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概念课的教学,老师往往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此种概念。
这是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但本节课中,方老师紧扣体验式学习主题,创建情境,通过两次小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思考。
整节课中,老师没有强加给学生知识,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利用白板助力数学课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拖拽、蒙层、克隆、旋转等功能,展示了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制作模型,训练能力。
方老师创设了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择方案,动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
对正方体的学习也就变得简单起来,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2最近教研组正在进行全员参与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秉着学习借鉴的精神,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后也有一丝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体验,自主建构新知。
陈老师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让学生在头脑中检索生活的长方体形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由“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一问,有效的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展开教学。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课题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计算相关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学会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
二、学习目标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2.能够根据给定的边长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能够根据给定的边长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教学重点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3.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2.关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物品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认知。
比如:箱子、砖块等。
让学生描述物品的形状和特点。
2. 探究长方体(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并找出长方体的特点: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如底面、顶面、侧面等。
3.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20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可以计算出其体积。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的测量,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掌握。
4.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0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可以计算出其表面积。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的测量,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掌握。
5. 探究正方体(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形状,并找出正方体的特点: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正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如顶面、底面、侧面等。
6.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15分钟)导入概念:当已知正方体的边长时,可以计算出其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听课老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开学初,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大赛,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课。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11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1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精选1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郎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郎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4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今天,我校的徐妮娜、栾洪芹两位老师为我们分别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信息窗1的内容,徐老师用的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栾老师用的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
两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都是一节好课、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从刚才的授课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教态自然亲和,课堂气氛活跃,教学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听完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意见!一、两位老师都有效利用学习起点,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与不同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冰箱、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再如,在自学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独立自主积极探索的空间非常小,其原因就是存有长方体特征的积极探索过程为基础。
由实物到图形的转换二、两位老师都著重培育、扩散自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培育独立自主自学能力本课中,两位老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徐老师是利用常见的土豆,切割逐渐形成面、棱、顶点,形象直观,在探究特征时引导到位(例如交流时语言引导到位:学生能学习老师的方法有规律地寻找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能利用平移。
虽然就是四年级的学生,但一样达至了教学目标;栾老师就是利用对具体内容实物的鼠标、认知去重新认识、掌控面、棱、顶点,然后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这两节课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两位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参考文档】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评课-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评课篇一:长方体的认识评课《长方体的认识》评课实录五年级数学组听了李祖莲老师讲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下面就听课后的点滴想法谈谈。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学时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李老师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听完这节课我注意到李老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运用的是长方体的纸盒作教具,能否考虑增加实际操作的效果,将学生汇报“面、棱、顶点”配合实物演示出来,根据我的不成熟想法,我建议在这节课中如果老师可以用萝卜通过切一刀,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了面,通过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切一刀,让学生对顶点也有了掌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
幼儿园示范课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自评课
幼儿园示范课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自评课本次示范课是为了帮助幼儿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我会结合实物、游戏和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教学。
以下是自评课内容: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摸索、实践等多种方式,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它们的形状、特点和区别,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2. 教学准备: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我准备了一些实物资源,如盒子、积木等。
我还准备了一份幻灯片和绘画活动,以便更生动地呈现给幼儿。
3.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几何形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游戏探究:通过展示实物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幼儿观察、摸索、探索它们的形状、特点和区别。
并通过提问引导他们发现正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有几个面,以及它们的边和顶点。
(3) 绘画活动:让幼儿用纸和颜料自由绘制正方体和长方体。
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引导他们发表自己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和感受。
(4) 总结:通过幻灯片展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属性,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幼儿一起讨论,确认他们是否理解,以及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答。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绘画作品的质量等,进行课堂评价。
在课后可以进行笔记、绘画、口头表达等形式的个人评价。
5. 自我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发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对几何形状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还需要提高自身对课堂掌控和教学效果的把握。
通过这个示范课,我希望能够帮助幼儿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成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 况,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05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
01
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对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性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有清晰的认识。
接受程度一般
02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但在一些难点上仍存在困惑,需
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 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 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性质和特点,促进合作 学习。
教学方法的运用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 察、触摸,增强感性认识 。
图示分析
教师通过绘制图形、表格 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关系 。
广度
本节课在内容上涵盖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基础知识,也 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内容,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知识面。
04
教师表现
教师的教学态度
认真负责
教师对教学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敬 业精神和责任心,认真备课、上 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全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 生的学习需求,尽力满足学生的学 习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
汇报时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引入 • 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 • 教师表现 • 学生反馈 • 课程评价
01
课程引入
引入方式
生活实例引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 正方体物品,如纸箱、砖块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 几何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能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
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
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
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
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朱阳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材料郝燕玲评课:朱阳阳老师创设了实物展示:粉笔盒、药品盒、墨水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直观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进一步验证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另一方面,又根据多媒体演示的模型,让学生想象如何画一个长方体,最少保留几条棱节能想出长方体的样子?引出了从一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感受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结合自己的模型得出结论。
朱老师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创设了猜物体和包装礼品盒的情境游戏。
让孩子们通过给出的长、宽、高的数据,猜一猜会是什么物体?并说说为什么。
孩子们在趣味盎然地游戏中,加深了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在包装礼品盒时,留下了你知道至少需要多少丝带?至少需要包装纸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为后面探索求棱长和及表面积设了铺垫,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刘明评课:(一)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集合思想)、数学方法(分小组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并小组汇总探究汇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二)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老师着眼于几何图形内部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观察、操作、想象,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上得平实、真实、简洁、清新、流畅,她的实践探索给出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刘烨在课堂教学中跳出了传统的“观察得出特征→用量折等方法简单脸证特征”的固定模式,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操作、类推、想象、演绎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有益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从“知识为本”的课堂到“思维为本”的课堂,重要的是改变对数学、对教学的看法。
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人类抽象思考的结品,所以,数学知识在哪里,数学的抽象、推理就在哪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是水乳交融的,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
思维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数学知识还原到“数学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提的数学新概念、新名称、新的知识点很多,怎样在众多的知识点中不失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刘烨老师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她抓住了几何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所有的几何图形,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上把握它的特征就是考察它在组成图形的点、线、面方面有何特质。
"研究图形,就是要研究它的点、线、面”。
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学习经验具有可迁移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其他几何图形特征的学习。
其二,刘老师在长方体中点、线、面的探究组织上,厘清了什么是关镜。
"点”的情况,一带而过。
因为,单独的“点“引申不出更多的数学性质;“线”和面“所组成图形的面的大小情况最终还是由围成该面的边确定的,也就是说"线”定了,“面”也就定了。
因此,刘老师浓墨重彩地组织学生研究了“线(即棱)”,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化解了学习难点,同时又“四两拔千斤”地由棱的特征想象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自然而连贯。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共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一、教材解读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针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教材。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和属性,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及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各种图形、实物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属性。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定义,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和生活实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进行测量和计算。
3.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辨认。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属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模块,有机地组织教学活动和任务,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实践教学法: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实践,从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应用。
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对立体几何的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探究长方体的定义和属性(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对比不同长方体的特点和共同属性。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教材概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适用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本册子的第二个单元是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定义和特征; 2. 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长方体和正方体; 3. 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进行相关的问题解答。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 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命名方式;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5.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内容的安排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结合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与特征,能够识别和命名长方体和正方体。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答。
五、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教师引导,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征、命名方式进行示范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案例法:通过真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顾立方体的概念和特征,并将其扩展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示意图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合实物或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几何体的理解。
3. 命名方式解释详细解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命名方式,即通过长、宽、高来命名。
提供多个例子,让学生能够准确命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为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长方体是一种由六个矩形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的六个面都是矩形,且相邻两个面的边长相等。
长方体有三个不同的边长,分别是长、宽和高,分别对应长方体的三个维度。
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和高的乘积,表示了长方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可以用来表示长方体的外部表面积。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邻两个面的边长相等。
正方体的边长是相等的,因此正方体的长、宽和高都相等。
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用边长的立方表示,表达了正方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从定义上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主要在于面的形状和边长的相等性。
长方体的面是矩形,而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边长可以不相等,而正方体的边长必须相等。
从几何特征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都比正方体要大,因为长方体的边长可以不相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体积和表面积。
而正方体的边长相等,因此体积和表面积相对较小。
在实际应用中,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长方体常见于建筑物、家具等领域,可以用来表示房间、柜子等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正方体常见于立体几何学中,可以用来研究立方体的性质和关系。
由于正方体具有边长相等的特点,因此在一些几何推理和计算中更为方便。
总结起来,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常见的几何图形,它们在形状、特点和用途上有一些区别。
长方体的面是矩形,边长可以不相等,而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边长必须相等。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大于正方体,正方体具有边长相等的特点。
长方体常用于建筑和家具领域,正方体常用于立体几何学中。
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基本图形,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立体空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校的徐妮娜、栾洪芹两位老师为我们分别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信息窗 1 的内容,徐老师用的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栾老师用的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
两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都是一节好课、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从刚才的授课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教态自然亲和,课堂气氛活跃,教学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听完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意见!
一、两位老师都有效利用学习起点,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与不同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冰箱、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再如,
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由实物到图形的转换
二、两位老师都注重培养、渗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中,两位老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徐老师是利用常见的土豆,切割逐渐形成面、棱、顶点,形象直观,在探究特征时引导到位(例如交流时语言引导到位:学生能学习老师的方法有规律地寻找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能利用平移。
虽然是四年级的学生,但一样达到了教学目标;
栾老师是利用对具体实物的触摸、感知来认识、掌握面、棱、顶点,
然后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这两节课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两位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在合作学习中指导小组长认真负责发挥作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的习惯,使其共同成长。
在习题的设计中,注重了基础练习和延伸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不
同类型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在自己不同的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掌握了所学知识。
在探究正方体特征时,栾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方法:用长方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正方体特征;徐老师是在最后拓展作业中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三、两位老师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栾老师语言精确干练,有的放矢,是一步步利用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徐老师语言具有渲染力,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开放思维
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根据所学的面、棱、顶点提示学生,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把每人准备好的长方体物体,小组内合作探究并及时填表记录(每组课前发一张表格),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很快把表格填充完整,再通过展示、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很快解决问题,从而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
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 徐老师利用所学的长、宽、高逐步分组、撤离
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空间观念,栾老师
,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五、两位老师的课都做到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
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
总的来讲,这两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成功!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