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分类总结
[执业药师] 考试必备: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
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全是精华、全是心血赶紧背吧!迫在眉睫啊!!!中药化学各成份的定义一、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二、糖:是多羟基醛或酮,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三、苷: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四、醌:具有aβ-a‵β‵不饱和酮的结构的化合物。
五、苯丙素类:基本母核具有1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化合物。
六、香豆素:母核为苯骈a-吡喃酮。
七、木脂素:由2分子C6-C3结构构成。
八、黄酮:由2个苯环通过中间3个碳原子(C6-C3-C6)连接而成,多具有酚羟基。
九、萜:由甲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2个或以上异戌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十、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十一、皂苷:为具有螺甾烷及其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十二、甾体:具有环戌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十三、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十四、鞣质:为复杂的多元酚类。
一、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以酰胺形式存在外,仅在少数碱性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如:那可丁。
绝大数生物碱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盐。
一、分类:可分为吡啶类、茛菪类、异喹啉类、吲哚类、有机胺类五种:1、吡啶类:多来源于赖氨酸,分简单与双稠两类。
a、简单吡啶类:分子较小,结构简单,多呈液态。
B、双稠吡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
2、茛菪类: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茛菪烷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如:茛菪碱、古柯碱。
3、异喹啉类:多来源于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可分为简单类、苄基类和原小檗碱类、吗啡烷类四种:a、简单异喹啉类:如:萨苏林。
b、苄基异喹啉类:如:罂粟碱、汉防已甲素。
c、原小檗碱类:如:小檗碱、延胡索乙素。
d、吗啡烷类:如:吗啡、可待因。
4、吲哚类:来源于色胺酸,结构复杂,数目较多,大多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作用机理等的学科。
下面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点总结:
1.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中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鞣质、挥发油等。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组成,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药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往往较复杂,需要通过适当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将目标成分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色谱技术等。
3. 中药材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中药材中常含有多糖类化合物,如多糖类、多肽类等,这些化合物对中药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其结构、活性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基础。
4.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含量较低,需要通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
5. 中药中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副作用,以确保中药的合理应用。
6.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的药效与安全
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
总之,中药化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活性成分分析鉴定、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重点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一、引言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与活性关系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构鉴定及药效学等。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的中药化学内容的总结。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是中药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各种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传统方法主要包括醇提、水提、浸出、蒸馏等。
现代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进而确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三、中药的结构鉴定中药的结构鉴定是中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碘化反应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中药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效学研究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的药效学基本原理和应用。
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五、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可以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筛选出具有活性成分的中药,进而通过结构优化和合成改造,设计出具有高效、低毒的药物。
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六、展望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部分的一些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部分的一些总结紫草素、异紫草素(萘醌)丹参醌ⅡA、丹参ⅡB(菲醌-邻醌类)、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菲醌-对醌类)蒽醌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型蒽醌)茜草素、羟基茜草素、伪羟基茜草素(茜草素型蒽醌)芦荟苷(蒽酮碳苷)番泻苷A、B、C、D(二蒽酮)香豆素: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七叶苷、白蜡素、白蜡树苷(简单香豆素)补骨脂内酯、紫花前胡内酯(6,7-呋喃香豆素);异补骨脂内酯(白芷内酯)(7,8-呋喃香豆素)花椒内酯、紫花前胡素(6,7-吡喃香豆素);邪蒿内酯、白花前胡丙素(7,8-吡喃香豆素)茵陈炔内酯、仙鹤草内酯(异香豆素)木脂素:五味子醇、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乙、丙、丁和戊(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厚朴酚、和厚朴酚(新木脂素)HNM:H-3:δ6.1-6.4(d,J=9Hz);H-4:δ7.5-8.3(d,J=9Hz)(低场)。
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芹菜素、木犀草素黄酮醇:芦丁、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异黄酮:大豆素、大豆苷(异黄酮氧苷)、葛根素(异黄酮碳苷)二氢黄酮:橙皮苷、杜鹃素黄酮甲醇溶液的紫外光谱可用于区分不同的黄酮类型:黄酮、黄酮醇可通过带I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予以鉴别,小于350nm者为黄酮,而大于350nm者为黄酮醇。
异黄酮、二氢黄酮(醇)均只有带Ⅱ,没有带I,甲醇光谱仅仅表现为1个主峰。
其中异黄酮带Ⅱ最大吸收峰波长小于等于270nm,二氢黄酮(醇)大于270nm,鉴别。
而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因不存在带I,无法用紫外光谱鉴别,只能借助于氢谱。
2)强心苷甲型强心苷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17~220nm,乙型强心苷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95~300nm 3)蟾酥强心甾烯蟾毒类与甲型强心苷相似,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17~220nm;蟾蜍甾二烯类与乙型强心苷相似,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95~300nm。
萜类:单萜:龙脑(冰片)、薄荷醇、薄荷酮、新薄荷醇、香叶醇环烯醚萜苷:栀子苷、京尼平苷、梓苷、梓醇、玄参苷裂环烯醚萜苷: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倍半萜:青蒿素、莪术醇、莪术酮I2 1二萜:银杏内脂、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雷公藤内酯、甜菊苷、乌头碱、紫杉醇、丹参醌ⅡA挥发油:癸酰乙醛(鱼腥草素)、桂皮醛、细辛醚代表性化合物:菝葜皂苷元(螺旋甾烷)、薯蓣皂苷元(异螺旋甾烷)原蜘蛛抱蛋皂苷(呋甾烷醇)燕麦皂苷B(变形螺旋甾烷醇)猪苓酸A(四环三萜-羊毛脂甾烷型)人参皂苷Rb1、Rb2、Rc、Rd(四环三萜-达玛烷型)人参皂苷Re、Rf、Rg1、Rg2(四环三萜-达玛烷型)人参皂苷Ro(五环三萜-齐墩果酸型)甘草皂苷(甘草酸、甘草甜素)(五环三萜-齐墩果酸型)黄芪甲苷(三萜皂苷)柴胡皂苷(五环三萜-齐墩果酸型)知母皂苷(甾体皂苷),知母皂苷AⅢ和BⅠ(螺甾烷醇)、知母皂苷Ⅰ(异螺甾烷醇)、知母皂苷BⅤ(呋甾烷醇)紫花洋地黄苷A、毛花洋地黄苷甲、K-毒毛旋花子苷(原生苷)洋地黄毒苷(次生苷)。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知识也是中医药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的桥梁,其有机碱性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紧密相关,常见的有麻黄碱、黄连素等。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学成分,其常见类型有类黄酮、异黄酮等。
3.挥发油:挥发油是很多中药中具有药效成分的重要类别之一,常见的有薰衣草油、柠檬油等。
4.聚糖类物质:聚糖类物质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植物、菌类、动物体内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具有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中药提取及分离1.溶剂提取法:常见的有超声波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分子量较低、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提取。
2.微波辅助提取法:常见的有水煎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易破坏化合物的提取。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该方法适用于提取极少量的高价值化合物。
4.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可用于分离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又称液态色谱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分析技术之一。
三、中药提取及纯化的质量控制1.纯度:纯度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占总量的比例,是衡量中药提取及纯化质量的重要指标。
2.特异性:特异性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对其他成分的影响较小的特点。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药物在贮藏、加工、运输等环节中不易分解、降解和失去活性的性质。
4.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是中药提取及纯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应通过化学处理、物理分离等手段减少其含量。
以上即是中药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提取及分离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化学总结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分类1.极性最弱的是:乙酸乙酯。
2.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
3.两相溶剂卒取法的原理为: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不同(分配系数K)。
4.樟木中樟脑的提取方法采用的是:升华法。
5.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是:分馏法。
6.不宜用煎煮法提取的中药化学成分是:挥发油。
7.判断中药化学成分结晶纯度的依据是:结晶的熔点和熔距。
8.分配纸色谱的固定相是:滤纸中所含的水。
9.在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分离材料:葡聚糖凝胶。
10.采用透析法分离成分时,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成分是:无机盐。
11.用TCL检验化合物的纯度时,多采用:三种展开系统。
12.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分离:生物碱。
13.可用PH梯度卒取法分离的化合物类型是:蒽醌类。
14.提取非挥发性,对热稳定的成分以水为溶剂时常用:煎煮法。
15.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一般采用:回流法。
16.一种省溶剂,效率高的连续提取装置但有提取物受热时间长的缺点的是:沙氏或索氏提取法。
17.不加热,提取比较完全,但费时,消耗容量大的方法是:渗漉法。
18.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二氧化碳。
常用的极性溶剂是:乙醇。
19.欲纯化总皂苷通常采用:醇醚法。
20. 提取生物碱常用方法是:酸碱法。
21.用于除去亲脂性色素是:活性炭。
22.主要根据氢键吸附原理分离物质的方法:聚酰胺色谱法。
23.主要根据解离程度不同分离物质的方法:离子交换树脂法。
24.主要根据沸点高低分离物质的是:分馏法。
25.主要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分离物质的方法是:硅胶柱色谱法。
26.常用于吸附水溶液中非极性色素的是:活性炭27.不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是:氧化铝。
28.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常用极性吸附剂是:硅胶。
29.提取含有大量淀粉等多糖中药成分采用的方法是:浸渍法。
30.除去多糖的常用方法是:水醇法。
31.聚酰胺的吸附原理:氢键吸附。
聚酰胺色谱法中洗脱能力强的是:二甲基甲酰。
适合采用聚酰胺分离纯化的是:黄酮。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生物碱以及苷类)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生物碱以及苷类)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结晶法需要掌握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及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
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2℃;TLC或PC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或GC分析呈单峰。
2.沉淀法可通过4条途径实现: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常见的有水提醇沉法(沉淀多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沉淀树脂、叶绿素)、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
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
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
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水溶性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等。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液-液萃取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
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
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愈大,愈好分离。
2.纸色谱(PC)属于分配色谱。
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
3.分配柱色谱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中药化学总结知识框架
中药化学的内容: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一、中药化学成分简述水溶性成分:有效成分:苷类、生物碱盐、花色素无效成分:鞣质、糖、蛋白质、氨基酸脂溶性成分:有效成分:生物碱、苷元(黄酮、醌类、香豆素、萜类、甾体)挥发油无效成分:叶绿素、树脂、油脂、蜡酸性成分:含羧基-COOH含酚羟基-黄酮类、蒽醌类、香豆素、鞣质碱性成分:生物碱中性成分:萜类、皂苷、强心苷、挥发油二、提取分离方法总论:(一)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相似相溶(2)溶剂极性大小与分类: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 乙醇< 甲醇< 水(3)溶剂提取方法: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连续回流(二)分离方法1. 根据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法:①对结晶溶剂的要求:对纯化成分的溶解度(热大冷小)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热冷均大或小)②对结晶纯度的判断:(结晶的形态与色泽);(结晶的熔点与熔距);(色谱法:单个斑点或单峰)(2)沉淀法:①水/醇法:沉淀多糖、蛋白质水杂②醇/水法:沉淀树脂、叶绿素脂杂③碱溶酸沉:分离酸性成分④酸溶碱沉:分离碱性成分2. 根据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差别进行分离(1)两相萃取法:一相为水,一相为亲脂性有机溶剂(2)分配色谱法: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移动相极性载体: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粉极性小的成分先洗脱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移动相极性载体:Rp-2、Rp-8、Rp-18极性大的成分先洗脱(3)纸色谱法:固定相——滤纸上吸附的水分移动相——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极性小的成分Rf值大(比移值大)3.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物质极性大小的判断——官能团的极性大小和分子量-COOH(酸)>Ar-OH(酚)>R-OH(醇)>R-CHO(醛)> R-CO-R(酮)> R-CO-OR(酯) > R-O-R(醚)>R-H(烃)(2)常见的吸附剂① 硅胶:常用于酸性和中性成分的分离,极性大吸附强② 氧化铝:常用于碱性和中性成分的分离,极性大吸附强③ 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吸附强④ 聚酰胺:氢键吸附,可分离酚类、酸类、蒽醌类⑤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原理为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4. 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1)凝胶过滤法:分子筛原理;大分子先流出。
中药归纳总结(精选5篇)
中药归纳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中药归纳总结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沉香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补骨脂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磁石14.续筋接骨——庶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庶虫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骨碎补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自然铜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断续特殊疗效1.目珠疼痛——夏枯草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黄疸——茵陈蒿油腻肉积——山楂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回乳——麦芽(消胀)通乳——穿山甲、木通梅毒——土茯苓肺胃出血——白芨便血、痔血——地榆、槐花蛔厥——乌梅脾瘅——佩兰夜盲症——苍术引火(血)下行——牛膝引火归源——肉桂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膏淋——萆薢石淋——金钱草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亡阳证(回阳救逆)——附子 2.安胎行气安胎——紫苏、砂仁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温经安胎——艾叶固经安胎——杜仲止血安胎——断续养血安胎——桑寄生益气安胎——白术(健脾)3.开窍祛痰开窍——皂荚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解郁清心——郁金宁心、祛痰开窍——远志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蜍4.明目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平肝明目——桑叶、菊花 5.利咽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6.升阳(适应症不同)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中气下陷——黄芩升阳止泻——葛根7.头痛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阳明(前额)——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8.胸痹通阳散结——薤白、枳实宽胸散结(结胸)——瓜蒌9.痈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区别于秦皮)、胡黄连11.通鼻窍——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 12.截疟——青蒿、生首乌、常山13.平补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14.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 15.肺痨咳嗽——百部 16.寒热往来——柴胡 17.平肝疏肝——刺蒺藜18.补肺脾肾——山药19.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20.瘰疬痰核——夏枯草、玄参、黄药子、半夏、南星、昆布、海藻、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连翘21.瘿瘤——昆布、海藻、黄药子、半夏、浙贝母药物不同品种功效的偏向 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木防己——祛风止痛汉防己——利水退肿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活血祛瘀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广郁金(黄郁金)——行气解郁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PS:郁金性寒,能清心凉血利胆(温郁金、姜黄、莪术的块根)活血行气止痛姜黄性温,能治寒痹臂痛(姜黄的根茎)片姜黄——主产于浙江的郁金的根茎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温郁金的根茎)4.大戟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戟科)(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红大戟——消肿散结力胜(茜草科)5.五加皮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补肝肾、强筋骨、利尿)北五加——有毒,能强心,利尿,止痛(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药典”定为香加皮)6.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绵萆薢(川萆薢)——祛风湿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利湿浊7.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热(苦)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目(甘)野菊花——清热解毒药名相近1.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2.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补肾固精、养肝明目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7.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8.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9.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的根茎)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高良姜的根茎)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10.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川楝的成熟果实)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11.鹤草芽——杀虫(龙芽草即仙鹤草的冬芽)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龙芽草的全草)1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苏木的心材)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的成熟果实)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的茎叶)13.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党参——益气、生津、养血太子参——补气养阴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16.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17.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根——敛肺止汗18.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雄黄——解毒、杀虫硫黄——解毒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通便19.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野菊花——清热解毒2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猪苓——利水渗湿药用部位五倍子——虫瘿桑螵蛸——卵鞘海螵蛸——乌贼内壳五灵脂——粪便海金沙——孢子鹤草芽——冬芽蒲黄——花粉辛夷——花蕾(丁香)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熊胆——干燥胆汁桑寄生——带叶茎枝茯苓、猪苓——菌核(雷丸)穿山甲——鳞片附子——子根薤白、百合、贝母——鳞茎竹茹——茎的中间层琥珀——化石样物质乳香、没药、血竭——树脂龙骨——化石麝香——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牛黄——胆结石禹白附、黄药子——块茎鹿茸——雄鹿的幼角石决明、牡蛎——贝壳紫河车——胎盘天花粉——栝蒌的块根瓜蒌——栝蒌的果实总括1.解表药中可用治水肿的药物有升麻,香薷,浮萍,姜皮2.解表药中可用可具有生举阳气,治疗气虚下陷,久泻多肛的药物有升麻,柴胡3.解表药中可用治风湿痹痛的药物有防风,羌活,藁本,白芷,蔓荆子,桂枝,细辛,苍耳子4.解表药中能起明目的药物有蝉蜕,桑叶,菊花,木贼5.解表药中可用至鼻渊头痛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6.紫苏跟生姜的性味同是辛温,均能发汗解表,解鱼蟹毒;紫苏并有行气宽中的功效,生姜还能温中止吐,温肺止咳7.解表药中能止痉的药物有防风,蝉蜕。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原料中药的原料通常是指天然药材,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的种子、茎、根、叶、花、果实、树皮、树干等加工而成的药材。
中药的原料主要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中药原材料的来源决定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因此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必须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原料的特点、提取方法、质量标准等内容。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人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
植物药材通常包含大量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研究中需要掌握植物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以动物或其部分组织为原料制成的药材,常见的有鹿茸、海马、熊胆等。
动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植物药材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还包括对动物药材的提取、鉴定和分析等内容。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指以天然矿物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硫磺等。
矿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与植物和动物药材有所差异,中药化学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中药原料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实现其纯化和分离。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分离、电泳分离与鉴定等。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提取溶剂提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方法。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醋酸乙酯、甲醇等。
溶剂提取方法简单、经济,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注意不同中药原料的适宜溶剂的选择。
2. 萃取萃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进行连续或间歇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提取效果好,但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温度、时间、介质酸碱度等参数。
3. 色谱分离色谱分离是指利用色谱柱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混合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色谱包括硅胶柱色谱、逆相色谱、层析色谱等。
中药化学复习总结
中药化学1、pH梯度萃取法:以pH成梯度的酸水(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酸性)2、成梯度的成分,使各成分依次分离的方法。
3、系统溶剂萃取法:将混合物(浸膏)分散于水依次以正己烷或石油醚、氯仿或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然后分别回收有机层,得到相应极性的中药成分;剩余水层浓缩至干,用甲醇或乙醇处理,得到可溶及不溶部分。
4、苷类: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称“配糖体”。
非糖部分称“苷元”或“配基”;连接的键称“苷键”;中间的原子称“苷原子”。
5、香豆素: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6、黄酮:(1)经典含义:以2-苯基色原酮衍生的化合物的总称(2)现代含义: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7、萜的含义和分类: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 )n 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8、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IPP和DHAPP称“活性异戊二烯”)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衍生物,并以是否符合异戊二烯法则作为判断萜类物质的一个重要原则。
9、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10、单萜类: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11、环烯醚萜: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12、倍半萜:由3 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13、二萜:14、二倍半萜:15、三萜:16、薁类:(鉴识:溴化(Sabety)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反应)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
17、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
18、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是指使用中药原料或中药饮片制备的药品。
中药药物包括单味中药制剂、复方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中药片剂等多种剂型。
中药药物的制备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中药药物的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特点,可以将中药药物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来源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来源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根据性味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性味进行分类,包括寒热温凉性味,苦辛甘酸咸五味等。
(3)根据功能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利水、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
二、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效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两大类。
(1)有效成分: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是指具有明显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2)辅助成分:中药药物的辅助成分是指在制备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脂肪油等。
2. 中药药物的药效中药药物的药效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作用、临床疗效等。
(1)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内分泌系统作用等。
(2)药代动力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生物利用度、药物半衰期等。
(3)临床疗效:中药药物的临床疗效是指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治疗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各种疾病的疗效。
三、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1. 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是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水提取、蒸馏提取、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多种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结构的主要结构类型包括:香豆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本脂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强心苷、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甾体皂苷、鞣质三萜皂苷等。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分成。
无效反应,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多糖、蛋白质、鞣质、色素、树脂、油脂和蜡、无机盐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碱性、酸性、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性状、发泡性、溶血性、荧光性质、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酶解反应、水解反应。
从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以及升华法等。
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间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性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以及根据物质的沸进行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是遣药组方的物质基础。
中药主要是复方用药,从化学成分上看,可能存在同一种药共存成分之间和异种中药成分之间的复合作用。
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指纹图谱重各种色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DNA
分子诊断技术、X射线衍射法等现代分析技术的运用。
中药化学总结共15页文档
(一)从物质基本类型分:有机物、无机物。
(二)按元素组成、结构母核分:生物碱、黄酮、苷、醌、甾、萜、苯丙素等。
(三)按酸碱性分:酸性、碱性、中性。
(四)按溶解性分:非极性(亲脂性)、中极性、极性(亲水性)(五)按活性分:有效成分、无效成分(六)按生合成途径分:一级代谢产物(如糖、蛋白质)、二级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黄酮、皂苷)。
.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4.升华法5.压榨极性大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石油醚可以提取:挥发油、游离的载体和萜类氯仿和乙酸乙酯可以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黄酮和香豆素丙酮和甲\已醇可以提取:苷类、生物碱或有机酸盐.溶剂法:酸碱溶剂法(酸碱性不同),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二.沉淀法:酸碱沉淀法、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铅盐沉淀法、盐析法三.分馏法四.膜分离法五.结晶法六.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同一吸附剂对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达到分离目的吸附剂:硅胶:微酸性,不宜分离碱性化合物。
氧化铝:带微碱性,适于分离碱性成分。
聚酰胺:适于分离黄酮、酚、醌类、有机酸及鞣质活性炭:适于分离水溶性物质2、分配色谱: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法:基于各成分解离度的不同而分离。
用于生物碱、有机酸及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水溶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和离子交换凝胶三种。
后两种既有离子交换的性质又有分子筛的作用。
4、大孔吸附树脂法:既有吸附性又有分子筛的筛选性5、凝胶色谱法: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只适用于水中、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不仅可在水中应用也可以在极性有机溶剂或它们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使用。
无甜味,难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无还原性。
中药化学总结1
中药化学总结1名词解释甾体类化合物: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非糖部分为苷元。
醌类化合物: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两个苯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其基本母核的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析脑: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指标。
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所含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鞣质: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
香豆素类: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总称避免原生苷被酶解常用方法: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或者在药材原料中拌入一定量的无机盐(碳酸钙)。
其次在提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酸或碱接触,以防酸或碱破坏欲提取成分的结构。
聚酰胺柱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的,其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目与位置等及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
溶剂分子与聚酰胺或黄酮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越强,则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将越弱。
1、中药提取成分溶剂极性大小弱到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2、乙醇、甲醇、丙酮与水互溶。
3、溶剂提取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浸渍法,渗漉法适用: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能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提取的: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中药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类:
1. 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醇类、苯丙素类等。
如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苷等,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等活性。
2. 生物碱:包括吲哚生物碱、喹啉生物碱、萜类生物碱等。
如马钱子碱、黄连素等,具有抗菌、抗疟疾、镇痛等作用。
3. 多糖类:如葡聚糖、果胶等,常见于中药中的蔬菜、水果和菌类。
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4. 挥发油:包括醛类、酮类、酚类等。
如薄荷脑、丁香酚等,具有抗菌、解热、驱虫等作用。
5. 鞣质类:主要是以单宁酸为代表的类化合物,如栲胶、丹皮酚等,具有收敛、解毒、止血等作用。
6. 苷类:包括皂苷、甙类等。
如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等,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7. 生物鹅卵石
这些是中药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分类,不同的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中药化学分类总结
生物碱的分布植 物 类 型 科 属双子叶植物(多见,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如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莨菪属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棵针)、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芸香科吴茱萸属(吴茱萸)等单子叶植物 如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属的川贝母、浙贝母)、兰科等 裸子植物 如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松柏科等低等植物如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地衣、苔藓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吲哚类生物碱。
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
宝马别逗罂粟(毛茛科、马钱科、茄科、豆科、罂粟科) 防己终于小破(防己科、吴茱萸属、小檗科)生物碱结构分类总结生物碱类型 二级分类 结构特点 代表化合物吡啶类生物碱简单吡啶类 槟榔碱、次槟榔碱、烟碱、胡椒碱 双稠哌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莨菪烷类生物碱莨菪碱、古柯碱 异喹啉类生物碱简单异喹啉类萨苏林苄基异喹啉类 罂粟碱、厚朴碱、去甲乌药碱 蝙蝠葛碱、汉防己甲(乙)素 原小檗碱类小檗碱、延胡索乙素 吗啡烷类 吗啡、可待因、青风藤碱 吲哚类生物碱简单吲哚类大青素B 、靛青苷 色胺吲哚类 吴茱萸碱 单萜吲哚类 士的宁、利血平 双吲哚类长春碱、长春新碱有机胺类生物碱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类型溶解性游离生物碱亲脂性生物碱 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亲脂性,一般能溶于有机溶剂,尤其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特别易溶于氯仿。
溶于酸水,不溶或难溶于水和碱水亲水性生物碱 主要指季铵碱和某些含氮-氧化物的生物碱,可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具特殊官能团两性生物碱 即可溶于酸水,也可溶于碱水,但在pH8-9时易产生沉淀的生物碱具内脂或内酰胺结构在碱水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羧酸盐溶于水中,继之加酸复又还原类型溶解性生物碱盐一般溶解性易溶于水,可溶于醇类,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碱的分布
宝马别逗罂粟
(毛茛科、马钱科、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终于小破
(防己科、吴茱萸属、小檗科)
5.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优点:分离效能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
色谱柱类型:硅胶吸附色谱柱,C18反相色谱柱。
此外,制备型薄层色谱、干柱色谱、中压或低压柱色谱等也常用于分离生物碱。
总结
常用的显色剂
显色剂适用对象
硝酸银试剂使还原糖显棕黑色
三苯四氮唑盐试剂使单糖和还原性低聚糖呈红色
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使单糖中的五碳糖和六碳糖所呈颜色略有区别
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使酮糖和含有酮糖的低聚糖呈红色
过碘酸加联苯胺使糖、苷和多元醇中有邻二羟基结构者呈蓝底白斑总结:
单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1.通过苷全甲基化后温和酸水解确定
2.通过-NMR中有关碳的苷化位移确定
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1.化学法,如缓和水解法、Smith降解法
2.质谱法,依据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碎片峰确定
3.2D-NMR和NOE差谱技术
苷键构型的决定1.利用酶水解进行测定
2.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3.利用NMR进行测定
①通过1H-NMR中有关质子的化学位移确定
②可以根据C1-H和C2-H的偶合常数(J值)来判断苷键构型(或端基碳和端基质子间的偶合常数1J C1-H1来区别)
反应名称反应试剂适用类型颜色变化
Feigl反应醛类+邻二硝基苯醌类及其衍生物生成紫色化合物
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无色亚甲蓝乙醇溶液苯醌类及萘醌类
白色背景下呈
现出蓝色斑点
Borntrager反应碱性溶液羟基醌类显红至紫红色
Kesting—Craven 反应含有活性次甲基试剂(如乙
酰乙酸酯、丙二酸酯、丙二
腈等)的醇溶液
醌环上有未被取代
的位置的苯醌及萘
醌类
呈蓝绿色或蓝
紫色
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含Pb2+、Mg2+等金属离子的
溶液(如醋酸镁)
中含有α-酚羟基
或邻二酚羟基结构
的蒽醌类化合物
-OH的位置和数
目不同,呈现不
同颜色
三、溶解度
类型极性溶解性
皮
满山红杜鹃素、8-去甲基杜鹃素、山奈酚、
槲皮素、杨梅素、金丝桃苷、异金
丝桃苷等
分类较多,主要成分杜
鹃素属二氢黄酮类化合
物
杜鹃素具有祛痰作用,临床用于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黄酮类型带Ⅱ(nm)带Ⅰ(nm)
黄酮250~280 304~350
黄酮醇(3-OH取代)250~280 328~357
黄酮醇(3-OH游离)250~280 358~385
异黄酮245~270 310~330(肩峰)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270~295 300~330(肩峰)查耳酮220~270(低强度)340~390
分类主要化合物性质
无环单萜香叶醇(牻牛儿醇)
具有似玫瑰香气,可制香料;
可与无水氯化钙形成结晶性分子复合物;
具有抗菌、驱虫等作用
单环单萜薄荷醇(左旋体习称薄
荷脑)
薄荷挥发油主要成分;
直接冷冻法制备;
具有弱的镇痛、止痒和局麻作用,亦有防腐、
杀菌和清凉作用。
双环单萜龙脑
具升华性,有清凉气味;
具有发汗、兴奋、镇痛及抗氧化的药理作用
三环单
萜
(少见)
倍半萜分类主要化合物
环烯醚萜苷C-4位有取代基栀子苷、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鸡屎藤苷4-去甲基梓醇和梓苷玄参苷
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及獐牙菜苦苷分类主要化合物应用
链状倍半萜合欢醇(法尼醇)一种名贵香料
单环倍半萜青蒿素有很好的抗恶性疟疾活性
双环倍半萜马桑毒素、羟基马桑毒素治疗精神分裂症薁类,如莪术醇具有抗肿瘤活性
三环倍半萜环桉醇有很强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和抗白色念珠菌活性二萜
分类主要化合物应用
六、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
2.C-17位上不饱和内酯环的颜色反应
氯化
氢-丙酮法1%氯化氢的丙
酮溶液
具有C-2羟基和
C-3羟基的苷
①适合于多数Ⅱ型强心苷的水解;
②并非所有能溶于丙酮的强心苷都可用此法
进行酸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