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的和谐美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第九讲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一、中国艺术中的形神问题正像中国造型艺术中“不似似之”的原则:“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

”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

二、中国艺术中的动静关系中国艺术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

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舞之精神贯穿中国艺术。

中国哲学强调以静制动,在宁静中表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舞使其动了),阴阳相摩相荡,一推一挽,即是舞了。

中国艺术中极为明显的重视线条的倾向(即使在非造型艺术中,重视线条的精神仍然不可忽视),舞的精神是其最好的象征(舞是形,是姿容,中国人认为,舞的精神在线条,抽象的线条,而不是块面)。

三、中国艺术中的含蓄问题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路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四、中国艺术中以小见大的思想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

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

心灵的活动是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

一切艺术的表现与其说是对对象的表现,倒不如说提供一个引子,一个开始,让人联想起无限的江山来。

小的世界可以延展,大的世界却容易黔驴技穷。

五、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国艺术家于散木中求全,怪石中求春,在丑陋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

他们认为,以巧追巧,并不能巧;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六、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冷、孤、寂的体验,在中国艺术中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艺术家的普遍追求。

他们表现的冷、孤、寂的感受并非是生命的哀叹,而是独立高标、不同俗流的狷介,是超出群伦、从容潇洒的舒卷。

如庄子所说的,通过体验达到“见独”的境界,从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作者:李昂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复合中互相补冲的系统,儒道易佛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中共生,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不可磨灭的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和传承,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和谐美的文化态度,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和谐美;和谐美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3-06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09-02中国传统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然生生不息,是因为当中孕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它注重人的价值并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而可以解决精神的寄托,最终使人生获得审美上的超越。

“和合”文化中和谐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

“和合”文化的和谐基调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即对“和”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一、人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人的和谐自然观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得是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

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

这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乐的境界。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中国园林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园林艺术中体现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使其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环境的营造。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庭园,都力图在有限的空间中还原自然风光。

一方面,园林中的水池、湖泊和溪流等水景元素都是通过人工手段来打造,使其形成仿佛天然的效果。

另一方面,植物也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垂柳、莲花、荷叶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置,这些植物与水景相得益彰,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强调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的园林常常配以诗词、书法和雕刻等艺术形式,以表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人文情感的追求。

例如,在苏州园林中,常可见到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的作品,其中既有意境深远的诗词,又有书法飘逸的字体。

这些文学艺术的加入丰富了园林的内涵,也使其与人文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注重空间布局和景点设置的合理性。

园林中的景点设置都经过精心的考虑,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地展示各个景观的美丽与独特。

例如,在北京颐和园中,万寿山、畅春园和长廊等景点错落有致,形成了层次感和流动感。

这种布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增加了园林的可游赏性。

最后,中国园林艺术还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园林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园林艺术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些创新。

例如,在一些现代园林中,设计师会融入现代的艺术元素,如雕塑、音乐喷泉等,使得园林艺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是因为它在自然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空间布局和景点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等方面都下了真功夫。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正是在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中得以彰显,也为世界所共赏。

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适度的美,注重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不过分也无不及。

这种中和之美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有广泛体现。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注重画面的构图和气韵,追求笔墨的浓淡相宜、线条的流畅自然,以及色彩的和谐统一。

书法艺术也讲究笔画的匀称、结构的平稳,以及气韵的生动。

古代建筑艺术则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协调。

中和之美的审美理念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深远影响,强调文艺应当服务于社会教化,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这种思想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追求一种中和之美,既要表达情感,又要适度节制,既要追求形式美,又要注重内容深度。

在现代社会,中和之美的审美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艺术的和谐与美感,避免走向极端和偏激。

同时,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四、从诗歌的主题入手
通过多角度鉴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游山西村》这首 诗的背景、意象、句式和主题,还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欣赏古代诗词。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谢谢观看
1、优势
(2)彰显文化内涵: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艺术 作品中表现出来,可以彰显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1、优势
(3)促进社会和谐:中和之美所追求的和谐共处、平衡对称的美学观念也适 用于社会生活。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中和之美的价值观可以起到促进 和谐的作用。
四、中和之美对于中国古代艺术 鉴赏的重要性
四、中和之美对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重要性
中和之美对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通过总结中和之美的优 势和不足,进一步阐述其重要性。
1、优势
1、优势
(1)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中和之美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可以感受到和谐、自然的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体验。
1、产生原因
(2)哲学思想:中和之美受到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和道家 思想。儒家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达到和谐的目的;而道 家则追求“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和之美的产 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特点
2、特点
(1)平衡对称:中和之美注重平衡对称的形式美。在艺术作品中,构图、色 彩、线条等元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对称,才能表现出和谐的美感。
三、中和之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三、中和之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中和之美的产生与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以下通过分析 中和之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进一步阐述其美学观念。

浅论国画与陶瓷装饰艺术和谐之美

浅论国画与陶瓷装饰艺术和谐之美
方 面谈 论 了 国 画与 陶瓷 装 饰 艺术 的 和谐 之 美 。 关键 词 : 国画 ; 陶瓷 装 饰 ; 和谐
中 图分 类 号 : J 2 1 2 .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4 5 8 ( 2 0 1 3 ) 0 2 — 0 1 2 3 - - 0 2
中国书画是 中华 民族文化之 国粹 , 也是 世界文化之瑰 宝。
现手 法 , 包括内涵。从用墨用料 上看 , 中国画讲“ 墨分五色” , 即
在瓷都景德镇 ,陶瓷艺术 同国画 艺术 这两种形 式交融互补, 历 千年之发展, 形成了独特 的文化素养 、 审美取 向、 思维方式及完 整的艺术体 系, 深受 世人瞩 目和喜爱 。它们 的融 合与发展 , 大 大提升 了中国陶瓷艺术 的品位 ,极 大地丰富 了中国的民族 文
化。
干、 湿、 浓、 淡、 焦等 ; 而陶瓷青花 中也有“ 料 分五色 ” 之说 , 即头 浓、 正浓 、 二浓 、 正淡 、 影淡等 。中国画的笔 情墨趣完全可在 陶 瓷上尽 隋表现 , 极大地增强 了陶瓷绘画的韵味 。诚如元 、 明、 清
以来 的青花 瓷艺术 无不闪耀着 中国画 的美 学之 光 , 其中, 青花
人画的艺术理念融入到 陶瓷装饰 中。他们在秉承传 统的基础 上, 注重意 境的经营 、 情调 的滋育 , 含道 映物 , 钟情 自然 , 使 作 品“ 物我相融 , 意在 象外 ” 。国画 自身的不断发展并融入陶瓷装 饰艺术之 中,给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在新 的历史时期注入 了新 的气 息和活力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是长 远的 、 深刻的 、 有益的 , 如今 的景德镇 , 在老 中青艺术 家群体 中 , 国画、 瓷画、 油画兼长者 , 他们的作 品极具形态美感和文化 内涵。笔者拟从

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和谐之美自然、人文、宇宙等方面的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它已经融入了中国各个领域的文化中,包括艺术、建筑、文学和音乐等等。

其中,传统图案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追求美好和谐的体现。

本文介绍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和谐之美。

一、图案的和谐中国传统图案本身就是和谐的体现,整个图案由线条和色彩构成,通过细腻而丰富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把各种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图案的和谐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的和谐传统图案中的线条丝毫不强调笔画的宽窄和长度,而是更注重每一笔线条之间的关系,线条的流畅与否、拐角的圆滑与否、线条的粗细适度等等都是关乎整体和谐的因素。

比如在中国的结绳艺术中,人们主张“有文且法,有节度,缺一则不成结”。

这就是说,在结绳时,线条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走向,以达到整个结绳的和谐效果。

除了线条外,色彩也是很关键的因素。

在传统图案中,不仅仅是要追求颜色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要把颜色适度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和谐的搭配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传统图案中的元素也应该相互和谐。

这里的元素不仅指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指形状、纹样以及各种图案元素。

比如传统节日的图案就是由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画面。

二、图案的寓意传统图案中还有很多寓意,这些寓意也是和谐的体现。

比如九九重阳图案,常见于重阳节,寓意“九”多出来的一要喜庆,二是代表长寿;也有绘有龙凤图案的衣服,寓意吉祥如意,男女双方和谐相处。

这些寓意,都是追求和谐生活的体现。

三、图案的功能传统图案的功能不只是美观,它们还具有其他的功用,例如:1. 保护作用中国传统图案的一部分是用来保护人身安全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镇宅图案。

这些图案常出现在门前、墙壁和屋梁上,它们可以使用具体符号和意象的形式来排斥鬼神,保护人们的住所。

2. 辟邪驱鬼中国传统图案通常也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

例如,传统面具上的各种图案,包括凶猛的兽头、锐利的眼睛和尖牙,都是为了驱邪辟鬼而设计的。

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核心理念

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核心理念

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核心理念
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核心理念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的基本哲学思想。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处。

其次,气韵生动是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的重要原则。

它强调艺术作品要有生
命力,有生动活泼的气韵。

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追求作品的生动和活力。

在审美欣赏中,注重感受作品的生命力和气韵,体验作品的内在精神和美。

第三,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的又一重要理念。

它强调艺术作品要
有深远的意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营造深邃、含蓄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深度和内涵。

在审美欣赏中,注重领略作品的意境
之美,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美感。

最后,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的审美标准。

它强调艺术作品要和谐、适度、温文尔雅。

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避免过于
突兀或极端的表现。

在审美欣赏中,注重品味作品的和谐之美,体验作品所
表达的温文尔雅之美感。

这些核心理念构成了中国古典型艺术美育的基础,影响了无数艺术家和审美
者的创作和欣赏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
推动艺术创作和审美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中国审美的灵魂中和是千百年来中国在审美中话之不绝的灵魂,中庸而和谐的美谓之中和。

中国的智者大多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因为他们遵循中庸之道,不张扬不过分,追求的是那一份完满的恰到好处。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世界,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不惟刚柔相合,中和之美还要求所有相对应的两极审美因素的兼容,强调审美意蕴程度适中,不过分而无不及。

清人刘熙载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

一、中国审美界对中和之美的追崇中国在艺术中对中和之境的追崇是由来已久的,也是历代不息的。

儒家美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核心。

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儒家美学自春秋时期诞生,迄今已2500余年,在如此久远而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卷帙浩繁、斑斓多姿的儒家美学文化遗产,这其中以“中和”为美的美学观,是儒家美学的核心。

孔子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

”《艺概》论诗“质而文,直而婉,雅之善也”,评《国策》“沈而快”、“雄而隽”,认为古赋“调拗而谐,采淡而丽,情隐而显,势正而奇”,主张书法“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吕氏春秋》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特征:和谐、内敛、以养为宗、与自然相通、以人为本。

首先,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和谐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艺术上,和谐意味着造型、色彩与意境的统一,即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的协调一致。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则强调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

这种追求和谐的美学意识,使中国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敛和含蓄。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体验,而非外在的虚饰。

中国艺术倾向于以简约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意境,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让观者产生共鸣。

这种内敛的美学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秩序和深沉内省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第三,中国传统美学以养为宗。

中国人一直注重养生和修身养性,这种文化传统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中。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中国文人画和古琴音乐等艺术形式,即以养为宗,通过深入内心的修炼而成为一种高尚的审美体验。

第四,中国传统美学与自然相通。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文人常以自然为师,通过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美,然后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中国山水画就是最好的例子,画家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内心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词也常以山水、花草作为写作的题材,用自然的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最后,中国传统美学以人为本。

中国美学观念强调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是人。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精神需求,寻求内心的慰藉和满足。

因此,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是内心的净化和升华,而非追逐外在的世俗名利。

这种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凸显了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如斗拱、榫卯等构件的运用,使得建筑物既稳固又美观。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处理也充满了智慧,如对称、轴线等手法的运用,使建筑物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2. 装饰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如彩绘、雕刻、砖雕、木雕等,既有精美的图案,又有寓意深刻的题材。

这些装饰既体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又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韵味。

3. 色彩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搭配讲究和谐,如黄瓦绿檐、红墙绿树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同时,建筑的色彩还与地域、气候等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4. 材料美:中国古代建筑善于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青瓦等,将其发挥到极致。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为建筑增色不少。

5. 文化美:中国古代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宫殿、庙宇、园林等,都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国建筑艺术之美是多元且丰富的,它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为您推荐:
1.书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枯湿等变化,表现出文字的内在精神和艺术魅力。

2.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包括国画、工笔画、水墨画等多种类型。

中国画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以形写神”,通过笔墨的勾勒、渲染、设色等技巧,表现出山水、花鸟、人物等主题的美感和内涵。

3.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和谐”为核心,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古琴、笛子、琵琶等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和情感,让人陶醉其中。

4.舞蹈:中国舞蹈艺术丰富多彩,包括古典舞、民族舞、民间舞等多种类型。

舞蹈家通过优美的身姿、流畅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表现出舞曲的内涵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5.戏曲: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

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配合唱念做打,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中国艺术之美还体现在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艺术形式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笔、墨、纸、砚被视为书法创作的基本工具,它们之间的和谐配合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笔墨的选择与运用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笔墨是书法家不可或缺的工具。

传统的毛笔多采用羊毛、狼毫、兼毫等动物的毛制成,不同的笔毛材质和制作工艺决定了笔触的不同效果,在用笔时能够表现出细腻、潇洒、遒劲等不同的书法风格。

而墨汁的浓淡、干湿同样影响着字迹的质感和呼之欲出的神韵。

纸张的特性与作用纸作为书法作品的载体,在书法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书法所用的纸张多为宣纸、宣笺等传统文房四宝之一。

宣纸质地绵软细密,透墨性好,吸水性强,能够精准地表现出墨迹的浓淡和线条的粗细,给书法作品注入灵动生气。

砚台的象征意义砚台作为书法工具中的一员,除了用于研磨墨块,更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台象征着学问和品德,代表着家庭的文化传承和家风的兴盛。

书法家在选用砚台时常常会考虑石材的纹路、色泽和质地,以及砚池的容量和形状,力求和谐统一。

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当笔、墨、纸、砚四者完美融合时,书法家的心灵与书法作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

笔在纸上舞动,墨水在纸上流淌,砚台上留下墨迹斑斑,形成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书法作品。

这种和谐之美,既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内心情感的抒发。

每一字每一画都蕴含着书法家的心灵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宗旨与理念。

中国书法艺术的“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书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

通过笔墨纸砚的和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必将继续焕发出光彩,传承下去,为世人赏心悦目,让人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魅力。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摘要:我国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论在结构还是形式风格上我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有性和完整性。

虽同是东方世界,我国建筑鲜明的特色与日本、韩国等地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因此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我国建筑的材料、构造与装饰,使建筑呈显出丰富多彩的式样,又因民间流传下来的建筑手法常常被采用,使那些带有民间特色的形式传承下来,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一座建筑不论建在哪里,只要看外观就可知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建筑。

构成一个美观又合乎使用功能的空间,是人们的最终目标。

材料的组合过程是经过人们加工制作实现的,人们的思想在制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筑被誉为能够以实物表达人们思想过程的产物。

我国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以群组方式横向为主,对建筑的高度不做过多的要求。

建筑总体主要呈显著横平的线条,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楼阁式佛塔类建筑得以盛行。

也使建筑组群出现横竖结合的立体布局,但除塔类建筑外很少有其他建筑采用这样的布局方式,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在建筑领域彰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形式风格;功能合理;思想过程但凡艺术,尤其是高品质的艺术,其特质就是一个“美”字。

印度的泰戈尔说:“艺术是以美的象征表现人对世界的征服。

”法国的雨果说:“艺术多种用处就多一种美。

”鲁迅说过:“真与美是构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的两大要素。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同时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而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装饰和艺术上。

浅析中国传统艺术的“和”之美

浅析中国传统艺术的“和”之美
范畴的进程 。
关键词 :中国传 纺美学;审美品格 ; 自然;多样统 一;融合 ;和谐
在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 ,和谐常用 “ 和” 、“ 中和 ”这一概念 来表达 , 尤其是 “ 和” 这个概念 , 更富有中国传 统文 化内涵。 “ 和” 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境界 。作 为一种美 学思想渗透到舞蹈 戏 曲、 绘画 、雕塑 、音乐、文学等各个意识领域在 中国,艺术 家强 调 内涵神 韵的和谐 ,西方绘画艺术 的和谐观 强调斗争 中的 “ 和谐 ” 。赫 拉克利特 说: “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 立 的东西产生和谐 ,而不是从相 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 ” “ 互相排斥的 东西 结合在一起 ,不同的音调造成 最美 的和谐 ;一切都是从斗争 产生 的。 东西方文化的基础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不 同 这一 点。 ”中国入主张合二而一 ,强调对立面 的统一与和 谐;而 西方人则主张 一分 为二 ,强调对 立面的斗争。于是在西方美学传 统中突出的特 点是 “以个体为美 ” ,强 调形象 性、生动性 、新颖 性,认 为这是美之所 以为美 的重 要属性 。换句话说 ,” 西方美学 所欣 赏的是 “ 个体 ”和 “ 局部 ” 。中国人侧 重于 内心、意识层面 上的美的追求所谓 “ 中庸之道 ”即是 “ 恰到好处 ” ,而非简单 的 不偏不倚 ;古代西方更多的是关注形 式的和谐 ,如 比例 的匀称 、 色彩的搭配、曲调的和谐等 ,更注 重客观 的数理之美 ,如 比例 的 匀称 、色彩 的搭配 ,认为美在于关系 、尺度 、比例和部分之 间的 适宜 的安排 。它所关注 的是具体化的形式 。西方” 和谐论” 则为西 方 的科技发展与现代化提供 了理论支持。 例如公元前 6世纪 ,毕 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研究乐律,指 出了弦长与音色 的比例美 。他 们注意到 了很多 自然物如植物 , 动 物乃至人 体上均有着 一种协 调 的规律 ,并总 结出形成这种和谐 状态 的比例,即 “ 黄金律 ” ,其 比值 为 1 :1 . 6 1 8 ,也称 “ 黄金分割 ” 。因此,在思维方式上中 中 国传统美学 思想与西方存在着本质 的差异 。 正是 由于思 维方 式 的不 同使 中国传 统艺术 出现 和之美 的整 体特征 。 融汇在传统 音乐戏 曲中的 “ 和” “ 和 ”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有 不 同 的解 释 ,不 同的 时 代 ,社 会 对其 形成 了多种涵义 。最早 “ 和 ”概念 出现于春秋 时期 “ 和 同” 的争论。“ 春秋 战国时期 ,齐相晏 婴在 阐述 “ 和与同异乎 ”时就 说 :“ 和 如 羹焉 。水 火 醯 醢 盐 梅 以 烹 鱼 肉, … …一 气 ,二 体 ,三 类 , 四 物 , 五 声 , 六律 ,七 音 , 八风 ,九 歌 , 以相 成 也 ;清 浊 , 大小,短长 ,疾徐 ,哀 乐,刚柔 ,迟速 ,高下 ,出入 ,周疏,以 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 之?若琴 瑟专 一,谁能听之 ?” ( 《 左传 ・ 昭公二十年》 ) 在 这里 晏婴 对 “ 和” 进行 了精辟的分析 , 指 出清浊、短长、疾徐 、刚柔等不 同的要素之 间相辅相成 、相得 益彰 ,成分与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才会有有 美味之羹与 美妙之乐 。这里 ,晏婴提 出了 “ 和 的相辅相成 ”等朴素的辩证 观 点, 《 国语・ 郑语 》载 :“ 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 断,以他平他 谓 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 归之 。 ”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无 限,人 与 自然 融为一体 。倡 导 “ 天地之和 ”的思想 。老子崇 尚朴 素 自然 ,追求 平和 ;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 产生美感 ,以内心纯朴 自然性情 的复 归作为 乐的实现 。“ 和 ”的最 高境 界就 是 “ 天人 合一” 、“ 天人 以 和” 。在儒家那里就是 “ 大乐与天地 同和” ,“ 乐也者,天地之和 也 ”( 《 乐记》 ) ,真 正的 “ 大乐 ”能够谐调 、协和宇宙与人生、人 与 人、人 与物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就是 “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 之 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 本也,和 也者 , 天 下之达道 也。致 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 育焉 。 ”( 《 中庸 》 )中国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中国古代文化自诞生以来,就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这些思想与观点在数百年间不断延续与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思想与艺术观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也承载了中国古代将来的文化遗产。

一、美学思想的基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于“中和”的哲学思想。

《易经》中讲到“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一思想指出万物都有一个平衡点,正如同阴阳的统一。

美的本质是经过平衡而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平衡,创造了一种和谐的美学世界观。

二、艺术观的内涵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充满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凭借人的智慧去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画卷。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中,景物、人物、品德和文化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升华,艺术家始终坚持“笔意超形”的艺术理念。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中,有几个点需要特别强调:1、修身: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中,艺术家往往都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涵养,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为能够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效果。

2、神韵: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中,神韵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传统的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注重条件的感觉和精神的内涵,强调心灵与自然物的互动与共鸣。

这种表现方式叫做“气韵生动”,它使传统中国画具有一种神秘而深邃的特质。

3、精神内涵:中国古代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往往会在作品中注入深邃的文化内涵,传达一定的思想,而不是单纯的模拟自然。

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有几个方面是特别强调的:1、和谐统一:中国古代认为,和谐的美是一种最根本的美,要达到和谐美,必须追求平衡。

不同的风格、样式、重点都可以在和谐的共存中放光彩。

2、以心为形: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往往会通过自己的精神与情感,组织自然与人造事物的形式,表达出一种精神与情感交汇的动人美感。

从而在达到生动形象的美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象的美。

剪纸艺术与平面构成的和谐美表达方式

剪纸艺术与平面构成的和谐美表达方式

维空间艺术 , 但是经过 两千年 的继承 、 发展 、 变, 演 其传达
方式 已经非常丰富 , 主要有对称、 均齐 、 平衡 、 组合 、 连续等。
作者简介 : 李志宏( 97一)女 , 17 , 山东泰安人 , 师 , 讲 研究方向为美术设计 。
基金项 目: 韶关市 2 0 0 6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 目“ 古典传统图案在 现代设计 中的应用” S S L0 6— 0 ) ( G K 20 0 8 。
88
在 构 图 中 无 论 是 形 态 、 彩 、 质 , 是 在 画 面 中所 具 有 色 材 还
表现和谐 美 , 会像油 画 、 塑等其 他艺术形 式那样 , 不 雕 可
以直 接 地 表 达 立 体 场 景 、 层 重 叠 三 度 空 间 , 是 主 要 依 层 而
据形象在 内容上的联系 , 多使 用组合手法 、 型上 的夸 较 造
张变形 , 从而表 现出 图案 的形 式美 。剪 纸艺术 虽然是 二
认为差异是构成和谐 的条 件与基 础 , 就是说 只有 事物 也
之 间存 在 着 差异 , 有 可能 发 生 协 调 均 衡 的 关 系 , 异 之 才 差
间的协调形成了和谐 的整体效果 。 和谐美也是 中华 民族传统 美学 的重要 范畴 , 早在 老
庄 、 子 的著 作 中就 曾有 过 重 要 的 论 述 , 过 几 千 年 的 传 孔 经
统 一 体 中。 在 和谐 美 的概 念 中 , 仅 并 不 排 斥 差 异 , 而 不 反
剪纸 以粗 犷为 主要风格 , 而沿海靠 江地 带 的 纸则 多细 腻精致 。不管是 什么 地方 的剪纸 , 不管 其艺术 风格 如何
不 同 , 们共 同 的最 显 著 的特 点 是 平 面 结 构 , 就 是 以纯 它 也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首先,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注重整体美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造物构建时常常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建筑师在布局、形式、色彩上注重整体效果和谐,力求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幅和谐美的画面。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布局常常以一池清水为中心,四周建筑物环绕,形成中心对称的布局,使人们在庭院中感受到安静、宁和的美。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造物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深远、空灵的意境,通过造物的布局、形式和细节来表达建筑主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例如,在园林建筑中,经常使用水、亭台、花草等元素,创造出闲适、宜人的意境,使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美好。

建筑师会运用巧妙的手法,如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的布局等,使人们在建筑中不断发现美,产生诗意、思索的情感。

再次,中国古代建筑造物注重材质和工艺的精细处理。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和瓦片等,通过精细的加工和雕刻,创造出独特的质感和纹理。

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工艺和建筑技术的精湛,如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精美的彩绘和浮雕等。

这些精细的材质和工艺处理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水平。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造物注重建筑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代表权力和地位的封建宫殿、代表仁爱和敬畏的宗教寺庙,以及代表家庭团结和繁荣的园林建筑等。

建筑师通过建筑的形式、结构、装饰等方式,传达出建筑主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地位。

同时,这些象征意义也催生了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使建筑成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造物注重尺度和比例的精确控制。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谐调的比例和合理的尺度,力求在建筑造物中达到和谐的美。

例如,经典的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和比例的原则,使整体建筑构造达到均衡和谐的美。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会精确计算各个构件的尺寸和比例,以确保建筑的整体效果符合美学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师范大学结课论文题目浅谈中国艺术之和谐美所选课程艺术修养学院音乐与影视学院班级0804声乐表演班姓名汪洋学号08515205浅谈中国艺术之和谐美每个民族都应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而艺术又有着多种多样的分类和特点。

对于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

中国在世界的各个艺术领域里都闪耀着她无限的光辉和耀眼的璀璨。

不论是从音乐、美术,还是书法、文学。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她独具的特点和艺术种类的繁多世界艺术领域中始终保有鉴定的地位。

中国的艺术,具有线条美,和谐美,形神兼备等特征。

在这其中,和谐美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和谐即“和”,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指审美对象在外在形态上协调,相融合恰到好处。

包括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同时也反映了审美中的主体心境和审美对象的契合。

和的概念,最初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大化的系统化的看法,认为万事万物由水,土,木,火,金五行相辅相成,其内在性能则表现为阴阳,刚柔的相反相成,最终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整体,这便是最高的和谐。

人体天道,也体现了一种“和”,这在本质上与宇宙精神是一致的,故物我能相交相契,而主体所创造的艺术也都应该体现这种精神。

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多次记载了音乐的“和”,《国语·周语》中曾强调音乐要有“平和之声”,《礼记、中庸》中也曾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在美学史上,儒家主中和,要求不偏不倚;道家主至和,要求主体达到物我两忘、万物为一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中,艺术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

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

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

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则可以看出,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突出自然的合规律性,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

儒道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中国艺术的和谐美的理解。

中国的音乐艺术中国的音乐的美是以“声和”为特征的.在音乐形式方面的“和”,即是一系列的音乐元素的对立协调.《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音声相和”即是音乐以和谐为美.《左传》在总结这些和谐时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这里的相成、相济都是指的和谐,相成是不同因素的和谐,相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在音乐的内容上,“和”即音乐表现的情感必须中正和平.中国文化认为,中和的情感是美的情感.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声音,仅有为数极少的音才为音乐采用。

这是因为它们不刺、不噪、不吵,而是圆润、谐和、悦耳,能促进血液循环、胃液分泌、心情向好……旋律写作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流畅,也就是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和顺。

如旋律音程大跳后,旋律线通常会反向进行,来填充大跳留下的空档,以消除大跳的紧张不安;又如不谐和和弦总是倾向于向谐和和弦解决等。

这些正是和谐美要求的结果。

还有二拍子转三拍子(或反之)时,总是要先进入散板、流水板,或突然休止,以此过渡来避免转换之突兀不适。

与此相仿,和声作远关系转调时,往往需要几个近关系调性和弦作中介;在奏鸣曲式的主部与副部之间总要有个连接部;歌剧序曲中的不同形象间也常少不了一个音乐过渡……为什么?就是出于对和谐美的追求,故而调和各种对立因素间的矛盾。

再如一部曲式中的起承转合四句头,那么自然地顺势而行,流淌而去,正是和谐美在音乐结构上的一大表现(如《孟姜女》《乌苏里船歌》的主体部分等)。

另外,音乐的一个独特现象——强调重复,某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和谐美的一种体现——维护稳定。

同时在声乐艺术中,和谐同样体现着它的重要性。

在演唱时,歌手或激亢奔放,或低沉柔美,或召示时代的强音,或抒吁人生的感喟。

它以独特美质,撼人心魄的力量观照着人们的生活。

它立体地、多层次地释放着生命个体对生活的感悟,并将每一个个体的感悟融合到一个群体的共鸣当中,从而化小我为大我,变对立成统一,融个性于共性,在圆融的境界之中,完成生命意识对于生活存在的认知、理解、热爱与推进,以更为辽阔的空间背景和更为超拔的视野境域,用声音的鸣响达成生命与生活的对接。

展示着和谐的魅力。

中国的美术艺术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

除了前文提到的年画外,还有剪纸、风筝、玩具、刺绣等,这些艺术作品中无一例外地都含有美术的元素。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其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人民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具有信手拈来的随意性艺术特点。

在民间,这些形式活泼、内涵丰富的小工艺品经常作为心意的载体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流,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睦发展。

另一方面,民间美术所透漏出来的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即推崇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物极必反、相生相克的周而复始的分合哲理。

因此在生死凶吉、道德美丑、得与失等观念上,都讲转化与联系,以乐观态度、平常之心看待未来与客观世界,以此来借物寄情,歌颂生命,传送情爱,交流情感等,这本身就体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

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美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在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里,中国美术面临的是比以往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虽然在经济发展中艺术受到商品化的巨大冲击,但经济成分的多样性也使中国美术的表现形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格局。

除了美术作品之外,文学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书法、摄影、电影电视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和谐精神。

最典型的莫过于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了。

该作品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

由于对“拓片”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的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的巧妙运用,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

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奥运会基础形象元素之一,广泛应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场馆内外的标示和装饰、赛时运动员和观众参赛和观赛指南等。

同时还将应用于奥运会电视转播、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等,丰富人们的奥运会体验。

奥运会体育图标是构成一届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也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

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的巧妙运用,使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和整体组合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中国的书法艺术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随着对汉字书写审美要求的逐渐提高遂演变成了书法艺术,以书法来表现艺术,反映历史;同时,历史也离不开书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字符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历代书法家的引领、推动,从而使中国书法形成了一门学科、一门汉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和谐美,可以说是东方特有的一种审美观念。

是一种感觉美,模糊美。

透过书法作品,我们又能得到精确美的效果,中国书法家在创作时独具匠心,点画事宜纵横合度,结构自如,布局完整,从心所欲,随意挥洒进入妙境。

中国书法艺术。

从最初的实用性书体,逐渐上升为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审美艺术,形式越来越纯粹,艺术语言越来越抽象;同时,现代意、识设计手段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无论如何发展,书法艺术都要注意内核即创作者表达的感情和采用何种书体要和谐,与内容也要和谐;同时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让观赏者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有一种亲近感。

容易达成共鸣。

中国汉字有本身发展的规律制约,中国书法的创造和发展不能无限度胡乱的发展,要向人性化、和谐美方向发展。

书法作品中的一点往往成为这个字的准则,一篇中的第一个字往往是全篇的准则。

点画有机地组合在字中,单个字有机地聚集在篇中,众多的变化、丰富的形质、无限的情趣都有机地结合起来,熔铸在一个活泼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中,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界。

《兰亭序》324个字中,不知有多少神妙变化,有多少矛盾,又能统一成有机的整体,构成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和谐美,是人类生存理想的共同追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们要遵循和谐的书法审美规范,完善书法创作的审美要求,如同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一样,重视书法艺术的和谐美,才是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真谛、提高书法审美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里,代代炎黄子孙秉承着从古至今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和谐”的精神,传承着我们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在世界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将这种古老的精神延续下去,在艺术和文化中充分的将其体现出来,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份和谐,为我们的民族增添一份辉煌。

参考文献: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王萍.真与美的内涵[J].北方论丛,2006,(04).摘自2007年12月10日东方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