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临床血液检验的考点
临床血液检验是临床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多项检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点: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
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2.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
白原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血液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
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4.血涂片检查:包括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等的检查。
需要掌握正
常和异常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临床意义。
5.红细胞沉降率(ESR):用于检测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
需要掌握其正常范
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考点,具体的考点还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血液检验红细胞检验(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分型】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此型又称轻型再障.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检验】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
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
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部位:主要是肘静脉。
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就是人类最初得造血组织。
血岛就是人类最初得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得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得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就是血细胞分裂得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就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得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得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与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得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与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得就是磷脂与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与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就是阴性反应。
血液学临床必学知识点
血液学临床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血液学临床必学的知识点:
1. 血液成分: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和抵抗感染,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是含有各种营养物质、荷尔蒙、抗体和凝血因子等。
2.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含有铁,能够结合氧气。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出贫血的程度。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负责止血的细胞碎片,它们可以聚集在血管受伤处形成血栓。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止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4. 血浆凝血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它们可以在血液凝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凝血功能可以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评估。
5.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白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6. 血型与配型:血液中存在多种血型系统,如ABO血型和Rh血型。
匹配合适的血型对于输血安全非常重要。
7. 血液病理学:血液病理学是研究血液病的学科,包括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等。
了解血液病的病理变化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8. 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是评估血液状态的常用方法,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
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病。
以上是血液学临床必学的一些知识点,对于了解和处理与血液相关的临床问题非常重要。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绪论一、概念(1)血液学:(2)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3)临床血液学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二、血液学和临床的关系(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应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胜场各种造血细胞过程称为造血1、胚胎期造血: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1)中胚叶造血期:时间:人胚发育第2周-第9周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六周,至胚胎第7个月逐渐退化。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张骨髓已开始造血,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此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汇总】临床血液学检验的13个知识点
【汇总】临床血液学检验的13个知识点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
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医学教育网现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13个知识点整理如下。
1.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是一群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2.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或在补体参与下使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出现的溶血性疾病。
3.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的合成由基因决定,当控制基因发生却是或突变时,珠蛋白合成障碍或合成结构异常的珠蛋白的肽链,导致红细胞形态结构,功能改变,破坏加速,出现以溶血性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4.血友病-是一组由遗传性凝血因子Ⅷ,Ⅸ基因缺陷,基因缺失,基因突变,基因插入等引起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出血性疾病。
5.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称为血液凝固。
6.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不再制造红细胞,医学|教育网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制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成为髓外造血。
7.溶血性贫血(HA)-是因某些原因使红细胞过早,过多的破坏,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发生的一种贫血。
8.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贫血。
9.简述血细胞发育的一般规律。
除了巨核细胞由小到大,其余血细胞在由原始到成熟的过程中均是-胞体大-小,胞浆多-少,胞核大-小,染色质疏松-密集,核仁清楚-模糊-消失,核浆比大-小。
10.简述骨髓象低倍镜和油镜下观察的内容?低倍镜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情况是否良好;判断骨髓增生程度;巨核细胞计数分类;全片观察有无体积大或异常细胞。
油镜:有核细胞的计数及分类:200~500个;观察细胞的形态;有粒系、红系、单核系、淋巴系、浆系、巨核细胞系、非造血细胞、有无寄生虫、其他明显异常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 3〔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 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化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头消灭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转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逝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量标准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增生极度活泼1:1 >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明显活泼10:1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泼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增生减低50:1 5~10 造血功能低下增生极度减低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5、原粒胞质少,透亮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 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 7—35 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 病态造血时,可消灭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特别。
10、布满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消灭棕黑色颗粒。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检验红细胞检验(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分型】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
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
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
此型又称轻型再障。
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
【检验】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如穿刺到增生灶,骨髓可表现为增生良好,红系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粒系减少,主要为晚期及成熟粒细胞。
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以脂肪细胞较多见。
③.骨髓活检:对诊断AA有重要价值。
可见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0.34)。
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并可见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诊断】国内诊断标准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②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③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AAH、PMF、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再障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类型的AA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
诊断为AA后,应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综合分析进行分型:IDA至今仍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在铁的摄入不足、铁的需要增加及失血等情况下,机体出现长期铁的负平衡而导致缺铁。
铁缺乏包括:储铁缺乏(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和缺铁性贫血(IDA)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临床特点】主要由贫血的常见症状、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缺铁的特殊表现组成。
除有乏力、心悸、虚弱等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和体征外,缺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各种含铁酶活性下降而引起的上皮组织的变化,如口角炎、舌炎、舌感觉异常和烧灼感;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易折断;指甲无光泽呈条纹隆起,严重时指甲扁平甚至凹陷形成“反甲”。
儿童患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感觉刺激反应减弱、生长和行为发育迟缓等表现,而异食癖(异嗜症)是儿童IDA的典型表现。
约10%的IDA患者有轻度脾大。
【检验】1、血象:IDA患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但因缺铁的发展阶段不同,贫血的轻重不一,血象表现不同。
早期常无贫血,当缺铁加重时出现轻度正常细胞性贫血,红细胞数可在正常范围,Hb下降,红细胞形态镜下观察已有变化,RDW升高,RDW配合MCV可对IDA进行诊断/鉴别诊断。
随着缺铁进展,RBC 和Hb进一步下降,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镜下可见红细胞大小形态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呈环形。
WBC和PLT计数一般正常,慢性失血者可有PLT 增多,贫血较重的儿童患者可有PLT减少。
钩虫病引起的IDA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Ret检测:大多正常,但急性出血造成的IDA,Ret可明显增高,IDA患者服用铁剂后Ret可迅速升高,常于1周左右达到高峰。
Ret是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进行相关检测可用于IDA与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血红蛋白病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目前一些血细胞分析仪可通过直接测定或公式推算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其降低对铁缺乏的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铁缺乏的筛检和IDA的诊断作用均优于传统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指标。
2、骨髓象: IDA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个别患者减低。
主要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值降低。
增生的红系细胞以中、晚幼红为主,其体积较正常为小,胞质少而着色偏蓝,边缘不整,呈锯齿状或如破布,显示胞质发育落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胞核小而致密、深染,甚至在核的局部呈浓缩块状;表现为“核老质幼”的核质发育不平衡改变。
分裂象易见。
粒细胞比例相对降低,各阶段间比例及形态基本正常;巨核细胞系正常;淋巴/单核细胞正常。
骨髓象检查不一定在诊断时需要,但当其与其他疾病鉴别困难时需进行。
骨髓铁染色:IDA患者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储存铁缺乏,即细胞外铁阴性。
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缺如,且颗粒小着色淡。
本法是诊断IDA的一种直接而可靠的方法。
3、铁代谢检查:在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IDA时相相关检查主要有:①.血清铁蛋白(SF):IDA时SF<14μg/L(女性<10μg/L)。
但SF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②.红细胞碱性铁蛋白(EF):IDA时EF<6.5μg/细胞。
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IDA患者SI 明显减少。
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IDA时该指标增高。
TS是血清或血浆中铁和转铁蛋白浓度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IDA时该指标降低。
临床上将以上三指标同时检测,对IDA的诊断和与慢性疾病、其他储铁增多的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④.血清转铁蛋白(sTF):IDA时机体sTF明显增高。
⑤.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在IDA早期、其他骨髓增生性贫血(如溶贫)和红细胞增多症时sTfR均可增加。
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FEP量的增加可间接反映铁的缺乏,敏感性仅次于SF和EF。
4、其他检验:缺铁性贫血的彻底治疗有赖于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查清病因及原发病极为重要,为此还需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如粪便的潜血检查(OB)、虫卵检查,尿液的检查,肝肾功能的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免疫学检查,胃肠道的X线、胃镜检查等。
【诊断】IDA的诊断应包括确定是否因缺铁引起的贫血和明确缺铁的原因。
诊断常采用检测指标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IDA的诊断标准:符合第①条和②~⑨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为IDA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②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③血清(血浆)铁<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④转铁蛋白饱和度<0.15;⑤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全血),或FEP/Hb>4.5μg/gHb;⑦血清铁蛋白(SF)<12μg/L(国内诊断缺铁的标准有采用<14μg/L或<16μg/L,一般主张将SF <12μg/L表示储铁耗尽,SF<20μg/L表示储铁减少);⑧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5nmol/L(2.25mg/L)(R&D systems);⑨铁剂治疗有效。
2、鉴别诊断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IDA的形态学特征,应注意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三)巨幼细胞贫血(MgA)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也称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
特征:骨髓中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外周血为大细胞性贫血。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
在我国以缺乏叶酸导致的营养性MgA多见,因缺乏内因子导致的恶性贫血少见(北欧多见)。
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MgA的突出特点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的症状。
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主要引起造血组织的细胞和更新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上皮细胞)出现异常改变,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并伴胃肠道症状。
MgA起病隐匿,为慢性进行性贫血,除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外,还可有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如镜面(俗称牛肉舌);食欲缺乏,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时,常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对称性麻木、下肢步态不稳和行走困难,小儿及老年患者常表现为脑神经受损的精神异常,如抑郁、嗜睡和精神错乱。
【检验】1、血象:外周血象为本病最重要的起始筛选实验,观察血涂片细胞形态对诊断很重要。
本病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增高,MCHC正常)。
RBC和Hb的下降不平行(RBC的下降更明显)。
血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明显大小不等(RDW增高),形态不规则,以椭圆形大红细胞多见,着色较深异形红细胞增多,可见巨红细胞、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或豪周小体,又称染色质小体,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的残余物)及有核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