人的意图,也无法委婉表达自己的要求,善于熟练运用“赋诗”的方法,则能比较顺利取得政治外交的胜利。
3.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河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之名。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5.文学内容与形式《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内容为主导,内容与形式并重,言有物,言有序。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责备史》名词解说《中国文学责备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 说:孔子提出的对于文学责备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责备标准就是倡导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可以过于强烈,应尽量做到委宛波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说为:兴,指诗歌生动详细的艺术形象能够激发人精神之喜悦,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取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重视诗歌所反应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俗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偏向与感情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涉现实、责备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如人意”说:这是孔子在评论“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 ,原由是由于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能够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责备的要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论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彬彬有礼,而后君子。
”其对于文质的论述,以后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满一致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责备史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责备方法论,是孟子对遍体鳞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认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类文学责备方法论,为中国文学供给了较客观实在的责备原则,后代大批的诗话、词话,大略是在此原则下睁开文学谈论的。
6、“知言养气” 说:这是孟子对于文学责备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一定第一使作者拥有内在精神品行之美,养成浩然之气,而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类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重申一个作家第一要从人品涵养下手,拥有崇高的道德质量,而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文艺观念: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第二章“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第三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指与物化”:庄子·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和所画的对象达到融合为一的化境;而要“指与物化”,首先必须是“心与物化”,即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正是艺术创作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得意忘言”:庄子认为事物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云“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认识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卮言”“重言”“寓言”,去获得“言外之意”;第四章“发愤着书”:司马迁提出的;他认为许多着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着书立说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最早提出的;所谓“风、雅、颂”,毛诗序认为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而雅,则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风,在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的;雅,则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不过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别;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赋、比、兴”,毛诗序没有解释,但汉人有解释,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感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众从表现手法来解释,郑玄从儒家的美刺观来解释;前者侧重形式,后者侧重内容;皆可视为汉人对“赋、比、兴”的认识;“真美”:这是王充重要的美学思想;论衡·对作篇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着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对文学真实虽有所认识,如艺增中对诗经的虚构和夸张的正确分析,但还没有完全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毛诗序对荀子“以道制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承认思想情感对诗乐发生的作用,但认为必须用儒家的“礼义”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它突出和强调了儒家思想内容,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的一面,但它肯定“情”的合理性,并有“吟咏情性”一说,可视为后来陆机“缘情”说之滥觞;第五章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文气”说:曹丕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才性关系的理论;认为作家的气质、才性是先天的禀赋,是不可“力强而致”的,这是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这一思想和传统的“有德者必有言”“文以德为主”的思想有了很大不同,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更深入了,对后世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产生了很大影响;“诗缘情”说:陆机提出的关于诗歌本质的学说;认为诗歌应该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特别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这是对先秦以来传统的“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从先秦的强调伦理道德思想,到强调情感特征,这是文学观的重大变化;“诗言志”重在表现社会思想,“诗缘情”重在表现一己悲欢之情;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南朝文笔之争:南朝时的文笔之争,是对文学与非文学的进一步认识;最早刘勰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了;第六章原道:刘勰的文学本质观,文本于道的意思;“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神思:刘勰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始终伴随着情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即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风骨: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通变: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第七章直寻:这是钟嵘“不贵用事”而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所谓“现量”即“直觉”的意思;认为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这正是钟嵘所谓“即目”“所见”的意思;滋味: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审美范畴;以味论诗即以美论诗,“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还说玄言诗“淡乎寡味”等等,说明钟嵘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识到刚健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也是使诗歌有“滋味”的重要条件等等;建安风力:这是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的时代特色;“建安风力”是钟嵘诗学思想中的时代风格理想,他认为这一时代的诗歌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这和刘勰的观点基本一致,刘勰说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时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李白都把“建安风力”当作诗歌的时代风格理想来追求的;赋、比、兴:钟嵘在诗品序曾对“赋、比、兴”作了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相对于汉儒来说,已完全摆脱美刺教化说的影响,而是从他的“滋味”说出发来解说的;更为可贵的是,他阐述了如何“宏斯三义,酌而用之”,使诗歌有“滋味”,他认为:“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在中国文论史上,钟嵘第一次从艺术角度对“赋、比、兴”作了全新的解释;第八章兴寄:唐初陈子昂提出的诗文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兴象:意象:作为文艺美学概念,最早由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意象还是意中之象,但唐代以降,“意象”常用来指诗歌艺术形象;是指情与景、心与物、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袁行沛教授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境:第九章“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白居易提出的关于诗文价值的主张;“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气盛言宜”:韩愈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理论;认为只要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发言、着文都会适宜的;这一观点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知言”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也表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不平则鸣”: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象外之象”:司空图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理论;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象的景象是虚境,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大审美空间的优秀艺术形象;“味外之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第十章“诗穷而后工”:欧阳修提出的诗学见解;认为政治上不得志,甚至受排挤遭迫害的诗人,往往能写出好诗;这是继承韩愈的“穷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对为什么“穷而后工”作了解释,认为一是政治上处于逆境的诗人往往更能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创作出有充实内容、有深刻思想的作品;二是处于逆境的诗人有充裕的时间去潜心艺术,去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他举例说“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刘禹锡、柳宗元都是失志之人,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风水相遭”说:苏洵提出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创作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首先,认为文章是自然而然流出来的,不是有意为之,所以说“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这一观点强调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其次,认为文学创作以自然为美,故曰“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诗眼”: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学习古人作品,达到融会贯通程度,然后从中得到启发,以构成自己作品的诗意和境界;换骨法是指吸取古人精彩的诗意境界而不袭辞,别创新语来表现;夺胎法则是参考古人诗意而重新加以形容,以创造新的诗意境界;这一理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学习古人作品,吸收有益的成分,努力做到以故为新等等;从消极意义上来说,这一理论有剽窃之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范温潜溪诗眼提出的概念;“诗眼”即指句法、字法之类,也包括一篇命意之关键所在;范温说“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说一出,后来“词眼”“文眼”不绝如缕;“云门三种语”:叶梦得石林诗话提出的,原是禅宗语,开以禅喻诗之先河;三种语即“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函盖乾坤句”,用来说明诗歌三种不同境界:第一种语是指随物赋形、描绘生动的画工境界;第二种语是指意在言外、含蓄深远的神妙境界;第三种语是指与自然冥契的化工境界;这是由浅到深的三种不同境界,认为最高境界是“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即浑然天成,不落痕迹的境界;第十一章别材、别趣: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妙悟: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严羽以禅喻诗,意思是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墨会艺术三昧,领略其间奥秘;对诗家三昧的领会,各人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有水平高下之区分,因而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第一义之悟”和“第二义之悟”的区别;盛唐气象严羽论诗以盛唐为法,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见“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征;具体地说,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自得:金王若虚提出的诗学理论;自得,首先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严羽语这是真知真识的意思;其次是真情,即王若虚所说的“如肺肝中流出”;最后是自然,王若虚说“与元气相侔”“浑然天成”等;“自得”说是针对江西诗派的流弊而发的;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这是张炎提出的词学理论;“清空”之词,注重虚境的作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仿佛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一般,善于启发读者联想能力,“使人神观飞越”,进入一个广阔的幻想世界之中,给人以丰富的回味余地;“质实”之词,较多在实境上下工夫,虽然具体详瞻,花团锦簇,但往往因说得太尽,描绘过细,反而缺少余味;他认为姜夔词清空,而吴文英词质实;第十二章格调:明人喜言格调,如李东阳说“诗必具眼,亦必具耳;眼主格,耳主声;”“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等;他所说的格调是指法度音调体制等等;前后七子也谈格调,如李梦阳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又说“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他所说的格调,是风格是情感是形象;王世贞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模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本色:“本色”是明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唐宋派”的诗文主张;唐顺之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本色的含义就是“直写胸臆”,把内心的真实面目毫无遮掩的呈现出来,而且自然流出,不加雕琢;童心:李贽提出的着名学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指人的绝假纯真的自然本性;“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根本;童心说是针对道学家的虚伪而提出的,他认为是道学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即“闻见道理”使人失去童心,“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对封建礼教具有叛逆性的、有启蒙思想色彩的文艺主张,它反映了由政治思想上的解放而导致文艺思想上的解放;性灵:公安“三袁”提出的诗文主张;“性灵”说的含义一是“真”,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二是“变”,强调诗文“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这实际上已涉及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认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三是“趣”,即作品要有趣味,他们所提倡的趣味是童趣,和李贽一样,具有反理学,反传统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审美趣味;四是“奇”,袁宏道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这种新奇,就在于它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凭心而出;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这是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中提出关于“变”的理论;他说:“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也;矫六朝骈丽飣餖之习者,以流丽胜;飣餖者,固流丽之因也;然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法因于敝而成于过”是说一种倾向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而为另一种矫正此种流弊的新的倾向所代替;优点发展到极点,就会产生流弊,于是必然会发生变化,而为新的特点所代替;“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符合文学创作发展规律的;这是针对当时复古主义文艺思潮而提出的理论;第十三章评点:评点是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一个重要形式或方法;其形式灵活多样,或眉批,或行间夹批,或回前评,或回后评,或总评等等;其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作用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与作者意图,能就作品具体内容揭示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如李卓吾评点水浒传;吴江守法,临川尚趣:这是王骥德在曲律中对吴江派和临川派戏剧理论特点的概括;吴江派主张恪守格律,“宁协律而词不工”;临川派主张意趣,“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前者重在演出,后者重在文学剧本;前者重法度,后者重才情;王骥德说:“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碳;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齰舌;”事赝而理真:这是明冯梦龙关于小说构思的着名论点;是在警世通言序里提出的:“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这里的“事”指小说的故事情节;事真,就是要求整个故事看起来要真实,使人信服;事真,就是逼真;“理”指作品内在的逻辑;理真,指作品对现实生活合乎情理地正确反映;作品中的“事”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但只要合乎生活情理,在艺术上也是真实的,就可以达到“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效果;这就肯定了虚构的真实,是一种合理的创作论,提出了相当于西方文学理论所说的艺术创作必须符合“可然律”“必然律”的问题;本色当行:第十四章“摄兴观群怨于一炉”:。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第三节 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沿 着《典论·论文》的方向,着重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后来两晋南北朝的文 学理论批评是按《文赋》的路子继续发展的。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陆机在《文赋》 的小序中对《文赋》的写作目的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曾作 了明确的叙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为明代是阳明学派流行的时代。阳明学派从理学转变为心学,正和南宋蹈常习故
的风气绝不相同。理学精神是传统的,所以当时象薛这样,甚至谓“自朱子后
斯道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心学精神是反抗传统的,所以当时象李贽这
样,甚至以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由于这种
清人说来无不求其着实,求其切实,决不是无根据的游谈,无内容的浮谈。
而清代的文学批评,其成就也正在于是。对于文集诗集等等的序跋,决不肯
泛述交情以资点缀,或徒贡谀辞作为敷衍,于是必根据理论作为批评的标准,或
找寻例证作为说明的材料。尽管他所根据的理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所找寻的例证
也可能是不全面的,但是他的方法他的态度总是比较切实而着实的。至于论诗论
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复古期。这两个时期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
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又
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因此,这两个时期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是跟
着它对于文学的认识而改变它的主张的。至于以后,从南宋一直到清代,才以文
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而文学观念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假使
这样讲,是说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相当发展之后,才能产生,才能发展,才
能完成。可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文学批评和文学又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
这两种都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生的。所以文学批评的产生虽在文学之后,但
是只须文学在发展中有一点缺点,自然会有人看到而指出、而纠正。同时,也只
须文学在社会中发生了一些作用或影响,也自然会有人肯定它的成绩的作用。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刺说:①出自《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
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④引申到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兼备。
“思无邪”:①出自《论语》②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③意思是:总而言之,学习诗三百篇就是要使人归之于正,“无邪”即纯正没有邪念。
④“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①出自《庄子·外物》②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③用筌是为了得到鱼,语言是为了表达意蕴。
领悟了意蕴的人觉得一切言语都不能准确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意蕴,是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④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①老子提出的命题。
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②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③“大象无形”由此类推。
④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
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意逆志说:①语出《孟子》。
②“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③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该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本意,这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④孟子这段话对于正确领会作品的内容提出了较好的见解。
知人论世:①语出《孟子》。
②“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③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
养气说/知言养气:①语出《孟子》②“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③“养气”是一种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才能获得。
“知言”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才能“知言”。
即: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④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的人格修养,培养崇高的道德品格。
《礼记.乐记》①《礼记·乐记》是经长期积累而得出的儒家音乐理论,其音乐思想由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②这两个交织着的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乐:a 阐明声、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心感物,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发生模式;b 阐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乐能通政,须审乐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c 阐明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可以移风易俗,具有教育功能。
③由于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所以《乐记》的音乐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斋”、“坐忘”。
①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②而要“得道”则必须做到“心斋”、“坐忘”。
作者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作者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欲求就是“坐忘”。
③“心斋”、“坐忘”即要求作者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④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诗六义":《诗大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关于诗三百的三种题材: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十五国风160篇;②“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③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赋比兴:①赋:铺陈直叙而言之。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②比: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③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主文而谲谏"①是《诗大序》提出的诗歌风格的理想标准。
②要求诗歌有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
③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狂、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诗大序》:①汉代传诗,鲁、齐、韩、毛四家,后毛诗独存。
于毛诗305篇的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要文字,简述诗的题旨或述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
②其中,《关雎》的题旨,广泛的吸取了先秦学者及汉代经师对《诗经》的评论,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看做《诗经》的总序言,称作《大序》,其他的题解均称为《小序》。
③“诗大序”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发愤著书"①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②司马迁认为,《诗经》、《离骚》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才发愤从事著述的。
③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把著书立说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④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加上他自身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典论.论文》①是曹丕《典论》中的一篇,从评价作家角度出发,论及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等。
②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a 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b 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c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
d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③局限和不足之处:a 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主义的倾向;b 讲文学价值是闭口不谈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讲兴观群怨;c 谈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时,只注重天赋气质的影响,而不讲文学风格同作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
“四科八体”说①曹丕提出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②曹丕的“四科八体”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
③是最早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和风格论。
标志着文体分类及其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文气说/文以气为主①出自《典论.论文》②“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③认为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气质,并且是天然生成的,是不可改变的。
④这里忽略了文学风格和作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
魏晋玄学:①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②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陆机《文赋》①是一篇用赋体写成文学论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文学价值。
②《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
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上,主张顺应自然天机;在创作技巧上,主张妥善处理好物、意、言的关系,做到意称物,文逮意。
③《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地论创作的文章,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思:①神思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一个篇名,《神思》是专论艺术想象的。
②“神思”一词,从魏晋以后逐渐被用于形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的想象活动。
从理论上对它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则是刘勰。
③神思即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受到“志气”和“辞令”两个因素的制约。
"诗缘情”①出自陆机《文赋》②原文:“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即诗歌因情感激动而发;“绮靡”即美好。
即诗歌因情感的动人而呈现出美好的整体风貌。
③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
"文笔之辩"①文笔之辨发生于宋齐。
“文笔”之分也叫“二分法”,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
②区分文笔,正是区分文学与非文学③对于文笔之分,时人有三种观点:刘勰就声律来区分文笔;萧统就有无文采来区分文笔;萧绎就有无情感来区分文笔。
"永明声病说"/永明声乐论①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约等作家主张诗文创作,要分别平上入去四声,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八种声韵不谐的病犯。
此主张被后人称为“永明声病说”。
②永明声律论反映了南朝人对于声音和悦、文辞魅力的追求所达到的新高度。
永明体:①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约等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②这种诗体的特点是:从文字的四声出发,区别平上去入;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八种声韵不谐的病犯。
③诗歌的体制大都短小,讲求押韵和对仗,追求文辞优美,声律和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