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国内外案例(1)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f95e0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7.png)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编辑:
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以“海绵”(吸水释放水的结构)为基础,
集成灌溉、水污染控制、洪水改道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智慧型环境,
目的是控制和缓解城市洪水。
海绵城市的建设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环境可持续进步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建设思路。
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以南京市为例,为应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
洪涝灾害,2015年7月,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从城市立体结构和水系构建两个方面,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等,推动南
京市结合本地特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服务社区、基
础设施和洪水管理体系三个体系,形成洪水控制治理和资源保护的综
合措施,帮助改善南京的社会、经济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立了城市林网体系、绿地系统、生态
控水系统、排水系统、涵洞和渗滤地等一系列控制洪涝的技术设施,
既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也可以抑制洪水的涌动,缩短洪水的应急时间,促进南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为保护城市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以全面、
有效地减轻洪水的扰动,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借由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希望南京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宜居
程度的提高,使人们居住在安和宁静的环境中。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3034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a.png)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设施,模拟海绵的原理,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达到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下面以中国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介绍一下海绵城市的实践案例。
珠海市香洲区是中国最早提出并实施海绵城市概念的地区之一,该区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来应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香洲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止城市内涝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
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洲区注重融入生态要素,将绿地、湿地、水体等自然要素纳入城市规划。
在新建项目中,要求设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以便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同时,在城市绿化中,选择耐旱、适应性强的植物,减少水的使用。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香洲区注重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增加土地的自然渗透能力。
将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花园纳入建筑物中,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此外,还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提高了排水能力,防止城市发生内涝。
最后,在城市管理方面,香洲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包括对雨水收集设施的有效管理、对城市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区内的小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共同维护好海绵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通过以上措施,珠海市香洲区成功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要素的融入,保护了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在城市管理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促使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结来说,珠海市香洲区的海绵城市实践案例证明了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减少水资源浪费和防止城市内涝,还能够增加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珠海市香洲区的经验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041172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7.png)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930f9a2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9.png)
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的原理,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和生态建设,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利用。
这种理念对于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它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增强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绿色屋顶的建设、透水铺装的应用、雨水花园的设置等,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提高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海绵城市对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
例如,通过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硬质表面的覆盖,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二、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海绵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大创新。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
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生态建设时,应当避免对城市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例如,在设计城市排水系统时,可以采用生态排水沟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排水沟,既能够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又能够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机遇。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文化遗产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
例如,通过设置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微气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提升城市文化遗产的展示效果。
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
![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823ed4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5.png)
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一、海绵城市概念与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构建城市雨水收集、存储、净化和再利用系统,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这种理念对于沿海城市尤为重要,因为沿海地区常常面临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和城市内涝等多重挑战。
1.1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即通过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循环。
这包括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它们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1.2 海绵城市的应用价值海绵城市的应用价值在于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它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还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二、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案例沿海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海绵城市的实践有着迫切的需求。
以下是几个沿海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实践案例。
2.1 案例一:新加坡的海绵城市实践新加坡作为一个岛国,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和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管理挑战。
新加坡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生态湿地和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地管理了城市雨水,提高了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
2.2 案例二:纽约的海绵城市实践纽约在飓风桑迪之后,开始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纽约增强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
2.3 案例三: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和深圳,也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城市通过改造传统的排水系统,增加绿色空间,以及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提高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三、海绵城市实践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海绵城市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3.1 技术挑战与创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包括生态工程、水文模型和城市规划等。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85394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0.png)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综合性的水文工程和自然环境工程,建设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回收利用、城市生态修复等功能。
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洪水的“自净、自保、自用、自养”,以建设绿色、低碳、环保的城市为目标,使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深圳市南山区阳光新居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阳光新居,是一项集综合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全面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和高效海绵工程系统,构建城市宜居、生态、环保的新型社区。
2. 北京市石景山区清河湾社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清河湾社区,是一项由中央政府投资的综合性改造项目。
该项目建设了大型生态水系,提供城市雨洪水的自然排涝,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
3. 杭州市萧山区市政中心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市政中心,是一个以政府机构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综合性项目。
其特点是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高效排水和景观绿化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修复和提升。
4. 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漕泾镇,是一项集住宅、商业、公共设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建设了大规模的河湖水系和生态公园,通过自然排涝、雨水收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了城市雨洪水的治理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广州市番禺区龙穴岛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龙穴岛,是一项新城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雨水花园、雨水花境、屋顶绿化等措施,实现了城市雨洪水的自净、自保和自用。
同时,通过河道修复和湖泊建设,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2e65a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0.png)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地表面,使之具备高效的雨水管理能力,达到减轻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下是海绵城市在实际应用中的十个案例:1.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改造项目:通过对公园进行改造,增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人工河流等设施,使雨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内涝风险。
2.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降雨水分散收集、净化过滤和储存利用,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
3. 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采用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改善地下水资源状况。
4. 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修建雨水收集池、湿地公园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5. 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有效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6. 杭州市滨江区江南星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湿地、生态河道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蓄滞和净化,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7.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8. 青岛市崂山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的洪涝风险。
9.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10. 上海市宝山区海沙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减轻城市的内涝风险。
这些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fcbe55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8.png)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日益严峻。
城市雨洪、水质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构建多功能、多元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
上海临港新片区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案例之一。
临港新片区地处长江口,地势低洼,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港新片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收集利用。
同时,临港新片区还大力推广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墙体绿化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是南京溧水区。
溧水区地处长江下游,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溧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收集和净化。
与此同时,溧水区还大力推广了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如北京通州区、广州南沙区等。
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水环境、生态环境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的来说,中国海绵城市案例丰富多样,这些案例在城市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希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不断推进,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d656e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9.png)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循环为理念,通过建筑、绿地、水体等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具有吸水、储水、滞水、净水能力,达到防洪排涝、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等目的的城市。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中国南京:南京秦淮河岸景观改造项目,通过引进城市湖泊、设置植被过滤带、建造滞洪池等手段,实现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新加坡:新加坡的海绵城市理念被公认为全球最先进的城市建设规划之一,以“三水”理念为核心,即:雨水、污水、淡水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
3.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市实施了“绿色基础设施计划”,通过增加屋顶绿化、道路绿地、雨水花园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城市洪涝灾害,并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英国伦敦:伦敦市实施了“绿色走廊计划”,通过增加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湿地等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
5. 德国弗赖堡:弗赖堡市积极推行“太阳能城市”项目,通过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城市能源的自给自足。
以上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这些城市通过创新、科技、人文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42fa3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0.png)
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北京市2012年7⽉21⽇以后就开始实施了⾬⽔控制与利⽤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控制利⽤的指标⽤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的⽴项与审批上。
在2013年的7⽉份,我们⾬⽔控制与利⽤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份和12⽉份分别是施⼯图审查规定和施⼯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都要做这个⾬⽔利⽤的⼯程。
这个就是地⽅标准,涵盖了建筑⼩区和市政的⼀些⼯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概今年出台,还有⼀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控制与利⽤⼯程,很多⼈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积的实施这个⼯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机池⼦303万平⽶,共建设透⽔铺装315万平⽶,2014年2⽉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达到100万⽴⽅⽶。
案例⼀:北京奥林匹克中⼼区奥林匹克中⼼区就在鸟巢附近,⼀共84.7万平⽅⽶的这么⼀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个做⾬⽔⼤规模的项⽬,实施了⾬⽔控制与运⽤⼯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积22.64,透⽔铺装⾯积17.16公顷,⽔系⾯积16.47公顷,⾬洪集⽔池9个,溶剂7200⽅,地下空间11000⽅,总的来说⽆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较⾼的,因为我们是第⼀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量⽐西安要少,⽽且地下⽔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可能有⼀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场⾬,7.21降到了近1/3的降⾬,所以这个时候降⾬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的⽔池⼦,⾮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的浪费,做很⼤的⽔池⼦我们收不了多少⽔,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abdbf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3.png)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城市建设所占据,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大量的雨水径流,引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通过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是荷兰的鹿特丹。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洪涝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鹿特丹市政府实施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他们开展了城市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了地下蓄水池和雨水花园,成功地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除此之外,中国的深圳市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部洪涝灾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希望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投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c7638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8.png)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即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海绵城市的案例。
首先,中国南京溧水区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溧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溧水区还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其次,荷兰鹿特丹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水患威胁。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鹿特丹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地下蓄水系统储存雨水,再利用这些雨水进行城市绿化、冲洗马路等,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另外,美国芝加哥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芝加哥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芝加哥还通过改造河道,增加湿地面积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可以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上所提到的南京溧水区、荷兰鹿特丹和美国芝加哥都是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这些成功案例,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0d447156c85ec3a87c2c5fb.png)
三、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29
(十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体育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 31 (十二)美国西雅图市 HighPoint 社区自然排水系统建设项目 ....................33 (十三)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 35 (十四)日本的城市排水设施........................................................................... 37 (十五)美国霍伊特公寓雨水花园................................................................... 39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765fe3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b.png)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来缓解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该城市使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如绿屋顶、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2. 法国里昂:该城市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如铺设透水性路面和绿化带、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
3. 中国深圳:该城市采用了“三水分离”技术,即将雨水、废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处理,同时还大力推广绿化和植被覆盖。
4. 澳大利亚悉尼:该城市通过建设植被覆盖的屋顶和绿地、增加蓄水池和雨水花园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城市的透水性增加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 1 -。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7083e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f.png)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咱来唠唠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吧。
先说说萍乡,这地儿以前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到处积水,居民出行那叫一个头疼。
后来搞海绵城市建设,就像给城市穿上了一件能吸水的“海绵衣”。
他们在公园里、道路两旁建了好多绿色的设施。
比如说,把普通的草坪改成下凹式绿地,这玩意儿可神奇了,雨水就像被它吸进去一样,而不是流得到处都是。
道路也做了改造,用了透水的材料,水可以直接渗到地底下,就像给城市的脚底板开了好多小气孔,让雨水有地方去。
还有南宁,南宁这城市可聪明啦。
它在城市里搞了好多雨水花园。
这雨水花园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小酒窝,又好看又实用。
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植物,下雨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儿,花草植物就像小海绵一样,先把水存住一部分,多余的水再慢慢渗到地下。
而且这些雨水花园还成了城市里的小景观,居民们散步的时候都爱去那儿瞅瞅。
再看看厦门。
厦门在海绵城市建设里,对老城区的改造很有一套。
老城区房子密集,空间有限,但是人家还是想出了办法。
把一些老旧的排水系统升级,然后在一些小的公共空间,比如小巷子的角落里设置小型的雨水收集装置。
这些小装置别看不大,积少成多,能收集不少雨水呢。
收集起来的雨水还能用来浇灌街边的花草树木,一举多得。
这些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啊,就像给城市做了一场魔法改造,让城市在面对雨水的时候不再狼狈,而是变得更加有韧性,居民的生活也变得更舒适啦。
海绵城市试点案例:厦门经验
![海绵城市试点案例:厦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563fcbbc4afe04a1b071dec1.png)
给水排水|海绵城市试点案例:厦门经验城市概况:厦门市域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沿海地区组成,全市现状土地面积1573.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5万人。
城市性质: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一岛一带双核多中心”的组团式海湾城市下垫面概况:厦门市以低丘、台地类型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62.5%,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各占14%和7.7%厦门市植被覆盖率约为60%,其中山区的植被覆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降雨:多年平均降雨量1530mm ;时空分布不均,3~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10月至来年2月为秋冬少雨干燥季节厦门年暴雨日数(一年内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 50mm 的天数)平均4.4天,近几十年来,厦门暴雨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繁出现海绵城市建设特征分析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依托山体、溪流、海岸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建设格局,构建“山、水、林、田、湖”相融共生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水资源问题本地缺少大的储存调蓄水库,河道独流入海,河短坡陡,降雨不易收集和储存人均水资源 331 立方米 / 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城市用水 75% 靠外调,本地水资源短缺严重水安全问题常受台风天气影响,短历时暴雨强度大;排水易受海潮顶托,湾区容易产生内涝,部分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偏低,改造难度大水环境问题近年来厦门市主要溪流劣 V 类河段比例居高不下( >80% ),离《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确定的 2020 年的要求(20%以下)差距甚远厦门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类别比例仅占1.2%,三、四类海水水质类别为4.8%,其余均为劣四类海水。
近海岸水域的水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水生态问题早期的防洪工程建设中,河道硬质化,渠道暗涵化,明沟“三面光”,造成渗、蓄、净能力降低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分析:优先构建大海绵体城市建设区外围海绵体建设,极大的提高绿化率,植被覆盖率,做成巨大的绿色海绵体;把10条溪流的水源地的水文过程搞平缓,去极值化;山区的洪水和平原的涝水要分割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规划
由于当地地下水位较高,kronsberg城区是汉诺威重要的地下水储存 地,这也是汉诺威政府一直迟迟没有在kronsberg城区进行建设的原因之 一。该项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标是通过一些接 近自然的排水方式尽可能的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可能的减少流 失量,让城区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开发前的状态。 整个雨水规划中的几个大型雨水滞留区都很好的结合地形设计,由于 地势东高西低,在场地的西边缘最低洼处,规划了一个可作为公园绿地 使用的大型滞水区域,下暴雨时可滞留大量雨水从而起到防洪作用,平 时是可进入的休闲绿地。雨水顺应东高西低的地势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 观。
可持续城市排水: 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 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 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 溪,还可以灌溉种植。浮 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 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 表水。芦苇也创造了宝贵 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 吸引力的水边设置。其他 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 的绿墙。
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江、义乌江与武义江 三江交汇处。其灵动的流线设计语言,将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 建筑、季节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解 决了瞬时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的使用矛盾,创造了富有弹性的 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实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
雨水滞流区域
雨水滞流区域
桥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河东区是天津的中心城区之一,也 是天津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公园场 地南临盘山道,东以天山路为界,西北朝向卫国道立交桥呈扇形 展开,占地22公顷。东南两侧为城市干道,是公园与城市的活跃 交界面,周边社区人口近30万。原为打靶场,北侧尚有一土堤; 场地低洼,有鱼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残留杨、柳树若 干。
景观桥效果图
梯 田 防 汛 堤 效 果 图
设计方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环境,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 措施,完善和丰富场地中的食物链,从而促进湿地内生物多样性 的提高,使其形成健康的、能够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核心留出一块控制游人进入的湿地保护区,是需要极大 智慧和魄力的。设计团队列举了国内类似自然条件湿地过度开发反 成败笔的案例。 白鹭翩翩起舞,是在燕尾洲湿地经常可见的和谐一幕。与自然 生态相和谐的鸟类栖息地,是俞孔坚为燕尾洲洲头湿地设计的理想 愿景。 俞孔坚曾说,中国景观设计师的祖师爷是大禹,可见成功的景 观设计往往在处理洪水等生态安全问题上具有独特的智慧。根据设 计构思,采用梯田层层退台的形式,把燕尾洲原有的硬质驳岸改造 为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可淹没的防汛堤,并在台地上种植多年生、 耐冲刷的乡土植被,使都市人能在喧嚣的生活中获得回归田园的独 特体验。
燕尾洲湿地景观效果图
景观桥的设计创意取材于“板凳龙”
翻开金华 城区地图, 多湖片区及 其西北角的 燕尾洲,就 像燕尾嵌入 三江汇流核 心地带,与 江北、江南 形成三足鼎 立之势。
从“六水之腰”的兰溪,到“江南邹鲁”的金华,自 古有发达的航运水系支撑,八婺大地的繁荣兴盛都与水脉 息息相关。燕尾洲地处三江交汇之处,既是八婺经济交流 的亲历者,也是八婺文化的见证者。 “不出城廊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江 北江南城市发展早已天翻地覆,不经意间,燕尾洲已成为 金华最富有诗意的都市“留白”。 有人说,从空中俯瞰,燕尾洲和五百滩就像是镶嵌在 金华三江六岸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与总体架构师 Cullinan工作室密切合 作,Grant联合公司将废 弃的6.6公顷前码头污染 场地和煤气厂改造成充 满活力的新街景、海滨 散步区、公共开放空间 和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Grant联合公司的公共领域景观设计是基于强大的可持续叙述 性,接近海滨位置。其亮点包括: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路线和 公共广场: 创建一系列的空间和路线可以为浮动港提供更广泛 的公共领域,包括新的公共广场、林荫大道、harbourside新港 口进口。滨水区的视野和通道极其开放,尤其是大教堂和先前难 以接近的港口,加强了此地的视觉联系,让海滨回归城市。
该地区一度有着湿地、盐沼景观,但因城市发展和基础设 施建设而消失殆尽。虽然这种盐碱土壤不适宜树木生长,但地 被和湿生植物却在这片水位与pH值变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丛生。 适应性植物群落灵巧地装点着这块区域的景观,这种简单淳朴 的、名为“适应的调色板”的设计方案旨在利用自然、利用开 挖的21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直径幅度从10~40米,凿挖 深度从0.5~2米——解决场地垃圾问题。 由于雨季和地下水位浅的原因,这些坑洞或成为了水塘, 或成为了湿地,或成为了季节性水池,或保持原状成为一些无 水的坑穴。经过雨水的冲刷过滤,那些无水坑穴内的土壤由此 得到改善,在汇集雨水径流的深坑中营养逐步沉积。
自然凌乱的野趣
桥园公园仅用两年就实现了其设计目标。水池内蓄存的雨水为多种多样 的水敏感植物群落提供了演替条件。植被的季节性变化与野趣的本土景观美 感结合在了一起,每天吸引着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公园开放的第一个 月(2008年10~11月)内,约有20万人入园游览。这座仅在一年内就将原有 景观进行更新的公园成为了既广受社会大众欢迎,又无需大量管理成本的成 功范例。 这一在生态系统服务中扮演着生态基础设施角色的公园以持续进化过程 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没有规整的形式,没有刻意的种 植,洋溢着自然凌乱的野趣,使植物在景观中能够充分体现其自身特有的美 丽。这个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适应的调色板”已成为了天津人心目中一块 珍贵的非凡之地。
布里斯托尔是一 个位于城市边缘浮动 港的价值1.2亿英镑 的多功能区域,对布 里斯托尔的历史滨水 区的核心进行重建。 可持续景观设计在总 体方案中发挥了关键 作用。
布里斯托尔公共区域景观设计的最后阶段由英国景观建筑 师Grant联合公司完成。布里斯托尔已经获得了好几个奖项, 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家庭奖,表彰其综合用途开发(2012) 和建筑黄金标准(2008)。再建项目完成之际,布里斯托尔庆祝 自己在2015年成为欧洲绿色之都——授予优秀的致力于可持续 发展、创造力、文化和创新的城市。
金华板凳龙的人行景观桥将“龙舞”两江一洲,成为三江 六岸最大的城市景观亮点奉献这一独特创意的是北大城市与区 域规划教授、著名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
燕尾洲地块位于东市街以西,总占地面积约75公顷。燕尾洲是金华城 市中心的“一滩一洲”之一,围绕中国婺剧院建设的燕尾洲公园,是启 动多湖区块的先导核心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俞孔坚倡导人与自然相和谐,尤其注重功能设施的景观性。由他创 意的人行景观桥连接江北江南及燕尾洲,时分时合、时而盘亘于两江之 上,时而回旋在湿地林中,兼具通行、观景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 一桥架“活”了整个燕尾洲。再比如建立燕尾洲头湿地保育区,引入梯 田式防汛堤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坡地雨水绿道
坡 地 雨 水 绿 道 溢 水 闸
停 车 场 和 屋 顶 雨 水 汇 入 雨 水 渗 滤 沟
屋 顶 雨 水 汇 入 绿 地
广 场 雨 水 汇 入 绿 地 , 减 弱 水 流 的 冲 刷
在私人户外空间内,业主可以根据法律和合同要求,在技术 条件允许情况下做任何形式和尺寸的雨水渗透和滞留设计。 在系统的生态设计中,虽然进行了大面积的施工,康斯伯格 地区的自然水位仍得到保持,整个区域的降水几乎完全不流失, 极其接近1994年未开发时自然状态下的情况:14mm/a。和普通 居民区雨水165mm/a的流失量相比,康斯伯格城区的流失量仅为 19mm/a。
Kronsberg城区位于汉诺威市东南,2000年德国 世界博览会在汉诺威召开,Kronsberg城区规划项 目作为世博会生态设计展览部分开始启动。该项目 由汉诺威世博会组委会、德国环境基金会和欧盟共 同参与。规划总面积150公顷。
Kronsberg城区从规划到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始终将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化设计列在第一位。在能源,水处理,垃圾以 及土地规划各个方面和专业部门共同合作。城区贯彻 了节约能源,“近自然”的雨水规划,注重环境保护 等理念,在雨水规划、新能源利用、生态建筑、土壤 利用、生态恢复等方面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
大 型 滞 水 区 域
城区雨水利用系统由“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 区域”“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组成。在这个系统中,雨水流入沿 路设置雨水渗滤沟,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 到暴雨的时溢出的雨水再通过管道运到较大的雨水滞留区域中,保持在那里 慢慢渗透和蒸发。
都市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逐渐忘却了田园之美, 而在 生硬的水泥防洪堤的传统观念支配,堤坝难以成为城市公园景 观的一部分。这一设计理念正是希望破除这种落后的意识,唤 回人们内心的田园情怀。
马恩河畔莱佩尔勒市重新思考 了与河流的联系,把它看成是一个 主要的环境、社会、城市和政治问 题。该项目的目标在于让人们重新 记起河岸,让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回 归马恩河岸,焕发河岸的活力,弱 化水与城市的界限。混凝土防护转 变成植物防御,抵御洪水泛滥,扩 大环境功能。河岸一旦被改造成景 观人们就会被水景吸引,开始改变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城市的联系。
The sponge City
1.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2.金华燕尾洲公园 3.法国马恩河畔莱佩尔勒Perreux河岸景观设计 4.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社区 5.天津桥园公园 6.其他例子 7.土人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欧洲绿都——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景观空间,其亮 点包括: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路线和公共广场: 创建一系列 的空间和路线可以为浮动港提供更广泛的公共领域,包括新的公 共广场、林荫大道、harbourside新港口进口。滨水区的视野和 通道极其开放,尤其是教堂和先前难以接近的港口,让海滨回归 城市。
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整座城市和周边市民创造一个有多种 自然服务机能的公园绿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净化;在自 然过程中改善盐碱土质;重塑乡土植被风貌,实现低成本管理; 发挥乡土植物、自然系统、雨洪系统、土壤改良及景观可持续 性的科普教育功能;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