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孔子 , 名,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

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诲.))))))))(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10、《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10课《论语》十二章答案1、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的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篇,五经是指《》、《》、《》、《》、《》。

简称为:、、、、。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国人,著名的()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二、字音、字形、字义:1、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曲肱()一箪食()不逾矩()好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志()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7)传不习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10)四十而不惑()(11)不逾矩()(12)温故而知新()( ) (13)可/以为师矣()()()(14)一箪食()(15)学而不思则罔()(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9)饭疏食饮水()()()()(20)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22)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逝者如斯夫()()()(25)不舍昼夜()(26)三军可夺帅()()(27)匹夫不可夺志也()(28)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3.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24.古今异义词5.一词多义三、翻译下列语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 《论语》十二章 学案课件 2024-2025-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12  《论语》十二章 学案课件 2024-2025-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河流 )上曰:“逝.( 往、离去 )者如斯.( 代词,这,指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不舍.( 舍弃,放弃 )
子曰:“三.军.( 指军队 )可夺帅也,匹.夫.( 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 不可夺.( 改变 )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 坚定 )志,切.( 恳切 )问而近思,仁.( 仁 德 )在其中矣。”
12.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三个方面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能。这三个方面谈论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 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反映了曾子先人后己、 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调换位置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
13.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你怎样的启示? 孔子指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只学习而不思考或 只思考而不学习的严重危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努 力学习,刻苦奋斗,又要善于思考,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学有 所获,思有所得。(意思对即可)
一、默写 1. 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

夜。 ⁠ 2.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
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3. 《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
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
7.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 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 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 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学案1: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学案1:第5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

3.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知识梳理一、辨识通假知.者不惑“知”同“智”,智慧。

二、一词多义1.其(1)请问其.目(代词,代指“行动”)(2)其.“恕”乎(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2.而(1)敏于事而.慎于言(表并列关系,并且)(2)人而.不仁(表假设,如果)(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承关系,就)(4)死而.后已(表顺承关系,才)三、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2.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人)4.人而不仁,如礼.何(名词作动词,对待礼)5.人而不仁,如乐.何(名词作动词,对待乐)6.可以群.(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7.迩之事.父(名词作动词,侍奉)四、古今异义1.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2.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五、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语后置句)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宾语前置句)译文: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资料链接识作者“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核心是“仁”。

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的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篇,五经是指《》、《》、《》、《》、《》。

简称为:、、、、。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国人,著名的()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二、字音、字形、字义:1、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曲肱.()一箪.食()不逾.矩()好.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志()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7)传.不习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10)四十而不惑.()(11)不逾矩..()(12)温故.而知.新()( ) (13)可./以为..师矣()()()(14)一箪.食()(15)学而不思则罔.()(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9)饭.疏食..饮.水.()()()()(20)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22)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逝.者如斯夫..()()()(25)不舍.昼夜()(26)三军..不可夺志也()..可夺.帅()()(27)匹夫(28)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3.通假字三、翻译下列语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10、《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预习检测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2、《论语》: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一)注音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二)重点词语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1 / 7川:乐(之者):曲肱:于我如:焉:斯:笃:自主学习一、注释翻译全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最新资料推荐------------------------------------------------------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熟读选文。

三、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文本探究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2.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四、课后巩固(一)基础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贫而无谄.谄:如工如磋.磋:其.斯之谓与其:其斯.之谓与斯:始可与言.《诗》已矣言: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以其道.得之道:不处.也处:恶乎..成名恶乎:造次..必于是造次:颠沛..必于是颠沛:颠沛必于是.是:君子喻.于义喻:从者病.病:莫能兴.兴:君子固.穷固:小人穷斯.滥矣斯:君子求诸己诸: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行:子亦有异闻.乎闻: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远:《诗》可以兴.兴:可以观.观:可以群.群:可以怨.怨:2.翻译下列语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阅读理解率真孔子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课后习题解答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课后习题解答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课后习题解答)《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字词注释】1.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二十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4.〔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偷快。

5.〔愠(yùn)〕生气,恼怒。

6.〔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把握一些句式和重点实词、虚词,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的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一)《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内容分析】:(一)文章主题: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二)文中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4 1《论语》十二章(学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4 1《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引导】《<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学习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积累文中重要知识点。

2.拓展延伸,训练高考文言阅读题目。

3.诵读、传承经典,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课前案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内自省.(xǐng)文质彬彬.(bīn)弘.(hóng)毅慎.(shèn)于言B.死而后已.(yǐ)譬.如(bì)未成一篑.(kuì)朝.(zhāo)闻道C.克己.(jǐ)复礼学夫.(fú)《诗》知.(zhì)者不惑譬如为.(wéi)山D.迩.(ěr)之事父君子喻.(yù)于义八佾.(yì)虽覆.(fù)一篑1.答案:B 譬如(pì)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①敏.于事敏:勤勉②就.有道就:靠近B.①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②质.胜文则野质:质朴、朴实C.①质胜文.则野文:华美、文采②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志向远大D.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由于②迩.之事父迩:远2.答案:D 由:依靠迩:近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①譬如平地..平地:平整的洼地②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B.①克己..复礼克己:约束自己②天下归.仁焉归:回归C.①请问其目.目:条目、细则②请事.斯语矣事:实践、从事D.①小子..何莫学夫《诗》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可以怨.怨:抱怨3.答案:C 解析:A、①填平洼地 B ②归:称赞、赞许D②怨:讽刺时政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运转②今人乍.见孺子乍:突然B.①恶.其声恶:厌恶②有是四端.也端:萌芽,发端C.①贼.其君者也贼:伤害②泉之始达.达:到达D.①足以保.四海保:安定②无辞让..之心辞让:谦逊推让4.C.达:流通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不忍人之心行.(施行)不忍人之政,B.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之心;C.非所以..(……的方法)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犹其有四体..(四肢)也5.C.所以(表原因)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B.①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C.①人之有是四端也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①非恶其声而然也②若火之始然6.C.主谓之间,取独(A.到,在B.正确,这D.这样,同“燃”)7.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一样的是()A 任重而.道远 B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C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答案:B 都表假设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定:目标坚定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行:施行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C.在止于至善.善:善良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盗贼D.家齐.而后国治齐:整齐有序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事:侍奉8. C(C项,善:好的贼:伤害。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端正学习态度 ,改良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 ,理解各那么语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 ,运用工具书 ,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 ,并填写到后面 "课后反思 "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 "仁〞 , "仁〞即 "爱人〞 .他把 "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 ,使 "仁〞和 "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 "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 ,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那么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及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和 "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2、学生熟读课文 ,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 ,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 ,它依旧光辉四射 ,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二那么 .质疑探究第|一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 ,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的字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2、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并解释 .3、解释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10、论语十二章预习自测Yùn yuèxǐng chuán wǎng dài dān gōng质疑探究1、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复习 ,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生气 ,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 - -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老实 ?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 ,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 ,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那么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循序渐进4、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 ,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做到这样的程度 ,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 ,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8、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 "吃粗粮 ,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9、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慨道: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 ,应珍惜时间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珍贵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决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 ,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 ,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决信念、广泛学习当堂检测1、为:当、做替知:了解懂得其: 它的他人2、不亦说乎说:同悦 ,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 ,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屡次今:数词 ,三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板块五 学案34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板块五 学案34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案3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任务 1.梳理积累三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和多义实词“敏”“目”“事”“达”。

2.背诵《〈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3.翻译重点句子。

活动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知者不惑“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火之始然“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知智智慧②内纳结交③然燃燃烧2.古今异义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譬如平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②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③大学..之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答案①填平洼地②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③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3.多义实词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①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事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世世以洴澼为事.(《五石之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达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并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高帝纪》):豁达,心怀宽阔答案(1)①勤勉②聪敏(2)①条目,细则②递眼色③亲眼④眼睛(3)①实践,从事②侍奉③事情,情况④特指战事⑤事业,职业(4)①流通,指泉水涌出②显达,显贵③至,到④到达⑤有道德、有学问的人4.词类活用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的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篇,五经是指《》、《》、《》、《》、《》。

简称为:、、、、。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国人,著名的()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二、字音、字形、字义:1、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曲肱.()一箪.食()不逾.矩()好.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志()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7)传.不习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10)四十而不惑.()(11)不逾矩..()(12)温故.而知.新()( ) (13)可./以为..师矣()()()(14)一箪.食()(15)学而不思则罔.()(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9)饭.疏食..饮.水.()()()()(20)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22)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逝.者如斯夫..()()()(25)不舍.昼夜()(26)三军..不可夺志也()..可夺.帅()()(27)匹夫(28)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3.通假字三、翻译下列语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四、成语归纳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逝者如斯五、理解运用(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巷,,”。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7)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有志之士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1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五、拓展提高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正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7.子曰:“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

”8.谓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10.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十二章四、理解性默写(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一箪食,一瓢)《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理解性默写(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阐述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