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现代三十年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 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

"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发生在抗战中期。

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已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

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

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推向高潮。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a、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三、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胡先啸、吴宓。

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主张依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

宗旨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研究和为维持传统文化。

与新文化相反,站在了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四、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文学研究会:1921 年1 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五、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

受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使命”,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她们又重视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热炮火’.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里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六、周作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完整word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框架图

(完整word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框架图

内容整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表1: 文学革命进程表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2: 文学革命的成果表5: 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各类文学创作(一)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各类文学创作(二)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各类文学创作(三)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台湾文学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现代化」, 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 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的作者们吸收并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打破狭窄的格局, 扩大研究领域, 除了尽可能的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 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在体例上的安排, 注意到文体分类, 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 又对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论述, 以显示各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引自封底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属于大陆的文学教科书, 所以其内容及体例力求详细统整。

对于历史轨迹的脉胳和发展, 此书做了一个很完整的述叙, 但相对的对于各个作家作品特色及生平经历影响的介绍便稍显不足, 但因其为「文学史」教科书的定位, 此美中不足之处便瑕不掩瑕, 况且其还捡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做简介。

文学可以丰富人类的人生经验, 无待于亲身去体验;历史对于人类心理及文化发展上的影响是有脉络可寻及有目共睹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提供了读者纵观文学的历史流变机会, 且稍稍点提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及作品供读者再往有兴趣的主题深入研究, 做为文学史的概括总介及研究者寻找研究方向的指针, 可当之无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闻一多、徐志摩
<<红烛>><<志摩的诗>>等
早期象征派
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
穆木天、王浊清
<旅心><圣母像前>
无产阶级诗歌
新诗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工具
蒋光慈
<<新梦>>
散文
成就很高。「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不多,而余韵曲包。」
随感录作家群
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创作部份
有引人注目的实绩。如鲁迅的小说、报刊上陆继推出的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总结
整体
带来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位的大革新,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
阶段
时间
特色
名家名作

一九一七年一月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
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创作才刚萌芽,一般小说还很粗浅,旧文学的痕迹较为明显,多为反对文言文才尝试写白话作品,为一个准备阶段。
冷静客观的叙述
叶圣陶、王鲁彦、彭家煌等。
<<柚子>><<怂恿>>等。
乡土小说
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鲁迅
<孔乙己><风波><故乡>等。
创造社
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郁达夫
<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抒情派
创作表现作者的内心要求
庐隐、淦女士
<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曼丽>书小道,新文化运动后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讲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讲稿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在上海创刊⏹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进击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1880——1942)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

⏹《新青年》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宣扬西方的文化观念⏹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质性的问题。

⏹周作人(1885——1967)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二、文学革命中的争论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双簧戏”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四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及其创作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二编
本编延续第一编的阐述手法,首先讲述了第二个十年具有旗帜性质的文学思潮运动,指明了第二个十年别离了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团队作战”的局势,新文学内部已然开始分裂,形成了无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相对立的局势,同时较为粗略的分析了两大文艺思潮,指明本时期的创作趋势和导向。紧接着,作者分章介绍了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文学大家茅盾、老舍、巴金以及沈从文。然后根据文学题材的划分介绍了诗歌、小说等在第二个十年里的继续发展。在戏剧领域,又着重单列出剧作大家曹禺,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另外本编延续第一编中《鲁迅》的讲述,继续讲述了鲁迅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文艺贡献,在本编的鲁迅专章中,作者又借题讲述了鲁迅创作的杂文的意义及其后世影响。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基本线索
第十章茅盾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二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老舍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一民国通俗小说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小说
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五章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六章新诗(一)
一新诗的诞生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二早期白话新诗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一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
二体验与追忆
二各类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重点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重点

连线胡适(蝴蝶鸽子)冯至(蛇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伍子胥)戴望舒(雨巷寻梦者乐园鸟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臧克家(难民春鸟)郑敏(金黄的稻束)穆旦(赞美春诗八首自然底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田间(中国底春天在号召着全人类给战斗者)张天翼(华威先生)(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张爱玲(金锁记封锁)秦守鸥《秋海棠》北派四大家或五大家: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再加上朱贞木。

小说: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憩园》,《寒夜》,沙汀《淘金记》,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长河》,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冯至的《伍子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爱玲的《金锁记》,钱钟书《围城》,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填空填空1、文学思潮与运动,在1937年到1949年这时期全国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即: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地区)及上海“孤岛”(.1937年11月日均占据上海后,租界处于被包围的特殊地区,知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为止)2、1938年3月二十七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

理事有郭沫若,茅盾,田汉,巴金等45人,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文协成立时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代表作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巴金的《火》,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解放区盛行过的民歌体叙事诗,如《漳河水》(阮章竞),新歌剧《白毛女》,信天游《王贵与李香香》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毛泽东抽出核心命题,那就是革命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三个十年的每一编第一章都是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总体背景把握,下述分别是代表作家与文学体裁的分章论述,我以为这起码指示我们对文学史把握的方法:一是以作家(及团体)为线索,一是以文类的历时变更为线索,如就文学类型(体裁、形式)而言,小说与通俗小说、新诗、散文(轻)、戏剧,是四大分支,每一分支文类的演变又以代表作家作品为具体表现;就作家而言:鲁郭茅巴老曹、(加)沈赵艾、及张爱玲。

因此对于本书的阅读模式,我觉得可以先大览第一遍,第二遍则以文学思潮为框架,文类为线索、以主要作家为其发展的具体内容来重读。

本书将现代文学史划分为3个时代框架,可以看作由五条线索组成: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其中思潮是宏观背景,具体文类是发展的不同脉络走向,而文类发展的微观表现是作家与作品。

较重要的,我认为是小说与诗歌;就戏剧而言,重心在曹禺;而散文则以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略带过。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个十年: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个十年即1917-1927年,主要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一是把握其动因,二是要清楚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

就动因而言:外在动因是翻译的大量引进;内在动因是:1)中国内部受到资本主义冲击后的物质、技术(印刷术与文学市场的形成)、观念的推动;2)文学自身的变革(包括“文界”、“诗界”、“小说界”革命)+语言变革(白话文运动)。

而现代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在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与引介。

其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办,涉及到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两篇“檄文”。

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具体体现为新旧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如学衡派、甲寅派论争,以及众多文学社团的成立、作家的集聚及在各领域的文学实践。

(二)第二个十年:革命时代的文学第二个十年即1928-1937年6月,这一阶段国民党政权建立,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左翼与左联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因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播与初步运用,从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思想政治化,其主题、题材、文体、篇幅皆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

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

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创刊时间、地点、重要的理论文章?答: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理论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双簧信》、《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社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基本主张: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讨论人生一般问题。

特点:写实主义的文学团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写法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1、文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宗旨:“为人生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主要文学论点: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後来的苏联)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

用《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3、创造社创造社这个社团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人,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二)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

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以及后期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张浪漫主义,后期转向革命文学的倡导上。

(二)创造社❖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4、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的,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是旅英美留学生。

徐志摩的《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新刊物。

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很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于自由主义。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三)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旅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新月社社团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成立时间:1923年主要文学论点: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很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于1926年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并在《晨报副刊》上开辟《剧刊》周刊,汇编了《国剧运动》一书,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他们的一些成员艺术思想上所表现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创作中庸俗颓废的气息,也对当时的文艺运动和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5、五四期间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势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三是个性化的追求;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色:20年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大转折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联合起来参与国事最强大的一次。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

1、理性精神的显现2、感伤情调的流行3、个性化的追求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第二章、鲁迅1、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势的先锋”。

2.《阿Q正传》中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产生原因及社会意义。

答: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因惨痛的失败或被人侮辱的巨大痛苦而在虚拟的世界中想象与现实相反的结局,或施以假设条件,在精神上得以解脱的一种方法。

精神胜利法虽然使阿Q活了下来,但也使他丧失了人格,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生不如死。

阿Q形象的意义阿Q的形象无论对与历史、国民性还是人性都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鲁迅对阿Q的悲剧性处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性教训。

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暴露和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阿Q也具有普泛性的意义,这使得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精神胜利法”的意义阿Q是现代的国人的灵魂,他的国民性弱点是典型的,这是鲁迅创作的一个典型的观点,指出这是最令人寒心的思想意识,它是阻碍人民起来革命的病根。

作品还通过对精神胜利法的批判,启发人们不能像阿Q那样屈辱的生活,而应起来反抗、起来革命。

3、《野草》的艺术特色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

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

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

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4、《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

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

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

《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1、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的特点、主要代表作家。

答:特点: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三、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2)妇女地位问题(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4)教育问题(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两个家庭》;❖王统照《微笑》《湖畔耳语》;❖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庐隐《海滨故人》。

2、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的形象。

答: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的性格典型。

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3、乡土文学答: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重要乡土作家及作品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的《拜堂》;意义: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窄小的天地,扩展了新文学的发封建题材,使得新文学与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紧密。

推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4、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的色彩。

1)、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2)、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3)、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他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

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

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

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

零余者郁达夫在早期小说中塑造的一个缺乏存在的主体性和自为性的形象系列。

所谓“零余者”,就是游离社会习俗之外,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反抗社会却又是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弱者。

郁笔下“零余者”的特点:A、“心头多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