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运行情况分析方法论..
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与实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新闻。
而这些信息和新闻,也往往涉及到各种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分析就是对网络上的舆情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舆论的动态和趋势,进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那么,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实践又该如何进行呢?一、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数据收集和整理网络舆情分析的第一步,是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这里涉及到的技术手段,可以包括网络爬虫、信息挖掘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快速地收集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筛选。
2. 数据分析和处理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之后,就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将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归纳。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舆情事件的来源、发展和影响。
3. 舆情监测和预警在网络舆情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地关注舆情的动态,及时地对舆情进行监测和预警。
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舆情信息,还可以掌握舆情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支持。
4. 舆情评估和反馈分析网络舆情之后,我们需要对舆情事件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舆情事件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评价,评估出相应的得失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可以针对舆情事件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舆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二、网络舆情分析的实践网络舆情分析的实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摸清舆情背景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舆情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掌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了解事件的各种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研究。
2. 确定分析重点在对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我们需要确定分析重点。
这个分析重点,可以涵盖舆情事件的各个方面,比如事件的影响和后果、事件的人物和背景、事件的解决方案等等。
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分析
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分析的相关内容。
在我们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包括了节能优化分析的定义、方法论、技术、实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们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研究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到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分析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为节能减排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分析、定义、方法论、技术、实践、影响因素、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通信网络系统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通信数据量的持续增加,网络系统的能耗问题也日益凸显。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通信网络系统的能耗已经超过了整个航空业的能耗总和。
面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压力,通信网络系统的节能优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通信网络系统节能手段主要集中在硬件的优化和能源管理方面,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规模的快速增长,单纯依靠硬件优化已经无法满足节能需求。
对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方法和技术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针对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通过深入剖析节能优化的定义、方法论、技术、实践和影响因素,为通信网络系统的节能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望为未来通信网络系统的节能优化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实现低碳绿色的数字社会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通信网络系统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通信网络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其能耗也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降低通信网络系统的能耗,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信网络系统节能优化是为了满足通信网络系统在实现高效传输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的需求而提出的。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方法论,它主要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等社会关系。
通过对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个体之间的联系模式、信息流动路径和结构特征,为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和社会动态提供重要依据。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图论的概念和方法,将社会系统中的个体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图结构。
在这种抽象下,个体即节点,关系即边,通过分析节点之间的联系强度、关系密度、群体结构等指标,揭示整个社会网络的特征和演化规律。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首先确定研究的社会网络对象,可以是社会团体、组织机构、个人、甚至概念之间的关系网。
2.构建网络图:根据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数据,构建相应的网络图,节点表示个体,边表示关系,通过图的可视化展示来呈现社会网络结构。
3.分析网络特征:通过计算节点度、中心性、群聚系数等指标,揭示网络的核心节点、群组结构、信息传播路径等重要特征。
4.探索网络演化规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研究网络的演化过程,探讨节点之间关系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领域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社会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领域。
具体来说,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关系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网,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之间的互动模式、社会影响力以及信息传播路径,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动态。
组织管理与决策在组织管理领域,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决策路径、领导力结构等,为组织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管理方式。
社交网络挖掘社交网络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社交网络的挖掘和分析,发现用户之间的关系、信息传播规律,为推荐系统、信息传播研究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社会影响评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评估社会政策、项目或活动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为政策制定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使用机器学习进行社交网络分析的方法论
使用机器学习进行社交网络分析的方法论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和动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使用机器学习进行社交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论,并探讨一些常用的技术和工具。
首先,要进行社交网络分析,我们首先需要获得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社交媒体平台、通讯录、互联网论坛等各种渠道。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数据,我们通常需要将其转化为适合机器学习算法处理的形式,比如邻接矩阵、节点属性矩阵等。
接着,我们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这些数据,并发现其中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在社交网络分析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以下几类问题:社区发现、影响传播、节点分类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机器学习算法,比如聚类算法、图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技术,并说明它们在社交网络分析中的应用。
1. 聚类算法:聚类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社交网络中的节点划分为不同的社区。
常用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DBSCAN等。
通过将节点聚类到不同的社区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2.图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结构,可以有效地处理图数据。
在社交网络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图神经网络来学习节点之间的关系,并预测节点的属性或行为。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社交网络中的隐藏信息。
3.随机森林: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算法,可以用于节点分类和影响传播等问题。
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结合它们的结果,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节点的属性或行为。
这种方法在社交网络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算法外,还有很多其他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于社交网络分析,比如深度学习、序列模型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并利用交叉验证等方法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总的来说,使用机器学习进行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强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的结构和动态。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行为研究,作为探究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社会影响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网络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行为研究在不同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将注重文献的质量和代表性,力求全面反映网络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异同点,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网络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网络行为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网络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行为背后的动机、过程和影响。
心理学理论在网络行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体如何处理、存储和回忆网络信息的框架。
社会心理学则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行为中的社会影响,如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等。
动机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为何选择某种网络行为,如寻求信息、娱乐或社交等。
社会学理论同样对网络行为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常用的分析方法论及分析框架
常用的分析方法论及分析框架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分析方法论及分析框架在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研究分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论及分析框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二、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用于评估一个组织、项目或个人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三、PESTEL分析PESTEL分析是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Environmental)和法律(Legal)等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分析框架。
这些因素对企业和组织的发展和运营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PESTEL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机遇和威胁,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五力模型分析五力模型分析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种分析框架,用于评估一个行业内竞争态势及相关因素。
这五个力量包括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强度。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五、因果图因果图(也称鱼骨图或Ishikawa图)是一种用于分析问题原因的工具。
它将问题放在图表的右侧,通过分析导致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帮助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因果图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够提供全面和系统的视角,帮助梳理问题的逻辑关系。
六、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一种图形模型,用于描述变量之间的条件依赖关系和概率关系。
它适用于分析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并能够通过更新概率来进行推理和决策。
贝叶斯网络在人工智能、金融风险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七、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对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的方法。
网络流量分析范文
网络流量分析范文
网络流量分析是指收集网络传输的各种信息,以便对网络进行管理和
运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流量也变得越
来越大。
管理网络的繁琐过程很重要,因此网络流量分析(Network
Traffic Analysis)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
网络流量分析涉及多种数据类型,如互联网协议(IP),传输控制协
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即时消息传输(IM),简单邮件传
输协议(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等等。
要深入了解网络和网络流量,就需要分析这些网络协议。
网络流量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安全分析,性能分析和连接分析。
安全分析是检查网络数据是否受到攻击的一系列任务。
性能分析是收集数
据以识别影响网络性能的问题,如连接延迟,丢包率,延迟和其他网络故障。
最后,连接分析是通过抓取网络数据并分析它来了解网络上发生的情况。
网络流量分析采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
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是收集和记录网络上发生的数据,以便分析以及进行
报警处理;另一类是主动分析,主要是通过发送一些测试数据包来收集和
分析网络流量。
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溯源方法论研究
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溯源方法论研究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伴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事件也日益频繁和复杂。
从个人信息泄露到企业关键数据被盗,从网络攻击导致的服务中断到国家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网络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断扩大。
因此,深入研究网络安全事件的分析与溯源方法论,对于有效防范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网络安全事件的分析是理解事件本质、评估其影响和确定应对策略的关键步骤。
在分析网络安全事件时,首先需要全面收集相关信息。
这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系统和网络、异常的活动记录等。
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如网络监控工具、日志文件、用户报告等,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事件图景。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审查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查找异常的流量模式、未经授权的访问尝试、系统漏洞的利用迹象等。
例如,异常的大量数据传输可能暗示数据正在被窃取,频繁的登录失败可能表明存在暴力破解攻击。
同时,还需要对事件的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进行评估。
确定哪些系统和用户受到了直接影响,是否存在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相关系统也面临风险。
在分析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技术工具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常见的工具包括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SIEM)等。
这些工具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活动,提供预警,并帮助分析人员快速筛选和识别异常行为。
网络安全事件的溯源则是追踪事件的源头,找出攻击者的身份、动机和攻击手段。
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
首先,通过对攻击流量的分析,可以获取攻击者的 IP 地址、域名等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可能是被伪造或通过代理服务器隐藏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利用网络流量分析工具,可以追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查找可能的中间节点和跳板。
对恶意软件的分析也是溯源的重要手段。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典型案例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典型案例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独特的方法论,可用于研究社交网络和组织间关系。
它通过识别和分析这些关系,揭示出隐藏在社交网络之中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首先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然后重点讨论几个典型案例研究。
了解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研究人际关系和组织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旨在分析和解释社交网络中的关键性质。
在社交网络中,节点代表个体或组织,边代表它们之间的有效连接。
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更类似于拓扑结构图,而不是传统的社交媒体平台,如 Facebook 或LinkedIn 等。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建模,第二阶段是网络分析。
在网络建模阶段,需要明确节点和边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网络分析阶段,需要评估网络拓扑结构和关系模式,识别关键节点和边,分析网络中的信息流和传播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有多种应用场景,其中包括组织管理、社交网络分析、卫生健康管理和市场营销等。
下面将深入探讨几个社会网络分析的典型案例研究。
1. 组织管理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组织管理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是将分析方法用于理解组织内部结构和职能分布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分析中,关系类型包括师徒、工作场所和知识共享等。
在进行组织管理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时,研究者需要了解这些关系,以及如何发现其中的模式和动态。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分析来揭示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模式和组织架构。
研究人员可以将所有上下文关系转化为树形图,然后通过对节点和边的可视化分析识别关键因素。
2. 社交网络分析中的网络谣言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时下非常流行的出售点。
一些媒体使用自己的平台为自己的许多产品带来流量,并将信息传递给大量用户。
但在传输过程中大量的信息实际上是谣言。
社交网络分析方法也被用于网络谣言分析。
它主要通过研究那些可疑帖子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来识别谣言传播源,并揭示谣言传播机制。
这种分析还可以用于识别网络中哪些节点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溯源方法论
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溯源方法论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因此,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溯源,找出事件的根源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安全事件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感染、网络诈骗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一次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事件可能导致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被窃取,进而引发身份盗窃、金融欺诈等一系列问题;一次恶意软件感染可能导致企业的生产系统瘫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如何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和溯源呢?首先,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这些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系统和网络、受害者的描述、安全设备的日志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有时候,受害者可能由于紧张或者不了解情况,提供的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其他途径,如与相关人员的进一步沟通、对系统和网络的检测等,来补充和完善信息。
收集完信息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
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关联分析、因果分析、趋势分析等。
关联分析是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关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将安全设备的日志与受害者的描述进行关联,看是否能够发现攻击的路径和手段。
因果分析则是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事件的根源。
趋势分析则是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预测和防范未来的事件提供参考。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技术。
例如,使用数据包分析工具来分析网络流量,找出异常的数据包;使用漏洞扫描工具来检测系统和网络中存在的漏洞;使用取证工具来获取和保存相关的证据等。
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一种研究人际关系及交流通路等社交行为、组织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方法。
它是一种基于图论和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已经在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个人、组织、社区和全球的互动关系、连接度、信息流以及各类人际传播通道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J. Clyde Mitchell在研究非洲部落社会关系时,建立了所谓的“博迪姆研究”(Bodiomo Research),这是社会网络分析领域里最早的研究之一。
之后,荷兰数学家Linton Freeman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并构建了一系列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
这项理论的发展也得到了一些社会学家,如Granovetter、Wasserman等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他们证明了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领域社会网络分析应用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研究包括节点、边界、图型和性质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社会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的内部及外部结构,并为把握网络内部的传播行为、群体行为奠定基础。
2、社会网络的演变社会网络是动态的,在某些时候和地点相对稳定,在某些时候却会改变。
研究社会网络及其演化过程,有助于我们预测它们未来的变化,使相关决策者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
3、社会网络内的信息流社会网络内的信息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接近人际网络和传递关系之间的信息流,称为“结构性信息流”,另一种是口耳相传、社交媒体传播等类型的信息流,称为“信息丢失型信息流”。
社会网络内的信息流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交平台的运行方式,为政府及企业对其相关信息做出更加恰当的回应。
4、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关系社会网络中存在着权力关系。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通过对节点的权力得分进行评估,探究权力关系的形成模式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找到解决权力分配问题的办法。
以太网网络电话传送调度:方法论和案例分析
原文On the deployment of VoIP in Ethernet networks: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yKhaled Salah,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s, P.O. Box 5066, Dhahran 31261, Saudi ArabiaReceived 25 May 2004; revised 3 June 2005; accepted 3 June 2005. Available online 1 July 2005.AbstractDeploying IP telephony or voice over IP (V oIP) is a major and challenging task for data network researchers and designers. This paper outlines guidelines and a step-by-step methodology on how V oIP can be deployed successfully. The methodology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support and readiness of an existing network. Prior to the purchase and deployment of V oIP equipment, the methodology predicts the number of V oIP calls that can be sustained by an existing network while satisfying QoS requirements of all network services and leaving adequate capacity for future growth. As a case study, we apply the methodology steps on a typical network of a small enterprise. We utilize both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roughput and delay bounds. Our analysis is based on queuing theory, and OPNET is used for simulation. Results obtained from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are in line and give a close match. In addi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many design and engineering issues. These issues include characteristics of V oIP traffic and QoS requirements, V oIP flow and call distribution, defining future growth capacity, and measurement and impact of background traffic.Keywords: Network Design,Network Management,V oIP,Performance Evaluation,Analysis,Simulation,OPNET1 IntroductionThese days a massive deployment of V oIP is taking place over data networks. Most of these networks are Ethernet based and running IP protocol. Many network managers are finding it very attractive and cost effective to merge and unify voice and data networks into one. It is easier to run, manage, and maintain. However, one has to keep in mind that IP networks are best-effort networks that were designed for non-real time applic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V oIP requires timely packet delivery with low latency, jitter, packet loss, and sufficient bandwidth. To achieve this goal, an efficient deployment of V oIP must ensure these real-time traffic requirements can be guaranteed over new or existing IP networks. When deploying a new network service such as V oIP over existing network, many network architects, managers, planners, designers, and engineers are faced with common strategic, and sometimes challenging, questions. What are the QoS requirements for V oIP? How will the new V oIP load impact the QoS for currently running network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Will my existing network support V oIP and satisfy the standardized QoS requirements? If so, how many V oIP calls can the network support before upgrading prematurely any part of the existing network hardware? These challenging question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commercial tools for te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in data networks. A list of the available commercial tools that support V oIP is listed in [1,2]. For the most part, these tools use two common approaches in assessing the deployment of V oIP into the existing network. One approach is based on first performing network measurements and then predicting the network readiness for supporting V oIP. The prediction of the network readiness is based on assessing the health of network elements. The second approach is based on injecting real V oIP traffic into existing network and measuring the resulting delay, jitter, and loss. Other than the cost associated with the commercial tools, none of the commercial tools offer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or successful V oIP deployment. I n particular, none gives any prediction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calls that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network taking into account importan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factors. These factors include V oIP flow and call distribution, future growth capacity, performance thresholds, impact of V oIP on existingnetwork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and impact background traffic on V oIP.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dress those important factors and layout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for a successful deployment of any multimedia application such as V oIP and video conferencing. However, the paper focuses on V oIP as the new service of interest to be deployed. The paper also contains many useful engineering and design guidelines, and discusses many practical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deployment of V oIP. These issues include characteristics of V oIP traffic and QoS requirements, V oIP flow and call distribution, defining future growth capacity, and measurement and impact of background traffic. As a case study, we illustrate how our approach and guidelines can be applied to a typical network of a small enterprise. The rest of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Section 2 presents a typical network topology of a small enterprise to be used as a case study for deploying V oIP. Section 3 outlines practical eight-step methodology to deploy successfully V oIP in data networks. Each step is described in considerable detail. Section 4 describes importan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decisions to be made based on the analytic and simulation studies. Section 5 concludes the study and identifies future work.2 Existing networkFig. 1 illustrates a typical network topology for a small enterprise residing in a high-rise building. The network shown is realistic and used as a case study only; however, our 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be adopted easily for larger and general networks by following the same principles, guidelines, and concepts laid out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is Ethernet-based and has two Layer-2 Ethernet switches connected by a router. The router is Cisco 2621, and the switches are 3Com Superstack 3300. Switch 1 connects Floors 1 and 2 and two servers; while Switch 2 connects Floor 3 and four servers. Each floor LAN is basically a shared Ethernet connecting employee PCs with workgroup and printer servers. The network makes use of VLANs in order to isolate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traffic. A total of five LANs exist. All VLANs are port based. Switch 1 is configured such that it has three VLANs. VLAN1 includes the database and file servers. VLAN2 includes Floor 1. VLAN3 includes Floor2. On the other hand, Switch 2 is configured to have two VLANs. VLAN4 includes the servers for E-mail, HTTP, Web and cache proxy, and firewall. VLAN5 includes Floor 3. All the links are switched Ethernet 100 Mbps full duplex except for the links for Floors 1–3 which are shared Ethernet 100 Mbps half duplex.3 Step-by-step methodologyFig. 2 shows a flowchart of a methodology of eight steps for a successful V oIP deployment. The first four steps are independent and can be performed in parallel. Before embarking on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tudy, in Steps 6 and 7, Step 5 must be carried out which requires any early and necessary redimensioning or modifications to the existing network. As shown, both Steps 6 and 7 can be done in parallel. The final step is pilot deployment.3.1. VoIP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requirements, and assumptionsFor introducing a new network service such as V oIP, one has to characterize first the nature of its traffic, QoS requirements, and any additional components or devices. For simplicity, we assume a point-to-point conversation for all V oIP calls with no call conferencing. For deploying V oIP, a gatekeeper or Call Manager node has to be added to the network [3,4,5]. The gatekeeper node handles signaling for establishing, terminating, and authorizing connections of all V oIP calls. Also a V oIP gateway is required to handle external calls. A V oIP gateway is responsible for converting V oIP calls to/from the 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 (PSTN). As a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issue, the placement of these nodes in the network becomes crucial. We will tackle this issue in design step 5. Other hardware requirements include a V oIP client terminal, which can be a separate V oIP device, i.e. IP phones, or a typical PC or workstation that is V oIP-enabled. A V oIP-enabled workstation runs V oIP software such as IP Soft Phones .Fig. 3 identifies the end-to-end V oIP components from sender to receiver [9]. The first component is the encoder which periodically samples the original voice signal and assigns a fixed number of bits to each sample, creating a constant bit rate stream. The traditional sample-based encoder G.711 uses 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 to generate 8-bit samples every 0.125 ms, leading to a data rate of 64 kbps . The packetizer follows the encoder and encapsulates a certain number of speech samples into packets and adds the RTP, UDP, IP, and Ethernet headers. The voice packets travel through the data network.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t the receiving end, is the playback buffer whose purpose is to absorb variations or jitter in delay and provide a smooth playout. Then packets are delivered to the depacketizer and eventually to the decoder which reconstructs the original voice signal. We will follow the widely adopted recommendations of H.323, G.711, and G.714 standards for V oIP QoS requirements.Table 1 compares some commonly used ITU-T standard codecs and the amount of one-way delay that they impose. To account for upper limits and to meet desirable quality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ITU recommendation P.800, we will adopt G.711u codec standards for the required delay and bandwidth. G.711u yields around 4.4 MOS rating. MOS, Mean Opinion Score, is a commonly used V oIP performance metric given in a scale of 1–5, with 5 is the best. However, with little compromise to quality, it is possible to implement different ITU-T codecs that yield much less required bandwidth per call and relatively a bit higher, but acceptable, end-to-end delay. This can be accomplished by applying compression, silence suppression, packet loss concealment, queue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encapsulating more than one voice packet into a single Ethernet frame.3.1.1. End-to-end delay for a single voice packetFig. 3 illustrates the sources of delay for a typical voice packet. The end-to-end delay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by M2E or Mouth-to-Ear delay. G.714 imposes a maximum total one-way packet delay of 150 ms end-to-end for V oIP applications . In [22], a delay of up to 200 ms was considered to be acceptable. We can break this delay down into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contributing components, which are as follows (i) encoding, compression, and packetization delay at the sender (ii) propagation, transmission and queuing delay in the network and (iii) buffering, decompression, depacketization, decoding, and playback delay at the receiver.3.1.2. Bandwidth for a single callThe required bandwidth for a single call, one direction, is 64 kbps. G.711 codec samples 20 ms of voice per packet. Therefore, 50 such packets need to be transmitted per second. Each packet contains 160 voice samples in order to give 8000 samples per second. Each packet is sent in one Ethernet frame. With every packet of size 160 bytes, headers of additional protocol layers are added. These headers include RTP+UDP+IP+Ethernet with preamble of sizes 12+8+20+26, respectively. Therefore, a total of 226 bytes, or 1808 bits, needs to be transmitted 50 times per second, or 90.4 kbps, in one direction. For both directions, the required bandwidth for a single call is 100 pps or 180.8 kbps assuming a symmetric flow.3.1.3. Other assumptionsThroughout our analysis and work, we assume voice calls are symmetric and no voice conferencing is implemented. We also ignore the signaling traffic generated by the gatekeeper. We base our analysis and design on the worst-case scenario for V oIP call traffic. The signaling traffic involving the gatekeeper is mostly generated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oice call and when the call is finished. This traffic i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to the actual voice call traffic. In general, the gatekeeper generates no or very limited signaling traffic throughout the duration of the V oIP call for an already established on-going call. In this paper, we will implement no QoS mechanisms that ca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acket delivery in IP networks.A myriad of QoS standards are available and can be enabled for network elements. QoS standards may include IEEE 802.1p/Q, the IETF’s RSVP, and DiffServ.Analysis of implementation cost, complexity, management, and benefit must be weighed carefully before adopting such QoS standards. These standards can be recommended when the cost for upgrading some network elements is high and the network resources are scarce and heavily loaded.3.2. VoIP traffic flow and call distributionKnowing the current telephone call usage or volume of the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a successful V oIP deployment. Before embarking on further analysis or planning phases for a V oIP deployment, collecting statistics about of the present call volume and profiles is essential. Sources of such information are organization’s PBX, telephone recordsand bills. Key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calls can include the number of calls, number of concurrent calls, time, duration, etc. 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s of the call endpoints, i.e. the sources and destinations, as well as their corresponding path or flow. This will aid in identifying the call distribution and the calls made internally or externally. Call distribution must include percentage of calls within and outside of a floor, building, department, or organization. As a good capacity planning measure, it is recommended to base the V oIP call distribution on the busy hour traffic of phone calls for the busiest day of a week or a month. This will ensure support of the calls at all times with high QoS for all V oIP calls. When such current statistics are 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ed extra calls, we can predict the worst-case V oIP traffic load to be introduced to the existing network.Fig. 4 describes the call distribution for the enterprise under study based on the worst busy hour and the projected future growth of V oIP calls. In the figure, the call distribution is described as a probability tree. It is also possible to describe it as a probability matrix. Some important observations can be made about the voice traffic flow for inter-floor and external calls. For all these type of calls, the voice traffic has to be always routed through the router. This is so because Switchs 1 and 2 are layer 2 switches with VLANs configuration. One can observe that the traffic flow for inter-floor calls between Floors 1 and 2 imposes twice the load on Switch 1, as the traffic has to pass through the switch to the router and back to theswitch again. Similarly, Switch 2 experiences twice the load for external calls from/to Floor 3.3.3. Define performance thresholds and growth capacityIn this step, we define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thresholds or operational points for a number of important key network elements. These thresholds are to be considered when deploying the new service. The benefit is twofold. Firs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service to be deployed are satisfied. Second, adding the new service leaves the network healthy and susceptible to future growth. Two important performance criteria ar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irst is the maximum tolerable end-to-end delay; and second is the utilization bounds or thresholds of network resources. The maximum tolerable end-to-end delay is determined by the most sensitive application to run on the network. In our case, it is 150 ms end-to-end for V oIP. It is imperative to note that if the network has certain delay sensitive applications, the delay for these applications should be monitored, when introducing V oIP traffic, such that they do not exceed their required maximum values. As for the utilization bounds for network resources, such bounds or thresholds are determined by factors such as current utilization, future plans, and foreseen growth of the network. Proper resource and capacity planning is crucial. Savvy network engineers must deploy new services with scalability in mind, and ascertain that the network will yield acceptable performance under heavy and peak loads, with no packet loss. V oIP requires almost no packet loss. In literature, 0.1–5% packet loss was generally asserted. However, in [24] the required V oIP packet loss was conservatively suggested to be less than 105 . A more practical packet loss, based on experimentation, of below 1% was required in [22]. Henc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not to utilize fully the network resources. As rule-of-thumb guideline for switched fast full-duplex Ethernet, the average utilization limit of links should be 190%, and for switched shared fast Ethernet, the average limit of links should be 85% [25]. The projected growth in users, network services, business, etc. must be all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extrapolate the required growth capacity or the future growth factor. In our study, we will ascertain that 25% of the available network capacity is reserved for future growth and expansion. For simplicity, we will apply this evenly to all network resources of the router, switches, and switched-Ethernet links. However, keepin mind this percentage in practice can be variable for each network resource and may depend on the current utilization and the required growth capacity. In our methodology, the reservation of this utiliz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is done upfront, before deploying the new service, and only the left-over capacity is us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network support of the new service to be deployed.3.4. Perform network measurements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existing network traffic load, utilization, and flow, network measurements have to be performed. This is a crucial step as it can potentially affect results to be used in analytical study and simulation. There are a number of tools available commercially and noncommercially to perform network measurements. Popular open-source measurement tools include MRTG, STG, SNMPUtil, and GetIF [26]. A few examples of popular commercially measurement tools include HP OpenView, Cisco Netflow, Lucent VitalSuite, Patrol DashBoard, Omegon NetAlly, Avaya ExamiNet, NetIQ Vivinet Assessor, etc. Network measurements must be performed for network elements such as routers, switches, and links. Numerous types of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s can be obtained using measurement tools. As a minimum, traffic rates in bits per second (bps) and packets per second (pps) must be measured for links directly connected to routers and switches. To get adequate assessment, network measurements have to be taken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t least 24-h period. Sometimes it is desirable to take measurements over several days or a week. One has to consider the worst-case scenario for network load or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good QoS at all times including peak hours. The peak hour is different from one network to another and it depends totally on the nature of business and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Table 2 shows a summary of peak-hour utilization for traffic of links in both directions connected to the router and the two switches of the network topology of Fig. 1. Thesemeasured results will be used in our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tudy.译文以太网网络电话传送调度:方法论和案例分析Khaled Salah ,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 Fahd University 皇家石油矿物大学, 信箱5066, Dhahran 31261, 沙特阿拉伯半岛收到日期2004 年5月25 日; 校正日期2005 年6月3 日; 接受日期2005 年6月3 日。
动态网络分析范文
动态网络分析范文动态网络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可以是社交网络中好友的添加和删除、物流网络中货物的流动变化等等。
对于动态网络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动态网络的结构演化。
网络的结构是指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动态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会添加或删除好友,这会导致网络中的连接关系发生变化。
而在物流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会随着货物的流动变化。
动态网络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网络结构的演化规律,即网络中连接关系的形成、变化和消失的机制。
通过分析网络结构的演化规律,可以揭示网络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趋势。
其次,动态网络中节点的演化。
节点是网络中的一个个个体,可以是用户、公司、物流中心等等。
在动态网络中,节点的属性和状态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兴趣爱好、个人信息等会发生变化。
在物流网络中,物流节点的货物存储量、运输能力等也会随着时间变化。
动态网络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节点的演化规律,即节点的属性和状态如何随时间变化。
通过分析节点的演化规律,可以了解节点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而预测节点的未来状态。
再次,动态网络中信息传播的过程。
网络中的信息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等,可以通过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传播。
信息的传播是动态网络中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发帖、转发等方式传播信息。
在物流网络中,商品可以通过不同节点之间的运输来传递。
动态网络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通过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了解信息的扩散范围、扩散速度等,进而设计更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
最后,动态网络分析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模式来推荐好友、商品等。
在物流网络中,可以通过分析货物的流动变化来提高物流效率。
动态网络分析的目标是发现网络中的隐藏规律,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发展现状分析研究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脱颖而出,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中的新的教育形式,实施网络教育的关键是创设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以便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浏览相关资料后,归纳总结了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国家实施的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
网络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虽然发展趋势缓慢,但仍保持上升势态。
国内提出的代表网络教育发展方向的网络教育模式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又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学习者个人的需要。
(一)网络教育平台的理论研究网络教育的实现需要依靠良好的学习平台,网络教育平台就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
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网络教育平台的期刊文献,相关文献有360篇;搜索关于网络教育平台的学位论文,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有270篇。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2010年所选的文献进行了分析。
从2003起研究网络教育平台的期刊数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对网络教育平台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2003年20篇,2004-2007年保持在40篇左右,2008年-2010年增长到60篇左右。
在硕士论文当中,有关网络教育平台的论文数量总体在增长,但不是直线增长,在2006-2008年基本保持不变,可以看出对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其本身还存在不足,但依然是现代教育不容忽视的力量。
有关网络教育平台的论文在数量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前学术界对本领域的研究动向,作者韩小强撰写的《浅议网络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指出,网络教育平台由网络课程开发系统、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和网络教育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作者同时分析了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对教育者“教”的支持现状、对学习者“学”的支持现状和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现状以及相应的改进策略。
常见网络故障处理方法
常见网络故障处理方法网络故障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会导致网络服务不可用、网速缓慢、连接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掌握常见的网络故障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网络故障处理方法:1.检查物理连接:首先,检查网络设备的物理连接是否正常。
确保电缆插头与设备连接紧密,不要有松动或断裂的情况。
对于无线网络,检查路由器的天线是否正确连接并调整至合适的位置。
2.重启设备:如果物理连接正常但网络仍然出现故障,尝试重启相关设备,例如路由器、交换机、调制解调器等。
有时候设备可能会出现临时问题,通过重启可以重新建立连接。
3.检查网络配置:若网络故障依然存在,检查设备的网络配置是否正确。
例如,检查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设置是否匹配。
确保设备的网络配置与网络环境相匹配。
4.检查网络配件:网络故障也有可能是由于配件的问题所导致的。
检查电缆、网卡、交换机等配件是否损坏或工作不正常。
如发现损坏,可以更换新的设备或采取修复措施。
5.检查网络设置:有时候网络设置可能被意外更改,导致网络故障。
检查设备的网络设置,确保网络协议、DNS服务器等设置正确。
如有必要,可以重置网络设置到出厂默认状态。
6.更新固件和驱动程序:设备的固件和驱动程序可能会有漏洞或问题,导致网络故障。
及时更新设备的固件和驱动程序,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在更新之前最好备份数据,以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7.检查防火墙和安全设置:防火墙和安全设置可能会阻止或限制网络连接。
检查设备上的防火墙设置和安全选项,确保它们不会干扰网络连接。
如果需要,可以临时关闭防火墙进行测试。
8. 使用网络故障排除工具:网络故障排除工具可以帮助定位和解决网络故障。
例如,Ping工具可以检查网络连接是否通畅;Traceroute工具可以追踪网络连接路径;Wi-Fi分析器可以帮助找到无线信号覆盖不良的区域。
在处理网络故障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方法论。
网络故障可能有多种原因,需要逐一排查和解决。
网络安全体系方法论
网络安全体系方法论第一点: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性网络安全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日益翻新,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网络安全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安全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否牢固。
其次,网络安全体系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依赖于网络进行运营和管理。
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再次,网络安全体系是保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权益的必要手段。
在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有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权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最后,网络安全体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新焦点。
构建一套先进的网络安全体系,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网络安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点:网络安全体系的方法论网络安全体系的方法论是指在构建网络安全体系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
科学的方法论有助于确保网络安全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时,应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1.全面性原则:网络安全体系应涵盖网络攻击、防御、监测、恢复等各个环节,确保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全面应对。
2.层次性原则:网络安全体系应根据不同业务系统、网络环境和对象,构建多层次、分领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3.预防为主原则:网络安全体系应以预防为核心,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御策略,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4.动态调整原则:网络安全体系应根据网络安全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安全策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网络安全需求调研方法论
网络安全需求调研方法论1. 调研目的网络安全是当今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安全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网络安全需求调研的方法论,以帮助企业、机构或个人更好地了解网络安全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2. 调研步骤网络安全需求调研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确定调研目标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明确调研的目标和重点。
例如,是要了解网络安全现状、寻找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还是希望了解特定领域的网络安全需求。
2.2 确定调研方法针对所确定的目标,选择适合的调研方法。
常见的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组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研。
2.3 设计调研问卷或访谈提纲如果选择问卷调查或访谈作为调研方法,需要设计相应的调研问卷或访谈提纲。
调研问卷或提纲应包括问题的设计和选择,以及适当的选项或参考答案。
2.4 实施调研按照设计好的调研问卷或访谈提纲,对目标对象进行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要注意保障被调研对象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2.5 数据分析与总结完成调研后,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统计和比较数据,可以得出有关网络安全需求的结论。
同时,也要注意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如对访谈内容的综合分析和主题提取。
2.6 提出建议和措施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网络安全需求建议和措施,以满足调研目标。
建议和措施应该具体、可行,同时考虑风险和成本因素。
3. 调研注意事项在进行网络安全需求调研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安全可靠,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被调研对象的隐私。
- 调研对象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调研对象,能够代表目标人群的特征和需求,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 调研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和调研目标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确保调研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时,要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工具,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信。
基因调控网络分析方法论整理
基因调控网络分析方法论整理基因调控网络分析方法论是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基因调控网络在生物体内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将整理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基因调控网络分析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并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相关研究。
1. 概述基因调控网络基因调控网络是由转录因子、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网络。
这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基因的表达量和调控模式。
研究基因调控网络有助于揭示基因调控的机制和信号传导的路径。
2. 全基因组表达数据的预处理研究基因调控网络的第一步是对全基因组表达数据进行预处理。
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噪声、标准化等步骤,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准确的数据预处理是后续分析的基础。
3.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是一种基于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共表达模式来构建基因调控网络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来发现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
常用的算法包括WGCNA(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和ANC(Aracne-Network Construction)等。
4.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是通过分析转录因子的结合序列来预测转录因子与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比对背景数据库中的转录因子结合序列与基因组中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从而预测出可能的结合位点。
常用的算法包括HMM(Hidden Markov Model)和Motif-X等。
5. 调控通路分析调控通路分析是通过分析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通路来揭示基因调控的机制和信号传导的路径。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研究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和通路来解析疾病的发展过程。
常用的算法包括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等。
6. 基因调控网络可视化基因调控网络可视化是将构建的基因调控网络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研究人员更直观地理解其结构和功能。
2024年全球电信网络安全形势评估
通过结合生物特征、动态令牌、地理位置等多种认证因素,提高身份认 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3
量子加密技术
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信息加密,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不可破解性,是
未来加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升级
基于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 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有效识别各种已知和未 知攻击。
实践推广
将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和应 用,提高电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的水平和能力。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应对策略
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信网络安全领域带来了更多创新机遇,包括 网络架构优化、安全防护手段升级等。
挑战
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漏洞和威胁不断增多,如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问题、云计算服务的 数据泄露风险等,对电信网络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全球范围内,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包括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卫星通信等设施 不断扩展和完善。
2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 沟。
3
5G网络逐步覆盖全球,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5G、6G等新技术应用及影响
跨界融合背景下风险防控重点
要点一
跨界融合趋势
要点二
风险防控重点
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等网络的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网络安全风险也随之扩大。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完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数 据安全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防范网络攻击和病毒传播等 风险。
政策法规调整对行业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运行情况报告实例样式
结语
网络分析方法论尚需完善,欢迎专业人士 提宝贵意见! 邮箱:shujuhua@ QQ:349932999 欲知实战如何分析,敬请期待下回讲解!
各种分析方法对比
分析方法 流量监控法 设备日志分析法 数据包分析法 采样法 优点 不足
根据设备类型的 不同,其日志内 容各有侧重。 流量管理类设备 的日志可以提供 较为详尽的网络 流量信息和业务 分布数据。 IDS、IPS等设 备的日志则可以 提供丰富、专业 的网络安全方面 的相关信息
一般只能分析边界 接入区域 需要部署相关专业 的设备 安全类的日志误报 率太高 无法提供完整的数 据包数据 无法实现对业务应 用的分析 可以提供的网络运 行情况的信息较为 单一,不全面
各种分析方法对比
分析方法 流量监控法 IDS日志分析法 数据包分析法 采样法 优点 不足
引言
分析一下网络运行 的情况即可解决楼 上两位的问题!
同志们,搞好 网络分析是很 有钱途的!
如何分析网络 运行情况呢?
网络运行情况分析的内容
网络运行情况分析的内容
网络运行情 况分析内容
性能
安全性
业务
其他
网络划分的区域:
网络组成
办公区域
服务区
边界接入区
接入边界侧重分析内容
边界峰值流量 边界平均流量
网络运行情况分析方法论
科来安徽办 王超
目录
引言 网络运行情况包含的内容 网络运行情况分析方法 利用科来分析网络运行情况的步骤 网络运行情况报告实例样式 结语
引言
我们了解我们维护的网络吗? 怎么搞呢? 我们的网络需要改造升级吗? 我们的链路带宽需要扩容吗? 什么业务占用了我们的链路? QOS策略到底需要对各种应用控制多大的流量? 服务器为什么变慢了? 服务器性能够用了吗? 有人在扫描我们的服务器吗? 为什么上网速度变慢了? 如何发现网内的异常主机? 我们向领导提交什么样的月报或年报呢? 。。。。
可以提供最为完 整的网络运行情 况的数据信息 部署灵活,可以 根据需要部署在 网络中的任何位 置 功能丰富,可以 详尽的分析网络 的性能、业务服 务、安全性等情 况
技术含量较高,需 要一定的理论基础 和专业素质 需要一定的工作量
各种分析方法对比
分析方法 流量监控法 IDS日志分析法 数据包分析法 采样法 优点 不足
通过对不同网络设备(主 要指安全设备,如IDS、 IPS、流量整形设备、行为 管理设备等)的日志内容 (包括流量、攻击、业务 分布等内容)的分析来收 集相应的网络运行情况的 数据,从而完成对网络运 行情况的分析
数据包分析
设备日志分析法
采样法
流量监控法
流量监控法
通过对相关网络设备(主 要指交换机、路由器、其 他网关型设备)接口流量 的监控(主要通过SNMP 或netflow技术实现)来分 析网络运行流量或业务分 布的相关情况
设备日志分析法
采样法
流量监控法
数据包分析
各种分析方法对比
分析方法 流量监控法 设备日志分析法 数据包分析法 采样法 优点 不足
SNMP可以形成 长期的流量曲线 图 Netflow可以生 成较为详尽的业 务应用流量分布 数据
Snmp只能针对接 口流量 Netflow只能识别四 层以上的数据流量 需要设备支持 难以全网部署 主要分析接口的流 量情况 无法对服务器的效 能进行评估和分析 无法分析网络的安 全性
性能
链路利用率 每秒包数
网络连接数
边界接入
业务 安全性 其他
应用分布 外部攻击
TCP连接建立情况
数据包大小分布
服务器侧重分析内容
服务器峰值流量 服务器平均流量
性能
每秒包数 网络连接数 服务响应时间
服务窗口变化
服务区
业务
业务异常特征 业务应用分布
安全性 其他
扫描 攻击 TCP连接建立情况 数据包大小分布
网络规模大、同质性强时,结合 采样法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量,提高分析网络运行 情况的工作效率 在边界接入区域,结合流量监控 法或设备日志分析法,分析网络 运行的流量情况 在服务器区域或办公区域,结合 设备日志分析法,分析网络运行 的安全性
设备日志分析法
采样法
流量监控法
数据包分析
设备日志分析法
采样法
流量监控法
数据包分析
数据包分析法
通过对网络中的不同网段 区域(边界接入区域、服 务器区域、办公区域等) 中的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 来实现对各种不同网络区 域的流量、性能、安全性、 异常等情况的评估
设备日志分析法
采样法
流量监控法
数据包分析
采样法
网段采样:在网络规模较 大,网络同质性很大时, 我们可以通过对部分具有 代表性的网段进行采样分 析 时间段采样:根据网络不 同时间段的运行情况,我 可以按照时间段进行采样 分析 采样法可以辅助其他的分 析方法一起工作
方法成熟,运用 简单 提高分析网络运 行情况的工作效 率
不能完全反应网络 的运行情况 如果采样点选取的 不好,分析的结果 将难以反应网络实 际的运行情况,有 事甚至差别很大
网络运行情况分析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在对网络运行情况 进行分析的时候,数据包分析法是最理想 、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在实际的网络环境 中,我们需要考虑结合其他的方法一起完 成我们的分析工作:
分析网络运行情况步骤
1.计划
2.部署
5.报告 3.抓包 4.分析
分析网络运行情况步骤
制定计划 工具部署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生成报告 根据计划, 根据抓取 根据分 确定分析内 根据计划, 在合理的 部署科来 的数据包, 析计划, 容:根据实 时间段内, 结合计划 网络分析 结合数 际需求,确 开启科来 系统(交 中需要分 据包深 定分析内容 抓取网络 换机端口 析的内容, 度分析 (性能、业 数据包并 务、安全性) 镜像、 对采集到 的结果, hub串接、 保存备用 的数据包 生成网 确定其他分 分路器串 进行相应 络运行 析方法:结 的深度分 情况报 合实际环境, 接) 析 告 看能否结合 其他三种分 析方法一起 分析 确认科来的 部署位置
办公区侧重分析内容
办公区峰值流量
性能
办公区平均流量 网络连接数
业务
办公区域 安全性
应用分布
扫描
攻击
TCP连接建立情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他
数据包大小分布
网络运行情况分析的方法
流量监控法(snmp、netflow) 设备日志分析法 设备日志分析法 数据包分析法 采样法
采样法
流量监控法
数据包分析
设备日志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