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7讲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面是1993年我国市场调节价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农副产 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情况。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有待打破 B.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成效 C.国家所有制结构已经变化 D.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易错提醒] 计划、市场VS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计 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计 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信息提取: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推动了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 开放的市场体系。
4.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1)大众传媒向着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方向发展,传统传媒 继续存在和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异军突起。 (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 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 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学会用史]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 化、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变化:由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核心内容:给农民生产、分配的自主权。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僵化的模式”是什么。其弊端表 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什么?
知识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撤销国家政权在农 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2.在城市:放宽自主权,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增强企业活力。
[史学新论] 社会阶层变动体现的社会进步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 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 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 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 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 逐渐缩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的所有制形式及其实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 发展的格局。它既包含公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含非 公有性质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还包括兼有公有制与非 公有制成分的混合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
3.通讯工具 (1)电讯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 世界第一位。 (2)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大众传媒 (1)报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娱乐性、专业性报刊大量 出现。 (2)影视 ①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超以前。 ②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①概况: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②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 介”。 ③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知识点四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衣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 化、个性化
食 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
风尚 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
2.交通工具 (1)铁路 ①“九五”期末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②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多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 率。 ③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水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3)航空: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A.加强中央对国营企业的监督 B.提高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 C.扩大国企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D.引导国企注重提高生产率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的实行正是改 革开放初期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表现,所以C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B、D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
答案:C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农 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产品分配方式,即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按 劳分配。这种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土地流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 的状况,但这种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 此,实行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 展,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力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 针对训练·立德树人 1.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 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 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3 深化拓展·注重研思 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 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 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 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或道路。
[构图解史] 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
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 的阶段性。
[误区警示]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 (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 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 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 一席之地。 (2)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 ⊳主题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 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① 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 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报告(中科院)》
[发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阶层 的流动加快。
[思考角度]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 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关系。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 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 (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框架。 (2)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建立: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朝 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史料二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 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 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 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②这种模式的 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史学新论] 中国经济的转型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 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 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 社会。
——厉以宁《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 [发现问题] 史料强调从1979年起,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 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思考角度] “双重转型”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维度给我们 提供了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同视角。
解析:《草案》中的“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 政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故 B项正确。
答案:B
2.[2020·吉林长春模拟]1979年7月,国务院宣布首都钢铁公司、 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实行利润留成、开 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 额信贷,不久又把对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
线。 (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经济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
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史论要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 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史料一: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的试行省份、 内容、特点和影响
史料二: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的原因
信息解读
史料一: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 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表明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二:阐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的主要弊端。②表明僵化的模式造成管理 上政企不分,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必 须改革经济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
[提示] 僵化的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僵化的模式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 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 要特点。
[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教材批注Leabharlann Baidu点拨] [图示解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信息提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实现了经济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局面。
[易错提醒]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 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 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第17讲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四 改革新篇 踏歌前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知识串讲·助学助记 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
态。 (2)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 (1)思想上: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