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能量法讲解
能量法
1
l F1 V c 2 vc (lA) n n (2 A) K (n 1) cos
n 1
§11-3 卡氏定理 1.卡氏第一定理
设图中材料为非线性弹性, 由于应变能只与 最后荷载有关, 而与加载顺序无 关。不妨按比例 方式加载,从而 n 1 有
1 1 2 3 n
0
1
O
d
1
(c)
若取边长分别为dx、dy、dz 的单元体,则此 单元体的应变能为:
d V v d x d y d z
整个拉杆的应变能为:
V vd V vv d V
(此为由应变能密度计算应变能的表达式)
特别地,在拉杆整个体 积内vε 为常量
所以有
V vV v Al
§11-1 概 述
1.能量法: 利用功和能的概念及能量守恒定律,求解可变形 固体的位移、变形和内力等的方法。
2.能量法的应用范围:
(1)线弹性体;非线性弹性体
(2)静定问题;超静定问题
(3)是有限单元法的重要基础
§11-2 应变能余能
1.应变能 (1) 线弹性体的各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应变能表达 式(参见上册) 2 FNl V =W= 拉(压)杆 2 EA 圆轴扭转 梁弯曲
v 0
1
2 1 1 2 d 1 1 E 1 1 2 2 2E
同理,可得纯剪时的应变能密度v为:
v 0
2 1 1 2 1 d 1 1 G 1 1 2 2 2G
例11-1 弯曲刚度为EI的简支梁受均布荷载q作用, 如图所示。试求梁内的应变能 。
若取各边长为单位长的单元体,则作用于上、下 F = 11 = 表面上的力为: = 1= 其伸长量为: 则作用于此单元体上的外力功为:
工程力学 第十一章-能量法
L 2EI
M (x) P x ;(0 x a) 2
在应用对称性,得:
a
U 2
1
( P x)2 dx P2a3
0 2EI 2
12 EI
W
U
fC
Pa 3 6EI
思考:分布荷载时,可否用此法求C点位移? q
能量法
例2 弯曲刚度为EI的简支梁受均布荷载q作用,如图所 示。试求梁内的应变能 。
q
A
w
能量法
注意:•卡氏第一定理和余能定理既适合于线弹性体, 也适合于非线性弹性体,而卡氏第二定理 作为 余能定理的特例,仅适合于线弹性体。
•所导出的位移是加力点沿加力方向的位移。
•当所求位移处无相应广义力时 ,可在该处 “虚加”上广义力,将其看成已知外力,反映 在反力和内力方程中,待求过偏导后,再令该 “虚加”外力为0。
材料相同,其弹性模量为E,且均处于线弹性范围内。
试按卡氏第一定理,求结点B的水平和铅垂位移。
l
F
1
A
B
A
45O
B B'
C
(a)
C
(b)
解: 设结点B的水平和铅垂位移分别为1和2,
先假设结点B只发生水平位移1 (图b)
则: AB 1
BC 1cos 450
2
2 1
能量法
同理,结点B只发生铅垂位移2(图c)
A
B
2
B''
则:
C
AB 0
(c)
BC 2 sin 450
2
2 2
当水平位移与铅垂位移同时发生时,则有(叠加)
AB 1
BC
2 2
1
2
能量法
3、应变能
U udV
V
三、杆件的应变能 1、单一变形
内力 U dx 0 2 刚度
l
第三节
余功
余能
余比能
P 1
余功:位移对荷载的积分
W * dP
0
余比能:应变对应力的积分 u* 余能:即余应变能, 余应变比能对体积的积分
1
0
d
U * u * dV
V
线弹性范围内
W* W
U* U
第四节
卡氏定理
一、卡氏第一定理
U Pi i
应变能对某集中力Pi作用点上该力作用方向 下的位移的偏导数等于该作用力。
能量法
第一节
概述
应变能:变形固体处于完全弹性阶段,由变 形而储存的能量。 能量法:利用外力作功与应变能之间的关系,求 解变形体的内力、应力、位移的方法。
W U
第二节
方法(两种):
应变能的计算
1、通过外力作功W计算 2、用应力、应变或内力计算
一、外力作功
1、外力对刚体作功(复习)
(1)常力(集中力)·直线运动
W F S cos
(2) 变力· 曲线运动
W
S 0 w
S 0 Fds cos
(3)力偶作功:
W Md
0 pd
2、单个荷载对变形固体作功
W
对线弹性体(准静态)
p k
2 k W 0 pd 0 kd 2
1 W P 2
11-磁场-u解读
d 1 o r S 2 2 1 2 1 1 We E d E Sd E EV DEV 2 d 2 2 2
电场占有的全部空间
2
1 We DEV 2
we
E
电场能量密度—电场中每单位体积中的静电能(电场能)
We 1 1 we DE D E V 2 2
金属
ρ 107 Ω m U 实验给出 dR dl 1 dl S S S 电阻率 dl 电导率 dl 一段有限长导体总电阻—— R S L L d l 2a R dR 2 a 0 S dl L b a r a dl dr L 斜率 ba L l r l 2a 2b dl b L l) dr 如果 (11 dR 2 2 ar b a r S dl
dl l o
r R
由于每个电流元产生的磁场元方向一致
B P dB P
o I dl sin
4π
1
P
r2
I
E .P
l ctg dl R csc 2 d R 2 R 1 sin 又 sin π 2 2 r r R o I o I cos1 cos 2 方向 … B sin d 17 4πR 4πR
E
S 电流强度的“正负”——正电荷的流动方向为电流的正方 I ( x , y , z ,t ) 向 ρ ρ( x , y , z ) 稳恒电流 8 当 I I ( x, y, z )
2.电流密度
E E( r )
矢量函数? 电流场的分布
为表示电流在各点流动量的大小和方向,引入
材料力学(单辉祖)第十三章 能量法
第十三章能量法主讲人:张能辉1引言2-研究变形体方法:微体法,能量法引言微体法几何关系i ij u ~ε微体法静力学关系物理关系ijij εσ~平衡ij σd v ⇓V控制方程数学手段ij σ边界条件初值条件ijε3-引言能量法1P P 1P 外力作用线弹性体恢复22P 变形效应外力卸除原形i P →ij ij εσ~Hooke’s Law Lineariij u ~ε线弹性体f广义载荷δ广义位移δ∝f 引进比例常数δk f =下面看能量如何写?与外力有何关系?4由能量守恒WV =ε(外力功全部转化成应变能)P26488主平面微体应变能(P264 8-8)1ii εσυε2=应变能密度i =1,2,3)(,,)6外力功与应变能杆件应变能微段d x 储存应变能∫∫⋅==dVAdAdx dV dV εεευυdAxx体积分化为面积分d x dV整个梁存储应变能积分思想: 微段的叠加==dAdx dV V εεευ变∫∫∫AlV822 EA21 2NFdx EAd ml2ρ2p外力功与应变能弯曲(忽略切应力)21zM 21zM 2zEI ευ=2z lV dxEI ε=∫Conclusion外力功与应变能应变能特点C1: 与载荷终值有关,而与加载次序无关M(a) M 、F 同时作用(b)ABF (b)先F 后M (c) 先M 后F 三种加载历史等效?FM F M M FM M M M M =+=+19互等定理23互等定理讨论2F 独立加第I 组力系F 123411121:0;0;Δ→Δ→Δ先加第II 组力系,再加第I 组力系3F 2F 21110;0:Δ′→Δ′→Δ12344F ????;21211111Δ′=ΔΔ′=Δ问1F F =k Δ保证相等27互等定理线弹性体变形能特点:大小取决于加载终值而与加载次序无关21V V =414313222121Δ+Δ=Δ+Δ⇒F F F F 21F F I 组力系12I 组力系作用点43F F II 组力系,3,4力点II 组力系作用点2212,ΔΔII 组力系在I 组力系作用点引起的沿I 组力系方向的位移4131,ΔΔI 组力系在II 组力系作用点引起的沿II 组力系方向的位移28互等定理等定功的互等定理第I 组力系在第II 组力系引起位移上所做功等于第II 组力系在第I 组力系引起位移上所做功简化:If F 1---I; F 2---IIthen F =F FF =2then F 1Δ12= F 2Δ2112FF =1If F 1= F 2, then Δ12=Δ21位移互等定理弹在对于线弹性体,若在1,2处分别作用两个大小相等的载荷,则点1处由于点2处载荷引起的位移Δ12等于处由点点2处由于点1处载荷引起的位移Δ2129Example-1实测w 1 ,w 2 ,w 3方案:1F3211.三点装位移计浪费2.一个位移计逐点测费工1新方案(位移互等定理)F323.自由端加位移计逐点加载不影响原有力系30单位载荷法32Example-1E ample1qABlx已知:梁EI=const已知梁求:w=?θA=?A38Example-2M aCB B1x x FAa 2已知:刚架M B =F a 求:Δcy =?40E l3 Example-3BA1αβ2CF已知:桁架EA, l1l2? Δ?求: Δcx=? Δcy=?43Example-4 (P20 12-5)F FR已知:小曲率曲梁AB已知:小曲率曲梁,轴线曲率半径为R求:截面A和B的相对转角46E l5(P56)Example-5 (P56)F OA BϕCA B已知:小曲率曲梁,轴线曲率半径为R求求:A的铅垂位移48余能与卡氏第二定理50。
能量法
11 X 1 1 p 0 11 ( X1 ) 11 X1 11 X 1 1P 0
1P , 11
MP
l
X1 1
M1
4、系数与自由项
M 1M P ql4 1P dx EI 8 EI
5、解方程
M 1M 1 l3 11 dx EI 3 EI
求C点挠度。
M ( x)M ( x) 莫尔定理 dx EI (莫尔积分) l M ( x)M ( x) dx EI l
对于组合变形: FN ( x)FN ( x) T ( x)T ( x) M ( x)M ( x) dx dx dx EA GI p EI l l l
M 1 m
6
6
M 1M P 702 dx EI EI
2 P
15
M 2M P 520 dx EI EI
X2 1
M 2 m
4、 解方程
135X 1 144X 2 520 0.......... ....2
X 1 2.67 kN X 2 1.11kN
能量法
能量法
一 外力功 二 变形能
三 利用功能原理计算位移
四 求位移的卡氏定理
五 单位载荷法 莫尔积分
六 力法
能量法/一 外力功 一 外力功 定义:
任何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都要发生变
形。弹性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沿其作用线
方向所作的功,称为外力功。
能量法/一 外力功
计算
1、常力作功
若体系上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常力P的作用,然
中不能使用。只有当杆件上任一载荷在其他载荷引起的位移上不做功
时,才可应用。 4 变形能是恒为正的标量,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在杆系结构中,各杆
1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1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和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2 教学内容机械能和内能的定义。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现象。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现象。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机械能和内能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机械能的转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2 教学内容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电能等。
实例分析: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实例,如摩擦生热现象。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和实例。
实验法:进行摩擦生热实验,让学生观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
第三章:内能的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3.2 教学内容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原理和实例,如热机的工作原理。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原理和实例。
实验法:进行热机实验,让学生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
第四章:能量守恒定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和解释。
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能和内能转化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规律。
激发学生对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进一步探究。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内容,总结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规律。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本章内容,总结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规律。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拓展阅读材料,完成思考题。
第六章: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与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6.2 教学内容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实例,如洗衣机、汽车等。
十能量方法专题培训
PL2
2 EI
A 2 P E L I 2 “负号”阐明 A与所加广义力MA反向。( )
22
[例6 ] 构造如图,用卡氏定理求梁旳挠曲线。
x A
Px P 解:求挠曲线——任意点旳挠度 f(x)
BC
没有与f(x)相相应旳力,加之。
L x1
O
x
①求内力 M AB ( x1) P(L x1) Px ( x x1)
其变形能是否为:
U
P12 L1
P2 2
L2
?
2EA 2EA
二、试述怎样用卡氏定理求图示梁自由端旳挠度。
三、刚架受力如图,已知EI为常数,试用莫尔 定理求A、B两点间旳相对位移(忽视CD段旳拉伸变 形)。
30
2 dx dx 解: AB
a M x1 M 0 x1
a / 2 M x2 M 0 x2
M
0
(
x)
x1 2a
qx12 2
BC:
M
(
x)qax2
qx22 2
M0(x)
x2 2a
c a M ( x)M 0 ( x) dx
0( AB )
EI
a M ( x)M 0 ( x) dx
0( BC )
EI
1 EI
a
(qax1
0
qx12 ) x1 2 2a
dx1
1 EI
a 0
(qax2
qx22 ) 2
1.轴向拉压杆旳变形能计算:
U
L
N 2 ( x) dx 2EA
n
或U
N
2 i
Li
i1 2Ei Ai
比能 : u 1U
M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材料力学里的虚功原理: 变形体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时,外力在虚位移上所作的功 (外力虚功)等于内力在虚变形上作的功(内力虚功)
外力q在虚位移 上作功
q
=
应力 在虚应变 上作用 * 若外力虚功不等于内力虚功,则外力作功未完全转化为结构 应变能,受力不平衡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9-3 虚功原理、内力虚功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9-1 功与应变能的基本概念
轴向拉压
dx
对于拉伸和压缩杆件,微段的应变能为
FN
FN
dVε
1 FN d 2
Vε=
dx+dδ
l 1 l 1 l 1 F 1 FN d FN dx FN dx FN N dx 0 2 0 2 0 2 0 2 E EA l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9-2 互等定理
思考题:
根据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对下列结构完成等式
?=?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9-2 互等定理
思考题:
根据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对下列结构完成等式
?=?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9-2 互等定理
思考题:
根据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对下列结构完成等式
?=?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9-2 互等定理
例题
A
Me
B
l
图示静不定梁,承受弯矩作用。利用功的互等 定理确定B端的支反力。设弯曲刚度EI为常数。
材料力学-第9章 能量法
§9-2 互定理
解:
Me A B FR M e
将支座B解除,代以支反力FR
。
将力偶Me和支反力FR作为一组力, 另外施加力F作为第二组力
材料力学--能量法
F
R
A
FA
R
M n
T
t
弯 矩:M () FR sin
扭矩:T () FR(1 cos) 12
2、变形能:
弯 矩:M () FR sin
扭矩:T () FR(1 cos)
U T 2 (x) dx M 2 (x) dx
l 2GI P
l 2EI
U1 U2
U U1 U2 F1 l2 U1 U2 F2 l1
结论:应变能与加载次序无关。
10
[例11-1-1] 用能量法求C点的挠度。梁为等截面直梁。
F
解:外力功等于应变能
A
C
B
W
1 2
FwC
a
a
U
L
M 2(x) 2EI
dx
利用对称性,得:
M (x)
L 2EA
L 2GIP
L 2EI
注意:应变能是力的二次函数,因此,引起同一 基本变形的一组外力在杆内所产生的应变能,并不等 于各力分别作用时产生的应变能的简单相加。
6
例如: 求图示简支梁的应变能。 解:设F和M同时由零按比 A 例加至终值。
(1)求支反力,列弯矩方程:
x
F
C
l 2
M1(x)
1 2
MFl2 16
M 2l 6
7
U
1 EI
F 2l3 96
MFl2 16
M 2l 6
(a)
A
FM
C
B
变形(a)式得
l
l
《材料力学》11-1能量法
F1 dF
0
与外力功
W
1 0
Fd之和等于矩形面积
F1 1
线弹性范围内外力功等
F
F
于余功,能等于余能。
F1
F1
o
1
o
1
例题
试计算图示结构在荷载 F1 作用下的余能,结构中两杆的 长度均为 l,横截面面积均为A材料在单轴拉伸时的应力
—应变曲线如图所示。
B
D
K1nn1 1
C
F1
解:由结点C的平衡方程,可得两杆的轴力为
例题
xy平面内,由k根杆组成的杆系,在结点A处用铰链结 在一起,受到水平荷载和铅垂荷载作用,截面分别 为 A1,A2,Ai,Ak ,试用卡氏第一定理求各杆的轴力。
1
2
i
k
F1 A
F2
这种以位移为基本未知量,把它的求解当作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称为位移法
本章作业
(II)3-2,
(II)3-4,
(II)3-10,
例题
图示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圆轴,在自由端截面
上承受扭转力偶矩M1。材料的切变模量G和轴的长度 l 以及直径 d 均已知。 试计算轴两端的相对扭转角。
M1
d
A
B
l
四 余功、余能及卡氏第二定理
Wc
F1 dF
0
与余功相应的能称为余能
Vc V vcdV
vc
1 d
0
Vc
Wc
V cvc2Al2A nK lnn1 cF 1 o sn1
卡氏第二定理
F1
F2
F3
Fn
A
B
1
2
3
n
能量原理与变分法(弹性力学)
§11-1 弹性体的形变势能
1. 形变势能的一般表达式
P
l0
单向拉伸:
P
外力所做的功:
由于在静载(缓慢加载)条件下, 其它能量损失很小,所外力功全部转 化杆件的形变势能(变形能)U:
l
O
l l
三向应力状态: 一点的应力状态:
P
x
令:
杆件的体积
—— 单位体积的变形能, 称为比能。
z y
x
三向应力状态: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第十一章 能量原理与变分法
something
要点:(1)弹性体形变势能的计算、变分法 的基本思想
(2)位移变分法 —— 最小势能原理、里兹(Ritz)法、
伽辽金(Galerkin)法
(3)应力变分法 —— 最小余能原理、卡氏(Castigliano)
定理
(4)位移变分法、应力变分法的应用
主 要内容
§11-1 弹性体的形变势能 §11-2 位移变分方程 §11-3 位移变分法 §11-4 位移变分法应用于平面问题 §11-5 应力变分方程 §11-6 应力变分法 §11-7 应力变分法应于平面问题
§11-8 应力变分法应于扭转问题 §11-9 解答的唯一性 §11-10 功的互等定理
(b)对变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基本思想:将求解区域离散, 离散成有限个小区域(单元), 在小区域(单元)上假设可能解,最后由能量原理
(变分原理)确定其最优解。 —— 将问题转变为求解大型的线性方程组。 —— 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 等
典型软件: ANSYS,MARC,ADINA,SAP,NASTRAN, ABAQUS 等; —— 基于有限元法的分析软件; UDEC —— 基于离散元法的分析软件;
中国民航大学《材料力学》第13章 能量法
CAUC
几何法:
1
1
F1L1 EA
2PL EA
2β B
Δ2
Δ1
β
C
B’
D
2
PL EA
BC
21
2
2PL EA
CD
2
PL EA
BD (2 2 1)PL EA
CAUC
例5:图示简支梁 AB,承受均布载荷 q 作用。试用卡氏定理计算 B
截面的转角,设 EI 为常数。
q
解:在 B 处附加一力偶 MB,计算在 q 和
在弹性范围内,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在体内积蓄 的能量,称为弹性变形能,简称变形能。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引起力作用点沿力作用方向位移,外力 因此而做功。另一方面,弹性固体因变形而具备了做功的能 力,即储存了变形能。物体的变形能在数值上等于外力在加 载过程中在相应位移上所做的功,即
Vε =W
在弹性范围内,弹性体的变形能量是可逆的;超过弹性范围, 塑性变形将耗散一部分能量,变形能不能全部再转变为功。
CAUC
第一节 外力功、应变能与克拉比隆定理
一 杆件变形能的计算
1、轴向拉伸或压缩
Vε
W
1 2
FN
L
FN2 L 2EA
当拉力FN为变量时,
F
dF F
L
L
d(L)
dVε
FN2 (x) 2EA
dx
2、纯剪切
Vε
L
FN2 (x) 2EA
dx
u 2 1
2G 2
单位体积变形能:
u Vε
2
1
关系时,才能应用卡氏定理。
卡氏定理的特殊形式:
(1)横力弯曲的梁:
1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1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2. 理解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入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两种能量的定义。
2. 讲解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转化的过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能和内能的例子,如滑梯、滚筒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机械能和内能的理解。
第二章:机械能的转化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2. 学会计算机械能的转化。
教学内容:1. 讲解机械能的转化过程,包括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介绍机械能转化的计算方法,如动能转化为势能的公式。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运用机械能转化的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章:内能的转化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转化过程。
2. 学会计算内能的转化。
教学内容:1. 讲解内能的转化过程,包括热能和势能的转化。
2. 介绍内能转化的计算方法,如热能转化为势能的公式。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内能的转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运用内能转化的公式进行计算。
第四章: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实例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实例。
2. 学会分析实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一些常见的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如发动机、摩擦生热等。
2. 分析实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理解转化的原理。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实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实例中能量转化过程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知识点。
2. 拓展学生对能量转化应用的认识。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知识点,让学生加深记忆。
2. 介绍一些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应用,如汽车发动机、暖气等,让学生了解能量转化的实际应用。
材料力学能量法最经典解析PPT课件
能量法——利用定理求变形
极坐标方程是给一 个角度能够确定一 个挠度。因此该问 题是求任意位置角 的径向变形。
注意2个角度φ和θ的意义。 Φ用于表 示力F作用下任意位置上的弯矩。而θ 是用于表示任意位置的挠度,单位力 作用的位置。摩尔积分应该是对Φ积 分。 Φ在0到360度变化。
能量法——利用定理求变形
能量法——其他
超静定——与拉压杆相关
每根杆都沿杆的方 向线变形,后旋转 到变形后的位置。 变形用作垂线代替。
超静定——与拉压杆相关
此处注意CD杆
变形转换后是 BC杆变形的一 半。
超静定——与拉压杆相关
超静定——与拉压杆相关
广义胡克定律的应用。 每一点的应力状态为
p p
超静定——弯扭相关
此题仍然是有两个变 量,x是所求任意截面 的挠度值,而ξ是任意 截面的弯矩值,摩尔 积分是对ξ积分。
超静定——弯扭相关
超静定——弯扭相关
此类题目重点是分析圆盘 及2根杆的受力情况及变 形情况。
超静定——弯扭相关
该表达式上课过 程中没有出现过, 但是很容易推导 出来。
超静定——弯扭相关
超静定——弯扭相关
超静定——弯扭相关
超静定——弯扭相关
超静定——弯扭相关
此题目的重点是分析的方法和思路。由弹簧变 形与力和力矩之间的关系找到变形协调方程求 解超静定问题。
能量法——利用力做功求变形
能量法——利用力做功求变形
应力已知,计算应变能从而得到外力 功,最终获得力作用下的变形。
能量法——利用力做功求变形
能量法——利用力做功求变形
能量法——互等定理
该表达式上课过 程中没有出现过, 但是很容易推导 出来。积分求得 挠曲线后可得到 弯矩方程,进而 计算应变能。
材料力学第11章能量方法
M ( x) M ( x) U P0 U P x) dx l EI
莫尔积分
其中:M(x):只在实际载荷作用下的弯矩方程 : )x ( M 只在在单位力作用下的弯矩方程
单独产生的变形
1 1 1 dU N ( x)d (l ) M ( x)d T ( x)d 2 2 2
N 2 ( x)dx M 2 ( x)dx T 2 ( x)dx U l l l 2GI 2EA 2EI P
计算变形能的方法:(1)求内力
例题
(2)利用公式
21
§11.4 互等定理
例:轴向拉压杆 外力作的功:
dw=P· d(Δl)
W P d (l )
0
l
4
W P d (l )
1 P l 2
在线弹性范围内
0
l
1 U W P l 2
当:
Pl l EA
2
N l U 2 EA
5 变形比能:
dU u dV 1 dU u d 0 dV
63 例:用能量法的方法求图示刚架B点水平位移。EI=常 数,略去轴力、剪力对变形的影响。 解: ⑴在真实载荷作用下 求支反力
R A RB
列内力方程:
m a
BC:
AC:
m M ( x1 ) x1 a
M ( x2 ) 0
64 ⑵B点加一水平单位力 求支反力 R A RB 3 2 列内力方程:
n
2 i i
变形比能
1 u 2 2.剪切:
变形比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AB 2P、N AC 3P(压)
2)求变形
30
a
C
A
N AB
P
N AC
P
N N l 2 P 2 2a P yA EA EA 3 P ( 3 ) 3a EA (8 3 3 ) Pa ( ) EA
例 911-4-5 4 4 用卡氏第二定理求梁中 点A处的挠度。 例
解:外力功等于应变能
W U fC
思考:分布荷载时,可 否用此法求C点位移?
Pa 6 EI
q
例11-1-2 图示半圆形等截面曲杆位于水平面内,在A点 受铅垂力P的作用,求A点的垂直位移。 解:用能量法(外力功等于应变能) 1、求内力
P A
P A
R
M
R
n
T
t
弯矩: M ( ) PR sin 扭矩: T ( ) PR(1 cos )
先作用 P1, 再 作 用 P2, 则 总 功 1 1 W1 P1 11 P1 12 P2 22 2 2 先作用 P2, 再 作 用 P1, 则 总 功 1 1 W2 P2 22 P2 21 P1 11 2 2
A
1
12
2 P2 22
B
A
1 P1 2 P2
L
T ( x ) T ( x ) M ( x ) M ( x ) dx dx L GI P Pn EI Pn
例11-4-1 结构如图,用卡氏定理求A截面的挠度和转角。
EI
L x
O
P
解:1) 求挠度,建立坐标系 ① 求内力 M ( x) xPA xP
A
② 将内力对P A求偏导
l qlx 2
l 3 x x1 qx13 dx 2 ( qlx1 )dx1 2 4 yA 8 2 8 EI EI 0 0
()
qa l 3 qa l 3 q l 4 5qa 4 ( ) ( ) ( ) 48 EI 2 16 EI 2 16 EI 2 768EI
U U1 U2 P1 l2 U1 U2 P2 l1
结论:变形能与加载次序无关。
例11-1-1 用能量法求C点的挠度。梁为等截面直梁。
P
1 W Pf C A 2 B x C M 2 ( x) U dx L a a 2 EI P f M ( x) x ; (0 x a ) 2 a 1 P 2 P 2a 3 ( x ) dx 在应用对称性,得: U 20 2 EI 2 12EI 3
11 12
B
22
A
1 P1
11
2 P2 22 21
B
A
1 P1 2
11
21
B
线弹性体,载荷作功与加载次序 无关,只取决于载荷的终值。
A
1
12
2 P2 22
B
W1 W2
P1 12 P2 21
称为功的互等定理。
若 令 : P1 P2
12 21
a
D
AB
l 2a
M M dx EI M e
a
2a
0
Pxdx Pady ( Pa Px1 )dx1 EI EI EI 0 0
a
3a
( Px2 )dx2 ( 2 Pa)dy1 4 Pa2 EI EI EI 0 0
(方向反)
例11-4-8 结构如图,用卡氏定理求梁的挠曲线。 求挠曲线——任意点的挠度 f(x)
解:如图11-4b所示,在点 C及点D应加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均垂直于杆CD的力。根据功的互等定理,这里有:
F B F lCD
F B F 0.08kN lCD
§13-3
一、定理证明
P1
卡氏定理
1、先给物体加P1、 P2、•••、 Pn 个力,则:
U U ( P1 , P2 ,..., Pn , ...)
材料力学
第十一章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能量法
杆件的变形能计算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 卡氏定理 虚功原理 单位载荷法 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11-1 一、能量原理:
杆件的变形能计算 U=W
二、杆件变形能的计算
1、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能计算:
U L
M ( x ) x PA
③求挠度
U M ( x ) M ( x ) fA dx L PA EI PA
0
L
3 PL Px dx EI 3 EI
2
2)、求转角 A:
P
MA
由于没有与A向相对应的力 (广义力),加MA 。 ① 求内力 M ( x ) xP M A
3、外力功等于应变能 3 3 3 PR PR P W fA U fA 2GI P 2 EI 2
§11-2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
A 1 P1 2
11
21
B
梁AB, 在1点 作 用 P1, 引 起 1点 的 位 移 11、 2点 的 位 移 21;
梁AB, 在2点 作 用 P2, 引 起 2点 的 位 移 22、 1点 的 位 移 12;
② 将内力对MA求偏导后,令MA=0
M ( x ) M A M
A
L
x O
1
A 0
③ 求转角( 注意:MA = 0)
A
A
L
L 2 M ( x ) M ( x ) Px PL dx dx EI M A 2 EI EI 0
2
PL 2 EI
“负号”说明A 与所加广义力MA反向。
Px 2 ( 3l x ) 6 EI
§11-4
虚功原理
虚功原理又称为虚位移原理,在理论力学中,讨论过质 点系的虚位移原理,它表述为,质点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作 用在质点系上的所有各力在质点系的任何虚位移上所作的总 虚功等于零,即
2
2
M 2( x ) 2 EI
dx
注意:变形能是力的二次函数,因此,引起同一 基本变形的一组外力在杆内所产生的变形能,并不等 于各力分别作用时产生的变形能之和。
例如:
EA EA EA
P1 P2
P1 P2
( P1 P2 )2 L U 2 EA P12 L P2 2 L P1 P2 L 2 EA 2 EA EA U1 U 2
P1
P2
U 第二卡氏定理 n Pn 意大利工程师——阿尔伯托· 卡斯提安诺
P3
(Alberto Castigliano, 1847~1884) 二、使用卡氏定理的注意事项:
1、U——整体结构在外载作用下的线
Pn n
弹性应变能 2、Pn 视为变量,结构反力和应变能
等都必须表示为 Pn的函数 3、 n为 Pn 作用点处沿 Pn 方向的位移。
例11-4-3用卡氏第二定理求刚架A的水平位移
2 EI
C
P 解:1)在A点加水平力P
A
2)求支反力
qa 2
q
EI
P
a
qa qa V A P 、VB P 2 2 H B P qa
B P qa
a
3)列各段弯矩方程,求变形 qa AC : M ( P ) x 2
qa P 2
M AB ( x ) Px P
x1 x
x 0
M BC ( x ) Px
0
Px 0
③
求变形( 注意:Px = 0)
U M ( x ) M ( x ) f ( x) dx L Px EI Px
1 EI
P( L x )( x
1 0
x
1
x )dx1
XA
l
qa qy 2 CB : M ( P )a Py 2 2
M M a dx P EI P0 0
qa 2 qa qy2 x dx a ( a )(a y )dy 7qa4 2 2 2 2 EI EI 24EI 0
例11-4-4用卡氏第二定理求三角架A的铅垂位移.AB,AC 为相同材料,相同截面. 解:1)求AB,AC杆内力
FN 2 ( x ) dx 2 EA
2 FNi Li 或 U i 1 2 E i Ai n
1 比能 : u 2
2、扭转杆的变形能计算:
T 2( x) U dx 或 U L 2GI P 1 比能 : u 2
3、弯曲杆的变形能计算:
U M 2 ( x) 2 EI
q
B
A
l 2 l 2
解: 1 )在A点加y方向集中力,如图
2)求支反力
C
RB
ql P 8 2
RC
3ql P 8 2 M AB 1 x P 2 M AC 1 x1 P 2
3)列弯矩方程、求变形
B
P A
q
C
ql P 8 2
3 P ql 8 2
ql P M AB x 8 2 q 2 3ql P M CA x1 x1 2 2 8
P2
若给P n 以增量 d P n ,则: U1 U
P3
U dPn Pn
2、先给物体加力 dPn ,则:
1 U 2 (dPn ) (d n ) 2 再给物体加P1、 P2、•••、 Pn个力,则:
Pn n
U1 U U 2 n (dPn )
n
U Pn
4、当无与 n对应的 Pn 时,先加一沿 n 方向的 Pn ,求偏导后 ,再令其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