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生产工艺综述
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综述
![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d0e3c026edb6f1aff001f49.png)
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综述摘要:分析了Vc废水的来源及水质特点,综述了生物法、化学法等在Vc 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Vc废水;废水处理;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source an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Vc wastewater, biolog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Vc wastewater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Vc wastewater; wastewater treatment;前言:目前国内Vc生产采用的是两步发酵工艺,以山梨醇、玉米浆、多种无机盐、盐酸、乙醇等l8种原料,经发酵、提取、转化、精制而成,生产工艺复杂,原料平均利用率较低。
Vc废水主要包括高浓度废水和低浓度废水,废水整体呈酸性,且COD浓度很高。
这样的废水如不加以处理直接排放,必将对自然水体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 Vc生产废水来源及其水质特征1.1 Vc生产废水来源Vc生产主要原料为山梨醇,Vc废水主要来源及各工段废水中主要为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包括乙醇、乙酸、菌丝体蛋白质、古龙酸、Vc等,还含有铵态氮及各种无机盐等,水质总体偏酸性。
1.2 Vc废水的水质特征(1)COD浓度高;(2)水质水量变化大,且高浓度废水间歇排放;(3)混合废水水质偏酸I生(4)废水色度高,且为真色。
2 Vc废水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主要以生物法对Vc工业废水进行处理。
2.1 生物法Vc生产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含对微生物有毒或抑制性物质少,可生化性较好,因此,国内外常用的Vc废水处理方法是生物法。
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处理方法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2.1.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是指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各种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同时把部分有机质合成细菌体,通过气、液、固分离,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维生素C生产技术
![维生素C生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7a6ffbef121dd36a32d8286.png)
" 山梨糖的 #: 值为 - D !2 K ’( " ! :G= < $。 4*7 的 活力与 ! " #$% 的合成呈正相关, 伴生菌的存在
[!!, !,] 能提高 4*7 的比活力 。 4BLMNGB 等 ( ’113) 首 先从液化醋杆菌 ( 7!’&"$%!&’( /. 8 1’ 9 %!.’#, ) 中克隆
半化学合成方法。该工艺方法的发酵原料仍为 D 而非葡萄糖; 并且, 第二步发酵过程中涉 % 山梨醇, 及 ( 株菌的混合发酵, 其详细消长机制尚未完全明 了。这些都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M ( M & 二步发酵法 为了解决二步发酵法存在的问题, 人们除了优
[&&] 化发酵工艺以外 , 主要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了选
(CC)
F6 M ,
物能够自己合成 !", 而人和许多动物由于肝脏中 缺少一种古洛内酯氧化酶, 因而不能自己合成, 必 须从外界摄取。
所采用的主要工艺方法。 A0B"> 公司等) 但是莱氏法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诸如生产工序 繁多、 劳动强度较大, 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等等。为 此, 自上世纪 ,C 年代起, 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莱氏
[&] 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
D$葡萄糖 #$山梨糖
E( ; F1 高压
!D$山梨醇微生源自 [ G] F=GH F19G*!
丙酮 ; E( 9G*
! 双丙酮$#$山梨糖
E) I G
! ! !"
维生素C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维生素C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cbe60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0.png)
维⽣素C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法综述维⽣素C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法综述维⽣素C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法综述摘要:维⽣素C即L-抗坏⾎酸是⼀种⽔溶性维⽣素,具有多种剂型。
ChP2010收载有维⽣素C原料及其⽚剂、泡腾⽚、颗粒剂、泡腾颗粒剂、注射剂和复⽅制剂维⽣素C银翘⽚。
维⽣素C 银翘⽚系临床常⽤于治疗流⾏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的复⽅制剂,其组份为VitC、⾦银花、桔梗、连翘、对⼄酞氨基酚、芦根等成份,其中V itC易发⽣氧化导致含量显著降低。
根据其结构性质采⽤不同的⽅法对其进⾏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关键词:维⽣素C制剂;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内容:仪器及试剂(1)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效液相⾊谱仪;分析天平;薄层板;滴定管等。
(2)试剂硝酸银试液、⼆氯靛酚、碘滴定液、亚甲蓝⼄醇溶液、淀粉指⽰剂、草酸、醋酸、盐酸、硫酸等。
⼀维⽣素C⽚【鉴别】1. 与硝酸银的反应:⽅法:精密称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维⽣素C 0.2g),加⽔10ml溶解。
取该溶液5ml,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成银的⿊⾊沉淀。
2. 与2,6-⼆氯靛酚反应: ⽅法: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维⽣素C 0.2g),加⽔10ml溶解。
取该1溶液5ml,加2,6-⼆氯靛酚钠1,2滴,试液的颜⾊即消失。
3. 薄层⾊谱法: ⽅法:取本品细粉适量( 约相当于维⽣素C l0mg),加⽔10 ml,振摇使维⽣素C溶解,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维⽣素C 对照品,加⽔溶解并稀释制成l ml 中约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谱法,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酸⼄酯-⼄醇-⽔(5:4:1)为展开剂,展开,晾⼲,⽴即置紫外光灯(254 nm)下检视。
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应与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相同。
【检查】1. 颜⾊检查: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维⽣素C 0.1g),加⽔20ml,振摇使溶解,滤过,滤液照分光光度法在440nm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超过0.07。
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综述及其比较
![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综述及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9836e5da98271fe910ef9ba.png)
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综述及其比较作者:刘彬赵惠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2期【摘要】维生素C(vitamin C,VC)含量测定是生物化学教学的经典实验,也是药物分析、食品营养分析等科研及实践的重要相关技术。
本文对目前用于VC含量测定的几种方法进行介绍,并从应用材料范围、影响因素、成本、设备需要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为开展相关教学实验设计及科学研究中选择VC含量的测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维生素C含量测定 ;光谱法 ;色谱法 ;滴定法【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新疆假龙胆适生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研究(XJNUBS18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早春短命植物独行菜低温休眠与下胚轴伸长的分子调控机制(3166007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78-02维生素C(vitamin C,V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其水溶液呈弱酸性,又名抗坏血酸。
其化学本质为一类己糖醛基酸,具有强的还原性,是重要的医用药效物质,又是评价水果、蔬菜及果蔬饮品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之一。
由于其生物功能显著、人们认知度比较广泛,“VC的定量测定”实验则成为教材设计、教学设计的重要知识点,也往往是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等本科生物专业课程的经典常选实验之一。
还是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设计的重要案例(北师大版7年级第八章)。
维生素 C 的含量测定主要有光谱法、容量法、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几大类方法,每大类中又有若干种方法。
本文就常用的几种VC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概括介绍,并将各种方法应用范围等进行比较。
一、光谱法测定VC含量是基于VC溶液本身的特征性光吸收峰,或VC直接或间接与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有特征性光吸收峰。
根据特征性光吸收峰面积或光吸收强度直接或间接计算VC含量。
根据光吸收特征等,VC含量测定有荧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旋光法、折光法等。
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合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合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a290d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d.png)
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合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维生素C葡萄糖苷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C衍生物,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它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柑橘类水果中的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转化的方法得到。
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它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多种生理功能。
然而,由于维生素C的低稳定性和易氧化性,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它是维生素C与葡萄糖分子所组成的化合物,不仅具有维生素C的生物活性,还具有葡萄糖的保护作用,可以增强维生素C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合成方法和其在医学、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合成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合成机制和关键技术,为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文章的结构将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定义、特性以及不同的合成方法。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其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合成和应用,为其在药学和保健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创新思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定义和特性以及其合成方法。
在2.1小节中,将介绍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定义和特性,包括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内容。
在2.2小节中,将详细介绍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合成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方法和生物合成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包括维生素C葡萄糖苷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两个方面。
维c综述
![维c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31010652ea551810a68732.png)
维生素C生产工艺摘要:维生素C 生产具有流程长、工艺复杂、能耗高、排污量大且难处理等特点;通过多年的维生素C 工程设计经验和对维生素C 行业的关注,对近年来维生素C 工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进行了总结研究,主要工艺方法有赖氏法,酯转法,发酵法等。
关键词: 维生素C;酯转法;发酵法一.维生素C概述1.基本概念维生素是生物体内一类量微、化学结构各异,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大多需从外界摄取。
维生素有以下特点:(1)维生素是天然食物中的一种成分,是一种活性物质,对机体代谢起调节和整合作用。
(2)维生素需求量很小。
(3)大多数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要从外界摄取。
(4)绝大多数维生素是通过辅酶或辅基的的形式参与体内酶促反应体系。
(5)人体内维生素缺乏时,会发生一类特殊的疾病,称“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并不是补品,人体每日需要量是一定的,多摄入并不一定好,使用不当,反而会导致疾病。
2.生产方法(1)化学合成法烟酸、烟酰胺、叶酸、维生素B1、B6、D、E、K等。
(2)发酵法B12、B2,维生素C和生物素,维生素原等。
(3)生物提取法从猪心中提取辅酶Q10,从槐花米中提取芦丁,从提取链霉素后的废液中提取B12等。
二、维生素C ( Vitamin C,V C)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呈白色粉末,无臭,味酸,熔点190~192℃,易溶于水和甲醇,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受光、热、氧等破坏,在碱液中或有微量金属离子存在时,分解更快,但干燥结晶后较稳定。
V是C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
不同的维生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
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时,可使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生长,以至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症”。
例如,缺乏V Bl 可引起脚气病,缺乏V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VC会引起坏血病等,总之,维生素在维持机体的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题目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综述.
![题目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fac15edf90f76c661371a92.png)
• • •
•
二氯酚靛酚法
该法简便易行,但有下列缺点:1。在生物组织内和组织提取液中, 抗坏血酸能以脱氢抗坏血酸及结合抗坏血酸的形式存在。它们 同样具有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但不能将2,6-二氯酚靛酚还原脱 色。(总抗坏血酸的量常用2,4-二硝基苯肼法和荧光分光光度 法测定)2.生物组织提取物和生物体液中常含有其它还原性物质, 其中有些在同样的条件下也可使2,6-二氯酚靛酚还原脱色。3. 在生物组织中,常有色素类物质存在,给滴定终点的观察造成 困难
紫外测定法 • 原理:根据维生素C具有对紫外光产生吸收、 对碱不稳定的特性,在243nm处测定样品 液与碱处理样品液两者吸光度值之差,并 通过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维生素C的含量 • 优点:紫外测定法是维生素C快速测定的方 法,操作简单,不受其它还原性物质等成 分的干扰。
碘滴定法
• 原理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Vc,分子式C6H8O6。维生素C易溶于水, Vc具 有还原性,可被I2定量氧化,因而可用I2标准溶液直接测定。其滴定 反应式:C6H8O6+I2= C6H6O6+2HI • 滴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⑴滴定过程中,要保持缓慢滴定,同时要晃动锥形瓶。这样既可以防 止碘溶液过量,又可以使碘溶液与被滴定溶液充分混合。 • ⑵滴定标准维生素C溶液时,碘溶液的用量较大,当锥形瓶内的溶液 出现棕红色时,已接近氧化还原反应的终点,此时,更要放慢滴定的 速度。 • ⑶每次实验前,都要重新滴定标准维生素C溶液,得出所用的碘溶液 量。因为不同的维生素C药片之间,以及每次所配制的碘溶液(或可溶 性淀粉溶液)之间,可能存在着微量的差异,这种差异将导致所用的 碘溶液的量不同。 • ⑷有时仅仅通过观察颜色,不容易确定氧化还原反应是否达到终点。 这时,可以暂时记下所需的碘溶液的量,继续缓慢滴入碘溶液0 5 min, 如果这时的颜色比第一次读数时变得更蓝,而且0 5 min 后不褪色, 则应以第二次所需的碘溶液量为准;如果颜色不再变蓝,则应以第一 次的读数为准。
维生素C制作过程及流程
![维生素C制作过程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7fc2d4f4b35eefdc8d33392.png)
维生素维生素类生产工艺维生素是一类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既不是细胞的组成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
一般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的调节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是通过转变成辅酶对代谢起调节作用。
不同的维生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
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时,可使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生长,以至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症”。
例如,缺乏V Bl可引起脚气病,缺乏V 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V C会引起坏血病等,总之,维生素在维持机体的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维生素C ( Vitamin C,V C)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呈白色粉末,无臭,味酸,熔点190~192℃,易溶于水和甲醇,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受光、热、氧等破坏,在碱液中或有微量金属离子存在时,分解更快,但干燥结晶后较稳定。
V C 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
维生素C的合成常通过化学或微生物方法获得,下面介绍主要的维生素C合成法。
1. 莱氏法1933年瑞士化学家莱齐特因等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维生素C取得成功,也称莱氏法。
该法是最早生产维生素C的方法,也是国外采用的方法。
工艺路线如图8-1所示。
图8-1 莱氏法合成维生素C的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如下:(1)菌种的获得以D-葡萄糖为原料,加氢催化生成D-山梨醇,再加入醋酸菌如A cetobacter suboxyclans、A.raucons、A.aceti、A.Xylinoides等将山梨醇氧化成山梨糖,188常使用的是A.suboxyclan和A.melangenum,这是该工艺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2)第一步发酵a. 在进行发酵时采用的条件是温度为26~30℃,最适pH值为4.4~6.8。
b.培养基的成分:0.5%酵母浸膏为主要营养源,山梨醇浓度为19.8%,通气量比1:1.8,30℃培养30~40h,收率可达97.6%。
猕猴桃中维生素c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猕猴桃中维生素c提取工艺条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f5d12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f.png)
猕猴桃中维生素c提取工艺条件研究一、研究背景猕猴桃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水果,其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
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因此,研究猕猴桃中维生素C的提取工艺条件,对于开发猕猴桃资源、提高其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1. 维生素C的作用和来源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人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它还能促进铁吸收、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等。
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只能通过食物摄入。
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包括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红柿、花椰菜等。
2. 猕猴桃中维生素C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据统计,每100克鲜果肉中含有70-80毫克的维生素C,比柑橘类水果还高。
猕猴桃中的维生素C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增加,但在果实成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氧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会逐渐降低。
3. 猕猴桃中维生素C的提取方法目前,常用的猕猴桃中维生素C提取方法包括酸解法、酶解法、超声波辅助法等。
其中,酸解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步骤为:将猕猴桃样品切碎后加入适量的稀酸(如0.5% HCl),在恒温水浴中进行振荡或搅拌,使维生素C从样品中溶解出来。
三、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新鲜猕猴桃、0.5% HCl溶液、无水乙醇、纯水。
2. 实验步骤(1)将新鲜猕猴桃去皮去籽后切成小块;(2)将100克样品加入250毫升0.5% HCl溶液中,在恒温水浴中振荡2小时;(3)过滤提取液,用纯水洗涤滤渣,将提取液和洗涤液合并;(4)加入等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蛋白质,离心分离上清液;(5)将上清液在真空下浓缩至干燥,得到维生素C粉末。
3. 实验结果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猕猴桃维生素C粉末为淡黄色,无异味。
经过检测,其维生素C含量为75毫克/100克。
四、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在0.5% HCl溶液中振荡2小时后,猕猴桃中的维生素C能够被有效地提取出来。
此外,在提取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可以去除蛋白质等杂质,进一步提高维生素C的纯度。
10亿片年维C银翘片剂的车间工艺设计
![10亿片年维C银翘片剂的车间工艺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f03740ce2f0066f433228f.png)
《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10亿片/年维C银翘片剂的车间工艺设计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陕西科技大学——《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镐京药物制剂专业082 班级学生:汪元博题目: 10亿片/年维C银翘片剂的车间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从2011 年5 月17 日起到2011年6 月30 日选题的意义及培养目标:片剂是固体制剂中的主要剂型品种之一。
通过片剂车间的工艺设计,对片剂的制备工艺有一个全面认识,使学生掌握并熟悉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论证,物料平衡计算以及车间工艺设计和车间工艺布置方面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研、设计工作的能力,熟悉从收集资料,文献综述,方案设计,计算到设计说明书撰写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所需收集的原始数据与资料:(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等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2)片剂设计的产量与设计条件、有关片剂生产工艺的计算及设备选型要求(3)片剂生产线工艺布置经验设计资料(4)有关产品、薄膜衣片、糖衣片、片剂等的文献资料课题的主要任务(需附有技术指标分析):①得到比较齐全有关的文献资料及设计所需数据。
②进行工艺计算(处方和工艺路线的确定、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
③按要求撰写设计说明书。
④按照设计说明书内容,绘制A3总厂平面布置图1张,A4带控制点的设备工艺流程图1张、A2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图1张。
(先坐标纸绘制草图,再CAD制图并打印,其中总厂图只绘制A3坐标纸草图)学生签名:汪元博日期:指导教师:施春阳日期:10亿片/年维C银翘片剂的车间工艺设计摘要:概述你所选剂型在各大剂型中的比例以及国内国际的市场前景,概括你选择的品种在同类药品中的大致市场份额,简述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和意义等。
维生素C及其制剂分析
![维生素C及其制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ac290e581b6bd97f19ea4b.png)
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综述维生素C及其制剂的分析摘要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acid)。
它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为丰富。
维生素C在人体代谢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体内一系列生物代谢和反应,促进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等。
但人体摄入过多时会产生多尿、下痢、皮肤发疹等不良反应,滥用维生素C甚至会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要严格控制其含量。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有维生素C原料药及其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碘量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维生素C;维生素C的制剂;含量测定前言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8O6,分子量为176.12u,分子结构由六个碳原子、八个氢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构成。
维生素是一种水溶性纤维素,无色晶体,极易溶于水,除微溶于乙醇溶液外,几乎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
熔点为190 - 192℃,熔融时同时分解。
比旋度为+20.5°至+21.5°紫外吸收最大值为245nm。
在化学结构上呈弱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产物为为己糖衍生物【1】。
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
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
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心脏病、中风,保护牙齿和牙龈等。
另外,坚持按时服用维生素C还可以使皮肤黑色素沉着减少,从而减少黑斑和雀斑,使皮肤白皙。
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综述
![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cfa13de80eb6294dd886cf0.png)
用移液管吸取 1 0 毫升试液 , 置于锥形瓶 中, 滴定方法同前 ,
生化作用是促进胶原蛋 白的合成, 参 与胆固醇的转化和芳香族 记 录 消 耗 的 体 积V。
1 . 3计算
W( mg /1 0 0 g)= V X T X 1 0 0 / m
2紫外分光光度法
2 . 1测 定 原 理
当用此染料 滴定含有维生素C的酸性溶液时 , 在 维生素 C 未全 经过原点的一条 直线 , 可 滴下的染料立即被还原成无色 ; 当溶液 中维生素C 全 部被氧化时 , 滴下的染料立即使溶液显示粉红色 , 此 时即为滴
2 . 2 . 2 样 品 测 定
将水果蔬菜样品洗净 , 擦干 , 称取具有代表性样品的可食
定终点 , 表示溶 液中的维生素c NN被氧化完全。 因此 , 根据滴 部分1 0 - 5 , 放入 组织捣碎机 中, 加入少量水 , 迅速捣成匀浆。
0 0 r n l 容量瓶中 , 加入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 测出其 定时消耗的2 , 6 一 二氯靛酚体积 , 可 以计算 出被检物质中维生素 置于1 C 的含量 。
2 . 2 测 定 方 法
1 二氯靛酚滴定法
1 . 1测 定原 理
2 . 2 . 1绘制 工作 曲线 称取0 . 0 5 g L 一 抗坏血酸 , 溶 于l 0 0 ml 硫酸溶液 中 , 再稀释
2 , 6 一 二氯靛酚是一种染料 , 其氧化型在酸性介质 中为粉红 成一系列不 同浓度 的标准溶液 , 分别测定 出其 吸光度 。 以浓度 色, 在 中性或碱性介质中呈蓝色 , 还原型的2 , 6 一 二氯靛酚无色 。 为横坐标 , 以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 准曲线。 该 曲线是
有关维生素c的综述
![有关维生素c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89ba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5.png)
有关维生素c的综述1.引言1.1 概述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是人体内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它在机体内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抗氧化、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合成胶原蛋白等。
由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因此需要通过食物摄入或补充剂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C。
维生素C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其次,维生素C还具有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的作用,有利于机体维持正常的铁代谢。
此外,维生素C在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持皮肤、骨骼、血管等组织的健康。
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鲜水果、蔬菜、果汁和补充剂。
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等)、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番茄是维生素C 含量较高的食物。
此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较低的维生素C含量,因为维生素C易受热和光的破坏。
为了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是必不可少的。
在维生素C的补充方面,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维生素C量为90-120毫克。
然而,过量摄入维生素C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腹泻、胃灼热和肾结石等。
因此,合理、适度地补充维生素C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维生素C在人体内起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抗氧化、铁代谢和胶原蛋白合成等作用。
通过适当的膳食和补充剂摄入,我们可以确保获得足够的维生素C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注意适量摄入维生素C 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叙述:文章结构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整体上的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列出每个章节的标题和主要内容,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全文的脉络和主题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维生素C展开讨论,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维生素C进行概述,简要介绍维生素C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将明确本文的整体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清晰的预期。
维生素C的抗氧化机制及其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C的抗氧化机制及其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877751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3.png)
2.8保护细胞、解毒,保护肝脏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证细胞的完整性和代谢的正常进行 至关重要。为此,谷胱甘肽和酶起着重要作用。
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短肽,在体 内有氧化还原作用。它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氧化型和还原 型,还原型对保证细胞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VC是一种 强抗氧化剂,其本身被氧化,而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为 还原型谷胱甘肽,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由于它是供氢体,也可使被氧化的维生素E和巯基恢复成还原型, 这是其间接抗氧化作用[2]。戴德哉等[3]报道维生素C体内抗 氧化作用优于体外,其在体内可能通过其他间接途径发挥抗氧化作 用,而不仅是直接清除氧自由基。
2、维生素C的作用
2.1胶原蛋 白的合成
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 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 导致细胞连接障碍。人体由细胞组成, 细胞靠细胞间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细胞 间质的关键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 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 构成身体骨架。如骨骼、血管、韧带等, 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并且有 助于人体创伤的愈合。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 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凝固, 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的吸收,促使血脂下降;提 高CI补体酯酶活性,增加补体CI的产生,促进干扰素的产 生,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抑制病毒的增生;
最大特性是还原性,通过还原作用消除有害氧自由基的毒性。其抗 氧化作用表现在可以与O2-、HOO-及OH-迅速反应,生成半脱 氢抗坏血酸[1],清除单线态氧,还原硫自由基,其抗氧化作用 依靠可逆的脱氢反应来完成。
○ 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 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生产废物处理技术进展情况
![维生素C生产废物处理技术进展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1fcc41d849649b6648d74757.png)
离子交换洗柱水 4 7 . 8 提取、 转化母液 01 . 6
综合处 理法等方 法。在废 渣处理 技术方
用证并承诺 : 一经请求或一 经附其 他单据的请 美法系国家为了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 纷纷在 效地保障了受益人的权益;单据性” “ 则将开证
求即行以符合保函的条款和任何单据条件、 指 司法实践中确立了 信用证无需对价” “ 的原则, 人 的义 务限定于“ 凭单 ” 的基准之上 , 原则 促进 示或可推知的条件的方式向受益人支付确定 以此推动信用证在 商业活动 中的运用。 有鉴于 了 独立性 ” “ 的实现 :强制性 ” “ 则是对 开证人 义
可 生 化 性 好 , 此 国 内外 常 用 的处 理 方 法 十 年 代 起 开 展 利 用 光合 细 菌 法 ( 写 为 框压滤机脱水, 因 缩 干污泥掺入煤 中焚烧 。管
是生物法 。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 可分 P B 处 理 高 浓 度 有 机 废 水 的 实 验研 究 , 道 厌 氧 消 化 器 处 理 产 生 的 沼 气 ,经 淋 洗 S)
缺点及应用等进行 简要的论述和比较 。 关键词 : 生素 c 废水; 维 : 生物法 ; 废渣
中 图分 类 号 :4 文 献 标 识 码 : F2 A
一
利 用技 术 。
性。
二 、 产 废 水 主要 来 源 及 水质 生 工 业 生 产 维 生 素 C一 般 采 用 二 步 发
三 、 生 素 C生 产 废 水 的 处 理 方 法 维 目前 , 内 主 要 以生 物 法 对 维 生素 C 国
据” 意指提供完全记录的一种文件。
四、 备用信用证的强制性
修改, 开证人都是强制性的。 . 条规定: 它对 16 o
关于维生素C生产工艺的综述
![关于维生素C生产工艺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b42a2285901020207409c89.png)
关键词 : 生素 c 生产 方法 ; 展 维 ; 发
K e wo ds y r :Via n C: rdu t n wa d v lpme tmi p o ci y; e eo o nt
中图分类号 : 9 R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6 4 1 (0 0)2 0 5 — 1 10 — 3 12 1 1— 2 0 0
在 自然 界中 ,多数 动物 可利 用葡 萄糖 的碳链 ,经 葡糖 醛 酸 24采 用 重 组 D A 技 术 ,构 成 工 程菌 ,实 现从 葡萄 糖 到 2 氧 . N 一 (lc rnc c 、 葡 糖 酸 (l o i c ) 葡 糖 酸 内 酯 代一 一 g uoi i u a d) g cnc i 、 u a d L 古洛糖酸 的一步发酵。这种优化菌种 , 良代谢途径 的方式 , 改 (lcn l t e , g oo c n )再经 葡糖 酸 内酯酶(lcnlc ns ) u ao guooat ae 的作用 生成 开辟 了一条新途径 。除以上途径外 , o 还有以下合成方法的报道 : 维 生素 c 抗坏血酸 ) ( 。但人类及其 它灵长类、 豚鼠体 内缺 乏葡糖 酸 葡 萄糖 三 步 法 ; 内酯 酶 , 能合 成 维 生 素 C 必 须 由食 物 供 给 。以下 是对 其 生 产 工 艺 不 , ②葡萄糖醛酸 内酯法 ;
是 V 生 产 的 主 要 方 法 ; 也 存 在 严 重 不 足 : 产 过 程 过 长 、 序 D A 蛋 白比鼠中的 D A C 但 生 工 H R1 H R具有更高的专一性 ,但他们的相似性 多、 以连续化操作 ; 费大量有毒 、 难 耗 易燃化学药品 , 造成 严重的环 很 小 。 境 污 染 ; 动 强 度 大等 。 劳 22二步 发 酵 法 . 3 维 生 素 C 发 展新 技 术 据悉, 利用具 有 自主知识产权 的离子束生物技术——微 生物菌
维生素c含量测定综述
![维生素c含量测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946871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6.png)
维生素c含量测定综述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
它在人体内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维持免疫系统健康、促进铁吸收、防止感染和减轻压力等。
因此,测定食品和药物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维生素C含量测定进行全面的综述。
一、理论基础1.1 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维生素C分子式为C6H8O6,它是一种单糖酸类化合物。
在水中可以迅速溶解,并且可以被氧化还原反应影响其稳定性。
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C容易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DHA),而在碱性条件下则容易被还原成抗坏血酸。
1.2 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维生素C主要通过其还原剂作用来发挥其作用。
它可以参与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并将自己氧化成DHA。
此外,维生素C还可以促进铁吸收和胆固醇代谢,促进免疫系统健康等。
二、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2.1 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维生素C 在碘酸钾存在下被氧化成DHA的反应。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加入少量碘酸钾和淀粉指示剂。
(2)用0.01mol/L的碘酸钾溶液滴定至淀粉指示剂转化为蓝色。
(3)计算维生素C含量。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其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和氧气等。
此外,该方法只能测定样品中维生素C和DHA总量,并不能区分两者的含量。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样品中维生素C与荧光染料反应产生荧光信号来进行测定。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样品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2)将样品注入HPLC仪器中,通过柱子分离并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和高重现性等优点,但是需要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能。
2.3 紫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维生素C在紫外光下的吸收特性来进行测定。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样品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维生素C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C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b03d34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5.png)
维生素C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井乐刚;赵新淮
【期刊名称】《化工进展》
【年(卷),期】2006(25)11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维生素C微胶囊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制备维生素C 微胶囊所用的包埋材料和包埋方法;介绍了维生素C微胶囊在食品、医药、饲料等方面的应用.
【总页数】5页(P1256-1260)
【作者】井乐刚;赵新淮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30;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生命科学系,阿城,150301;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0.6
【相关文献】
1.不同微胶囊制备工艺在油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王宇晓;耿娜;倪元颖
2.反相乳液体系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应用研究进展 [J], 马凯文;王源升;王轩;杨洪波
3.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及其在织物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辛成;陆少锋;申天伟;肖超鹏;张永生
4.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及其在织物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辛成;陆少锋;申天
伟;肖超鹏;张永生;;;;;
5.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J], 公雪;王程遥;朱群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C生产工艺综述摘要:介绍了维生素C 的性质、功能和用途。
综述了维生素C 生产技术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着重探讨了微生物发酵法的生产工艺进展。
介绍了二步发酵法的研发现状,探讨了2 - 酮基- L- 古龙酸的分离提取工艺。
展望了我国维生素C 生产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维生素C ,功能,二步发酵法,发酵,2 - 酮基- L —古龙酸,分离提取The Overview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Vitamin C Abstract : Characters , functions and uses of vitamin C are introduced.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trend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on vitamin C are reviewed. Advances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of microbiological fermentation method are discussed emphatically. After present situation of R &D of the two steps fermenta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es of 2- keto-L- gluconic acid are discussed.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on vitamin C in China is previewed.Key words : Vitamin C ,Function , Two steps fermentation method ,Fermentation , 2- keto-L-gluconic acid , Separation and extraction维生素C(vitaminC ,以下简称Vc) 又名L - 抗坏血酸(L - ascorbicacid) ,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
Vc 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在新鲜水果、蔬菜和动物肝脏等中的含量尤为丰富。
绿色植物能够自己合成Vc ,而人和许多动物由于肝脏中缺少一种古洛内酯氧化酶,因而不能自己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
1.维生素C 的性质、功能和用途性质纯维生素 C 在常温下为无色晶体,味酸,易溶于水。
Vc 在结晶状态尚稳定,而在水溶液中则很不稳定,容易为加热、氧化所破坏。
L-抗坏血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体内经抗坏血酸氧化酶的作用可脱氢氧化成L-脱氢抗坏血酸,该脱氢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还原型的L-抗坏血酸和氧化型的L-脱氢抗坏血酸均具有生理活性,它们构成的一对氧化- 还原系统,在细胞代谢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1 ]。
功能与用途Vc 在人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1)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2 ] ;2) 对抗自由基损伤[3 ] ;3)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4 ] ; 4) 参与胶原蛋白和细胞间质的合成[2 ] ;5) 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2 ] ;6) 参与氨基酸代谢与铁代谢[2 ] ;7) 抑制血小板及白细胞活化[2 ];等等。
因此,Vc 在坏血病[5 ]、感冒、心血管缺陷、高胆固醇、糖尿病、精神抑郁症[6 ]、危重型克山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用途。
此外,Vc还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某些农作物的催熟剂、化妆品工业防锈剂[6 ] ,等等。
的生产方法莱氏法莱氏法是1933年德国化学家Reichstein等发明的最早应用于工业生产VC的方法。
该法以葡萄糖为原料,经催化加氢制取D - 山梨醇,然后用醋酸菌发酵生成L - 山梨糖,再经酮化和化学氧化,水解后得到2 - 酮基- L - 古洛糖酸(2 - KLG) ,再经盐酸酸化得到VC。
莱氏法生产的VC产品质量好、收率高。
由于生产原料廉价易得,中间产物的化学性质稳定,至今仍是许多国外VC生产商,如Roche公司、BASF / Takeda 公司和E. Merck公司等厂商采用的主要工艺方法。
但是莱氏法也存在不少缺陷,诸如生产工序多、劳动强度较大,使用大量有毒、易燃化学药品,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等。
为此,自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莱氏法的改进。
其过程如图1所示:H2/ Ni 醋酸杆菌丙酮/ H2SO4D-葡萄糖D-山梨醇L-山梨糖双丙酮-L-山梨糖高压[O]水解化学转化双丙酮-2-酮基-L-古洛糖酸2- KLC VcNiSO4图1莱氏法生产Vc的工艺流程二步发酵法我国的混合菌发酵工艺是20 世纪70 年代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制药厂共同建立的,包括 2 个发酵步骤,故称两步发酵法。
第一步是在醋酸杆菌作用下将D-山梨醇氧化为L-山梨糖,俗称醇糖转化,目前国外对其相关基因和转化机制的研究已经比较清楚;第二步是在一种混合菌系的作用下将L-山梨糖进一步氧化为KGA,俗称糖酸转化[7]。
上述混合菌系包括2 种微生物,直接负责山梨糖生物氧化的微生物俗称小菌,最初曾被鉴定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最近Urbance等[8] 经系统分类学鉴定对其重新命名为普通酮古龙酸菌(Ketogulonigenium vulgare)。
另一种微生物俗称大菌,本身不能转化山梨糖,作为伴生菌起到辅助小菌生长和产酸的作用。
许多微生物具有这种伴生菌的作用,生产中常用的有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芸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等。
目前国内Vc 生产厂家都采用混合菌发酵法,该法是惟一成功应用于大规模Vc 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转化法,具有糖酸转化效率高的突出优势。
目前我国Vc 生产规模占世界总生产规模的2 /3,其中80%的产品用于出口,是我国医药领域的支柱产业。
混合菌发酵法在国内的成功应用也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
1986 年,我国的两步发酵法向瑞士Hoffmann La-Roche 公司进行了技术转让。
其过程如图2所示:H2/ Cat 醋酸杆菌大菌、小菌D - 葡萄糖 D - 山梨醇 D - 山梨糖 2 – KLG混合发酵化学转化Vc图2二步发酵法生产Vc的工艺流程大、小菌关系的研究进展二步发酵法中的第二步发酵是由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混合发酵完成的,前者为产酸菌俗称小菌,但单独培养传代存活率及产酸能力较低。
后者为伴生菌俗称大菌,它不产酸,混合培养时产酸显着提高。
混合发酵中大小菌两者关系复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魏东芝[9]曾提出大菌为小菌提供某种生长因子促进小菌生长的设想。
冯树等[10]研究证实,大菌胞内液和胞外液均可促进小菌生长,大菌胞外液中具有该作用的组分分子量在100kDa以上;大菌胞外液具有促进小菌产酸,其胞内液无该作用;大菌胞外液中具有该活性作用的组分为30-50kDa和大于100kDa 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是一种含铁和锌的蛋白质,该活性蛋白的形成规律和作用机制尚在探索中。
焦迎晖[11]等通过分析Vc二步发酵过程中活菌产酸量、糖酸转化活力等,证明了大菌的胞外液或胞内液对小菌休止细胞的糖酸转化活力并没有直接影响,即大菌的作用仅仅是促进小菌的生长,而对产酸的促进作用是因使小菌密度提高的结果。
目前,大、小菌的详细混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仍需人们进一步探索。
菌种选育的研究有关二步发酵法中的第二步发酵过程的菌种选育一直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我国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
尹光琳等[7]采用紫外照射、化学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选育得到的新组合菌系SCB 329—SCB 933的发酵周期仅40—50h,产酸达115—130mg/mL,转化率约为90%。
焦鹏等[12]运用SMA探针技术HB—HG影印技术筛选得到了一株蛭弧菌J26,摇瓶发酵产生2—KLG的发酵单位为50—60 mg/mL。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该菌株的发酵单位已达到%—%。
许安等[13]利用离子注入技术选育出的2—KLG高产菌系IPPM—1028,其转化率较出发菌M—2980提高%,发酵周期为60—64h,2—KLG浓度可达70 mg/mL 左右,转化率为95%。
李越中[6]采用含pUB 110质粒的小菌转化子(Km r St s)与Q132(Km s St r)大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获得可连续传代10代以上的小菌,这将为实现小菌的单独培养以及对小菌的遗传学研究打下基础。
陈建华等[14]用配对法筛选得一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10—3的优良伴生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97002,L—山梨糖的转化率达90%左右。
初步尝试两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
尽管有关二步发酵法第二步发酵过程的菌种选育的研究进行了很多,但仍处于实验室研究或小试阶段。
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发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
基质浓度、温度、PH等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国内一些学者对二步发酵法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魏东芝等[9]研究了VC二步发酵过程的动力学,通过测定发酵中大小菌生长规律及基质和产物的变化,建立了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2KLG 发酵系统的本质特征,为分析发酵过程,指导生产及实现生产连续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张忠泽[15]等通过优化通气、温度和金属离子等环境因子,显着改善了二菌协同共生效果,醇酸转化率提高了%,发酵周期缩短了。
针对L—山梨糖浓度不高的问题,尹光琳等[7]通过对新组合菌系SCB329—SCB933批加L—山梨糖技术的研究,既避免了高糖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又能利用菌株的优良特性,使底物浓度提高到14%。
康学真[16]等通过对VC二步发酵中大小菌的比例对产酸的影响,测定和分析了零级、一级、二级种子的生长曲线,得出了各级种子的最适培养时间、零级种子培养最初接种量及大小菌的接种比例,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蒋宇扬、张成刚[17]研制了几种稀土元素化合物,考察了它们对2—酮基L—古龙酸还原酶(KGR)及在L—山梨糖发酵中对2—KLG产酸的影响,摇瓶试验结果表明,在L—山梨糖发酵中加入稀土元素化合物,发酵时间缩短6h,2—KLG 产酸量提高超过6 mg/mL。
李越中[6]采用聚乙烯/海藻酸钙包埋对大、小菌进行固定化,获得高于游离菌的产酸量;并采取种子液活化的方法使固定化细胞半衰期延长至10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