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合集下载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恰逢秋高气爽之时,人们会在此日重视祭祀祖先,感恩生活,同时也以登高、赏菊等习俗来庆祝。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相传农历九月九是一个瑞气盎然、阳气渐消的日子。

古人认为阳气渐衰而阴气渐旺,这一天阴气极重,人们容易生病。

因此,为了驱邪辟秽,人们开始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以祈福健康和长寿。

据《晋书·箴外传》记载,重阳节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

东晋文学家陶潜(字元亮)在其《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他与隐居山林的渔父一同庆祝重阳节的故事,这也被认为是重阳节产生的重要历史文献。

从那时起,重阳节逐渐流传开来,并在唐代时更为普及。

唐代文学家杜甫的《重阳与诸暨韵》一诗中写道:“重阳乏人问,落叶满空山。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关注。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迎秋登高迎秋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相约一同登高,寓意着超越困境、迎接新的一年。

不论是登山、爬楼,还是前往郊外观赏秋景,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丰收和辞旧迎新。

2. 赏菊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菊花作为秋季的代表,被视为吉祥、秀丽和坚韧的象征。

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园,人们都会精心布置并观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菊花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3. 饮茱萸酒重阳节人们还会饮用茱萸酒。

茱萸被认为是驱邪祛病的草药,人们相信饮用茱萸酒可以保健身体并辟邪。

此外,茱萸酒也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被视为重阳节的特色美食之一。

4. 祭祖重阳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期之一。

人们会整理家族的祖先牌位,准备祭品并将其供奉在祭坛上。

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5. 佩戴艾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艾草。

艾草在农村地区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保健养生的功效。

人们会将艾草制成小包,佩戴在身上或悬挂在家中,希望能辟邪避疾,保平安。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自于古代的重阳祭祀活动。

重阳节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也被称为“踏秋节”或“重九节”。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重阳的来历1.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的散户许由和他的两个义子,被一位大雁引领着,穿越河山到达了一座高山。

这座山上有个仙人,告诉他们吃这座山上的秋菊是解除瘟疫的良药。

于是,许由和他的义子们带回了这些秋菊,并将其分发给百姓,如愿以偿地避免了灾难。

九月九日是秋分后的第九天,正值阳气旺盛之时,人们于是开始在这一天登高采菊,并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习俗。

2.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意着华夏文明中关于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历来崇尚孝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是崇尚老人、孝敬父母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关心关爱年长者的特殊日子。

二、重阳的习俗1. 登高迎重阳重阳节最典型的习俗之一是登高迎重阳。

人们纷纷到郊外、山间登高远望,一方面是为了欣赏秋天美好的风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邪、祈福。

登高迎重阳的习俗代表着希望超越困难、迎接新的挑战,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赏菊品茶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也是赏菊的好时机。

人们在赏菊的同时,还可以品尝传统的菊花茶,以此祈求健康和长寿。

赏菊品茶的习俗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象征着对自然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敬重。

3. 吃重阳糕和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品尝重阳糕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糕点,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作而成。

菊花酒则以菊花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

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的习俗是人们庆祝节日,增进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

4. 赛龙舟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竞渡船,由20-80名划手组成的队伍在船尾齐声划桨,力争最快地冲过终点。

赛龙舟既是体育竞技,也是对中国古代爱国将领屈原的纪念,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或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重要节日。

本文将从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来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一、重阳节的历史起源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曹孟德的文学家,他在九月初九这天患了重病。

朋友告诉他,在九月初九的这一天,山中有高阳花草,可以去那里躲避瘴气,恢复健康。

曹孟德按照朋友的建议,独自前往山上,结果康复了。

自此,九月初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赏秋:重阳节是登高赏秋的好时机。

人们会在这一天踏青登高,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变幻。

登高的过程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也象征着追逐更高境界、超越自我的意义。

2.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糯米、红枣、桂花等制作而成。

人们相信吃重阳糕可以祛蛇蝎毒虫,驱除瘟疫。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互相赠送重阳糕以祈福祥瑞。

3. 剪艾蒿: 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剪艾蒿。

据说艾蒿可以驱邪、防病,人们会将剪下的艾蒿插在门前或者床头,以驱除邪气,保佑身体健康。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尊老敬老: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是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爱和尊重的表达。

这个节日提醒人们要尊敬和孝敬年长者,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倡导健康: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有益于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同时,重阳糕的制作采用天然食材,寓意健康和长寿。

这些传统习俗都倡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丰富文化内涵:重阳节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登高赋诗,品赏秋景,到剪艾蒿、糕点制作等传统习俗,都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景色,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能够心怀敬老之情,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转瞬又迎来我国的重要民俗节日重阳节。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吗?坚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晰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重阳节习俗和来历,感爱好的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其次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旧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1、源于易经《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在我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有寿命漫长、安康长寿的寓意,而双九也叫“重九”,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2、源于祭天活动此外重阳节的源头还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当时已经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同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祀仪式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大局部地区都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而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因此古代九月都有祭祀大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开展,祭火的习俗渐渐消逝。

今日的重阳节,被给予了新的含义,在1101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奇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打算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习俗一、赏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存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困难,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就是阳历的十月中旬,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带您一起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文化。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东吴的名将黄盖在九月初九时病倒,后来通过爬山、插茱萸、喝菊花酒而痊愈。

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人们就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传统。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这一天正值金秋时节,气候宜人,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爬山、远足来庆祝节日。

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也是一种向自然致敬的方式。

登高远足可以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秋天的魅力。

2. 食用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制作材料多样,口味独特。

糕点的形状有圆形、方形等,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分享重阳糕,互赠亲友,表达思念和祝福之情。

3. 佩戴茱萸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佩戴茱萸。

茱萸有祛邪、避灾、挡瘟疫的功效,因此被视为保平安的象征。

人们会将茱萸挂在衣服上或者戴在身上,期望以此祈求吉祥平安。

4. 赏菊花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因为菊花正是这个季节的代表花卉。

人们会走进花坛、公园,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感受秋天的花海。

同时,菊花也象征着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5. 养生养寿传统中国文化注重以养生延寿为中心,而重阳节恰好是重视养生的时刻。

人们会在这一天特别注重健康和长寿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如山楂、核桃、菊花等。

此外,还有的人会选择打针、看医生,以保持健康。

结语: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了千百年来的庆祝方式,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登高、食用重阳糕、佩戴茱萸、赏菊花以及养生养寿,人们在这一天向阳光、自然和健康致敬。

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不仅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带给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期盼。

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气重阳,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包括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一、重阳节的传说1. 后羿射日重阳节的传说之一是关于后羿射日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他们轮流升空,以供人们照明。

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同时升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于是,舜帝命令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以拯救人间。

后羿成功击落了九个太阳,人们由此得以重获阳光,于是每年九月九日,人们都会纪念后羿的英勇事迹,也就形成了重阳节。

2. 茱萸的故事重阳节的传说之二是关于茱萸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九月初九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有一种名为“百草之王”的恶魔会出现,它喜欢吃人。

后来,人们发现只有吃了茱萸叶和酒,才能击退这个恶魔。

从此以后,九月初九成为了人们采摘茱萸叶的日子,人们也把茱萸叶挂在门口,据说可以驱邪避灾。

二、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就是登高。

九月初九正值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正是人们出游的好时机。

无论是登山、爬坡,还是攀岩、踏青,人们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同时也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 插茱萸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采摘茱萸叶,然后把茱萸叶插在帽子上或者挂在门口,以驱邪避灾。

有的地方还会将茱萸叶插在床上,以祈求福寿安康。

3. 喝菊花酒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喝菊花酒。

相传菊花具有驱邪、辟秽的功效,喝菊花酒可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菊花酒还具有美容养颜、解毒消炎的作用,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喝菊节”。

4. 赏菊花赏菊花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公园或者私人花园赏菊花,欣赏菊花的美丽和独特。

赏菊花不仅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还可以感受到秋天的醉人风景。

5. 诵读九阳经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人会诵读《九阳经》,这是道教典籍之一,被认为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隆重庆祝这个节日,以纪念和缅怀祖先,并祈求健康长寿。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仪式,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末年,楚国有一位智者居住在嵩山上,他教训百姓讲究饮食和起居,以预防疾病,并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日这一天举行祭拜活动。

后来,这个传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始祖。

在汉朝时期,九月九日被正式定为重阳节,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中国南方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瘟疫,为防止疫情再次爆发,朝廷下令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日,全国各地举行登高祈福的活动。

此举被广泛接受,并在后来成为了重阳节的主要仪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成为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

特别是在唐代,重阳节被视为扶贫济困的机会,人们常常会在这一天施舍财物,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

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赐予节”,充满了仁爱和慈悲之情。

二、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活动,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重阳节风俗:1. 登高祈福: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人们会选择高山或丘陵地带,徒步攀爬至山顶,以扬眉吐气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壮丽,同时也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放松心情。

2. 佩插茱萸: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戴茱萸,这是一种拥有香气的植物,象征着吉祥和辟邪。

传统上,人们相信佩插茱萸可以驱邪避凶、延寿健康。

同时,茱萸叶还可以泡酒和炖汤,据说具有保健作用。

3. 饮菊花酒:重阳节习俗之一是饮菊花酒。

菊花为秋季的代表花卉,因其花色艳丽,形象独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重阳节时,人们会饮用用菊花浸泡的酒,寓意希望和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在新的一年开心幸福。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欢送查阅!重阳节的来历及简介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一)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軌节或老人节。

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那么代表光明、动。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明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二)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呲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

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化开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三)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他,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登高重阳节民俗活动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到达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祥瑞之意。

九九重阳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九九重阳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九九重阳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九九重阳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被认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因此得名“重阳节”。

九九重阳节拥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将介绍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

一、来历九九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汉朝时,南越国每年九月初九都会遭受巫山蛮族的侵扰。

一位名叫郑昌玉的老人发现,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于是他带领村民登高祭拜神明,并且佩戴茱萸、插菊花等以避邪,驱逐瘟疫。

这个习俗逐渐传承并发展成了九九重阳节。

二、传统习俗1. 登高祭祖: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会登高远眺,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福。

同时,还会祭拜祖先,感恩祖辈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的庇佑。

2. 饮菊花酒:在九九重阳节,人们会采摘菊花,制作成菊花酒。

菊花酒因其芳香独特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备受欢迎。

3. 佩戴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特色之一,通常在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会佩戴茱萸,护身辟邪。

4. 赏菊花:九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以赏心悦目、消遣身心。

5. 吃重阳糕:重阳节人们还会制作和食用重阳糕,这是一种以糯米、红枣和核桃等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传统食品。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九九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们依然会登高远足、赏菊花、饮茱萸酒等传统习俗,但也加入了更多新的庆祝方式。

1. 亲情聚会:九九重阳节成为了人们重视亲情的时刻,许多人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亲朋好友聚餐、游玩等活动成为了现代人庆祝的重要方式。

2. 慈善公益:九九重阳节也成为了人们关爱老人、尊重长者的时刻。

一些公益机构会举办活动,探望孤寡老人、送上温暖和关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 旅游观光:重阳节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旅游的旺季。

许多人会选择九九重阳节这天进行旅行,欣赏秋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总结:九九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古老的节日。

本文将探讨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

相传在古代,人们认为农历九月是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时节,因此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求平安健康,驱逐邪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的其中一个主要习俗是登高望远。

人们通常会前往郊外、山顶等高地,登高观赏秋景、呼吸新鲜空气,以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同时,登高也有取吉祥、迎福寿的寓意。

2. 赏菊花:菊花是重阳节的代表花卉。

人们喜欢聚集在一起,欣赏精心布置的菊花展览。

菊花被认为是高洁、坚韧不拔的象征,赏菊成为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3. 吃重阳糕:重阳糕也被称为盛糕或茱萸糕。

制作重阳糕需要选用各种新鲜的食材,如桂花、核桃、莲子等,经过糯米蒸制而成。

重阳糕既有符号意义,也具有美食的特色,成为了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4.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通常会佩戴茱萸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

茱萸被认为具有辟邪、消病的功效,佩戴茱萸被视为一种祈福的行为。

5. 竞技活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举行竞技活动来庆祝重阳节。

如荡秋千、踏青、斗牛等,这些活动既有娱乐性,也能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向老人表达敬意和关爱的时刻。

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回家探望长辈,献上贺礼,以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同时,这也是家庭团聚、互相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花、吃重阳糕、佩茱萸等习俗活动,欢度这个特殊的日子。

同时,重阳节也是表达敬意、团圆和关怀的时刻。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习俗和来历

重阳节的习俗和来历

重阳节的习俗和来历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固定日期。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相传,楚国有一位聪明智慧的诗人屈原,在推动反腐败斗争的过程中遭到了贵族的排挤与误解,最终心灰意冷地投江自尽了。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百姓们在每年九月初九举行扫墓、登高、赏菊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意。

久而久之,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二、登高赏秋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登高赏秋。

九月初九正值秋高气爽之时,人们踏着金风,纷纷涌上山头,欣赏壮丽的秋景。

这不仅是一种体验大自然美好的方式,也寓意着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愿望。

登高赏秋的活动还带有养生养寿的寓意,人们相信登高可以增添阳气,祛除病气,保持身体健康。

三、插茱萸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又称为重阳花、女贞子,是一种优秀的中草药。

人们将茱萸枝条以及象征着幸福吉祥的红丝线编成各种饰物,如花环、挂饰等,然后佩戴在身上或者挂在门口。

茱萸不仅有驱邪避祸的作用,还被认为可以增添福气、延年益寿。

因此,插茱萸已经成为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四、饮菊花酒在重阳节当天,人们还会饮用菊花酒。

菊花酒是用经过精心挑选的菊花制作而成的。

菊花酒具有独特的花香和口感,其黄金色调更是与重阳节的节庆氛围相得益彰。

饮用菊花酒寓意着祈求平安吉祥和身体健康。

五、赏菊观展重阳节是赏菊的最佳时节,因此,人们经常会去赏菊观展。

在花朵绽放的时刻,各地的公园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

这些展览不仅是对菊花艺术的展示,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与交流的平台。

人们可以在欣赏花朵的同时,感受到秋季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六、祭祖扫墓重阳节还是一个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瞻仰敬拜,并为他们献上鲜花、食物等祭品。

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重阳节的来历与风俗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风俗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风俗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以表达对长寿和健康的向往,并追忆和怀念祖先。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常见的风俗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国。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卓越的才华,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嫉妒心理,屈原最终被贬谪到了遥远的南方。

屈原在南方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但他始终怀念着故土和故乡的亲人。

九月九日这一天,他感到特别的思乡之情,于是便决定登上高山,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二、重阳节的习俗传承1. 登高远足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选择山上的风景名胜或者郊外的公园,组织集体登山活动。

登高时,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还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祈福健康长寿。

登高还体现了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寓意着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意愿。

2. 草图重阳节的习俗中,人们还会戴上艾草或者插艾叶,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植物有驱邪和驱虫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助艾草的熏香,驱除身体内的寒湿气。

此外,人们还会备一些草图,用红线或者其他绳子将草图勾勒出来,然后佩带在身上,以驱除厄运和疾病,祈求平安和健康。

3. 饮菊酒重阳节的饮食习俗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饮菊酒。

菊花在九月九日开放,正是时令的旺盛时期。

人们将菊花浸泡在白酒中,饮用后可以驱毒清热,消除体内湿气。

菊花还被赋予了崇高的象征意义,被视为思念故乡和祖先的象征。

4. 吃重阳糕重阳节期间,人们还会准备重阳糕,这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传统节日食品。

重阳糕有着丰富的寓意,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在家庭聚会时,人们会一起品尝重阳糕,祈求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5. 赏菊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还会赏菊花,观赏繁花似锦的景象。

赏菊花不仅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花朵,还能沉浸在花香中,舒缓身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祈愿健康长寿、消灾招福。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以及人们如何庆祝这一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江南一带爆发了一种名为“瘟疫”的流行病。

人们非常害怕这种疾病,并且多人感染后不治而亡。

后来,有一位名叫张仪的居士独自迁居到庐山,并在九月九日登山祭拜。

张仪发现,每年这一天登山活动后,他的身体竟然变得十分健康。

于是,他告诉当地的居民在重阳节的九月九日也登山祈福。

这样,居民们纷纷登山,都能避免患病,长寿健康。

自此,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成为了祈福长寿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迎秋登高迎秋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选择登高的山脉或高楼,欣赏秋天的美景。

登高不只是为了观赏景色,更是希望借助高处的视野来避邪消灾、祈求吉祥。

在登山途中,人们还会佩戴艾草、菊花等象征着吉祥和长寿的植物。

2. 赏菊饮酒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人们会前往花展、园林等地,欣赏盛开的菊花。

菊花代表着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长久的友谊。

此外,一些酒文化的地方,人们还会以赏菊为契机,举行品酒活动,品尝秋天的美酒。

3. 食重阳糕重阳节期间,人们还会食用名为“重阳糕”的传统食物。

重阳糕是一种由糯米、荷叶、红枣、核桃等炖煮而成的甜点。

它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平安。

食用重阳糕是希望能够消灾延年、祈求家庭的幸福安康。

4. 穿菊花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选择佩戴装饰有菊花的饰品。

这是寓意长寿和吉祥的表达方式,也是对菊花的崇敬和赞美。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和幸福的美好愿望。

通过登高、赏菊等习俗,人们向大自然汲取秋天的精气神,感受到生命力与活力的波动。

同时,重阳节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机会,人们会回乡探亲,与家人共度欢乐时光,增进感情与情谊。

总而言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特色的节日之一。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

第3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比如晒秋、放纸鸢、登高、赏菊花、佩戴茱萸等。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

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2023年重阳节是几月几号2023年重阳节具体时间为:2023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星期一。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重阳节吃重阳糕、菊花酒、螃蟹、糍耙、羊肉面、柿子、牛肉、栗子糕等传统食物。

1、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2、饮菊花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3、吃螃蟹: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

螃蟹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养筋活血作用的食物,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是不能一次性吃太多。

4、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要吃糍耙,相传在古代糍粑是一种象征着慈祥的食物,在重阳节当然要吃着圆圆的糍粑,保佑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5、吃羊肉面:北方人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阳历10月重阳节)庆祝。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祖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东周时期有一位叫做华子的人,他对自己的养父非常孝顺,并且深知九月初九之日阳气旺盛,有避邪之功效。

所以他带领养父和家人登高祭祀,以求祈福、祛病、辟邪。

华子的孝心感动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在这一天采摘菊花,并用菊花装饰佩戴在身上,既能避邪也能祈福。

自此以后,九月初九成为了华子的重阳节,而重阳节也逐渐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赏景重阳节是秋季登高的最佳时机,人们纷纷登高赏景,以迎接秋意渐浓的季节。

登高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还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欣赏到秋日的美景。

2. 赏菊饮酒重阳节期间,菊花正值盛开,人们喜欢赏菊,品味花香。

有的人会将菊花插在酒杯中,饮用菊花酒,以寓意庆祝丰收和繁荣。

3. 吃重阳糕重阳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以糯米、核桃、莲子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点心,形状圆润,甜而不腻。

人们相信食用重阳糕能够辟邪,延年益寿。

4. 佩戴菊花重阳节是佩戴菊花的时节,相传菊花有辟邪驱鬼的功效。

人们会将菊花插在衣帽上,或者用菊花编成手环佩戴。

佩戴菊花的同时,也是对菊花的赞美和赞颂。

5. 赏菊比赛在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赏菊比赛。

参赛的人们会将自己培育的菊花带到比赛现场,展示自己的技艺和成果。

这样的活动能够促进菊花的培育和交流,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重阳节的参与感和乐趣。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与中秋节、春节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由于重阳节的独特由来和丰富的传统习俗,使得这个节日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登高赏景、赏菊饮酒、吃重阳糕、佩戴菊花等习俗,人们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也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了亲情和友情的交流。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融入了诗词赋、登高赏菊等传统习俗,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节日。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相传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渐衰,阴气盛长,因此被视为一个煞气较重的日子。

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人们开始在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

据《京温旧事》记载,重阳节起源于南京东郊的观音山。

东晋名士陶渊明曾在此举行过一场盛大的登高祭祀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庆祝佳节。

这场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反响,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的庆祝方式。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登高望远。

这源于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福,同时俯瞰山水美景也能心旷神怡。

因此,这一天人们纷纷踏上山岗,登高远眺,欣赏秋天的美景。

尤其是山区地区,往往会举办一些盛大的登山活动,吸引着许多游客和登山爱好者。

2. 赏菊饮菊茶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人们会到菊花展览会、园林等地,观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赏菊不仅能欣赏到花朵的美丽,还有助于心情舒畅。

此外,还有人会独自或与亲朋好友一起品尝具有花香的菊花茶,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3. 喝重阳酒重阳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喝重阳酒。

重阳酒是一种独特的饮品,其制作方法独特,口感醇厚。

人们相信喝重阳酒可以祛病延年,同时也与庆祝祭祖的仪式有关。

许多家庭在这一天都会准备一些重阳酒,以招待亲朋好友。

4. 打扫祖坟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打扫祖坟。

这一天,家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墓地,献上花束和食品,祭拜祖先。

这是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意。

总之,重阳节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通过登高望远、赏菊饮菊茶、喝重阳酒以及打扫祖坟等习俗,人们庆祝这个节日,表达对家人、亲友和祖先的敬意。

重阳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在快节奏生活中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和人情的一种方式。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九月初九。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活动。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个古老而有趣的节日。

一、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有一位叫孟嘉的智者发现九月初九这个日子,阴阳交汇,阳气逐渐减弱,人们身体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

他向当时的皇帝建议在这一天举办祭祖活动,并提倡九月初九登高避寒,以保护人们的健康。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期的武帝刘彻采纳了孟嘉的建议,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并发起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以祈求健康和长寿。

这样,重阳节正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也开始以此来祭祖、登高和祈福。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祈福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登高。

人们相信登高可以与阳光接触,吸取阳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因此,每年的九月初九,许多人会选择去郊外或者山上登高。

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带上一些食物和饮料,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2. 赏菊花重阳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是赏菊花。

因为九月初九正值秋季,菊花盛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色。

人们会去花市或者公园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并且举办赏菊花的比赛,以评选出最美丽的菊花。

赏菊花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寓意花开富贵、人生如菊的哲理。

3. 饮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是饮菊花酒。

传统上,人们会将新鲜的菊花浸泡在白酒中,制成菊花酒。

据说菊花有清肝明目的功效,饮用菊花酒可以增进健康和长寿。

此外,菊花酒还有丰富的芳香味道,增添了节日饮料的美味和仪式感。

4. 穿菊花重阳节期间,一些地区还有穿菊花的习俗。

人们会将鲜艳的菊花穿在衣帽上或者插在发髻上,以示庆祝和祈福。

穿菊花的动作代表着与阳气相结合,希望能够得到阳光的滋润和祝福。

这一传统习俗也是展示华服和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5. 食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及习俗大全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此节节日时间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因此得名重九。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是表达敬老之情的日子,更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让你更加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与起源据史书记载,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时代的中国,有一位名叫黄粱的医者。

他著有《黄粱梦》一书,讲述了一个人做梦重逢已故妻子的故事。

这本书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后来成为“重阳”的象征。

另外,重阳节也与道家的瑶池仙境有关。

瑶池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境,传说中每年的九月初九,仙界的众神仙们都会聚集在瑶池举办盛大的聚会,人们在此时敬仰和祭拜神仙,祈求平安与吉祥。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登高远足。

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选择前往山区、公园或风景名胜区,与亲友一同登高,亲近自然,欣赏秋天的美景。

登高有助于锻炼身体,同时也象征着事业的顺利向前发展。

2. 插茱萸:重阳节人们还会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被认为能够驱邪和祛病。

人们会将茱萸插在衣帽上或家中摆放,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健康。

3. 喝菊花酒:重阳节人们喜欢喝菊花酒。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菊花寓意着坚贞和纯洁。

人们泡菊花制作成酒,既可以品味菊花的香醇,又能增添重阳节的欢乐氛围。

4. 吃重阳糕: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糕点,由糯米粉和枸杞等食材制成。

重阳糕寓意着团圆和祈愿吉祥,而且口感独特,香甜可口。

5. 穿菊花:女性在重阳节还会穿上脱胎换骨的新衣服,其中包括了以菊花为基础的装饰。

这种举动寓意自我脱胎换骨,焕发新的生机。

6. 祭祖祭奠: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和食品,焚香祭拜祖先。

这是一种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与感激之情的习俗。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重阳节是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更加关心和尊重老年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崇尚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_重阳节的起源及习俗整理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_重阳节的起源及习俗整理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_重阳节的起源及习俗整理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

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九九重阳节来历介绍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我整理的2023九九重阳节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九九重阳节来历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期,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也许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惊,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季节,一如其消失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进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查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嬉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熟悉,“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旧有着特别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照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