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 (1)

合集下载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1)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1)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公开课教案(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学目标: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XXX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了解XXX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XXX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XXX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一、间接导入新课,奠定情感基调1、板书课题,结合作者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对题目谈认识。

3、交流XXX的资料。

(师看情况补充)XXX是XXX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XXX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生字读音(点生读,齐读):XXX瞅魔胖刑哼峻残匪窝啃舅2、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方面的事?(1)交流:按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浏览课文按照四个方面划分段落层次。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物,收到感染。

1、自读自悟: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仔细品味,想想XXX钊是个怎样的人?2、小组内交换,共议XXX,加深对XXX的认识。

3、小组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

重点解决:(一)被捕前:A、父亲是很慈爱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军阀、恐怖、含糊、尖锐、僻静、沉着、从容、局势、牺牲、沉着、祭奠"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受感动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2.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学习李大钊同志面对困境时的沉着、从容和坚定。

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李大钊同志的图片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李大钊同志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李大钊同志的图片,介绍其历史背景。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李大钊同志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

你们对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了解呢?这篇文章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李大钊同志在局势严重的情况下是怎样对待工作和家人的?(2)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3)李大钊同志被捕后,他是怎样与敌人作斗争的?2.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3.全班交流,教师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深入探究,感悟精神1.小组讨论: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和品质?2.全班交流,教师随即引导,让学生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训练要求: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三课时三、重点难点:1、读写重点: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

(待、夹)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1《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

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

同学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

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

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

”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

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

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

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同学、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同学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

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

2023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agrave;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篇1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在读书感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前准备:1、、黑板条。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

(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书籍抽屉严峻瞅了瞅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革命先烈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2. 自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交流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学会正确读写。

4. 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五、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准备一台电脑和投影仪,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课件。

2. 课件制作: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表达方式等,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教学材料:准备一些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书、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年级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1

六年级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选自统编教材六下第四单元第11课。

本单元课文均为革命历史文化题材。

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设计着力于“借助文本,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能力的提升。

本课所叙事件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到的历史对学生的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困难。

因此,教学时应特别关注学情,鼓励事先预习,查找资料。

在课堂中,我会根据文本内容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深入文本的细节, 帮助学生了解一段特殊历史,认识李大钊其人的革命情怀和父亲形象,受到他精神与思想的洗礼。

同时,基于文体是回忆录的独特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文体特点,为真实参与回忆录文体阅读做准备。

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能正确理解“含糊、魔鬼、残暴、严峻、乱蓬蓬”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作者回忆的内容,梳理出回忆的线索和细节。

3.关注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板块一借助资料,初识李大钊一、读课题,了解“回忆”的人1.齐读课题,提问:课文回忆的是谁?(作者的父亲李大钊先生)2.继续追问:借助资料,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了解的李大钊先生。

3.学生介绍李大钊,点评时注重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和查阅资料的范围。

二、补充资料,建立对李大钊的初步印象1.课件出示李大钊的两段资料(革命领袖形象和学者形象),造成反差,引导学生质疑:李大钊既然拥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为什么还要从事危险的革命工作?2.小结李大钊的形象:看来李大钊先生是一位真正为国为民的革命者,请同学们怀着恭敬之意写下他的名字。

(板书:李大钊)板块二从“十六年前”出发,理清“我的回忆”一、聚焦“十六年前”,找出“我”回忆的时间线索1.课文一共33段,1800余字,但“我”的回忆有清晰的顺序。

课件出示“十六年前”的时间轴,浏览课文找出“我” 重点回忆的几个特殊时间。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

3.拓展练笔,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借助资料,加深对李大钊同志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讨论法,创设情境,朗读指导。

教学准备PPT ,搜集李大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回忆了父亲(),()()()()这四件事。

2.明确:是李星华回忆李大钊的,是女儿回忆父亲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

二、自主学习1.自主探究:在女儿的回忆中,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要求: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3.自学提示:1.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神态描写。

2.借助相关资料。

三、探究交流(一)聚焦慈祥研读一:父亲一向慈祥,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2. 男女生分读。

(关注前后态度对比)3. 引导:如果这一次耐心地回答,会是什么后果?从而在“含糊"中体会父爱。

4. 指导朗读研读二:“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1. 学生谈理解。

2. 将自己的理解加上提示语再读读。

3.明确:看来给语言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我们一下子就把人物读活了,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研读三: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导入学习。

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讲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请学生思考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图片二、自主学习,自主交流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解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部分认真阅读,画出相关语句,运用以前学过的理解人物的方法,结合查阅的资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图片三、多元关联,体会品质1.聚焦“局势危急,父亲坚持留京工作"部分。

(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出示关键语句)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1)关注对话,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人物品质。

(2)指导朗读。

(出示关键语句)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3)关注语言,引导学生在关联资料中体会人物品质。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统整,在关注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聚焦“父亲被捕"部分。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个要素在前面册次的教材中都已经安排过,这次复现是为了让学生综合运用。

二、文本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1943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重,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先梳理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围绕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教学时。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精神品质。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查阅相关课文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3.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尝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传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顶尖公开课教案 (1)

《十六年前的回忆》顶尖公开课教案 (1)

《十六年前的回忆》顶尖公开课教案 (1)十六年前的回忆顶尖公开课教案 (1)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十六年前的历史事件并掌握相关知识;2.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十六年前的历史背景介绍;2. 十六年前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3. 与十六年前相关的人物和地点的介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十六年前历史事件的兴趣。

2. 传授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十六年前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和地点。

3. 深化理解:进行小组讨论或配对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4. 发展能力:设计阅读、听力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5. 总结回顾: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十六年前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1. 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阅读、听力或写作练材料;4. 小组讨论或配对活动的指导题目。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专注度;2. 书面或口头答题练的评分;3. 学生之间的小组互评;4. 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更多关于十六年前的历史事件的材料;2. 安排小组或个人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某个十六年前的事件,并进行展示或写作。

以上是本节课《十六年前的回忆》顶尖公开课教案的主要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阅读本文时,我们会被李大钊这样的伟大革命者深深感动,但学生由于阅历较少,这样的历史知识掌握也有限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 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 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 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文章篇幅较长,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 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 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 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2.升华情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写法及作用,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领悟才是最深刻的。
四、小结方法,学后有思
这节课通过关注父亲的言行体会到父亲对革命无限的忠诚,这是学习文章、感悟人物形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试着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思考在“被捕时”及“被审时”,父亲的言行让你感受到了他的哪些品质 ?请在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批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习李大钊被捕前部分,初步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体会李大钊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学习李大钊被捕前部分,初步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体会李大钊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法学法】 引导法小组交流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预习导学——不看不讲(一)师友(二人一小组,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师父,成绩较差的同学为学友)互助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并书写下来。

书籍抽屉恐怖瞅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含糊尖锐乱蓬蓬(二)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来。

()2.严肃而厉害。

()3.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

()4.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三)独立思考通过预习,了解本文的作者是谁?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的是谁?作者与他是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走进作者,了解作者。

探究新知——不议不讲活动一:1、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求字音正确,句子通顺。

然后按这个标准师友对读检查。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说一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独立完成后,师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概括大意。

展示一:师友展示。

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被捕前)8-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被捕时)18-29 自然段:写父亲最后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情景。

(法庭上)30-32 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被害后)按照时间顺序说一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感受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和描写的表达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对比写法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课前,咱们先来个热身。

请大家观察一会儿屏幕中出现的画面,吟诵相关诗句。

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

(出示清明图的局部)(指名诵读)2.刚才老师打开的其实是一副图当中的几个局部,现在我们把整幅画面展开(出音乐),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清明》)3.让我们一起来吟诵(齐诵《清明》)二、情境导入2.师:上课(问好)。

画面描述了我们国家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每逢清明节,我们都要追忆逝者,缅怀先烈。

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李星华追忆父亲李大钊的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题目三、学习字词1.师:昨天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匪屉舅)读字,组词。

(指2名读并组词)谁能给“匪"组一个四个字的词?(受益匪浅)(板书受益匪浅)这个词中的“匪”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你能连起来说说受益匪浅是什么意思吗?(收获不小)也可以说(有很大的收获)(手指词语)我们在理解字义和词意的时候,可以结合整个词的大致意思去推想其中关键字的意思,或者由我们知道的关键字的意思来揣摩整个词的意思。

2.师:这三个字也是本课书要学会书写的字,它们在书写时都要注意笔顺的问题,特别是圈出的部分(课件重点部分圈出来)。

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写的对不对,一会儿请你来评价。

(注意提示学生不要挡住字)(学生评价)现在请你们用手在桌子上再写一次,注意它的笔顺。

我们在书写汉字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把字写对,还要把字写好。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1 课1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

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 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仰与深切怀念。

本文是一篇经典之作,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是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杀后的情景中,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难点是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

课后“阅读链接"编排的是叶挺将军的《囚歌》。

叶挺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英雄。

这首诗感情炽烈,气势豪迈,写出了革命者虽身陷牢笼,但依然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本班学生32 人,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本课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

3.关注人物神态、言行等描写,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李大钊被审时、被害后有关资料;叶挺将军的资料。

2.PPT 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关注人物言行,体会到了李大钊品质忠于革命、不惧生死的品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李大钊,简单交流形势严峻的语句。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叙述的六件事,并学会按时间顺序描写人物事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高尚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人物事迹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大钊同志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革命先烈。

(2)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事迹?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

3.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印象深刻的事迹,分析李大钊同志的品质。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李大钊同志的勇敢、坚定、忠诚等品质。

4. 朗读体会,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心得,表达对李大钊同志的敬仰之情。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李大钊同志事迹的感悟。

2. 搜集其他革命先烈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李大钊同志品质的理解。

2. 反馈策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集体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升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1. 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大钊传》等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李大钊同志的生平事迹,感受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的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2、导入课题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十六年前的回顾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势。

(二)领悟课文先后照应、首尾呼应和对照的表达方法,并体味这样写的好处。

(三)查阅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

二、教学准备课件,革命烈士档案卡。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彩用倒叙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情,分别是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二)研读课文,感受英雄形象1.根据要求,默读课文。

(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第八至第二十九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读一读,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写下批注。

2.交流汇报。

(1)交流语段一。

(出示句子)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①预设。

从“不慌不忙”的神态描写,感受李大钊的淡定、沉着。

②点拨。

在危难时刻表现得非常沉着、镇静,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预设:处变不惊。

(相机板书:处变不惊)③小结。

面对一群魔鬼似的匪徒,李大钊却是那末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我们可以把这些批注记在这句话的边上。

(2)交流语段二。

(出示句子)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指名交流。

预设: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外貌描写中体味到李大钊遭受了敌人残酷的折磨,从“平静”这个神态描写的词语中体味到李大钊经历残酷折磨后依旧坚毅,从“慈祥”一词中体味到他对亲人的爱。

②点拨。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大钊?预设:坚贞不屈。

(相机板书:坚贞不屈)③小结。

这段话中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的坚贞不屈和平静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语段三。

(出示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指名交流。

预设:从“安定”和“沉着”这两个神态词,体味到李大钊不为个人情感所动摇,在法庭上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
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一、直接导入新课,奠定情感基调
1、板书课题,结合作者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对题目谈认识。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生字读音(点生读,齐读):籍屉怖瞅魔
胖刑哼峻残匪窝啃舅
2、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方面的事?
(1)交流:按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浏览课文按照四个方面划分段落层次。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物,收到感染。

1、自读自悟: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仔细品味,想想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内交流,共议李大钊,加深对李大钊的认识。

3、小组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

重点解决:
(一)被捕前: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
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
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
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
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
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
能说清楚的。

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

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

”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

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被捕时,品味父亲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导语:那被捕时,李大钊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继续交流,随机理解句子: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1)抓住“不慌不忙”这一神态体会父亲遇事的镇定、沉着。

联系上下文,作者还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他的沉着与镇定?
A、与我的表现对比:抓住“我”的描写“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把“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

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处变不惊。

板书:处变不惊。

B、与敌人的行为对比,
从“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枪对着我和父亲”、“满脸横肉”等词语体会敌人像一群恶魔,很残暴、心虚。

C、自由练习朗读9——13自然段,全班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抓住“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一神态,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把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谁来读出这份大义凛然。

板书:从容镇定
(三)、法庭上。

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

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

2、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四)被害后
默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句子、词语或段落,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并试着读一读。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悲痛。

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

课文最后再一次说明父亲的被难日,和第一段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机构更加紧凑,同时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四、情感升华
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

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我们应当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增长本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

五、作业:
搜集有关革命先烈的资料和文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去探究学习,感悟先烈的高尚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负责慈爱忠诚
被捕时从容镇定对比
被捕后坚贞不屈前后照应
被害后悲痛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