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雅理念的_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_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_聂竹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模型
(三)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 [6]优秀的内容是达 到课程目标的关键。 选择的课程内容既包含了丰富的 现代文化,又包含了璀璨的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结 合提升学生批判、欣赏现代文化的能力,以及继承、发 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课程内容的设计从 “知识模式 knowledge of Fact”、 “ 理 解 模 式 Understanding of Interpretation” 和 “能力模式 Ability of Evaluation and Action”三个层面入手,紧扣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 下的“观看”行为特点,阐释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逻 辑关系和媒介传播的特征与影响, 推动大学生能力的 发展,促进大学生自觉意识的提高。 (四)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 织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 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 合。 ”[7]基于课程资源的定义,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课程资源进行了界定,包括课程所涉及的物质资源、人 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开发的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在 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包 括物质资源开发原则、 人力资源开发原则和信息资源 开发原则,并保证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偏离初衷,有 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五)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突出自主探究与团队合 作。 课程方法以科研带动教学,以资源支持教学,发挥
三、课程特色: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 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人类文化领域的信息 载体样式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变革。 与之相适应, 人的信息能力的内涵与标准必须与时俱进, 需要不断 更新策略和方式加以培养。
(一)面向读图时代教育技术人才培训和大学生文 化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新理念、新角度
mail:zmnie@126.com。
一、引 言
“读图时代来临,‘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 对‘真 善美’的‘解蔽’,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 心灵。 媒介发达社会,‘交流’不仅是人与人的沟通,媒 体的中介作用无不蕴含其中。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培 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命题。 ”[1]当前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习环境处处被视觉信息和 媒介信息所包围, 虽然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 群体, 但是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 的内容并促进学习, 还是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教 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 “响应时代 召唤,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 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 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 心探索。 ”[2]2001 年,我们面向教育技术学与新闻传播 学研究生,首开“视觉文化信息技术”课程;2005 年自 主开发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并开始在南京
内容上,以共相层面学习与跨学科理论为支持。 无 论是静态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和书法,还是动态的 电影、电视、动画和网络多媒体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 视觉结构样式,同时还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意义。 区 别于以往针对如“摄影”、“影视”和“多媒体”等具体的 和个别的视觉资源类型的研究, 而将学习对象提升到 了“形而上”的共相层面,探索视觉表达样式与内涵意 义之间的关系。 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视觉文化对学生 的培养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促使学生自觉应用符号学、 现象学和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工具, 真正发挥既博又雅 的课程功效。
图 1 文化自觉意识的层次
四、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 指导,教育技术为支撑
作为博雅课程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不 同于普通的视觉素养、媒介素养课程,它以博雅理念为 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深化了课程基础,丰富了课 程内容,提升了课程目标。
(一)制定课程目标 制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首要工作。 博雅理念 指导下的课程目标: 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 介素养, 即提高面对各种视觉信息、 媒介信息时的选 择、理解、批判、应用、创造等能力,以及将视觉素养和 媒介素养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自觉意识; 二是提升大学 生的博雅气质, 即在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获 取、能力的发展、意识的提升,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典 雅之人。 (二)建构课程模型 “课程模型是指课程规划的简要表现方式。 ”[5]课程 模型的建构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导向, 无论是课 程资源的开发,还是课程实践的开展。 本课程模型主要 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 ——先行组织者;核心层— ——知 识、理解和能力;提升层— ——自觉意识。 该课程模型简 称为 “Advance Organizer-KUA-Self Consciousness”模
电化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1003-1553(2012)08-0094-05
课程与教学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
聂竹明 1 , 张舒予 2, 申灵灵 2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师范大学为本科生开设。 课程在 2006 年入选南京师 范大学首批“博雅课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课程 在 2007 年、2008 年和 2009 年分别被评选为“校级精 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见证 了课程发展与完善的足迹,至今已整整十年。 回顾十 年历程,从课程的提出到课程的完善,经历了课程设 计、课程实现等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南国农先生 评价该课程“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开辟了一个新的研 究领域,也为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 探索思路”。 [3]
的特色,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成果应用广泛、价值深远。
[关键词] 博雅教育; 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 者 简 介] 聂 竹 明 (1981— ),男 ,安 徽 怀 宁 人 。 副 教 授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视 觉 文 化 与 媒 介 素 养 、数 字 化 学 习 研 究 。 E-
方法上,理论建构与资源开发相辅相依。 依托视觉 文化研究成果,以科研带动教学,以资源支持教学;发 挥信息技术优势, 构建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学习内容的 虚拟学习社区, 以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案例资源为支 持,创设恰当的媒介环境和现实环境,促进师生互动,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
(三 )人 文 价 值 追 求— — — 唤 醒 大 学 生 “ 文 化 自 觉 意 识”
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 一种执著的文 化追求。 建设视觉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长远策 略,也是进行文化寻根,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途径。 它使得师生的精神
95
电化教育研究
境界得到升华,超越了工具理性和专业局限。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实现教育技术专业
(二)构建体现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素质 培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课程鲜明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与媒介文 化的特色, 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文化素 质教育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标上,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 “读图 时代”,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培养效果与视觉文化资 源建设的质量是紧密相关的。 课程将内涵丰富、形象直 观的民族视觉文化开发转换为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参 与对家园之美、生活之美、传统文化之美的亲身感悟与 体验,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实现学生 素养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二、开设缘由:响应时代文化形 态转变,建构特色课程平台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开发源于对当代文 化的重新审视和教学改革的强烈愿望, 源于一种对文 化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 源于一种对当前表意的 焦虑与反思, 源于一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神圣责任 感。 我们企望努力揭示出视觉文化和现代媒体的意义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10 年度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融合 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sk087zd);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9JZD0009)。
根据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面向不同学科对象的需
要, 精心设置特定的与人生艺术和素质成长相关的教 学目标,做到新理念、新起点、新角度。 如面向具有信息 技术、传播理论与视觉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者,使学习 者将分别习得的图形、 摄影和摄像的视觉艺术能力和 信息处理的技术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用于传播实践, 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并转 化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 进而有效 地应用于教育传播实践,开发新颖、有利于国民素质良 好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资源。
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课 程开发人员发挥教育技术设计学习资源和优化学习过 程的专业优势, 将形象见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 文化的文化遗产设计开发成为“复活”的、“能看得见” 的、有“身临其境”般传播效果的数字化历史教科书,从 而创造优质的文化环境与学习条件, 使学习者感知文 化精华、领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进而主动建构各自的精神家园, 自觉担负传承弘扬传 统文化的重任,实现文化传承和自我发展的有机统一。 文化自觉意识的层次如图 1 所示。
型 。 其 中 K 代 表 “Knowledge”— ——知 识 ,U 代 表 “Understanding”— ——理解,A 代表 “Ability”— ——能力。 在课程模型中,博雅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如图 2 所示)。 课程模型为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 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摘 要] 为响应时代文化形态转变,“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
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与十年 “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整体研究相呼
应,课程从“校级博雅课程”发展至“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体现“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94
2012 年第 5478 期(总第 2239812 期)
价值,探寻某些有益的结构方式,耐人寻味地表达精致 多样的精神资源与心灵追求, 淋漓酣畅地抒发民族精 神气派,并希望被其他民族尽可能多地认识理解,在灵 魂深处相互交流、彼此感动。 ”[4]
(一)读图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教育技术人才 培养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二)“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特色课程建构:培养 教育技术人才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
大众 “读图”的修养与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 的教育训练与文化熏陶。 而教育者本身的审美与文化 素养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学习效果。 当代大学 生审美素养与能力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文 明风气与精神状况。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国 内高校首开, 是自主设计开发的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 与大学生文化教育的新型课程。 课程从民族文化的传 承与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融合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以静、动态艺术样式和网络文化新形态的读、解、用为 主要学习内容,以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为主要目标,提 高大学生运用媒介来进行思想表达、 学习改进与社会 交流的能力。
在媒介社会与读图时代中, 媒体与视觉文化的价 值越发突出。 信息传播的形态随着科技进步与媒介 的发展不断改变, 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 变。 在视觉文化影源自文库不断深入的社会中,人类的视觉 经验正从基于文本的阅读向基于图像的阅读转变。 视觉文化成为当今文化的主流形态, 社会的媒介化 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深远。 当代 国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 还必须具 备读图用图的能力, 方能适应视觉传播发达的媒介 环境。 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生活的普遍需要,媒 介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大众的基本文化素养。 然而,人 们对媒介信息“读、解、用”的能力和修养需要经过长 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 这是当代文化 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