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世界瞩目,举国欢腾。

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

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仪式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正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正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答:中国旳《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
请为下面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出40字)(3分)
近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 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旳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种“太 阳系”行星旳照片。这颗系外行星旳体积是太阳系最大 行星(木星)旳5倍,温度是它旳10倍。这颗系外行星 围绕一颗年轻旳棕矮星与行星极难区别。天文学家早先 说过他们发觉了一种距离地球230光年旳物体围绕棕矮 星运动,亮度仅为后者旳1/100。但他们不能拟定这个物 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营旳系外行星。可今 年早些时候旳观察报告根据它一年来旳运动轨迹证明, 这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 外行星旳照片。
答案:美国科学家探测到甘氨酸特有信号。
导结:
导结:本节课你学到什么?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方明珠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目旳】
1.了解新闻旳特点。 2.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旳措施和概括 新闻内容。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情怀。
【导学要点】
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及概括新闻内容 旳措施。
新闻知识
1、概念: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旳有社
会意义并引起公众爱好旳事实旳简短 报道,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 幅短小是其基本旳特征。 2、新闻旳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 文学
主体:(2-10)详细论述了英殖民者
旳告别仪式
结语:(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合作探究: 读课文,按照构成新闻旳要素简述本文旳 内容。
要求:先自己思索,再小组讨论,小组派出一 种代表讲话。
本文记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 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及英国王储查尔斯和 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 家游轮撤离香港旳最终历史时刻 。

1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提示:1.这篇文章视角独特,独具匠心地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画面,既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2.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住文章中的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是要把握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文体特征,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观看《香港回归祖国25年间的“首次"瞬间》片段。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别了,“不列颠尼亚”》,重回那庄严的历史时刻。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2.了解香港及其历史。

构成历史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2)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别了不列领尼亚》2.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讨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3. 词汇和句型:(1)教授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进行表达;(2)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国家的简短介绍;2.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使用的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进行练习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学习兴趣。

3. 任务型教学: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英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定期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别了不列领尼亚》相关文本。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3)通过模仿、创新等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前行;(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2)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应用;(3)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2)写作技巧的运用;(3)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别了,“不列领尼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分享对视频资料的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总结句子结构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对文本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理解;(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correctly view history, cherish the present, and strive forward.5. 写作实践:(1)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写作能力;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写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语言特色。

(2)体会新闻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引出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新闻内容。

2、教师介绍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定义、要素、结构等。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新闻的结构(1)引导学生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明确各部分的作用,如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新闻内容,导语提纲挈领地揭示新闻的核心,主体详细阐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和细节,背景补充相关的历史和社会情况,结语总结新闻的意义和影响。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1)选取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等,组织学生讨论其含义和所蕴含的情感。

(2)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情感。

3、探讨写作技巧(1)让学生思考本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如视角的选择、细节的描写等。

(2)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

4、感受民族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关于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成就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香港的现状。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4.2 学生准备预习香港回归的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珍贵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5.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香港回归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回归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意义。

5.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强化学生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5.6 情感升华通过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

六、教学反思6.1 教师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针对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评价与反馈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香港回归的氛围。

【教学步骤】1. 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香港回归的意义,强调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对祖国和香港地区的影响。

4. 分享个人对香港回归的看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讲授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课文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感受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教学步骤】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 通过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三章:分析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通过提问、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通过提问和辩论,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使用】1.香港回归视频资料.2.课件【教学重点】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导语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2)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场景?请圈点出来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2024年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2024年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通过阅读文章加深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2.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

4.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2.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有什么了解?香港回归对我国有什么意义?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等。

2. 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延伸性问题:香港回归后,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

2. 学生能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4. 学生能联系实际,谈谈香港回归后我国的成就。

六、深入分析教学内容:1. 分析新闻中的象征意义,如“不列领尼亚”的象征意义。

2. 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象征元素,如“不列领尼亚”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象征意义的表达效果。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小组探究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探究新闻中的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课题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

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英国撤离香港的几个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生动性,学习新闻写作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新闻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新闻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新闻的结构和特点,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品味新闻语言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理解新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感悟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阅读鉴赏课。

2.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分析鉴赏法。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很激动。

”“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让学生对香港回归有初步的感受。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对香港回归产生兴趣,期待学习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教学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新闻特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新闻结构,通过新闻消息特写的四个场景来分析感知课文内容2.品味课文含蓄、庄严的语言风格,从细节描写、对比等方面,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3.熟读深思,体会文章独特的写作视角,理解恢复香港主权的历史意义,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新闻特点】:时效性;真实性;【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情景任务】穿越时空,职业体验---短视频创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短视频创作者如果要制作一个视频的话,首先得拍摄一个视频,那么如果你穿越时空去到香港回归的那个历史场景的话,你想制作一个短视频记录这个伟大的历史瞬间,你会怎么做预案?我把短视频拆解,短视频=拍视频+编辑视频+编辑文字三个部分。

请全班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来写。

我们把班级分成三个组,一个是拍摄组,一个视频剪辑组,一个是文字编辑组。

拍摄组会拍哪些场面?场景一:降旗;场景二:第二次降旗;场景三:降旗又升旗;场景四:“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南海。

视频剪辑组,穿插港督府的历史。

这个屈辱历史的终结了。

文字编辑,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升旗降旗时添加旁白,场景四的文字旁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制作视频的预案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明确写法】作者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些对比有:降旗与升旗的对比(英国国旗降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年与今日的对比,“最后一分钟”与“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的对比,“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对比等。

如此对比,层层强化主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作者写殖民者英国撤离香港,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也不能对英国讽刺挖苦。

作者匠心独运,巧设暗喻,掌握分寸得当,很好地达到了目的。

如:写港督在港督府举行最后一次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未来。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别了不列领尼亚》全文2. 教学重点:(1)文章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别了不列领尼亚》这篇文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生词和不懂的部分;(3)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2)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汇报讨论成果,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解答;(2)详细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心得进行展示和点评;(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习效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如何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香港回归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详细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对香港回归意义的讨论。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香港回归对国家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意义的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关键内容,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本文要求根据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且要准确满足标题描述的内容需求。

在文章结构上可适当增加字数限制,但不允许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按照公开课教案的格式来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如下:教案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 了解不列颠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相关的地理和人文知识;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4. 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不列颠尼亚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介绍不列颠尼亚所在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家和地理特征等。

- 探讨不列颠尼亚的气候、地貌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2. 不列颠尼亚的历史与文化- 回顾不列颠尼亚的历史起源,包括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等。

- 研究不列颠尼亚的文化遗产,如语言、音乐、文学、艺术等。

3. 不列颠尼亚的民俗与传统- 讲解不列颠尼亚的民俗习惯,如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 分析不列颠尼亚的传统产业和手工艺,如纺织、陶瓷、金属加工等。

4.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引导学生理解不列颠尼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关系。

-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尝试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1. 介绍不列颠尼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通过地图等教具向学生展示。

2. 以PPT或图片为辅助,讲解不列颠尼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 制作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不列颠尼亚的民俗和传统。

4. 通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感受不列颠尼亚的文化魅力。

5. 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可以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用英语与不列颠尼亚的文化进行互动。

6. 结束课堂,总结不列颠尼亚公开课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教学评估:1. 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练习题,测试学生对不列颠尼亚的地理和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了解不列颠尼亚的由来;2.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小故事的方式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主题;2.讲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3.请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不列颠尼亚?为什么不列颠尼亚会消失?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4.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派一个代表发表观点,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辩论;5.老师进行总结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深层次意义。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课文的基本情节;2.教师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3.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4.请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是否真实可信?文中的谴责是否合理?5.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派一个代表发表观点,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辩论;6.老师进行总结和引导,激发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感。

第三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教师进行课文的语言点讲解,包括课文的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3.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作用;4.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感悟自己生活的短文,并把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5.学生互相交流并互评,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篇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学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 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理解文本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重点讲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特写的特色。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实践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4. 归纳小结: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新闻特写的特点和技巧,同时强调本课的难点和重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教师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特点、写作技巧等进行讲解。

2. 练习法:提供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3.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写作练习。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软件: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教学PPT。

3. 工具:准备一些小测验用的纸张和笔。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并通过实践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3.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以及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启发式教学法;3.视听教学法。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作品介绍及背景分析1.介绍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分析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3.解读作品的标题和主题。

第二课时:作品分析(上)1.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克里斯托弗、琼、马克等;2.分析作品的情节,包括克里斯托弗的冒险历程,琼的成长经历等;3.分析作品的主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

第三课时:作品分析(下)1.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包括叙述方式、语言风格、形象描写等;2.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幻想主义等;3.探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课时:阅读与思考1.分析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2.分析作品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的启示和警醒;3.讨论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联。

五、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1.教学资源: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作品阅读材料等;2.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优秀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和视听教学法等,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互动性。

此外,在教学评价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外,还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阅读文本,找出新闻事实
四、阅读文本,找出新闻背景
五、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作者的主观评价
六、总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
2能准确找出并说出本文中的主观评价;
3能利用筛选出的有用信息,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训练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筛选出文中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和作者评论;
教学难点:
利用筛选的信息,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总结,板书
ppt出示新闻背景的含义
请同学们找本文中的一些新闻背景出来。
教师点评,总结
“零度写作”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准则,这并不是说新闻中不可以带个人情感,那么本文是怎样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自豪与激动呢?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回答。
小组讨论
勾画文本中的新闻事实,并概括说出主要内容。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世界瞩目,举国欢腾。

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

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
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3)在新闻写作中插入背景介绍,有什么作用?
明确:历史背景的介绍,其暗示说明中国当时国力的弱小;现在的离开,实则暗示出来了中国国力的强大。

新闻与背景交互介绍,虽只写一天的事,但历史跨度非常大。

使得内容丰富,内涵深厚。

三、新闻压缩。

此时将你的身份转换一下,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主持人,你只能简洁播报这则新闻。

那么请你先将新闻内容压缩到200字左右。

1、新闻语段压缩方法:提炼导语或提炼主要信息,基本原则是删次留主。

次要信息主要包括:1、重复信息;
2、比较信息;
3、原因、背景信息;
4、描写信息;
5、影响、意义、作用信息(有时也是重要信息,要慎重分析);
6、举例信息;
7、解说信息;
8、句子的次要附加成分;9、补充信息。

注意如果是偏正复句(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要关注其正句。

2、学生修改预习时写好的内容;交流;推荐;播报。

3、教师准备。

【学生答案不错则删去此环节】
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1997年7月1日。

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是“米字旗降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

下面为您播送来自香港的具体报道。

英国的告别仪式于6月30日下午在港督府开始。

4时30分,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落。

4时40分,彭定康乘车离开港督府。

晚6时15分,正式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了英国女王的赠言。

7时45分,进行每天一次的降旗仪式。

当晚11时59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英国米字旗第三次降旗,而在0时0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在广场上和添马舰营区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从此开启“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被誉为“苹果教父”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前CEO史蒂夫·乔布斯于美国天平洋时间10月5日下午3点(北京时间10月6日早6点)在其加州帕洛阿尔托的家中死于胰腺癌引发的呼吸停止,享年56岁。

苹果公司网站发布的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的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不可思议之人。

”苹果公司网站首页也换成了乔布斯大幅照片,以及“1955-2011”字样。

人们把他视作Macintosh、iPod、iTunes、MacBookAir、Ipad、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这些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2011年10月24日,乔布斯唯一授权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该书的简体中文版也在中国30家书店同步发行。

上午10点05分,乔布斯最后的礼物——《乔布斯传》在10月24日上午10点05分,中国内地21个城市的30家书店同步推出,借此向10月5日离去的乔布斯表达敬意和怀念。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该书首发式,并为购书者准备了印有乔布斯头像的T恤。

参考答案:“苹果教父”乔布斯离世,《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

六、小结。

(略)
七、作业。

《与名师对话》随堂练习、课时作业中的基础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