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偏差管理制度-新版GMP

偏差管理制度-新版GMP

偏差管理制度1 目的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制定本制度.2 范围适用于产品生产、转运、取样、储存等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系统等方面出现的任何不符合性;影响到设施、设备、过程,用于生产及检验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任何不符合性;不可接受的产品的缺陷是显著的且必须以不符合性报告来记录.这些缺陷包括生产线上错误的产品或标签等。

3 责任质管部具体负责偏差管理,建立“偏差登记表”,按分类登记,以便于偏差的汇总,处理解决的跟踪和偏差的统计分析及其他的管理工作。

各部门应对偏差定期进行汇总,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将相关规程进一步完善,并作为员工培训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内容4。

1任何偏差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偏差分类(如重大、次要偏差),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当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当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4。

2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当有记录,并立即报告质管部。

重大偏差由质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

偏差调查报告由质管部经理审核并签字.4.3分类:根据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重大偏差4.4职责4。

4.1偏差处理解决的部门职责:4。

4。

1。

1由于设备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工程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

2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本部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

4.1.3由于物料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物流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

4.1.4由于工艺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第一章:总则1.1目的本规程的目的是规范生产过程中偏差的处理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1.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涉及生产过程的部门和人员。

1.3定义(1)偏差:指生产过程中与预定目标存在的差异。

(2)关键控制点:指对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过程环节。

(3)变异:指相同生产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在一些属性上的差异。

第二章:偏差分类和评估2.1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偏差分为以下几类:(1)严重偏差:可能导致产品安全问题或无法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的偏差。

(2)一般偏差:对产品品质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产品安全问题或无法满足质量标准的偏差。

(3)可接受偏差:对产品品质无明显影响的偏差。

2.2偏差评估(1)严重偏差的评估应由质量部门负责,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2)一般偏差的评估由质量部门、工艺工程师和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的偏差评估小组进行评估。

(3)可接受偏差的评估由生产部门负责,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偏差报告和记录3.1偏差报告(1)偏差发生时,相关岗位人员应立即向质量部门报告,并填写偏差报告表。

(2)偏差报告表应包含以下内容:偏差描述、偏差分类、影响评估和处理建议等。

3.2偏差记录(1)偏差报告表应作为偏差记录,由质量部门负责归档和管理。

(2)偏差记录应包括偏差的详细描述、评估结果、处理措施和效果,以及相关人员的签字确认。

第四章:偏差处理4.1严重偏差处理(1)发生严重偏差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理。

(2)质量部门应组建临时小组,对严重偏差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提出改进措施。

(3)相关部门应按照质量部门的要求执行处理措施,并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4.2一般偏差处理(1)一般偏差应由偏差评估小组进行评估,并提出处理建议。

(2)相关部门应按照评估结果执行处理措施,并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4.3可接受偏差处理可接受偏差可由生产部门自行处理,并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范文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范文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范文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为了进一步规范偏差处理管理,并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和整体素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偏差处理管理的原则1. 公开透明原则:偏差处理应全程透明,员工及时了解偏差处理的程序和结果。

2. 所有参与者公平原则:所有参与偏差处理的人员应平等对待,不得歧视任何人。

3. 制度约束原则:偏差处理应依照制度和规定进行,并秉持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

第三章偏差处理的程序1. 偏差发生: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偏差或错误,或他人对员工的行为提出质疑。

2. 偏差调查:上级领导或专门小组对偏差进行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搜集证据。

3. 偏差核实:核实员工的工作纪录、口供和其他相关证据,判断偏差的严重性和责任归属。

4. 偏差处理:根据偏差严重程度和责任归属,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降职、停职、开除等。

5. 劝导和培训:对偏差较轻的情况,可通过劝导、培训等方式促使员工改正错误,并提高绩效水平。

第四章偏差处理的方式1. 口头警告:对轻微的偏差行为,上级领导可进行口头警告,并记录在员工档案中。

2. 书面警告:对偏差较严重的行为,上级领导应当以书面形式进行警告,并将警告内容告知员工。

3. 降职:对重大偏差,或多次发生偏差的员工,可考虑降低其职务级别,并降低相应的薪酬水平。

4. 停职、开除:对严重违反制度规定的偏差行为,或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员工,可给予停职、开除的处罚。

第五章偏差处理的记录和知悉1. 偏差处理记录:企业应建立偏差处理记录和档案,详细记录每一起偏差处理的过程和结果。

2. 偏差处理知悉:员工有权知悉自己的偏差处理结果,但不得向他人泄露他人的偏差处理结果。

第六章偏差处理的监督和控制1. 监督机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偏差处理的程序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

2. 外部监督:企业可委托外部机构进行偏差处理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处理结果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

第七章偏差处理的奖惩制度1. 奖励机制:企业应建立偏差处理的奖励机制,对积极改正错误、提高个人绩效的员工给予奖励和表扬。

保健食品偏差处理制度范本

保健食品偏差处理制度范本

保健食品偏差处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保健食品生产过程的偏差管理,确保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处理工作,包括偏差识别、偏差评估、偏差调查、偏差处理及跟踪等。

第三条偏差处理应遵循及时、准确、完整、可追溯的原则,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第二章偏差识别与评估第四条生产过程中,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视为偏差:(一)产品性状、色泽、气味等外观质量问题;(二)生产工艺参数偏离设定范围;(三)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等质量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四)设备、设施故障或异常;(五)其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

第五条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偏差,应立即停止相关生产活动,并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偏差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一)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二)偏差的原因分析;(三)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第三章偏差调查第六条质量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发生的偏差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偏差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等;(二)偏差的原因分析;(三)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四)相关记录和资料的审查。

第七条调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积极主动配合,如实提供相关信息,不得隐瞒或歪曲事实。

第四章偏差处理与跟踪第八条根据偏差评估和调查结果,质量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对发生偏差的设备、设施进行维修或更换;(二)对相关生产工艺进行调整;(三)对涉及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四)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或销毁。

第九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对偏差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确保处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并验证处理结果。

第十条偏差处理过程中,相关记录应完整、准确、清晰,便于追溯和查询。

第五章保密与报告第十一条偏差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应予以保密,不得泄露。

第十二条对重大偏差事件,应及时向公司高层报告,并向所在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

质量偏差管理制度

质量偏差管理制度

质量偏差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稳定性,全面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我司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司生产、质量检验、销售、供应等环节。

所有员工均须严格遵守本制度。

三、质量偏差的定义凡是未达到规定技术标准,品质要求和效果要求的,称之为质量偏差。

四、质量偏差的产生原因1. 人为原因:员工操作失误、管理不当等。

2. 设备原因:设备老化、设备故障等。

3. 材料原因:材料质量差、材料使用不当等。

4. 气候原因:天气变化导致生产工艺不稳定。

5. 其他原因:如供应商原因、外包原因等。

五、质量偏差的分类根据质量偏差的具体情况,可分为严重质量偏差和一般质量偏差。

1. 严重质量偏差: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影响很大,容易引发严重事故或者对用户造成较大损失。

2. 一般质量偏差:对产品的质量影响较小,不易引发事故或者对用户造成较大损失。

六、质量偏差的管理流程1. 发现质量偏差:员工在生产、检验等环节发现质量偏差后,应立即上报相关负责人。

2. 质量偏差确认:相关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前往现场确认质量偏差,并将情况报告给上级主管。

3. 制定应对方案:上级主管根据质量偏差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4. 整改落实:相关部门按照制定的应对方案,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5. 跟踪监控:上级主管负责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控,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6. 整改总结:对整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分析质量偏差产生的原因,并对相应的管理流程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质量偏差管理的要求1. 员工素质: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 设备维护:企业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材料检验:企业应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杜绝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4. 环境监控:企业应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控,防止因为环境原因导致质量偏差。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2、适用范围:使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

3、责任者:生产部负责人、品管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调度、监督员。

4、处理制度:4.1 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差。

4.1.1 物料平衡超出偏差的合理范围。

4.1.2 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4.1.3 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1.4 生产过程中设备发生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4.1.5 产品质量发生偏移。

4.2 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程序。

4.2.1 发现偏差时,发现人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使偏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4.2.1.1 偏差发现人在采取措施仍不能将偏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时立即停止生产。

4.2.1.2 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记录两份,写明品名、产品批号、规格。

产量、工序、偏差的内容,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填写日期并签字。

交给生产管理人员,通知生产部及品管部。

4.2.1.3 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措施。

4.2.1.4 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4.2.1.5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

4.2.1.6确认影响产品质量,则退入库房统一销毁。

4.3 车间管理人员将调查结果及需采取的措施,记录于偏差处理记录上,并报品管部。

4.4 品管部门认真审核偏差调查结果及需采取的措施,最后批准、签字,一份送回生产部,一份留品管部。

4.5 生产部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在生产管理人员和品管部品管员的监控下进行,并记入批记录,同时将偏差处理记录附于批记录之后。

4.6 如调查发现有可能与本批前后生产批次的产品有关联,则必须立即通知品管部负责人,采取措施停止相关批次的放行,直到调查确认与之无关后方可放行。

不合格原辅料处理程序1、目的:建立不合格原辅料处理程序,使不合格品能及时处理。

2、适用范围:该程序适用于所有不合格原辅料的处理。

偏差管理制度

偏差管理制度

1目的:建立偏差处理制度,用以指导对各种偏差的处理。

2范围:适应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

3责任:质量管理办公室、生产管理办公室以及厂部办公室相关人员。

4内容:4.1偏差分类4.1.1微小偏差指生产中出现偏离指令的情况,但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

4.1.2重要偏差指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

4.1.3严重偏差指可能导致产品报废或返工的偏差。

4.2职责4.2.1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在生产中发现任何偏离指令的情况均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相应的记录本上,同时向班组长报告。

4.2.2车间主管和部门经理车间主管在接到操作人员报告后立即核对事实,初步判断偏差级别并采取补救措施。

若班组长无法作出决定,及时通知部门经理。

必要时,通知相关部门经理和质量管理办公室经理,以便及时作出决定。

班组长应把偏差发生时间、情况及所采取措施等均记录在偏差报告中。

4.2.3质量管理办公室人员质量管理办公室人员对所发生的偏差及采取的措施作出判断,判断措施是否得当,是否会影响本批产品质量或影响到其它产品的质量等。

本批产品必须经全项检验,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

为确定相关产品的质量,可通过做补充试验或稳定性试验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判断产品是否准予放行。

评价过程及最终结论均记录在偏差报告中,并报质量管理办公室经理批准。

4.2.4质量管理办公室经理必要时,质量管理办公室经理参与解决如何补救偏差。

出现严重偏差或重要偏差的批产品的最终放行或报废,均需质量管理办公室经理批准。

4.3偏差处理程序4.3.1偏差处理程序图::4.3.2偏差处理4.3.2.1为微小偏差,质量管理办公室人员只需在成品批评价报告表中说明偏差原因、措施和结论。

4.3.2.2若为重要偏差和严重偏差,需由相关人员填写偏差报告。

偏差报告报质量管理办公室经理或其授权人批准,同时抄送相关部门的经理及相关岗位的班组长。

相关部门的经理应负责对相关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以免重复出现相同的偏差。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1. 引言偏差处理管理制度是一种组织内部用于处理偏差事件的管理体系。

在组织运营中,无论是生产制造还是服务提供,难免会遇到一些偏离预期的情况,这些情况通常称为偏差。

有效的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能够帮助组织及时、合理地处理偏差事件,保证组织运营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的概念、目的以及实施步骤。

2. 概念偏差处理管理制度是指一套明确的规定和程序,用于处理组织运营中的偏差。

偏差可以是指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不符合、生产进度的延误、员工行为的违规等情况。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组织内部对偏差事件的快速响应、适当处理和持续改进。

通过建立和执行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组织能够提高运营的稳定性、减少损失,并持续提升组织的绩效。

3. 目的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3.1 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和稳定性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能够帮助组织及时发现和处理偏差事件,避免其进一步扩大和影响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规范和标准化处理流程,组织能够更高效地解决偏差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运营的负面影响。

3.2 保障产品或服务质量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能够帮助组织迅速发现并处理产品或服务质量偏差,防止不合格品进入市场或影响客户满意度。

通过及时调整和改进制度和流程,组织能够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3 改进组织运营和管理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能够促使组织在处理偏差事件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找到并解决潜在问题和根本原因。

通过持续改进,组织能够不断提升运营和管理水平,降低偏差事件发生的概率,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4. 实施步骤4.1 制定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的章程和流程组织应该制定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的章程和流程。

章程应明确制度的目标、原则和基本要求;流程则应详细说明偏差事件的上报、评估、处理和改进等各个环节,并明确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

并且需要对流程进行培训和宣传,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执行。

4.2 偏差事件的上报和评估组织应建立偏差事件的上报机制,鼓励员工及时报告发现的偏差,并对其进行评估。

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中偏差处理管理制度1、偏差范围1.1 超出物料平衡收率的要求范围;1.2 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1.3 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 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1.5 产品质量(含量、外观等)发生偏移,含跑料、接料错误(多或少接料误用不合格料、混药等。

)1.6 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差额、混签。

1.7 生产环境变化超出规定范围。

1.8 生产中一切异常。

2、偏差处理原则:2.1 确认能否影响产品的质量及程度。

2.2 如生产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应即时停机,由班组长上报,在未查明原因,得到正确修理前,不得开机生产,防止加重后果,班组不得擅自处理。

2.3 异常情况排除后,应由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找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再度出现。

3、偏差处理程序:3.1 凡发生偏差时,必须由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通知单,写明品名、批号、规格、批量、工序、偏差的内容、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填表人签字、日期。

将偏差通知单交给生产部工艺员,并通知车间主任及质保部门检查员和负责人。

3.2 生产部工艺员会同QA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

——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情况下采取再回收、再利用措施。

——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应报废或销毁。

3.3 车间将上述调查结果(必要时应检验)及需采取的措施(详细叙述必要时应经过验证),写出书面报告,一式三份,经车间主任、生产部工艺员签字后附于偏差通知单后,上报质保部门,经该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签字(必要时需经公司主管批准、签字),一份存质保部门,一份存生产部,一份送回车间。

3.4 车间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措施实施过程要在车间主任和质保部门人员的控制下进行,并详细记入批记录,同时将偏差报告单及调查报告和处理措施报告附于批记录后。

3.5 如系设备异常,由设备部负责解决,维修时应有记录及配件使用记录,并记录异常情况产生点,制定处理办法,在以后生产中防范解决。

药企偏差管理制度

药企偏差管理制度

药企偏差管理制度一、前言药企偏差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规范,是药企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必要措施。

药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如原材料、生产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偏差,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偏差,就有可能对药品的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对患者造成危害。

因此,建立并严格执行偏差管理制度对于药企来说至关重要。

二、偏差管理制度的内涵偏差管理制度是指药企为了有效地识别、分析并修正产品及工艺的不符合标准或规格的现象而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其目的是确保所生产的药品始终符合相关的法定标准及规定,从而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偏差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偏差的定义和分类偏差是指对已批准的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的任何不符合或未预期的变化。

根据偏差的性质和影响,通常可以分为严重偏差、一般偏差和轻微偏差。

2. 偏差的发现和报告任何发现的偏差都应该及时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和跟踪。

这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原材料及包装材料的偏差、设备和仪器的偏差、环境和人员因素带来的偏差等。

3. 偏差的分析和处理发现偏差后,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偏差不会再次发生。

此外,应该对偏差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对已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评估、对潜在风险的评估,以及对患者用药安全的评估。

4. 偏差的记录与跟踪所有的偏差记录都应该妥善保存,并建立偏差跟踪制度,确保偏差的处理和后续跟踪工作得以有效进行。

通过对偏差的跟踪,可以及时评估和监控偏差的处理情况,确保偏差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处理。

5. 偏差管理的持续改进偏差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药企应该定期对偏差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审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持续改进。

三、偏差管理制度的实施为了确保偏差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实施,药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偏差管理团队在药企中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偏差管理团队,负责偏差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监督。

生产偏差管理制度

生产偏差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和损失,保障企业利益和客户权益,特制定本生产偏差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生产环节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质检等环节。

三、定义1.生产偏差:指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质检等环节中的各种偏差情况。

2.产品质量:指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具备的各项指标和标准,其中包括外观、尺寸、重量、材料等方面的各项要求。

3.质量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对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质检等环节严格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四、偏差管理流程1. 原料采购(1)采购部门接到生产部门的原料采购需求后,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原料采购,禁止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原料。

(2)采购部门应对所采购的原料进行验收检验,确保原料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生产加工(1)生产加工部门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加工操作,禁止使用过期原料或未经检验合格的原料进行加工。

(2)生产加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生产加工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 产品质检(1)产品质检部门应对生产加工后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对于发现的产品质量偏差问题,产品质检部门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分类处理及时下线。

1. 偏差预防(1)企业应加强原料采购时的质量控制,确保所采购的原料符合标准要求。

(2)加强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生产加工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3)建立偏差纠正机制,对生产中发现的偏差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预防处理。

2. 偏差记录(1)对于生产中发现的偏差问题,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包括偏差发现时间、原因分析、处理措施等信息。

(2)建立偏差记录档案,对每一次偏差问题进行记录和保存,以备日后查阅。

3. 偏差处理(1)对发现的偏差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包括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分类处理及时下线。

偏差管理制度系统

偏差管理制度系统

偏差管理制度系统一、制度目的偏差管理制度系统的目的在于规范和控制组织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偏差,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偏差管理制度系统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识别和解决因为偏差所导致的问题,从而提高运营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二、偏差管理的定义偏差是指行动或结果偏离了规定的标准或预期的状态。

在组织管理中,偏差可能来自于各种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

偏差管理指的是识别、分析和处理这些偏差的一系列措施。

三、偏差管理制度的构建1. 偏差识别为了有效管理偏差,首先需要识别出不同的偏差类型。

根据不同偏差来源和产生原因,可以将偏差分为人为偏差和非人为偏差。

人为偏差主要来自于人的行为,例如工作疏忽、操作不当等;非人为偏差则是由于外部环境和条件引起的,例如自然灾害、供应商延迟等。

通过建立偏差识别目录和实施定期检查,可以辅助偏差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2. 偏差分析对于识别出来的偏差,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根本原因。

采用常用的问题分析工具如5W1H、鱼骨图等,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影响。

并对偏差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重要的偏差,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制定改进措施,防止偏差的再次发生,对于一般偏差,要及时分析定位,预防其扩大。

3. 偏差处理在偏差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明确偏差处理的程序和责任人。

不同性质的偏差、不同处理的方式,需要有对应的处理流程。

同时要明确偏差处理的责任人,并且跟踪整改进度,对失责人员进行考核。

四、偏差管理制度的建立1. 建立偏差管理制度在建立偏差管理制度时,需要公司高层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明确制度的编写目的、适用范围、相关程序、制度责任人等。

制度要明确规定各部门偏差的损失标准和负责人等,同时注重制度的易操作性和适用性。

2. 加强偏差管理培训为了使偏差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

包括但不局限于对偏差的识别、分析技能的培训,以及对偏差管理制度的宣传和解释,确保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偏差处理制度

偏差处理制度

XXXXXXXXX有限公司质量保证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管理各类偏差,保证偏差能够有序有效的处理解决,使其不影响公司安全生产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2范围:适用于公司各类偏差的管理以及GMP所要求的全部范围。

3责任:生产部部长、质保部部长、车间主任、技术员、QA、兼职质监员。

4定义:4.1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

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

4.2偏差: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这里的“标准”:指本企业为实现药品质量而建立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但不局限于物料的分析检验标准。

技术标准可以体现为各种文件形式,可以直接是程序文件的一部分,可以是独立的技术标准文件,也可以体现为受控模板或其他适当的形式。

这里的“程序”:指“生产”活动的程序文件,偏离非“生产”类的程序也完全可能导致对产品质量的不良影响。

偏差定义的核心是偏离,GMP没有区分偏离程度的大小。

所有偏离程序或标准的情况都属于偏差的范畴。

4.3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4.4纠正和预防措施:4.4.1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4.4.2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5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5偏差管理的基础5.1偏差管理是建立在有效的、足以控制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基础之上,没有预先定义的规则,就不会有偏差。

5.2在公司的程序(指导文件)和标准不足以控制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即使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偏差的程序,也不能认为该偏差系统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对各种偏差进行准确、及时的处理,提出改进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特制定本程序。

二、范围适用于本厂与生产和质量相关的任何偏差。

三、责职偏差产生部门和QA负责实施。

四、定义偏差:与有关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标准、规定、条件等不相符合的任何情况,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

如:在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存放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升质量管理观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有重大意义。

发生任何偏差均应当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有清楚的说明,重大偏差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它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

偏差调查报告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

五、偏差处理原则:1 任何人员必须遵照已批准的各种相关文件进行操作。

2 出现了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依据偏差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3 所有偏差都必须如实提出并及时记录。

4 对所有的偏差,发生偏差部门先进行初步评估,若对产品的质量没有影响,则会同相关部门及人员采取整改措施,并作记录。

若评估偏差对产品质量可能有影响,则报告QA,并展开调查,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追踪,必要时由QA会同生产技术人员决定是否进行附加实验。

产品最终由质量部决定是否放行。

QA每季度对非关键偏差进行审核检查,评估其再发生的可能。

5 一般偏差的调查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如在此时间内未完成,则应注明原因。

6 偏差发生部门的负责人为实施偏差整改的负责人。

六、偏差处理流程:1 偏差的提出:偏差由发生部门提出,填写“偏差处理单”,填写内容应包括:偏差发生的地点/部门,时间,标准要求及偏差值等相关内容,对偏差有清楚的说明。

七、偏差记录:偏差发生部门应存档有所有的“偏差处理单”拷贝件,并填写“偏差处理台帐”。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xxxx有限公司gmp文件目的。

建立偏差管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做出正确处理。

范围。

适用于与产品质量及质量系统相关的偏差,不包括实验室偏差的管理。

责任人。

生产部、储运部、质量部、生产车间相关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内容:1.偏差及偏差管理的的定义1.1偏差是指对经批准的指令(如工艺规程规程、岗位操作规程或通用操作规程等)或规定标准(条件)的偏离。

它包括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存放过程中等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它可以影响物料的纯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以影响生产、储存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已验证的设备、工艺等。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处理程序,即依据现场、现物、现实、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改进和创新。

建立偏差管理程序,有利于及时纠正产生的偏差,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2.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范围及影响程度分为:2.1非实验室偏差指在排除试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所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偏差。

非实验室偏差又分两类:2.1.1非生产工艺偏差。

指操作或执行人员未按程序操作或执行、设备出现故障、环境不符合要求、错误投料的原因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偏差。

2.1.2生产工艺偏差:指引生产工艺缺陷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偏差2.2.重大偏差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或较严重的后果,造成返工、报废、退货或违反国家法规等,必须进行深入调查,查明原因。

并采取纠正措施,后果严重的还要建立预防性措施,避免此事件的再次发生。

3.2.次要偏差。

属于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或相关后果。

无需进行深入调查,但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3实验室偏差与本规程规定偏差的关系实验室检验结果异常易于发现,当发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异常时,应开展实验室内部的偏差调查,当调查结果存在非实验室原因时,在实验室调查的任何阶段,均可启动本规程相关偏差的调查,以尽可能减少偏差所造成的影响。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偏差处理管理制度是指组织或企业为了保持正常的运营秩序,预防和纠正员工行为偏差而制定的一套管理措施和规定。

偏差行为通常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按照组织或企业规定的法律、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去执行工作,或是违反了组织或企业的规章制度。

偏差行为不仅可能损害组织或企业的利益,还可能对员工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建立偏差处理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组织或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职业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的目的和原则:(一)目的:1.维护组织或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2.推动员工按照组织或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进行工作;3.防止和纠正员工的偏差行为,保护组织或企业的利益;4.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二)原则:1.公正性:偏差处理管理制度必须公正、公平、透明,不偏袒、不歧视任何人。

2.规范性:偏差处理管理制度必须具有明确的规范内容,对偏差行为进行详细的界定和处理措施的规定。

3.程序性:偏差处理管理制度必须有明确的处理程序,符合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4.可操作性: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要便于操作,方便实施和监督。

二、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的内容:(一)偏差行为分类和界定:1.违反职责行为:包括不按时完成工作、不认真履行职责、推卸责任等。

2.违反组织或企业规章制度:包括违反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规定、机密保护规定等。

3.不当行为:包括虚报、隐瞒信息、内外勾结等不当行为。

4.违法犯罪行为:包括侵占、贪污、受贿、行贿等违法行为。

(二)偏差行为处理措施:1.教育类措施: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提醒教育等,适用于偏差行为不严重情况。

2.经济制裁类措施:包括扣减绩效工资、中止晋升、停职等,适用于偏差行为较为严重情况。

3.行政处分类措施:包括记过、警告、记大过、降职、撤职等,适用于偏差行为严重情况。

4.法律追究类措施:包括刑事追究、民事侵权赔偿等,适用于违法犯罪行为。

(三)处理程序:1.偏差行为发现和报告:对于偏差行为的发现,应立即进行报告,并进行初步调查和证据收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制度规定了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和要求。

通过实施本制度确保能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本制度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设备异常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2. 引用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分册《药品GMP指南》口服固体制剂分册3. 职责3.1质量受权人:3.1.1 决定偏差所涉及的物料或过程的处理方法。

3.1.2负责确认相关偏差纠正措施实施的效果。

3.1.3 负责偏差处理程序的批准。

3.1.4 负责对关键偏差、中等偏差进行终审。

3.1.5负责对发生的关键偏差及时报告总经理。

3.2 质量监督员3.2.1负责对偏差进行编号,建立偏差台账,并对偏差进行汇总分析汇报,对相关文件记录及时归档。

3.2.2参与评估偏差的风险等级,调查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3.2.3 负责跟踪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3.2.4 负责立即纠正微小偏差。

3.3偏差发生部门:3.3.1偏差发现人负责及时、如实报告偏差。

3.3.2 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采取应紧急措施。

3.3.3 偏差发现人、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协同质量监督员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3.3.3执行纠正及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3.4偏差涉及的相关部门:3.4.1配合调查偏差的原因。

3.4.2提出处理意见及纠正措施,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文件。

4.管理内容:4.1 定义:4.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4.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4.2偏差处理的原则:4.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4.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4.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4.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4.2.5 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4.3 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4.3.1 关键偏差:违反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或国家法规,危机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4.3.2 中等偏差: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重新包装等后果。

严重违反GMP及操作规程事件。

4.3.3微小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如生产记录数据填写不及时、不准确、数据修改方式错误等),或临时性调整。

4.4偏差的种类(以下仅为举例,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4.4.1 投料错误:投放错误的原辅料;投料量错误;使用没有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放行的物料。

4.4.2 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中间品、待包装品、成品的检验结果超过标准。

4.4.3 生产过程缺陷:关键控制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工艺条件、参数发生偏离。

4.4.4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4.4.5异物(有形):在物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4.4.6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污染。

4.4.7过期的物料及设备:使用的物料、中间品、待包装品超过规程规定的贮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4.4.8物料、产品贮存异常:物料、产品未按规定的贮存条件及包装要求保存。

4.4.9 设备故障及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4.4.10环境:与药品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昆虫或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动态微生物监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离事件。

4.4.11 制药用水:未按规定使用制药用水(如本该使用纯化水的使用了饮用水);在水系统中发生影响产水质量的错误行为。

4.4.12检验及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进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进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4.4.13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印刷缺陷。

4.4.14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4.4.15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等。

4.4.16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规程、生产指令。

4.4.17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记录错误等。

4.4.18 旧包材、零散物料: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材以及本应按规程集中处理的物料。

4.4.19标识问题:缺少标识、标识错误或标识的信息与文件矛盾。

4.4.20 收率及物料平衡率:收率超过设定的范围;物料平衡超过规定的限度范围。

4.4.21其他: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4.5偏差处理流程图如下:偏差处理流程图4.5.1 偏差的识别、紧急措施和报告:4.5.1.1 偏差定义中的任何事件(微小偏差除外)都要以《偏差处理传递单》的形式立即(自偏差发生时起1天之内)报告给质量保证部,并同时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相关记录的相应位置记录该偏差。

4.5.1.2偏差由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传递单》,详细描述偏差的内容。

内容包括:产品、物料或设备名称、批号/设备编号、工序等,偏差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可能的原因等。

若需采取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紧急措施,提出应急方案,并马上通知部门负责人和现场质量监督员,经确认后,执行相应紧急措施。

采取的紧急措施需记录在《偏差处理传递单》上。

4.5.1.3 质量控制部出现的任何超标事件,首先执行《检验结果超标OOS实验室调查标准操作规程》,如确属非实验室偏差,以《偏差处理传递单》的形式报告。

4.5.1.4 对于投诉事件,先鉴定非假药,再以《偏差处理传递单》的形式报告。

4.5.1.5 重大问题还需执行《质量事故管理制度》。

4.5.2 偏差的编号及调查:4.5.2.1 质量保证部接到上述《偏差处理传递单》后,由质量监督员首先进行偏差编号,以便追踪。

编号方式以偏差产生部门前两字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组合加年份号加所有产生偏差的顺序号组成,如编号为SC-2018-003的偏差表示是生产部在2018年产生的第3个偏差。

编号完成后,同时登入《偏差处理台账》。

4.5.2.2 质量保证部负责人召开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紧急会议评估对产品或过程的潜在影响,并根据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分类,形成初步处理建议,详细记录评估过程。

同时指定质量监督员作为偏差调查员对该偏差进行调查,指定的调查人员的资质、经验等应与偏差产生的风险等级或复杂程度相适应。

4.5.2.3 对确认为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微小偏差,无需进行深入调查,但必须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相关记录的相应位置。

对于中等偏差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深入调查,查明根本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预防性措施。

对于关键偏差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深入调查,查明根本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但对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微小偏差,应按下述程序进行。

4.5.2.4由指定的偏差调查员对偏差的根本原因进行调查。

对于某些复杂的调查,指定的调查员可采取成立跨职能团队的方式完成调查。

4.5.2.5 偏差调查的主要内容:①与偏差发生过程中涉及的人员面谈;②回顾相关的规程、质量标准、检验方法、验证报告、年度回顾报告、设备校验记录、预防维修计划、变更控制等;③复核涉及批号的批记录、清洁记录、维修记录、预防维修记录等;④设备设施检查及维修检查;⑤复核产品、物料或留样;⑥回顾相关的投诉趋势、稳定性考察结果趋势、曾经发生过的类似不符合事件趋势;⑦必要时访问或审计供应商;⑧评价对前后批号的影响。

4.5.2.6 偏差调查员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根本原因或最可能原因。

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参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4.5.2.7 偏差调查员将产生的根本原因填写在《偏差处理传递单》上,并撰写好偏差调查报告一同交质量授权人进行确认。

4.5.2.8偏差调查时限为发现日期起15个工作日,若超时,须在《偏差处理传递单》上注明原因。

4.5.2.9微小偏差由质量监督员负责立即纠正,并上报质量负责人。

中等偏差、重大偏差由质量受权人负责进行终审。

对发生的关键偏差,由质量受权人及时报告总经理。

4.6 偏差的风险评估:4.6.1 质量保证部召集召开由质量受权人主持的偏差处理领导小组会议,对偏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正确的评估,偏差风险评估通常包括以下方面:4.6.1.1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其他产品的影响。

4.6.1.2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对验证状态的影响;对上市许可/注册文件的影响;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

4.6.1.3 对关键偏差以及部分中等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4.6.2 偏差影响评估可采用风险分析方法,按照《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要求进行。

4.7偏差的纠正行动和预防措施的确认:4.7.1 偏差处理领导小组根据偏差调查报告阐述的根本原因、偏差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纠正行动和纠正预防措施,对所涉及物料、产品的处理措施,确定实施的责任人及完成时限,由生产副总、质量副总审核,质量受权人批准。

4.7.2 纠正行动责任人应当遵照批准的方案执行纠正行动。

在执行过程中,如因客观原因不能完全符合原方案的要求,应及时与该质量受权人进行沟通,若需要部分修改原方案的,应重新获得质量受权人批准。

4.7.3纠正行动责任人对批准的纠正行动执行完毕后,并填写《偏差处理传递单》上相应内容。

4.7.4质量监督员负责跟踪核实纠正行动的完成情况。

4.7.5对于关键偏差需要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按《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