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传》古今对照
「京畿人物」“范阳三杰”之奇世大儒孙奇逢:“德、言、功”三不朽
「京畿人物」“范阳三杰”之奇世大儒孙奇逢:“德、言、功”三不朽孙奇逢(1584~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明末清初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人,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
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
著名理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将其与李颙、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当代学者常将孙奇逢的"北学"与黄宗羲的"南学"相并。
传统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而纵观孙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当此"三不朽"。
一孙奇逢出生在容城的一个官宦家庭,他在少年时就志向非凡,自觉"以圣人相期勉"。
《清史稿》记载:“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
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
他14岁入邑庠,谒当地前贤杨继盛之子杨尚宝,被问道"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之何?"孙奇逢朗声答道"效死勿去",大得赞赏。
17岁登万历庚子年京兆榜,与定兴鹿善继相识,一见如故。
论学之余,彼此"以圣贤相期勉",后又与高阳孙承宗于乡结社,有“范阳三杰之称”。
22岁,赴京应试,途中闻父亲过世,随即弃考归乡。
一准古制,服丧服,筑室墓旁,为父亲守丧三年。
三年期过,又遭母丧,一仍父礼,为母亲服丧三年。
"倚庐六载",乡里提及,每每称颂不已。
明末政局动荡,孙奇逢能够深明大义,果敢勇为,颇以节侠闻。
天启年间,魏阉乱政。
四年(1624),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黄宗羲之父)等人先后下狱。
孙奇逢与鹿正(鹿善继父)、张果中等人倡义募金营救,安顿诸人子弟,并函请督师山海关的蓟辽总督孙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对魏忠贤施以威慑。
高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专题复习课件
1.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 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02X年新高考Ⅰ卷
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支 援魏国,将怎么办呢?”
2.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
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
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
容城人孙奇逢,是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都认为光斗对京城所管辖地区人民有恩德,
醵jù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
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他们。
梦熊:生男 弄瓦:生女
古人把璋给男孩子玩。璋:一种玉器; 古人把瓦给女孩子玩。瓦:原始的纺锤。
202X年新高考Ⅱ卷:翻译画线句子
吴汉性忠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
息,上安稳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
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能
皇上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
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皇上常常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
吴汉回来,批评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从”通“纵”:纵横;
“反”通“返”:返回。
高考语文复习热点03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原卷版)
热点03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2020年新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试题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1.命题特点:延续了2019年高考题的风格,多了一道问答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新增)。
2.选材内容:都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难度不大,突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核心目的,都是正面人物,都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突出人物恪尽职守、坚持正义、正直守节、不畏权贵、公私分明等高尚的精神品质。
3.分值设置:20分,比2019年全国卷多1分。
4.题型设置:5个小题,其中3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
(1)3个单选题,分别考查断句、文化知识、概括分析,9分,与2019年全国卷一致;(2)1个翻译题,考查两个句子,与2019年全国卷一致,但分值设置为8分,比全国卷少2分;(3)1个主观问答题,分值为3分,属于新题型。
分值虽然不高,但是却是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地读懂了文本内容。
【满分技巧】一、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
1.读。
“读”,就是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
2.审。
“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
3.断。
“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
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的,我们可以用“凭语感”“通语意”“析语法”“看句构”“巧比较”这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
这五种方法中,最实用的是“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发出者——主语(名词),向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后在主语和宾语后断句。
4.选。
“选”,就是运用排除法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
另外,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做一些文言断句题,以增强语感。
二、识记文化常识的相关方法解答文化常识题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来判定正误;二是立足文本,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来判定正误。
《明史·冯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冯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明史·冯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冯琦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冯琦,字用韫,临朐人。
幼颖敏绝人。
年十九,举万历五年进士,授编修。
与修《会典》成,进侍讲,充日讲官。
三王并封议起,移书王锡爵力争之。
进少詹事,掌翰林院事。
改吏部,莅政勤敏,力抑营竞,尚书李戴倚重之。
二十七年九月,太白、太阴同见于午;又狄道山崩,平地涌大小山五。
琦草疏,偕尚书戴上言:“近见山陷成谷地涌成山则自开辟以来而今再见也窃惟上天无私惟民是听欲承天意当顺民心。
比来天下赋额,视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
自矿税使出,而民间之苦更甚。
加以水旱蝗灾,流离载道,畿辅近地盗贼公行,此非细故也。
诸中使(1)衔命而出,运机如鬼蜮,取财尽锱铢。
贫者家无储蓄,惟恃经营。
夺其数钱之利,已绝其一日之生。
今日犹承平,民已汹汹,脱有风尘之警,天下谁可保信者?若一方穷民倡乱,而四面应之,于何征兵,于何取饷哉!天心仁爱,明示咎徵,诚欲陛下翻然改悟,坐弭祸乱。
夫四方钱谷,皆有定额,近者征调频仍,正额犹逋,何从得羡?伏望陛下穆然远览,亟与廷臣共图修弭,无令海内赤子,结怨熙朝,千秋青史,贻讥圣德。
”不报。
寻拜礼部尚书。
帝(2)将册立东宫,诏下期迫,中官(3)掌司设监者以供费不给为词。
琦曰:“今日礼为重,不可与争。
”其弟瑗,户部主事,适辇饷银四万出都,琦立追还,给费,事乃克济。
三十年,帝有疾,谕停矿税,既而悔之。
琦与同列合疏争,且请躬郊庙祭享,御殿受朝,不纳。
湖广税监陈奉以虐民撤还,会陕西黄河竭,琦乞征还,皆不报。
时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子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注。
前尚书余继登奏请约禁,然习尚如故。
琦乃复极陈其弊,帝为下诏戒厉。
琦明习典故,学有根柢。
数陈谠论,中外想望丰采,帝亦深眷倚。
内阁缺人,帝已简用朱国祚及琦。
而沈一贯密揭,言二人年未及艾,盖少需之,先用老成者。
乃改命沈鲤、朱赓,琦素善病,至是笃。
十六疏乞休,不允。
简论孙奇逢的《易》学思想
简论孙奇逢的《易》学思想
李之鉴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2)003
【摘要】孙奇逢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他的<易>学思想不仅把"本来之<易>"视作"天定之象",把"圣心之<易>"、"<易>书之<易>"视作"模写"之像,从而摆正主、客观的本质关系,而且,于学<易>之人而言,他尤其强调将"本来之<易>"和"<易>书之<易>"一概化而为"在我"之<易>,从而使"易"成为人们具体立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他的这个思想很实际,也很精彩,学<易>者如此,实际上人人都当如此.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李之鉴
【作者单位】河南师大,政教系,河南,新乡,45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B249
【相关文献】
1.孙奇逢"学《易》求端天地"的《易》学思想论评 [J], 李之鉴
2.评孙奇逢"与天同一健"的《易》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J], 李之鉴
3.孙奇逢光大朱熹《易》学思想精华的几个方面 [J], 李之鉴
4.评孙奇逢"贞以趋时"《易》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J], 李之鉴
5.论孙奇逢“学《易》全是用《易》”的学以致用思想 [J], 李之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孙奇逢“察人事之未然”的《易》学思想
作者: 李之鉴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81-88页
主题词: 孙奇逢察人事之未然
摘要: 学《易》旨在寻找科学认识世界的轨迹,以正人生而成事务;旨在把人们的认识引导到预知未然之变上,使之自觉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在拘泥于卜筮。
卦爻这一形象思维方式中就寓有理性思维,它明显反映在六爻有规律地推进与转化上。
所以,要预知未然之变,就需将《易》之理化为心之理,培养“易心”“圣心”,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不占而断。
孙奇逢之所以教人“尽人事以回造化”,旨在尽人以合天!是乃人同天既有相一致的一面而又有相区别的一面所决定:“不息,则天;有息,则人;天人之分,系于一息,几微如此。
”《易》教人立世、治国、平天下而不可稍忽也,则是其灵魂之所在也。
孙奇逢:征君门生半朝廷(上)
孙奇逢:征君门生半朝廷(上)王幅明孙奇逢(1584—1675),久居河南辉县。
明末清初理学大师,诗人,书法家。
一、拒绝仕途的“征君”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自号岁寒老人。
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
原籍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后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因讲学于辉县夏峰村,学者因此习称其为夏峰先生。
明清两代,他被官吏举荐,朝廷先后十一次(明代六次,清代五次)诏令他为官,甚至以革除举人功名相胁迫,但都被他以各种方式拒绝,多次受征而不就,时人尊之为“征君”。
清顺治二年,国子监祭酒薛所蕴让贤,推荐孙奇逢就任其职。
国子监是朝廷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官教合一的皇家大学。
祭酒位居从四品,这一职务通常都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儒担任。
清政府以此尊贵职位相邀,孙奇逢仍借故有病,坚辞不就。
孙奇逢曾祖以上世代务农,到了他祖父孙臣才开始读书向学,并于嘉靖年间考中举人,官至河东盐运司运判,以清廉谨慎闻名。
之后,其家便世代为儒。
孙奇逢父亲孙丕振以秀才身份授一卑微儒官,训育学生,其孝友嘉行为乡里所推重。
孙奇逢7岁入小学,11岁学文,14岁中秀才,17岁在顺天乡试中得中举人,可谓少年得志。
14岁那年,父亲带他拜谒明代名臣杨继盛的儿子杨补庭。
杨补庭问他:“假如在围城中,外无救兵,内无粮草,该怎么办?”孙奇逢应声回答:“效死勿去!”杨补庭对其少年便有此志向称赞不已,对孙奇逢的父亲说:“凭这话就足以推知这孩子的终身啊。
”正当孙奇逢踌躇满志,在科举的道路上继续拼搏的时候,不幸在他22岁和25岁时,父母先后亡故。
22岁时,孙奇逢赴京应试,途中闻父亲过世,随即弃考归乡。
一准古制,服丧服,筑室墓旁,为父亲守丧3年。
偏偏祸不单行,3年期过又遭母丧,孙奇逢心伤之余,一仍父礼,为母亲服丧3年。
按当时礼制,他在22岁至28岁的6年中,只能一直在家居守父母丧礼。
孙奇逢的“倚庐六载”,乡里提及,每每称颂不已。
双亲的离世使他求取功名之心大大降低,开始心灰意冷,转而专意学问。
苏轼《论语说》拾遗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还鼓励学校积极评论时政,参与是非判断,以言论倡民主。
尽管黄宗羲的这些设想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但是其关于学校功能和作用的深层思考却是相当难能可贵和令人钦佩的,及至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和新学发展体制,实际上就是从黄宗羲的近代民主思想和办学体系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3]81。
同时,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师道”行为,黄宗羲也特别讲求和强调,他认为教师不但要具有真才实学,而且必须要做到品行端正,为人师表,特别要求教师能够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与时事议政和监督朝政。
二、黄宗羲的办学成就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黄宗羲广开学堂,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学生门徒,著名弟子包括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仇兆鳌等,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后世的知名大家,显示出黄宗羲非凡的办学成就。
比如万斯同就是黄宗羲的得意弟子,他自幼聪明灵敏,读书过目不忘,在其八岁时就能熟背《扬子法言》等古籍,记忆超群。
师从黄宗羲后,万斯同如虎添翼,学问和知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按照老师亲身传授的学习方法,他广泛博览天一阁等地藏书,学识和思想日渐锐进,博闻和通晓历代诸史,特别是熟悉明代历史和掌故,最终参与我国史书《二十四史》的编撰工作,功成名就,成为蜚声国内外史坛的著名历史学家。
又比如全祖望也是黄宗羲的得意门生,他“学渊博无涯”,特别承继了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终于历练成为清代浙东史学名家。
秉承先师的谆谆教导,全祖望将经史之学作为研读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时事发展的现实概况和个人的深刻理解,继承与弘扬并举,吐故而纳新,尤其对于南宋以及晚明文献多有卓越贡献,他一生虽然贫病交加而又笔耕不辍,三十七岁时三笺《困学纪闻》,四十二岁时补辑《宋元学案》,晚年依然呕心沥血七校《水经注》,延续了黄宗羲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治学特点。
孙奇逢对宋明理学三大公案的解读
作者: 耿成鹏[1];张枫林[2]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河南大学淮河临床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出版物刊名: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1-4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孙奇逢;《太极图说》辨;朱陆异同辨;“王门四句教”辨
摘要:孙奇逢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他以合会朱王为纲,形成了对《太极图说》辨、朱陆异同辨、“王门四句教”三大理学论题的新认识。
他认为《太极图说》之辨的实质是不同理学家站在不同立场而产生的本体论认识上的不同;对于朱陆之辨,他认为朱陆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学者要道问学和尊德性并重;对于“王门四句教”之辨,他认为“无善无恶”是论心而非论性。
孙奇逢对此三大公案的超越性认识,使其理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反映出明末清初的理学特色。
家训宝典之一百七十: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四
家训宝典之一百七十: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四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四: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一茅片瓦守而勿失,此方是承家令子。
至于可久之德,可大之业,最易知最简能,却视为身外之物,非祖父所留遗,任其颓败废弃,绝不肯过而问焉,其于轻重大小之衡,颠倒实甚,度非仁人孝子之心所安也。
凡我同人,俱有守业之责,幸先理此业,保而勿失,则安富尊荣,与天无极,其受享岂可以言语形容耶?甚矣,人心无足时也!终日营营,总是愿外,不知富不可以求得,越分妄求,余殃在后,贪人之有,有则为人所贪,如欲千百年富贵,此必不得之数也。
昔有人自称为富贵之家,客曰:富贵如何便成家也,富贵如以我为家,不应走向他家矣;既走向他家,是以我为逆旅耳。
昔郭进建第成,坐诸匠于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卖屋者。
识者谓为名言。
今人为卑官,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颠踬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宁之福,天上矣。
布衣粝食,妻子相保,则恨不富贵,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回想布衣粝食妻子相保时,天上矣。
人聪明强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淹缠,呻吟痛苦,回想聪明强健时,天上矣。
古今来无人不犯此病,若能先见一步、蚤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语诸子曰:吾家孝友堂,尔师鹿忠节额之,山左刘幼孙讳重庆书之,迄今五世矣。
常与尔伯叔相勖勉,日夕兢兢,恐负二君题额之意。
今尔伯叔已矣,吾老矣,是在尔等勉之:一人不类便玷家声,孝友非难事,然却非易事,不离日用饮食,总以一念孺慕为主。
夫子与子游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与子夏论孝,曰:“色难”,服劳奉养曾是以为孝乎?夫敬不在养之外也,色不在服劳奉养之外也。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必请所与、必曰有,则其敬与色可知已,三必字,亦要看的活。
孔子疏水曲肱,颜子箪瓢陋巷,亦有行不去时。
故余常谓养口体,未尝非养志也。
矫而行之,则伪矣,此处岂容得一毫伪为哉!夜来老夫久不成寐,呼韵儿语,杂念渐清,沐孙睡醒,起为老夫搔背痒,余谓韵儿曰:“此念便从孺慕中出,可称孝友堂子弟矣。
学问与道德的典范——孙奇逢
学问与道德的典范——孙奇逢
李烈辉
【期刊名称】《档案天地》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 明清鼎革之际的燕赵大儒孙奇逢,被后人誉为学问与道德的典范.揆诸史乘,洵非虚誉.
【总页数】1页(P42)
【作者】李烈辉
【作者单位】湖南芷江盐业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
【相关文献】
1.道德典范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J], 金英;
2.孙奇逢道德实践的三个层面 [J], 张枫林
3.孙奇逢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J], 任德新
4.道德典范与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道德践履 [J], 吴欢
5.论孙奇逢“理欲并域转换无停”的道德观 [J], 李之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奇逢“居安则危”的人生辩证法
作者: 李之鉴
作者机构: 河南省哲学学会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13页
主题词: 孙奇逢;辩证法思想;人生哲学;近指;正确处理;理学;与时偕行;对立统一;苦乐;规律
摘要: <正> 孙奇逢在“乾坤大消息”(《理学宗传》卷23)、而“时乃日新”(《书经近指》卷3)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主张顺性顺理,“与时偕行”(《晚年批订四书近指》卷7)。
积极地创造有更大价值、更大意义的人生,所以,他不徒系恋于过去,亦不空冀望于未来,而特别着重于现在,认为现在的世界是活生生的、有规律地运动着的。
他努力做到使自已的行为符合于客观之理,借以实现其立德立言立功于现在之宏愿。
然而,时不景气,孙奇逢恰于六十花甲之年,赶上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革,更于甲申后三年(公元1646年)春因“田园俱供采地”(《孙夏峰年谱》第33页),扫地出门,被。
孙奇逢的实学方法论
The Practical Methodology of Sun Qifeng 作者: 卢子震[1];赵春霞[2]
作者机构: [1]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工程学院,河北,邯
郸,056003;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177-180页
主题词: 孙奇逢;朱陆门户;学术异同;相资为用
摘要:孙奇逢针对理学空疏的弊端和程朱与陆王两派的纷争提出若干理学求实的方法论原则.他批评了两派的门户之见,提出'我辈只宜平心探讨,各取其长,不必代他人争是非求胜负也'.关于学术异同,孙奇逢反对'以同异分是非,不以是非分同异',并进而指出,'凡异而同者,皆道之全者.异为真同,同为真异.见异于同,乃可辨道;见同于异,乃为见道'.孙奇逢由此而折中程朱陆王,提出两派的观点正可相资为用;并具体研究了朱熹格物与王阳明致良知的统一、顿与渐的统一、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统一,指出统一才是道,才是学,统一于躬实践才是真道实学.。
孙奇逢传记著作二种
孙奇逢传记著作二种
周筠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孙奇逢传记著作二种周筠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河北容城人。
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
祖父臣,为明嘉靖年间举人,历官沐阳县令、河东盐运司运判等职。
父亲丕振,邑诸生,是乡里闻名的读书人。
受家庭的熏陶,孙奇逢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入学,十七岁中万历庚子...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周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文学性传记合作作品著作权之认定--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 [J], 叶海涛
2.孙奇逢史学著作及其史学思想浅论 [J], 邵婵
3.从碑志、祭文和传记看孙奇逢的妇女观 [J], 李莹莹
4.梵蒂冈图书馆藏艾儒略著作二种版本考略 [J], 谢辉;
5.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的传记著作——评《李达传记》[J], 王永康;阳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训宝典之一百六十九:孙奇逢《孝友堂家训》三
家训宝典之一百六十九:孙奇逢《孝友堂家训》三孙奇逢《孝友堂家训》三:示应试诸子孙曰:涿州史解元家,子弟赴试,老者肃衣冠设席以饯,命之曰:衰残门户,赖尔扶持。
今老夫所望于尔辈扶持者,又不专在此也,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九十岁老人,所以报答天地父母者,此区区一念耳。
洤孙秋捷,谓之曰:些小得意与些小失意而遂改其常度者,固是器识之小,正缘不知学之故;不学墙面,人生不幸莫大于是,尔今日立身之始,须有一段抵挡流俗之志。
丧祭之废也久矣,所不废者,独三年之丧耳。
自期以下冠服之制,皆略不为意。
即三年之丧,亦仅存仪节,所称必诚必信,勿之有悔,而不茹荤不御内者,亦罕矣。
祭祀之礼,一用流俗节序,燕亵不严,真实讲求祭义者,谁其人哉?风俗之淳、人心之厚,必自慎终追远始。
示八侄趋雅曰:行己有耻,对无耻而言也;狷者有所不为,对无所不为而言也;贤不贤之分,岂相远哉!夫无所不为,正是其无耻处;故孔孟每提一耻字,以激励人知所用耻,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谓潜孙曰:天下无无事之人,或读,或耕,或出,或守,莫不各有当然之则。
如尔父在故园,代我守祖父坟墓;尔来苏门,代尔父侍老夫眠食;尔七叔在外处馆,佐尔五叔农事之不及;尔十叔日与朋友讲习,代我应酬笔札;尔十一叔、十二叔,寒寒暑暑侍老父寝处,虽日用饮食之事,皆性命流行之会也;永兴来视我,且得与其女儿叙十八年之疏违,中皆有天则焉。
认得此意,则日日在天理人情上讨受享;不得此意,则日日在梦迷中,所谓罔之生也。
尔性颇慧,我望尔知学;学之不已,悦乐自生;善守祖业者,守此而已。
语永兴侄孙曰:尔祖宰武城,归里之日,仍以馆谷偿负债,尔祖母、尔父俱不免于饥寒,闻者见者,莫不怜之。
鹿忠节公独爱而起敬,谓非古之廉吏不至此。
吾家沐阳公以廉吏起家,尔祖能绳其武,我辈俱得为清白吏子孙,较以金帛田宅遗后人者荣多矣。
尔祖常语余曰:沐阳公一任,止受新生公宴绸二匹,弟今日仍觉于先德有愧也。
中州鸿儒 一代名师——孙奇逢传论
中州鸿儒一代名师——孙奇逢传论
靳今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苏门山水天下殊,中有一人清且癯。
庞眉扶杖白髭须,鹖冠野服读诗书。
”(清吴伟业《苏门高士图赠孙征士钟元》。
见《辉县志》)此诗所咏之人,便是被称为“有功名教”、“一堂正气”的清初中州鸿儒、名师孙奇逢先生。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原籍明直隶容城(今属河北),晚年移居河南辉县苏门百泉之夏峰,故学者皆称其为夏峰先生。
在更需尊师重教的今天,重温孙奇逢的一生,也许不无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7页(P98-104)
【作者】靳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孙奇逢对清初中州学术的贡献 [J], 李金玉
2.中州大儒孙奇逢 [J], 郭彦玲;
3.论孙奇逢诗作及其对清初中州诗歌的影响 [J], 黄治国
4.孙奇逢对清初中州学术的贡献 [J], 李金玉
5.孙奇逢与《中州人物考》 [J], 智夫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奇逢传古文: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2)。
少倜傥(3),好奇节,而内行笃修(4);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5),而不可强以仕。
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6),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7)。
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8),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9),祸及亲党。
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10),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11)。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12),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13)。
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14)。
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15),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16),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17),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18),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20),以国子祭酒征(21),有司敦趣(22),卒固辞。
移居新安(23),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24)。
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25),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26)。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27),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28)。
其治身务自刻砥(29),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30),使自力于庸行(31)。
其与人无町畦(32),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33),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34)。
鼎革后(35),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36):“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37)?”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38),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39),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
”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40),学者谱焉(41),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荤荤大者(42)。
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43),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44),其殆庶几耶(45)。
[1]翻译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是北直隶容城人。
少年时风流倜傥,喜欢奇特的节操,同时又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自负有着经世之略,常常想要建立显赫的功业,而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
十七岁,在万历二十八年考顺天乡试考中。
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
到了天启初年,逆贼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他的门下走狗,而又把东林诸君子为看做是朋党。
由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先后死在东厂监狱,祸事连坐到亲人朋友。
而孙奇逢偏和定兴的鹿正、张果中尽力地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有赖他们才得以寻回遗体,这就是世间所传“范阳三烈士”。
在这时,孙承宗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军事事务,孙奇逢的朋友归安(地名)的茅元仪和鹿正的儿子子善继都在孙承宗幕府。
孙奇逢悄悄给孙承宗上书,承宗用军事名义上疏请求进京见驾。
魏忠贤很害怕,绕着皇帝御床哭泣,最后用严厉旨意把承宗截留在半路不得回京。
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看重孙奇逢的大义。
御史和巡抚都交相上疏推荐孙奇逢出来做官,但孙奇逢不愿做,孙承宗想上疏请用职方的官位来起用孙奇逢辅佐军事,让茅元仪先出来做官,孙奇逢也不答应。
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内盗贼多次骚动,容城危困,于是孙奇逢带着全家进入易州五公山隐居,他的门生亲故跟着以保护他的多达几百家,孙奇逢制定规程部署防守,同时又不停地读书教化。
到了清朝时代,官府用国子祭酒的官职来征召他,有关部门敦促他,最后他还是坚决推辞。
后来搬家到新安,已经渡过河(黄河?),留住在苏门百泉。
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田庐奉送给他,他接受了并率领子弟耕种,四方来求学的人,愿留下来的人,也授给田地让他耕种,他所居住的地方于是成为了村落。
孙奇逢开始和鹿善继讲学,把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宗旨,到了晚年,就融会贯通朱熹的学说。
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练,守父母的丧期,是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共六年。
无论贤能愚笨的人,如果来问学,必定用性之所近来启发他,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
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兵卒工人商人农夫牧童,也一定会诚心对待,由于这样天下闻名,却没有谁嫉妒他。
正值杨涟、左光斗受难时,大家都为孙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是京师附近的人,向来敬重孙奇逢的品质德行,全都悄悄为他留有余地不过分追逼。
清朝取代大明以后,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样呢(估计他们是想反清复明)?”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死了,享年九十二岁。
黄河两岸的学者,逢年过节就在百泉书院奉祀孙奇逢,而容城的同刘因、杨继盛一起祭祀,保定的同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忆起在学宫祭祀,天下无论知与不知,皆称孙奇逢为夏峰先生。
赞(一种文体)说:我的哥哥百川从夏峰的学者那里听说,孙奇逢曾经对人说:“我开始自己料想与杨涟、左光斗诸贤是一样的命运(即下狱被害),待到后来经历离乱,能进入死亡的次数有好几次,然而最终还是安然无恙,因此学贵知命而不惑。
”孙奇逢论学的书很多,他的品质操行,学者们都记述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讲了,而单单记述他那些分明的大行。
正当高阳孙承宪把军事委托给孙奇逢,他尽力推辞不去担任,大家都认为这很可惜,而孙承宪两次被起用两次被罢免,到头来无所成功,《易》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大概就是这样吧。
注释(1)孙征君:孙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明清之际学者,明亡后隐居,清廷屡征不出,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
(2)北直:即北直隶。
旧称直属国都的地区为直隶。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以直属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直属“留都”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
北直隶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河南、山东小部地区。
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
(3)倜傥(tìtǎng):豪放洒脱。
(4)内行:居家的言行。
笃修:诚恳而美好。
(5)著功烈:行显赫的功业。
(6)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天启年间(1621—1627)因反对魏忠贤被革职,讲学无锡东林书院,为东林党领袖之一,后魏忠贤派人前往抓捕,投水而死。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后被革职,与高攀龙等同讲学于东林书院,世称“高顾”,亦为东林党领袖之一。
(7)名义:名节。
(8)叨“通“饕”,贪焚。
叨秽者:指贪官污吏。
(9)杨涟:字文儒,号大中,应山(今湖北省应山县)人,曾上疏数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逮下狱,死于狱中。
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
天启年间(1621—1627)为魏忠贤所害,死于狱中,追谥忠毅。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人,因疏劾魏忠贤下狱,死狱中。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为魏党诬陷被捕,死于狱中。
(10)鹿正:明末文学家鹿善继之父,定兴(今河北省定兴县)人。
曾倾家营救杨涟、左光斗,时称鹿太公。
张果中:字子度,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人。
杨涟、左光斗入狱后,孙奇逢、鹿正及张果中商议,募捐得数千金,入京营救,杨、左死狱中,营救未成。
后周顺昌被捕,孙奇逢又筹金数百加以营救,周顺昌死,孙奇逢就以筹金为他办丧事。
(11)范阳:古郡名,辖区相当今北京大部,及天津、河北保定部分地区。
容城、定兴、新城俱属古范阳郡。
烈士:古时指有志功业,壮怀激烈之士为烈士,与今义不同。
(12)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天启(1621—1627)初年,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包括顺天、保定、辽东等地),后为魏忠贤排挤去职。
1638年(崇祯十一年)清兵攻高阳,孙率家人守城拒敌,城破自杀。
经略:明代有重要军务时,特设经略,负责一个地区的军务。
(13)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东南)人。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明末文学家。
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曾支持东林党人的斗争。
明亡,清兵攻定兴,城陷被害。
著有《无欲斋诗抄》等。
(14)疏请入见:上疏请求进京见驾。
(15)台垣:台院,即御史。
当时御史黄宗昌、巡抚张其平等,都上奏章推荐孙奇逢。
交荐屡征:交相推荐,屡次征聘。
(16)职方:官名。
当时在兵部设职方司,掌管疆域地图等。
赞:辅助。
(17)易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五公山:在易县西。
(18)教条:劝谕性的条规。
(19)弦歌:古代读诗,用琴瑟伴奏者称“弦歌”,后即泛指儒家的礼乐文化教育。
(20)国朝:古人称当朝为国朝,此指清朝。
(21)国子祭酒:学官名,为旧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持人。
(22)敦趣(cù促):即敦促。
(23)新安:旧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
(24)百泉:在河南辉县西北的苏门山麓,为休养游览胜地。
(25)水部郎:工部属员,掌水利等事。
马光裕:字绳诒,山西安邑(今运城县)人。
奉:奉送。
夏峰:苏门山诸峰之一。
(26)聚:村落。
(27)象山:陆九渊,字子静,江西金溪人,曾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世称象山先生,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也讲理,但不承认程朱所讲的客观绝对的“天理”,而主张“心即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阳明: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曾居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哲学家。
王守仁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强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提倡“致良知”,认为封建伦常道德观念,都是人们生而有之的禀性(即“良知”)。
王阳明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在明中后期形成学派,影响很大。
(28)和通:融和贯通。
朱子: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南宋理学家,主张存在客观绝对的“天理”,而“天理”的内容又不外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维系封建的纲常秩序。
朱熹的学说源于北宋程颢、程颐的学说,故与二程之学合称“程朱理学”,在明清时代被尊为官方哲学,影响极大。
(29)刻砥:刻苦磨炼。
(30)开:启发。
(31)庸行:日常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