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

合集下载

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

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

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现状对策[论文摘要]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整个德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而且要实现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

道德教育向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道德教育无论是在个体发展中,还是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老问题不断出现,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看似丰富和繁荣,然而大量的实际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道德教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

一、现状(一)道德教育实效低下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企图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会的工具”。

同时,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模式,即先设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目标作为整个道德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德育的成效。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严峻的挑战,学生对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越发反感、厌恶和排斥,即使那些已经加大力度去投入到道德教育的学校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甚至无能为力,很多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进取精神,害怕问题和回避矛盾,缺乏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

(二)与生活世界的离异我们的德育过于强调对学生发展的理想预设,完全忽视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具体需要,一味进行原则性的、非功利的理想教育,对学生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条,根本不重视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很难适应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冲击力的社会,最终使得这些规范只能变成僵化的教条。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反思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反思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反思在当今社会中,教育扮演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角色。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德育教育也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部分之一。

然而,德育教育却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现行的德育教育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

I. 缺乏标准化评价体系当前,缺乏统一、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制约德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换段)不同地区或学校可能持有不同定义和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道德素质。

--II. 机械化执行与形式主义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更加注重机械性地执行规定并追求形式上完美。

(换段)它们强调仪式、奖励以及各种象征性活动,--III. 狭窄化方式与内容现行的教材和课堂活动过于狭隘,只侧重于传统观念和简单道德规范的灌输。

(换段)这使得学生缺乏对复杂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无法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IV. 缺乏教师专业素养的支持在推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面临教学方法和内容选择上的不确定性。

(换段)对于提供有效的道德教育指导缺乏足够知识与技能,还有缺少媒体关注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并找到解决之道。

首先,在评价体系方面,应建立起统一而包容多样化观点的评估标准。

(换段)其次,在落实过程中必须重视内涵培养,并打破形式主义。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良好品质,--此外,在方式与内容上要拓宽视野、多元化引导学生直面真实社会。

(换段)从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吸纳先进理念补贴传统文化能够提高现有德育课程,--最后,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应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换段)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定期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缺乏标准化评价体系、机械化执行与形式主义、狭窄化方式与内容以及缺乏教师专业素养支持等。

然而,应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已经开始,并出现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建立统一且多样化的评估标准、重视内涵培养、拓宽视野与引导学生直面真实社会以及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等措施,我们有望逐步改进和完善德育教育系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德育教育现状与改进建议

中国德育教育现状与改进建议

中国德育教育现状与改进建议一、现状分析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中国各地区的德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德育教育条件相对较好,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德育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2.德育培养方式单一:传统的德育培养方式注重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培养学生自主行为和思考能力的方法。

3.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的德育评价体系主要以分数为导向,忽视了学生德育素养的综合评价,容易导致应试教育的倾向。

4.家庭教育责任缺失:一些家长过分强调学术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德育教育的培养,导致学校德育教育的难度增加。

二、改进建议1.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力和水平,确保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2.建立德育教材体系:从小学到高中,制定科学、系统的德育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

3.推行素质教育:将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智力、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

4.加强德育教育研究:加强德育教育研究,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德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

5.建立多元化的德育培养方式:在德育培养中,注重学生的自主行为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6.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德育素养纳入评价范畴,注重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减少应试教育的压力。

7.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加强家庭对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视,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8.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学校应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德育教育的机会,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邀请社会人士进行德育讲座等。

9.建立德育教育跟踪机制:建立德育教育的跟踪机制,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行长期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0.加强德育和学科教育的融合: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通过学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反思

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反思

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反思引言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公民素质、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我们对现有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反思一:道德教育的不足问题阐述尽管我国学校教育中设有道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教育往往被忽视。

此外,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抽象,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改进建议1. 提高道德教育地位:在教育体系中加大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并列。

2. 完善道德教育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案例,使道德教育更具实际意义。

3.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

反思二:法治教育的缺失问题阐述当前,我国法治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内容单一:过分强调法律知识传授,忽视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

2. 实践环节不足:学校法治教育与实际司法实践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法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影响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改进建议1. 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2. 加强实践教学:与司法机关合作,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实践。

3. 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地区法治教育投入,提高法治教育整体水平。

反思三:德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问题阐述在实际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往往相互独立,缺乏有效融合。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面对道德和法律问题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改进建议1. 强化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联系:在教育实践中,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要求相互印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设置道德与法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

结论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反思,我们认识到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压力。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风尚的使命。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不端、道德风险事件频发等问题。

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1. 学生道德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享乐,而对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的认同感较弱。

这就导致了学生道德观念淡化,不懂得什么是对错,缺乏对正义、公平等价值观的认同,容易受到外部消极价值观的侵蚀。

2. 学生行为不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一些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容易出现欺负同学、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给校园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

3. 道德风险事件频发近年来,一些小学校园出现了一些不良事件,比如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等。

这些事件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说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足之处。

二、应对策略1.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主题班会、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热爱学习、遵纪守法的思想情感。

2. 注重道德教育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品德养成。

学校教师要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重要性。

3. 建设德育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打造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接受道德的熏陶。

学校可以设置德育角、德育墙等校园文化设施,让学生通过观看、借鉴、模仿等方式接受德育教育。

2024年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4年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4年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一、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内容抽象化、理论化当前,一些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抽象化的课程内容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难以真正体会到道德教育的意义。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育等。

这些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

同时,陈旧的教学方法也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和行为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容易导致“知行合一”的脱节。

此外,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应试心态,影响其对道德教育的认同和投入。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

然而,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二、改进对策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与建议: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可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热点话题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及改进

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及改进

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及改进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部分地区,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仍面临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教育,本文将对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及改进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感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一、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1.1 现状表现尽管党中央和教育部高度重视道德情感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1)道德情感教育投入不足。

许多学校和教师仍然没有意识到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只是一项辅助性任务,导致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不足。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我们的学校普遍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情感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道德情感体验和引导。

(3)教育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大量采用灌输式教育,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导致学生对道德情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低。

1.2 问题根源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问题的根源很深,需要从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育制度需要改革。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投入,制定更加完善的关于道德情感教育的政策措施,鼓励学校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2)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教育观念,将道德情感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引导。

(3)教师素质需要提高。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同时,注重教育方法的改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改进措施2.1 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预算,调整经费结构,加大对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投入,为道德情感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2.2 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要加强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丰富教育内容,使道德情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探究中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究中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究中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教
育备受重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现状
①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现在,中学生道德素养通常只以《德育成绩》来衡量,但这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德育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现在的德育课程只是简单地灌输一些道德知识,却很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廓清生活中的迷惑,
缺少实际价值。

③家校沟通不畅:在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中,德育教育的部分往往被忽视,孩子的品德也便无法和学校的教学目标形成内在统一。

问题
①学生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很多同学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很容易丧失节制和坚守。

②品德建设成效不明显:虽然学生在道德知识方面有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在实际行为上的改变却不是那么明显。

对策
①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改善德育教育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品德、行为、心理等方面,直接反映学生个人品质。

②引导性课程的设置:建立德育课程群体的引导性和参互动性机制,让学生能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进行思想引领和品德体验的双重研究,培养个人道德判断力。

③平时德育和家长沟通的强化:通过定期面对面的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之间的联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家长参与度。

总之,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才能够落实好我们的教学目标。

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兴盛,德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现状。

一、学校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德育教育需要全面的培养,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

然而,由于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学校之间的差异,导致有些学校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

这使得一些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德育教育机会给学生,导致学生德育水平的不均衡发展。

其次,是德育课程内容单一化的问题。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只注重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创新的德育教学内容。

这使得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感到乏味,难以产生兴趣。

同时,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实践与操作,难以转化为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单一化问题。

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成绩、升学率等成为了对学校和教师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

这使得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学术表现,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影响了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导致德育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

针对学校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德育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加学校的德育教育经费,提高师资力量的配置,改善德育教育场所的设施。

二是优化德育教育内容。

学校可以开拓创新的德育课程内容,引入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等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探索建立与德育教育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行为表现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二、家庭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滞后。

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术成绩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引言中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品德修养与道德意识的培养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引起社会的重视与讨论。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描述(1)家庭责任的转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被工作和生活压力所消耗,导致家长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责任逐渐转移给学校和社会。

家庭是孩子道德建设的第一课堂,但是家庭责任的转移使得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缺失。

(2)学校教育的单一性传统的中学教育一直注重学业成绩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

学校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对道德素养的培养。

这使得一些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出现问题,容易产生道德极度淡薄的问题。

(3)社会道德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社会上的贪污腐败、不断增加的网络诈骗、偷税漏税等行为给中学生以消极的示范和引导,导致中学生对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产生分歧。

二、改进措施(1)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校合作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家庭和学校需要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沟通机制。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从家庭入手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增设道德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增设道德教育课程,使道德教育成为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决策,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

(3)注重道德教育与实践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中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道德行为的价值与意义。

(4)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社会作为中学生成长的环境,应该积极倡导正能量,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推动社会的道德观念的进步。

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反思

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反思

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反思幼儿园道德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幼儿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现状分析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在孩子们的开心学习与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道德素质的提升。

然而,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方法单一。

很多幼儿园采用传统的讲故事、模仿和奖惩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缺乏多样化和针对性。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2. 缺乏互动和参与。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给予指导,学生被动接受。

缺乏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兴趣的了解和尊重,这也导致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

3. 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一些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单一活动或临时事件,缺乏整体规划和渗透。

这样的教育缺乏延续性,很难形成对孩子道德行为的持久影响。

二、改进建议为了提升幼儿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多样化教育方法。

例如,引入游戏、讨论和合作等形式,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提供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2. 强调互动和参与。

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鼓励他们参与道德教育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通过互动和参与,培养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主意识。

3. 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

幼儿园应该制定全面规划,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程和活动当中。

通过多个领域的渗透,让孩子们在各个方面得到道德教育的启发和指导。

4. 加强教师素质培养。

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和引导者,他们的素质对于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幼儿园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提升他们的道德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

5. 加强家园合作。

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培养。

学生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强化

学生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强化

学生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强化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备受社会关注。

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养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然而,近年来学生道德问题频发,引发了广泛的反思与讨论。

本文将探讨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反思学生道德问题的纷纷被曝光,折射出当代学生道德教育存在不足。

首先,一些学校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者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缺乏道德自觉和行为规范。

其次,社会影响日益突出,一些负面、低俗的价值观正不断侵蚀学生的道德底线。

尤其是网络和媒体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

学生道德教育的反思不仅需要从学校和教育机构层面进行,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这一责任。

家长们应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社会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加强媒体的道德监督,引导青少年远离消极和低俗的影响。

二、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途径。

首先,学校应将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开设。

传授道德知识,教育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如何应对各种道德困境。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示范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其次,学校应该进行全员参与的道德教育活动。

例如,开展主题班会、道德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并提高道德行为能力。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父母在孩子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自觉,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了解到道德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社会应该加大对道德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道德品行的现状与反思

教师道德品行的现状与反思

教师道德品行的现状与反思教师道德品行是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师道德品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教师道德品行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反思,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随着教师职业的逐渐普及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人以过度追求利益或职位为导向,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利己主义、不负责任、权力滥用等问题。

2. 教育环境缺乏规范教育环境的缺乏规范也是导致教师道德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缺乏受到监督和约束的机制,缺少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形成不良行为的“灰色地带”。

3.社会评价体系的失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教师道德问题的存在。

一些教育机构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教师的教育素质和道德品行。

这种评价体系的失衡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好的教学业绩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建设。

二、问题反思1.提高教师道德观念的意识教师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所在,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道德观念,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教育机构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使其成为教师职业的基本素养。

2. 建立健全的教师道德规范教师道德规范是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教师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明确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应遵守的准则与原则。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对违反道德规范的教师进行惩戒,推动道德规范的落地实施。

3. 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督促,强化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4. 加强教育监管教育监管是保障教师道德品行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资格的审核,严格对教师的准入条件和教育背景的审查。

道德与法治:教育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育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育反思引言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塑造公民素质和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1. 道德教育:我国道德教育主要围绕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展开。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通常通过课程教学、德育活动等形式进行。

然而,现行的道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与应用。

- 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 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

2. 法治教育:我国法治教育主要涵盖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素养等方面。

目前,法治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以法律知识传授为主。

- 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

- 法治教育与实际司法实践、法律服务等领域衔接不足。

存在的问题1. 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影响教育的效果。

2. 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3. 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改进建议1.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模拟法庭等。

2. 丰富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增加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社会实践经验。

4. 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其改善对策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其改善对策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其改善对策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师评价偏重考试成绩、学生参与度低等。

为了改善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要改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应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大多只涉及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加深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讲座和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要改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应提升教师评价的多元化。

目前,很多教师在思想品德评价上偏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学生在知识上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表现和品德修养。

可以通过班级评议、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认可和奖励。

要改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应提高学生参与度。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缺乏主动性和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被动。

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并实践道德行为。

要改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目前,一些教师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教学方法了解不足,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学校应该组织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培训,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改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需要从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度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入手。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评价多元化、增加学生参与度和加强教师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并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品德行为。

我国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当前德育存在启蒙不足的问题。

由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已缺乏基本品德素养。

他们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了解匮乏,并无法正确理解并接受德育内容。

这种启蒙不足使得他们对于自身行为质量的认知产生模糊与纠结。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欠缺。

目前我国教育系统普遍注重学科知识传授,而轻视对学生品格修养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培养。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常出现利用剩余课时或加塞时间进行附加性“填鸭式”灌输,并没有形成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再次是评价考核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以高考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对德育方面的考核存在明显不足。

这导致了在绩效评价中,德育指标与其他科目相比被边缘化。

最后是师资力量和校园环境建设仍需加强。

一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平较低,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

同时,在部分学校的校园环境中普遍存在偏暗、拥挤、杂乱等问题,无法为品行培养提供良好保障。

二、解决当前德育问题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在推进我国当前德育工作中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强化社会共同责任意识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要形成全社会合力。

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通过各类渠道向广大群众普及相关知识和信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 推进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加强思政理论课程与其他专业技能实践之间的有机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课程计划,并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中。

3. 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在高考改革中注重对德育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上增加一定权重,并与其他科目进行有机结合。

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使之更好地反映学生整体发展状况。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提升提高德育课程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机制,确保教师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并重。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四篇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四篇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四篇第一篇: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本学期我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受益很多。

规范共有六条内容。

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第一,要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既然我选取了教育事业,我就要在教育工作的岗位上用心进取,开拓创新,力求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要加强学习。

对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

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地学习,做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时刻准备着用“一桶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政治学习,努力使自我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三,要奉献爱心。

崇高的师爱是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要付出特别的关爱,切忌言行过激、办事草率。

对学生细微之处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都喜欢模仿。

为此,教师必须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我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我坚决不做。

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我要努力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我,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切实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师风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我,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第二篇: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经过一段时间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学习的重要性,这对于本人的师德师风的修养得益匪浅。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方向引言:思想道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美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

然而,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理念不明确、教育内容单一等。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从教育理念的明确、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改进。

下面将依次探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改进方向。

现状:1.教育理念不明确在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理念不够明确。

一方面,少部分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培养。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将思想道德教育单一化,侧重于灌输道德知识,缺少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引导。

2.教育内容单一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具体道德标准的陈述和传授,缺乏引导学生思考和社会实践的环节。

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得学生对抽象的道德规范难以理解和接受。

3.教育方法陈旧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讲授式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缺乏积极性和参与度。

改进方向:1.明确教育理念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理念要贯穿全程。

教育者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目标,应注重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2.丰富教育内容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关注当下社会问题。

教育者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感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创新教育方法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应尝试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4.强化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环节。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家校合作,通过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和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5.培养师资队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的教育者。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提供相关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中学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方向

中学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方向

中学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方向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部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目前中学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改进它,让它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目前中学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中学教育中,道德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但是很多学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学校缺乏系统性的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的含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道德教育,但是教育内容还是过于单一,缺乏深度和多样性。

此外,一些学校在道德教育中,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改进中学道德教育,让它更加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一、加强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1. 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的含义和价值中学道德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真正理解道德的含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影响。

学校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层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让他们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

2. 引入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引入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教育资源可以包括道德故事、时政热点、文艺作品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影响。

3. 加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学校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要学习道德知识,更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真正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道德讲座等,让学生有机会将道德知识融入到实践中,让他们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影响。

二、注重道德教育的多样性1. 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让学生在道德教育中,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发言权。

学校可以提供多种道德教育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德教育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适合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整个德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而且要实现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

道德教育向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道德教育无论是在个体发展中,还是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老问题不断出现,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看似丰富和繁荣,然而大量的实际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道德教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

一、现状
(一)道德教育实效低下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企图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会的工具”。

同时,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模式,即先设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目标作为整个道德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德育的成效。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严峻的挑战,学生对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越发反感、厌恶和排斥,即使那些已经加大力度去投入到道德教育的学校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知行脱节,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应变能力极差,甚至无能为力,很多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
套”。

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进取精神,害怕问题和回避矛盾,缺乏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

(二)与生活世界的离异
我们的德育过于强调对学生发展的理想预设,完全忽视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具体需要,一味进行原则性的、非功利的理想教育,对学生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条,根本不重视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很难适应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冲击力的社会,最终使得这些规范只能变成僵化的教条。

今天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中,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离异,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开来,成为空中楼阁。

主要表现为:第一,德育目标定位过高,且缺乏层次性,脱离了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要,道德教育目标过高而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

第二,道德价值观政治化倾向严重,混淆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只注重强调满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了德育满足学生主体的完善价值。

第三、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只注重说教和灌输,忽视了道德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泯灭了生活世界的主体能动性。

第四、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


统的道德教育把教师视为为唯一的主体,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把学生
仅仅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极大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上
这些误区都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
进行的是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

(三)道德教育形式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20 世纪的学校教育的时候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
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这种情况同样适合于今天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被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将德育目标无限提升作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种追求,认为口号喊的越大越响就证、说明我们对这项工作越重视,完全不考虑现实的状况,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考虑他们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在检验结果上又以单一的熟记作为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势必就会停留在道德教育的表面上,在他们认为道德教育要作为必须达到的目的,既不可能实现,又不可能拒绝,只能走形式化的道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对策
(一)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往往是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丁从属地
位。

一直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能力的培
养;当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是对学
生进行强制的灌输,习惯于教师的“我说你听”和“一言堂”,缺乏平等对话
和情感沟通;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既需要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需要课堂外的
实践体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

德育工作的力量在于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一直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我们进行一切德育工作的前提。

我们要尊重学生就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呈现的缺点和不足是正常的;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不满足于被爱,被保护,更渴求被尊重和理解;学生成长中的过失和
问题,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机会,更是我们发挥教育智慧的舞台。

此外,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应该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沟通和交流,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是训斥和指令,多听听学生心声,想他们之想,解他们之惑,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人的道德是根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道德教育要关照人类生活着的意义世界,
道德教育是参与者在一定时空中的鲜活生命,是人的创造与生成,是人的体验
与不断建构着的道德感受。

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困境和整个德育呈现低效乏力的状况,究其原因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离异,导致道德教育远离了生活世界,终将走向虚无。

所以,道德教育应该走向生活世界,使我们真正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而不是培养只会背诵道德知识的高分低能儿。

我们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为了使人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对善和幸福的追求,生活是道德的出发点,也是道德的回归地。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道德教育应植根于生活,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道德情感和进行道德选择。

使道德教育与丰富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内在发展的要求,也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趋势一致。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_1],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第13卷第1期
[3]刘惊铎等,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标[幻,中国教育报,2003,10-20 (6)
[4]郭元祥,生活与教育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