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宗教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宗教教育研究综述论文

我国宗教教育研究综述摘要:从”法轮功”再到”全能神”,邪教一次次地蛊惑着我国人民。
我国宗教教育的缺失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客观存在的复杂社会文化现象,它对于各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我国发展宗教教育迫切需要得到重视。
关键词:宗教宗教教育全球化引言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特质等[1]。
人类社会发展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人精神感情的安顿方式即为宗教。
宗教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信仰教育。
在任何民族与任何国家的发展进程中都有它的存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此种形势下,宗教的作用和意义也日益增强,宗教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教育并不仅仅像传统理念中所理解的对宗教文化,仪式等等的导入式教育,它其实包含了更广泛的教育意义。
从学校宗教教育的角度而言,其可以肩负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及社会功能:1.宗教教育可为学生介绍一个或多个的宗教信仰传统,让学生认识及明了宗教对人类及社会所作的贡献或所具有的影响力;2.宗教教育有助学生思考生活及反省有关人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求积极及有价值的人生观;3.宗教教育除鼓励学生在多元宗教文化的环境中选取个人的、合乎理性的信仰外,还要培育学生学习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与其他不同信仰立场的人士交往,互相尊重,坦诚沟通,和谐共处[2]。
因此,宗教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一个城市或者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果宗教教育不能很好把握与跟进,势必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形象。
宗教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宗教教育的内涵学界对宗教教育的定义至今亦未达成一致。
”宗教教育”一词在英文中的含义,根据乔治·特雷·培奇(g·terry page)和约翰·托马斯(j·b·thomas)编写的《国际教育辞典》的解释是”某种或某些宗教信仰及其活动的导入、传承和教授。
人类学有关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综述

人类学有关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祭祀圈与信仰圈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研究方向以及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做了简要的综述,希望为以后学者做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反思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祭祀圈;信仰圈;研究方向有关祭祀圈与信仰圈的概念,日本与台湾方面的学者研究较多。
最早给祭祀圈下定义的是日本学者冈田谦,他在《村落与家族——台湾北部的村落生活》(日本社会学会年报,1937年)中认为祭祀圈是“共同奉祀一个主神的民众所居住之地域”。
在冈田谦提出祭祀圈概念之后, 台湾学者刘之万、王世庆、许嘉明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祭祀圈这个问题。
其中,许嘉明在《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8年)中认为,地域组织的基石有三:移民历史;共同聚居的地域范围;共同的祖籍。
施振民在《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年)给祭祀圈的概念下定义指出,祭祀圈是以主神为经、以宗教活动为纬、建立在地域组织上的模式。
这样,施振民的研究突破了祭祀圈是宗教信仰的地域范围的单纯指涉,延伸到地域组织、宗族组织、人群分布等领域。
同时,他引入了历时性思考,认为祭祀圈也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过程的重要参照点。
庄英章在《家族与婚姻:台湾北部两个闽客村落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的研究中虽没有明确地提出祭祀圈的概念,但是他认为祭祀圈是基于自然系统、水利系统与交通要素形成的,应该以“地”而非“人”为因素来理解祭祀圈。
八十年代,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林美容在《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7年)通过考察草屯镇的实地田野经验认为:祭祀圈是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举行祭祀的居民所属的地域单位。
祭祀圈的最根本标准在于收丁钱,在划定神明祭祀圈的诸多标准中依照其重要性可依次表述为:(1)建庙或修庙居民共同出资;(2)有收丁钱或募捐;(3)有头家灯主;(4)有演公戏;(5)有巡境;(6)有其它的祭祀活动。
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西玉林 人,华 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武汉 ,4 07 。 30 9
8 8
梅萍
林 晓 :当前我 国大学生 信仰 问题 研究述评 就是说 ,从 主流上看 ,大学生 信仰的是 马克思主义 和社会 主义 ,相 信 马克 思 主义 的 真理性 和 崇 高性 。 但是 , 学者们通过深入观察和调研 ,发现宗教信仰 和世俗信 仰在大学 生 中有所 抬头 和蔓延 。有 学者指 出 : “ 信仰 人数 看 ,大 学 生 信仰 宗 教 的 比例 不 从
( )研 究主题 相 对广 泛 二
发展潜 力 ,负载 着时代 发展 希望 的一个 群 体 ,大 学 生群体 有没 有信 仰 、他 们 的信仰 是否 正确 ,都影 响 着他们 自身 的健 康 成 长 ,关 系 着 国家 和 民族 的 未
来 。近年 来 ,我 国学 者 对 大 学 生 信 仰 问题 研 究 较 多 ,也 取得 了一 系列 的成果 。我 们通 过分析 整理 这
涉及信仰的内涵、本质、结构、作用和大学生信仰 教育 的内容 、方法 、机制 这两个 方 面。文献 综述偏
重 于大学 生宗 教信仰 方 面的研 究综述 。在 实证研 究 方 面 ,论 文也 可 以分 成两 大类 :一类 是从整 体上 把 握大 学生 的信 仰 状 况 ,主 要 考 察 大 学 生 的信 仰 现
方 面 向 纵 深 方 向发 展 。
关键 词 :大学生 ;信仰 ;研 究现状 ;述评 中图分 类号 :G 4 6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7 6 1—1 1 ( 0 9 6— 0 7— 6 6对其认 定 体现着 最高 生活 价值 的对 象始终 不移 的信 赖和 执著 不渝 的追求 。作 为一 种终 极价值 目标 ,信 仰是人 类精 神生 命 的最终 依托 ,是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研究综述

[ 中图分类号] 816 A 1.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 2 17 (06 0 - 09— 5 17 — 0 120 )5 01 0
2 世纪 8 0 0年代初期也是我国在宗教领域开始
拨 乱反 正 的时期 , 种拨 乱 反 正 不 但 表 现在 对 以往 这 宗 教工 作 中的错误 进 行 了系统 纠 正 , 表 现在 对 一 还
法哲学批判) 导言》 中提 出的: 宗教里 的苦难既是 “
现实 苦 难 的 表 现 , 是 对 这 种 现 实 苦 难 的 抗 议 ” 又 , “ 教是被 压 迫生 灵 的 叹息 , 无情 世 界 的感 情 , 宗 是 正
些有关宗教 的错误认识 的正本清源。学术界遵循了 “ 学术需理性 , 信仰要宽容” 的原 则开展宗教研究。 这其中, 如何 理解 “ 宗教是人 民的鸦片” 这句话 , 是
斯、 海涅和费尔 巴哈等人都曾用鸦片、 酒精 、 麻醉剂 等来 比作宗教 , 此话 并非 马克 思首创 。 _ 谭湘指 ”3
出 :称 ‘ “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的并非马克思一人 , 在
马克思之前说这样话的就有十几位, 包括康德 , 甚至
有神学家也如是说 。 _ ”4 二、 关于“ 片” 鸦 说在 马克 思主义 宗教 观 中的
人 用永 恒 的快乐 来诱 惑人 , 用永 恒 的地 狱来威 胁人 ,
向他施用鸦片 , 使他 的视觉被畏惧和希望 的强烈感 情所掩蔽。此外 , 亨利希 ・ 海涅 、 布鲁诺 ・ 鲍威尔等 都曾用过此种说法。 _ 志毅认 为: 其实, 马克思 2 “ 在 之前的德国哲学家 、 文学家、 社会学家如鲍威尔 、 赫
的 宗 工作和宗教研 究。从 2 世 纪 8 年代 以来 , 教 0 0 学术界对此进行 了激烈 的争论。这种争论主要表现在 关于“ 鸦片” 说的起 源, 鸦片” “ 说在 马 克思主义 宗 观 中的地位 , 鸦片” 的内容如何理解 , 鸦片” 教 “ 说 “ 说的 "代价值 等方 面。学者对 这些观点进行 了 者见仁, 3 - 仁 智者见智的 争论 。在 此对其进行归纳与梳理 , 希望有助 于增进人们对该 问题的理解。 [ 关键词] 宗教是人民 的鸦片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当代价值
宗教价值观研究综述_孟海亮

宗教价值观是主体对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对主体 交往的经验为基础,类似于神秘主义,并把那些经验和协调
的重要程度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它是影响主体对 人的生活的努力协调起来,有着一种强烈的宗教内涵。后者
宗教的态度,主体的宗教情感以及主体的宗教行为的重要心 是在他人的权威下接受下来的宗教价值,表现出对信仰宗教
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集中地反映了宗教对青年的意义, 同层次的价值。一般看来,与马斯洛所提出的前四个层次的
因此,可以把青年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动机,作为青年衡量 需要相联系的宗教价值观只能是阿尔波特所说的外在宗教
宗教的价值尺度加以考察。不言而喻,青年衡量宗教的价值 取向,而与自我实现需要所联系的宗教追求的则是内在宗教
四、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国外宗教价值观研究经历接近一个世纪, 并取得丰硕成 果,国内对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虽然比较迟,也已有不少的成果 问世。但总结国内外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关宗教价值 观研究方法多使用自陈测量法, 许多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不 佳;国内对宗教价值观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对象主要是对在 读中、大学生,对其他人群,如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比较少;在 研究类型上多是横向的现状特征研究,对宗教价值观的变迁、 宗教价值观的功能及宗教价值观与其他心理特征之间关系 研究比较少;缺乏必要的跨文化研究。 国内有关宗教价值观的研究比较单一,不同程度地存在 方法、取样及内容方面的问题。从研究方法看,这些研究大多 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使用的问卷也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宗教知 识、宗教行为、宗教情感。比如去宗教场所的频次,对宗教中 一些人或物的了解及喜好,信教的原因,信仰的坚定程度等。 针对信仰这一问题,问卷调查法固然有其优势,那就是取样 的广泛性和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因此,问卷调查法适合于对 问题的宏观了解和整体把握。但是,当我们想要较深入地分 析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分析他们的宗教经验以及宗教信仰的 变化发展过程时,单一的问卷调查法则不能理想地帮助我们 实现研究目的。因此,在有关信仰问题研究的不同阶段,我们 应结合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深度选择使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 从研究内容和对象看,我国己有研究主要以汉族青年的 信教状况为主,也有关于少数民族青年与汉族青年信教的比 较研究。具体到每种宗教,有关基督教信仰情况的调查与分
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研究综述

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研究综述朱有祥 李丽娇摘要:我国高校近十年来关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取得的成就巨大,尤其在界定境外宗教、宗教渗透的相关概念;境外宗教在高校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特点;境外宗教在高校渗透的危害;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对策途径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观点众多,精彩纷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研究对象模式化,内容相似;视角偏于简单;缺乏普遍性研究;研究文献匮乏等。
关键词:高校;境外宗教;综述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74-03近十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境外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对外开放环境更加宽松,境外许多宗教把中国瞄准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信仰市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传教布道,以期提高信仰市场的占有率,试图用宗教影响或干预我国内政治稳定。
境外宗教组织除了通过派遣传教士交流等传统传教的方法和途径,更多还利用经商、投资、教育、慈善等非宗教形式、渠道传播宗教,尤其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宗教实现远程传播和操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微信群、QQ群、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成为线上传播宗教、线下发展教员的主渠道了。
这样,传统宗教传播渠道方式和现代新媒体宗教传播途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型传教模式,加深了宗教传播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人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此时,在高校整个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等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高校必须通过多管齐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尽量让他们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歪路。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综述自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便日益升温。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术期刊、文献、论文等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解读,探析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及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和意义等问题。
对马克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读研究究中,从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角度阐释马克思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有助助于我们更详尽的了解马克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但但是并没有看到实现马克思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现路径的探析,为推进马克克思主义大众化,甚至是实实现时代化、中国化都提供供了重要借鉴方法,指明了了具体操作方法,有的也从从大众化的主体来提供方法法,但是很少文献专门把大大学生作为重要主体来研究究。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的背景和意义的研究,指出出了十七大中提出马克思主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与时代代化和中国化的关系,以及及实现大众化的必要性、紧紧迫性和意义,这对关于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其他研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但并没有看到目前大学生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
一、不同角度与环境境背景下学者对信仰的理解解1.中国学者对信仰仰内涵的理解中国学者者对信仰的理解充满了东方方文化气息,在佛教传入中中国以前,“信”和“仰”是分开使用的,“信”是被解释为“诚实”、“不欺”。
“仰”在古代汉汉语中可以解释为“抬头”、“敬仰”等意思,其中中“敬仰”与现代意义上的的“信仰” 的内涵比较接接近。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后,二者开始合用。
近代以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侵以及宗教的强行传播,“信仰”这一词语开始逐渐渐融入中国的词汇概念中,,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的关注。
现代国学大师师冯友兰从“境界”的层面面来理解信仰,他把“境界界”从高到低划分为四种,,即“一本天然的‘自然境境界’、讲求利害的‘功利利境界’、‘正其义,不谋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的‘天地境界’”。
如何认识青年人偏爱寺庙游背后的社会心态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634-464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8633如何认识青年人偏爱寺庙游背后的社会心态 韦海凤1,金钱伟21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2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收稿日期:2023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1日摘要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青年人从来都是最富朝气、最有进取心的群体。
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他们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子、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的生活处于焦虑与迷茫。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青年人热衷进寺庙游玩和上香求佛拜神的现象越来越多,文章试图从流行文化和青年人为寻求心理安慰的角度去研究为什么青年群体他们有这样的举动,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从而理解青年群体的需求,使得青年群体获得更多的支持,全面认识青年群体遇到的问题,提升全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青年人,寺庙游,社会心态How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Psychology behind Young People’s Favorite Temple ToursHaifeng Wei 1, Qianwei Jin 21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Desig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Received: Jun. 20th , 2023; accepted: Aug. 3rd , 2023; published: Aug. 11th , 2023AbstractIn the rapidly changing era, young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the most energetic and enterprising and lovely group. However, in the fast-paced modern life, they face problems in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employment, love, marriage, childbirth, and physical health, which often contain many韦海凤,金钱伟uncertainties, leading to anxiety and confusion in their lives. In such a complex environmen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among young people who are eager to visit temples and pray for Buddha and deiti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why young people in the youth community have such 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young people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 enable them to receive more support,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young peopl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young people. KeywordsYoung People, Temple Tour, Social Mentality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生子、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变得更加的迷茫、浮躁和焦虑。
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研究综述_汪双喜

( 三) 高校宗教渗透的影响 宗教向校园渗透活动,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扰乱了大学生 的思想,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 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18]。在宗教渗透之下,已经出现部 分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导致大学 生道德的弱化和人际交往的障碍等现象[19]。 边疆地区一些高校对宗教渗透的影响认识更 为深刻,指出一些宗教渗透已与“三股势力”( 民 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结合 起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必须引起高度重 视[20]。“利用宗 教 向 教 育 领 域 渗 透,与 我 争 夺 青 少年是宗教极端势力在新时期同我进行斗争的基 本策略和手段。”[21] ( 四) 高校宗教渗透防御工作分析 已有文献也对当前高校防范工作存在许多不 足进行思考。其主要不足体现在: 防范制度分散、 系统性不够。只有少数高校有关于防范宗教渗透 的综合性文件,而大部分高校只在有关学生违纪、 留学生管理规定和社团管理的文件中对此有所阐 述; 防范工作广泛性不够。广大群众防范宗教渗 透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和有力的措施[22]。认识模糊,警惕性不强。高校 相当部分师生将宗教信仰自由等同于宗教可以在 高校自由活动,相当部分师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宗 教活动必须在国家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学 校不允许宗教活动存在[23]。同时,高校民族宗教 政策教育中 存 在 着“不 多 讲、不 好 讲、不 敢 讲 ”的 现实问题[24]。 ( 五) 抵御宗教渗透的建议 许多研究者对防范手段都很重视,认为建立 防范宗教渗透的制度体系是当前的重大课题,并 提出了相当多的对策和手段。 1. 将防范与抵御宗教渗透的制度纳入学校总 体制度范畴,与学校其他制度一起发挥管理的职 能。形成人人参与,构成有效综合防控体系[25]。 2. 处理好几种关系 要正确区分合法合规、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宗 教渗透活动。要正确区分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 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与爱国宗教人士对大学生的影 响的关系。还要正确区分宗教渗透行为与组织邪 教犯罪行 为 的 关 系[26]。 只 有 正 确 处 理 好 宗 教 渗 透与正常的宗教活动、学术交流的关系,保持清醒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性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青少年性健康意识、预防性传播疾病、促进家庭和谐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梳理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了解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脉络和政策支持情况;分析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青少年性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现状;再次,探讨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教育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展望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青少年性教育的改进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青少年性教育的理论基础青少年性教育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或行为指导,它建立在一系列深入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些理论为性教育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实践框架。
人类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教育应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健康、自主地探索自我和性相关的问题。
性别平等理论强调性教育应当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性别歧视和性暴力的发生。
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性教育提供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如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决策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理论也为性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
这一理论认为,性教育应当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标准的强加。
性教育还应关注社会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性行为和性健康。
宗教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对策

宗教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对策作者:于丽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摘要:大学生宗教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宗教在大学的传播途径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
因此,应当在正确认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应对和处理宗教在大学的传播。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传播;影响;对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恢复,宗教不再成为禁区,而是走上了复兴之路,宗教文化在社会上开始广为传播,而且大学校园也出现了一股宗教热的浪潮。
王康在《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中提到,综合各地资料,大学生信教的比例最高的在44%,最低的在3.5%。
据大多数已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宗教认信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对宗教的认同度很高,对宗教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大学生宗教热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所以,他们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一、当代宗教信仰在大学的传播途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是在入校后才开始他们的信仰历程的,这从侧面说明大学已经成为一些宗教的宣传场所。
那么,宗教是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这些大学生,并使他们走上信仰的道路呢?(一)通过家庭成员进行传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成员自然会受到家庭生活习惯及家庭文化的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中祖辈或者父辈有宗教信仰,下一代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接触到某种宗教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譬如跟随祖辈或者父辈到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在于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家庭成员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宗教思想和文化或者认信某种宗教。
(二)通过信教学生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指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宗教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之间接触的便利性,以及同学之间更容易获得的信任感。
这种优势也为学生之间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韩国学生在校园内以交朋友为由向大学生宣传基督教。
我国宗教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宗教安全理论研究综述囝曾豪杰摘要:目前。
我国从国家安全角度研究宗教的成果不少.但直接从宗教自身安全角度研究宗教的成果极少。
可见,研究宗教安全理论具有十分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宗教安全;理论研究;研究综述一、关于宗教的涵义与外延研究现状1、关于宗教的内涵。
关于宗教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存在多种理解和认识。
宗教定义也因此具有多元化的趋势。
有的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古代就是如此理解宗教的,近代不少著名人士也是这样认识的。
如:爱德华·泰勒认为宗教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弗雷泽认为宗教是对超人力量讨好并乞求和解的一种手段:宗教人类学家、天主教神父威廉·施米特认为宗教从主观上看是对“超世(即超自然界的)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觉,从客观上看是对这种力量的崇拜。
有的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基础和本质。
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所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1】(嘞)德国神学家和宗教学者鲁道夫·奥托在1917年发表的名著<论神圣观念>,把信仰者个人对神圣物的直接性体验——“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说成是一切宗教的本质。
英国当代著名宗教学者麦奎利认为宗教是存在本身(神或上帝)对人的触及,以及人对这种触及的反应。
有的则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如: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姆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故被宗教尊奉为“神圣”的事物,本质上无非是社会本身。
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认为宗教是“人们籍以和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2】(聊日本宗教学家岸本英夫认为宗教是“一种使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明了化、相信人的问题能得到最终解决,并以这种运动为中心的文化现象。
”【3】(n7)以上这几种宗教定义和本质论或者以现象为本质,或者是未全面地把握宗教的本质,或者容易与其他的社会文化现象相混同,所以缺乏适用于一切宗教的普遍有效性,皆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2826当代世界宗教冲突研究综述

当代世界宗教冲突研究综述【摘要】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因宗教因素所引发的冲突在历史上也时有发生。
国内学者对于宗教冲突问题的研究大多从历史上发生的宗教冲突或当时发生的时事政治角度出发,在范畴上分为由宗教冲突引起的国内政治冲突或地区冲突。
9·11事件后,世界各国对于文明的冲突日益关注,对宗教因素在恐怖主义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新的研究和审视。
本文从空间范畴与时间范畴两个维度出发,对国内学者对宗教冲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宗教冲突国内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1996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出版了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和兴趣。
他在书中提出了分析国际冲突的新的思维框架,即从世界不同文明间冲突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解释国际冲突的根源。
宗教作为文明的内核元素之一,宗教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最为根本性的冲突因素,理解世界宗教冲突对研究当今世界国内及国际政治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来审视宗教冲突,目前西方学界的研究将其分为侧重研究宗教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热点的宗教社会学角度,侧重对宗教冲突根源解读的宗教心理学角度,侧重解释宗教暴力冲突行为的宗教神学角度,侧重分析宗教游说在国家政体中作用的政治学国内政治角度和侧重研究宗教与地区冲突之间联系的国际关系学角度①一、由宗教冲突而引起的国内政治冲突(一)印尼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作为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末经受了巨大的国内政治动乱,这次国内政治动乱以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宗教冲突为集中表现和冲突按焦点,对印度尼西亚整个国内政治稳定和整个东南亚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为在印度尼西亚国内有众多的华人后裔,在动乱中又以攻击华人为突出表现形①章远:《西方学界对宗教因素与地区冲突议题的研究综述——以科索沃宗教冲突研究为例》,载于《欧洲研究》,2009年第6期,第130—146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综述摘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维系我国社会稳定,承继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思想保障。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信仰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述,为了解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探寻研究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深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信仰教育;综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开始步入了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紧随而来的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信息网络化,而且也引发了社会意识与思潮流派的多元化。
给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世界各国的价值观、文化、制度都在不断碰撞中交融,致使了信仰的多元化。
因此,对近几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为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关于信仰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为首的宗教信仰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另一部分是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学生进行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虽然研究内容与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其思维方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对于大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为首的信仰教育理论与实践国外在信仰方面的研究论著较为丰富,尤其是西方国家关于宗教和神学的信仰两方面,所以国外的信仰教育大多带有宗教色彩。
在信仰方面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做出了大量深入而有益的探索。
其中代表人物为马克思·韦伯,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宗教观念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英国塞缪尔·斯迈尔的《信仰的力量》论述了一种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近十年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综述

黄剑 波 的 《 教 人类 学 的 发展 历 程 及 学科 转 宗 向》一文 ,介绍 了 1 9世纪 以来人 类学对 宗 教研 究 的情 况和 宗教人类 学 的发展历程 , 时阐释 了当前 同 宗 教人类 学 的学 科转 向,即更 关注仪 式 、关注 符号 与象 征 以及强调 宗教 的“ 地方 性” 研究 。他认 为 ,目
报告 。
一
文 , 现代人类 学创 始 以来 的理 论和方 法潮流进 对
行 了简要整理 , 讨 了中 国宗 教 民族 志研 究的现状 探 宗教 人类 学学科理论 研 究
、
及可 能性 。 他认 为人类 学宗 教研 究 的学科 基础是 宗
教 民族 志 的开发和创 新 。他指 出 ,人类学 宗教研 究 的首 要任务 是新 资料 的挖 掘和研 究方法 的开 发 , 应 重视 宗教 民族 志在人 类学 宗教研 究 中的重要地 位 。 宫哲兵在 《 教人类 学 的现代转 变 》一文 中论 宗 述 了宗 教 人类 学 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 以后 在研 究对
收稿 日期 :2 1一 0一 O OO 7 9
作者简介:安秋旭 ( 94 ) 18一 ,女,河北邢台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2 0 级硕士研究生。 07
9 6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 1 年 第 4期 00
并 指 出 我 国宗 教 人类 学研 究 的几 个 特 点和 发 展 趋
解释 。 用于解 释 以上现象 的第一 套理论 是宗 教复 他 振运 动 ;第 二套理 论是“ 制度化 宗教” ;最 后是 仪式
的理 论 。 还指 出 ,我们理解 西方 的理论 一定 要有 他
反思。
把握 等等 。
黄 勇在 《 教人类 学研 究视野 的变 迁》一文 中 宗
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研究综述

收稿 日 期:2 0 1 4 — 0 卜2 5
作 者 简 介 :曾 黎 ( 1 9 8 2 一 ) ,云 南建 水 人 ,云 南 民族 大 学 人 文学 院讲 师 ,社 会 学 博 士 。 研 究 方 向: 宗 教社 会 学 ,
宗教与旅游资源开发。
本 文 系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云南 少 数 民 族地 区儒 释道 共 存 的历 史 与 现 状 研 究 ”阶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项 目编 号 :1 2 c z J 0 1 9 。 同 时 本 研 究 得 到 ”云 南 宗 教 文 化 与 民族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 研 究哲 学 社会 科 学 创 新 团 队项 目资 助 。
.
关 系 的新 内涵 和宗教 工 作 的新 目标 。
、
多元 宗教 和谐 共存 理 论研 究
宗 教 为 构 建 社 会 学 界对 多 元 宗 教 和谐 共 存 理 论 研 究 主 要 是 和 谐 促 进 社 会 和谐 。 黄建 铭 在 《 对 宗 教 和 谐 的基 本 内涵 、社会 文 化 基 础 、思 想 主义 和谐 社 会 服 务 问题 管窥 》 f 《 科 学 社会 主 义 》 ,
曾 黎 :多元 宗教和谐 共存研 究综述
新 管理体 制和构 建 和谐社会 中的作用 。 阚保平在 关 怀则 是多元 宗教 进入社 会公 共空 间 的共 同途 径 。 《 中 国的 宗 教 和 谐 与 社 会 和 谐 》 f 《 中 国宗 教 》 , 2 0 0 7年 0 7期 1一文 中总结 了宗 教在 构建 和 谐社
针对 我 国 多元 宗 教 共存 的基 本 国情 ,宗 教 管 理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综述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综述摘要: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从三个视角进行了整理:一是从社会系统或社会功能的视角来审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二是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把握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并且阐明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的主要观点;三是指出科学与宗教关系呈现出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认识二者的本质,并且正确的处理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宗教;关系类型;研究综述科学与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很大,影响的范围也很广,渗透力之强是其他现象非常难以相匹敌的。
尤其是近年,科学在不断繁荣的同时,宗教的影响力及其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它们二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再度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是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进行初浅归纳:一是从社会系统或社会功能的角度来审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二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三是正确认识科学与宗教的不同本质,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系统或社会功能视角下的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研究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类型问题的探讨,伊安·巴伯的贡献是历史性的,没有人可以替代。
特别是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对如何认识科学与宗教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伊安·巴伯在其著作《当科学遇到宗教》中,第一次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把科学与宗教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四种类型,即科学与宗教间的冲突、科学与宗教的无关、科学与宗教间的对话、科学与宗教间的融合。
打破了人们以往固执认为的科学与宗教之间只存在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开创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话,从整体上把握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黛博拉·哈斯玛在谈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他认为有四种模式:战争模式、相互独立模式、互动模式和基础性模式。
他认为战争模式不是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主要方式。
因为“在绝大多数科学领域中(比如地球化学、原子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科学和宗教间的冲突很少被提及。
”[1]112即使“当冲突的确发生的时候,它们通常部分是因为外来的因素,比如文化上的或性格上的冲突或者是有问题的推理逻辑,但都不是宗教和科学间的直接抗争。
宗教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综述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00 1 月第 3 卷第 1 21 年 0 1 0期总第 44期 l
宗 教 与 心 理 健 康 关 系 的 究 综 述 研
彭 飞 ① 张 一 远 ① J 、
摘 要 : 年 来 , 外 学 者 对 宗 教 与 心 理 健 康 关 系进 行 了 大量 的研 究 。 宗教 总 体 上 与 更健 康 的 心 理 , 多 的 幸 福 感 , 低 的 近 国 更 更
关 键 词 : 教 , 理 健 康 , 述 宗 心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9 . R3 5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7 2 2 l )0 03 0 1 0 —0 7 ( O 0 1 —0 5 — 3
Re iw o h lt n hp b t e l in a d M e tlHe lh: PEN G i ZH ANG a — u n. p rme t f Ps ve n teReai s i ewen Rei o n n a at o g Fe , Xioy a De a t n y— o c oo y ,S h o f bi e lha d Trpia e cn h lg c o l Pu lcH a t n o c lM diie,S uh r e c lUn v riy,Gu n z o 1 5 5,Chn o o t enM dia ie st a g hu5 0 1 ia
抑 郁 、 虑 水 平 以及 更 低 的 自杀 率 有 关 。生 命 意 义 感 、 康 行 为 和 社 会 支持 很 可 能 是 影 响 宗 教 与 心 理健 康 关 系的 中间 因 焦 健 素 。在 分 析 这 一领 域 研 究存 在 的 问题 的 基 础 上 , 对在 国 内开展 相 关研 究 进 行展 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宗教问题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增长,人民生活、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宗教作为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生空前的变迁。
青年作为开放思想,勇于进取的一个群体,对宗教有着较为深刻的体认
一、青年“宗教热”现状
(一)宗教节日与宗教旅游热。
宗教节日热是宗教热的重要内容,其中每年的圣诞节是青年们去教堂的高峰期,他们对教堂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趋之如骛,在一些教大城市的教堂每次圣诞节都要接待数万青年人,其中学生占较大比例,而真正的信徒却不足20%。
而佛教节日来临时青年人又会出现在寺庙烧香拜佛;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家庭的富裕,青年会利用假期去世界各地旅行,而参观宗教圣地,参加宗教等活动在旅行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
(二)宗教体验与宗教商品热。
近年来青年对宗教体验兴趣不断增加,使得宗教体验成为一种时尚。
青年人经常参加宗教组织及团体举办短期闭关活动、瑜伽打坐活动等宗教活动。
有的组织甚至打着宗教的旗号,对青年人进行洗脑,进行非法活动。
纵观近几年的国内暴力恐怖事件,很多施暴者正是狂热的宗教信教青年,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加强宗教组织的监控和引导。
同时宗教主题下的小商品,由于小巧精致、价格低廉,很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他们经常佩戴佛珠、佛卡,十字架饰品等。
(三)宗教文化与宗教饮食热。
2012年山东某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感兴趣”或“很感兴趣”的占43%。
与之相应,宗教相关的历史文化书也很热销,;同时宗教养生越来
越被众多青年接受和推崇,他们对宗教文化对于养生、素食、“过午不食”等身体调理等的观念深信不疑。
(四)各种迷信充斥在宗教活动中。
如在寺庙测字算命、抽签算命等,学生们盛行的“笔仙”预知未来等。
调查表明“有42%的大学生算过命;认为看手相和面向有道理的占47%”。
相面、星象、测字、占卜现象在青年中广泛流行。
二、青年宗教热产生的原因
(一)青年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是我国青年信仰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以前广大青年只接受共产主义信仰的学习,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执着且狂热的。
改革开放以后,信仰一元化被推翻,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思想更加理智和开阔,文化的多元化和信仰的多元化成为人们精神的需要。
强烈的信仰诉求需要满足,因此青年信教之人越来越多。
(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网络的普及,使得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手机的上网功能更使得年轻人随时随地上网冲浪,网络成为青年人最喜欢接受资讯的方式和表达意见的手段。
网络因其具有信息教大、覆盖较广、传播较快等特点,在给使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因其具有虚拟性教强、监管教难、互动性不可控等因素,网络成为滋生谣言和煽动青年的温床。
青年具有情绪高、易冲动等特点,很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
青年通过网络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解宗教,这已成为青年了解宗教的重要途径。
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打破了较为滞后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批通过钻法律的空子的人也冲击了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传统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的大流中摇摇欲坠。
由于社会规范的失序,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不公”现象的屡屡发生给青年一代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负面影响,他们在“失范的社会”下找不
到安全感和稳定感,而社会竞争中的巨大压力、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也使得青年人找寻精神的慰藉,这催生了青年的宗教热。
(三)青年自身的需求。
1.寻找人生意义、精神寄托。
一位本科学历的男青年在谈及宗教时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在想,自己这样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于是我就开始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然后接触宗教”。
青年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尤其对远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青年而言,当遭遇挫折或者情感危机时,父母、亲人不在身边,朋友较少,他们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得不到想要的关怀,很容易就转向宗教。
2.寻求心中的安宁与平和。
一位女青年表示在信仰基督教后,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以前更客观、冷静,待人接物更平和,她认为在寺庙中能够释放身上工作及家庭的压力,使得心境非常安宁。
朋友和家人感受到她的巨大改变,也从原来的极力反对慢慢变成现在的默许。
3.宗教品味被认为是高尚的、纯洁的。
青年人希望自己具有摆脱世俗的,彰显个性的独特品味,宗教的超然气质及非功利性正符合了青年人对于品味高尚、纯洁的需求。
他们热衷享受神秘的宗教氛围,佛教里宁静安详的寺庙、玄奥的思想、平和脱俗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佛教的“慈悲、智慧、庄严与神秘。
”
三、启示
对于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不要过于紧张,应给予正确引导,有针对性通过教育教学引导青年理性认识宗教,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校应重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改革教材,增加宗教教学内容,对于具有宗教倾向的学生“疏而不堵”,正确对待青
年的思想波动。
增加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开展关宗教问题讲座及科普宣传活动。
使青年了解宗教仅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发挥宗教积极的稳定社会、规范道德的作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世界观、人生观。
(二)加大媒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宣传的力度,使青年正确区分宗教和邪教,自觉抵制邪教的不良影响,遵守法律法规;主动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三)建立健全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使得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有法可依,对于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组织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给青年塑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互联网的监控,对于散布的谣言和企图煽动反动情绪的言论给予及时清理和解释,对于散布和鼓动者依法做出惩罚,让青年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
通过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竞争更加公平公正,实现“老有所依,少有所养,人们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