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教(学)案.docx

合集下载

沪科版必修1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1)教学案

沪科版必修1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1)教学案

高中物理 4.2怎样分解力(1)教学案沪科版必修1 集体备课个人空间二、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并2、会根据实际效果对力进行分解3、会用正交分解法对力进行分解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什么是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如果 代替它们,并且它的 跟 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求力的合力所遵循的是什么定则?【导学释疑】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 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同样遵守 ,把一个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 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 ,就表示力F 的两个分力。

2.把一个力分解成相互 的两个分力,称为正交分解法。

探究一 :力的分解问题1: 如何来确定分解方向?对教材图4—16细线拉力进行分解问题2: 对给定的一个力进行分解,有多少种分解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并说明在具体分解中,如何分解力更为合理,请对下图所示的力进行分解,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探究二 :给定条件下的力的分解问题1: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和两分力的方向,这个力有几种分解法?mg F θθ F F 2的方向 F 1的方向问题2: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和一个分力F 1的大小和方向,这个力有几种分解法?问题3: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它的一个分力F 1的方向与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共有几种分解法? 当F 2最小时如何分解?请讨论。

【巩固提升】 1.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10N 的力可以分解为15N 和4N 的两个共点力B. 一个10N 的力可以分解为5N 和4N 的两个共点力C. 一个2N 的力可以分解为5N 和4N 的两个共点力D. 一个2N 的力可以分解为6N 和3N 的两个共点力2、已知两个力的合力大小是10N ,其中一个分离与合力间的夹角为30o ,则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 ( )A.10NB.7NC.5ND.3N3.如图,一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对物体施加一个与水平面夹角为30° 斜向的力,当这个力从零开始增加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将( )A. 逐 渐增大B. 逐渐减小C. 先逐渐增大后又减小D. 先逐渐增大后又减小【检测反馈】 1、如图所示,把光滑的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mg 分解为F 1、F 2两个力,图中N 为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B.物体受到mg 、N 、 F 1、F 2共四个力的作用C. F 2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D.力N 、 F 1、F 2这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与mg 、N 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反思栏F F 1θF 1的方向FF300。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理解质点的惯性概念3.能够简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质点的惯性概念难点1.理解惯性的概念2.能够简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质点的惯性概念3.牛顿第一定律相关例题教学方法1.上课讲解:讲师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2.思维导图:教师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3.案例演练:教师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处理解题思路。

四、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说明物理学中的惯性。

步骤二: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15分钟)1.讲师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入手,详细介绍概念和含义。

2.讲师通过生活实例说明惯性的作用。

步骤三:思维导图(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2.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配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相关内容。

步骤四:案例演练(20分钟)1.讲师选取一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和解答问题。

2.引导学生确定解题思路并进行理性推敲。

步骤五:总结(5分钟)1.教师提醒学生掌握课堂所讲内容,保持练习和思考,千万不要把知识点列举为死记硬背的公式。

2.教师强调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所体现的现象。

五、教学资源1.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材2.PPT课件3.丰富的实例问题六、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学生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简单应用。

2.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教师评价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和特点,灵活讲解教材内容。

高中物理:4.1《怎样求合力》教案(2)(沪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4.1《怎样求合力》教案(2)(沪科版必修1)

力的合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合力与分力。

〔2〕理解力的合成。

〔3〕理解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模拟“泗水拔鼎〞情景,用一个力等效地替代两个力,在建立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的过程中,感受等效替代这一物理方法。

〔2〕通过DIS实验演示,猜想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规律,再利用学生实验探索研究,最终获得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过程,认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环节:猜想→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参与“泗水拔鼎〞活动,提高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探究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激发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难点:猜想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三、学习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 (每两人一套,共26套):。

〔1〕画图板、橡皮筋、弹簧秤(2个)、三角尺、白纸、绳套、
铅笔。

〔装置参考教材例图〕
〔2〕拴两根线的200g钩码。

2、演示实验器材
〔1〕10kg的杠铃片和两根长绳。

〔2〕DIS实验装置〔如图2〕:数据采集器、两个力传感器固定在力合成演示仪上、钩码。

四、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学案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学案

吴起高级中学高一物理学案吴起高级中学高一物理学案C .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3.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所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小木块的翻倒过程。

B.研究从桥上通过的一列队伍。

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

D.汽车后轮,在研究牵引力来源的时。

★★4. 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

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

”乙说:“它是静止的。

”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

”这三个人的说法()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B、三个中总有一人或两人是讲错的C、如果选择同一参照系,那么三人的说法就都对了D、如果各自选择自己的参照系,那么三人的说法就都对了课前诵读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吴起高级中学高一物理学案2011年8月23日序号 3 课题走进运动(2)编写:李娜审核: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 理解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及区别、2.理解路程与位移概念及区别学习重点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路程与位移的区别学习难点路程与位移的区别教材内容学习范围说明、学法指导、标识说明学习内容:位移、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及应用学法指导:讲练结合,合作探究标识说明:★要求全部学生做,★★要求重点、实验班学生必做。

自主学习:一、路程和位移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的长度,它只有没有,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

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课堂讨论:见教材24页讨论与思考二、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

时间轴上的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停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

预习检测:★1. 下列说法中指的是时间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时刻的有________________。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5篇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5篇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5篇物理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高一物理教案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时一直变速运动。

(2)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

(3)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会用作图法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

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

在教学媒体设计上:强调以试验教学为主,以多媒体为辅助(投影问题与习题)。

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

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

陕西省石泉县石泉中学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3

陕西省石泉县石泉中学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3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三维目标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有比较抽象的概念,加速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以及加速度方向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加速度用比值法来定义,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需要学生逐步理解,要让同学们体会比值定义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变化率的概念,对此类定义的物理量的理解具有积极地意义。为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这一节比较合理地安排在学生已知匀变速直线运动之后,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本节从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并且只重点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依据不同情况对一般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概念进行不同程度的介绍,以便开阔学生的思路。加速度的方向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本节知识开始,随着以后学习逐步深入,学生的理解会逐渐加深,对此,应注意循序渐进。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又相互关联的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速度、加速度、及速度该变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他们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此制定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

第一章G 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执教:上海南汇中学叶立民一、教学任务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重点放在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践、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上,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节内容所需准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会用DIS实验测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将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学生分组,并认领探究的课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意义。

(4)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单位以及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获取、搜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在运用网络、多媒体和DIS等手段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探究活动的支撑作用。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实际意义的分析,认识理想模型这一科学方法。

(4)通过用频闪照片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以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比较等过程,经历动手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分析等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落体运动快慢争论的物理学史介绍,领略伽利略对科学严谨执著的态度和敢于对前人,尤其是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通过对伽利略落体运动研究过程的物理学史介绍,体验和学习“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感悟科学方法在人类认识自然和应用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g。

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1、器材:五分硬币和纸片,毛钱管和抽气机,频闪照片,DIS多种传感器等。

2、Internet网络、图书资料等。

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Word版)

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Word版)

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

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

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

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

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沪科版必修1高中物理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教学案

沪科版必修1高中物理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教学案

高中物理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教学案
沪科版必修1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二、学习目标: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论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初速度Vo ,末速度Vt ,加速度a,方向常以v 0 的方向为正方向,
v t = ,位移s=
v t 2-v 02=
2,若无a,v 与v0和vt 的关系式 s=
若有a 和t, s=
若有a 无t ,2as=
【导学释疑】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 、合作探究:
1,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定值,即△s=aT 2
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t/2=v =02t v v +
3、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s v =221()2
o t v v +
【巩固提升】
1、一小球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每隔0.1s释放一个小球,在连续释放几
个后,对在斜面上的小球拍照如图,S AB=15CM,S BC =20CM.求(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小球B 的速度V B
2,一小球以某一初速度沿光滑斜面匀减速上滑,到达顶点时速度为零,历时3s,位移为9m,求其第1s内的位移。

【检测反馈】
2、一滑块自静止开始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S末的速度是6m/s,试

(1)第4s末的速度
(2)运动后7s内的位移
(3)第5s内的位


栏。

A.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掌握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3.能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1.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3.能够应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A.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不会改变,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在惯性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B. 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1.惯性的概念:物体内在的一种性质,它的运动状态一旦确定,就会保持不变,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

2.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反映了惯性的内在性质。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C. 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1.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问题;2.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问题;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演练5. 教学评估1.自我评估: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在教学结束后自我评估所学的知识点;2.互相评估: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估所学知识点;3.总体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

6. 参考文献1.沪科版高中物理教材;2.物理学原理与应用,刘演主编;3.物理学百科全书,陈振华主编。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Ⅱ)2.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Ⅱ)3.牛顿第三定律4.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Ⅰ)5.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Ⅱ)二、命题落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如例12.对超重、失重的理解。

如例23.牛顿第三定律。

如例34.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与电梯相关的问题。

如例45.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斜面上的物体的运动。

例56.分阶段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6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连接体问题。

如例7【典例精析】例1:(02年春季上海大综合)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一下选项中正确的是()A.人只有在静止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才会落在车厢的原来位置B.人在沿直线匀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C.人在沿直线加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D.人在沿直线减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解析:依据牛顿定律可知,人竖直向上跳起离开车厢时,人与车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相同。

如果车子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依据第一定律,人都将落回原地;如果车子加速前进,则在相同的时间内人的位移小于车的位移,故落在起跳点后方(C 正确);反之,如果车子减速前进,则在相同的时间内人的位移大于车的位移,故落在起跳点前方,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答案:C例2:(04年全国Ⅱ,20)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当运动员上升和下降时,加速度方向为向下,都处于失重状态,静止状态时加速度为零,是平衡状态,所以B选项正确。

图3-1-1答案:B例3: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作匀速运动,再改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B .减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C .只有匀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才等于物体拉绳的力D .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故答案应选D 答案:D例4:(05年全国Ⅰ,14)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大小为g 31,g 为重力加速度。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讲《区分矢量与标量,理解位移与路程》word教案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讲《区分矢量与标量,理解位移与路程》word教案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讲《区分矢量与标量,理解位移与路程》word教案高中时期的物理量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另一类是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两类物理量在表达、运算、比较等方面差不多上不同的.1.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速度、位移等.①矢量能够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矢量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矢量的方向.②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可用正、负表示方向.若矢量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则为正;若矢量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则为负.(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温度等.①有些标量也带正、负号,但标量的正、负号与矢量的正、负号意义是不同的,它不表示方向.关于不同的标量,正、负号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如:温度的正、负表示比零摄氏度高依旧低,电荷量的正、负表示是正电荷依旧负电荷.②标量的运算遵从算术法则.(3)大小比较:①比较两个矢量大小时比较其绝对值即可;②比较两个标量大小时,需比较其代数值.2.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2)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不表示质点位置的变化.路程和位移的比较:路程位移区别描述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有大小,无方向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与质点的运动路径有关与质点的运动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联系差不多上描述质点运动的空间特点都与一段时刻相关,是过程量一样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因此,质点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大小总是小于或等于路程对点例题某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他在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跑道上跑步,从O点沿圆形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了4.75圈到达A点,求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思路点拨位移是矢量,求某一过程的位移,既要求出大小,还要标明方向.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曲线运动时,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其位移的大小与路程是不相等的,且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解题指导如图所示,有向线段OA即为该学生通过的位移s=R2+R2=2R,位移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φ=45°.通过的路程为L=4×2πR+34×2πR=192πR.答案见解题指导技巧归纳解运动学问题时,画出运动示意图可关心分析问题,专门是运动过程较复杂时,运动示意图可使运动过程清晰.此外,关于定量运算的问题,若是直线运动,就画直线坐标系;若是曲线运动,就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将运动的轨迹在坐标系上画出.如图1所示,一边长为10 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一只昆虫从A点爬到G点.求:图1(1)该昆虫的位移;(2)该昆虫的最短路程.答案(1)10 3 cm,方向由A指向G(2)10 5 cm解析(1)昆虫的位移为A指向G的有向线段,大小为10 3 cm,方向由A指向G(2)关于最短路程,应该从相邻的两个面到达G点才可能最短,把面AEFD和CDFG展开,如图所示,然后连接A与G,AG的长度确实是最短路程,大小为10 5 cm.。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2)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G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2)

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G 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3.能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懈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设计不同方法(如频闪照相、光电门等)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经历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2.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感受观察、假说、推论、验证等一系列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研究,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2.通过了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和艰辛;3.在探究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探知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感受基础研究的价值。

【教学难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PPT课件、毛钱管、学生分组、DIS实验系统、白纸硬币等【教学过程】:(3课时)引入:比萨斜塔与物理学的联系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与物理学的联系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一位叫伽利略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实验,正是这个实验,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一个研究物体下落快慢的实验。

正课:一、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跟什么有关?学生:各种猜测(形状,密度,体积,质量等)演示实验:纸片和硬币下落快慢的比较纸团和硬币下落快慢的比较提问:物体下落快慢跟质量是否有关?介绍科学家伽利略在300多年前做的,他在斜塔顶层上同时释放了两个球,一个铁制重球,一个木制轻球。

虽然它们的质量差别很大,但它们却几乎同时到达地面。

1971年,“阿波罗15号”宇航员斯科特一踏上月球表面,就忍不住在电视镜头面前重复了这个实验,让一根羽毛和一柄锤子同时落下。

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二、探究规律:演示实验:如图,在一根玻璃管中放入羽毛和小硬币等物品,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它们的下落情况。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教案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

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伟大的预言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

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

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

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

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学案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学案
答案 三种方式路程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即都是从北京到深圳,初位置一样,末位置一样,即位置的变化一样.可以用一条从北京到深圳的有向线段,即位移来描述位置的变化.
2.分析下列两种情况下的位移和路程,并说明: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吗?什么情况下相等?
(1)一位同学参加百米比赛;(2)一位同学沿着400 m的跑道跑一圈.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物质点,它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次要因素,而突出了物体具有质量这个主要因素.它与几何中的“点”有本质区别.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不存在(填“存在”或“不存在”).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延伸思考]
是不是很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做质点,而很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做质点?请举例说明.
答案 不是.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做质点,而研究乒乓球的发球(如旋转问题)时不能把乒乓球看做质点.
三、位移与路程有什么不同
[问题设计]
1.中考结束后,爸爸带小明去深圳旅游.出发前,爸爸让小明设计出行路线,路线起点:北京,终点:深圳.他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乘长途汽车;二是坐高铁;三是乘飞机.三种出行方式的路程是否相同?位置的变化是否相同?如何描述位置的变化?
2.路程:指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四、用坐标表示位置和位移
1.用坐标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2.物体做一维、二维、三维运动时,分别用一个、两个、三个坐标来确定它的位置.
五、时间和时刻
时光流逝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叫做时刻,它没有长短,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叫做时间.
一、怎样判断动与静
沪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
3、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的质量相等,有F=1N的两个水平力作用于A、B两个物体上,A、B、C都静止,则地面对A物体,A物体对B物体,B物体对C物体的摩擦力分别为( )
E.1N,2N,1N B. 1N,0N,1N
C. 0,1N,0 D. 1N ,1N,0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收集整理
澄城中学高一物理教(学)案
年级:高一 编写人:雷娜 审核人:胡晓亮 编制时间:2011.11.7
课题
力与相互作用单元检测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受力分析,对受力分析形成更深刻地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正确的选取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教(学)后反思
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保持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物体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
A. F B. (F+G) C. (F-G) D. G
4. 如图所示,物体A重为40N,物体B重20N,A与B,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B用绳系住,当水平力F=32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的求知态度
重点难点
学会灵活选取研究对象,会正确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自学反馈
新知导学
备注
分析以下物体的受力:
1、一架梯子斜靠在光滑的竖直墙上,下端放在水平的粗糙地面上,试画出梯子的受力示意图:
2、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A、B两木块,当对木块A施以水平力F时,能使两者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B两木块分别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分别画出它们的受力示意图。
赢在课堂课内探究3、5、6、
课后巩固1、7
当堂检测
备注
1、如图,a,b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 ,
200 。原长分别为6cm,4cm。在下端挂一重物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平衡时( )
A.弹簧a下端受到的拉力为4N,b下端受 到的拉力为6N
B.弹簧a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N,b下端受到的拉力为10N
3、光滑圆柱体固定于水平地面,AB为一重为G的均匀直棒,A端放在地上,C点压在柱面上,AB棒处于静止,请画出直棒AB所受各个作用力。
4、如图,的重心,请画出斜面所受的各个作用力。
合作探究、课堂互动(核心知识突破)
备注
1、如图,重力大小为G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若F总小于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弹簧a的长度变为7cm,b的长度变为4.5cm
D.弹簧a的长度变为6.4cm,b的长度变为4.3cm
第1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2. 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木板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已知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水平地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
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
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
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重力的大小
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压力的大小
2、如图所示,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的力是( )
A.重力、B对A的支持力
B.重力、B对A的支持力、下滑力
C.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