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
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第一章一:解释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二:龚自珍如何揭示清末衰世的?第一,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第二,揭露封建官僚的昏庸腐朽第三,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第四,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三: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
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四: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1、相信“民心可用”: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
(“由民间自行团练以保村庄,或由府县雇觅壮丁以资捍卫”。
)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号召沿海居民“群相集议,购买器械,聚合丁壮,以便自卫。
如见夷人上岸滋事,一切民人各准开枪阻止”。
)2、主张“藏富于民”:“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蓄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
”3、改革措施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五:解释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六: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A.强调人才的重要性B.人才的标准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安顺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安顺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道2、老子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3、商鞅法政思想的出发点:人性好利论4、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兼爱、尚贤5、秦始皇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1)、天下统一于皇帝,徒弟、臣民无不为皇帝所用(2)、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3)、维系大一统政治秩序,构建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6、李世民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政思想、法制思想、谏议思想。
7、王阳明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心即理”与“致良知”8、王阳明的地方治理主张:社学、乡约、“十家牌法”。
9、王通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爱民厚生、轻徭薄赋、宽刑狱。
10 、曹操刑名治国思想表现在:(1)、运用刑杀等强力手段整治和抑制地方豪强。
(2)、注重赏罚在统治军队和管理各级官员中的作用。
(3)运用军法组织农业生产。
11、三玄指:《庄子》、《老子》、《周易》、12、荀子“礼治思想”以“性恶论”为前提。
二、名词解释1、墨子的“尚同主张”墨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一旦人类社会产生了政治上的统治者,就有了同一人们意见的力量,每个人都应该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服从君主的意见,以君主的好恶为依据,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
2、顾炎武顾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初名继坤,后更名绛,1645年清兵攻破南京,顾炎武励志恢复明朝,更名炎武,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3、王安石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抚州临州(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好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4、王安石的五行说王安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极,五行是从太极而来的,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五行的变化产生万物。
5、王阳明的“明德亲民”思想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德亲民’’的德治思想,即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6、玄学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学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一、祖先崇拜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
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
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天命:上天授命之意。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
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
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2、要体察民情。
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
“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
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政治复习提纲
政治复习提纲随着高考的临近,政治复习成为考生们备战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政治理论、国家制度、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考生们系统地复习政治,下面将提供一份政治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政治理论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基础,对于理解政治运行规律、分析政治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
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考生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
二、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机构、政府职能等内容。
在复习国家制度时,考生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组织形式:总统制、议会制、内阁制等。
2. 国家权力机构: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3. 政府职能:立法、行政、司法等。
三、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在复习法律法规时,考生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宪法: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2. 刑法:刑法的基本原则、刑事责任、刑事诉讼等。
3. 行政法: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等。
四、政治实践政治实践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政治实践可以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情况,对比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加深对政治学知识的理解。
在复习政治实践时,考生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议会制等。
2.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巴西的总统制、印度的议会制等。
政治学复习提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复习提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复习提纲1(1-4讲)一、政治的涵义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含义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新儒学代表徐复观说:“修己治人,在儒家是看作一件事情的两面,即是所谓一件事情的‘始终’‘本末’。
因之儒家治人必先修己,而修己亦必归结于治人。
内圣与外王,是一事的表里。
所以儒家思想,从某一角度看,主要是伦理思想,而从另一角度看,则是政治思想。
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第二种,从法律角度解释政治。
西方近代以来,自然法学派和纯粹法学派的思想家、法学家、政治学家,都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过程就是制法、守法、执行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
第三种,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
第四种,认为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期末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1.经世致用之学(填空、选择P3)4.中国无政府主义(填空、选择P130)6.三民主义(填空、选择P225)2.《资政新篇》(名词、简答P36)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
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思想文化上主张破除陈规陋习,开办学校、医院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严禁鸦片输入。
《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但由于缺少施行的多种条件而没有能够实行。
5.“联省自治”思潮(名词P214)“联省自治”思潮是2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中国国内的一些地方军阀和以胡适、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了“省自治”、“联省自治”的主张。
其基本内容是:首先实行省自治,由各省自定宪法并依省宪法组织省政府,然后由各自治省选派代表,组成联省会议,制定莲省宪法以使中国成为统一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它曾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后,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
7.科玄论战(名词P179)1923年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展开了“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科玄论战”,亦称“人生观论战”。
玄学派公开否认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宣扬“自由意志”;科学派认为人生观离不开科学。
双方论战的焦点主要是由科学还是玄学来解决人生观问题。
科玄论战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是唯心主义阵营中的一场混战。
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瞿秋白等也著文参加争论,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剖析了这场论战的实质,澄清了思想界的混乱局面,宣传了科学的人生观理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纲
1、萧公权的政治思想分期
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特点(简答题)
3、孔子的仁、礼观点,仁和礼的关系
4、孟子、荀子思想比较(人性论、仁政与隆礼重法、民和君的关系、民本思想)
5、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6、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的区别
7、韩非的法、术、势以及法和术的关系
8、董仲舒的思想(君权至上、以天道制约君主、天谴、三纲五常)
9、魏晋玄学的含义、对名教和自然关系的理解
10、韩愈的性、情以及两者的关系
11、理学的含义、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12、中体西用的提出过程
13、康有为的大同书所阐述的思想
1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重点是民权、民生),权能分离的含义,五权宪法
15、胡适的社会不朽论(名词解释)
题型
填空题:1分,10道
名词解释:5分,4道
简答题:8分,4道
论述题:13分,2道
分析题:12分,1道。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经世致用1、【兴起的背景】①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鸦片战争是剧烈的社会变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引起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辱强国的途径。
③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主张务实和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学说逐渐兴起。
2、【兴起】①“经世致用”之学是作为清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学、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兴起的。
②“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变相的主要标志。
③其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勇敢的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向占据统治地位的汉学和理学发起挑战。
代表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主要的主张:他们提出,应当注意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还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提出变更法度,实行社会改革的主张。
他们还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二、龚自珍的更法改制主张1、【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后人将其著作编纂为《龚定庵文集》《龚自珍全集》2、【龚自珍的思想】:一是对清王朝面临“末世”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提出了更法、改制的社会改革思想。
①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龚自珍大胆的指出,当时的社会已是“日之将夕”的衰世。
龚自珍对清朝吏治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以皇权为绝对权威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滋生腐败的、麻木不仁的官僚制度。
他对并没有停留在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上,他认为造成封建官僚制度腐败的原因在于帝王专权和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
龚自珍从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中,预感到社会动荡和变乱为期不远了。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纲要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2*8’=16’)1.校邠庐抗议答案一:取自《中国政治思想史》此书成书于1861年后,是冯桂芬在上海任职期间所作,书中对中西的状况做了比较,指出了中西方的差距,并比较早地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同时冯桂芬还在书中讨论了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等一系列问题,希望以此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体现了冯桂芬的爱国情怀。
答案二:取自百度百科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
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本书作者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林则徐的学生,受其师影响,有强烈的经世意识。
本书40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个方面,是当时著名的鼓吹改革的代表者。
2.《大同书》《大同书》是康有为1884年在他27岁时所写。
在这本书中,康有为通过大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全面直接系统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理论,如其反专制的进步思想,倡导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其特点是反专制主义而美化资本主义。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新标志,其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的内容。
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1)苦乐观(1)平等观(1)仁爱观大同思想的制度设计:经济状况:废除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社会结构: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社会实行自治制度,是个无国、废兵的世界,全世界合为一公政府,只有议员,没有行政官员政治原则:实行民主管理。
3.《海国图志》答案一:取自《中国政治思想史》成书者魏源,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述及各国历史沿革、行政区域、民情风俗、人口土地、物产矿藏、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它使中国人认识到,远离华夏万里之外的各国并非是古时候的蛮、夷、戎、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明,从而对这些外“夷”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25页word文档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导言部分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功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既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又包括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思想主张;同时,中国政治思想史又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它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第一,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决定在研究中既要具备政治学的理论水平,又要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基本修养。
第二,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在研究中要辩证分析。
第三,思想学派之间的联系性,决定在研究中要注意整体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
文化价值即中国政治思想史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现代价值是指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价值,即如何使传统为现代社会服务。
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弘扬超越与借鉴融合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3)立足本学科与扩大学术视野相结合。
(4)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
二、先秦部分6、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1)封闭的地理环境;(2)家长制的家庭关系;(3)早期部落间的征服(4)原始部落联盟;(5)土地公有制度;(6)君主专制制度7、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1)宗法制度;(2)分封制度;(3)井田制度8、东周时期两个阶段和具体年代、各自的时代政治经济特征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453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至公元前221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法和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03708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纲要 考前复习资料(纯手打)
03708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纲要考前复习资
料(纯手打)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纲要考前复资料
简介
本文档是针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纲要》课程的考前复资料。
旨在提供清晰的概述和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以帮助学生高效备考和复。
主要内容
1. 近代中国国情概述
2. 清末民初政治形势
3.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4. 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5. 抗日战争及其背景
6. 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7. 当代中国政治形势简析
知识点总结
-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 中华民国的成立与辛亥革命的意义
-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建立
- 抗日战争的发展和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
-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 当代中国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
复建议
1. 熟记重点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关键事件。
2. 注重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演变过程。
3. 针对试卷常见题型进行模拟练,如选择题、解答题等。
4. 制定复计划,合理分配时间,不要过度追求记忆细节,侧重
整体把握。
注意事项
- 本文档为辅助复资料,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综合复。
- 如有不确定的内容,请参考可靠的历史资料作为准确依据。
祝您考试顺利!。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国家起源的传说①契约说②冲突说③贸易说④⽔利灌溉说⑤战争说⑥圣⼈造福说封建制度的含义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关系;2.形成了与封君封⾂相适应的封⼟制度;3.中央势⼒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独⽴的政治权⼒东⽅专制主义(魏特夫)1,这种社会是⼀种“⽔利社会” ;2,政治权⼒的集中和专制;3,⼀切完全归皇帝所有;4,东⽅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垄断;6,东⽅社会没有法律;7,东⽅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政治决策:以占⼘决定,建⽴专门的⼘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政治执⾏:①是召集⼤⾂发表誓词,如和有扈⽒作战的《⽢誓》“⾏天之罚”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内廷:宫内事务2、地⽅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国、候伯。
⼤国⾸领为伯。
3,⽅国对夏朝天⼦的义务: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商朝的⾏政制度——内外服1)内服:第⼀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第⼆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第三类是宗教⽂化类职官:⼘巫史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2)外服:诸侯或⽅国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种⽅国与⽅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宗和⼩宗。
周王⾃称天⼦,称为天下的⼤宗。
天⼦的除嫡长⼦以外的其他⼉⼦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是⼩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宗。
诸侯的其它⼉⼦被分封为卿⼤夫。
卿⼤夫对诸侯⽽⾔是⼩宗,但在他的采⾢内却是⼤宗。
从卿⼤夫到⼠也是如此。
逐渐建⽴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对被征服⼟地和⼈民实⾏统治的⼀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和财产⽅⾯的再分配制度。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部分一、萧公权对思想史的时段划分1、创造时期(先秦时期)2、因袭时期(先秦至宋元)3、转变时期(明初至清末) 3、成熟时期(三民主义成立)二、传统的政治思想的特点1、政治中的人是一种伦理人没有独立的人,只有在各种伦理关系网中的人。
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讨论如何“正己正人”的问题,讨论如何影响改造人的问题。
政治学实际上是“人学”。
2、政治的过程是一个德治的过程政治的本质就是君主和圣贤用自己的佳言懿德、人格魅力去感化人民,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或感化的过程。
就是修、齐、治、平的过程。
3、人治而不是法治从性善论和可知论出发,假定存在全知全能的和英明慈爱的统治者。
因此,必然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圣贤身上。
既然统治者是全能的,一切都可以管。
因此,无需法治和民主,传统政治是人治和专制而非法治。
4、义务本位与差序格局强调等级尊卑,在上者对在下者自然享有特权。
特殊主义而非平等的普遍主义。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
3、政治至善论和政治浪漫主义认为一种至善的境界是可以通过人的道德修为在人间实践,达到最美好的境界。
三、仁的含义1、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人”来对待,是人的最基本2、爱人。
3、重民。
这是仁在“爱人”的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
4、修身。
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5、“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四、礼的含义礼是一种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秩序的典章制度、仪式条文和行为规范。
五、礼和仁的关系1、礼和仁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导言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内容及对象“政治学说史作为一门学科要阐述政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地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派别的斗争中进行的。
”——苏联学者“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行政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中国学者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理想国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理想国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及政治权术理论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改造等的理论、方针政策;研究这些理论方针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追求和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注意学科自身的认识规律循序而进;注意借鉴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的经验和教训阶级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2、研究层次:列传式研究流派研究社会思潮和时代重大课题研究重要概念的研究各种政治思想的对比研究参考书目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1924年版谢无量:《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叶祖灏《中国政治思想精义》,(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先秦的时间断代: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朝代更迭: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一、夏商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特征:以一个主要方国为核心的联盟帝国,方国的核心为朝。
思想政治理论课复习考试提纲
思想政治理论课复习考试提纲思想政治理论课复习考试提纲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规律3、对立统一规律(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的作用。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真理的标准4、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初中中国古代政治复习提纲完整版
初中中国古代政治复习提纲完整版一、政权更迭与王朝的兴衰
- 1.1 时间背景
- 1.2 政权更迭的原因
- 1.3 典型的政权更迭事件
- 1.4 王朝的兴衰原因
二、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的特点及演变
- 2.1 君主制度的特点
- 2.2 封建制度的特点
- 2.3 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 2.4 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演变
三、官员及其选拔制度
- 3.1 官员的职责和作用
- 3.2 官员的选拔制度
- 3.3 官员选拔制度的优缺点
- 3.4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四、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 4.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4.2 科举制度的选拔和晋升方式
- 4.3 科举制度的影响
- 4.4 科举制度的弊端与衰落原因
五、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
- 5.1 土地制度的演变
- 5.2 土地制度的影响及其弊端
- 5.3 农民起义的原因与影响
- 5.4 农民起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六、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及其启示- 6.1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 6.2 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
- 6.3 考试制度与能力培养
- 6.4 社会等级制度与社会公平
七、古代中国政治的评价
- 7.1 成就与贡献
- 7.2 弊端与不足
- 7.3 对现代政治的借鉴与启示
以上是初中中国古代政治复习的提纲,涵盖了政权更迭、君主制度与封建制度、官员及其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及其启示,以及对古代中国政治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自动保存的)
一名词解释性三品说:.性三品说最早由董仲舒提出。
由于“人副天数”,天赋的仁(善)与贪(恶)两性落实到具体的人身,由于配合和比例的不同形成了三品(三等),即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圣人之性;先天性恶,教亦不能善的下品“斗筲之性”和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
董仲舒性三品说的基调仍是性善,先天性善(善质)是为了维护纲常人伦的绝对性,后天性善则是为了说明君主统治和教化的必要性,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从人性论上为道德的至上性和君主的权威性作了论证。
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性、性善论: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
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
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荀子从、性恶论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的无止境说明了人性恶、人本性好利。
由于人恶的本性,破坏了社会秩序和财产关系的稳定,社会道德也因此沦丧。
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大学》。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一、名词解释1、小国寡民: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具有以下特征:①国家的规模狭小,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③在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的政治理想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是相违背的,他否定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实事。
但是在另一面,老子倒退的历史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商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3、至德之世(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把自己的理想中的社会称为“至德之世”或者“无何有之乡”。
“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
庄子否定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4、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的境界。
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5、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人性善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6、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
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
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
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
7、黄老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
重振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老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建立在秦末的政治经济严重破坏,内忧外患的基础上。
主要内容有: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通过“清静无为”的政治指导思想恢复经济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盼。
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无为”是要改变秦王朝的暴政,继承了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的“无为”的同时也主张用儒、法等德教的治国思想,以便有效的治理国家,主张文武并用。
③罚不轻薄,约法省刑。
相对秦朝的暴政,包含着去苛从宽,删繁就简,实行罪罚相适应的理论。
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思想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到来。
8、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成为统治者用以规范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2000多年来,它一直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9、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
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
10、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唐帝国呈现出一片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之貌。
但隋朝由盛而衰的局面引发了李世民君臣的深刻反思。
得出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为了防范前车之鉴,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
11、无君论:鲍敬言认为,伴着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庶民的苦难,得出君主是万恶之源的结论。
他对后世儒家所弘扬的“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等名教思想持否定态度,并以天地及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平等性,批判了君主和身份等级,向往无君政治,主张废除“尊卑有序”的君主政治制度,提倡平等。
12、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
他认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提出心和行的统一才是儒家之道的全部,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3、经权思想: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变或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
经权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守经与权变的理论,是对道德冲突的理论思考。
14、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
二、大题(如果是简答题就写少点,论述就写多点哈,这里没法帮大家分类了)1、为什么说周公的天命不常比商人受命于上帝的思想要先进(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周公不仅用天命不常的观念对商周之际的历史进行了了解,而且也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2)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周公并没有停留在商人“受命于上帝”到的认识水平上,而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3)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它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周公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4)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统治者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民情。
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
周公虽然并没有否定天的意志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而是强调从民情中体察天命。
这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学的,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
(5)夏,商时,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命,认为君权天授。
但是商纣王的覆灭,无情地证明了君权天授的荒谬。
周人虽然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决定的但天命的转移并不是任意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德”,即谁有德,天命就转移到谁身上,一见其无德,天命就迅速转移。
所以商纣王覆灭,周文王勤政爱民,顺从天意,故天命转移到周文王。
这为周的统治得到了民心的支持。
2、为什么说性善论、性恶论是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于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
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因此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3、试述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为了解决永恒的法则与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1)“经”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的是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
调节有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更化”,二是“有道伐无道”。
(2)“更化”是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
在他看来,王朝更迭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道的内核即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君主制度的万世一系,永世长存。
(3)“有道伐无道”指的是易姓更王,君权交替。
董仲舒把道和行道者分开来认识,成功地解释了政治原则与政权更迭的内在联系,为中国封建时代频繁的王朝交替找到了合理依据。
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儒家政治理论经过董仲舒的一番加工,更具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4、试述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是用倒退的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
文明时代的一切事物,在庄子看来都是道德衰败的表现。
虽然不符合社会实际,但却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为圣。
他们不仅不值得效仿,且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他们不是治天下,而是乱天下,与盗贼没什么差别。
不同的是,盗贼窃财则被拘,君主诸侯窃天下却成为国家统治者。
(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他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道德相违背的,这些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
礼义兼让,也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但庄子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3)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历史上那些先圣留下来的经验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下来的。
现实生话中伪诈现象、盗窃之行,都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结果。
5、试述唐太宗重贤思想和法治思想的主张。
A、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
(1)李世民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
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完备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度。
(2)李世民任人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