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共20页文档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65f042f3169a4517723a301.png)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一
这一阶段是我党摒弃传统观念,克服“左”的思想影响, 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针对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 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 服平均主义”,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 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接着,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 《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 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要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了社会主 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 了在分配体制上的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实践 中全面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一
这一阶段,我党不断探索和完善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而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1987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 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 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 的,就应当允许”。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1992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框架。突破了十 三大提出的“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 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二.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 元化分配体制(1987至今)
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参考Word)
![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参考Word)](https://img.taocdn.com/s3/m/c4e9bf64bed5b9f3f80f1c52.png)
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有关《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些相关问题。
一方面要讲中国收入差距问题。
另外,再讲一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一)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一般趋势现在,让我们先看一下,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一般趋势。
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我把它分成五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部分,看一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第二部分,看一下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为什么把城市和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动分开来讨论?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还是一个二元经济,农村的收入决定和城市的收入决定有很大的不同,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
主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农村和城市实行了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以及一些社会保障政策。
所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它自自身的一些特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也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
所以,要讨论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农村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分别加以讨论,这样才能够认清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以及收入差距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三方面,讨论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把农村和城市放在一起看一看,我们全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变动趋势当中。
第四部分,刚才提到了,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收入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如何变动的。
第五方面,就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因为在20年前,我们国家城镇内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比较小的,但是,这种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处在一个不断地扩大当中。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的问题是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的垄断行业有过高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表现为这些垄断行业、垄断企业、高管的高收入;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这些垄断行业一般员工的工资远远高于市场化水平,所以造成了这样一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现在,先看一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a0021e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b.png)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其绩效_1949_2013_李子联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其绩效_1949_2013_李子联](https://img.taocdn.com/s3/m/c5d2cdf8aeaad1f346933f12.png)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ɴ1,2015·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其绩效(1949-2013)李子联(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平均分配”和邓小平时期的“有效分配”这两种思潮。
前者更加注重公平,但生产力发展较为缓慢;后者更加注重效率,但在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差异性。
在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能够有效地激励经济个体的消费、投资和创新行为,因而有利于社会产出的增加;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则将对经济增长带来抑制作用,因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经济绩效;平均分配;有效分配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JL011)从制度改革及其绩效来看,中国所实施的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改革必将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这是因为低收入群体能从经济增长成果中获得更公平合理的份额,这对其消费扩大、投资增长以及创新发明都将带来显著地促进作用。
从制度根源而非传导机理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侧重于公平而非效率?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之前所实施的收入分配政策对经济社会带来了怎样的绩效在当代中国视野下从制度演变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目的不仅在于描绘收入分配制度形成的路径与轨迹,更在于揭示收入分配制度与经济增长绩效之间的关系,以为从收入分配改革的角度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历史证据。
一、收入分配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流变通常而言,在概念上将公平等同于平等,很容易使收入分配制度陷入一种均分状态,后者从个体差异和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说,显然又是不公平的;而公平本身却又极可能夸大个体的差异而带来各种特权,后者显然又与平等相悖。
简析中国收入分配
![简析中国收入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54593466783e0912a2162a77.png)
• 2011年两会上,国务院原则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 案(草案)》。并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 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 审议。
●1980年9月1日,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 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
●1993年确定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是月收入800元。 但是在当时的就业者中,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为1 %左右。 ●自2006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提高 到1600元。 ●自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600元提 高到2000元。
主讲:闻宝林 PPT制作:周蕾
• 建立在一定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收 入分配制度,是 经济 发展 、社会 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分配制度几 经修改,最终确立了以“按劳分配 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 度,但不断扩大的基尼系数也暴露 出贫富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的稳定 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 的是平均主义分配,这种收入分配格局 无法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导致生产效 率低下,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过来又制约了收入提高 的可能性,结果导致了共同的贫穷。 甚至会发生大面积饥荒。1978年,贫 困率64%。 •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要打破平 均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底提出: 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的 大锅饭,要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2006年5月26日,政治局会议研究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 分配秩序问题。 •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了从体制上、机制上来 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党章中提到“逐步消灭贫困,达到共 同富裕。”
全面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PPT课件 共23页
![全面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PPT课件 共23页](https://img.taocdn.com/s3/m/bade615ccaaedd3383c4d392.png)
二、改革的思路和主要目标
改革的目标:
16
三、解读若干意见的主要政策概要
第一,具体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第二,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 第三,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第四,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 第五,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
17
第三节
我国收步走的战略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8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9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0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1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侵权、不公、无序、繁多、失范、非法等问题?
12
第二节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
13
一、重温一下十八大的有关精神
14
二、改革的思路和主要目标
改革的思路:
全面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
目录
一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二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 三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发展趋势展望
2
第一节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3
一、收入分配取得的新进展
4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5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6
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7
进一步 深入财 税体制 改革
经济体 制要深 入改革
行政管 理体制 的改革
加快转 变经济 发展方 式和调 整经济 结构
21
感谢观映
22
2020年以后
第 着力提低控高,坚决控制收入财 三 产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规范收
步
“十三五”期间
入分配次序
第
二 基本健全收入分配体系,规范分配
新收入分配制度演变附绩效分析报告
![新收入分配制度演变附绩效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4469a99be23482fb5da4c64.png)
当代中国研究所>> 学术成果>> 经济史研究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发布时间:2006-08-04 作者:武力温锐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 年建国到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 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 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 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一、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及绩效1949 年新中国建立以及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
1953 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
到1956 年底,我国就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城市,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绝大多数就业居民变成了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或集体企业职工,其收入完全被纳入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体系和级别中。
当然,还有大量的隐性收入和福利(如低廉的房租、公费医疗),并且毫无失业的后顾之忧。
在农村,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个体农民,经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成员,也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平等的分配体制。
社员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和有限的社会保障。
(一)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是在改革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基础上形成的。
1949 年9 月,政协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以及相关法规规定: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高利贷,但是允许雇工和借贷自由;在城市,除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外,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如厂方不得随意解雇工人、克扣工资),工人的工资应由劳资双方协商解决。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739eee1a45177232f60a29e.png)
二
三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 时,收入差距开始逐步加大。
第五阶段 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注重提高增加 居民收入的同时,将重视公平放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 成果的阶段。
两 努力实现居民收
个
入增长和经济发 展同步
同 劳动报酬增长和
步 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
党的十八 大指出
03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 1949--1978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受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主要实行 单一“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仅有两种分配方式, “工资”制和“工分”制。
单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影响
经济发展处于 较低水平
1978 年我国的国民 生产总值为 3650. 20 亿元,总量位居 世界第十位,仅占 全世界经济总量的 1. 8%。1978 年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仅 为382 元,属于低 收入国家。
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方面,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在企业内部,扩大职工工资的差距,拉开档次,充分体现“多劳 多得、少劳少得”;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和 劳绩密切联系起来。
城 市
第三阶段 1992--2002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之 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的确立,不断探索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一
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从1992年经济增速 大幅提高,1992-200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2% ,从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思考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9f23b99fe4733687f21aac1.png)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思考1、改革開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收入分配在国家的控制,遵循所谓的按劳分配,平均主义那套原则。
干什么样都是一个样。
在这种分配制度下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是不公平的。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真正的按劳分配的原则。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探索时期。
在我国城乡改革体制的大背景下,开启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格局。
其他方式比如债券、利息、分红等非劳动合法收入。
第三阶段段20世纪90年代至2021年之前,我国收入分配进入全面改革的时期。
到1993年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021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第四阶段是2021年以来,为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时期。
2021年十一五开局之年,规划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的变革,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到十九大,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2、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通过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度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发展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到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的这些变革,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全体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第四章 收入分配制度共20页文档
![第四章 收入分配制度共2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2816ec3daef5ef7ba0d3cc7.png)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我国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 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 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 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 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 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出让可获财产性收入
如何看待“先富”与“共富”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 年提出的,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 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 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 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购买股票、债券而分得的股息、红利和 债息;
租金,即财产所有者把自己的财产租赁 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
个人存款利息。
(2)按经营收益分配: 经营性劳动收入
如从事咨询服务、资产评估、会计、审 计、律师事务所等获得的收入。
创新收入
个人经营过程中,由于产品、技术、市场、 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而获 得的收入。
第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 的,而不是实物形式。因而市场价格的 波动,也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按劳分配公平吗?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 动的制度、权力、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 平等和合理。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 最优配置。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资分配: 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收入;
雇员收入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59eb576168884868762d692.png)
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历程概述建国以后,通过20世纪50年代两次工资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向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我国的分配政策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分配格局。
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本文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重现社会公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按劳分配多元分配格局平均主义社会公平建国以来,尤其是在1957年以前和1978年以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工作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使收入分配政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中的“工资”、“收入”等概念属于同一范畴,而“收入”是指居民个人收入。
建立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制度解放前,在矿山、搬运、建筑、纺织等行业普遍存在包工头制和封建把头制度,包工头和封建把头对工人的封建剥削极为严重。
在外商企业,同样职位的外籍员工工资高于中国职工几倍甚至几十倍。
同工不同酬现象明显。
同时,还存在着轻重倒置、工资关系不合理、收入分配高低悬殊、两极分化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结合民主改革运动,对旧中国的工资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出了废除各地搬运事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决定,燃料工业部通令全国煤矿废除了包工把头制度;1950年4月,政务院颁发《关于废除建筑业中封建把头制度的意见》,改变了旧工资制度中最不合理的部分。
通过对相关法令和政策的逐步实施,改变了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通过1952年前后的第一次工资改革和1956年的第二次工资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制度。
在生产工人中实行八级工资制,有的实行七级工资制或六级工资制,与此相配合,建立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作为评定工资等级和考工升级的依据。
企业职员多数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一职数级,上下交叉;少数实行职务工资制,即按职务规定若干个工资标准。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7c842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c.png)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