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 圆的周长 2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大小的圆片,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初步感知。

我们曾经学习过正方形、长方形两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正方形图片),说一说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圆有没有周长呢?(学生作肯定回答)

出示直径分别是3厘米和6厘米的圆各一个,你认为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指一指,摸一摸,感受是一条曲线。)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你认为这两个圆中谁的周长比较长呢?(初步感知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

二、测量周长,操作实践。

直尺是直的,而圆的周长是由曲线围成的,怎么测量圆的周长呢?

讨论得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

结合课件演示说一说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这两种办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圆的周长转化成一条直直的线段,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学里可以称为“化曲为直”。

同桌二人合作测出两个圆的周长,并记录测量结果。

(出示直径20厘米的大圆)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上台用绕线法测量。发现不便于操作。

这就说明用绕线和滚动这两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还有一定的……?(生答:局限性)那我们

能不能找出圆的周长的有关规律,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反思】从正方形的知识复习引入圆的周长,把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开门见山,同时为后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作了知识铺垫。通过直尺无法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两个问题的呈现,把学生的认识组织在矛盾冲突中,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地揭示和呈现矛盾→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和研究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讨论测量方法→汇报测量方法→寻找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地平息冲突,又不断地产生冲突,最终产生寻找圆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的需求。学生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矛盾运动中,理解了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三、猜想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一。

(1)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圆(直径分别为3厘米、6厘米、20厘米),结合测量数据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讨论得出结论: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2.猜想二。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小结: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3.实验。

(1)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汇报数据。

(3)观察这些数据,有什么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验证。

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都是这个数值呢?我们通过计算机来做一个试验吧!

通过课件演示进一步说明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值,这个固定值就是圆周率。

【反思】合理猜想是有效探究的前提。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理猜想:一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是通过直觉观察得出的。二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倍数关系,是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而类比产生的。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圆的周长一定是直径

的2-4倍,并通过进一步探究测量寻求结论。科学、合理的猜想定位了探究的思路,提高了课堂的实效。学生在猜想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感知、新旧知识的碰撞和思维的冲突提高了数感,锻炼了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在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自己求出了问题的答案,体验了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周长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探究圆的周长公式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时由于测量的误差,只能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有些学生会对结果有所疑虑。课堂上教师应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测量误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这种科学态度对学生终身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5.感受数学文化。

关于圆周率,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了相关研究。

(1)我国最早有关圆周率的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当中就提到“周三径一”,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左右。

这个发现为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这个数值在今天看来显然还不太精确,后来又有一位数学家对圆周率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2)播放祖冲之的资料: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通过大量的测量、计算,精密地算出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数值——圆周率。祖冲之的发现比外国科学家早了将近一千年,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为了纪念他,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读了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感想?激情澎湃之下,师述: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组数据。

(3)介绍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的作用:在大量数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人们发现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通过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目前已经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面上万亿位了。

通过对圆周率的介绍,你对圆周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揭示圆周率的概念:圆周率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Л表示,为了计算方便,日常计算通常我们只取圆周率小数点后面两位小数,也就是3.14。

【反思】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著名数学家霍格本曾经说过:“数学史实际上是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使得数学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人类探索圆周率的过程,拓宽了他们的数学视野,让学生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