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汇总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ocx

汇总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ocx

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俞俊锋【摘要】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消化道系统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

而目前肠梗阻的诱因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最常见的是腹部的术后并发症,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重点所在,而目前早期的肠梗阻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病症,从而导致诊断的遗漏,假设由此开展可导致肠坏死、感染等病症,同时伴随着一些恶性病症,例如腹胀、呕吐、便秘等等,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安康,而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目前肠梗阻治疗方法可知,其治疗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西医治疗以及中医治疗,前者主要是针对单纯的不完全肠梗阻进展治疗,而后者那么通过中医养生和调节方法进展治疗,而中医学将肠梗阻又称为“关格〞、“肠结〞,其相关引发原因为饮食,劳倦,寒凝,热郁,湿阻,燥屎内结及虫聚等等。

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展综述,详细资料如下:1.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为:首先给病人进展禁食处理,然后对他们行胃管插入吸出胃中残留、废气以及积液,以到达减轻腹胀、降低肠内压力、减少肠内细菌和毒素吸收、改善肠壁血循环的目的,同时通过输液补充相关营养以及保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失衡,通过生长抑素类药物以减少肠道肠液分泌及解痉止痛药物缓解患者腹部疼痛,并进展必要的抗菌药物抗感染,后期可视病人情况,酌情选药。

[1]。

2.中医治疗方法2.1灌肠治疗灌肠是肠梗阻不通过手术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主要运用于其前期治疗,一般可以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进展治疗,其组方包含:大黄15g,芒硝10g,枳实15g,厚朴15g,炒莱菔子15g,桃仁9g以及赤芍15g,其中大黄需要最后放入,与芒硝的作用同为泻热通便,同时配合枳实、厚朴、莱菔子顺气消胀,桃仁、赤芍的活血润肠成效,从而到达治疗的目的。

常用灌肠主要以100mL的复方大承气汤配比7.5%的生理盐水进展操作,在灌入药剂后,需要保证药剂停留在肠内半小时左右。

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_徐彤

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_徐彤

160第13卷 第6期 2011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6 Jun .,2011中西医结合诊治肠梗阻研究进展徐彤(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1)摘 要:文章主要从治疗肠梗阻的一般措施、手术方式,以及外治与理疗等方面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肠梗阻的概况。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肠梗阻;手术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6- 0160- 02收稿日期:2010-12-15作者简介:徐彤(1990-),女,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病情危重、发展迅猛的急腹症,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这就要求医生应对肠梗阻有关基础理论认真学习,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提高对肠梗阻的诊治水平。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特别是对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也越发及时。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情况作一综述。

1 肠梗阻的分类1.1 发病类型 按发病类型分类将肠梗阻分为单纯性、绞窄性以及闭袢性肠梗阻。

单纯性肠梗阻可以是完全肠梗阻,也可以是不完全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多由单纯性肠梗阻发展而来,梗阻肠段发生了血运障碍,并可继发组织坏死、坏疽和穿孔。

闭袢性肠梗阻的输入袢和输出袢均发生阻塞,这意味着集聚在闭袢肠管内的气体和液体无法减压,很容易发生血运障碍。

1.2 发病机制 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管性3大类。

机械性根据病因和梗阻位置分为肠腔内、肠壁内和肠外3大类。

动力性肠梗阻又可分为无功能性肠麻痹、中毒性巨结肠以及药物引起的肠麻痹。

血管性梗阻分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栓塞以及低血流量综合征。

1.3 发病部位 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近段、中断和远段肠梗阻。

2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1 临床表现 急性肠梗阻的四大主症为腹痛、腹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XU Tong(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Liaoning,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general measures,surgical,and outside physical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of governan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CM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profiles.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urgery 的造型[ J ] .中华医学杂志,1980,60 ( 2 ):22-26.[ 3 ] 刘汶,张敦义.番泻叶致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 ( 4 ):231 .[ 4 ] 黄柄山,毛翼楷,范隆昌,等.饮食失节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观察[ J ]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 ( 5 ):295-296.[ 5 ]沈鹰,孙弼纲.生化乏源动物免疫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 J ]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4 ( 1 ):59-61.[ 6 ] 阚甸嘉,腾静茹,傅湘琦,等.用耗气破气理论塑造脾气虚动物模型[ J ] .吉林中医药,1990 ( 2 ):32-34.[ 7 ] 叶冰,彭成.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 ( 4 ):42.[ 8 ] 彭成,罗光宇,徐治国.主要补气药对偏食酸味脾虚模型作用的比较研究[ J ] .北京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4,11 ( 3 ):22-28.[ 9 ] 罗光宇,黄秀凤,杨明均,等.偏食法塑造大鼠脾气虚证模型的研究[ J ] .中医杂志,1990,31 ( 4 ):49.[ 10 ] 彭成,罗光宇,欧春芳,等.偏食苦味所致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研究[ J ] .四川中医,1990 ( 12 ):14-15.[ 11 ] 周永生,樊雅莉,陈小野,等.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规范化的初步研究——部分免疫功能方面[ J ]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 ( 2 ):1-5.[ 12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80-281.[ 13 ] 赵宁,贾红伟,张皖东,等.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证候属性[ J ] .中医杂志,2008,49 ( 5 ):449-451.[ 14 ] 刘士敬,杜宁.大鼠胃饲秋水仙碱塑造脾气虚模型的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1999,23 ( 8 ):378-380.[ 15 ] 刘士敬,朱倩.X 射线照射大鼠腹部塑造脾气虚模型的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 ( 7 ):331-333.[ 16 ] 易崇勤,叶百宽,金敬善,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细胞酶组织化学及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 ( 6 ):31-34.[ 17 ] 刘友章,王昌俊,周俊亮,等.四君子汤修复脾虚大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及机制[ 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 35 ):118-122.[ 18 ] 郑小伟,王颖,宋红,等.三种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及胃窦G 细胞的比较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 6 ):338-340.[ 19 ] 王晓明,易杰,廖世新,等.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评估[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 7 ):406-408.[ 20 ] 王雪萍,刘旺根,王玎玎.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大鼠胃黏膜组织代谢的影响[ J ]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 ( 3 ):25-26.[ 21 ] 陈小野.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初步规范化的造模方法和思路[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 ( 1 ):3-5.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胀、恶心呕吐以及便闭。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切 监测 , 择适 当的治疗 形 式( 选 部分 患者 可从 改变 生活方 式 人 手 )积极解 除可能导致 泌尿道梗 阻的因素 , , 做到 “ 未病 先防 , 已
刺 。大乘气 汤主要成份 有 : 大黄 1 ( 下 )硭 硝 1 ( 0g 后 , 0g 冲服 ) ,
枳实 1 , 2g 厚朴 1 , 0g 桃仁 1 , 芍 1 , 0g赤 0g 白术 1 , 5g 陈皮 1 , 2g
通里 ; 硭硝通 便润燥 ; 厚朴 、 枳实散 结破气 、 通畅气机 ; 芍 、 赤 桃 仁 化瘀 活血 ; 木香 止痛行 气 ; 麻仁 、 菔子 导滞 消食 。诸 药 火 莱
视 。但 如 不及 时治疗 则极 易 引起如 肾积 水 、 泌尿 道梗 阻 、 感染
杂 。泌尿 系统局部病 变 , 包括梗 阻 、 染 、 感 异物等 因素可 以致本
病 ; 外全 身性 疾病 , 另 引起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液代 谢 改变 , 可 导致 结石 的 也
发生 , 包括 甲状 旁腺 功能亢进症 、 高尿酸血症 、 远端 肾小管 酸 中 毒 、 节病 、 P gt 、 性肿 瘤 I等 , 这些 疾病 常 累 及全 结 骨 ae病 恶 4 但 】
因此 , 为对 比探讨 中西 医结合治疗 术后粘连性 肠梗 阻的方法及 疗效 , 本研究 现特报道 如下 。
1 资料 与 方法
11 一般 资 料 .
对 笔者 所 在 医 院 2 1 0 0年 8月 ~2 1 0 2年 1月确 诊 收治 的
术后粘 连性肠 梗阻患者 7 的临床资 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所 6例

中医中药 ・
21 6第8 1 0 年月 2第 2 1 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术后粘连性肠梗 阻的临床研 究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14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人分为两组,70例采用单纯性西医常规非手术疗法,7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结果:实验组治愈56例(80%),有效9例(12.8%)无效5例(7%)。

总有效率93%。

对照组治愈21例(30%),有效28例(40%),无效21例(30%),总有效率70%;两组疗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性西医常规非手术治疗。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肠梗阻可由很多不同的病因引起,因而临床表现不一致。

随着对肠梗阻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和各种诊疗措施的应用,对本病的处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特别是不完全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

现将我院自2005年至2012年收治140例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报告如下:1 中医学认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中医学认为肠梗阻是由于腑气不通、气机郁滞所致。

肠道为传化之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通则痛”,故而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手术后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长降不畅,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出现肠梗阻,以痞、满、燥、实为主证。

肠梗阻属于中医的”关格”和肠结”范畴。

其病机在于淤血留滞肠道,通降失调而病。

2 一般资料本组140例均为外科住院病人,全部病例均符合>关于肠梗阻诊断标准。

年龄12~75岁,平均55岁;男89例,女51岁;140例患者经密切观察均无狡窄性肠梗阻体征。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3.1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非手术疗法: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支持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酌情给予止痛,解痉药物。

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盛 丽 唐晓勇 王 东红 李 亮 ( 1 . 甘肃省 中医院,甘肃 兰州,7 3 0 0 5 0 ; 2 . 甘肃省兰州军区总医院,甘 肃 兰州,7 3 0 0 5 0 ;3 . 甘肃中1 5 _ 学院,甘肃 兰州,7 3 0 0 0 0 ) 中图分类 号:R 5 7 4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0 7 . 2 2 8 6( 2 0 1 0 )0 7 . 0 0 1 7 . 0 2 证型 :G D I 肠梗 阻 ( i n t e s t i n a l o b s t r u c t i o n ) 是指 由于各 种原 因 转 枢 ;润肠 运 中,通 降 ;疏肝 和脾 ,顺 肠 四法 ,分 别 变通 排气 饮 ” 、 “ 大承 气汤 加味 ” 、 “ 升 麻 ,牛膝 , 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而产生的 采 用 “
率仅次 于 急性 阑尾炎及 胆 道疾 病 ,居第 三位 J 。本病
诊 断 困难 ,发展 快 、病 情 重 ,常需 急诊 处 置 ,是医 学
界一大 难症 , 有 待进 一 步研 究 。目前关 于其 发病 机制 、 病 因 的研究 已经 日趋成 熟 ,但 尚无特 效 的药 物及 满 意
的疗 法 ,而 术后 引起 的肠 梗 阻及 复 发也 是手 术疗 法 的
治之方 法唯 “ 通 ”为主 。《 医学真 传 》 :“ 夫通 则不 痛 ,
性 肠梗 阻 7 8例 。药 物 组成 :炒 莱菔 子 ,枳实 ,桃仁 ,
厚 朴 ,木香 ,香 附 ,赤芍 药 ,大 黄 ( 后下) ,芒硝 ( 冲
理也 ,但通 之之 法 ,各有 不 同 。调气 以和 血 ,调血 以
服) 。随证加 减 ,每剂 煎 服 2 0 0 ml 煎液 , 胃管注入 , 夹管 2 h ,1日 1剂 ,均 于用 药 2 ~4剂 后排 气 、排便 、 腹痛 缓解 ,梗 阻解 除 ,取得 较好 的效 果 。李超 l 1 2 r j 采 用 中西医 结合 的手 段 , 以加 味承 气 汤为 主方 ( 大黄 ,芒 硝 ,枳 实 ,厚朴 ,香 附 ,桃仁 ,赤芍等 )鼻饲 ,配合 针灸 , 治疗粘 连 性肠 梗 阻 5 6例 , 总有 效率 为 : 9 1 . 0 7 %。 2 . 3单 味 中药或 提 取物 治疗 :李俐 3 J 采 用单 味番泻 叶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例临床观察
21 02年 1 月
1 一 般 资料
。 肾阳虚 , 伤 络 阻致 腰背 , 软 弱无 力 , 宜温 经通 阳 、 督 四肢 治 补益 肝
患 者均 为本 院 自 20 年 6 一 00年 5 收 治 的患有 胸 腰 肾。基本 方 : 骨草 2g 白芥 子 lg熟地 3g狗脊 、 仲各 1g 09 月 21 月 透 0, O, 0, 杜 5, 椎 骨折 患者 , 计 3 共 2例 , 中男 性 患者 2 其 4例 , 性 患者 8例 , 女 年 怀牛膝 1g党参、 0, 伸筋 草各 1g l 剂 ,d为 1 5 ,d1 7 个疗程 , 服用 3 龄为 3 —9岁 。 45 个疗 程 。 临症加 减 : 寐 不安 者加 远 志、 夜 夜交 藤 、 仁 ; 差者 加 酸枣 纳 2 治 疗方 法 焦三仙。 对遗 留神经功能障碍者, 后期可配合针灸治疗。 常用定手术造成脊椎周围软 组织 、 损 伤 , 成血 肿 , 激 周 围神 经纤 维 , 腹膜 形 刺 使得 自主神经 功 能紊 乱 , 感神 经产 生兴 奋 , 交 导致 胃肠蠕 动功 能减 弱 , 以引起 腰 可 痛 、 胀等 。 国医学认 为腰 椎 骨折 术之 后 , 断筋伤 , 腹 祖 骨 督脉受 损 , 腰部气 滞血 瘀 , 血 阻络则 见腰 部 刺痛 , 瘀 轻者俯 仰不 便 , 重者 不能 转侧 ; 机 阻滞 , 情 志失调 , 气不 降 , 腹胀 。 疗 当以理 气 加上 浊 则见 治 气活血 , 通腑益肾为治则。 素问・ 《 缪刺论篇》 也有“ 人有所堕坠, 恶 血 留内 , 中满胀 , 得前 后 , 饮 利药 ” 腹 不 先 的记 载 , 为后 世治跌 仆 这 损伤当用理气活血之方提供了参考 。 比如说可以采用熟地、 杜仲、 桑寄生 、 牛膝补肾益髓强腰健体 , 桃仁、 红花、 川芎理气活血, 当归 活血兼 能补 血 , 朴 、 宽胸 理气 , 草调和 诸药 。 外 , 厚 枳壳 甘 另 还可 以 根 据孙 思邈 “ 针灸 不 药 , 不针 灸 , 非 良医 ” 药 尤 的观点 , 用针刺 治 配 疗 , 刺选 补 肾 强腰 之 肾 俞 , 针 调畅 胃肠 气 机之 大 肠俞 、 天枢 、 巨 上 虚、 足三里 , 活血化瘀之膈俞 , 疏肝理气之太冲, 调气利水之三阴 交 。 药、 诸 穴合 用 , 奏理 气 活血 , 腑益 肾之功 。 共 通 临床上 治疗胸 腰 椎 骨 折术 后并 发 症 的方 法 很 多 , 本研 究通 过 临床 病例 对 照 , 现 发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后腰痛、腹胀效果明显 , 操 作简单 , 经济 易行 , 各级 医院推广 应用 。 且 值得 参考 文献 『 王文 华 , 绍裘 . l 1 孙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胸腰椎 骨折 3 例 临床 观察 『. l J ] 中医药 导报 ,0 1(3 21, ) 0. f 何福 刚.S一1内 固定 系统 治疗 胸腰 椎 爆 裂性 骨 折 分析 叨. 2 1 GS I 创 伤 外科 杂志 ,0 0(3. 21, ) 0 f 3 刚.F 内固定加 椎 板 间植 骨 术 治疗胸腰 段脊 柱爆 裂 骨折 1王 A 钉 I床 分析f . 临 J 中国民族 民 间 医药 ,00 ( ) 1 2 1 , 8. 0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摘要】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病症之一, 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在临床上以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多见。

肠梗阻在中医属于“肠结”范畴。

临床上病人主要有阵发性腹绞痛与反复呕吐、吐出物为黄绿色液体,甚至为粪汁样,触及肠型及听到高亢肠鸣音,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和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的体征,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个肠拌气液平面。

西医治疗肠梗阻多以手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则充分发挥了西医纠正内环境紊乱、营养支持的优势,在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的同时,加以中药通里攻下,针灸行气活血的特长,使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故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11-02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ang Lei 1, 2, Wang Hong (corresponding author) 2, Deng Heming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50, China【Abstrac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s one of common disease in surgical acute abdomen, is a complex disease, clinically, adhesion 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the most rare. More tha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urger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correct environment disturbance, the advantages of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nti-infection, maintaining acid-base balance,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 to pass under attack in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qi and special skill, make the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ith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It summariz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has very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Adhesion sex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粘连性肠梗阻是患者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也可以发生在腹部感染之后,其发生率占各类梗阻20%~40%[2]。

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进展摘要】肠梗阻属于外科急腹症。

该病病情复杂,发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为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必须加强对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治疗。

随着医学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梗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诊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主要论述肠梗阻的发病类型、临床表现以及诊治进展,旨在提高肠梗阻的治愈率。

【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009-02肠梗阻是指肠道内肠内容物难以有效运行和通过的情况。

肠梗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等[1]。

该病无传染性,多发生于结肠和小肠部位。

肠血运障碍、肠蠕动障碍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等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2-3],该病病情危重,若治疗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死亡。

因此加强对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肠梗阻的诊治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对肠梗阻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肠梗阻分类1.1 肠梗阻发病机制血管性、动力性及机械性是肠梗阻发生的三方面发病机制。

低血流量综合征、肠系膜血管栓塞及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是血管性肠梗阻发生的三大机制;药物引起肠麻痹、中毒性巨结肠及无功能性肠麻痹是动力性肠梗阻的三大类型;肠外、肠壁内及肠腔内三种类型是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类型。

1.2 肠梗阻发病部位一般分为远段肠梗阻、中段肠梗阻及近段肠梗阻。

且肠梗阻多在结肠和小肠部位发生。

1.3 肠梗阻发病类型闭袢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及单纯性肠梗阻是肠梗阻三大发病类型。

同时闭袢性肠梗阻其发生梗阻的部位多为输出袢和输入袢,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极易出现血运障碍情况。

不完全性肠梗阻和完全性肠梗阻均为单纯性肠梗阻类型,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单纯性肠梗阻可不断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将出现血运障碍的情况,导致组织穿孔、坏疽及坏死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给予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通气与通便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便时间、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肠梗阻的临床治疗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理想,恢复通气与通便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治疗;奥曲肽;消阻通滞汤[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treated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digestive medicine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April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consultation,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as and defecation time.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0%(48/5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0.0%(35/5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defecation time and ventil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ideal,and the time of resuming ventilation and defecation is short.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Key words] Intestinal obstruction;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Octreotide;Xiaozhi Tongzhi Decoction肠梗阻为消化科常见急腹症,是胃肠道内容物由于多种因素而出现的通过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及呕吐,且排气、排便停止[1]。

中西医结合治疗56例肠梗阻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56例肠梗阻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56例肠梗阻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7-10-17T09:34:53.5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6期作者:李杰张立[导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疗效显著。

河南省平舆县中医院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肠梗阻患者112 例,入院后急诊手术治疗 5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6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56 例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治愈 48 例,治愈率 85.7%,有效 6例,有效率 10.7%,无效 2 例,总有效率96.4%。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疗效显著。

(关键词:肠梗阻;中医结合疗法;疗效肠梗阻是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引起的原因很多,特别是由于腹部手术后造成的肠梗阻,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难题。

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

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

急性肠梗阻虽经治疗,仍有一定的病死率,近年来有所下降。

绞窄性梗阻在发病36小时内进行手术,其病死率为8%左右,若在发病36小时以后进行手术,病死率为25%。

所以早期诊断与及时手术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 年 1 月~ 2012 年 2 月收治肠梗阻患者 112 例,男 62 例,女 50 例;年龄 5个月~ 69 岁,平均 44. 1 岁;病程 2 ~ 6 天,平均 3. 2 天。

入院后急诊手术治疗 5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56例。

1.2 方法56 例患者均进行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持续吸出胃内容物、积气、积液。

23 例采用宽肠理气汤灌胃治疗,宽肠理气汤处方为:蒲公英 30g,莱菔子 30g,败酱草 30g,延胡索12g,黄芪 12g,川贝 12g,松壳 12g,广香12g,茯苓 12g,桃仁 12g,厚朴 12g,赤芍12g,白芍 12g,白术 12g,太子参 12g,青皮12g,陈皮 9g,甘草 6g大黄 6g(后下),芒硝 6g(冲),年老体弱及儿童用量酌减,日1 剂,加水 500ml,煎成 300ml 备用,经充分胃肠减压,腹胀感减轻、从胃管注入药汁 150ml,注入后闭管 1 小时,再注入150ml 药汁,重复上法应用。

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 ,包 含了 中医通 里攻 下 ,行气 活血 ,荡涤 实热冶疗 ,代表方性休 克 ,应用抗 生素尽量用 三代头孢 菌
素 ,尤以头孢 曲松 钠为佳 ,因其半 衰期长作用持 久 ,配合 甲硝唑 的应
用控 制厌氧菌 。患有阵 发性 腹痛系肠 管克服梗 阻部位蠕动 所致 ,对 症 治疗 时可予 以止 痛 ,尽量 不用解痉 药物 ,以利于 肠 内容物 下行 。同时
中点及右腋 中线连点常规穿刺4r q探查 。脐旁为 lmm 孑,建立C L O 戳 L O 人工气腹 ,气腹压 1 ̄4 m g 0 1m H ,术 中先处理胆囊管 ,术者左手持 抓钳
牵拉胆囊 壶腹 ,右手用分离钳游 离胆囊管 。左手上 下摆动胆囊 ,清晰
暴露C l 三角的前后浆膜层及胆囊管 ,扩 大三角 ,确认三角右侧壁为 at o
84 中8 7 3例 l例顺 利完成L C,手术成 功率 为9 . %,平均手 术时 76 9
间4 mi,术 后平均住 院时问3 。中转 为开 腹手术 l 例 ,手术 中转率 5 n d 7
产生丁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井籽继续随着腔镜技术
的进 步和手术经验的积累 ,L 的适应证范围将不断扩大 ,在保证安全 C
( 中硬满 ,痛而拒按 ,大便不 通) 。中西医关于 肠梗阻的共 性诊断 腹 为临床 协同治疗 提供 了理 论基础 。肠梗阻 的保 守治疗 ,也就是 基础治 疗包括 :① 胃肠 减压。 ②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 和酸碱 失衡 。③抗 感染 。 ④其他 治疗 。其 中其他治疗 包括营养 支持治疗 ,通便 ,导泻 ,灌肠治
例 ,死 亡2 ,手术 I 例 ;其 中机械性畅 梗阻4 例 ,占8 %;男性 3 例 6 8 0 0
肠套叠人 院后予 以急诊 手术 。结肠肿 物梗阻保守治疗3 后手术治 d 疗 结肠造瘘 , Ⅱ 期还瘘 。2 自乡镇 医院治疗2 3 不缓解转 到凤城市 例 ~d

分析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分析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分析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7-22T14:56:14.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月4期作者:冯立雄[导读]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成因较为复杂的肠道病病理症状,以肠道病理生理性变化为主要表现,发病后可导致患者部分肠道内容物无法经肠道顺利通过,从而诱发患者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发病人群无特异性表现。

冯立雄(北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北流537400)摘要: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成因较为复杂的肠道病病理症状,以肠道病理生理性变化为主要表现,发病后可导致患者部分肠道内容物无法经肠道顺利通过,从而诱发患者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发病人群无特异性表现。

现有临床治疗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首推非手术治疗方案,但病情进展严重时也需经外科治疗措施进行病情纠正。

西医治疗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解除患者梗阻、消除病因,纠正肠梗阻所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主,但上述治疗措施对于轻中度患者病情缓解效果显著,对于症状严重者则起效较慢,或存在较高感染、毒血症、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故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对其临床预后质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治疗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临床诊疗技术,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同样具有显著治疗、缓解效果,故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现有不完全肠梗阻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按摩;中药灌肠;针灸;临床研究1前言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排便、排气习惯改变为症状表现的急腹症[1],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见患者多为肠道肿瘤所致机械性肠梗阻及腹部手术后肠壁功能损伤所致动力性肠梗阻两类[2],仅有少数患者为血运性肠梗阻[3]。

临床发病后,受肠道功能障碍影响,可导致患者出现生理机能紊乱及全身性炎症症状等病理表现[4],且可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性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而外科治疗的实施,或可进一步加剧患者肠道功能损伤,故在临床治疗中,应积极借助保守治疗手段,减少外科手术治疗应用,改善患者临床治疗预后[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80例

充血 、 肿 、 烂 略有 改善 ,/ 水 糜 1 5以上 ;P减 少 , 2 变 为 1 。无 H 由 + + 效 : 前后 临床 症状 及 胃镜 复 查无 改 善 ; P无 效 , 治疗 H 达不 到根 除、 减少 标准 。 3 . 2治疗 结果 : 愈 1 例 , l. %; 效 2 例 , 4. %; 效 痊 0 占 74 显 2 8 占 88 有 2 1 例 , 2 . %; 6 占 75 无效 4 , 68%, 9 例 占 . 9 总有 效率 为 9.1 31%。 1 临床 资料 . 33 -远期 随访 情况 : 对痊 愈患 者 在停 药后 1 内随访 , 年 结果 不 同程 1 一 般资 料 : . 1 本组 病例 均 为 门诊 患者 , 中男 2 例 , 3 例 ; 其 8 女 0 最 度 复发 2例 , 原法治 疗 , 愈 。 按 均痊 小年龄 2 岁 , 大年 龄 7 O 最 2岁 , 平均 4 岁 ; 程 1 ~ 6 , 均 3 1 病 年 3年 平 . 副 作 用观 察 : 例 服 药 后 出 现轻 度 上腹 部 不适 , 稀 。 续 4毒 2 便 持 53 。 -年 2 4 自愈 ; ~天 疗程结束均未见肝、 肾功能及三大常规异常。 1 . 2诊断标准 : ①患者常有上腹疼痛不适 、 恶心、 腹胀、 暖气反酸、 4 讨 论 纳差等消化功能障碍的表现。② 胃镜检查 : 胃黏膜充血、 水肿、 糜 幽 门螺杆 菌 阳性 慢 性浅 表性 胃炎主 要症 状为 上腹疼 痛不适 、 烂 。③幽 门螺杆 菌检查 :+ 2 、+ 3 、+ l 。 恶心 、 胀 、 腹 嗳气反 酸 、 差 等消 化 功能 障碍 的表 现 , 中医学 “ 纳 属 胃 1 . 除病例 : 3排 胃镜检 查排 除溃 疡 以及 胃癌等 。 脘 痛 ”“ 、痞满 ” 等范 畴 。 病机 为虚 实夹杂 , 属正虚 邪实 , 其 证 以邪实 2 治疗 方法 偏 重 。脾 胃虚 弱是 H 感 染 的病理 基础 , P 在此 基础 上形成气滞 、 血 2 . 医治疗 : 1中 基本 方 ( 芪 3 g 柴胡 1g 黄连 1g 乌 药 1 g 枳 瘀 、 热 、 蕴 等病 理 变 化 , H 黄 0, 5, 0, 0, 郁 湿 为 P附着 、 殖致 病提 供 了 客观 条 繁 壳 lg砂 仁 1g 良姜 lg 郁 金 1g 香 附 lg丹 参 1g , 水 件 , P 染后 进一 步损 伤脾 胃, 重脾 虚 , 机体无 力祛邪 外 出。 O, 0, O, 0, O, 0 )加 H 感 加 使 1 0 m , 浸泡 3 5 0 l先 0分钟 后 , 热 煎 取 3 0 l每 次 10 l每 日 3 加 0m , 0m, 临床表 明 , 接抑 制 和 杀灭 H , 药 优 于 中药 , 直 P西 但存 在着 耐 次 , 温服 。 饭前 药性 强 、 副作 用 大 、 价格 昂贵 的缺 陷 ; 副 作用 小 , 中药 辨证 治疗 可 2 - 2辨证加减 : 肝气犯 胃型 , 加厚 朴 、 香 ; 木 血瘀 胃络 型 , 加佛手 、 元 保护 和提 高 胃黏 膜 防御 能 力 , 能提 高 人体 的免疫 功 能 , 病 变本 对 胡 ; 胃虚 寒型 , 肉桂 、 脾 加 党参 ; 胃阴虚 型 , 沙 参 、 脾 加 麦冬 ; 胃 身有 治疗作 用 。 了减 少副作 用 , 菌疗 程如期 完成 , 肝 为 使抗 又使 自觉 郁 热型 , 山栀 、 加 川楝 子 ; 嗳气 频繁 者加 旋 复花 、 石 ; 者加 症状很 快消 失 ,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 代赭 泛酸 须 煅 瓦楞 、 螵蛸 ; 者加元 胡 、 海 痛甚 川楝 子 ; 甚者 加半 夏 、 梗 。 胀 苏 中 医基 础 方 中黄 芪 补 中 , 甘 化 阳 ; 胡 疏 肝 ; 连 清 热燥 辛 柴 黄 2 I 医治 疗 : 3西 口服 雷 尼 替 丁胶 囊 01g果 胶 铋 胶 囊 01g 均 2 湿 ; 药 、 壳行 气 止 痛 ; 仁 化 湿 行 气 理 中 ; . 、 5 . , 5 乌 枳 砂 良姜 温 脾 胃、 祛风 次/, 服 4周 ; d连 口服 阿莫 西 林 0 g 呋 喃 唑酮 01, 2 /, .、 5 . 均 次 d连 寒 , 气止 痛 ; 金行 气化 瘀 ; g 行 郁 香附 理气 解郁 ; 参活血 祛瘀 止痛 。 丹 服2 。 周 全方 共奏 温中健 脾 、 活血行 气止 痛之 功 。 现代 药理 研究证 实 : 黄连 2 . 意事 项 : 疗期 间 忌烟 酒 、 茶 、 啡 ; 4注 治 浓 咖 忌食 生冷 、 激 性食 具有 抑 制 和杀 灭 H 刺 P的作 用 ; 参 具 有 增强 胃黏膜 屏 障 , 善 胃 丹 改 物 。保 持情 志舒畅 , 免 过劳 。 避 黏膜 微循环 、 促进 黏膜 细胞 的营养 和 再生 , 它 中药 配合 , 与其 能起 2 . 5观察方 法 : 周 为 1 4 疗程 , 疗 1 程后 观察 疗效 。 治 疗 到增 强 胃黏膜 防御功 能 ,削 弱攻 击 因子 ,促进 胃动力 等作 用 , 使 3 结 果 H 清除、 P 胃炎消 除 。 31 . 疗效判 定标 准 : : 症状 全 部 消失 ; 检 查 , 膜 正 痊愈 临床 胃镜 胃黏 中西 医结合 充分 体现 了中 医辨证 与辨 病 相结合 的学 术思想 。 常, 充血 、 无 水肿 、 糜烂 ; P根除 , 3 、+ 1变 为一 H 由 +2 、+ 。显效 : 症 西药 直接 抑 制和 杀灭 H ,中药 不仅 对 H 有 直 接杀 菌和抑 菌作 临床 P P 状 消失 3 / 5以上 ; 胃镜检 查 , 胃黏 膜炎 症 显著 改 善 3 以上 ; P减 用 , 5 / H 还可 以通过 调 整全 身 和 胃黏 膜 局部 的屏 障功能 , 以达到 辅助 少 , 3 变为 l。 效 : 床症 状改 善 25 右 ; 检查 , 膜 杀灭 并改 变 H 由 + +有 临 /左 胃镜 胃黏 P寄居 环 境的 效果 , 之不 利 于 H 使 P定居或 繁殖 , 从 广西武鸣县 中医医 院(3 10 500 ) 而 使 患者 自觉 症状 消 失 、 P根 除 , H 同时 提高 机 体免 疫 功能 , 少 减 2 1 年 3 8日收稿 00 月 复 发 , 善生活 质量 。 改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探析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探析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探析目的:探究对肠梗阻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1例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38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

结果:实验组治愈28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5例,无效9例。

结论:对肠梗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标签:肠梗阻;中西医治疗;治疗效果肠梗阻为肠胃道的疾病,该疾病出现的原因为肠道中有阻塞的肠内容物,使患者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

该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而且病情的变化较快,如得不到较好的治疗还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能够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1例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分别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1例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38例,21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范围:14-81岁,平均年龄为:40.5岁;疾病分型:粘连性15例,不完全性9例,机械性7例,麻痹性7例。

对照组23例,14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范围:16-80岁,平均年龄为:41.3岁;疾病分型:粘连性13例,不完全性4例,机械性3例,麻痹性3例。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实验组方法对患者进行肠胃部的减压,同时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使其保持酸碱和电解质等方面的平衡,使用抗生素药物,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同时采用止痛和解痉的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治疗1-2周。

中医方面进行灌肠的治疗,汤药为宽肠理气汤。

具体药材:败酱草、蒲公英、莱菔子各30g,黄芪、广香、川贝、赤芍、松壳、白术、厚朴、太子参、白芍、桃仁各12g,大黄、陈皮、芒硝、甘草各6g,将所有药材与500ml的水进行煎煮,分成2份药汁,通过胃管注入肠道,使患者的肠胃达到减压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梗阻的诊治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梗阻的诊治探讨
【 要 】 目的 探 讨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术 后腑梗 阻的 特点 摘 诊断 及 治疗 原则 。 法 回顾近 9 缝 治的米 后脯梗 阻1 0 。 方 年 6 例 病人 均经 禁
食, 胃肠减压 、 炎, 抗 全肠外营养 、 糖皮质激素、 生长抑素和大芒桃 川汤等保守治疗。 结果 完全治愈者1 2 I 侧 症状好转通而不 畅 3 者, 需继续治疗者1例, 8 以后通畅, 无效者l 例, 0 改行手术治疗, 手术证实为柬带压迫及肠管呈锐 角粘连和肠管极度狭 窄 治愈卒8 .% 25 , 有效率 1 .% 无效率 00 % 结 论 中西医结合 大 芒桃 川汤治 疗术后 肠梗 阻临床 疗效果 满意 , 易基层 医院推 广应 用。 13 , .6 。 适
未后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2 个月以上 。 多因腹腔组织 创
伤、 缺血、 炎症刺激 异物存 留等 , 导致 腹膜 、 肠管 、 网膜等腹腔 内
肠鸣音亢进 , 大多听诊可闻及气过水声无金属音 。 腹平片直立位 和斜位见多发气液平 , 全腹C 见广泛肠壁水肿增厚 , T 边界不清, 肠
袢成 团 , 管 大致 均 匀 扩 张 , 明显 局 部 扩 张 肠 管 。 分 病 人有 少 肠 无 部
肠 梗 阻应 积 极 手 术 如 病情 稳定 应 耐 心 观 察 , 续 保守 治 疗 应 不 超 持
过 2 。 旦 出 现 体 温 持 续 上 升 , 痛 、 胀 进 行 性 加 剧 出现 机 械 周 一 腹 腹 性 肠 梗 阻及 腹膜 炎征 象 时 , 则应 及 时 手 术 。
出现 肠 坏 死 症象 , 膜 炎 等应 中转 手 术 。 组 病 例 治 愈 率 8 .%, 腹 本 35
果很好 。 保守治疗过程 中应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西医结合探索中医针刺方法治疗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探索中医针刺方法治疗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探索中医针刺方法治疗肠梗阻摘要】目的为患者开辟一条尽量避免手术之苦的“新生之路”。

方法在西医保守治疗期间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探索进行中医针刺治疗。

结果效果很好,患者反响亦不错。

结论中医针刺方法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故而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广而用之。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探索中医针刺肠梗阻【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33-02肠梗阻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然而医治起来并非能如人所愿,手术痛苦、费用高,而且术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在西医保守治疗期间探索进行中医针刺治疗,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效果很好,患者反响亦不错,既保证了住院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可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又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尽量避免手术之苦的“新生之路”,可以说中医针刺方法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

治疗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矫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

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肠梗阻的类型、部位和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

1.基础疗法即不论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需应用的处理。

1.1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胃肠减压一般采用较短的单腔胃管。

但对低位肠梗阻,可采用较长的双腔M-A管,其下端带有可注气的薄膜囊,借肠蠕动推动气囊将导管带到梗阻部位,减压效果较好。

1.2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合酸碱失衡:即不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

最常用的是静脉输注葡萄糖等渗盐水;如梗阻已存在数日,也需补钾,在高位小肠梗阻以及呕吐频繁的病人尤为重要。

但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需根据呕吐情况、缺水特征、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血气分析监测结果而定。

在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尚须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丧失至肠腔或腹腔内的血浆和血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9-11T16:02:49.2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作者:袁锋
[导读]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肠内容物难以有效运行和通过的情况。

(成都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外一科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肠梗阻属于外科急腹症。

该病病情复杂,发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为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必须加强对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治疗。

随着医学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梗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诊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主要论述肠梗阻的发病类型、临床表现以及诊治进展,旨在提高肠梗阻的治愈率。

【关键词】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009-02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肠内容物难以有效运行和通过的情况。

肠梗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等[1]。

该病无传染性,多发生于结肠和小肠部位。

肠血运障碍、肠蠕动障碍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等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2-3],该病病情危重,若治疗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死亡。

因此加强对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肠梗阻的诊治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对肠梗阻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肠梗阻分类
1.1 肠梗阻发病机制
血管性、动力性及机械性是肠梗阻发生的三方面发病机制。

低血流量综合征、肠系膜血管栓塞及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是血管性肠梗阻发生的三大机制;药物引起肠麻痹、中毒性巨结肠及无功能性肠麻痹是动力性肠梗阻的三大类型;肠外、肠壁内及肠腔内三种类型是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类型。

1.2 肠梗阻发病部位
一般分为远段肠梗阻、中段肠梗阻及近段肠梗阻。

且肠梗阻多在结肠和小肠部位发生。

1.3 肠梗阻发病类型
闭袢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及单纯性肠梗阻是肠梗阻三大发病类型。

同时闭袢性肠梗阻其发生梗阻的部位多为输出袢和输入袢,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极易出现血运障碍情况。

不完全性肠梗阻和完全性肠梗阻均为单纯性肠梗阻类型,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单纯性肠梗阻可不断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将出现血运障碍的情况,导致组织穿孔、坏疽及坏死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2.肠梗阻诊断及临床表现
2.1 诊断
CT、MRI、X线检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是临床常见的肠梗阻诊断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注意与急性阑尾炎、急性重症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急腹症相鉴别。

2.2 临床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等是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腹痛持续时间多为数秒到数分钟,若腹痛症状表现为持续性时,患者多有可能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

患者开始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肠内容物;腹胀情况多在疾病晚期发生。

3.肠梗阻治疗
3.1 中医治疗
3.1.1中药治疗治疗肠梗阻的主要中药汤剂为复方大承气汤,该方具有行气散瘀、通腑泄热、消除胀满的作用。

该方方剂组成包括:丹参、桃仁、枳实、厚朴、郁李仁、柏子仁、大黄及芒硝。

方中桃仁和丹参能够起到滑肠润燥、补肾益精的作用;郁李仁、柏子仁、枳实、厚朴具有下气行滞、破气消积的作用;芒硝和大黄具有显著攻下泻实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调节排泄、下利大肠及助肺润气等显著功效,且该方对于渗出液的吸收和腹腔内炎症的消退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最终达到减轻肠壁水肿的目的。

同时根据患者不同体质情况,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包括:(1)肝阳上亢型:情绪波动大、头晕、头痛、舌红苔黄是该类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剂组成一般为:10g天麻、朱茯神、栀子、黄芩、杜仲、桑寄生、夜交藤及益母草,12g川牛膝及钩藤,石决明18g先煎,此方名为天麻钩藤饮。

上述中药成分煎服,一天治疗2次,早晚各一次。

(2)阴阳两虚型:气短心悸、畏寒、面色苍白、脉象沉细、舌红苔白是该类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治疗方剂六味地黄汤组成为:9g牛膝、牡丹皮、泽泻及白茯苓,12g山茱萸及山药,熟地黄20g,肉桂5g,煎服,一天治疗1次。

(3)肝肾阴虚型:舌红苔黄、头晕、头痛、腰腿疼痛、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及脉象沉细是该类型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剂为:15g 杞果、葛根、泽泻、丹参、丹皮及山药,12g茯菩、山萸肉,女贞子和熟地黄20g,怀菊花10g,此方名为杞菊地黄汤。

一日1剂,早晚各1次,一天治疗2次。

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治疗,持续治疗患者4个疗程,一个疗程为2周。

3.1.2电针治疗对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等穴位进行电针治疗,从而增加肠蠕动,推进粪便的排出。

同时相关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并抑制交感神经功能,使得大肠液的分泌不断增加,从而起到显著润滑大肠的作用[4]。

3.2 西医治疗
3.2.1手术治疗为解除肠梗阻,使疾病病因去除,手术治疗是最为直接的治疗方法。

3.2.1.1选择手术时机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一般肠梗阻手术越早越好,若及早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而对于晚期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来说,在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5],部分学者认为,手术治疗时间可与抗休克治疗同时进行,这样能够为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部分学者认为,手术治疗时间可在进行抗休克治疗以后进行。

总之,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说,及早手术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3.2.1.2手术适应症手术适应症较多,包括:肠梗阻患者存在早期休克症状时;患者虽为单纯性肠梗阻,但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迹象,病情不断加重;有明显腹腔渗出液,且有血性液体抽出;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或腹痛表现为持续性;有较长的梗阻时间,多在3天以上;肠梗阻患者存在腹膜炎的情况等。

3.2.2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式一般包括:(1)对患者进行静脉补液,有利于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同时促进患者得到有效
的营养支持;(2)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由于血液供应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患者肠黏膜屏障,使得肠道内细菌出现移位的情况,因此必须给予患者适量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4)依据患者病情状况,对患者实施促胃肠动力药治疗;(5)为纠正患者休克症状,可给予患者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该品对水肿和肠道炎症的消退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患者在进行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4.小结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6]。

肠梗阻发病机制包括血管性、动力性及机械性三大方面,同时肠血运障碍、肠蠕动障碍及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等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等。

目前肠梗阻的诊治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治疗方法为中医和西医治疗,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方法是临床常见的西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和电针治疗为中医治疗方法,两种治疗方法效果均较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鸣花,霍介格.恶性肠梗阻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95-297.
[2]钟岗.恶性肠梗阻的中医防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2):196-200.
[3]王雷,王红,邓鹤鸣等.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医药前沿,2016,6(18):11-12.
[4]田晋嗣,何建胜.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35-2136.
[5]肖前华,邓亚军.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老年肠梗阻围手术期患者24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11):1739-1740.
[6]农跃,甘嘉亮.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机械性肠梗阻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12):1397-13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