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假设——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

合集下载

We are all economic man

We are all economic man

We are all economic man (homo economicus)同意“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

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对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 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消费者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商家们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显然,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

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理性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并不完全等于自私。

举个例子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相信上帝,充满了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时,他会觉得自己也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

在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比如说买一件商品时,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他会保持最大的自利。

沃尔玛能做到全球零售商第一,秘诀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沃尔玛的东西卖得比别家更便宜,在同样质量前提下,便宜货会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买沃尔玛的东西省钱,省下的钱,可以买别的东西,消费者的利益就提高了,这是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具体表现。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咱都知道西方经济学有那三个基本假设条件,我就跟您唠唠。

第一个假设条件就是理性人假设。

这理性人啊,就好像是那算盘算得叮当响的账房先生。

我想象中的这理性人啊,戴着个小眼镜,镜片后的小眼睛滴溜溜转,那脑袋里全是怎么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小九九。

就像我在集市上看到的那些小商贩,一个个精着呢。

你要是跟他砍价,他那脸上的表情就跟那唱戏的似的,一会儿皱着眉说自己成本多高,亏本啦,一会儿又摆出一副勉强的样子,好像卖给你就是做慈善。

其实呢,他心里早就算好了,能赚多少,怎么能赚最多。

这理性人在经济学里啊,就到处找机会,像那饿狼找肉似的,就想让自己的好处最多最多。

再说说第二个假设条件,完全信息假设。

这就有点像那个啥,就像在一个村子里,所有人的事儿都像是透明的一样。

我老家那村子不大,哪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大家都门儿清。

可是在现实里啊,这完全信息太难了。

我有个朋友,去市场上买古董,他以为自己啥都知道呢,跟卖家聊得那叫一个热乎。

卖家给他说得天花乱坠的,我那朋友就信了,结果呢,回家才发现被坑了。

这哪有什么完全信息啊,就像在大雾里走路,都以为自己看得清,其实好多事儿都在雾里藏着呢。

这西方经济学里假设这个完全信息,就好像是给大家画了一个大饼,看着挺美,可真到吃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就是市场出清假设。

这就好比是一场大集市散场的时候,东西都卖光了,人也都走光了,啥都清清爽爽的。

我记得有次去赶大集,快散集的时候,有些小贩就着急了,东西还没卖完呢。

有个卖菜的大妈,看着那剩下的几捆菜,就大声吆喝,便宜卖啦便宜卖啦。

可还是有剩下的。

这市场出清哪有那么容易啊。

在经济学里假设这个,就好像是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一切都按照计划来,没有意外,没有剩下的东西。

但咱都知道,这世界啊,就像那调皮的孩子,总不按你想的来。

就像我那邻居,开个小工厂,生产了一批货,以为能卖光呢,结果市场一变,好多货都积压在仓库里,愁得他头发都白了不少。

经济人假设的理解

经济人假设的理解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及发展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体,这一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可能大的收获,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

也就是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

人们工作、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进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这本书中进行系统论述的,但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相类似的概念,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论是谁, 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2]他还说:“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 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3] 上面的两段经典描述就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具体论述,我们通过斯密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斯密的这一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的配合与协作,但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的诱因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的恩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我们并不说让别人做一件事是对我们的需要,而是说对他自己有利。

人性的假设与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理性人的几点看法

人性的假设与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理性人的几点看法
g … o n g。


人性的假设与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 —
理 性人 的 几 点 看 法
杨 明
( 2 1 5 0 0 6 苏州大学王健法 学院 建湖县人 民法院 江苏 苏州 )
摘 要 :本 文是 在 以一 种格 义 的方 法 在 对 经 济 学 的前 提 假 设 进 行分 析 。 主 要是 站在 人 性 的角度 来分 析 经济 学的 意义 , 首先, 探 讨 了经 济 学 前 提假 设 与人 性 的 互 动 关 系 ,然后 ,抓住 人 性 的 基 本 前 提 假 设 中的理 性 关 键假 设 去分 析对 于批 判 和 建 构经 济 学 的 可 能 ,在分 析 了经 济 学 的 缺 陷后 ,进 而论 述 了人 的 目的不 应 该 等 同于 利 益 的 最 大 化 ,有 悖 于 人性 的要 求 。 最后 ,文 章 主要 论 述 意 志在 克 服 人 性 弱 点方 面 的 角度 来 化解 经 济 学 给 人们 带来 的现 实危 机和 不 安 。 关键 词 :人 性 ;理性 ;前 提假 设 ;利 益最 大化 似乎 在 科 学 哲 学家 库 恩 提 出 了个 以方 法 决 定 理论 研 究 方 向 的世 界 观 新名 词 “ 范 式 ”之 后 ,这个 词 就 从 此 泛 滥 了 ,这 个 词 的泛 滥 程 度 就 连写 论 文 的格 式 都 被 冠 以如 此 宏 大 叙事 的词 语 , 大 抵 是 说 ,我们 要 首 先 引证 大 量 的 一 手 的资 料 作 为开 篇 ,把 它 作 为 一 个 讨论 问题 的语 境 ,紧接 着 就 是对 前 人 问 题 的梳 理 ,指 出缺 点 与 不 足 ,于 是 乎 ,我 们 的研 究 意义 便 在 炮 轰 了许 多 理 论 后 凸显 出来 ,我们 终 于 可 以 畅抒 一 口气 了 , 因为 我们 终 于 可 以 书 写 可 以我们 自己 的东 西 了 ,在 经 历 了这 样 一 个 所谓 的格 式 之 这 一 植 根 于人 性 中的 重要 因素 ,亚里 士 多 德 认 为 ,人 最要 的发 面 是 人 的 灵魂 ,它 由两部 分 构 成 ,既非 理 性 部分 和理 性 部分 , 非 理 性 部 分又 分 成 两部 分 ,有 生 长部 分 和 愿 望 的或 爱 欲部 分 , 通 常 ,愿 望 和爱 欲 与 理性 原 则 相 对 ,抵 制 和 反对 理 性 原则 。道 德 的任 务 是调 和 人 类 的理 性 与 非 理性 的冲 突 。在 这 里 人类 的理 性 是 作 为 伦理 学 建 立 的基 石 ,是 在对 非 理 性 的压 抑 中建 立起 来 的 ,但 在 经济 学 中这 种非 理 性 似 乎是 被 无 限 的夸 大 ,人 的 欲望 在 最 优 最 大化 的 目标 下无 限制 的 膨胀 ,不 会 去 思考 知 足 长乐 , 金 玉 满 堂 ,莫 之 能 守 ,当然 这 是 用伦 理 来 要 求 经济 学 似 乎有 些 不 当 ,因 为经 济 学 识要 回答 怎 样 达 到最 优 与 最 大化 的方 法 ,但 是 我 们 可 以用 理 性 的另 一面 来 批 判 和完 善 经 济 学 ,我 想 这一 点 还 是 可 以接受 的 。 三 、 目的 的 背 离— — 是 人 的 幸 福 。还 是 利 益 的最 大 化 “ 我 们 如 何认 识 人 类 的 目的 ?我 们 需 要 反思 人 类 生 活 的方 式 ,按 照 亚里 士多 德 的 观点 ,人 类 的 目的可 以分 为工 具 性 目的 ( 作 为 其 他 目的工 具 的行 为 )与 内在 目的 ( 自为 的行 为 )。例 如 ,木 匠 建造 军 营 ,完 工之 后 ,木 匠就 完 成 了 它们 作 为 木 匠 的 职责 。 同样 ,当军 营 为 士兵 提 供 安全 的庇 护 所 时 ,军 营 也 完成 了其 功 能 。这 里 木 匠 和 住房 供 给 的 达成 的 目 的 不是 目的本 身 , 而是 为 士 兵 提供 居 住 的 工具 性 条 件 ,直到 到 士 兵转 移 到 其 他行 动地 点 。指挥 官在 战 斗 中 的 目的是 取得 胜 利 ,但 是胜 利 是 和平 的 手 段 。和 平 本 身 ,虽 然 有 时 被 错 误 地 认 为 是 战 争 的终 极 目 的 ,也 是 为人 类 创 造 条 件 的手 段 ,在这 些 条 件 下 ,人 类 才 能完 成 人 之 为 人 的 功能 ” ,按 照这 种 观 念分 析 ,我 们 如果 是 真 的获 得 利 益 的最 大化 ,然 后 人类 就 自我 实 现 了吗 ,追 求利 益 的 最大 化 是 否 也 是 工具 性 理 性 呢 ? 回答 是 不 言而 喻 的 ,我们 在 用 亚里 士 多德 的话来 说 明 ,我 们 随处 可 见 人们 在 寻 找 快 乐 、财 富 和荣 誉 ,虽 然 这些 目的具 有 价值 ,但 他们 都 不 具 备 自足和 最 终 的 品 质— — 幸 福是 人 类 的 目的 ,只有 幸 福符 合 人 类 行 动 的终 极 目的 德所 有 条 件 ;实 际上 ,我们 选 择 快 乐 、财 富 和 荣誉 ,仅 仅 是我 们认为 “ 通 过 它们 的手 段 ,我 们 将 会 幸福 ” 。 “ 幸福 就 是 以卓 越或 者美 德方 式发 挥作 用 的灵 魂 的活动 。 ” 参 考文献 : [ 1 1法理 ] 学 ,法律 哲 学 与 法律 方 法. 博 登 海默 著 , 邓正 来 译. 中国政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内容摘要: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

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

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囚徒困境博弈理性概述理性(rationality)一词来自古希腊的逻各斯,具有规律、思想的含义。

在柏拉图那里,理性即理念,是客体在主体中所反映的观念。

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

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成为价值、理想、道德、人道的别名,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

于是,理性具有了充分的价值化和伦理化的意味,成为一切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

张雄(1995)认为,哲学中的理性包括作为一种认知能力的认知理性,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自控能力的实践理性和主体对自身行为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能力和评价原则的评价理性。

杨春学(1998)认为,在伦理学上,理性涉及对动机—行为—结果的判断。

动机的伦理判断,涉及目的的合理性和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判断,涉及一致性问题;行为与结果关系的判断,涉及效率问题。

理性是一种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它是人类超出动物所具有的一种认识和思维能力。

学者阿马蒂亚·森(2000)认为,在主流经济学中,定义理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理性视为选择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of choice),即理性偏好。

在主流的经济学教材上,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被定义为理性偏好:完备性。

对于任意两个消费束(consumption bundle)x和y,要么xy,要么yx。

传递性。

对于消费束x、y和z,如果xy且yz,则必有xz。

关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再分析

关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再分析

关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再分析经济学有一条重要的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

同样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肯定有不同的看法。

好多人对这一假设提出了不同的质疑。

比如,有人提出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问什么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这件事情还是一件客观的事实。

另外还有人提出,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在外人看来不理性的问题,例如许多情感问题。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人是理性的,并且这种理性不只是在经济领域适用,而且还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

首先,对于第一种质疑,为什么理性人对一件相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立场以及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所以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反应。

但是对于每个个人来说他们是理性的。

还有一种质疑是,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改变已有的行为呢?这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导致自己认知的改变,基于新的角度,作为理性人必然会寻求改变,这恰恰是对理性人的证明。

同样的,如果他没有接受到别人的行动信息而维持原来的行为,这样也是理性的。

理性人假设基于现有环境下所做出的最优选择。

举例,银行加息人们会调整存款方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会这么做的,有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存款的方法和期限,所以把钱都存为活期的,同时他觉得利息也没多少,因此就个人而言,因为知识问题加上对资本利得的不重视的存款都以活期为方式而浪费好多利息的行为也是理性的。

后来,有人告诉他利息上调了并且它的存款数量可以因为改变一下存款方式而收入一笔客观利息,并且长短期搭配不会影响流动性的,此人听从了别人的劝告,从而获得了一大笔利息收入,这是同样可以说明人是理性的。

但是在他没有得到劝告或建议之前,他会保持原来的方式,同样是基于理性的选择。

也有人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短视行为,短视行为是不是理性行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短视行为是基于现有利益的最大化,同样是理性的。

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多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却不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难道政府的行为不理性吗?不是的,因为经济的发展作为政绩的考核目标,经济发展成为官员升迁的资本,并且政府官员的流动性导致为官一任尽力升迁,对于政府来说片面的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从而顺利升迁反而是理性的。

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

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

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决策时会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理性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假设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并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这一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个体进行决策时会基于对利益的个人评估,权衡利弊并作出最理性的选择。

这一假设在大部分经济学理论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并不总是基于理性和自利,而常常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通过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决策时可能偏离理性。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模型被用来解释人们在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其中之一是认知偏差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存在一些常见的心理偏差,比如过度自信、避免风险、注意力偏好等。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个体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选择。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提出了禀赋效应的概念。

禀赋效应指个体对已拥有物品的价值高估,导致他们不愿以市场价格出售已有物品,或者愿意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同等物品。

这种现象与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理性决策是不一致的。

虽然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但并不意味着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全失效。

事实上,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某些情境下仍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释。

比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个体更有可能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更全面的经济分析。

通过将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行为。

同时,也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对“理性人”假设的思考

对“理性人”假设的思考

对“理性⼈”假设的思考西⽅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的前提假设之⼀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均为试图以最⼩的代价,来换取最⼤利益的⼈。

这就是西⽅经济学理论中所谓的“理性⼈”假设。

这个假设是整个西⽅经济学理论的其中⼀个⼤前提,离开了这个假设条件,西⽅经济学的理论是不成⽴的。

但是仔细考虑之后,现在来看这个假设似乎有两个问题:⼀是,这个假设所谓的“最⼩的代价”和“最⼤的利益”两个概念似乎是⼀种主观上的概念。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最⼩的代价”,什么⼜算是“最⼤的利益”呢?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是,这个假设所谓的“理性⼈”和⼈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本⽂要讨论的两个问题。

另外,在整篇⽂章的讨论中,西⽅经济学的另⼀个前提假设即“完全信息假设”依然是成⽴的。

在开始讨论之前⾸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是“以最⼩的代价换取最⼤的利益”这是理性还是本能?这个问题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是理性。

其实理性和本能之间没有⼀个很明晰的界限,也就是说有很多事情是处在理性和本能之间的调和区域。

但就这个问题的话,答案是很明确的——就是理性。

当⼀个⼈在去考虑什么才是最⼩的代价的时候,他先前就应该知道了什么是损失。

从⼀个⼈的私⼼⾓度来说,既然说是损失,那么这个⼈就知道代价对⾃⼰来说是不好的,所以他才会尽可能的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

同样的道理,当⼀个⼈在考虑什么是最⼤的收益的时候,他先前就应该知道什么是收获。

因为他知道收获是“好东西”,所以他需要想⽅设法使⾃⼰得到最⼤的收获。

本能最⼤的⼀个特点就是“⼀⽣下来就会”或者说是“从娘胎⾥带出来的”。

那么⼀个⼈从⼀⽣下来就知道什么是损失,什么是收获吗?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个问题就是:理性的标志是什么?理性的标志就是逻辑。

理智和理性的区别就在于,理智体现的是⼀种⼈内⼼的控制⼒,⽽理性则体现的是⼈的⼀种思维逻辑。

当⼀个⼈在考虑怎么以最⼩的投⼊换取最⼤的回报的时候,他必须要通盘考虑各种因素,这本⾝就是⼀种逻辑思维的过程。

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理性的

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理性的

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理性的众所周知,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就是“人是自私而理性的”,被概括为自利人假设。

但我们同时也知道,许多人也同意存在利他主义行为。

例如孟子说过,看到人掉井了,你自己会不顾危险地去救ta。

你可能会选择捐款给穷人。

在地震时如果你是教师,绝大部分情况下你会选择优先保护学生而不是自己。

又如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在实验室里通过志愿者的行为等等都似乎证明,在这些情境下,人似乎并不会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么重要,而选择出让自己的利益无偿地让他人得益。

这不是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了吗?但拿地震中范跑跑与老师救人与一例来说,其实,都可以说明人是自私而理性的。

为什么?范跑跑好理解。

老师在危急中救人,怎么也能说ta是自私理性的呢?这里牵涉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其基本内涵就是“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即可以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

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它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因为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

”我们要借用这个理论,试想,在无知之幕中,难道人们只会同意在危急情况中优先只考虑自己安全的行为吗?肯定不是的。

因为人们会有“投资”心理,而投资是要回报,换句话说,是要利益报酬的。

在无知之幕中,每个人都不能担保明天会不会是自己遇险,所以,在无知之幕掀开确定自己的境况前,最为自私理性的决定必然包含这么一个规则:在别人遇险时,其他人应该要去救ta。

只有全体一致同意这个规则,在这个群体里任一个体遇险时,都有“保险”机制——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有人选择救ta,因为救ta的那个人目的就是为了投资:以后自己难担保遇险时也会有人来救ta。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附答案)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附答案)

(四)问答1简述微观经济学两大基本假设的含义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经济人、理性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

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2为什么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获得的收益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首先你要知道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先是递减然后是递增的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产商增加一单位产量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所以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总利润会随之增加当厂商增加的产量到达一定程度时边际成本就开始增加,在增加到等于边际收益之前,增加产量都会是总利润增加,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后,每多生产一单位获得的收益小于成本,多生产多亏损所以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总利润是最大的3说明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含义及经济影响。

支持价格(Support Price)又称为价格下限,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支持价格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为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发展。

限制价格,又称为价格上限,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限制价格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平等,社会的安定,但是限制价格政策也会引起严重的不利后果。

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

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使资源缺乏和严重浪费并存。

引起社会风气败坏,产生黑市交易。

4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说明消费者均衡如何实现。

P74-755一种说法是: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歉收;另一种说法是: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后价格上升。

你如何评价评价:气候不好对农民是否有利,主要看农民的农业收入在气候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变动。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作出决策时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做出选择。

这一假设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基石,对于解释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理性人假设也有其限制和批评,需要我们在理解和运用时保持一定的警惕。

理性人假设首先假定了个体是理性的,即能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受到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等因素的制约。

但是,无论个体能够获取多么准确的信息,在决策过程中都无法避免不完全信息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限制。

其次,理性人假设还假定个体的行为是一致的和稳定的,即个体的偏好和目标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喜好和目标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文化背景等。

个体的行为也会受到时机效应和损失厌恶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理性人假设在解释个体行为时需要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加细致地分析个体的行为。

理性人假设还假定个体能够在不同的选择之间进行比较,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对选择进行排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决策过程往往受到有限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偏见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决策往往是基于经验、直觉和情感进行的,而不是完全基于逻辑和计算。

因此,在解释个体行为时需要考虑认知科学的相关研究,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决策过程。

理性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微观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用于解释个体的消费行为、生产决策和投资行为等。

在宏观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用于解释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的形成和资源配置等。

理性人假设还用于解释市场的竞争机制、博弈论和契约理论等。

因此,理性人假设成为了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框架,对于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理性人假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批评。

首先,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理性人假设忽略了这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

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8页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8页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及发展“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中进行系统论述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论是谁,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2]13-14“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2]25。

上面的两段经典描述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具体论述,通过斯密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结论:第一,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斯密的这一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的配合与协作,但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诱因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的恩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刺激别人的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

第二,利己是人的本性。

斯密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或社会活动时通常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促进社会或他人的公益。

关于人性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有很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探讨,霍布斯、洛克等人也认为人有利己的一面,从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人具有利己心,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

【大局观】经济学家说我们是理性人,我们就是吗?

【大局观】经济学家说我们是理性人,我们就是吗?

我们今天的关键词是理性人,假设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理性人。

假设经济学家认为呢,每个人都是理性人。

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当你相信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选择,才能证明市场经济是完美的。

但是呢,我们并不是理性的,承认这一点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这对我们的认知会有很大的影响核发。

那一向认为所有能够让我们更加谦卑的学问才是好学问。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支持理性人假设的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的遇到了支持行为。

经济学的心理学家叫特沃斯基开完会呢?大伙儿坐在一块聊天,对詹森教授的很会讲笑话。

他先讲了一个关于他太太的笑话。

詹森说,他太太买了一辆昂贵的汽车,就因为担心剐蹭从来都不开,大家哈哈笑。

詹森又讲了自己学生的故事。

在课堂上,他们连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都没办法理解,闹了很多蠢笑话,大家又哈哈大笑。

这特沃斯基啊,趁机就问詹森。

如果您觉得身边的人都无法正确的做出,哪怕是最简单的经济决策,为什么在研究中要假设他们都是完全理性的天才呢?特沃斯基觉得自己将了詹森以军詹森的面部改色不慌不忙的说,特沃斯基你还是没有搞明白,让何帆呢?先把背景给大家介绍一下主流经济学,假设我们都是理性人,如果你是个消费者,就不会乱花一分钱。

广告推销员双十一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

如果你是个生产者,每一分利润你都要赚决策失误,一时冲动错失良机。

对你来说根本不可能发生,你是天才,你是神。

由于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一定会导致所有的资源都得到最优的配置,因此市场经济是完美的行为。

经济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大伙熟知的这个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就是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卡尼曼的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很罕见的。

特沃斯基是卡尼曼的合作者,他去世的早,要不然也能一起获奖。

特沃斯基的聪明那是出了名的学术圈,有个笑话就说你越早。

意识到特沃斯基比你聪明,你就越聪明。

行为经济学的想法和理性人假设背道而驰,他们证明了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行为,并不是理性的。

经济学的两个前提假设

经济学的两个前提假设

经济学的两个前提假设一、经济学的假设:理性人和自利性大家听过“经济学家说人都是理性的吗”?听起来像是笑话,甚至有点不太靠谱对吧?经济学家的确常常这么说,他们认为人类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你想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尽量少花钱、多赚钱,这样生活才能过得好,对吧?这就叫做“理性人”假设,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这样理解起来就像我们吃饭时会挑自己喜欢的菜,买东西时会比较价格,做任何决策时都会想着“我要怎样做才能对我自己最好”——这其实很符合人类的常态。

但是啊,这个假设其实也并不总是那么靠谱。

就像你在餐厅里看到菜单时,明明知道自己吃得多了不健康,可还是忍不住点了油腻的炸鸡,心里想着“今天就放松一下,明天再管住嘴”。

这就是“理性人”假设和现实中的“非理性”之间的差距。

人们也会冲动消费,做出不符合自己长远利益的选择。

可是,经济学家还是习惯性地用这个假设来做分析,因为只有大家都按照理性来做决策,市场才能有规律可循,经济才能稳定嘛!至于“自利性”,你可能觉得这个词有点太官方了,但说白了就是“人都是自私的”。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做选择时,都是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

比如你去超市买东西,明明看到对面架子上有个商品比你手里的便宜,但你还是坚持拿着自己原来选的那一款,因为你觉得它更适合你。

你可能会说“这就是个人偏好”,经济学家说“这就是典型的自利性行为”。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想着怎样能让自己过得更好。

二、理性人和自利性背后的秘密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经济学家到底是不是太高估了人类的“理性”?你看,现在市场上各种广告铺天盖地,你走在街上,手机弹出的推送通知让你分分钟想买东西,按下去就来一波消费冲动。

可是,经济学家又是怎么解释这些呢?其实他们有个底线,就是人类行为虽然看起来很非理性、很冲动,但从大局来看,这种行为仍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市场的运转,甚至维持经济的平衡。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说“人的决策追求的是自身效用的更大大化”。

如何理解这个假设?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看下折现率计算公式首先“理性人假说”是经济学的模型,只是大部分学习的前提条件,很多初中课本和科普书都没有提到。

例如,以曼昆《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中介绍的模型是需求曲线,而不是“效用函数”。

此外,大部分经济科普书籍也是经济学“消费-制造商”领域的结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家对理性人假说法的修正,所以很多人错误地把“理性人假’”当成经济学的公理。

之所以这样介绍经济学的内容,是因为大多数人对经济活动的感性认知是在需求领域的决策,比如买苹果还是香蕉,就好比初中物理学介绍的现象是运动,介绍模型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大多数人对物理感性的认知就是运动。

所以物理学的介绍理论不是抽象的“力”,经济学的介绍也不是从抽象的“效用”的介绍开始的,因为如果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效用函数作为微观教科书的章节来介绍,估计很多人会对经济学失去兴趣。

一个孩子认为匀速直线运动不能描述真实的汽车运动,因为它没有考虑汽车的启动和制动,现实中也没有真空和摩擦力,所以他认为物理学缺乏科学性,所以你认为他应该多读书。

我们知道加速度等概念在高中是可以学习的,真空和无摩擦只是分析受力环境的参照系,只能让人更好的分析哪些外力改变了运动,所以孩子提问的原因是阅读能力差。

其实任何科目模型对细节的忽略以及局限性,都不能证明学科本身是荒谬的,而只能说明该模型存在局限性;不过依据模型局限性,就对某学科进行颠覆性批判,往往更常见的是说明质疑者阅读量的可怜。

其实经济学只有一个公理:“资源有限”。

人是自私的还是理性的,都不会动摇经济学的基石。

引入“利他主义”或“行为(神经)经济学”等概念就足以修正经济学。

就像经典力学模型中不需要考虑光速一样,模型会根据其研究范围简化现实。

有必要从模型的研究对象及其维度入手。

任何学科或理论都须经过验证是正确的,要检验它是否能预测和解释现实,就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测量。

案例 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案例 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案例2: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

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

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

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

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

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2024年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

2024年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

2024年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理性人的假设理性主义在经济学中的根基始于“理性人”的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个体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为目标,同时根据可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展现出逻辑和一致性。

理性人具备完全的信息和完全的理性,能够做出最优的选择。

虽然现实中的个体可能因信息不全、情绪影响或计算能力限制而偏离完全理性,但理性人假设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基准,用以分析经济行为和市场的运作。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性主义经济学的另一基石。

在这样的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个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而非价格制定者。

信息是完全的,不存在市场壁垒,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价格作为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能够有效地引导资源的配置,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完全竞争市场被视为效率市场的典范,尽管现实中的市场往往偏离这一理想状态。

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理性主义经济学中用于评估决策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它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者应关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

通过分析额外一单位资源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决策者可以决定资源的最佳分配,实现利益最大化。

边际分析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包括消费选择、投资决策、生产安排等。

供需平衡理论供需平衡理论是理性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市场价格和数量决定的核心理论。

它指出,在自由市场中,价格作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在某一水平上达到平衡,即供给等于需求。

当市场价格偏离这一均衡水平时,市场力量会推动价格回归均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供需平衡理论为理解市场运作和预测市场变化提供了基础。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理性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下一个最佳选择。

这一概念帮助决策者理解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选择之间的相对价值。

通过比较不同决策的机会成本,决策者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各种选择的潜在收益和损失,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决策制定过程在理性主义经济学中,决策制定过程被视为一个逻辑和系统的过程。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被推翻了吗?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被推翻了吗?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被推翻了吗?1先从一篇安徒生童话讲起。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是一篇妇孺皆知的经典童话,在童话中,老头子带着他家的马去集市上出售,他先是用马换了一头母牛,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又用羊换鹅,用鹅换鸡……最终换了一袋烂苹果。

那么问题来了:老头子的行为是理性的吗?我们会注意到,老头子的每一笔交易都是经过思考和分析的。

当他用马来换牛时,他想的是:“它一定能产出最好的奶!”“这一定很合算。

”当他用牛来换羊时,他想的是:“它可以在我们的沟旁边找到许多草吃。

冬天它可以跟我们一起待在屋子里。

有一头羊可能比有一头牛更实际些吧。

”也许我们和童话里的英国人一样觉得老头子的行为很可笑,但我们很难说老头子的交易是不理性的。

实际上他的每一笔交易都很理性。

——我们不能因为老头子做的生意都是“赔钱的”就认为他不理性,实际上很多科学家甚至经济学家炒股也经常赔钱,他们不理性吗?我们也不能因为老头子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就认为他是不理性的。

毕竟理性一词的含义不是: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保持一致。

2老头子回到家里,他的一连串交易行为没有受到老太婆的指责,反而赢得了一连串的称赞。

以及一个响亮的吻。

老太婆的称赞是盲目的爱、是不理性的吗?也不是,我们会看到她也做出一连串的理性分析,她觉得老头子的每一次交易真是棒棒哒!两个英国人打赌老头子回家后会挨打,结果赌输了,他们付给了老头子一大笔黄金。

他们打赌的行为是不理性的吗?似乎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他们打赌前是基于对人性的判断,是思考过分析过的。

是不是,只有判断正确了才叫理性?是不是,只有投资成功了才叫理性?显然并非如此。

理性指向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3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显得荒诞,那么从童话回到现实,来思考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当我们路过卖唱的歌手,掏出五块钱扔进他的吉他箱时,我们是理性的吗?当我们决定熬夜看韩剧的时候,我们是理性的吗?当我们在“双十一”的时候沦为剁手党,不断的买买买的时候,我们是理性的吗?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假设——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
亚当。

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就提出理性人的假设。

即表明他的著作中的人都假设为是理性人,什么是理性人,说白了就是不感性的人,即没有感情的人,为何斯密要这样说,因为我们看国富论如果掺杂太多的感情去看他,就会发现,全篇都是扯淡,都是无用的理论,所以斯密要一开始提出这个理性人的假设。

时间已过去4个世纪,我们都变成理性人了吗?答案很明了。

为什么近代会有一场又一场的经济危机发生,为什么那些杰出的经济学家解决不了经济危机,让它不发生,或许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60亿人都参加到了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去了,可是我们中有几个人是理性人,或许年千万分之一都不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责怪那些将{国富论}视为圣经的经济学家们解决不了经济危机了,我们没有按他们说的去做,结果出了问题却怨他们说你们的方法不对,那么经济学家就冤了,你们又何尝接收过我们的方法了。

我们因为自己的贪恋,懦弱,冲动,犹豫,,,,,我们的种种感情致使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来到, 08年,97年,想想哪一次不是因为我们的胡乱投资那一次不是我们的胆小,那一次不是我们的人性的罪恶使危机产生,然而危机产生后我们又因为人性的自私,人性的罪恶不去或是解决太迟了,结果危机的破坏进一步扩大。

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那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吗?
试想我们如果都是理性人,那么人可尽其才,地可尽其用,我们的经济还会是现在的水平吗? 而且我们都是理性人后,分配也会
个公平那么,社会将会出现长期的稳定,战争很难发生,那么社会资源不会浪费,人力资源不会流失,整个社会就像台精密的机器一样向前运作,呵呵我们的日子那将是何其富庶啊,那时将是个什么样的场面啊,人人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和谐,,,,,,可以说任
何词语都不能形容那是的好,因为那将是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历史。

那时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盛世啊,维多利亚女王曾这样形容在自己统治下的英国,即维多利亚时代,荣光,荣光,荣光无上的荣光,我觉得这句形容维多利亚时代还太过了一点,但是形容那个未到来的世界将是何其贴切啊,维多利亚再怎么开明只是让其一国,一隅之民过上那样一种富足的生活,而这个从未有过的年代却会让天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从西伯利亚到温彻施特,从青藏高原到马里亚纳海沟,从沙哈拉到皇后岛,从北京到纽约,从的黎波的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之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篇土地任何一篇白云。

可是这能够实现么,没有了感情感性,我们的生活将缺少什么,第一位的或许就是那最让人疯狂的爱情吧!一份真正的爱情可以让理性什么的都见鬼去,如果人类没有了爱情会这样,爱德华曾不要江山要美人,或许这就是人类的答案。

有人说不自由,毋宁死。

那么没有爱情人类宁可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

所以就这一点或许理性人的假设就通过不了。

这也是为何我们的亚当。

斯密要写下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既然不能完全能消灭那么就加以控制吧!或许这就是斯密的想法吧!
其实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都变成了理性人那么,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或许就将消失吧!康德一辈子花的钱我们可以用一只手表现出来,这就是理性的代价,感性会创造更多的消费热点会拉动经济的发展,“浪费对于个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对于国家确实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就是这个道理吧!
那么经济人的假设就完全没有意义吗?不,有,即作为经济的参与者,我们会有几种身份,消费者,服务者,创造者,,,
即,我们是顾客还是商人,当我们是顾客时我们就感性点,当我们是商人时就应该做一个理性人。

这或许就是理性人最好的假设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