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温差发电实验
![温差发电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d09dab2edd36a32d73758134.png)
实验仪器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
装置优点
一、本装置通过温控装置严格 控制半导体冷热两端的温度, 将实验误差尽量缩小到最小, 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 二、实验装置由三部分组成, 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实验数 据易于记录。 三、实验装置利用水温控制温 差,无污染,无噪声。
应用前景
温差发电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发电装置,它可 以合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海洋热能、工业余 热等低品位能源转换为电能。在实际生活中,温 差发电可以利用车用发电机的余热温差进行发电 储能,或者对于工业上的余热处理也有很好的发 电储能效果,而且对于军队来讲,坦克、步战车 等武器装备废弃余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 温差发电技术可以达到能源的再利用,提高其使 用效率。并且温差发电技术具有无运动部件、体 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和可靠性高的特点。
温差发电测塞贝克系数
制 作 人:邱炀 武健波 黄庆煌
时 间:2 0 1 4 . 1 1 . 1 0 丽 莉
指导老师:赵
1
2 3 4
实验原理 实验设计 装置优点 应用前景
实验原理
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是根据塞贝克 效应制成的,即把两种半导体的接 合端置于高温,处于低温环境的另 一端就可得到电动势E 。在两种金 属A和B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使两 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则在回路中 将出现电流,称为热电流。塞贝克 效应的实质在于两种金属接触时会 产生接触电势差,该电势差的大小 取决于金属的电子溢出功和有效电 子密度这两个基本因素。
实验原理
一个典型的热电模块由两片瓷片祖成,瓷片能为介于两瓷片之间的N 型和P型晶粒提供框架并电绝缘。当电子从低能级的P型材料流到高 能级的N型时,热量从冷面吸入;在热面,能量随电子从高能量的N 材料流到低能量的P材料而放到散热器上。
温差发电实验方案
![温差发电实验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9affff915f804d2a16c135.png)
实验方案一.【实验题目】:温差发电片的发电效率的研究二.【实验原理】:温差发电片是一种基于塞贝克效应,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热电转换器件1982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流现象,即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回路中,若两种金属结点温度不同,该回路中就会产生一个温差电动势。
温差发电原理图它由P、N两种类型不同的半导体温差电材料经电导率较高的导流片串联并将导流片固定于陶瓷片上而成。
在器件的两端建立一个温差,使器件高温端保持T h,低温端保持T c,根据塞贝克效应,将产生一个电压,若在回路中接入负载电阻则将有电流流过。
三.【实验目的】:1. 研究发电片在什么条件下的输出功率最大2. 测定温差发电片正常工作的温度3 .测定温差发电片在不同温度下能够产生的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4. 测定太阳光经过菲尼尔透镜能够产生的温度高低5. 测定PTC恒温发热片工作时产生的温度的高低6. 研究温差发电片形成温差的方法四•【实验方案】:(一)方案一:利用菲尼尔透镜聚集太阳光进行温差发电六.【实验步骤】:1. 发电片的安装发电片在安装时,首先都要用无水酒精棉,将发电片的两端面擦洗干净,储冷 板和散热板的安装表面应加工,表面平面度不大于 0.03mm ,并清洗干净,然后采用粘合的方法来安装发电片。
粘合的安装方法是用一种具有导热性能较好的粘 合剂,均匀的涂在发电片、导热板、散热板的安装面上。
粘合剂的厚度在0.03mm 将发电片的冷热面和导热板、散热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挤压,并且轻轻的来回旋转 确保各接触面的良好接触,通风放置多个小时自然固化。
散热片和发电片相接触 的表面必须精细加工,装配时在接触面上必须均匀的涂抹适量的导热硅脂, 以尽 量减少热阻。
2. 发电片输出功率特性研究 塞贝克效应电势差大小可用表示为厂 =$再(旷)_、、rr式中,S 与Sc 分别为两种材料的塞贝克系数。
如果S 与Sc 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式(1)即可表示为:为方便输出功率的计算,可以对实验对象做以下假设:① 稳态,输出电流为稳恒电流; ② 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侧面绝热;③ 冷热端之间的空气对流和辐射影响可以忽略;④ 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内部导热系数不变。
生物质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生物质温差发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2dd27e9b6648d7c0c74612.png)
生物质燃料温差发电实验姓名:冯铖炼学号:1141440057班级:能环142老师:李国能一、实验意义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资源总量第四位的资源。
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上每年的生物质能总量约达1400~1800亿吨,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
世界全部生物质存量约为1.9万亿吨,如果陆地与海洋合计平均最低更替率为11年,那么每年全球新产生的生物质约为1700亿吨,折算成标准煤850亿吨或油当量600亿吨,约相当于2007年全球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5倍。
地球上每年生物体产生的生物质总量约在1700亿吨,目前为人类所利用的只有约60亿吨,仅占总量的3.5%。
其中37亿吨作为人类的食物,20亿吨的木材用作材料和资源,37亿吨被用于满足人类其他需要。
生物质能有着与其他可再生资源相类似的优点,开发利用前景巨大。
首先,可再生性。
生物质能是广义太阳能资源的一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具有永久的可再生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清洁性。
生物质的硫含量、氮含量低,作燃料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几乎全被生物质本身进行了光合作用,因而对大气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
第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
只要有光合作用的地方,就存有生物质能,且储量丰富,如前文所述,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资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第四,生物质能方便易取,价格低廉,运输使用便利。
温差发电依靠帕耳帖效应,这种效应常用于cpu散热器和袖珍冰箱里的半导体制冷片上。
通常使用时我们给制冷片施加电流,一面就会变热而另一面变冷。
但是这个效应也可以反过来:只要制冷片两端有温差就会产生电压,因此通过燃烧生物质可以将其化学能间接转化成电能。
当前,科技发达国家已先后将发展温差发电技术技术列入中长期能源开发计划,美国倾向于军事、航天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日本在废热利用,特别是陶瓷热电转换材料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欧盟着重于小功率电源、传感器和运用纳米技术进行产品开发。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c7465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4.png)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温差发电是非常古老的一种用来发电的方式,然而到了今天,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也应用于新的科学研究和开发中。
本次实验旨在使用温差发电原理,通过实验了解温差发电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以及它能发挥的潜力和可行性。
实验的主要器材有温差发电厂、温度传感器、励磁源、高速模拟采样、高精度数字模拟量转换器等。
实验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现场建立了一个实验台,其上安装了温差发电机、温度传感器等实验器件。
然后,通过实验台安装了励磁源,以便对温差发电机实施励磁。
接着,调节励磁源,可以在实验台上实现电压输出,并检测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得到有效功率输出曲线。
最后,使用高速模拟采样和高精度数字模拟量转换器,分析温差发电机的特性和有效功率曲线,以及温差发电机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能力。
实验结果从通用原理来看,温度越高,温差发电机的噪声越低,输出电压和有效功率曲线也越低。
该结果表明,温差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和工作效率与环境温度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也就是温度越低,温差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和有效功率越低。
此外,实验还揭示了温差发电机在输出有效功率方面存在的较宽的频率范围。
该结果表明,温差发电机对于低频和低功率应用特别有效,特别是低频应用,可以不受环境温度约束,以保持一个较低的有效功率。
实验表明,温差发电在低功耗应用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能够作为一种可持续发电技术来用于低能耗和节能应用,例如家用净化器、智能照明、微型设备、物联网家居、低压线路驱动器等。
此外,实验还表明,温差发电机也可以用于常规发电领域。
温差发电的主要技术优势在于能够把低热量放到高热量中,增加发电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合理节能。
总体而言,本次实验从技术和应用两个方面证明了温差发电是一种有效的发电手段,同时也为更多宽泛的研究与开发指明了前进方向。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ca2e1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8.png)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温差发电原理,探究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以及了解温差发电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二、实验原理。
温差发电是利用温度差异产生电能的一种技术。
在温差发电装置中,两个不同温度的介质之间存在温差,通过热电材料可以将温差转化为电能。
热电材料的特性是当两端温差时,会产生电压差,从而产生电流。
三、实验材料。
1. Peltier芯片。
2. 铜片。
3. 铁片。
4. 电压表。
5. 热电偶。
6. 直流电源。
四、实验步骤。
1. 将Peltier芯片夹在两块金属片(铜片和铁片)之间,形成热端和冷端。
2. 将热电偶分别接触金属片的热端和冷端,并连接到电压表上。
3. 通过直流电源给Peltier芯片通电,使热端和冷端产生温差。
4. 观察电压表的读数,记录下温差发电产生的电压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eltier芯片的热端和冷端产生温差时,电压表显示出了一定的电压值。
这说明温差发电技术可以将温差转化为电能。
而且我们还发现,温差越大,产生的电压值也越大,这进一步验证了温差发电的原理。
因此,温差发电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以在一些需要利用温差能源的场合得到应用。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了解了温差发电的实验方法,并对温差发电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利用环境中的能源提供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触电或烫伤。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断开电源,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实验材料要妥善保存,以便下次实验使用。
总之,温差发电实验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通过这一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温差发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研究与实现共3篇
![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研究与实现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c3001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8.png)
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研究与实现共3篇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研究与实现1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研究与实现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可持续的能源来源,其中温差发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温差发电是利用不同温度下的热差产生电力的一种新型绿色能源,广泛应用于微型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设备中。
本文旨在探讨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一、温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温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热电效应,即在两个恒定温度下,当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形成温度差时,就会产生电势差。
这个电势差越大,则温差发电机的输出电能也就越高。
二、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的设计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热源、冷源和热电转换器。
其中,热源和冷源可以是自然热源,例如太阳能、自然气温差等;也可以是人工调节的热源和冷源,例如温度控制器、Peltier制冷片等。
热电转换器包括热电堆、金属线导体等,其作用是将温度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三、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的实现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的实现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材料选择温差发电机的输出电势差取决于热电材料的热电系数和电阻的大小。
在选材时需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即热电效率和成本。
常用的热电材料有bismuth telluride(Bi2Te3)、lead telluride(PbTe)等。
2.热源和冷源的选择在设计小型温差发电系统时,热源和冷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在自然热源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板作为热源,用水或空气作为冷源。
如果需要人工调节,可以使用温度控制器和Peltier制冷片来控制温度。
3.电路设计在实现小型温差发电系统时,还需要进行电路设计。
一般来说,热电转换器的输出电流较小,需要进行电压升降或电压调整等电路设计,以保证稳定的输出电压。
四、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的应用小型温差发电系统的应用广泛,例如在军事、民用领域中的智能传感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体温监测器等。
此外,小型温差发电系统还有望应用于汽车尾气废热回收、太空探索等领域。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30d12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1.png)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
温差发电(也称为“TGD”)是一项74年来尚未普及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温差发电以温差为基础,通过控制热量流动来产生电能。
根据该技术已经有效地将温度差异转化为可以给其他装置供电的能量。
它证明了在温度差额较大的情况下,电力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
最近,为了探索温差发电的可行性,我们做了一些实验。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温差的控制来产生电能。
我们使用的实验设备由两个具有不同温度的容器组成,它们分别为热容器和冷容器。
我们让容器中的温度逐渐升高,然后通过容器中的系统使热量从热容器流入冷容器。
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差越大时,流动的热量就越大,从而产生的电能也就越大。
从实验结果来看,温差发电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它没有污染,可以以低成本进行可持续的能源生产。
此外,它的可靠性也得到证实。
虽然我们的实验表明温差发电是可行的,但这项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节能。
目前,温差发电只能在有温差时产生电能,而没有温差时,电能产生率会降低很多。
因此,有必要开发更有效的方法来重新利用温差发电中的热能,以提高其节能性。
此外,在应用温差发电技术时,还需要考虑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可行性。
然而,这种技术在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仍不清楚,我们还不知道各种自然状况会对温差发电的可行性产生多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温差发电是一种可行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但它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期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使温差发电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为我们提供持久而可靠的可再生能源。
海洋温差发电报告1.doc
![海洋温差发电报告1.doc](https://img.taocdn.com/s3/m/22bd5d6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4.png)
海洋温差发电报告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 大海里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而一定深度海水温度较低.海洋温差发电是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的新技术。
据估计只要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充分利用起来发电,水温降低1℃放出的热量就有600亿千瓦发电容量,全世界人口按60亿计算,每人也能分得10千瓦,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自1979年8月在美国夏威夷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温差发电装置以后,世界各国都对海洋温差发电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同时又是一种有利于环保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因此,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则能有效缓解能源问题。
一海洋温差发电原理海水随著深度愈深,温度愈低。
根据调查,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在水面是摄氏三十度,水面下一百公尺处是二十三度,二百公尺处急降为十四度,五百公尺处就低到七度而已。
也就是利用这种温度差转为能量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进入海面以下1米处,就有60%~68%被海水吸收掉了,而几米以下的热量已所剩无几了,即使海面上有波浪搅动,水温有所调节,但水深200米处,几乎没有热量传到。
海洋温差发电就是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这时因压力突然大幅度下降,温度不高的温水也立即变成蒸汽。
例如,在压力为0.031兆帕时,24℃的水也会沸腾。
利用这种温度不高的蒸汽可以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然后用深层的冷海水冷凝乏气,继续使用。
从理论上说,冷、热水的温差在16.6℃即可发电,但实际应用中一般都在20℃以上。
凡南北纬度在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适合温差发电。
例如,我国西沙群岛海域,在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完全适合温差发电。
二海洋温差发电的发电系统1.开式循环系统开式循环系统如图所示。
表层温海水在闪蒸蒸发器中由于闪蒸而产生蒸汽,蒸汽进人汽轮机做功后再流人凝汽器。
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
![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6d72193c1ec5da50e270b3.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篇一:温差电动势的测量实验温差电动势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学会用箱式电位差计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2.学会用数字电压表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3.了解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和方法。
4.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二、实验仪器uJ31型箱式电位差计、热电偶、光点式或数字式检流计、标准电池、直流稳压电源、温度计、电热杯、保温杯。
三、实验原理1.热电偶两种不同金属组成一闭合回路时,若两个接点A、b处于不同温度t0和t,则在两接点A、b间产生电动势,称为温差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差现象。
这样由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组合,称为温差电偶,或热电偶。
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热电传感器,利用它可以测量微小的温度变化。
温差电动势?的大小除和热电偶材料的性质有关外,另一决定的因素就是两个接触点的温度差(t-t0)。
电动势与温差的关系比较复杂,当温差不大时,取其一级近似可表示为:?=c(t-t0)式中(: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c为热电偶常数(或称温差系数),等于温差1℃时的电动势,其大小决定于组成热电偶的材料。
例如,常用的铜-康铜电偶的c值为4.26×10-2mV/K,而铂铑-铂电偶的c值为6.43×10-3mV/K。
热电偶可制成温度计。
为此,先将t0固定(例如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用实验方法确定热电偶的?-t关系,称为定标。
定标后的热电偶与电位差计配合可用于测量温度。
与水银温度计相比,温差电偶温度计具有测量温度范围大(-200℃~2000℃),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便于实验遥测和A/D变换等一系列优点。
2.数字电压表测量温差电动势由于数字式电压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很好,温差电动势的测量也可以采用数字电压表。
测量前,需要把数字电压表的两个接线端连接起来,对数字电压表进行调零。
把数字电压表的两个接线端接在温差电偶的两个信号输出端,选择合适的电压量程,就可以开始测量。
温差发电总结
![温差发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02dd39b4daa58da0114a32.png)
篇一:低温差发电的原理与应用低温差发电的原理与应用1 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温差电效应是德国科学家塞贝克于1821年首先发现的,人们称之为塞贝克 (seebeck)效应,即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两个接头存在温差时,回路中将产生电流,这一效应为温差发电技术奠定了基础。
如图1所示,a、b 两种不同导体构成的回路,如果两个结点所处的温度不同(t1和t2不等),回路中就会有电动势存在,这便是温差发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当结点间的温度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下关系:式中:--回路产生的电势; --所用两种导体材料的相对塞贝克系数。
用于低温(3000c 以下)的bi2te3 及其固溶体合金,应该保证室温(300k)下的热电材料的zt>3。
热电转换材料领域现已取得重要的进展,包括绝缘层和导电层交叉分层、特定层的电荷与自旋态的优化设计和结构钠米化等,现在已经把热电材料的zt提高到接近3。
自1821年seebeck 发现塞贝克效应以来,国外对温差发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47年,第一台温差发电器问世,效率仅为 1.5%。
1953年,loffe院士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利用煤油灯、拖拉机热量作热源的温差发电装置,在用电困难地区作小功率电源之用。
到2o世纪60年代末,前苏联先后制造了1000多个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rtg),广泛用于卫星电源、灯塔和导航标识,其平均使用寿命超过10年,可稳定提供7~30v,80w的功率。
美国也不甘落后,其开发的rtg 输出功率为2.7~3o0w,最长工作时间已超3o年。
1961年6月美国snap一3a能源系统投入使用,输出功率为2.7w,发电效率5.1%。
1977年发射的木星、土星探测器上使用的rtg,输出功率已达到 155w。
20世纪80年代初,美同又完成500~1000w军用温差发电机的研制,并于8o年代末正式进入部队装备。
近年来,对低品位热源的利用成为温差发电技术研究的大方向。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60290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5.png)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温差发电实验了解热电效应,并探究何种材料适合用于温差发电。
实验原理:
热电效应是指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当它们各自处于不同温度时,就会产生电势差。
这种原理被应用于制造温差发电器,也被称作“热电堆”。
当热电堆的两端分别与不同温度的热源相连后,就能产生电流。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器材和材料:铜片、铁片、温度计、LED灯、导线等。
2. 利用钳子和锤子将铜片和铁片切割成适当大小的长方形,并将它们分别粘在纸板上。
3. 在室温下,将热电堆的一端放在火上,另一端放在室温下,观察LED灯的亮度和温度计的读数。
4. 将热电堆的位置调整到室温下,然后将另一个端口放在热水中,观察LED灯的亮度和温度计的读数。
5. 将LED灯插入电路中,观察温差发电器产生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实验结果:
在火炉热上和室温下使用铜和铁材料制成的热电堆,LED灯的亮度非常微弱,说明铜和铁材料并不适合用于温差发电。
而在室温下和热水中使用硫化铵作为材料制成的热电堆,LED 灯的亮度非常强,电路也能够产生较大的电流。
由此可知,硫化铵是一种适合用于温差发电的材料。
实验结论:
热电效应被应用于制造温差发电器时,需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材料。
从实验结果中可知,硫化铵是一种适合用于温差发电的材料,而铜和铁则不适合。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f3ae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b.png)
温差发电实验总结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在温差发电领域进行了大量实验,旨在为当今和未来的温差发电技术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分别测量了热源和冷源之间的温差,并测量了通过温差发电的能量,以及如何解决温差发电中的技术挑战。
温差发电是一种采用热源和冷源之间的温差来发电的技术。
热源一般是热水管或热风暖气片,而冷源可以是湖水、山溪或冰凝池等。
在实验中,我们以温室内温度范围18-25°C为例进行温差发电实验,分别测量不同温度的热源与冷源的温差,以及模拟温差发电的能量。
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当温差达到7摄氏度时,温差发电的效率将达到最佳,最多可获得2.2瓦的发电量。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温差发电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技术挑战。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由于温差发电系统是一种无污染、低成本的发电方式,因此其设计、制造和安装与其他发电系统相比较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精细技术。
此外,温差发电系统所能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受限于温差的大小,因此相对于其他发电方式,温差发电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它可以提供低成本、环保可再生的发电方式,可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尽管温差发电系统的发展仍存在技术挑战,但本次实验也为未来温差发电技术的改进谋划出一条可行的路径,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总结出一些实用性建议,以帮助提高温差发电技术的性能并提高其可再生能源产量。
首先,为了提高发电效率,可以通过调整热源和冷源的密度来提高温差的大小。
其次,为了提高温差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可以使用控制系统来自动控制温差。
此外,通过优化热源和冷源,提高插入热源和冷源界面时温差发电系统的温度敏感性。
最后,可以在温差发电系统中开发更高效的热功率管理策略,以更好地利用温差发电系统中的能量。
从本次实验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当温差达到7摄氏度时,温度发电的效率将达到最佳,最多可获得2.2瓦的发电量;温差发电系统的发展仍存在技术挑战,但也为未来温差发电技术的改进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对于温差发电系统,可以通过调整热源和冷源的密度、使用控制系统控制温差、以及优化热源和冷源等方式来提高发电效率和稳定性;最后,可以通过开发更高效的热功率管理策略来更好地利用温差发电系统中的能量。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f420dc733d4b14e852468e5.png)
篇一: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关于上周的大物实验课,课上指导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其中不乏既实用又新颖的一些物理相关设备的演示。
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物理实验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对温差发电的演示。
简单的实验设备很好的诠释了温差发电的原理,风扇的转动和灯泡的亮光散发着电的光芒。
从实验室归来后,我主动翻阅有关温差发电的资料,试着想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下温差发电技术的内容。
从查询的资料看来,温差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高、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
巧妙的原理有效的利用了能源,清洁环保的发电思路很是新颖,却又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关于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仅仅是一种空想。
我翻阅着历史上各种关于温差发电的事迹,发现早在1881年9月,巴黎生物物理学家德·阿松瓦尔就提出利用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
1926年11月,法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实验温差发电站,证实了阿松瓦尔的设想。
1930年,阿松瓦尔的学生克洛德在古巴附近的海中建造了一座海水温差发电站。
1961年法国在西非海岸建成两座35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
美国和瑞典于1979年在夏威夷群岛上共同建成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还计划在21世纪初建成一座100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以及利用墨西哥湾暖流的热能在东部沿海建立500座海洋热能发电站,发电能力达2亿千瓦。
很多对温差发电的尝试的成功例子,是对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贡献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数据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a1f0f8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9.png)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数据温差发电可以用来表述一种可能用来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它可以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能。
由于其具有安全、可靠、经济、低碳等一系列特点,温差发电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
本文将介绍温差发电实验报告数据,为下一步研究温差发电技术提供参考。
一、实验背景温差发电是一种使用温度差来生产电能的技术。
它的核心原理是将热载体源介质的温度差转化为涡轮机的动能,将动能最终转换为电能。
其优势是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地点都可以生产能源,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投资少,维护成本低,可以实现能源永久循环利用,较少能源浪费,环境友好等优势。
因此,温差发电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
二、实验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差发电技术的性能,我们对温度差为1℃、3℃、5℃、7℃、9℃、11℃、13℃、15℃、17℃和19℃的温差发电实验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差越大,发电量越高,最终的发电量与温度差呈正比关系。
例如,当温度差为13℃时,发电量达到最大水平,达到了102.96w,其中,温度上升13℃时,发电量达到了64.58w,下降13℃时,发电量达到了38.38w,因此,发电量与温度差呈正比,温度差越大,发电量也将越高。
三、实验总结通过对温度差1℃至19℃的温差发电实验,我们发现,发电量与温度差正比,即温度差越大,发电量也越高。
本次实验为下一步研究温差发电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温差发电技术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能源技术,因为它具备可靠、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可以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基于本次实验,未来还将针对不同温度环境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提高温差发电技术的性能,以更好地为能源未来发展提供贡献。
“温差电效应”制冰实验报告
![“温差电效应”制冰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d41a308e87101f69e319516.png)
“温差电效应”制冰实验目的本实验测量不同材料的金属温差电动势,并根据温差电动势排列出温差电序;研究串联后的温差总电动势和各分电动势的关系;用两种不同金属组成一个温差电偶进行定标与测温;利用佩尔捷效应制冰,以及利用泽贝克效应发电。
实验装置保护两种金属连接的固定板(温差电偶,如图1所示)、保温杯、“温差电效应”制冰实验装置、“温差电效应”发电实验装置、数码显示测温仪、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数字毫伏表、稳压电源等。
实验内容1:测量不同材料的金属温差电动势,并排列出温差电序 实验步骤1. 调零:用导线短路毫伏表。
调节“调零”旋钮,使毫伏表置零。
2. 如图2所示,保温杯内注入热水,测出热水的水温。
盖上盖子,将温差电偶板(如铜与锡)放入保温杯内。
金属A 与金属B 另一端处于常温下,并与毫伏表相连接,记录此时毫伏表读数。
3. 几个不相同的温差电偶板分别放入保温杯内,重复上述操作,对应测出电动势大小。
根据测得的大小、正负排出金属温差序列。
实验现象70.2℃下测得不同温差电偶板的电动势大小如下表所示:其中金属A 接毫伏表正极,金属B 接毫伏表负极。
图1图2:温差电动势的测量实验分析1.产生电动势的原因:当A与B两种不同材料导体(或导电类型不同的半导体)连接组成闭合回路时,如果两个接触处的温度(T1、T2)不同,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在回路中存在电动势。
如图3所示。
这种电流称为温差电流(也称热电流);这种电动势称为温差电动势(也称热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泽贝克效应”。
图3其原理是:当两种原子核外电子数目不同的金属有了分子渗透之后,在结合面,当核外电子受到温度扰动之后,一种金属的核外电子迁移到另一种金属方面去,导致失掉电子的金属呈现正极性电位,得到电子的金属呈现负电位,由此产生电位差。
2.图3中金属A与金属B的长短是否对回路电流大小或电动势有影响?查资料知,温差电动势的大小只与工作端和参考端的温差及电极材料有关,与电极的长度、直径无关。
温差发电的研究实验报告(3篇)
![温差发电的研究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5debe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c.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发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温差发电作为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具有无噪音、无磨损、无介质泄漏、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军事、航天、医学、微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研究温差发电的原理,通过搭建实验装置,验证温差发电的可行性,并对影响发电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温差发电的原理和基本流程。
2. 搭建温差发电实验装置,并验证其发电效果。
3. 分析影响温差发电效率的因素,并提出优化方案。
三、实验原理温差发电是利用热电转换材料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塞贝克效应,即当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材料构成闭合回路时,如果两端的温度不同,回路中会产生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热电偶模块(如Peltier模块)- 温度控制器- 热源(如电热丝)- 冷源(如冰块)- 电压表- 电流表- 连接导线- 实验板2. 实验设备:- 实验台- 加热器- 冷却器五、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热电偶模块安装在实验板上,连接好温度控制器、电压表、电流表等设备。
2. 设置热源和冷源:将加热器连接到热电偶模块的热端,冷却器连接到冷端。
3. 开启加热器和冷却器:通过温度控制器调节热源和冷源的温度,使热电偶模块两端产生温差。
4. 测量电压和电流: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计算输出功率。
5. 改变热源和冷源的温度,重复实验步骤,观察输出功率的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一定的温差条件下,温差发电装置能够产生一定的电压和电流,从而产生输出功率。
2. 影响因素分析:- 温差:温差越大,输出功率越高。
- 热电偶模块的效率:热电偶模块的效率越高,输出功率越高。
- 热源和冷源的温度:热源和冷源的温度差越大,输出功率越高。
- 热电偶模块的尺寸:热电偶模块的尺寸越大,输出功率越高。
采用生物质燃料的温差发电热电联供系统
![采用生物质燃料的温差发电热电联供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6aa8148b48d7c1c709a145bc.png)
采用生物质燃料的温差发电热电联供系统摘要:采用生物质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可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效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应用前景广阔。
基于塞贝克效应设计了一种温差发电热电联供系统,提出了新型的辐射式集热器,集成24个温差发电模块。
通过测试样机的功率负载特性和供热特性,结果表明:发电功率超过36W,对外供电超过22W,对外提供清洁暖气超过1200W。
此外,采用理论模型分析验证了实验数据,表明该温差热电联供系统已充分利用了每一个温差发电模块的发电能力,达到预期效果。
引言世界上有13亿人无法获得电力[1],同时近30亿人使用生物质炉进行炊事、取暖和照明[2]。
生物质燃料可就地取材,在生命周期内具有二氧化碳零排放特性。
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使用,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2016年大气中的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约792mg/m3[3]。
因此,基于生物质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可有效规避供热管网建设,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效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应用前景广阔。
此外,当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后,如何就地便捷地获取一定电力供应,仍然是一项技术挑战。
因此,研究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具有重要的民生和科学研究意义。
塞贝克热电效应发现至今,在航天和军事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工作原理是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的接点在不同温差的条件下产生电动势。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其ZT值(优值)不断提高,一般地,当ZT=1.0时,系统发电效率在5%左右,进入实用阶段;当ZT=2.0时,发电效率在15%左右,可中等规模应用;当ZT=3.0时,发电效率在25%左右,可大规模应用。
目前已开发出ZT=2.6的材料(SeSn),但是量产的温差发电材料的ZT值约为1.0。
温差发电模块工作在热端Th和冷端Tc下,其开路电压V OC为:温差发电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下对此进行简要的回顾。
在国外,Nuwayhid等人[4-6]在火炉上采用温差发电片,实现给无电区域或经常断电区域供电,原型机采用空气自然对流散热和热管散热,发电功率在1~4.2W[4,6]。
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
![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fc2cf7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5.png)
温差电现象的研究,实验报告温差电现象,是指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热电偶之间,当温度差异发生变化时,会产生电势差,从而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在热电测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我们以铁-铬和铜-铜镍作为热电偶,探究了不同温度差异下的温差电现象。
实验结果1. 铁-铬热电偶在以铁-铬热电偶为探头的实验中,我们分别将热电偶的两端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记录下不同温度下的电势差及电流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温(℃) | 电势差(mV) | 电流值(μA) || -------- | ---------- | ---------- || 25 | 0 | 0 || 30 | 0.387 | 3.36 || 35 | 0.719 | 6.84 || 40 | 1.012 | 10.52 || 45 | 1.313 | 14.06 || 50 | 1.629 | 17.02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温度差异从5℃到25℃逐渐增加的过程中,铁-铬热电偶所产生的电势差和电流值也随之增加。
实验分析温差电现象是热电偶的基本原理,它的发生主要与热电偶材料的电学特性有关。
在这两种热电偶中,铁-铬热电偶的电势差和电流值较大,这是因为铁-铬热电偶具有较大的热电势系数,而在同一温度差异下,铜-铜镍热电偶的热电势系数较小,所以产生的电势差和电流值也相应较小。
温差电现象是热电测温领域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从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温差电现象的大小与温度差异及热电偶材料的热电势系数有关。
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热电偶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次实验也展示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对于我们提高实验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2574d8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4.png)
温差发电实验报告摘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利用温差发电原理,探究温差对发电效果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热电偶和热电转换模块,通过制造温差,观察了发电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温差对发电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温差越大,发电效果越好。
这为利用温差发电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持。
引言。
温差发电是一种利用温差产生电能的技术。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温差,比如昼夜温差、地表和地下温差等。
利用这些温差进行发电,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因此,研究温差对发电效果的影响,对于推动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热电偶、热电转换模块、温度计、电压表、温差制造装置。
2. 实验步骤:a. 将热电偶和热电转换模块连接好,并接入电压表。
b. 利用温差制造装置,在热电偶的两侧制造不同的温差。
c.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的读数。
d. 改变温差的大小,重复步骤c,记录数据。
e.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温差越大,热电转换模块产生的电压越高。
2. 当温差达到一定程度后,电压的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3. 在相同温差条件下,不同热电转换模块的发电效果存在差异。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差对发电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温差越大,发电效果越好。
2. 在一定范围内,温差增大可以显著提高发电效果,但当温差超过一定值后,发电效果的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3. 热电转换模块的性能对发电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不同模块的发电效果存在差异。
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温差发电效果的研究,得出了温差对发电效果的显著影响,以及温差增大对发电效果的提高趋势。
这为利用温差发电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持。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和结构的热电转换模块,以提高温差发电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探索更多的温差利用方式,为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关于温差发电演示实验的感想关于上周的大物实验课,课上指导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其中不乏既实用又新颖的一些物理相关设备的演示。
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物理实验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对温差发电的演示。
简单的实验设备很好的诠释了温差发电的原理,风扇的转动和灯泡的亮光散发着电的光芒。
从实验室归来后,我主动翻阅有关温差发电的资料,试着想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下温差发电技术的内容。
从查询的资料看来,温差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高、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
巧妙的原理有效的利用了能源,清洁环保的发电思路很是新颖,却又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关于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仅仅是一种空想。
我翻阅着历史上各种关于温差发电的事迹,发现早在1881年9月,巴黎生物物理学家德・阿松瓦尔就提出利用海洋温差发电的设想。
1926年11 月,法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实验温差发电站,证实了阿松瓦尔的设想。
1930 年,阿松瓦尔的学生克洛德在古巴附近的海中建造了一座海水温差发电站。
1961 年法国在西非海岸建成两座35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
美国和瑞典于1979年在夏威夷群岛上共同建成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还计划在21 世纪初建成一座100 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以及利用墨西哥湾暖流的热能在东部沿海建立500 座海洋热能发电站,发电能力达 2 亿千瓦。
很多对温差发电的尝试的成功例子,是对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贡献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另一方面,温差发电在生活中主要应用于海水温差发电,从查阅的资料里我发现关于海水温差发电不仅效率高,来源广,还环保,对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
首先,从海水温差发电的来源看,辽阔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它能大量地吸收辐射的太阳能,所得到的能量达60 万亿千瓦左右。
海洋中上下层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做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
利用海水温差发电,这样是对海洋资源的一个极好利用。
不仅是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用海水温差发电,还可以得到副产品——淡水,所以说它还具有海水淡化功能。
一座10 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每天可产生378 立方米的淡水,可以用来解决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需要。
第三点是,由于电站抽取的深层冷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发电站周围就会成为浮游生物和鱼类群集的场所,可以增加近海捕鱼量。
由此,在我看来,温差发电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广泛而且具有很多各方面值得利用的价值的。
不仅是对大自然宝贵资源的利用,更是创造了珍贵的新能源,据计算,从南纬20 度到北纬20度的区间海洋洋面,只要把其中一半用来发电,海水水温仅平均下降1C,就能获得600亿千瓦的电能,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所产生的全部电能。
专家们估计,单在美国的东部海岸由墨西哥湾流出的暖流中,就可获得美国在1980年需用电量的75倍。
因此,这样看来,温差发电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对温差发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只是我从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引发的感想。
我所想到的,从温差发电的原理出发,到温差发电的具体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经济价值。
其实,我认为除了单纯的利用温差发电做发电厂等等,也可以与其他领域覆盖。
比如,在热电厂中,可以利用废热所产生的温差进行发电;或者在有地热的寒冷地区,利用地热以及外界寒冷的环境进行温差发电;另外,有小型连续加热单位,如化工厂、炼钢厂等,可以利用余热进行温差发电。
温差发电在生活中可以处处利用,只要应用得当,我认为将会为人类的生存减少很多能源的浪费。
这也是说,其实温差发电除了应用于大型的发电站,也可以制作成效的模型,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利用一切不必要浪费的能源。
温差发电具有简单的原理,不繁杂的设备,不需要苛刻的外界条件,相信只要在技术上合理规划,是有广阔的前景的。
这只是从物理实验引发的联想及感想,希望在以后的物理学习生活中能够越来越熟悉物理,体会物理的乐趣!篇二:温差发电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一.【实验题目】:温差发电片的发电效率的研究二.【实验原理】:温差发电片是一种基于塞贝克效应,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热电转换器件。
1982 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流现象,即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回路中,若两种金属结点温度不同,该回路中就会产生一个温差电动势。
温差发电原理图它由p、n 两种类型不同的半导体温差电材料经电导率较高的导流片串联并将导流片固定于陶瓷片上而成。
在器件的两端建立一个温差, 使器件高温端保持th ,低温端保持tc ,根据塞贝克效应,将产生一个电压,若在回路中接入负载电阻则将有电流流过。
三.【实验目的】:1. 研究发电片在什么条件下的输出功率最大2. 测定温差发电片正常工作的温度3.测定温差发电片在不同温度下能够产生的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4. 测定太阳光经过菲尼尔透镜能够产生的温度高低5. 测定ptc 恒温发热片工作时产生的温度的高低6. 研究温差发电片形成温差的方法四.【实验方案】:(一)方案一:利用菲尼尔透镜聚集太阳光进行温差发电(二)方案二:利用ptc 恒温发热片产生温度进行温差发电六.【实验步骤】:1. 发电片的安装发电片在安装时,首先都要用无水酒精棉,将发电片的两端面擦洗干净,储冷板和散热板的安装表面应加工,表面平面度不大于0.03mm,并清洗干净,然后采用粘合的方法来安装发电片。
粘合的安装方法是用一种具有导热性能较好的粘合剂,均匀的涂在发电片、导热板、散热板的安装面上。
粘合剂的厚度在0.03mm,将发电片的冷热面和导热板、散热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挤压,并且轻轻的来回旋转确保各接触面的良好接触,通风放置多个小时自然固化。
散热片和发电片相接触的表面必须精细加工,装配时在接触面上必须均匀的涂抹适量的导热硅脂,以尽量减少热阻。
2. 发电片输出功率特性研究塞贝克效应电势差大小可用表示为式中, sh 与sc 分别为两种材料的塞贝克系数。
如果sh与sc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式(1)即可表示为:为方便输出功率的计算,可以对实验对象做以下假设:①稳态,输出电流为稳恒电流;②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侧面绝热;③冷热端之间的空气对流和辐射影响可以忽略;④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内部导热系数不变。
那么输出功率为:式中,r为发热片的总电阻;T为汤姆逊系数;等号右端第1项为帕尔帖热,第2 项为汤姆逊热,第3项为焦耳热[7] 。
功率匹配条件为:rl=r ,得最大输出功率:在这次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负载电阻的测量,保证温差发电装置3. 方案一利用菲尼尔透镜聚集太阳光进行温差发电3.1 测试菲尼尔透镜焦点在一天中温度变化曲线。
3.2 测试用菲尼尔透镜照射温差发电装置并用数字功率计测试温差发电装置的发电量及带负载能力。
3.3 测量用无纸记录仪记录温差发电装置热端与冷端的温度变化和电压电流的变化。
3.4 测量用不同散热方式测量温差发电装置冷端与热端及温差的变化情况。
3.5 测量两块温差发电片相互串联时,利用菲尼尔透镜聚光进行发电的输出功率情况3.6 测量两块温差发电片相互并联时,利用菲尼尔透镜聚光进行发电的输出功率情况3.7 测量不同大小的菲尼尔透镜的聚光性能3.8 测量温差发电片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能够正常工作3.9 测量温差发电片接上负载与空载时的输出功率特性步骤:首先准备好试验所需要的试验器材(无纸记录仪、数字功率计、热敏电阻、温差发电装置、菲尼尔透镜等)。
调试安装实验仪器,此试验分作两个小实验进行参数测量。
并把试验过程记录在下表中。
⑴、把菲尼尔透镜放在阳光下调整好透镜与太阳光的入射角及焦点。
⑵、用铜片把热敏电阻固定在上面放到透镜焦点上面照射。
⑶、把热敏电阻与无纸记录仪链接起来时时记录透镜焦点温度存储以备分析。
试验2:⑴、把菲尼尔透镜放在阳光下调整好透镜与太阳光的入射角及焦点。
⑵、在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端与热端装上热敏电阻放在透镜焦点中。
⑶、将温差发电装置接到数字功率计上面。
⑷、将两个温度电阻接到无纸记录仪上面。
4. 方案二利用ptc 恒温发热片产生温度进行温差发电温差发电性能测试装置图4.1 测量ptc 恒温发热片没有接触到物体时的发热情况4.2 测量ptc 恒温发热片接触到温差发电模块时的发热情况变负载时实验中得到输出功率情况如表所示4.5 改变冷热端温度条件下发电模块特性改变冷热端温度条件下实验中得到输出功率情况如表所示。
4.6 测量两块温差发电片相互串联时,利用ptc 恒温发热片进行发电的输出功率情况4.7 测量两块温差发电片相互并联时,利用ptc 恒温发热片进行发电的输出功率情况4.8 测量用不同散热方式测量温差发电装置冷端与热端及温差的变化情况。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之前要注意安全用电2.实验开始时要先检查仪器是否接线正确,保证设备安全3. pt100热敏电阻的测量范围是0-300 C4. 温差发电片冷端一定要散热,两个面一定要形成温差5. 制冷片tecl-12706 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55 C〜80C,最大温差65〜69C,工作电流imax 12vdc 时4.6a ,15.4vdc 时6.3a ,最大电压vmax 15.4vdc ,最大致冷功率qcmax 56w6. 温差发电装置是由陶瓷板和发电片组合而成的,强度都不高,是易碎材料,使用中务请轻拿轻放,切勿磕碰,避免瓷板破裂造成损坏。
八. 【实验结果】九. 【实验总结】篇三:尾气温差发电供电装置结题报告项目类型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结题报告及评审表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学号指导老师报告时间月同济大学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二0—五年五月制要求1、本结题报告由学生科技服务中心提供电子版、各课题组自行填写后打印。
2、本结题报告前五项由课题负责人填写后打印,第七项由指导老师手写。
3、工作步骤包括社会调查、实验、试验、设计、设计修改、加工步骤、技术改进、查阅资料、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
一般不少于五个步骤。
4、成果包括模型、设计、方案、调查报告、实验结论、论文部分、机械装置、装置半成品、参赛经历和获奖经历。
(软件、图像等电子类刻成光盘上交;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要求上交一份原版期刊;大型实物拍成照片、视频等在项目结题报告或答辩现场ppt 反映;小型实物评审现场展示。
)5、工作步骤(社会调查、实验、试验、设计、设计修改、加工步骤、技术改进和数据处理)应配有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