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雅理念的_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_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_聂竹明
“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的行为表现(见表1)。结合学生行为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进行文化自信素养发展评价。需要说明
学,而是融合了思政、语文、历史、地理乃至数 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这类侧重于价值观层面
理化在内的综合课程;其二,具有活动探究性,
和行为层面的素养,是测评中的难题,我们将持
除了江南文脉、文化自信等理论课教学外,更多 续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课程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设
和教材文本,挖掘教学素材,将主题相同、内容
接近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设计,通过提炼、
合并等方式重组为系列主题内容,以核心概念、
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进而
探索素养培育方式。
(三) 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总 第
学校依托“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实
施,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跨学科的教师教研团
4. 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在跨文化沟通中得体地介绍包括江南文化在
期
内的中华优秀文化
4 8 4 6 A 202」
三、持之以恒强化“四式”创新 在“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开发实施的
过程中,我们着力聚焦“四式”创新,即开展项 ・ 目学习,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融合人文学
科,探索核心素养培育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创 79
学习要依托于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进一步整
合课程资源,挖掘文化因子,来厚植学生文化根
总 第
基,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这样的情况分析和形势预判,学校于
期 2019年开始开发“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
该课程以江南文脉为载体途径,以文化自信为价
值追求,结合人文类学科的国家课程要求,整合
文化类课程资源,以整合课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理念引领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一 期
︵
张皮冶现象袁专业特色不突出袁导致人才不能适应社 会对高素质个性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多元需求遥
本规律遥 是指自然者袁理之极致也遥 强调人尽其性尧物 尽其美的自然哲学观袁 培养学生敬重自然尧 热爱生
总
在此环境下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命尧遵循规律尧积极进取的精神遥 将自然人文审美作
第 九 十
·专 业 与 课 程·
“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理念引领的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段林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在“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人文理念的
引领下,构建了“‘谈石斋’文化长廊”、“专业实践型教学”、“学生社团”三大课程实施平台,
础间设计景景景计 设设计项观观观项 计计项目设设设目
项 目
基项项项 项 础目目目 目
项 设 项项 计 目 计 目目 项
项项目 计计计
目目
项项项
课
项 目
项
目
目
目目目
程
施 层
陶 产 产 产 哲国艺 艺 品 品 品 学学术 制 设 设 人 概入修
艺设插手电新艺国哲 术计画绘影媒术学学 概师设基欣体史入概
陶 设设 艺国哲 艺 计计 术学学 制 鉴概 修入概
通过探索与实践袁在野法自然尧尊传统尧博学识冶人文 理念的引领下袁构建了野耶谈石斋爷文化长廊冶尧野专业
为艺术与设计教学的基本追求袁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尧 课程教学尧社会实践和作品评审等整个教学环节袁培
三
期 ︶
实践型教学冶尧野学生社团冶三大课程实施平台袁重构 了野专业项目课程冶尧野人文课程冶尧野兴趣课程冶三类有
人文博雅素养课
人文博雅素养课
人文博雅素养课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博雅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人文、艺术、哲学、历史、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领域的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人文博雅素养课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文化探索、学术研究等形式。
通过课堂讲授,教师会介绍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分析的方式常常用于深入研究某一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文化探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一文化领域,例如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
学术研究活动则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学术探究,并完成相关的研究论文或项目。
人文博雅素养课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与理解能力,增加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此外,人文博雅素养课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自身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塑造。
总之,人文博雅素养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博雅素养的课程,通过学习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基础与实践选择
未来传播Future Communication 第26卷第6期2019年12月Vol. 26 No. 6December 2019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基础与实践选择侯亚丁摘 要:媒介价值判断与媒介功能理解构成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基础与实践指导。
媒介价值判断是对媒介自身存在的本体论意义确信,用以确定媒介这一存在形式的价值合理性与合法性;媒介功能理解是对 媒介行为的方法论意义认知,用以描述媒介行为对于信息受众的影响及相互影响过程;媒介素养教育是在 媒介价值判断与功能理解基础上的实践行为选择,用以实现对信息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引导受众 产生更加合理的信息实践行为。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价值逻辑;实践逻辑作者简介:侯亚丁,男,副教授,博士。
(浙江传媒学院 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G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 (2019) 06-0048-07媒介是信息与人的中介环节。
个体通过这一环节接触、理解所获信息并作出评判,尽管这一评判的 准确程度可能处于不同的成熟状态,存在较大的个体和群体认知差异,甚至处于有意识和无意识接触 评判状态,但信息接受者均不可避免地在这一认知指导下展开行动并产生结果,而这一行动和结果的 合理性便取决于行动者对于媒介传达信息的正确接收、理解和评判能力,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在 这一前提下产生。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 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映能力。
⑴媒介素养教育便是对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向与实践选择取决于教育者对媒介功能的理解,而对媒介功能的理解又根植于对媒 介价值的判断,因此,媒介价值判断与媒介功能理解便构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基础与实践指导。
媒介 价值判断是对媒介自身存在的本体论意义确信,用以确定媒介这一存在形式的价值合理性与合法性,经历 了从肯定、否定至甄别、参与的过程,具体可描述为单向言说、碎片迷障、文化构建、符号传递、民生写 意等几个层次;媒介功能理解是对媒介行为的方法论意义认知,用以描述媒介行为对于信息受众的影响及 相互影响过程,对应于媒介价值判断,可区分为价值捆缚、信息绑架、公共传达、意义表征、双端赋权等 几个层次;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媒介价值判断与媒介功能理解基础上的实践行为选择,用以实现对信息受众 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引导媒介受众产生更加合理的信息实践行为。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 关于 进一步 加强和 改进大 学生思 想政 治教育 的若干 意见》 教育对媒介 的关注 已经成 为必然。 “ 思想政治教育作 为社会
中要求 ,主动 占领 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 “ “ ,高度重视 媒 生 活 的 重 要 组成 部 分 , 自然 而 然 受 到 传 媒 的 影 响 。而 且 , 由于
本身。胡 锦涛 同志在视察人 民 日报社 时强调 ,互联 网已成为 视 角 关 联 思 想政 治 教 育 与 媒 介 素 养 , “ 探讨 二 者 在 教 育 中 的共
思 想 文 化 信 息 的集 散 地 和 社 会 舆 论 的放 大器 ” 。党 的 十 七 届 同 价 值 , 进 行 现 实路 径 的 分析 。 并
的益处 , 帮助和促进 大学 生健康 、 全面的发展。本文首先通过 具 , 已经成为影响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世界观 的重要资源。媒
对 已有相 关文献进行分析 , 发现媒介素养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 介在服务于高校思想建设 实践 的同时 , 因其 自身 的属性 难免 育 中的新课题 、 新途径 、 新视 野 : 其次 , 方媒介素养 教育经 会 给校 园精 神 文 化环 境 带来 一 些新 的 问题 。如 何 在 充 分 利 用 西
篓
四中全会明确指 出“ 注重增强新形势 下依 法办事能 力和 应急
跃、 最值得关注 的一块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党中央, 国务院高
一
碱黜姗
、
作 为一 种 新 媒 介 , 网络 及 其 发展 超越 了作 为工 具 的 媒 介 能 力 的社 会 新人 , 有 共 同 的 内 涵 ; 后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具 最 从
历 批 判 、 受 、 解 、 与 等 模 式 变 迁 , 文 化 保 护 、 想 教 大 众传 媒 教 育 资 源 的 同时 , 效 地 规 范 和 引 导 传 媒 影 响 力 的 接 理 参 有 思 有
博雅计划是什么
博雅计划是什么博雅计划,又称博雅教育计划,是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它源自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博雅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学术、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取得平衡,成为具有全面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在博雅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通常会提供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获得成功。
博雅计划的核心特点包括:1. 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博雅计划通常会提供跨学科的课程,帮助学生从不同学科中获取知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创新。
2. 实践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
博雅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3. 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博雅计划通常会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博雅计划的实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学术、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取得平衡。
其次,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最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持续成长和发展。
总之,博雅计划是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它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具有全面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视觉文化下的教育技术人员媒介素养的分析
视觉文化下的教育技术人员媒介素养的分析
何海山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4
【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生活与视觉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发设计更多优秀的视觉作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文章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读图时代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视觉文化现状、媒介素养以及视觉文化对媒介素养的影响等.【总页数】2页(P468-469)
【作者】何海山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教学实践探索——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例
2.课程群协同进化视野下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
3.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4.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VcTP课程模型
5.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着眼未来,打造“博雅”校园
着眼未来,打造“博雅”校园作者: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5年第12期“博雅”在汉语里指学识渊博,品行端正。
北京市八中京西附属小学的“博雅教育”,就是一种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提升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它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注重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通过实施全课程,培养出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全面发展的人。
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北京市八中京西附属小学的“世界眼光”,就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式与需求,立足本地区的地域资源优势,结合八中本校“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办学思想,在做好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心怀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胸襟抱负,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勇于创新的思维和良好素质,实现人的全面与长远发展。
用“中国灵魂”思考未来学校是一个培育人的灵魂的地方,唯有灵魂的教育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
因此,北京市八中京西附属小学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育人目标。
《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为此,八中附小的“中国灵魂”包括国家、地区和学校三个层面:着眼国家和天下的中华传统美德、立足门头沟地区的京西文化、打造学校自身独特的地方特色。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打好人生底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八中附小正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事之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立足京西文化,让文化底蕴丰富教育内涵门头沟地区作为永定河流域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即使在当今时代,也可在门头沟千军台、庄户村等地传承的古幡乐中或隐或显地保留着一些成分。
在今柏峪村的秧歌戏里,仍保留着金元时期的曲牌。
为此,学校将充分整合利用这些京西文化遗产,丰富教育内涵,提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传承八中理念,打造自身地方特色1、传承八中改革创新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北京市八中京西附属小学秉承北京八中的创新理念,提出“全课程行动”理念,以PYP课程为行动依据,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通过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授课方式,使孩子参与到课堂中,让孩子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谢家小学“博雅”主题校园文化方案
博学博爱争做雅人——十堰市张湾区谢家小学“博雅”主题校园文化方案一、“博雅”文化及其核心理念的解读巍巍武当山,滔滔汉江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武当文化和汉水文化在谢家小学这片沃土里生根发芽。
我们群策群力、发挥广大师生的智慧,提出了建设“博雅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确立核心价值理念为“博学博爱,争做雅人”这八个字。
博在《说文》中云:“博,大通也”。
“博”包括对诚、智、健、雅、美、乐、行等各个方面的博识多通。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雅在《荀子·荣辱》中讲到:“君子安雅”。
意思是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雅”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提升,是文化知识长期内化形成的深刻内涵、丰富底蕴、厚重积淀自觉不自觉地溢于言表、呈现于言行、外达于形象、内达于思想,这才是“雅”,才是“典雅”。
根据《礼记•中庸》“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贾谊《新书•道术》“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等典籍的阐释,“雅”与“俗”相对,“博雅”则是指广博而大雅。
而我校的“博雅文化”则主要表现在师生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高贵的气质、典雅的风范。
这一文化伴随着一代代谢家学子成长与成才。
文化,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与时俱进的。
如果说的“博雅文化”是朦胧的,是从谢家小学多年的办学业绩中自然显现的,那么今天的“博雅文化”则是清晰的、广义的,是师生共同自觉尊崇和依仗的引领学校全面提升的路标和力量;如果说谢家小学传统的“博雅文化”主要注重学生外在高雅气质的培养,那么今天的谢家小学“博雅文化”则更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期培养出更富有文化素养、更具未来与世界眼光、更有发展力和成功力的社会栋梁。
二、“博雅”主题校园文化确立的背景及意义作为一所与时俱进的学校,必须确立学校的特色定位,必须树立远大的目标,必须拼搏向上,才能卓尔不群。
让“博雅”诠释教师的专业风度
让“博雅”诠释教师的专业风度
马斌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
【年(卷),期】2022()14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以下简称“民主路小学”)围绕“博雅”二字深耕细作,努力建设“博雅”好教师团队,从教师特质、管理机制、团队文化、
评价改革等方面为教师成长提供精神给养和内驱力量,其做法为当下的教师队伍建
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思路。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马斌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人文底蕴成就教师专业发展——做一个渊博雅正的复旦人
2.小学科学教师专业
素质要求的学科诠释——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3.巾帼不让须眉志,一片丹心
博雅情——长沙博雅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喻奕青掠影4.重经史文章博雅风度轻显达煊赫仕宦诱惑——宋代“汝阴王氏”传家兴族的别样法门5.博雅特质兵小烙印--“博雅四有好教师”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设计
浅谈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设计
曾晨曦;李亚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根据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的自身特点和网页的设计要求,文章从布局、导航、风格、兼容性、视频参数、网络线路六个方面入手,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
网站的设计提出了相关的心得体会,以改进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界面设计过
于简单、风格与内容不协调、兼容性太差等现象。
【总页数】2页(P27-27,29)
【作者】曾晨曦;李亚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092
【相关文献】
1.浅谈对高职高专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认识与把握——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药理》建设为例 [J], 李春雨;裴春生;李秀敏
2.浅谈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设计 [J], 曾晨曦;李亚
3.浅谈分形论及其对国际关系学教学实践的启示--观摩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感 [J], 张三南;孙玉凤;李佳轩
4.浅谈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
——以四川自贡富顺县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为例 [J], 邹钟磊
5.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浅谈《医古文》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J], 孙文钟;张亭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雅人才培养计划
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博雅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博雅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该计划旨在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博雅精神,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培养目标。
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博雅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人才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他们应当具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培养内容。
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在人文素养方面,学生应当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科学素养方面,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学生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在国际化视野方面,学生应当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具备国际化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培养方法。
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和国际交流。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应当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教学方面,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培养。
在国际交流方面,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语言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的培养。
四、培养评价。
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评价主要包括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学业成绩是评价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综合素质是评价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能力是评价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国际化视野是评价学生国际化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
人文博雅素养课
人文博雅素养课人文博雅素养课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博雅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人文博雅素养课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人文博雅素养课强调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学习文学、哲学、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同时,这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其次,人文博雅素养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可以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注,培养同情心和亲和力。
在社会实践环节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体验人文博雅的意义。
此外,人文博雅素养课还强调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敏锐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和社会生活提供坚实的思维基础。
最后,人文博雅素养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术成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创造力和领导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综上所述,人文博雅素养课在大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人文博雅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情怀的社会人才。
实践、沉浸与协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学生创客社团建构
实践 、沉浸与协 同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学生 创 客社 团建构
陶 佳 , 聂 竹 明 , 刘 和 海
(安 徽 师 范大 学 教育 科 学 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f摘 要 】社 团 是 高 校 课 外 教 育 的 重 要 平 台 ,建 设 大学 生 创 客 社 团 是 “双创 ”时代 背 景 下 更 高 层 次 的 丰 富 校 园 创 新 文 化 建 设 的 新 使 命 。文 章 从 国家 战 略 需 求 、高 校 自身 发 展 和个 人 能 力 提 升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建 设 创 客 社 团 的 意 义目:全 国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题 2018年 度 教 育 部 重 点 课 题 “以 高 校 为 中心 多 方 协 同 的 STEAM 教 育 模 式 研 究 :以安 徽 省 为 例 ”(课 题 编 号 :DCA180318)
102
2018年第 9期 (总第 305期 )
心 素 养 的 科 学 精 神 、实 践 创 新 、责 任 担 当 三个 维 度 ,类 比分 析 了 当 前 主 流 创 客 空 间 的功 能 定 位 ,得 到 “创 客 教 育 驱 动 型 ” 创 客 空 间 最适 合 大 学 生 群 体 的结 论 ,然 后 以安 徽 师 范 大 学 青 芒 创 客 社 团 为 例 ,提 出 从 “实 践 创 新 ”到 “沉 浸 体 验 ”再 到 “协 同培 训 ”的创 客 社 团建 构路 径 ,旨在 为创 新 教 育 在 高 校 落 地 生 根 ,为 大 学 生 创 客 社 团 开 放 、共 享 发 展 提 供 重 要 借 鉴 。
f关 键 词 1创 客 ;创 客 空 间 ;核 心素 养 ;大 学 生 社 团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立项名单
陈德云 刘克文 王梅 万秀兰 许海霞 董泽芳 孙龙建 汪国新 吴易雄 吴振利 李晓华 谢登斌 赵晓军 黄斌 石连海 莫明峰 杨卫东 阮成武 于光辉 鲍传友
附件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评审结果一览表
BFA140046 BBA140047 BBA140048 BBA140049 BBA140050 BCA140051 BCA140052 BCA140053 BCA140054 BCA140055 BJA140056 BJA140057 BJA140058 BJA140059 BJA140060 BJA140061 BJA140062 BJA140063 BLA140064 BLA140065 BLA140066 BLA140067 BLA140068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及政策影响研究 大学生抑郁症的易感性:社会心理因素与基因多 态性的共同作用 初中学生品行问题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与干预 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个体心理危机的预警、监测及干预策略和 体系研究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理解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发展性评估理念的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在线 测评系统设计与应用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及其实施 策略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产教融合下卓越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型农民学院”的创新机制实践研究 基于岗位需求的护理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的作用机 理及改善措施 企业参与高校职业教育转型机制研究 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 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对青少年审美的影响及对策 研究 小学生音乐素质标准的研制和评价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与实证研究 中学营养教育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宋映权 胡义秋 纪林芹 刘衍玲 曾红 祝智庭 陈明选 林莉兰 汪基德 罗刚 陈增红 刘克勤 陈松兰 李中建 古翠凤 王海莹 匡瑛 唐以志 程征 刘咏莲 张细谦 谭思洁 柴巍中
从共享到共生:基于视觉文化专题网站的知识建构新理念
“ 从共 享到共 生” 的理论 意义在于其揭示 了信息时代 知识 建构 的一种共 性趋 势 : E—l rig环 境下 的学 习将促 即 en a n
使 学 习者 之 间的 关 系发 生 变化 , 个体 间 知识 共 享 的基 础 之 上 , 逐 渐 形 成 一 种 长 效 的 、 体 参 与 的 、 在 会 群 以促 进 个 体
一
、
“ 从共 享到 共生 ” 理念 提 出的背 景
点 : 出 “ 共享 到共 生 ” 提 从 是信 息时 代 知识 建 构 的一 种新 理念 。 0 1 1 2 1 年 1月 2 0日, “ 在 第七 届全 国教 育 技术 学博 士 生 学 术 论 坛 视 觉 文化 分论 坛 ” “ 国 暨 全
为 国家精 品课 程 。基于对 课 程教学 和专 题学 习 网站
建设 十年 实践经 验 的 反 思 与 总结 , 觉 文 化 团 队 通 视
论价 值展 开探讨 。
过多 次讨论 与探 究 , 渐 在 理论 上凝 练 出 了一 个 观 逐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 编号 :2 J 8 0 6 ) 从 共享到共 生 : 1Y A 8 1 1 “ 基于专题 学习 网站 的知 识建构 转型研
练而成的一种个性化的教与 学方 法。“ 从共 享到共 生” 既是“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课程教 学的实践特 色, 又是 E—
la ig环 境 下知 识 建 构 的 新 理 念 。“ 共 享 到 共 生 ” 形 成 可概 括 为 三 个 阶段 : 识 共 享 、 知 蕴 育 和 知 识 共 生 。 er n n 从 的 知 新
张舒 予 教授 代 表 南 京 师 大 视 觉 文 化 研 究 所 在 《 视 “ 觉 文化 与媒 介 素 养 ” 程 建 设 核 心 理 念 》 题 报 告 课 主
“博雅”特色学校文化的实践探索
1 8・
《 教学与管理》 2 0 1 4 年 2月 1日
“ 博雅" 特色学校文化的实践探索
马 式先
( 江苏省宝应 县开发 区国际学校 )
有 人 这样 说 :一 个 好 校长 就 是 一所 好 学 校 , 这
是人治 ; 一套好制度就等于一所好学校 , 这是法治 ; 以人为本 , 文化治校 , 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学 校管理体 系正在经历的这场变革 中, 现代教育理念
师生不断加强 自身修养 , 丰富 自身涵养 , 完善 自身
素养 , 提高 自身教养 , 以努力达到“ 雅” 的境界 , 做到
“ 雅 言传 承文 明 , 经典 浸润 人生 ” 。
在学校文化 的顶层设计 中, 学校围绕 “ 培养具 有 国际视野与素养 的现代公 民” 的办学宗 旨, 孕育 “ 博容世 界 , 雅行天下 ” 的办学 理念 , 践行 “ 博 纳于 微, 雅贯于行 ” 校风 , 追求 学校管理精致化 , 课程设 置个性化 , 课堂教学高效化 , 特长培养多元化 , 深入
择。学校是文化育人的场所 , 是传承 民族文化 、 弘扬 时代精神 的场所 , 这个特殊 的“ 文化 载体 ” , 不论在 时间上 , 还是在空间上 , 都体现着文化的特质 。学校 自然文化 的布置 、 人文文化 的濡染 、 精神 文化 的激 励、 各种育人文化 的渗透都应力求对师生产生一种 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认为 , 文化管理就是 以人为 出发点 、 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 目的的管理 。用文
二、 博 闻、 雅观 : 环境育人 的文化气 息
学校主体突出、 布局合理 , 具有现代气 派 ; 草木
马 式先 : “ 博雅” 特色学校 文化 的实践探 索
・1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大学为本科生开设。 课程在 2006 年入选南京师 范大学首批“博雅课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课程 在 2007 年、2008 年和 2009 年分别被评选为“校级精 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见证 了课程发展与完善的足迹,至今已整整十年。 回顾十 年历程,从课程的提出到课程的完善,经历了课程设 计、课程实现等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南国农先生 评价该课程“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开辟了一个新的研 究领域,也为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 探索思路”。 [3]
根据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面向不同学科对象的需
要, 精心设置特定的与人生艺术和素质成长相关的教 学目标,做到新理念、新起点、新角度。 如面向具有信息 技术、传播理论与视觉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者,使学习 者将分别习得的图形、 摄影和摄像的视觉艺术能力和 信息处理的技术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用于传播实践, 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并转 化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 进而有效 地应用于教育传播实践,开发新颖、有利于国民素质良 好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资源。
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 一种执著的文 化追求。 建设视觉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长远策 略,也是进行文化寻根,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途径。 它使得师生的精神
95
电化教育研究
境界得到升华,超越了工具理性和专业局限。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实现教育技术专业
二、开设缘由:响应时代文化形 态转变,建构特色课程平台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开发源于对当代文 化的重新审视和教学改革的强烈愿望, 源于一种对文 化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 源于一种对当前表意的 焦虑与反思, 源于一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神圣责任 感。 我们企望努力揭示出视觉文化和现代媒体的意义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10 年度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融合 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sk087zd);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9JZD0009)。
电化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1003-1553(2012)08-0094-05
课程与教学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
聂竹明 1 , 张舒予 2, 申灵灵 2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三、课程特色: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 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人类文化领域的信息 载体样式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变革。 与之相适应, 人的信息能力的内涵与标准必须与时俱进, 需要不断 更新策略和方式加以培养。
(一)面向读图时代教育技术人才培训和大学生文 化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新理念、新角度
[摘 要] 为响应时代文化形态转变,“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
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与十年 “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整体研究相呼
应,课程从“校级博雅课程”发展至“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体现“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内容上,以共相层面学习与跨学科理论为支持。 无 论是静态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和书法,还是动态的 电影、电视、动画和网络多媒体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 视觉结构样式,同时还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意义。 区 别于以往针对如“摄影”、“影视”和“多媒体”等具体的 和个别的视觉资源类型的研究, 而将学习对象提升到 了“形而上”的共相层面,探索视觉表达样式与内涵意 义之间的关系。 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视觉文化对学生 的培养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促使学生自觉应用符号学、 现象学和视觉心理学等理论工具, 真正发挥既博又雅 的课程功效。
(二)“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特色课程建构:培养 教育技术人才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
大众 “读图”的修养与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 的教育训练与文化熏陶。 而教育者本身的审美与文化 素养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学习效果。 当代大学 生审美素养与能力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文 明风气与精神状况。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国 内高校首开, 是自主设计开发的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 与大学生文化教育的新型课程。 课程从民族文化的传 承与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融合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以静、动态艺术样式和网络文化新形态的读、解、用为 主要学习内容,以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为主要目标,提 高大学生运用媒介来进行思想表达、 学习改进与社会 交流的能力。
型 。 其 中 K 代 表 “Knowledge”— ——知 识 ,U 代 表 “Understanding”— ——理解,A 代表 “Ability”— ——能力。 在课程模型中,博雅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如图 2 所示)。 课程模型为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 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二)构建体现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素质 培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课程鲜明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与媒介文 化的特色, 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文化素 质教育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标上,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 “读图 时代”,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培养效果与视觉文化资 源建设的质量是紧密相关的。 课程将内涵丰富、形象直 观的民族视觉文化开发转换为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参 与对家园之美、生活之美、传统文化之美的亲身感悟与 体验,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实现学生 素养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在媒介社会与读图时代中, 媒体与视觉文化的价 值越发突出。 信息传播的形态随着科技进步与媒介 的发展不断改变, 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 变。 在视觉文化影响不断深入的社会中,人类的视觉 经验正从基于文本的阅读向基于图像的阅读转变。 视觉文化成为当今文化的主流形态, 社会的媒介化 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深远。 当代 国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 还必须具 备读图用图的能力, 方能适应视觉传播发达的媒介 环境。 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生活的普遍需要,媒 介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大众的基本文化素养。 然而,人 们对媒介信息“读、解、用”的能力和修养需要经过长 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 这是当代文化 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的特色,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与信息技术;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 者 简 介] 聂 竹 明 (1981— ),男 ,安 徽 怀 宁 人 。 副 教 授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视 觉 文 化 与 媒 介 素 养 、数 字 化 学 习 研 究 。 E-
图 2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模型
(三)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 [6]优秀的内容是达 到课程目标的关键。 选择的课程内容既包含了丰富的 现代文化,又包含了璀璨的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结 合提升学生批判、欣赏现代文化的能力,以及继承、发 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课程内容的设计从 “知识模式 knowledge of Fact”、 “ 理 解 模 式 Understanding of Interpretation” 和 “能力模式 Ability of Evaluation and Action”三个层面入手,紧扣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 下的“观看”行为特点,阐释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逻 辑关系和媒介传播的特征与影响, 推动大学生能力的 发展,促进大学生自觉意识的提高。 (四)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 织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 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 合。 ”[7]基于课程资源的定义,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课程资源进行了界定,包括课程所涉及的物质资源、人 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开发的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在 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包 括物质资源开发原则、 人力资源开发原则和信息资源 开发原则,并保证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偏离初衷,有 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五)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突出自主探究与团队合 作。 课程方法以科研带动教学,以资源支持教学,发挥
mail:zmnie@。
一、引 言
“读图时代来临,‘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 对‘真 善美’的‘解蔽’,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 心灵。 媒介发达社会,‘交流’不仅是人与人的沟通,媒 体的中介作用无不蕴含其中。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培 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命题。 ”[1]当前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习环境处处被视觉信息和 媒介信息所包围, 虽然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 群体, 但是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 的内容并促进学习, 还是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教 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 “响应时代 召唤,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 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 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 心探索。 ”[2]2001 年,我们面向教育技术学与新闻传播 学研究生,首开“视觉文化信息技术”课程;2005 年自 主开发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并开始在南京
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课 程开发人员发挥教育技术设计学习资源和优化学习过 程的专业优势, 将形象见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 文化的文化遗产设计开发成为“复活”的、“能看得见” 的、有“身临其境”般传播效果的数字化历史教科书,从 而创造优质的文化环境与学习条件, 使学习者感知文 化精华、领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进而主动建构各自的精神家园, 自觉担负传承弘扬传 统文化的重任,实现文化传承和自我发展的有机统一。 文化自觉意识的层次如图 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