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7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7号](https://img.taocdn.com/s3/m/bf8c55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3.png)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正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公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中国古镇古建筑保护方案
![中国古镇古建筑保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4d45c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6.png)
中国古镇古建筑保护方案中国的古镇古建筑保护方案中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古镇古建筑遗产,这些古镇和古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古镇古建筑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古镇古建筑保护方案。
首先,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是保护古镇古建筑的第一步。
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古镇古建筑的保护范围、权益和责任。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古镇古建筑提供了法律保障,并规定了不得随意拆除、改建或损坏古建筑的规定。
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加强对古镇古建筑的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
其次,加强古镇古建筑的保护管理是保护工作的关键。
中国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古镇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这些机构会制定保护规划,对古镇古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和修缮,确保古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他们还会组织专家进行文物鉴定和修复工作,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此外,政府还会通过向古镇古建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
第三,增加古镇古建筑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中国政府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向公众展示古镇古建筑的价值与魅力。
同时,政府还会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宣传手段,积极宣传古镇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
此外,政府还会推动教育机构加强古建筑保护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意识到自己的文化遗产的价值。
最后,中国还鼓励古镇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让其融入现代社会。
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保护一些建筑物本身,更是保护一种文化和传统的延续。
中国政府鼓励古镇古建筑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利用,符合当代需求的保护与传承。
一方面,古镇古建筑可以用于旅游业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收益。
另一方面,古建筑也可以用作文化活动场所、艺术展览馆等,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中国有关文化和古建筑保护的政策
![中国有关文化和古建筑保护的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a35a9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d.png)
中国有关文化和古建筑保护的政策一、中国古建筑与文化保护的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国的古建筑面临严峻的保护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二、中国古建筑与文化保护的法律框架中国古建筑与文化保护的法律框架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中。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地位、保护原则和措施,并规定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
在中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框架中,古建筑的保护被赋予了高度重视。
根据《文物保护法》,古建筑被视为不可移动文物,享有特殊保护地位。
各级政府要划定保护范围,建立古建筑登记制度,严禁擅自拆除、迁移和损坏古建筑。
除了《文物保护法》,中国还制定了《城市规划法》,将古建筑的保护纳入城市规划范畴。
根据该法,城市规划应当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建设项目必须考虑对古建筑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中国古建筑与文化保护的实践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古建筑和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措施。
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包括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等,负责统筹古建筑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这些机构负责指导、组织和监督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古建筑保护的投入。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
中国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的基金会和组织,为古建筑的保护提供支持和资助。
另外,中国政府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利用。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政府会组织专家进行保护修缮工作,以保持其原有形态和风貌。
另对于一些废弃或破损的古建筑,政府支持开展修复和改造,使其得到合理利用。
四、中国古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古建筑和传承文化遗产,但目前仍面临一些现状与挑战。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c8a782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b.png)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保护措施。
一、加强法律法规保护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例如,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还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加强管理和监督为了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效果,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工作。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保护规划、组织开展保护工作、加强对保护区域的巡查和监督等。
同时,还加强了对旅游开发的管理,防止过度开发破坏历史文化遗址。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为了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意识,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了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宣传推广、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四、加强修缮和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年久失修会导致文物的破损和消失。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修缮和维护力度。
修缮和维护不仅包括建筑物的修复,还包括环境的整治、道路的改善等。
同时,还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日常管理,确保其长久保存。
五、加强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既需要保护,又需要利用。
为了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在保护的前提下,允许合理的开发利用,例如发展文化旅游、开设文创产品等,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济支撑。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历史文化是世界共同的财富,各国都在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我国加强了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古村落”的保护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古村落”的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2f827b3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1.png)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古村落”的保护中国古村落作为历史遗产,是⼀种独特的不可再⽣的历史⽂化资源,但在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古村落越来越少,因此古村落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古村落是具有独特风貌格局和浓厚历史⽂化内涵的⼈类聚居地,保存了相对完整和真实的历史遗存。
有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和古村风貌,集中体现了地⽅优秀的历史⽂化风貌,具有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古村落”不断被改造、拆除,特别是⼀些零散的、没有规模的、破旧的古村落,在现代⽂明的⼤⼒推进下显得⾮常脆弱,就是连⽚且上规模的传统“古村落”,如果地处城市郊区,在⼯业开发和城镇化的巨⼤利益碾压下,也显得不堪⼀击。
有资料显⽰,中国2000年的城镇率是34.9%,到2010年是49.9%,10年提升了15%,这是我国城镇化最快的10年,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消失速度最快的10年,2000年全国约有360万个传统村,到2010年,传统村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传统村落。
为此,2012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化部、国家⽂物局、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化精神,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江西省提出三年内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的⽭盾⾮常突出,如何解决“古村落”的保护⼯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古村落”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地政府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参差不齐。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好传统村落,当地政府的具体做法有很⼤差别,有些领导急功近利,认为零散的古村落没有多少保护开发价值,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将旧房磨新,刷成统⼀的颜⾊,将原来的⽯板路⾯改成⽔泥沥青路⾯,栽种时尚的景观树⽊,建设村民活动⼴场和⼀些运动设施等才是新农村建设。
美丽中国相关政策
![美丽中国相关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796c22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5.png)
美丽中国相关政策
1. 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中国政府推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旨在通过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优化资源配置。
2. 生态保护政策:中国政府加强了生态保护工作,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近年来出台的一些保护政策包括湿地保护、大熊猫保护等。
3. 绿色发展政策:绿色发展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如减少污染排放、鼓励新能源、加强环保技术创新等。
4. 古镇保护政策:中国政府实行古镇保护政策,旨在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政策涉及的范围包括古建筑、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等。
5.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政策,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政策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采购等。
6. 生态移民政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行生态移民政策,并采取措施帮助当地居民完成移民。
政策包括按照当地情况安置移民、提供补偿等。
7. 旅游业发展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些旅游业发展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鼓励旅游投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市场化等。
古建筑的保护方案
![古建筑的保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b31a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4.png)
古建筑的保护方案古建筑的保护方案古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人为破坏和缺乏适当的保护措施,许多古建筑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腐蚀。
为了确保古建筑的延续和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方案。
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制定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确保古建筑的法律地位和保护工作的实施。
这些政策应该包括对考古工作的支持和保护,对私营部门和居民的奖励和补助,以发展与古建筑相关的旅游和文化产业。
此外,政府应确保相关的保护机构的正常运作,提供足够的经费和资源,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其次,加强对古建筑的巡逻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应增加保护古建筑的监测力度,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的实施和执行。
定期组织巡逻和巡视,发现和纠正古建筑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维护。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系统,监测古建筑的结构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和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威胁。
第三,培养专业人才是保护古建筑的关键。
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培养专业的人才颇具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加大对古建筑相关专业的培训和教育的投入,建立专门的学院和研究机构,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更多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和技术人才。
同时,还需要与国际上的专家和机构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此外,加强对古建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需要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强对古建筑的科研工作,积累和传承相关的技术和经验。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古建筑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支持,提供相关的经费和资源,推动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公众教育和宣传也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强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和重视,提高其参与和支持的意愿。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e3aa47b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6.png)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1. 介绍古建筑古民居的价值古建筑与古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对于不同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古建筑和古民居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
2. 国家对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的重视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和古民居的文化价值,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古代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条例》。
这些法规明确了古建筑和古民居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同时还对利用方式和管理规定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3. 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在古建筑和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古建筑和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保护目标的明确,明确古建筑和古民居的价值、作用和保护目标,为各方的共同努力提供指导。
3.2. 建立健全保护利用机构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古建筑和古民居保护和管理的统一性和专业化。
3.3. 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和把握古建筑和古民居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特点,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4. 制定符合古建筑和古民居实际情况的保护修缮标准,确保保护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3.5.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保护,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合作,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努力。
3.6. 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用规划和经营管理办法,加强对古建筑和古民居的开放和利用,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古建筑和古民居的保护利用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保护利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保护建筑本身的物质存在,更要注重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历史和记忆。
保护利用工作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各方共识和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古建筑和古民居的保护利用目标。
农村古建筑保护措施
![农村古建筑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43b80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d.png)
农村古建筑保护措施引言农村古建筑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的古建筑,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
1.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为了保护农村古建筑,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
首先,应制定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
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农村居民保护古建筑,例如给予税收减免、经济补偿和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这些举措将有效提高农村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
2. 加强保护意识和教育宣传为了增强农村居民的保护意识,应加强古建筑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在农村开展保护意识教育,并且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
此外,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类媒体,向公众普及农村古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农民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
3. 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为了保持农村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必须加强其维护和修缮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的维护体系,确保对古建筑进行常规的巡查和维护,及时修复和处理受损的部位。
其次,要制定完善的修缮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修缮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古建筑的原始材料和结构,避免过度改动,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独特性。
4. 加强古建筑的管理和监督为了保护农村古建筑,必须加强其管理和监督。
首先,要加强对古建筑的登记和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档案系统,确保古建筑的信息和历史资料得到妥善保存。
其次,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区域和周边环境的管理,防止古建筑遭受环境破坏和污染。
此外,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整治。
5. 加强保护技术和研究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古建筑,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要加强对古建筑保护修缮技术的研究,寻找并发展适用于农村古建筑的先进修缮技术和材料。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工作,探索农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28cb8f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f.png)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一、引言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尤其是古民居,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以支持和保护。
二、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的现状1. 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在国家层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政策法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部法律规定了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2. 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法规。
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比如北京、西安等,地方政府会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古建筑文化。
三、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的问题和挑战然而,尽管已经存在着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古民居,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古建筑古民居的破坏和侵占。
一些商业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压力也给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四、对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利用政策法规,我认为应该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应该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和认知。
另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投入和支持,以确保古建筑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五、总结在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古民居的道路上,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以推动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古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是一个涉及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全方位工作。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以支持和保护。
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与乡村风貌重塑
![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与乡村风貌重塑](https://img.taocdn.com/s3/m/e4aa36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2.png)
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与乡村风貌重塑乡村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建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弃的风险。
为了保护乡村建筑遗产并重塑乡村风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乡村建筑遗产保护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乡村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加大对乡村建筑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只有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才能有效保护乡村建筑遗产。
其次,加强乡村建筑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
乡村居民需要了解乡村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认识到乡村建筑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举办展览、讲座等,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建筑,增强对其保护的意识。
同时,乡村建筑遗产保护需要注重技术保障。
专业的建筑师和文物保护专家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保障乡村建筑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采用适当的修复材料和方法,确保修复后的建筑风貌与原貌相符,并能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此外,乡村建筑遗产保护还需要重视社区参与和居民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参与到保护工作中,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和技能。
同时,政府可以适当给予经济奖励,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乡村建筑保护与乡村风貌重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
真正实现乡村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乡村风貌的重塑。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保护好乡村建筑遗产,让人们领略到乡村的独特魅力。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82b02d3b866fb84ae45c8df7.png)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一.古建筑保护的原因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
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
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
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
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是文化的载体,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同样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护中国古建筑,从我们当代大学生开始保护古建筑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保护古建筑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它需要有理论的支撑与观念的普及,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积极的鼓励,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中国古建筑保护阻力的源头与成因,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大众所持的主流态度与看法,并最后能够探寻到一条引导民众共同重视与保护古建筑的新道路。
二.古建筑保护相关法规一.保护对象的界定1、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1)文物文物古迹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包括:(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农村文物建筑保护方案
![农村文物建筑保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30af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1.png)
农村文物建筑保护方案农村文物建筑保护方案为了保护农村地区的文物建筑,传承乡村文化,提高农村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制定了以下保护方案。
一、加强法律法规保护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文物建筑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标准和程序。
2. 完善农村文物建筑的登记、鉴定、修复、管理和利用制度,确保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1. 增加农村地区的文物保护教育课程,提高农民对农村文物建筑的重视。
2. 组织专家学者对重要农村文物建筑进行考察、研究和宣传,增强公众对农村文物建筑的了解和认同。
三、加强文物建筑的修缮和维护1. 制定农村文物建筑修缮规范,并建立修缮管理机构,负责修缮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积极培养农村地区的修缮人才,提高农民的修缮技术水平。
四、推动农村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1. 鼓励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等经济产业,将文物建筑纳入其中,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2. 支持农村文物建筑的社区共享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加强农村文物建筑保护的财政支持1. 增加农村文物建筑保护的财政投入,落实资金到位,保障基本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物建筑保护,鼓励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公益捐赠等形式,共同推动农村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监督和评价机制的建立1. 制定农村文物建筑保护的监测和评价标准,定期开展文物建筑保护的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改进保护工作。
2. 建立农村文物建筑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保护工作的稳定运行和长期效果。
综上所述,农村文物建筑保护方案旨在加强农村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宣传教育、修缮维护、合理利用、财政支持以及监督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农村地区的文物建筑,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内涵,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需要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古村落保护条例
![古村落保护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ac71d6ccd5bbfd0a795673c3.png)
古村落保护条例第三章保护和利用第十五条对古村落应当实行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古村落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的要求。
古村落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古村落保护规划,完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第十六条禁止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古村落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
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公路、铁路、高压电力线路、输油管线、燃气干线管道不得穿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保护规划逐步迁出。
(浙江)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翻建、改建、修缮房屋,装饰、装修建(构)筑物,设置标识、临街广告等,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要求,并报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
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改建、翻建建筑物,因保持或者恢复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需要,难以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在不突破原有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且不减少相邻居住建筑原有日照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浙江)第十七条经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在古村落风貌协调区内新建、翻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其色调、体量、高度、形式等应当符合整体风貌要求,并保证古村落重点保护区轮廓线和主要视线走廊不受影响。
第十八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对古村落内有损毁危险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并将普查登记结果报文化部门。
文化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部门根据普查登记结果,组织编制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ef8b35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c.png)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历史建筑,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本文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一、文物保护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保护传统村落的第一步是建立完善的法规。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传统村落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措施。
在这些法规内,应包括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保护准则、保护计划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法规的实施和监督,确保其得到有效落实。
二、传统村落的认定与登记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需要明确其范围和界定。
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和认定工作,制定严格的认定标准,把符合保护要求的传统村落纳入保护范围。
认定后,应及时进行登记,确保传统村落的法定保护地位。
三、修缮与维护传统建筑传统村落的核心就是其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代表了古老的建筑艺术和民族文化。
保护传统建筑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结构。
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保护基金,为传统村落的修缮和维护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加强管理与监督为了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政府应加强对其的管理与监督。
成立专门的保护部门或委员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对于传统村落内的任何修建工程,都应进行严格的审批,并且要有专业的保护人员进行监督。
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与村民的互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倡导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
五、加强文化遗产教育与宣传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一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更是保护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文化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
在学校和社会中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关注度。
六、产业发展与经济保障传统村落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还需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传统村落提供经济保障。
村落传统建筑保护方案
![村落传统建筑保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0c7c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7.png)
村落传统建筑保护方案村落传统建筑保护方案简介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的建筑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需要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保护方案。
本文将提出一套村落传统建筑保护方案,以确保这些传统建筑得以保存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建筑调查与文物保护首先,应对村落进行全面的建筑调查,了解各个建筑的历史、结构和价值。
然后,对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
这包括制定维护计划、修复计划和保护标准。
在修复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传统的材料和施工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原貌得以保存。
二、宣传和教育为了增强公众对传统建筑保护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这包括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展览、制作宣传片等,让公众了解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还应加强对专业人员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建筑保护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三、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为了保护传统建筑,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应明确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和保护机制。
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此外,还可以给予传统建筑的业主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四、社区参与与合作传统村落建筑保护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合作。
应鼓励居民主动参与保护工作,成立保护协会或志愿者组织,共同制定和执行保护方案。
同时,还应与相关的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专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利用与再利用传统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意味着保存建筑本身,还需要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价值。
可以通过将传统建筑转变为民宿、文化中心、展览馆等方式,使其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亮点。
同时,还可以探索利用传统建筑的独特特点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传统建筑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学习他们的保护经验和技术,推动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的国际化。
古迹保护法律规定(3篇)
![古迹保护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52059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3.png)
第1篇一、引言古迹,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古迹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维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迹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古迹得到有效保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探讨我国古迹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以期为古迹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古迹保护法律体系概述我国古迹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层次。
1. 宪法层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古迹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针进行了明确规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 行政法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行政法规,对古迹保护的范围、原则、措施等进行了全面规定。
3. 地方性法规层面:各省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古迹保护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等。
4. 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了具体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维修工程施工监理管理办法》等。
三、古迹保护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古迹保护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古迹保护范围包括:(1)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2)可移动文物: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革命文物、文献资料、反映各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的代表性实物等。
2. 古迹保护原则(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确保古迹不受破坏,同时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
(2)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古迹资源,发挥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3)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古迹保护工作,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3. 古迹保护措施(1)设立保护机构:各级政府应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古迹保护工作。
古建筑的法律规定(3篇)
![古建筑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854a9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c.png)
第1篇一、引言古建筑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古建筑,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本文将详细介绍古建筑的法律规定。
二、古建筑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群、古园林等。
2. 分类根据古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由国务院公布。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
(3)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
(4)其他古建筑: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三、古建筑的法律保护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法》等法律法规对古建筑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
2. 保护原则(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对古建筑的保护应以维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前提,抢救濒危古建筑。
(2)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合理利用其资源,加强管理,确保古建筑的安全。
(3)公众参与、共同保护:鼓励公众参与古建筑的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3. 保护措施(1)设立保护机构: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2)制定保护规划: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
(3)实施修缮工程:对古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恢复其历史风貌。
(4)加强监督检查:对古建筑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
四、古建筑的保护范围1.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
2.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
禁止拆除古民居适用法律(2篇)
![禁止拆除古民居适用法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30e98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9.png)
第1篇一、引言古民居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民居面临着拆除的命运。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禁止拆除古民居。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禁止拆除古民居适用的法律。
二、禁止拆除古民居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文物保护制度,对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和文物收藏单位实行分级保护。
”古民居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城乡规划要求,不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
”古民居作为历史建筑,其拆除行为违反了该法的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是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制定的。
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提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古民居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内,其拆除行为违反了该条例的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是我国建筑活动的基本法律,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禁止拆除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内的建筑物,确需拆除的,应当依法报批。
”古民居作为历史建筑,其拆除行为违反了该法的规定。
三、禁止拆除古民居的法律适用1.拆除古民居的审批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拆除古民居需要依法报批。
传统村落法规
![传统村落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833cdd7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4.png)
传统村落法规
传统村落法规是指针对传统村落所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由于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人文等特色,需要通过法规来保护和维护其价值和传承。
传统村落法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筑规定:传统村落内的建筑必须符合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或拆除,同时要求建筑的安全和环保。
2. 保护措施: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政策和法规来加以保护,禁止破坏、盗窃、违规建筑等行为,同时要求对传统村落进行定期检查和修缮。
3. 文化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是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需要通过法规来加以保护和传承,包括制定相关文化传承政策和鼓励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等。
4. 管理机构:传统村落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管理和维护,包括村级组织、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等,同时要求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联动机制。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法规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相关部门和村民共同努力来落实。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一.古建筑保护的原因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
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
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
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
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是文化的载体,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同样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护中国古建筑,从我们当代大学生开始保护古建筑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保护古建筑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它需要有理论的支撑与观念的普及,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积极的鼓励,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中国古建筑保护阻力的源头与成因,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大众所持的主流态度与看法,并最后能够探寻到一条引导民众共同重视与保护古建筑的新道路。
二.古建筑保护相关法规一.保护对象的界定1、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1)文物文物古迹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包括:(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本准则适用的对象通称为文物古迹。
它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应予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
[摘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3)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等)1)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2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3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1hm2;4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本条例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留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近代和现代史迹比较集中,能够较完整、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2)历史城区历史城区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3)历史文化保护区4)历史地段历史地段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5)历史街区6)历史风貌区(查了自己有的所有法规、规范及条例等等,又通过网络搜索,但都没有查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准确界定和定义)3、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1)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军事要地,或者在近代和现代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集中反映地区建筑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三.长征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案例土城古镇1.古镇历史街区特色研究1.1环境特色1.1.1 空间格局古镇的历史街区四山围合,二水环抱,其布局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街道与建筑物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并有机地附着于自然环境形态之中,与自然山水的三维空间结构浑然一体,“山——水——城”交相辉映,相生相息。
充分体现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和环境观1.1.2 布局形式从平面形式来看,历史街区呈线形网状的布局形式,即建筑群的空间骨架呈线型特征,建筑则顺应山势,沿等高线展开,形成条线状分布带,有若干梯道与水码头贯通。
历史街区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其受山地环境所影响,表现出来两种基本布局的方式。
一种是位于山脊时,总体布局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外凸的弯曲形式,具有离心、发散的感觉,视野开阔,利于自然通风。
另一种是位于山坳时,总体布局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内凹的弯曲形式,具有向心、内聚的感觉,虽然通风条件比不上外凸形式优越,但从心理感受方面来讲,由于可以借助于周围的山体作为屏障,因而具有更多的安全感。
1.1.3 建筑组群街区内的传统建筑依山就势,采取分阶筑台、临坎吊脚等方式,沿等高线层层布置,很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
建筑的布局上,顺应山势走向,形成前低后高的整体格局,这种层叠的布局使其立面及空间层次比平地建筑要丰富而深厚得多。
从群体艺术效果来看,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充分挖掘了山地条件下独有的造型优势,利用山地河谷区地势高低错落,视野宽阔,既可以仰视,又可以俯视特点,对位于地势高处的建筑每每注重其四方立面的造型组合与构图,以取得“前后顾盼景自移”的动态美感;而对处于地势低处的建筑则除此之外,还更加注重其屋顶平面(即第五立面)的造型与构图,以获得“高低俯仰皆成画”的全方位美感。
1.2古镇的功能分区1.2.1场镇的概念传统场镇历来已久,由早期的草市发展而来。
场镇以街道作为控制全局的轴线,整体规模很小,除了具有交易功能以外,还有更多的社会功能,在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场镇内除民居宅院,还有寺、宫、庙、殿、庵等多种建筑形式,功能丰富,这些丰富的建筑类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土城的传统场镇,以“街”为主体,由下街、中街、河街组成,商业活动、家庭起居、邻里交往都以街展开。
赶场天的交易也就在这条街狭窄的巷子里进行。
走南闯北的商贩,择日下山的村民,汇集在了这个地方,也使得这条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1)从上场起:河街头,为香火蜡烛,灯笼草鞋,生干瓜果,烟茶市场。
(2)坳口上,是袁、罗两大姓的地盘,豪富集中,权势相峙,也为医药货栈分布街段,郑精明经营的中西药房,魏吉安经营的中药房,都曾兴旺一时。
此外还有一家铺面很大的水烟铺。
这一段街是酒肉臭的“朱门”和阔绰的“公寓”集中点,也是生活的销金窟,脂粉窝。
(3)皮匠弯,是整个场镇的中间部分,绸缎铺、客货栈、烟酒馆、五金日杂、油盐酱醋、糖食针线,几乎无所不有,是“商贾云集,百货骈臻”的闹市区。
在这段街生活的人们,企求的、向往的、追逐的、奔忙的,一个是“财”。
一个是“食”。
(4)高坎街到大庙上的一段,是粮食市场。
每逢三、六、九场期,四乡的农民和粮商把粮食运到这里成交出卖。
在这两个地段生活的人们,有穷有富,苦乐不均,有“一家有米百家求”囤满仓实的米贩粮商,也有生活在他们背后的贫民窟,“栖流所”的饿肚者。
(5)最后一段下街。
因为盐号就设在这一段的开头,所以这一段的多数人无论水上陆地,无论人揹马驼,都以盐运为生活的依靠。
这一段的人富的不多,是穷人最集中的地区。
水上运输一苦二险,陆上盐运,日晒雨淋。
1.3街巷空间与重要节点1.3.1 街巷空间如果把土城的历史街区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
街巷不仅是物质的载体,街巷空间更是传统空间中的典型代表,是土城人民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土城人民的生活和记忆。
街巷空间不仅是交通功能还原,赋予其展示、商业、文化、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再现其历史文化氛围,体现历史文脉。
街道采用石板铺砌,道路的自由变化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变化,由于古镇街道宽窄不一,长短各异,蜿蜒曲折,非常自由。
沿街建筑的凹凸进退,排列出街道空间的大小开合,产生了人们停留驻足的交往空间;地势的起伏变化,使建筑立面随之有序地高地错落,产生出丰富的立面效果。
当行走于这样的街道中,视线会随着街道的变化而形成自由的游走,所看到的景物随之改变,产生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和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