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合集下载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发布时间:2014-12-1610:00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批发和零售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国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281.1万个,从业人员33 14.9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00.4%和75.3%。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占62.1%,零售业占37.9%。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58%,零售业占42%(详见表3-1)。

图3-1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结构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外商投资企业占0.7%。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股份有限公司占1.1%,有限责任公司占17.4%,私营企业占70.1%。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4.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7%,外商投资企业占3.2%(详见表3-2)。

(二)资产总计2013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4.2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181.5%。

其中,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7万亿元,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2万亿元,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81.1%和182.9%(详见表3-3)。

图3-2 按行业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结构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国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25.2万个,从业人员1247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61.1%和25.7%。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8.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外商投资企业占0.8%。

201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4-26 12:29:40来源:成都日报我要评论(0)字号:T|T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2013 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力度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汇报一、上级整体布置和安排经济普查作业五年一次。

建国以来,我国已先后于2003年、2008年进行了两次经济普查,本年展开的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方针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工业和第三工业的悉数法人单位、工业活动单位和个别运营户。

意图是全面查询了解我国第二工业和第三工业的展开规划及布局,了解我国工业安排、工业结构、工业技能的现状以及各出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工业和小微企业的展开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掩盖国民经济各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根底信息数据库和计算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办法是全面选用信息化手法,许多引证手持电子数据收集设备(PDA),对经济普查对像进行现场摄影、数据现场互联网录入,树立全面掩盖普查区的电子地图,进一步进步联网直报系统的使用水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刻点是20xx年xx月31日,普查时期材料为20xx 年年度材料,普查时刻由20xx年至2015年历时三年,详细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预备阶段(20xx年xx月31日前)。

首要作业是:建立普查安排、执行普查经费;举行普查作业会议,安排展开社会宣扬发动;依照普查计划,拟定普查施行计划、归纳试点计划、数据处理计划和数据质量操控预案等;展开好普查归纳试点;制作普查电子地图,区分普查区域;选配好普查辅导员、普查员,训练好普查作业部队;“地毯式”对普查区域进行清查了解,摸清普查方针总量及散布状况;做好普查数据处理的条件预备作业,弥补有必要的数据处理设备。

二是普查挂号、数据处理与发布、总结赞誉阶段(2014年1月—xx月)。

首要作业是:做好普查现场挂号、复查作业;完结普查编码、数据录入、上报、审阅和检验作业;安排展开数据质量检查,对普查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保护好电子地图信息,树立好计算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研讨公报发布,发布普查首要数据;安排展开先进评选活动,举行总结赞誉会议。

三是材料开发、更新保护阶段(2015年1月—2015年xx月)。

成都发布

成都发布

作者机构: 中共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出版物刊名: 先锋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摘要:<正>成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出炉近日,成都首次以信息化普查方式完成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已于日前正式出炉。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据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普查发现,成都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9.58万个,比2008。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精神,结合四川实际,现就我省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对象、范围、内容、时间及进度安排(一)普查对象。

我省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二)普查范围。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内容。

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及主要资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四)普查时间及进度。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我省工作进度安排:2013年底前,落实普查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和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名录库、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工作,强化普查员选聘培训、物资准备和宣传动员工作;2014年1月至5月,完成普查登记、审核及资料整理工作;2014年6月至12月,完成普查数据处理、评估发XXX总结表彰工作; 2015年1月至12月,完成普查报告、专题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汇编、经济普查数据库和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各项工作。

公务员网络培训--政府决策机制解读考试答案

公务员网络培训--政府决策机制解读考试答案

1党中央决策体现在()。

(3.0分)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

(3.0分)A.国务院3.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上少有的()。

(3.0分)C.高增长、稳增长、低通胀4.2015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三个双”,其中不包括()。

(3.0分)A.“双增长”:即城镇人口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最重要会议制度。

(3.0分)B.党中央决策6.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增长转向()增长。

(3.0分)D.高速;中高速7.中国经济决策制度创造了“三大奇迹”,其中不包括()。

(3.0分)C.创新奇迹8.每年()月是中国的“政治民主月”。

(3.0分)A.39.关于中国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3.0分)B.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10.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为“三稳”,其中不包括()。

(3.0分)D.出口稳.中国经济决策制度“三步曲”,即()。

B.党中央决策C.国务院决策D.全国人大决策2.下列从国际视角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4.0分)A.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B.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首位C.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D.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世界第一3.如果对2014年政府工作进行评价,那么评价的依据包括()。

(4.0分)A.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B.《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C.《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4.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表现在()。

(4.0分)A.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B.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C.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D.居民收入占比上升5.中国发展新常态的本质表现包括()。

(4.0分)A.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B.增长速度从9.9%到7%左右C.从中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小于0.700)向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迈进D.劳动生产率:从传统到新兴;从劳动密集型、私人密集型到高新技术、新型产业、装备制造业6.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表现之一是“三个爆炸性增长”,即()。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图1-1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结构情况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81.1万个,占25.9%;制造业225.3万个,占20.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万个,占14%。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642.7万个,占5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78.6万个,占26.8%;住宿和餐饮业240.8万个,占7.3%(详见表1-2)。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作者:来源:《中国经贸》2015年第0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5602.3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290.8万人,增长30.4%。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9013.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18万人,增长10%。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2515.1万人,占35.2%;建筑业5320.6万人,占14.9%;批发和零售业3315万人,占9.3%。

2024年统计年终总结精编(5篇)

2024年统计年终总结精编(5篇)

2024年统计年终总结精编____年,县统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统计工作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主线,以开展“统计法治建设年”活动为核心,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能力,深化统计改革,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统计规范化管理,推进队伍建设,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优质统计服务。

现根据《甘肃省县级统计局考核实施细则》和市统计局《____年县区统计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对____年我县统计工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自查如下:一、严格制度方法,常规统计报表工作圆满完成一是专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

年初,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专业人员为成员的年报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专业年报及定期报表培训会议,对____年年报及____年定期报表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要求严格按照报表制度操作,不断规范业务流程,严把数据质量关,为顺利完成年报和定期报表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不断完善联网直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

每季度末,由局领导带队,各有关专业人员参与,深入到企业,督促和现场指导企业统计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统计台帐和一套表网上直报工作,切实提高了企业统计人员工作能力,确保企业一套表按时上报,数据真实准确。

三是扎实抓好各专业月报、季报工作,督促各专业按照市下达全县的指标任务,均衡进度,按时准确上报各类报表,促进全县各项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为推进科学管理,确保各项统计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我们以____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依托,修订完善了《机关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主管领导、各专业工作人员,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以岗定责,以责记分,对业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失误和差错进行处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靠实了工作责任,有效提高了各专业统计人员及时、准确上报统计数据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统计局2017年12月28日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和设施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省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和设施进行了调查。

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一、农业经营主体数量2016年,全省有农业经营户1666.12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13.51万户。

有农业经营单位10.09万个。

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7.40万个,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3.71万个。

表1 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单位:万户、万个注:农民合作社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

二、农业机械2016年末,全省有拖拉机18.44万台,耕整机32.01万台,旋耕机116.63万台,排灌动力机械193.58万台,机动脱粒机231.13万台,饲草料加工机械83.51万台。

表2 主要农业机械数量单位:万台三、农田水利设施2016年末,全省调查村中有能够正常使用的机电井77.07万眼,排灌站2.98万个,能够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库41.74万个。

表3 农田水利设施单位:万眼、万个2016年末,全省实际耕种的耕地中能灌溉的耕地面积2854.31千公顷,其中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222.17千公顷;灌溉用水主要水源中,使用地下水的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占3.8%,使用地表水的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占96.2%。

表4 农田灌溉单位:千公顷、%四、设施农业2016年末,全省温室占地面积5.95千公顷,大棚占地面积28.17千公顷,渔业养殖用房面积218.91万平方米。

表5 设施农业注:1.农业经营户:指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农业经营户。

2.规模农业经营户:规模农业经营户指具有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户。

规模化标准为:种植业:一年一熟制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100亩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的设施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上。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产业普查的通知-成府发[2003]9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产业普查的通知-成府发[2003]9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产业普查的通知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产业普查的通知(成府发[2003]9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02]4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2]42号)精神,结合成都实际,搞好我市第三产业普查,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第三产业普查的重要意义第三产业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规模、地区分布、行业结构、组织形式和经济效益等基本信息。

对于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优化服务业结构、改进宏观调控和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范和统一服务业核算制度,逐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监测、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产业普查对象、范围、内容、时间普查对象为我市从事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具体范围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资源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标识、主要属性、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状况等各方面共80余项指标。

普查时期资料是2003年度,标准时点为2003年12月31日。

合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6月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皖政〔2013〕10号)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合政〔2013〕48号)要求,我市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普查,摸清了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查清了我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合肥市统计局和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合肥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86246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48790个,增长130.3%;产业活动单位101204个,增加55496个,增长121.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132787个,增加13734个,增长11.5%(详见表1-1)。

1表1-1 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注:表中产业活动单位合计数包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1075个;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270个。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7253个,占31.6%;制造业12076个,占1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533个,占13.4%。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05•【字号】成办函[2013]124号•【施行日期】2013.07.05•【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成办函〔2013〕124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加强对我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领导,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川办发〔2013〕36号)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成府发〔2013〕3号),市政府决定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负责我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

二、组成人员组长:朱志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副组长:袁旭市政府副秘书长蔡亦如市统计局局长陈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成员:王德运市监察局副局长何联久市委编办副主任孙廷云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罗西临市经信委总经济师王励中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崔玲市民政局副局长白金栋市财政局副局长包世福市建委主任助理金宜市规划局巡视员宋学明市房管局副局长叶辉市交委副主任曾洪扬市商务局副局长陈立志市文化局机关党委书记何军市卫生局机关党委书记熊超市工商局副局长杨卫华市质监局总工程师程青市国税局副局长张小强市地税局总经济师王学华成调队副队长康银劳市统计局副局长三、工作机构及其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需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方案,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加强与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办公室主任由市统计局局长蔡亦如兼任。

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报领导小组组长审批。

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统计局2017年12月28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省4298个乡镇[1]和50268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注〔1〕:不包括涉农街道办事处和具有乡镇政府职能的农林牧渔场等管理机构)一、交通201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5.3%,有码头的占9.8%,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11.4%。

99.3%的村通公路,16.7%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

村委会到最远自然村、居民定居点距离以5公里以内为主。

表1 乡镇、村交通设施单位:%二、能源、通讯2016年末,45.9%的村通天然气,98.7%的村通电话,84.0%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4.4%的村通宽带互联网,15.0%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表2 村能源、通讯设施单位:%三、环境卫生2016年末,86.1%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2.1%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71.4%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1.8%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8.8%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表3 乡镇、村卫生处理设施单位:%四、文化教育2016年末,93.6%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8.8%的乡镇有小学,96.6%的乡镇有图书馆(室)、文化站,7.7%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0.2%的乡镇有体育场馆,52.5%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

26.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32.6 %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表4 乡镇、村文化教育设施单位:%五、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2016年末,99.9%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94.7%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56.6%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48.3%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

85.4%的村有卫生室。

表5 乡镇、村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单位:%六、市场建设2016年末,60.5%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38.9%的乡镇有以粮油、蔬菜、水果为主的专业市场,10.7%乡镇有以畜禽为主的专业市场,3.2%的乡镇有以水产为主的专业市场。

成都市统计公报

成都市统计公报

成都市统计公报【篇一:201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字号:t|t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8%。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其中,种植业308.2亿元,增长6.9%;牧业235.1亿元,下降0.9%。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5.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0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8万公顷,减少1.2万公顷。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18 发布人:来源:〖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图1:2006-2010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凉州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凉州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凉州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根据全区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区第二产业主要普查数据公布如下:一、工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51个,比2008年末增长32.59%;从业人员31462人,比2008年末下降42.18%。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647个,占99.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个,占0.3%;外商投资企业2个,占0.3%。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15个,占内资企业的2.32%;集体企业10个,占1.55%;私营企业158个,占24.42%。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3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7%,外商投资企业占0.12%。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的3.38%,集体企业占1.06%,私营企业占29.86%(详见表2-1)。

表2-1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注册类型企业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人)合计651 31462内资企业647 31246国有企业15 1057集体企业10 331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265 16518 股份有限公司9 1044 私营企业158 9329 其他企业190 296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 180外商投资企业 2 36食品制造业32 747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4 2854纺织业 6 17纺织服装、服饰业 5 233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 74家具制造业10 222造纸和纸制品业9 12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42 689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2 3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 407医药制造业14 94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9 103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8 426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 29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 812金属制品业27 642通用设备制造业16 305专用设备制造业21 698汽车制造业 1 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 1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3 34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115其他制造业7 190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4 54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4 4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9 144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5 8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 390(二)资产总计2013年末,全区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91.2亿元,是2008年末的2.02倍(详见表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川府发〔2013〕9号)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成府发〔2013〕3号)要求,我市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全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各区(市)县的数据质量抽查,普查数据质量达到方案规定标准。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成都市统计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9.58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2.31万个,增长31.9%;产业活动单位11.91万个,增加3.12万个,增长35.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61万个(详见表1-1)。

表1-1 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单位数(个)比重(%)一、法人单位95788 100.0企业法人76710 80.1机关、事业法人6207 6.5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12871 13.4二、产业活动单位119082 100.0第二产业22924 19.3第三产业96158 80.7三、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6137 100.0第二产业9616 2.9第三产业316521 97.1图1-1 单位数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结构情况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24万个,占23.3%;制造业1.65万个,占1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6万个,占13.2%。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4.91万个,占4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62万个,占32.6%;住宿和餐饮业2.60万个,占8.0%(详见表1-2)。

表1-2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法人单位(个)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个)合计95788 326137 采矿业116 14 制造业16545 943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92 101 建筑业4432 594 批发和零售业22360 14913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92 106214 住宿和餐饮业3310 2601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367 700 金融业357房地产业4695 22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631 307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711 85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75 5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243 21836 教育4541 437 卫生和社会工作1535 231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881 292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8366注:表中法人单位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739个;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195个。

图1-2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数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7.67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1.80万个,增长30.8%。

其中,内资企业占98.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1.1%。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1.1%,私营企业占44.2%(详见表1-3)。

表1-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企业法人单位(个)合计76710 内资企业75427 国有企业832集体企业904股份合作企业584联营企业167 有限责任公司34161 股份有限公司1577 私营企业33939 其他企业3263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81 外商投资企业802 图1-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及结构二、从业人员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89.16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140.23万人,增长40.2%。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84.03万人。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26.35万人,占25.8%;建筑业98.40万人,占20.1%;批发和零售业41.48万人,占8.5%。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36.48万人,占43.4%;住宿和餐饮业14.74万人,占1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96万人,占15.4%(详见表1-4)。

表1-4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万人)合计489.16 84.03 采矿业 4.85 0.02 制造业126.35 7.2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05 0.03 建筑业98.40 0.23 批发和零售业41.48 36.4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3.00 12.96 住宿和餐饮业15.09 14.7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73 0.22 金融业 2.78房地产业19.24 0.4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22 0.9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5.88 0.2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46 0.02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81 8.16教育25.11 0.22 卫生和社会工作14.19 0.8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36 1.1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3.73注:表中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1.43万人;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0.04万人。

图1-4 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三、企业资产总计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111359.14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19.6%,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占80.4%。

四、小微企业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12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2.9%。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1.66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1.6%;批发业1.32万个,占17.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93万个,占12.1%。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50.39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6.1%。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58.9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4.1%;建筑业18.72万人,占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16万人,占3.2%。

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9517.69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6.5%。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862.74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1%;房地产开发经营5636.97亿元,占5.1%;工业4118.53亿元,占3.7%(详见表1-5)。

表1-5 按行业分组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和资产总计企业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资产总计(亿元)合计71245 150.39 29517.69 工业16563 58.94 4118.53 建筑业3917 18.72 3853.17 交通运输业2249 4.77 2405.63 仓储业197 0.34 95.45 邮政业105 0.23 3.81 信息传输业273 0.41 19.4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80 5.07 385.65 批发业13200 12.39 1678.36 零售业8003 6.88 425.28 住宿业1172 3.34 132.31 餐饮业1930 6.05 115.17 房地产开发经营1338 2.94 5636.97 物业管理1354 5.79 218.8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309 13.16 7862.74 其他未列明行业8498 10.93 2493.66 注:表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法人单位257个,从业人员0.41万人,资产总计72.70亿元。

图1-5 按行业分组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结构五、主要经济结构变化情况2013年末,在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占80.1%,比2008年末下降了0.8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6.5%,下降了2.0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13.4%,提高了2.8个百分点。

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5.2%,提高了2.3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10.7%,下降了2.8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4.1%,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在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占22.5%,比2008年末下降了6.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77.5%,提高了6.0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8.5%,比2008年末下降了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51.5%,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全市法人单位分布以武侯区、金牛区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武侯区、金牛区法人单位共有2.24万个,占23.4%。

法人单位数前10位的依次是:武侯区、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郫县、成都高新区、成华区、双流县,占全市的72.1%;从业人员前10位的依次是: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郫县、成都高新区、锦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成华区,占全市的78.5%(详见表1-6)。

表1-6 区(市)县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个)比重(%)数量(万人)比重(%)合计95788 100.0 489.16 100.0成都高新区5165 5.4 36.82 7.5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1495 1.6 6.44 1.3锦江区6190 6.5 36.67 7.5青羊区8534 8.9 52.56 10.7金牛区10109 10.6 56.98 11.6武侯区12265 12.8 54.80 11.2成华区4920 5.1 23.74 4.9龙泉驿区4043 4.2 26.33 5.4青白江区2302 2.4 12.17 2.5新都区6010 6.3 31.75 6.5温江区3022 3.2 13.60 2.8金堂县2287 2.4 8.42 1.7双流县4153 4.3 26.17 5.3郫县5846 6.1 38.17 7.8大邑县2294 2.4 8.84 1.8蒲江县1433 1.5 3.74 0.8新津县1875 2.0 7.95 1.6都江堰市5867 6.1 12.79 2.6彭州市2936 3.1 9.95 2.0邛崃市2362 2.5 9.39 1.9崇州市2680 2.8 11.91 2.4图1-6 区(市)县法人单位分布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第二产业占2.9%,比2008年末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97.1%,提高了3.4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