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中央银行笔记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efa854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c.png)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银行的T账户如下:第一国民银行资产负债库存现金支票存款准备金非交易性存款证券借款贷款银行资本其他资产金融创新与银行业的发展(或者说什么是,为什么要):银行业的发展,首先应该了解改变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创新过程。
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一样,都是通过销售产品来获取利润的。
同样,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也会开发新的产品来满足自身和客户的需求。
换句话说,创新的动力来自对财富的欲望,这对经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对创新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到下列简单的结论:金融环境的变化会推动金融机构进行具有盈利性的创新。
对金融创新产生原因的分析说明金融创新的基本类型有三种:1、适应需求变化的创新:利率的波动性(可变利率抵押贷款、金融衍生工具)2、适应供给变化的创新:信息技术(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电子银行业务、垃圾债券)3、规避管制的创新:法定准备金、对存款利息支付的限制(规避存款利率上限、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账户)货币部分重点看书的P335、P357、P380、P411联邦储备体系的正式结构:实体: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咨询委员会以及大约4800家成员商业银行。
见图列示了这些实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和美联储三大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间的关系。
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职责如下:1、支票清算;2、货币发行;3、回收流通中破损的货币;4、管理和发放本区商业银行的贴现贷款;5、评估提出的合并案与银行扩展业务的申请;6、充当工商界和联邦储备体系之间的媒介;7、检查银行持股公司和州注册的成员银行;8、搜集地方商业状况数据;9、组织本行的职业经济学家从事关于货币政策操作的课题研究。
货币供给过程的四位参与者:1、中央银行。
监督银行体系的政府机构,它负责实施货币政策,在美国提的是联邦储备体系。
2、银行(存款机构)。
从个人和机构手中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及信用社。
货币金融学笔记-货币政策
![货币金融学笔记-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71ecb3ca240c844769eaeea6.png)
一、中央银行性质和职能(一)管理金融业务的国家机构1、代表国家管理金融事业2、代表国家制定和贯彻货币政策3、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4、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调控(二)特殊的金融机构1、国家实行宏观金融和经济调控的主体2、不以营利为目的3、不经营商业银行和普通金融机构的普通金融业务(三)中央银行职能1、发行的银行1)国家赋予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特权,垄断或独占该国法定货币2、银行的银行1)集中存款准备金——调节信用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2)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再贴现、再贷款3)组织、参与及管理全国的清算3、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2)代理政府金融事务3)为政府融资4)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5)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管理法规二、中央银行主要业务(一)负债业务1、货币发行——最重要2、存款业务1)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2)财政部存款3)外国存款4)其他存款3、其他负债业务1)中央银行债券2)对外负债(二)资产业务1、再贴现1)调节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干预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2、再贷款1)对商业银行放款2)对财政部放款3、证券买卖1)公开市场业务进行,买卖政府公债、国库券等流动性高的有价证券2)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准备金、贴现政策过大的影响4、保管黄金、外汇储备1)按纸币发行额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保持本国币值稳定2)黄金、外汇储备用于清偿外债(三)其他业务1、资金清算1)组织商业银行集中票据交换2)组织商业银行清算票据交换的差额2、代理国库三、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一)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手段调节货币供给量(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的总称2、基本特征1)宏观经济政策2)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3)间接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整“经纪人”的自觉经济行为4)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因为目标都是长期的呀(二)最终目标1、物价稳定1)货币行使职能的前提条件是币值稳定,否则无法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尺度和公平交易、支付手段2)含义:物价水平的变动在较小范围内,并非绝对不变2、充分就业1)将失业率降到社会能够接受的水平2)高失业往往与资源闲置、经济萧条和政权不稳并存3、经济增长1)经济在较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中,不大起大落,不出现衰退4、国际收支平衡1)以黄金、外汇储备的水平及变动来说明平衡状况2)顺差、逆差——数额太大,持续时间太长,都是不利的(三)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长远统一、短期矛盾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稳定1)参照菲利普斯曲线2)解释1:工资提高,就业率上升,企业成本转嫁到价格,物价上涨3)解释2:经济增长,就业上升,物价上涨2、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1)经济增长快,收入水平增加,进口需求增加,贸易逆差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政府减少货币供给,抑制需求,同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1)国外通货膨胀,坚持国内物价稳定,意味着国内物价低,本国商品大量输出,大量贸易顺差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1)经济增长加快,物价趋于上升(四)中间目标1、重要性1)为当局提供反映经济短期变化和金融趋势的量化参照系数2)弥补最终目标在空间上的复杂性与时间上的迟滞性3)充当阶段性的调整目标2、选择标准1)与终极目标高度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4)抗干扰性3、近期操作目标1)存款准备金2)基础货币4、远期中介目标1)利率A.可控性强,可侧性较强B.同时身为经济内生变量与政策中介目标,两者效果易混淆2)货币供应量A.可测性强(反映在银行体系),可控性强B.货币政策的时滞性、非绝对控制力(公众、商业银行也能影响)3)通货膨胀率A.便于公众理解、透明度高B.约束中央银行实行过度扩张政策C.不易控制D.货币政策对其影响有时滞性E.其对经济影响不明确4)汇率A.四、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影响A.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能够用于放宽投资的货币量,改变货币乘数→改变存款货币创造能力B.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经营活动→影响信用规模和结构C.影响公众心理预期2)优劣A.绝对控制力、效果明显、收效迅速B.缺乏灵活性,影响太过强烈2、再贴现率1)成本效应A.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继续贷款,但提高对工商企业贷款利率B.市场利率由此上升,投资需求下降,贷款需求受到抑制,信贷规模缩小2)告示效应A.人们预期信用紧缩、利率要提高,则减少借款3)优劣:B.波动市场利率,造成市场紊乱3、公开市场业务1)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2)买卖政府公债、国库券等流动性高的有价证券,一般和商业银行进行3)防御:稳定准备金、贴现政策过大的影响4)进攻: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信贷规模5)优劣:A.无预期效应(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差别利率政策1)行业不同贷款利率2、证券保证金比率1)购买证券时必须支付现金的比率3、消费信用控制1)规定分期付款消费的第一次付现比率2)规定消费信贷最长期限3)规定消费信贷购买的消费品种类4、预缴进口保证金1)进口商品要缴保证金,增加进口商资金占用5、不动产信用控制2)房贷最高限额、期限、首付金额(三)直接信用管制1、信用额度分配,直接限制信贷规模2、规定利率最高限3、规定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与存款负债比率)4、直接干预信贷活动、贷款范围(Eg. 不得对活期支付利息)(四)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利用威严劝告2、金融宣传——就是打广告宣传的意思五、货币政策机制(一)概念:1、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变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二)传统型利率传导机制——凯恩斯又来咯1、假定:1)除货币以外资产可以相互完全代替2)金融市场参与者信息对等2、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社会货币存量(下降),借此使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三)资产价格渠道传导1、货币供给量增加,短期名义利率下降,由于价格黏性,短期实际利率下降,本国货币需求也下降???,货币贬值,净出口上升,总产量上升(四)信用渠道传导1、六、货币政策效应(一)影响其效应的主要因素1、货币政策的时滞1)内部时滞:政策制定到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2)外部时滞: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2、微观主体预期1)公众会根据预测,使政策无效,但实际中公众的对策也有发挥的过程,货币政策仍能奏效一段时间,尽管最后会打折扣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七、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一)相机抉择:经济好,用紧缩型;经济不好,用扩张型(二)单一规则(货币主义)1、原因:政策干预的时滞性导致周期波动加剧。
大学专业课-中央银行(笔记整理)
![大学专业课-中央银行(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16d0ee172ded630b1cb6d2.png)
一,理论题1.英格兰银行:成立晚于瑞典银行,但最早具有中央银行基本性质和特征。
《比尔条例》2.美国中央银行:1941年,联邦储备体系正式建立,标志着美国中央银行制度的正式形成。
3.初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1)有商业银行逐步演变而成2)银行资本来源于私人股份或私人与政府合股3)逐步垄断货币发行权4)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职能奠定了成为“银行的银行”的基础5)调控经济的职能逐渐形成4.中央银行国有化的原因:1)以社会利益为目标,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构应采取中立地位2)不应以营利为目标3)信用货币发行产生的利益应为国家所有5.欧洲央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不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管理,不接受任何政府的监督,唯一有权在欧元区发行欧元的机构。
6.欧洲央行的主要目标:保持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欧洲央行体系应支持在共同体内实行一般货币政策7.中国央行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阶段:清政府晚期,户部银行。
2)民国政府时期的发展:经理国库,发行货币,行驶中央银行的职能。
3)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一身二任,既是商业银行又是中央银行4)1978—1983:工作重心转移,业务逐渐分离,央行依然身兼两职5)1983:中央银行制度逐渐完善8.中央银行的职能:1)基本职能:①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意义:已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本保证。
是稳定币值的基本条件是央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垄断货币发行的基本职能:保持货币供应与需求基本保持一致,为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掌握货币翻新准备,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②银行的银行1.负责保管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2.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3.是金融机构票据交换与清算中心③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2.保管国家黄金外汇储备9.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1.单一型1)一元制中央银行体制:绝大多数国家,英法,日本,意大利,韩国,墨西哥,瑞典,芬兰,河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学姐重点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学姐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c0daec633d4b14e8524689c.png)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学姐重点笔记第四篇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操作第十三章中央银行的结构与联邦储备体系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第一个,然后是前三个,都是人民生活相关)1物价稳定(通货膨胀会抑制经济增长,恶心通货膨胀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名义锚是锁定物价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的名义变量,前提是这个变量和物价水平有着稳定并且可靠的联系。
使用名义锚,解决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主要是指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发生了冲突。
比如新年制定了减肥计划,可是第二天却无法自抑开始吃冰淇淋。
使得计划不能在长期保持一致)2高就业(由于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以应该追求自然失业率)3经济增长4金融市场稳定5利率稳定6外汇市场稳定物价稳定是否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在长期内和其他目标是一种的,比如在长期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就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但是在短期,比如经济扩张,失业下降,经济过热,通货上涨,为了稳定物价,银行会提高利率,但这样就会减少就业和加剧利率不稳定性。
如何破?阶梯目标和双重目标联邦储备体系的起源由于对中央集权的恐惧,导致了国民第一银行和国民第二银行的实践失败,由于缺少最后贷款人,导致银行业恐慌频发。
最终,美联储诞生。
中央银行三大法宝美联储是独立的吗?1工具独立性和目标独立性1收到立法和国会压力2委员会成员任期2总统压力3独立的收入来源中央银行的行为:官僚行为理论,增强权利和声望的愿望,包括捍卫自主权和避免利益冲突美联储应该保证独立性吗支持,受迫于政治压力会有通货膨胀压力,政治周期理论,政治家缺乏解决复杂经济事务的能力反对,精英政治不民主,财政政策,未能履行好职责,不能摆脱政治压力,第十四章多倍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资产负债政府证券流通中的现金贴现贷款准备金美联储的负债是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联储的货币负债总额(流通中的现金与准备金之和)与美国财政部的货币负债(流通中的财政货币,主要是铸币)被称为基础货币(又叫高能货币)负债或资产的科目的变动都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然后通过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发生联系基础货币分为两种,非借入基础货币和借入准备金但美联储通过资产的运作(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率),对基础货币实施控制公开市场购买对准备金的影响取决于债券出售方将销售所得现金以现金还是存款形式持有,但是无论哪种,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相同的。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c133b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d.png)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货币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学科,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
首先,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货币金融学的基础。
货币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见的纸币和硬币,它更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五大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是最基本的职能,它让我们能够用货币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而流通手段则使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金融市场是货币金融学中的重要内容。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如国库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其特点是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小。
资本市场则是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它的交易期限长、风险较大,但收益也相对较高。
金融市场的存在为资金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搭建了桥梁,促进了资金的有效配置。
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商业银行是最常见的金融机构之一,它们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实现资金的融通。
此外,还有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这些金融机构在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工具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包括 M0、M1 和 M2 等不同层次。
M0 是流通中的现金,M1 包括 M0 和活期存款,M2 则在 M1 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情况。
金融创新也是近年来货币金融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变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等。
《货币金融学》笔记摘抄(3篇)
![《货币金融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fc63b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07.png)
第1篇一、货币金融学概述1. 货币金融学的定义货币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发展、运行规律以及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
2. 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内容(1)货币的产生与发展(2)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3)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4)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5)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二、货币与货币制度1.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种广泛接受、用作支付手段、价值储存和计价单位的特殊商品。
2. 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方便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2)价值储存:保值、增值。
(3)计价单位: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3. 货币制度的类型(1)金属货币制度:以金属货币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2)信用货币制度:以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3)法定货币制度:以政府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1. 金融市场概述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交易的市场。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2. 金融工具概述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包括货币、债券、股票、衍生品等。
(1)货币市场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回购协议等。
(2)资本市场工具:如债券、股票等。
(3)外汇市场工具:如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
(4)衍生品市场工具:如远期合约、掉期合约、期权等。
四、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1. 金融机构概述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
2. 金融机构的类型(1)存款性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储蓄银行等。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
3. 金融机构的业务(1)存款业务:吸收公众存款,为公众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2)贷款业务:向企业、个人提供贷款。
(3)投资业务: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
(4)结算业务:为客户提供资金清算、支付结算服务。
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1. 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货币金融学》重难点解析笔记2
![《货币金融学》重难点解析笔记2](https://img.taocdn.com/s3/m/92bac735482fb4daa58d4bf3.png)
《货币金融学》重难点解析笔记2第0-1节利率的作用0-1-1 ) 发挥作用的条件1、关键:微观经济个体对利率敏感2、金融市场发达,利率变动直接导致资本流动3、利率种类的多少,利率市场化程度0-1-2 ) 利率的作用*金融学考研教材《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1、调节消费与储蓄(Y=C+S,经济学对于储蓄的定义)2、调控投资3、干预通胀与通缩4、通过影响金融机构资产组合(企业贷款vs.政府债券),实施货币政策假设政府提高利率,债券的收益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将增加债券比例,减少贷款,从而减少货币创造,进而减少货币供给。
这实际上就是利率影响货币供给的微观机制。
因此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给是一致的政策,可以相互替换。
5、影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第0-2节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简单说来就是银行能够根据经济和市场变化,调整银行不同期限、不同结构的贷款和存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利率是可以自由浮动的,这是制度安排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具备利用利率作为资金成本自主定价的能力,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是利率能否真正市场化的关键。
中国的利率体系,现在除了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类利率是基本可以浮动的。
即从制度上说,中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
但是长期以来,“新兴加转轨”时期的经济体系中的非市场化成份较多,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利率只是计算利息的指标,并没有被作为资金价格用来控制成本和风险,利率并没有发挥的市场价格的功能,银行也没有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风险调整利率的能力,利率在操作层面上实现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
具体来说,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
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1978年—1993年):经过近15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
《货币金融学》笔记
![《货币金融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4d110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c.png)
《货币金融学》笔记货币金融学,这门学科就像是一把钥匙,能为我们打开理解经济世界运行规律的大门。
首先,我们来聊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易的“钱”。
但它可不仅仅是一张张纸或者一个个数字,它有着重要的职能。
价值尺度是其首要职能,商品的价格就是通过货币来衡量的。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货币来标定价格,我们怎么知道一件商品到底值多少呢?交易媒介则让我们能够方便地进行买卖。
以前的以物易物多麻烦呀,有了货币,交易变得简单高效。
贮藏手段使得人们可以把财富以货币的形式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支付手段让各种债务关系能够得到清偿,比如工资发放、租金支付等等。
接下来,说说货币的形式演变。
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像贝壳、牲畜,到金属货币,如金银铜,再到纸币,以及现在的电子货币。
每一次演变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比如电子货币的出现,让支付变得更加便捷,我们出门甚至不用带钱包,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
利率,这可是货币金融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它就像是经济运行的指挥棒。
简单来说,利率就是借贷资金的价格。
利率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的储蓄和投资决策。
当利率较高时,人们更愿意储蓄,因为能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而企业可能会减少投资,因为借贷成本增加了。
相反,低利率会刺激消费和投资。
再讲讲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资金调配场所,把资金从有多余资金的人手中转移到需要资金的人手中。
股票市场让企业能够筹集资金来扩大生产,投资者也有机会分享企业的成长收益。
债券市场则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
货币市场则满足了短期资金融通的需求。
金融机构在货币金融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商业银行是我们最常见的金融机构之一,它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在货币创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还有投资银行,帮助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
保险公司为人们提供风险保障。
中央银行更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
它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比如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
2017年金融考研专业课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学长笔记
![2017年金融考研专业课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学长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d765e95e53a580216fcfe85.png)
4. 独立性较大的:美,德;较小:意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极大独立性。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过程
1. 参与者:中央银行,银行(存款机构),储户。 2. 美联储资负表:资产——政府证券,贴现贷款
负债——流通中现金 C,准备金 R——高能货币 3. 控制基础货币(以资负表的变化表示)
1)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购买对准备金的影响取决于债券出售方将销售所得货币 以现金还是存款形式持有。但对基础货币影响相同(等量规模)。
结论: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比准备金更为确定。 2)贴现贷款:不能完全控制,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借款与否及借款规模(被动)。 3)浮款:美联储支票清算过程中银行准备金暂时的增加额。 4)美联储的财政存款。 美联储控制基础货币能力概述:MB = 非借入基础货币 MBn + 借入准备金 BR
中介指标:指既能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左右,又能与政策目标紧密相关,能有效传导
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
国际政策协调:狭义指各国在制定国内政策过程中,通过磋商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设置。
广义指在国际范围内能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既不造成通胀也不造成通缩的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1. 货币政策有很长的时滞。 2. 没人知道真是的经济模型是什么样的。 3. 经济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泰勒规则的系数不可能一成不变。 4. 次贷危机要求货币政策作出调整,不应使用一成不变的自动制定机制。 3)例题:假定均衡的实际 iff 与适当的通胀目标均为 2%,缺口权重均是 0.5,
《货币金融学》笔记共83页word资料
![《货币金融学》笔记共83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2cfdd9bf78a6529647d53c0.png)
《货币金融学》笔记说明:里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西财的书来总结的,然后在总结书本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些知识点,同时不可避免的有些知识点是有所遗漏的,遗漏的知识点不是说不会考到,同学们有空可以自己总结了补充上去。
其次,请不要把这份笔记传到公共论坛等地方。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第二章货币一)名词解释1、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价值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或偶然的价值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到货币的四个阶段)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具有和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3)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一般财富的象征。
2、代用货币(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五阶段)代用货币即代替贵金属货币来执行货币相关功能的货币,主要指的是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不足值的铸币也应属于代用代币)3、银行券银行券是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以自身信用为基础而签发的债务凭证。
4、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也称不兑现的纸币,是指以信用为基础,通过信用(贷)程序发行的、在流通中执行交易媒介和延期支付功能的信用凭证。
主要特征有:1)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外,信用货币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不可兑现的、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2)信用货币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形态(不再依附于贵金属);3)信用货币是管理通货;4)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发行者负债,持有者是债权)5)从货币可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角度来说,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6)以活期存款为基础的非现金计算居主导地位;7)信用货币的发行主要遵循的是经济发行的原则。
5、管理通货管理通货是一种这样的通货:相对于贵金属货币与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不再具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发行过多的信用货币会沉淀在流通领域当中,政府在信用货币面前,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对货币量的调节来实现自己的政策意图。
6、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就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存款货币进行储存和处理,目前主要有智能卡和网络货币两种类型1)智能卡也称电子钱包,它实际上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的一种金融卡,通过此卡,用户可以完成交易、提取现金和办理转账等功能;2)网络货币是依附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数学货币。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bd704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3.png)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货币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货币政策等领域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我读了一本相关的书籍,从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见解,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首先,书中阐述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五大职能。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乃至如今的电子货币。
货币的供应量和流通速度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多或过少的货币供应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金融市场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
债券市场是企业和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其利率水平反映了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关系和信用风险。
股票市场则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企业成长收益的机会,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较大,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
外汇市场是不同国家货币兑换的场所,汇率的波动会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重要影响。
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实现了资金的融通和配置。
投资银行则在企业的并购、上市等业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而庞大的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对于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监管部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等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在经济过热时,央行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时,央行则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
书中还探讨了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实际需求,导致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中央银行——第十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中央银行——第十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https://img.taocdn.com/s3/m/7b13a1c758fafab069dc02b3.png)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中央银行。 ②1948 年 12 月 1 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时统一人民币发行权。 1948~1978 年间,与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体制相适应,我国金融制度采取了高度集中
民银行法》,第一次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地位 1.中央银行的性质 (1)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实质上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中央银行作为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银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 高管理机构,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事业的部门;②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 政策,监管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③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 济生活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④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又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国家机关,因为:①中央银行不是单凭行政权力行使其职 能,而是通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等多种手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引
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大一统”金融管理体制。 1979~1982 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也相继展开,各专业银行和其
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 1984 年 1 月 1 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我国的中央银行
制度由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正式转向单元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1995 年 3 月 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1946 年至今)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主要体现在: ①中央银行的国有化 ②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直接受国家的控制和监督,其最高领导 者一般由国家任命。 ③强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既具有全局性的调控功能,又具有局部性的结构调控功能;形成了多 元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剥离其金融监管职能,中央银行集中精力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 ④中央银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 ⑤跨国中央银行的出现 跨国中央银行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 央银行职能。 跨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 监督各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成员国政府进行融资,办理成员国共同商定并授权 的其他金融业务。 欧洲中央银行是目前唯一的一家跨国中央银行。 3.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中央银行的萌芽 ①清政府垮台之后,大清银行被北洋政府改组为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共同承担中央银 行的职责。这一时期,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尚处在萌芽阶段。 ②国民党政府的中央银行,享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等特权,并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货币金融学的读书笔记
![货币金融学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67037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1.png)
货币金融学的读书笔记货币金融学的读书笔记篇1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货币金融学》的书籍,该书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所著,主要介绍了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现实应用。
这本书主要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首先,货币是理解金融体系的基础,该书详细阐述了货币的定义、职能和类型。
其次,金融市场涵盖了股票、债券和外汇等主要金融工具的定价和交易机制。
最后,金融机构部分介绍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和监管环境。
书中的重点概念包括利率、货币供应、中央银行、市场均衡等。
我通过阅读该书,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书中阐述了利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它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这使我明白了利率政策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性。
此外,我也了解了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调节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
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疑惑,例如,在理解货币供应的影响因素时,我有些困惑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区别。
但经过深入阅读和研究,我逐渐解开了这个谜团。
此外,我也对书中提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后续的研究中深入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
总的来说,《货币金融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它简洁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使我深入了解了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虽然这本书并未涉及最新的金融科技发展,但它为我在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建议作者在未来的版本中可以加入一些现代金融科技的内容,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货币金融学的读书笔记篇2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在深入理解货币金融学之前,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仅限于表面。
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这本书时,我对这个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货币金融学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我理解了货币在经济中的角色。
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充当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易工具。
在市场上,货币充当价值尺度,使人们能够比较和衡量商品的价值。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与经济)【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与经济)【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5adee4a172ded630a1cb609.png)
第一章金融与经济1.1 复习笔记一、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1.货币和经济的联系(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
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
虽然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时点上测得,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的财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是,货币只是财产的一小部分。
“富”是指财力,人们拥有的财富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收入是经济主体通过交换或其他规定(如税法)所得到的财产,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但人们绝不会认为经济主体的收入就只是其所得到的货币。
(2)货币和经济周期通常,在经济高涨和繁荣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往往会加快,而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又往往会减慢。
因此,人们可以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趋势来预测经济走势,还可以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预测物价的变动。
(3)货币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当总产出或有效总供给不变或者供给增长跟不上需求增加时,则会导致物价上升,甚至通货膨胀。
而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则会引起货币流量缩小,如果没有及时注入足够的购买力,则会引起总需求下降,导致物价下跌,甚至引起通货紧缩。
(4)货币和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当货币供给增加,超过货币需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当货币供给赶不上货币需求时,利率就会上升。
(5)货币政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将货币对经济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人们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使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调节利率水平等,进而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达到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银行的功能(1)中介功能银行发挥的中介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用中介,即银行主要采用吸收存款等方式集聚资金,用贷款的方式运用资金,调剂社会资金余缺;二是支付中介,即银行采用吸收活期存款的方式为客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以达到节约现金流通费用的目的。
能够充当支付中介是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0ca2e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a.png)
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货币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学科,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读了相关的书籍,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提到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让我们能够衡量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流通手段则使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贮藏手段帮助人们保存财富;支付手段在信用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世界货币则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每一次变革都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用是货币金融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
信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基于商品交易产生的信用,它在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行信用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等特点。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如国债的发行。
消费信用则为消费者提供了提前消费的可能,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过度负债等。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主要交易工具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同业拆借等,其特点是流动性强、风险低。
资本市场则是长期资金市场,如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企业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了渠道。
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金融市场也存在着风险,如市场波动、信息不对称等,需要有效的监管和调控来保障其稳定运行。
在货币金融学中,银行体系也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实现资金的融通。
中央银行则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等重要职责。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指央行是垄断货币发行权,决定货币供应量的银行。
(发行货币是央行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央行区别于商行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独特之处)。
职责:①发行统一货币,适度掌握货币发行数量,调节货币流通总量。
②调节流通中的货币结构
在其它负债不变的情况下,央行发行货币,就增加相应数额的资产;在其它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央行发行货币,就减少相应数额其他负债。
2.银行的银行
职能:1)存款准备金中心:设立存款准备金的目的:①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②有利于央行根据宏观政策调整准备金率,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③增加央行的资金实力。
2)最后贷款人:指当商行发生支付困难,央行有义务提供资金支持使其摆脱困境,避免支付链中断,导致金融恐慌。
(确立了央行在整个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通常采用再贴现和再抵押的方式提供信贷。
3)清算中心:采用差额结算法完成清算。
—作用:加快资金周转,节约现金使用,减少清算费用,全面、及时了解和简单商行的经营活动。
3.国家(政府)的银行:1)制定执行货币政策2)代理国库3)政府融资4)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最终目标
定义: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目标:1.稳定物价。
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以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
(一般要求物价上涨率在2%-3%以内)
2.充分就业。
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自然失业率4%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就是实现本国对外经济往来中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大体平衡或略有顺差、略有逆差,避免长期出现大量的顺差或逆差。
(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2)物价稳定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
1. 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控性(2)可测性(3)相关性(4)抗干扰性(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2.中间目标:(1)近期目标(操作目标):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银行准备金: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
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窗口,调节准备金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影响货币总量。
可测(记录报表)、可控(公开市场业务)、相关(基础货币-货币总量)
基础货币:现金+银行准备金
可测(央行资产负债表)、可控(现金直接控制)相关(货币乘数)
(2)远期目标(效果指标):长期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长期利率:主要指中长期债券利率
可测(市场信息-代表利率)、可控(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供求-短期利率-长期利率-时滞-预
期等因素影响)相关(投资、收入水平)效果难于判断
货币供应量:
调控:直接/间接(准备金-信贷规模)
可测(央行、商行资产负债表)、可控(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制度)、相关(社会有效需求-指标口径)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90年代:贷款规模=现金+存款
丧失相关性和可控性:储蓄主体—居民;多元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外汇资产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远期目标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操作目标为短期利率和基础货币
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四:货币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及运用
1.存款准备金政策(宏观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特点:1)操作简单,但这一政策工具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威力巨大3)扰乱金融机构正常财务计划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通过贴现业务获得的票据再卖给中央银行的行为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特点:“告示性效应”:再贴现率的变动可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央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
局限性: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
2)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中央银行若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3.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公开市场政策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其优点在于: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政策具有主动权。
3)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进行调节,政策灵活。
4)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能产生一种连续性的效果,这种效果使社会对货币政策不易作出激烈反映。
五.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
1. 货币政策的时滞:内在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外在时滞
2. 合理预期因素的影响:公众的反应抵消效果。
3.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一.中央银行的的组织形式及代表国家
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全国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并由其全面形式央行权力,履行央行全部职责。
特点:央行权利高度集中。
代表国家:美国,德国。
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央行于商行职能集中一体的央行制度。
代表国家:前苏联,东欧各国
准中央银行制度:由几个履行有限中央银行职能的类似央行机构共同组成一国的中央银行体系。
代表国家:新加坡,中国香港。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由几个国家共同组成一个货币联盟,并由其成为成员国执行央行职能。
代表国家: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地区。
欧洲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美国模式)
2)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财政部但具有相对独立性。
(英国模式)
3)中央银行隶属财政部独立性较小。
(日本模式)
4)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与财政部并列.(中国模式)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收入↑
2.资产价格渠道
①汇率渠道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 ↑→r(利率)↓→e(汇率) ↓→NX(净出口) ↑→y(总收入) ↑
②股价渠道
托宾q=企业的市场价值/重置成本,q>1,投资增加(反之,选择并购)
托宾的q理论:股价对投资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 ↑→Pe(股票价格) ↑→q↑→I(投资) ↑→y(总收入) ↑
消费的财富效应理论:股价对消费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 ↑→Pe(股票价格) ↑→财富↑→消费↑→y(总收入) ↑。
3. 信贷渠道
①银行贷款渠道
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 ↑→银行存款↑→银行贷款↑→I(投资) ↑→y(总收入) ↑。
②资产负债表渠道
股票价格,现金流,通货膨胀
四.货币政策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