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初探
近年来,“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备受关注,不仅被多所学校推崇,也得到
了家长们的认可。

那么,“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
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同时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
学习方式,通过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
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注
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化实践操作、动手实践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效地通过
实践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探究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教学模式。

其次,“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思考。

第三,“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实践和实践
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总之,“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契合了现
代教育的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
尝试。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
因 为 学 生 学 习 知 识 的 过 程 ,是 主 动 建 构 知 识 的 过 程 .而 不 是 被 动 接 受 外 界 的 刺 激 ;学 生 是 以 原 有 的 知 识 经 验 为
会 ,让 学生 通过 个人 、小 组 、集体 等 多种 解难 释 疑尝 试
活 动 ,将 自 己 所 学 知 识 应 用 于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 这 样 ,发 展 了 学 生 的 创 造 性 思 维 。培 养 自学 能 力 ,能 够 引 导 学 生 学会学 习和掌握科学 方法 ,为终身学 习和工作奠定 基础 。 小 学 数 学 探 究 式 课 堂 教 学 主 要 是 指 在 小 学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中 ,学 生 在 教 师 指 导 下 ,用 类 似 科 学 研 究 的 方 式 去
解 决 问题的学 习方 式 。教师 的 主要 角色 是数 学 学 习的组
织 者 、引 导 者 与 合 作 者 。其 实 质 是 让 学 生 学 习 科 学 研 究 的 思 维 方 式 ,从 而 培 养 学 生 主 动 探 究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那 么 ,在 小 学 数 学 探 究 式 课 堂 教 学 中 ,应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如 教学 《 简单 归 一应 用题 》 时 ,可 以先给 学 生提 出
这 样 一 个 问 题 :如 果 现 在 要 求 很 快 测 算 出全 班 5 0位 同 学
用 自己的思 维方 式 自由地思 考 ,作 出了 如下算 法 :① 十 个 十个 地数 ,3 、 0 O 0 4 、5 。② 3 十加 2个十 得 5个 十 , 个 是 5 。③3 25 0 2=0 0 + = ,3+0 5 。并让 他们 自由选择最 喜欢 的
益智 能化 ,现代 社会 急需 具有 创新 意识 的人才 。在 当前

疑·探·导·练教学模式初探

疑·探·导·练教学模式初探
对 删
神 州 教 育
疑・ 探 ・ 导・ 练教学模 式初探
何峰
内蒙 古集 宁一 中 0 1 2 0 0 0
当今时代 , 人类的知识 以前所未有的加 速度迅猛增长。 只 会死记硬背式的去学 习知识而没有 自主学 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是难 以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 。 这也使得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进入 新 千年 ,各地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新课 程改革的 目的就是 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 , 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 中的角色 , 从激发 学 生兴趣人手 , 培养学生的学 习能力 , 创新 能力和 良好 的学 习 品质。 近年来 ,我们深入研究教改理论并借鉴其他学校教 改成 功经验 , 逐步探索出“ 疑・ 探・ 导・ 练” 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 关注全体学生 , 要让 每一位学生都参 与的教学 中来 , 在交流合 作 中互 相帮助 、 展现 自我 、 享受成功 。 第一环节 : “ 学贵有疑” 。 设 疑一 解 疑 一 质 疑 是 贯穿 课 堂 的主 线 。设 疑 是 学 生 围 绕 学习 目标略读教材提 出疑问 ,老师整理归纳学生 的问题形成 白探 提 纲 。 设 疑 式 教学 比启 发 式 教 学更 能强 化 学 习 的主 动 性 。 启发式是教师提 问, 学生回答 。 学生 的思路跟老师走 。 而学生 自己提 出问题 , 使得提问主体和问题本身 由教师转向了学 生。 学生 由原来的单 一的“ 答” 的任务变为既“ 答” 又“ 问” 的双重任 务, 完善 了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 , 由被 动转 为主动 。比如学 习 “ 神奇的货 币” , 学生一看到题 目可能就提 出“ 货 币怎么会是神 奇的呢? ” 。 让学生掌握“ 问题 ” 的主动权 , 就会增强他们的主体 意识 , 激 发积 极 性 。 刚开始 , 有 的学生不会提问题 , 或提的问题不 着边 际。这 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知识 目标提问 ,问题一般按节题或框 题切入 , 形成“ 是什么” 、 “ 为什么” 、 “ 怎么样” 的思路。 教材在编 排顺序上一般也遵循这样 的逻辑顺序 ,这也符合人的认识 规 律。 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质疑 , 要求学生在深入学 习的基 础上提出争议性 问题或立足教材 , 放眼课外 , 提 出更深刻的问 题。 设疑和质疑在课堂教学 中意义重大。 问题意识 的培养不仅 体现怀疑精神 ,还有利于创新能力 的提高 。正如爱 因斯坦所 说, “ 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因为解决问题 , 也 许仅是一个 数学 上或实验上的技 能而 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 新 的可能性 ,从新 的角度去看 旧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 的想象 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第二环节 : “ 探究 ” 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 探究包括 自主探究 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 自主探究 就是 指导学生根据整理好 的提纲 自主学习教材并 探究答 案。我国 传统 的教育思想和近现代 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 自 学能力 。 孔子在教育他 的学生时 , 基本上都是 先让他 的学生进 行充分 的思考 , 然后再听取他们 的意见 。 真正做到 “ 不愤不启 , 不悱 不发 ” 。宋代教育家朱熹认 为学 习是学 生 自己的事情 , 是 别人不能代替 的, 必须强调 自学 。 他说 : “ 读 书是 自家读书 。 为 学是 自家 为学 , 不干别人一线事 , 别人助 自家不得 。 ” 学生应该 自己学习 , 自己思考 , 反对别人进行硬性 的灌输 。我 国近代 的 教育家都十分 重视 自学 。蔡元培认 为 , “ 最好使学生 自己去研 究, 教员竞也可 以不教 , 等到学生实在不 能用 自己的力量解决 时, 才去帮助他们 。 ” 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 , 大力 提 倡让学生 自己学。 “ 我以为好 的先生不是教 书, 不是教学生 , 乃 是教学生学” 。 自主探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 自学 习惯 。 自探结束后 , 老师提示学生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 合作探究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图示情境 、 实验 情境 等“ 设环境 ” 创 来诱 发 引导 、 除 消 学生在 学 习中的疑 惑和 障碍 。这一 环节是一 个让学 生进 行推 理想 象 的重 要环 节 , 一 个让 学 生形 成概 是
学生 的 自学 、 实践 、 创新 能力 的发掘 , 注重 发 展学 生
的个 性 ,这与素 质教育 发展个 性 的内涵 是相辅 相成
过 责任感 。 ”
碍 了 学 生思 维 的发 展和 意 志 的锻炼 培 养 , 导致 教 学 目标 不 能全 面 落实 到位 。 为此 , 多 教 师 向传 统 教 许
学 展开 了有 力 的冲击 , 对教学 方法 、 教学 模 式进行 大 胆 改 革 。如 “ 自辅教 学 ” 、异 步 教学 ” 、 尝 试 教 法 “ 法 “ 学 ” 等教 学模 式层 出不 穷 。 “ 法 引探 ” 学模 式 正是 教
知识 的心理 准备 。 堂上 , 师 可通过各种 现代 化教 课 教 学手 段 , 置 问题情 境 , 问题 情 境 出发 , 造 学科 设 从 构

“ 引导— — 探究 ” 教学模 式 的构 建 背景
学 校 教育 中 , 学生 创新 能力 和 实践 能 力 的 培 对
模型 , 提供 科学想 象 , 把学科 知识 嵌入 活的认 知过程 之 中。 因为思维 是 由问题 开始启 动 的 , 了问题 , 有 学 习才 能主 动 。那 么 , 这就要 求教 师在课 前根据 教材 、 结合 实际 , 把教 学 内容编 拟成一 个个 问题 。当然 , 编 拟 的问题要 有 目标 性 、 键性 、 关 全面性 、 层次性 、 考 思 性、 情趣性 。只有这 样 , 生学 习才有 动机 、 趣 ,学 兴 正
“ 疑讨 论 ” 教 师让 学 生 自己感 知教 材 , 解 质 指 理 教材 , 从而 得 到准确 的反 馈信 息 。 针对 提 出的一 系列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经历出发,通过物理情景创设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经历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选用工具和收集证据、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等在内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认识科学的本质。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笔者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采用“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形式来优化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采用层次鲜明、指向明确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物理概念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自主建构起知识与概念,学生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灵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教学中,‘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

它不同于“自问自答式”和“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从教学过程来看,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课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

教师的行为主要是:创设物理情景,引发问题——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的行为是:情景产生问题——合作或自主探究问题——讨论或独立解决问题——应用反馈,延伸问题。

2、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灵魂,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习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堂探究式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思想品德课堂探究式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索 、 主动思考 、 主动实践, 获 得知识、 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 尤其是探索精神和 创新能力 , 促进学生 良好心理 素质、 法制观念 、 道德
品质 、 社会 责任感 形 成 为 目的 的一 种 新 型教 学观 和
教学 形式 , 是思想 品德 活动 教学 的 主要形式 , 具 有很
主确 定方 向 , 做 好 课 堂 探 究 的准 备 ( 可 以是 社 会 调
究热情
对于学习者来说 , 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 , 而是
在接 触到新 的 问题 情 境 时 , 以 自己 已有 的 经验 为 基 础或 出发点 , 去理 解 、 分 析 问题 , 从 而建 构新 的知 识
结构 , 达到 对知识 的真 正学 习 。 问题 来源 于思想 品德课 教 学 内容 中某 一具 体 问 题 的放大 或扩展 , 或 来 源 于学 生 个 人 生 活 和社 会 生
课前学生围绕一个 主题 搜集信息 , 可通过观察 、 参
观、 访问、 调查 、 上 网等 手 段 进 行 。在课 上 教 师组 织
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提出的问
题 一定要 有助 于激 发和启 迪 学生 的思 维 。在 这一模 式 中教师 要创 造有 利于学 生 发现 问题 、 解决 问题 、 自
查, 或实 物 、 照片 , 或 感人故事等等) 。 只要 能 为 自 己的观点 服务 , 形式 、 内容 不 限 。同学们 为 了能在课 堂 上充分 展现 自己的风采 , 都 积极 地行动 起来 。 如: 可设 计 分 析 或 展 示 信 息 的探 究 式 活 动课 。
活 。本 着 “ 突 出 情 境— — 提 出 问 题— — 具 体 分 析—— 提 出解决 问题 的 方案 ” 这 一基 本 模 式 设计 活 动, 让学生 发 现 问题 并 把 问 题 交 给 学 生 去 讨 论 、 研 究, 找 出答 案 , 并 根据 自身行 动 的反 馈信 息来形 成对

“引导——探究”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引导——探究”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课程改革强调“ 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 科技发展 的联系 。 关注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和经验 , 精选终身学习
还有人为因素的影 响吗?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课程改革 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去是 、 当今
依 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 是实施学校教育
教师——提 问 :. 1 中游泥沙来 自哪里 . 怎么来 的? 引导学生 阅读 中国地形图、 相关的气候类型图、 气温曲线、 降水柱状图及教 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来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 读图 , 积极 思考 , 论 , 出: . 来 自黄 土高 讨 得 1泥沙 原 2因为夏季多暴雨 , . 水土流失 带来泥沙 。
的基本途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 培养
学 生的探究问题 的精神 以及独立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就显得越来 越重要 。因此 .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 “ 引导—— 探究” 教学模
式 也 至 关 重要 。

后老师在黑板上写 出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的知识结构 。
这节课教师并 没有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后再讲 解 . 而是
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 中所 出现的问题 . 进行疏通和指 引 的教学活动。探究 . 是指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 , 通过 积极思考 , 对课堂问题进行探 索、 研究和解决问题 的一种学 习状态。教 师
的 引 导 与学 生 的探 究 , 是该 教 学 过程 中教 与学 的双 边 关 系 活动
( 学 习策 略 一) 1 备 强 烈 的问 题 意 识 . 具 学 生一 旦 有 了 问题 意 识 ,就 会 对 问 题 的解 决 产 生 兴趣 。 同
生 自主地通过探究过程使学 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并获取知识 。

情境导入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初探

情境导入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初探
题情境 的手法来引起学生对 问题 的积极思考 , 主 旨在 于提 高学生 模拟实验 的方式为高 中生进行讲解 , 这样能够让学 生获得直观的
的主动参与 , 并 点明课 堂教学 目标 的一 种有效教学方法 。情境 导 认知 。此外 , 理想斜 面实验 、 波 的叠加实验 以及电势差 、 能的概念
采 斤 课程 N E W C UR R I C U L U M
教 学创新
情境导入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初探
李升光
( 湖南省永 州市江华县第一 中学) 摘 要: 从现代高 中教育来看 , 物理 学是 一门基 于物理 实验 的 自然科 学, 高 中物理教学 中进行探 究式教学也是 一种有效提高教学
质量 的途径。探究式物理教 学 目的在于让 学生通过教学提高对高 中物理 的认知 能力 , 加 深对物理知识 的理解 ,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 力和观察 能力。主要讨论 了情境导入探究式物理教 学模 式的作用与措施。 关键词 : 情境 导入 ; 探究式物理教学 ; 高中学生 情境导入是教师在课堂 中进行新课程 的学 习时 , 利用 设定问 中, 加深思考 。在学 习“ 原子的核式结构” 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慢速
入探究式物理教学对高 中物理教学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等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进行讲解 。
2 . 利用分组实验法进行导人情境创设 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 的理 解 , 并且 能够锻炼学生 的

情境导入探究式物理教 学的内涵 以及作用
1 . 内涵
情境是结合 当前场景下人 的思想 、 心理等精神状态 以及所营 动手能力和操作 能力 , 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 , 在学 习电场和 电场

( 1 ) 提高高 中生的物理认知 能力

高中数学“题导探究式教学法”初探

高中数学“题导探究式教学法”初探

高中数学“题导探究式教学法”初探枣阳市教学研究室包荣庭张强为了研究、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从99年10月份起,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设疑、阅读、探究、解疑、归纳、巩固”题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尝试。

具体来说,“题导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探究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利用以前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引导解疑),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达到对新知识领悟和理解的目的。

这种教学形式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新知识,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这种教学尝试,我们把它称为“题导探究式教学法”。

一、问题与背景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改革的必然趋势。

80年代初为迎接新科学技术革新的挑战,由重视知识转向重视智能,把发展智力作为改革目标。

80年代中期之后,个性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个性的多样化发展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近几年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关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起来越高,各式各样的教改实验兴起,例如“愉快教育”、“乐学”等教改实验。

但在教改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教改实验,只是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种疗法,治标不治本。

要真正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就必须从创造性教育抓起。

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广义的创造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或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来说,是不曾经历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创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许多活动,是建立在对教师或他人的模仿之上的。

数学课堂有效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数学课堂有效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总 的来 说 ,数 学教学 的 目的是让学 生在掌握 知识
的同时 , 发展学生 的各种 能力 , 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

【 I 乔l-r o c, 等著 ; 4 关] '- ( yeB) J lt fJ j Y 荆建华等译. 教学模式 [ . M】 武汉 : 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0 4 20.

重要 阶段。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 自身的研究能力 : 中 从 获得成就感 。成功 的体验才是对知识 的最深刻 的理解。 4 . 总结方法规律 。学生探究获取正确 的结论 , 不是 最终 目标 , 还要 引导学生 回顾探索 的过程 , 出过程 中 找 的思维规律 , 概括基本 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懂 得获 取新知识重要 , 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更重要 。 .
2 . 结论广泛原则 。 学生猜想 的结论 , 允许 不唯一 , 益 多益善。不要对错误的结论做 出指责 , 而是要引导学生
再探究。
用, 提高概括归纳 的能力 。
二、 探究式数 学课堂教学方式的一般步骤
3 . 激励性原则 。 知识 引入 , 从激发兴趣人手 , 鼓励学 生去探究 , 肯定学生的概括归纳 的成果 。 4合作性原则 。教会学生合作 、 . 讨论 、 议论 、 互相取 长补短。使学生敢于发表 自己的想法 , 认真听取别人 的
意 见
பைடு நூலகம்
1 . 创设探究 的条件 。学生 的探究活动 , 需要一定 的
条件 ,要探究 的问题 的选 择应建立在学 生 已有 的知识
和经验的基础之上 。研 究教材 和学生实 际, 设计的问题
力 的促进功能 。为 了建立适 应素质教育要求 的课程新 体系, 新课程改革纲要 明确 规定 : 建立促进学生全 面发 展 的评价体系 , 评价不仅要 关注学生 的学业成绩 , 而且 要发 现和发展学生 多方 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 中的 要求 , 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 , 建立 自信 。发挥评价 的教育 功能 ,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 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 对学 生评 价时 , 打破单一 的量 化评 价方式 , 注重质性评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的催 化 剂 .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积 极性 、 是 自觉 性 和 创 新 性 的一 种 内 在 动 力 。物理 学 史 的 大 量 事实 证 明, 烈 的 创新 意识 来 源 于 永不 满 强 足 的好 奇心 和 对科 学 的热 爱 。因此 名 者 在 教 学 中充 分 利 用 身边 的 物 理 现象 、 验 、 理学 史 等 方 法 来刺 激 学 生 隐 藏 在 内 心深 处 实 物 的 求 知 欲, 养 他们 的创 新 意识 。例 如 笔 者 在 上 八 年 级 物 理 《 培 声
学 生 去 思 考 、 探 究 、 创 新 , 是 发 展 思 维 , 发 学 生 主 动学 习 实施 的情 况 下 ,由 于教 师 在 理 解 和 执 行 《 程 标 准 》 问题 上 , 课 的 突显 了学 习 时 间的 不 足 。 这要 求 我 们要
2 怎 样 进 行课 堂 探 究 式 教 学
生 产 生独 立 探 究 行 为 的要 素 , 应该 充分 发 挥 学 生 的 自主性 , 学 让 生 独立 去 完 成 : 于 不 属 于 本课 题 的过 程 目标 。 师 可 以 大胆 指 对 教
妲科 考
VO . N 0 . 1 7
S I NC CE E
F S AN
教 育教 学 1
初 中物理“ 究式教 学 ’ 式初探 探 ’ 模
蒋 智 福
( J 省 岳 池 县 银 塔小 学 四川 岳池 四 I I 680 ) 3 3 0
摘 要 : 学 应 以 学 生 的发 展 为 本 , 生 是教 学的 主 体 , 切教 学 活动 都 要 围绕 着如 何 促 进 学生 的 个体 能 力得 到 充 分 自由 的发 展 , 教 学 一 并 把 以学 生 的发 展 为 本 作 为教 学追 求 的 目标 。课 堂 教 学 必 须有 效 的 促进 学 生主 动 参 与 , 为 学 生 学 习认 知 和 实践 活动 的主 渠 道 。 成

让学生动起来--探究式教学初探

让学生动起来--探究式教学初探

作 等主体地位的确立 引导 调动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再根据 学生 的现状 、教学 内容内在的知识体 系和恰 当的教学方法 组 织教学结构 , 合理 的组织几种教学方 法 , 综合应用 , 灵活 启发 、 引导学生 自学 , 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 , 又培养能力 。
来源于兴趣 ,课堂上应首先从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入 手, 激发他们 的求 知欲, 再进一步 引导 他们 自主学习 。一 般 来说可以通过做实验 、 物理游戏 、 智力竞赛等— — 从生 活走
我国基础教 育正在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前所未有 的 改革 , 我们在应用新课 程理念 实施教学标 准教学过程 中, 摸 索出了一些适合新 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 学生动起来 , 让课 堂活起来 , 使课堂教学课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本 思 路
“ 引导 、 探究 、 自主 式 综 合 教 学 ” 是 以 学 生 讨论 、 学 生 实 验 探 索 、学 生 自学 等 合 理 运 用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引 导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一 种教 学模 式 。它 体 现 以 物 理 实 验 探 索 为 基础 的学 科 特点和学生的学情 特点 , 从而以“ 囚材施导 , 因学施导” 的 思 想为出发点 , 体现“ 从 生活走 向物理 , 从物理走 向社会” 的 指导思想 , 应用 “ 讨 论一 探索——创新 ” 的实施程序。在具 体 操作上通过引导设疑 、 物理实验 、 搜索 处理信息 、 讨论合
为 实 践 能力 。
2 . 创 办兴趣小组 。其实 , 每一个物理 问题值得探究 的内 容是很 多的 , 比如学 习光 的直线传播时 , 学生在课堂上只探 究 了小孔可以成像 , 对像 的大小和哪些 因素有关 , 像的形状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维普资讯

¨ ¨
中 学 教 学 研 究
… … … - … … … … … … … … … - -
初 中数学课 堂探究式 教学模 式初探
洪 湖市 螺 山镇 中心学 校 吴长 青
数学新课程倡 导“ 手实践 、 动 自 身 的 当 1 .问题 性 。数 学 探 究 式 教 学 是 “ ” 指 导 : 教 师 为 学 生 排 忧 解 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 学习方式 , 的 从 让 学 生 去 探 究 问 题 . 而 非 以 讲 授 的 难 , 点 方 向 时 , 是 “ ” 指 导 。 指 就 言 的 “ 教 学 方 式 的角 度来 说 ,这 就 是 倡 导 方 式 让 学 生 理 解 记 忆 现 成 的 结 论 。 而 如 果 没 有 教 师 的 指 导 和 调 控 , 探 但 就 放 了 探 究 式 数 学 。 而 课 堂 教 学 是 实 施 新 已 知 的 书 本 知 识 ( 对 学 生 来 说 是 究式 ” 会 变 成 “ 羊 式 ” 。 课 程 理 念 的主 阵 地 ,数 学 教 师 要 转 未 知 的 )要 学 生 经 过 自 己 的 探 究 来
知 识 . 握 方 法 与 形 成 能 力 , 展 情 掌 发 4 .指 导 性 。 自主探 究 不 是 盲 目
● 帮 助 学 生 获 得 数 学 基 础 知 识
和基 本 技 能 。 ●培 养 学 生 的 探 究 能 力 .包 括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的 过程 和方 式 。
地 探 究 , 须 是 在 教 师 有 目的 、 步 观 察 、 现 问 题 、 出 猜 想 、 集 资 必 有 发 提 收
此 . 选 择 探 究 内容 时 , 注 意 此 内 在 要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初探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初探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初探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186-01摘要: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学习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目的是让大家在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出的巨大的学习潜能。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自己在探究性课堂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特点出发,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下,通过演示、测量、问题引导等手段,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联想、猜测,相对独立地去发现知识或探求知识的思想方法。

开展探究式教学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借助演示、测量、问题引导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其次,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有目的观察,进行广泛联想、猜测,相对独立地去发现数学知识或探求数学知识运用的方法;最后,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原则1.主动性原则在探究式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积极自主的“做”与“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2.问题性原则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源头,教师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新颖、有独创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探究式教学中的一条重要性原则。

3.情感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也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探究式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1.教师观念更新,角色定位许多教师在探究教学设计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创意和优秀的功底。

之所以会在具体行动中束手束脚,根本在于对探究教学效果的担心,更明确地说,就是担心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能否确保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占优或者至少是不下滑,这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最为现实的问题,这是对数学探究教学认识上的偏差所致。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摘要: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对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且,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

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物理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合作;现代教学手段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而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教学法有它自己的特征:(1)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发展能力;(2)注重搜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3)注重交流合作;(4)注重自我反思。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可以有许多类型,例如,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

所以,在物理课堂中,我们要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和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若想让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地在物理课堂中发挥作用,创设一定的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逐渐调动学生对物理进行探究的兴趣。

探究活动的数量可以由少到多,随着探究内容的逐渐深入,学生不但可以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探究《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让学生利用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进行解题。

所以,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探究性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活动-总结-应用”的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引导-活动-总结-应用”的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V o_ 8 No 37 l2 . 3 ( 3 2 1 . 2. S) .O0 1





第 2 8卷 总 第 3 3期 7
o Ph sc Te c ig f y is a hn
21 0 0年 第 3期 ( 半 月) 上
“l 弓导一活动一总结一应用" 的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教师 : 这代 表物 体做 什 么运动 ?
学生 : 物体做 匀 速运 动 。
理 o
教 师 : 否 举 出 与 这 一 运 动 形 式 不 同 的 运 能
? 教动P

直运 直运{妻 线动 速线动 萎萎 变

学 生 2 可 以 依 次 是 2 s 3 s4 s : m/ 、m/ 、 m/ 、 教 师 : 代表 物体 做什 么运 动 ? 这
“ 变课程实施 过于强 调接受学 习 、 改 死记 硬 背 、 机
让探究 成 为教师 熟悉 的教 学技能 。
1 “ 引导 一 活动 一 总结 一 应 用”的探究教 学 模
械训练 的现状 , 导学 生主动参 与 、 倡 乐于 探究 、 勤

于动手 , 养学 生 收集 和处 理 信息 的能 力 、 培 获取
价值 。
关 键 词 : 究 ; 学 模 式 探 教 中图 分 类号 : 3 . G63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 4 (0 0 3 S 一 0 1 — 3 10 — 18 2 1 )( ) 0 2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革 的 具 体 目标 之 一 就 是
教师 : 物体 运动 有 多 种 类 型 , 假设 一 质点 现
做 直线运 动 , 经 过 1秒就 记 录下 物 体 的 速度 。 每

新课程下“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下“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习巩 固, 原本应 该学生 亲身体 验 的探 究过程 变成 了单纯 的知
识 讲解 。 磨 刀不误砍 柴工 ” 学 生只有主 动参 与 、 “ , 亲身体 验探 究过程 才能 更好地 掌握知 识 、 应用 知识 。 笔者 初步尝试 了“ 探 究式” 物理 课堂 教学模 式并进 行 了具体实施 。
指 标 : 学生 田径 中跳 高 的高 度 、 远 的远度 与 径赛 项 目的 如 跳 时 间 以及 学生 的出勤 次数等 , 包含 不容 易量化 的 隐性指 还应
标: 如学 生学 习兴 趣 培养 、 田径锻 炼 的态度 乃 至终 身体 育 对
的形成 等 。在评 价 方法 上应 采用过 程性 评价 与 终结 性评 价 相 结合 , 绝对 评价 和相 对 评价 相 结合 , 评价 人选 上应 将 教 在
析。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教育部制 定的《阐述 中 明确 指 出:“ 在课 程实施 上注 重 自主学 习, 倡教 学方式 多样化 。高 中物理课 程应促 进学 生 自主学 提
病, 积极 落实 现代 田径教 学指 导 思想 , 引导 田径 教学 改革 向
建主义两方面论述 了其理论基础 ; 简要 阐述 了课 堂教学的主要流程: 创设情境 、 引入新课 一亲身体验 、 主动探 究一 学生展示、 释疑点拔 一应用新知 、 当堂检 测 一总结归纳 、 反思评价; 并以具体教学设计对其实施加以分析 。
关键词 探究式 物理课 堂 教学设计
文 章编 号 :0 27 6 (0 2 2 .0 50 10 —6 12 1 )20 3 . 2
中图 分类 号 : 3 . G637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新 课程 标准提 倡教 学方式 多样化 , 教师 要 引导学 生亲身 体验 、 合作探 究, 改变 原来单一 的接受 、 记忆 、 模仿 的被 动学 习 方 式 。关于 改变教 学方式 , 信很 多老师 都做 了不少努 力 。 相 但 实际教 学 中教学 内容多 、 课时少 , 了能挤 出时 间给 学生练 为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初探

进 行 一 定 层 面 的分 析 和 思 考 ,探 求 未 知 和解 决 问题 的一 种 教 学模 式 。“ 实 验 直 接 引 发 探 究模 式 ” 的一 般流 程 ( 见 图1 ) :
以此类推, 在N H C 1 溶液中, 溶液呈酸性应该是由于N H : 与0 H
反 应 生 成 了弱 电解 质— — 水 合 氨 。
得 出 假设 : 盐溶 液 中若 有 能 与 H’ 或OH 反应 生 成 弱 电解 质 的离 子 , 则 该 盐 溶液 一 定 不 呈 中性 。
设 计 实 验 验 证 假 设 : 在 三 只试 管 中 分 别 取 少 量 0 . 1 m o l / L N a : C 0 , , N a : S O , ( N H ) : S O 溶 液 用 洁 净 的玻 璃 棒 蘸 取 溶 液 , 滴 在p H试 纸 上 . 观 察试 纸 的 颜 色 的变 化 , 然 后 和标 准 比色 卡 进 行
新 课 程 下 化 学 实 验 探 究 性 教 学 模 式 初 探
戚 晔
( 昆 山 陆 家高 级 中学 , 江苏 昆山 2 1 5 3 3 1 ) 摘 要: 新 课 程 的 理 念 之 一 就是 改 变 学生 的 学 习方 式 , 倡 导探 究式 学 习 , 并 指 出探 究性 学 习对 提 高 学 生的 科 学素 养 具 有 不 可替 代 的 作 用 。对 化 学 这 门 学科 来说 , “ 实验 探 究 性教 学” 已 成 为诸 多教 学模 式 中最 具 有 鲜 明 时代 感 和 旺盛 生命 力 的一 种 教 学模 式 . 它 充 分 体 现 了教 师 “ 科学 引导” 学生进行 “ 自主 学 滴 有N a C 1 、 溶 液 的 试纸 显 黄 色 , 说 明 溶液 是 显 中性 的 。 滴有C H , C O O N a 溶 液 试 纸显 蓝色 , 说 明溶 液 是 显碱 性 的 。 滴 有N H C 1 溶 液试 纸 显 红色 , 说 明溶 液 是 显 酸性 的 。 提 出 问题 : 为什 么 有 的盐 溶 液 不 显 中性 呢 ? 分 析 问题 : 是什 么 因 素造 成 这 种 情况 呢? 各 种 溶 液 中存 在 哪些 微 粒 呢 ( 分子和离子) ?它 们 之 间 会 发 生 什 么样 的反 应 ? ( 此 时 教 师 可 适 当 引 导学 生分 析p H 试 纸 的 变 色 原 因 是 由 于 溶 液 中C ( H ) 和C ( 0 H 一 ) 的 不 同造 成 的 。 ) 讨 论 并 提 出假 设 :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者往往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研究学法,以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针对这一情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以下谈几点体会: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探究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务必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抛掉传统的教学观念,变知识的灌注者为“探究式学习”的领引者和参与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为主动地探究式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探究目标,要么知识目标、要么情感目标、要么能力目标。

无论设计何种目标,都必须具体明确,针对性要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不知所措,才不会迷失方向。

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考点、热点、重点及难点来确定探究的主题。

如教学《西门豹》这篇文章,教师可把“西门豹是如何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的主题目标;又如教学《亲人》这篇文章,教师可把“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作为探究的主题目标。

通过确定探究的主题目标,可以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情境氛围,诱发探究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就似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虽然新课的导入没有定法,但是贵在得法。

导入得法,浓厚的课堂氛围会很快营造,学生也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导入不得法,一堂课往往会产生“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现象。

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接受能力和探究欲望的特点,认真剖析文本中的兴趣因素,找准突破口,创设最佳氛围,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理想的导入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模式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的特点提出项目驱动下的引
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多元评价方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
段上对计算机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项目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一、背景及意义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经
济全球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时期,正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
新时代。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面向社会输送各
种职业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何培养出能
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是现今职业学校所必须解决的难题,而传统
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引导探
究式项目教学改变学生在原有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是推进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
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
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
系上,强调合作。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要使学习过程
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主动构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
体系,锻炼各种能力。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助
于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选用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
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
学生的机会,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引导探究式项目
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是实现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1)如何培养出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质量技能人才,是现今职业学校所必
须解决的难题,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创建中职学校特色的的需要。

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创造其特色,深化其内涵。

(3)发展中职学校理念的需要。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具备综合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
作型具有特长的现代人;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
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

通过新的教学理念使新
课改得以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二、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终身教育理论: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
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

教育将贯穿于学
习者的整个人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和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发展,提
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引导性。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有意义的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要把人当作被动的接受者,
应把人当作引导参与与探究知识过程的人。

实施合作探究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
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探究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论等方面看出,实施引导探究
式项目教学,有其丰厚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是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实施研究可借
鉴的理论依据。

三、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研究的内容构想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就是以引导探究、任务实例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以学生独立引导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合适的项目实例教学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合
作学习,最后完成项目任务并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提升反馈的一种教学形式。

由此可知,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将
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课堂。

(二)研究目标
研究成果目标:探索出一套适于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开展引导探究式项目
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校目标:构建新的校本教研运作模式,大力推进国家新一轮中职学校课
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目标: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具有先进的教
育教学理论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

学生目标: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l、中职学校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围绕“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维度;另一方面,应正视和科学处理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导入”、“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目标达成”、“总结提升反馈”。

2、中职学校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引导探究式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
团结协作精神,为其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奠定良好基础。

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课前、课堂及课外实践活动三方面。

课前实施策略: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材料等的策略;
课堂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性任务实例、学生合作探究、教
师解疑导拨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课外实施策略: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策略;开发和利用学校和社会丰富的
自然资源,促进新课程教与学的策略。

3、构建中职学校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校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引导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在实
践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
学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它的基本模式:激趣引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研讨评价—拓展应用―提升反馈。

4、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
引导探究式项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创新过程,而非学生机械被动的回应,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遇到新的疑问。

要解决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改善教与学行为,“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将显得十分必要。

行动研究的过程,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和引领教师走专业化之路。

5、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引导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
实施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引导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6、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推进新一轮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
引导探究式项目教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落实校本教研制度,促使学校走校本教研课改之路,提升新课改内涵,充实新课改理论,全面推进新一轮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立夏,瞿冬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大连理工学报,2005(3):88-89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张成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浅谈,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