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种植,如何有效防治晚疫病、早疫病、黑胫病和疮痂病
马铃薯种植,如何有效防治晚疫病、早疫病、黑胫病和疮痂病马铃薯,又叫土豆、洋山芋、地蛋,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在我国五大主食中排名第三(其他四种依次是小麦、水稻、玉米、高粱)。
不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看,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马铃薯在我种植的范围非常广、面积非常广,很多地方的农民或多或少的都有种植。
但是马铃薯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病虫害的农作物(目前已知的对马铃薯具有危害性的病虫害种类高达300多种),对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也让广大农民种植户十分头疼。
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有关马铃薯病害的那些事儿,重点挑选发病范围广、病情危害重、防治管理难的几种病害重点介绍:比如说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黑胫病、晚疫病、疮痂病、粉痂病、软腐病、环腐病、白绢病、小叶病等。
下面和大家介绍几种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常见、常发生、危害比较重的病害防治管理方法。
一、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管理1、早疫病的发病规律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可反复传染的真菌性病害,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各地的马铃薯种植区都普遍发生,近年发病情况成上升趋势。
马铃薯早疫病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但以马铃薯生长后期居多,主要发生在马铃薯的叶片上,同时对叶柄、茎蔓和地下薯块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早疫病如果发生在马铃薯花期,会造成植株上的叶片提前干枯脱落,全地一片枯黄,直接带来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的后果;如果早疫病发生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则对产量影响不是太大,但也不可不防。
2、早疫病的病害特征马铃薯早疫病从苗期到成株都会发病,发病时一般从下部老叶开始传染蔓延。
叶片受害后,先回出现近圆形、内有明显黑色同心轮纹的黑褐色病斑,病斑与健部分解明显,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变褐、穿孔、干枯,最后直接死亡脱落;在湿度过大的环境下,病斑上会长出黑褐色的霉层。
茎和叶柄受害后,一般发生在分叉处,病斑表现为线条性、凹陷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步发展成扩大化的椭圆或近圆形、有轮纹的灰褐或黑褐色色的大病斑,严重时导致马铃薯的茎叶干枯死亡。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Potato Black Leg马铃薯黑胫病又称黑脚病,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
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均有发生。
黑胫病虽只发生在马铃薯上,但在其他植物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
近年来,南方和西南栽培区有加重趋势,多雨年份可造成严重减产,马铃薯黑胫病不但造成缺苗断垄,而且引起贮藏期的烂窖。
症状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
受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色腐烂。
播种发病的种薯,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发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基部组织变黑腐烂。
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
发病晚和轻的植株,只有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
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向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
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青枯病等。
植株的茎、叶和叶柄还可以通过叶痕、雹害或风害、虫害、农业操作造成的机械伤口被侵染。
侵染可沿着茎或叶柄向上或向下扩展,然后在未受感染的植株上产生典型的黑胫病症状。
在潮湿多雨天气,可很快使整株发病,并导致死亡。
病原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病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 (Van hall) Dye,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类型。
菌体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能运动,格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芽孢,大小1.11~3.28µm×0.58~0.82µm。
在肉汁胨培养基上形成乳白色至灰白色菌落。
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凸起,质地黏稠,为兼性厌气菌,可使葡萄糖厌气产酸。
此菌与其他软腐菌的主要鉴别特性为,可使麦芽糖和α-甲基葡萄糖苷产酸,使蔗糖产生还原物质,对红霉素不敏感,在36℃以上不生长。
发病规律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是带菌种薯。
病菌在块茎或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上越冬。
马铃薯黑胫病传播途径是什么怎么防治
马铃薯黑胫病传播途径是什么怎么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感染茎和薯块,在苗期的每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病,而且感染病菌的幼苗居多。
下面一起学习和了解下马铃薯黑胫病传播途径是什么?怎么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感染茎和薯块,在苗期的每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病,而且感染病菌的幼苗居多。
下面一起学习和了解下马铃薯黑胫病传播途径是什么?怎么防治?马铃薯黑胫病传播途径是什么?马铃薯黑胫病是对马铃薯危害较大,黑胫病又称黑脚病,可侵染马铃薯的茎和径块。
黑胫病发病时期较长,从种薯发芽到后期皆有发病的可能,其中幼苗期发病最多。
(1)带有病菌的种薯,切块以后,在径块之间传播,侵染健康的径块。
直接导致径块腐烂或不出芽。
(2)发病的植株,病菌会通过灌溉,雨水和昆虫进行传播,侵染健康植株。
(3)收获的种薯,在储藏过程中,病菌会通过伤口或皮孔浸染健康薯块。
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症状马铃薯黑胫病主要的危害对象为茎薯块,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病。
种薯染病之后,腐烂粘成团,无法发芽,就算发芽了也会逐渐死亡,不能正常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在植株长到16厘米左右开始发病,无法长高,叶片卷曲且黄化,胫部颜色黑。
种薯染病首先开始在脐部,然后呈放射状开始向四周蔓延。
将病部横切能够减少维管束颜色黑褐,高湿时还会伴随着恶臭的气味。
马铃薯黑胫病怎么防治?(1)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可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2)选用无病种薯,杜绝病菌的传播源头。
(3)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加快木栓化,减少传播。
(4)加强田间管理,遇到发病植株,及时清理。
(5)播种、耕地、除草、收获过程中,避免损伤薯块。
(6)注意农具的清洁,必要时用漂白粉或者福尔马林进行消毒。
(7)药剂防治,可用溴硝丙二醇溶液或者春雷素溶液浸种后播种。
综上就是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要点介绍,想要防治好病虫害,提前学习好预防知识,了解清楚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非常重要。
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
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会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及质量的保证。
现在火爆小编带大家看一下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
一、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
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
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
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二、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1)马铃薯幼薯染病,节间短缩,叶片黄化,上卷,茎基以下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故称为马铃薯黑胫病。
(2)感病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细弱,甚至死亡。
(3)马铃薯薯块染病,湿度大时,薯块变黑褐色,腐烂发臭。
(4)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晴天更为明显,叶片凋萎下垂,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但不卷叶。
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变为褐色,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
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
(5)后期植株矮化变黄,叶片向上反转,茎基棕色或棕黑色,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
(6)种薯染马铃薯黑胫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三、防治措施(1)遗择无病块茎作种在收获后,种薯入库、出库切块时,都要注意严格淘汰病薯,选用抗病、无病种薯,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
(2)田间拔出病株从幼苗出土以后,注意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以免再传染。
(3)种薯消霉用福尔马林溶液(40%福尔马林l份,加水200份)浸泡种薯3一5分钟,拿出堆起闷蒸2小时(加上薄膜等物),以后将堆薯摊开,在阴凉处晾干。
切块时也要注意切刀消毒。
(4)实行轮作每隔3—4年轮栽一次,可以避免病菌感染。
马铃薯黑胫病怎么防治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技巧
总结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黑胫病的重要 手段。
VS
详细描述
通过筛选和培育具有抗黑胫病特性的马铃 薯品种,可以显著降低黑胫病的发病率和 损失。在抗病品种的培育过程中,需要经 过严格的试验和筛选,以确保品种的适应 性和稳定性。
案例二:科学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
总结词
科学使用农药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黑胫病 的传播和蔓延。
未来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抗病品种的选育
加强马铃薯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 力。
高效药剂的研发
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提高病害防治效果 。
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
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植物 提取物等生物制剂,有效控制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
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
将农业、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综合 防治体系,实现马铃薯黑胫病的可持续治理。
03
防治技巧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选择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对黑胫病有 抗性的品种。
了解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是选择种植品种的关键,可以通过咨询育种专家或查阅专业文献来获取相关信 息。
种薯处理
种薯选择
选用健康种薯,避免使用带菌种薯,是预防马铃薯黑胫病的 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化学农药是防治马铃薯黑胫病的常用手段 之一。在防治过程中,需要选择高效、低 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遵守使用方法 和使用量,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 面影响。
案例三: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总结词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高效的优点,是未来防 治马铃薯黑胫病的重要方向。
详细描述
生物防治是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 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马 铃薯黑胫病的发病率和损失。生物防治具有 环保、高效、持效期长等优点,是未来防治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马铃薯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病害,其中就包括黑胫病。
黑胫病是由黑胫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会导致马铃薯茎部和地下茎部发病,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对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黑胫病的发生原因黑胫病主要是由病原菌侵入引起的,这些病原菌可能来源于土壤、种薯、残体等多种途径。
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病原菌通过伤口或气孔进入植株,破坏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导致黑胫病的发生。
二、黑胫病的症状特征1. 叶片发病:病叶上常见阴沉、深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变成湿软腐烂坏死,从斑点中央可挤出深褐色糊状的黏液。
2. 茎部发病:茎部患病处出现水浸状褐黑斑点,继而扩展为成圆形或椭圆形腐烂斑,面积逐渐扩大,表皮变薄,形成大片腐烂,从而导致茎腐烂变形。
3. 地下茎部发病:患病的地下茎部出现黄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最终茎部腐烂,内部呈黄褐色腐烂状态。
三、黑胫病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优质种薯进行种植,能够有效降低黑胫病的发病率。
2.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避免因缺肥而导致病害发生。
3. 移栽密度管理:合理控制移栽密度,避免植株过于密集,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黑胫病的预防。
4. 合理间作:适度间作其他作物,避免连作马铃薯,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繁殖,降低病害的发生。
5.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6. 防除虫害和除草:有效控制害虫和杂草的侵害,避免因为虫害和杂草的侵害而导致植株受伤,引发黑胫病的发生。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引起的,为了防止黑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移栽密度管理、合理间作、土壤消毒以及防除虫害和除草等措施。
黑龙江省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
黑龙江省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黑胫病在马铃薯各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植株发病率轻者2%~5%,严重可达40%~50%,在田间常造成缺苗断条和种薯腐烂。
近几年该病在我省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使马铃薯的品质、产量和商品薯率大幅度降低。
为了有效地预防该病,必须做到准确识别其症状、清楚发病规律、熟练掌握综合防治技术。
1症状识别1.1发病症状黑胫病在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杆及块茎。
(1)地上部受侵染时的症状当植株高15~18cm时易被侵染,同时出现叶片褪绿黄花并上卷,植株节间缩短,生长势减弱。
病株易从土中拔出,茎部变黑且常自动开裂并分泌有臭味的黏液,茎基部往往带有母薯腐烂物,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枯死。
当发病时,茎横切面处可见褐色的维管束。
当病害发展较慢时,植株逐渐枯萎,结薯部位上移,易形成气生块茎。
(2)地下部被侵染时的症状:A种薯被侵染时,不发芽或刚发芽就逐渐烂在土壤中而不能出苗,造成缺苗断条;B、块茎被侵染时,是从脐部开始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发病部位呈黑褐色或黑色,横切检查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病害严重时薯块中间烂成空腔。
1.2病因该病是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黑胫病欧氏杆菌变种菌侵染所致。
此菌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型细菌,不耐阳光和干燥,在阳光下暴晒2h大部分即死。
1.3发病条件①窖藏期间,窖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烂薯;②种薯切块时切刀不消毒,切块后又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使发病率增高;⑧土壤粘重而排水又不良的地块,由于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木栓层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同时又因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发病严重。
2侵染途径马铃薯黑胫病主要由病组织带菌并通过伤口等侵染传播。
传播途径有二个:一是病组织直接残留在田间。
有些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在田间用肉眼不易观察到,但也导致侵染和减产,主要是病菌在病组织腐烂之前仍存活其中。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危害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黑胫病的定义和对马铃薯的危害,随后详细分析了病原介绍、病症表现、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和防治措施。
在阐述了这些内容后,文章结论部分提出了加强病害防治意识、科学栽培管理马铃薯和有效预防黑胫病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保护马铃薯的生长和发展,提高产量和质量。
加强科学管理和防治意识,将有助于有效预防和控制黑胫病的发生,保障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关键词】马铃薯黑胫病,病原介绍,病症表现,发生原因,防治方法,防治措施,危害,意识,科学栽培,管理,预防,结论。
1. 引言1.1 什么是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由真菌类病原体引起的马铃薯病害,主要发生在马铃薯的地下茎和根部。
当马铃薯受到黑胫病的侵害时,地下茎和根部会出现黑斑、腐烂,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黑胫病在潮湿、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因此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防范黑胫病的发生。
黑胫病的危害不仅仅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导致土壤持续感染,给后续种植造成影响。
及时了解黑胫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对于保护马铃薯生长十分重要。
1.2 黑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黑胫病是一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其对马铃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产量和质量。
一旦马铃薯患上黑胫病,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减少养分吸收,降低产量。
病害还会使得马铃薯品质下降,易受其他病虫害侵袭,影响食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黑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不容忽视,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生产和销售,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黑胫病,农民需要加强对该病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确保马铃薯生长健康,提高产量和品质。
2. 正文2.1 病原介绍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它属于真菌,主要通过土壤和种子传播。
镰刀菌在湿热条件下生长迅速,喜欢高温高湿环境。
马铃薯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马铃薯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临洮县位于甘肃中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19.20mm ,年平均气温7℃,昼夜温差大,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种植马铃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形成了以洮河沿岸为主的地膜马铃薯种植,以东北部干旱山区露地种植为主的区域特色,种植面积达3.80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3%。
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及栽培制度的变化,加之连年重茬,病害日趋加重,严重地影响了临洮县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1主要病害1.1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临洮县危害马铃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生面积达2.60万hm2,占种植面积的68%。
马铃薯晚疫病由一种真菌寄生引起。
马铃薯的叶片、茎和块茎均可受害,一般在开花前后出现症状,植株地上部受害后首先从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以后变成黑褐色,病健结合处常有浅绿色晕圈,田间湿度大时晕圈边出现一圈白色霉状物,尤以叶片背面特别明显。
块茎上发病时产生黑褐色深陷斑,切开患处,可见病组织变为锈褐色,腐烂后呈烂梨渣子状。
贮藏时从外向内腐烂,在腐烂的块茎上生有白色霉毛。
在临洮县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进入盛发期。
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水分和温度是其侵入的决定性因素,尤以雨水最为重要,带病的块茎是越冬病菌的主要来源,借气流和雨水进行传播。
1.2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也称夏疫病,也是临洮县马铃薯常发病害之一,也是由真菌危害所致。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块茎,最初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同心轮纹,近于圆形,发病严重的叶子病斑连成一片,叶子干枯,其上产生绒毛状黑霉。
多在早熟品种的植株上发病,一般在植株叶片上首先发病枯萎,逐渐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略下凹,边缘清晰,病斑在皮下深达0.50cm左右,为褐色干腐状。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块茎上越冬,在田间主要通过风雨传播。
马铃薯黑胫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马铃薯黑胫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1. 嘿,你知道怎么通过症状来检疫鉴定马铃薯黑胫病菌吗?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发烧咳嗽,你就会想到他是不是生病了呀。
当马铃薯植株出现茎基部变黑、腐烂,这可就是一个重要信号呢!这时候就要警惕是不是黑胫病菌在捣乱啦。
2. 观察病原菌形态也是个好办法哟!你想想看,不同的小虫子长得都不一样,这病菌也有它独特的模样呢。
在显微镜下仔细瞧瞧,要是发现那种有特定形状的家伙,说不定就是马铃薯黑胫病菌哦!
3. 还有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咋样?这就像侦探通过 DNA 来破案一样酷呢!对病菌的基因进行分析,精准找到它是不是那个坏家伙。
4. 咱还可以做个致病性测定呀!把怀疑对象接种到健康的马铃薯上,然后看看会不会出现同样的病害症状,这不就像给它来了个测试嘛。
5. 可以通过培养特性来判断呢!不同的病菌在培养皿里长的样子可不一样,就像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样子。
要是长出来的符合马铃薯黑胫病菌的特征,那可就八九不离十啦。
6. 血清学检测也值得一试呀!就好像识别特定的标记一样,能快速锁定目标呢。
一旦检测到相应的反应,嘿嘿,可能就找到黑胫病菌啦。
7. 别忽略了田间调查呀!到马铃薯田里仔细走走看看,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赶紧研究研究。
这就如同警察在巡逻,找线索一样重要呢!
总之,这些方法都很重要,结合起来使用,就能更准确地检疫鉴定出马铃薯黑胫病菌啦!。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
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
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传播途径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
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
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
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形态特征
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能发酵葡萄糖产出气体,菌落微凸乳白色,边缘齐整圆形,半透明反光,质粘稠。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适宜温度10~38℃,最适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
(3)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
(4)适时早播,促使早出苗。
(5)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减少菌源。
(6)药剂防治:
① 噻霉酮滴灌150g/亩;② 噻霉酮叶面喷雾80g/亩,连用两次。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于真菌侵染而引起的。
当黑胫病侵袭马铃薯的时候,会给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及时了解黑胫病的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马铃薯的生长和增加产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黑胫病的发生原因1.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黑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黑胫病的真菌生长得更为迅速,这就增加了黑胫病对马铃薯的侵害机会。
1.2、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黑胫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肥沃,氮磷钾含量过高,会使得马铃薯生长过旺,易受到黑胫病的侵袭。
1.3、种植密度马铃薯的种植密度过大,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就容易滋生黑胫病的发生。
1.4、病原菌侵染黑胫病主要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因此种子的带病率、生产地带病率等也会影响到黑胫病的发生。
二、黑胫病的防治方法2.1、合理施肥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需要根据土壤条件进行合理施肥,避免过于肥沃的土壤条件。
合理施肥可以减缓马铃薯的生长速度,减少黑胫病的发生机会。
2.2、适当间苗在种植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间苗,提高通风透光条件,减少黑胫病的发生。
2.3、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应选择抗病品种,降低黑胫病发生的机率。
2.4、定期喷洒杀菌剂在马铃薯生长的过程中,定期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黑胫病的发生,保护马铃薯的生长。
2.5、保持清洁田间在田间管理的时候,保持田间的清洁,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减少黑胫病的传播。
2.6、实施轮作实施轮作可以减少黑胫病的发生机会,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2.7、改良土壤改良土壤可以减缓黑胫病的传播速度,选择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土壤条件。
2.8、预防干旱条件黑胫病在潮湿高温的条件下更为容易发生,因此预防干旱条件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三、总结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种植管理中,要做好相关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适当间苗、选择抗病品种、定期喷洒杀菌剂、保持田间清洁、实施轮作、改良土壤和预防干旱条件,都是有效地防治黑胫病的方法。
马铃薯黑胫病有什么药推荐
马铃薯黑胫病是减产杀手,一旦生病,马铃薯几乎必定将造成植株腐烂死亡,很难挽救,如发病率超过10%,当年的产量及收益可以预见的不会太高,所以马铃薯黑胫病重在前期的预防。
l 致病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属细菌;l 危害部位:茎或者薯块;l 发病条件: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
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
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
l 危害症状:马铃薯黑胫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
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病株极易拔出。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传播途径:种传、土传病害;水传、农事操作传播;随伤口侵入。
药剂防治:喷雾可选用德国进口品萃病害专用疫苗套餐,二次稀释后兑水120斤~150斤叶面喷施。
采用“335”方法进行治疗新型配方见效快,效果好,没有抗药性。
植物内源外源双重治疗效果加倍。
产品功效:1: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灭病菌对病害有效!抑制病菌孢子新陈代谢,控制细胞再次分裂和分化,同时螯合离子被萌发的病源菌孢子吸收,直接在病源菌内部杀死孢子细胞。
2:施用后迅速破坏病菌蛋白酶而使病菌死亡,能并对植物表面形成一层严密的保护药膜,与植物亲和力较强,耐雨水冲刷;药膜缓慢释放杀菌的因子,有效抑制病菌的萌发和侵人,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常规药剂可选: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用于拌种;加瑞农、铜大师用于土壤处理。
马铃薯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技巧
Z i x u n t a i近几年,由于商丘地区马铃薯病害发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商丘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下面笔者就商丘地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谈。
一、马铃薯黑胫病此病发生时表现为由腐烂的种薯向上延伸至茎秆,茎秆形成黑色黏性病斑,叶片由于受病菌侵害而变黄、卷曲,植株因发育不良而矮小,下部叶片萎蔫,茎基部变黑、腐烂,直至枯萎死亡。
综合防治技巧:1、农业防治(1)要种植在高岗地块,如遇低洼地要注意排水通畅。
建立合理轮作制度,选用无病、抗病品种。
可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20分钟,或用敌克松500克或病克净400倍液拌种,提高种薯的抗病能力。
(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源,锄草及中耕时不要伤及根部,减少根系受伤而感病,如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销毁,以防病菌传染。
2、药剂防治对发病的地块要增施磷、钾等肥料,叶面喷施0.1%硫酸铜溶液,开花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80~100克/亩预防,以增强植株抗病性。
二、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在块茎表面上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大斑块,触摸薯块时质感粗糙。
由于病菌侵害薯块,使得受害薯块品质下降,不耐贮藏,且由于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给农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综合防治技巧:1、农业防治(1)冬季深翻土壤,破坏病菌滋生的环境也是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重要措施。
用深耕犁将土壤深翻,耕地深度达到35~40cm为最佳,深翻后将土壤裸露一冬进行冻晒,可将土壤中的病菌杀灭。
(2)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应选用无病种薯,注意不要从病区调种。
播前需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15分钟。
在施肥上尽量施用有机肥或绿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但不可用未经腐熟的人畜粪,以防病菌感染。
2、药剂防治在播种前,可用奥力克青枯立克150倍液稀释,对种薯进行喷雾。
播种时,需对土壤消毒,可喷施定植沟;当马铃薯长至5~6片叶时,使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加沃丰素600倍喷雾一次,对上年发病严重地块,稀释浓度提高至300倍。
马铃薯黑胫病是什么?如何防治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是什么?如何防治马铃薯黑胫病
苗期的马铃薯,正是黑胫病病症显现的盛期,对于农户而言,这一病害一旦出现,防治难、危害重,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而且还会引起贮藏期的烂窖。
那么,马铃薯黑胫病是什么?如何防治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
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
如果是在幼苗长到16公分的时候,就会停止生长,植株会变得矮小,叶子会慢慢的卷曲,变成绿色,而根部则会慢慢的变成黑色。
此时若用小刀横切,不会发现三根主要的维管束都变为棕色。
另外,植株还会散发出一股怪味。
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
①在收获季节,认真地选择好的马铃薯,并把生病的马铃薯剔除。
②选择好的无病种薯,放在阴凉处,2-3天后入窖。
③在马铃薯出库的第二年,在马铃薯出库时,再次调除一批病种。
④在出库后,可以用催芽剂来清理轻度的病害。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症状马铃薯黑胫病是侵染维管束组织的细菌性病害,可侵染马铃薯的茎和块茎。
从种薯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以苗期最盛。
病株多数失水下垂,叶色不变,整株萎蔫,黑胫部分多数软化、腐烂。
病部颜色呈黄褐色、浅褐色或黑褐色、淡绿色等。
茎内维管束及地下茎维管束变色基本上成环状茎基部与母薯连接处首先变黑,后向地面附近发展,形成黑胫。
湿度大时,黑胫可升至地面上3.3~6.6厘米处,有的表面有菌脓。
成株期黑胫多呈现黑褐色至墨黑色,地下茎髓部往往变空。
病原细菌可沿匍匐茎向新结薯方向发,黑胫症状也随之向新薯发展,使脐部变成黑褐色。
重病薯块,表皮变暗,无光泽。
感病较轻的薯块与健薯无明显区别。
病原马铃薯黑胫病菌属欧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田间病株可以通过昆虫和流水传播,从伤口再侵染健株。
黑胫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
贮藏期和窖内通气不良,温度高、湿度大,病菌通过伤口、皮孔传染快,容易造成烂窖。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从各地一部分较抗病或耐病的品种中选育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单株选优,芽栽或整薯播种。
3.催芽晒种,淘汰病薯可采用土沟薄膜催芽晒种,具体做法是:在播前25天左右,挖深0.5米,宽1.0~1.3米,长度根据种薯数量而定的土沟。
沟底铺草厚10.0~13.3厘米,上堆种薯3~4层,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在17~25℃下催芽7天左右,当幼芽催出火柴头大小时,白天揭膜晒种,夜间盖草帘防冻,可切脐部检查,将病薯彻底淘汰。
4.草木灰拌种可促进伤口木栓化,拌后立即播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别名:黑脚病可侵染马铃薯的茎和块茎。
从种薯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以苗期最盛。
虽然它同马铃薯环腐病、番茄青枯病、瓜类细菌性枯萎病都属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表现出来的症状是都是萎蔫状,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先来看看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症状:植株茎基部呈黑色腐烂。
病害发展由块茎开始,传至茎基部,继而发展到茎上部。
匍匐茎和茎部除表皮变色外,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
植株矮化、僵直、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曲。
发病后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整个植株萎蔫,甚至倒伏、死亡。
在潮湿多雨天气,病害发展很快,并伴有恶臭味。
它是怎么传播的呢?
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病薯上越冬,主要靠病薯传播,也可通过土壤、雨水和昆虫传播。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
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
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高温高湿条件适合马铃薯黑胫病病菌的繁殖,易于发病,马铃薯上病的大环境改变不了,只能从自身的抗性和人为操作两个方面进行防控。
马铃薯木栓化组织的形成早晚,与抗病性直接相关。
利用套餐配方:青枯立克10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沃丰素600倍连续喷雾2-3次,也可同时灌根。
中草药制剂中含有的绿
原酸、生物碱等成分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杀灭接触的或者潜藏的病原菌,产品中含有的氨基酸、多糖类、黄酮类、木质素、微量元素等物质,能够直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提高抵抗力。
其中的脂肪酸类、钙、锌等营养元素,能够优化细胞结构,减小皮孔,增厚马铃薯表皮组织及木栓化程度,提高抗逆性。
关键是产品中还含有修复伤口的成分,能够及时修复多种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口,恢复维管束功能,降低菌原侵染的几率,对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管理上要做到,种薯切割刀具消毒,排水防涝,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深翻土壤,科学施肥。
对土壤进行深翻是消除土壤板结、增加活土层的重要措施。
在深翻的同时,大量施入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地力旺,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理化性能,释放土壤中已经固化的多种营养元素,还能促进根系的吸收功能,使作物健壮。
同时要注意增加中微量元素的使用,比如钙直接影响根尖分生组织的生长,锌决定根尖的生长速度,磷能促进根系细胞的分裂和伸展,做到配方均衡施肥。
做好田间巡查工作,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病株附近撒少许熟石灰,减少病菌的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黑胫病发生时,根部有异味容易引来蚂蚁等地下害虫的啃食,造成伤口扩大,前期温度低时并不会带来很严重的伤害,当马铃薯进入膨大期时,气温升高,全田给水时极易引发马铃薯细性软腐病,造成毁灭性灾害,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