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大街街巷历史及其地名文化特色1

合集下载

《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规划公布《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五日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1)赣州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包括赣州市域范围,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2)赣州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辖区范围,面积约为597.02平方公里;(3)赣州历史城区保护规划,范围为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约为3.22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年);(7)《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8)《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2007年);(9)《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9年);(10《赣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07年修编)。

第三条规划原则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地域特色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原则,以及保护规划管理的分类别原则。

第四条规划内容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下列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等。

第五条规划目标保护主题:保护赣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宋代遗存和明清至民国的古城民居风貌景观, 保护并充分挖掘其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多元性文化内涵。

保护基本点: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杭州衙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
化旅游品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经
济收入。

首先,要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需要挖掘杭州衙前的红色历史。

杭州衙
前曾是中国革命先驱周恩来同志的工作地点,他曾在杭州衙前开展了多次革命活动。

此外,这里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有许多革命先烈的事迹。

其次,要建立起高品质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这些景点可以让旅游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杭州衙前的红色历史。

另外,可以
在杭州衙前打造一些文化体验项目,如身临其境的红色文化演出、体验式博物馆等,让旅
游者能在互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在推广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时,可以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推广。

线上推广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进行,加强品牌宣传与形象建立,增加消费者的了解与认可。

线下推
广可以采取营销活动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到场参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亲和力。

最后,为了保持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这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方式实现,提高公众对红色文化价
值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社会氛围。

总之,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需要进行多维度的工作,包括挖掘红色历史、打造高品质的旅游项目、线上与线下的推广以及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等。

只有在这些
方面都做得出色,才能够打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

苏州各路名的由来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为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白塔东路:由原东白塔子巷、中由吉巷、二门口合并而成。

原东白塔子巷有白塔,由塔得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白塔西路:由原西白塔子巷和古市巷合并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西路。

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

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休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

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

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

因古景德寺而得名。

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研究

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研究

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研究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确地评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

文章通过对各类国家及地方规章中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定义及确定标准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标准,以期对我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标准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开展在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多次在全国各大会议及重要讲话中被提及,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2021年1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

目前拥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15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湖南省作为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历史遗存丰富多彩,仍有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有待被挖掘、保护。

2、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现有标准研究2.1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的现有标准研究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02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法》,“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遗存保护与利用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遗存保护与利用
表1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遗存基本信息统计一览表门牌号码年代层数层结构功能建筑面积m2建筑质量攀高铺58清2砖木居住608差攀高铺25民国2砖木居住360好攀高铺24清1砖木居住490中姚衙前55清1砖木居住150差姚衙前58清2砖木居住280差姚衙前71清2砖木居住560差姚衙前5清12砖木居住590差姚衙前1清2砖木居住470差嘶马池1清2砖木居住573中嘶马池2清2砖木居住573中嘶马池3清2砖木居住668差嘶马池4民国2砖木居住400好方杆巷7清1砖木居住640差方杆巷8民国2砖木居住730好纸巷1清2砖木居住540差纸巷3清2砖木居住240中阳明路骑楼民国23砖木商住2532好天王寺1清1砖木居住800差曾家巷1618民国12砖木居住840好坛子巷22民国2砖木居住270中坛子巷29清2砖木居住260差赣州骑楼民国2砖木商住好东园古井宋章贡区桥儿口纸巷曾家巷姚衙前汇合处市级文保单位古树共计20棵嵯峨寺小学内的古榕树为文保单位2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遗存的价值分析21文化价值人们的居住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物质文化现象因社会文化政治种族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个人居住行为通过这些行为迹象表现出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不同时期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点
保护与管理 /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遗存保护与利用
司海涛1,彭 琦1,徐晨宇2 (1.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2.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 随着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力度的增强,“存量挖潜”的城市发展趋势明显上升,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志码:A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of Yaoyaqian

天井几何形态对赣南传统民居风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彭氏宗祠”为例

天井几何形态对赣南传统民居风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彭氏宗祠”为例

13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8想与本土的文化不断磨合,在建筑营造领域碰撞出火花,创造出大量赣南地域特有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是赣南地区居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于是,引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该地居民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如吴庆洲的《中国客家建筑文化》、潘安与郭惠华所著的《客家民居》、卜奇文的《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研究》等,纵观学者们的书籍及相关文献,大多比较注重客家文化习俗、建筑形制和类型等方面的研究[2],而对赣南民居的空间格局和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与其相关的技术性数据和关注。

1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天井概况为了能够更精确地掌握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民居的天井状况,对该街区现住房居民以走访、实地测量及现场拍照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居建筑沿街而建,因而建筑的通风主要通过天井和沿街面的门窗实现。

紧凑的平面布置能让建筑物的遮阳效果更好,但由于天井面积狭小,在降低太阳直射的同时,也减小了建筑内的通风量。

而门窗多为木质材料,且门窗的开口面积略小,不利于室内外空气的流通,无法达到人体所需的通风量。

在闷热的夏季,室内上午较为舒适,但是下午便闷热难耐,需借助机械设备输送风量。

然而,随着机械送风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仅增加了能源的损耗,还因机械设备的存在影响了街区的传统风貌。

2客家传统民居风环境模拟策略鉴于中国民宅类型繁多,并且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地区,摘要 本文以赣州市章贡区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彭氏宗祠”为实例,对其进行实测和仿真模拟,以天井进深面宽比为主要控制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并结合CFD 仿真软件,对彭氏宗祠的风环境进行模拟。

对模拟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天井进深面宽比为3:2的赣南传统民居风环境理想模型,以期为赣南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改造设计思路。

关键词 客家传统民居;彭氏宗祠;面宽进深比;通风模拟中图分类号 TU241.5;TU119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CFD 技术的赣南乡村现代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GJJ170523);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VR 数字化技术的赣南围屋建筑风貌保护与传承研究”(GJJ200883)DOI 10.19892/ki.csjz.2023.08.34Abstract This chapter takes “Pengshi ancestral temple” inYaoyaq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Zhanggong District, G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measures and simulates it. Taking the depth to surface width ratio of the patio as the main control factor, the paper simulates the wind environment of Pengshi ancestral temple by establishing an ideal model and combining with CFD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simulation values. The ideal wind environment model of Gannan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with a depth to surface width ratio of 3:2 is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transformation design ideas for the protection of Gannan traditional folk houses.Key words Hakka traditional residence; Pengshi ancestral temple; Face width depth ratio; ventilation simulation明末清初年间,闽、粤、湘等地的大批客家人移入赣南区域,这些新移居过来的客家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家地区传统的住宅样式来修建住宅[1]。

萧山衙前之异样风光——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旧址

萧山衙前之异样风光——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旧址

萧山衙前之异样风光——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旧址
陈金冠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1993(0)3
【摘要】衙前镇,位于萧山市东郊,是浙东运河沿岸的一个农村小镇,这里交通发达、河港纵横、石桥林立、老街依然,狭长的石板路、南来北往的出畈大船和乌篷小船、高挂河上的渔网,给这个农村集镇增添了几许水乡风味。

而这个集镇更富魅力、更
耐人追寻、探究的是它曾经有过的一段光彩夺目的历史。

那是1921年9月27日,上千农民云集在衙前的东岳庙(又称“成虎堂”。

【总页数】2页(P48-49)
【关键词】衙前;石板路;浙东;农民运动;农村集镇;运河沿岸;沈定;庄严宣告;中国革命史;国民革命
【作者】陈金冠
【作者单位】萧山市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知识分子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典范——以杭州萧山衙前农民运动为例 [J], 陈志

2.保护萧山衙前镇“张夏行宫”古壁画 [J], 吕洪年
3.纪念衙前农民运动明年系列活动在浙江萧山举行 [J],
4.萧山衙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 [J], 楼可烽; 姚泽君; 童洪圳; 徐木兴
5.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三靠"铺就共富路 [J], 施海勇;杨芳;黄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杭州衙前是一个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地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留下了许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这里的红色文化传承了革命先辈的精神,激励着当地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是地方的精神支柱,承载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

在当今社会,红色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热点之一,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推广,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展望未来,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成为一张璀璨的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探寻。

1.2 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体验这里独特的红色文化。

通过发掘红色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如何提升杭州衙前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如何有效地利用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提出】让我们共同开展这项挑战,为杭州衙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红色文化的重要性红色文化是指以革命、建设、改革为主题的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文化形式。

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团结,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杭州衙前来说,红色文化更是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

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杭州衙前留存着许多红色文化遗迹,如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就是要充分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感受革命历史的伟大意义。

衙前: 从“第一次”的记忆中汲取力量

衙前: 从“第一次”的记忆中汲取力量

衙前:从“第一次”的记忆中汲取力量作者:余安迪来源:《杭州》2019年第38期在杭州萧山区衙前镇,如果你问起有关“衙前农民运动”的历史,不管是年轻人,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几乎都能给你自豪地说上一大段。

那是一段丰富的、难以忘怀的珍贵历史。

近百年前,那些“第一次”的壮举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人。

四个第一,书写党史难忘一页那是1921年9月,中共一大召开后仅两个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在衙前火热展开。

这场运动书写了党史上的“四个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个成立的农民协会、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第一个农民革命运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农民子女小学校。

这是一段让衙前家家户户都引以为傲的红色记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有先见的衙前人,就已经开始谋划对这段珍贵的历史进行保护和传承。

他们相信,这些看得见的建筑、看不见的精神,都将以其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10年深耕,打造“一馆四点”红色景观如今,在衙前红色旅游景点布局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已经形成了“一馆四点”景观规划:“一馆”就是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四点”分别是农民协会旧址、李成虎墓、李成虎故居、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

在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工作多年的周春晓告诉记者,近些年,衙前人在红色资源的保护中,下了不少功夫,“作为一馆四点最核心的景观点,仅是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前后就经历过四次修建和改造。

”1999年,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老馆)开馆。

2006年,为纪念衙前农民运动85周年,当地政府重新修缮文物旧址。

2011年,衙前农民运动90周年学术研讨会后,衙前又建造了红色衙前展览馆,直到三年前,还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对原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和红色衙前展览馆进行了两馆合一,新增语音讲解、手机扫码收听服务。

以期通过整合,提升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的现代化水平。

衙前镇不大,“一馆四点”的位置也较为集中。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空间格局摘要赣州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其独特的承载历史信息的一面。

因历史原因,赣州城市格局具有宋城特色;因地理原因,城市整体风貌具有岭南特色。

因此本文在分析赣州市总体格局后以文清路(宋称“阳街”)和具有岭南风貌的阳明路——标准钟为例简单分析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老城;赣州1 背景赣州位于江西省的南部,建于西汉高祖六年,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宋代三十六大城市之一,城市结构在宋代已基本形成,老城的主要街巷成型于宋、成熟于明清,构成了清晰的城市道路骨架。

现在的赣州市区主要分为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部分。

其中河套老城区(以下简称老城)是在宋代的城市格局上发展而来,保存较为完整。

老城为不规则形,四面被城墙包围,1958年时西、南面的城墙被拆除,现在仅剩靠近章江、贡江的两面的部分城墙,而这部分宋代城墙乃国内孤例。

老城的格局沿用了宋时的六街,即阳街、阴街、横街、长街、剑街、斜街,而阳街也就是老城最重要的商业街——文清路商业街,其他老街也是重要的干道或商业街。

充分说明了赣州的老城仍然很好地沿袭了建城之初的街道格局,基本的居住和商业功能也因此而沿袭下来,没有太大的改变[1]。

2 文清路历史街区改造工程赣州老城最主要商业街文清路即古代赣州的“阳街”,作为宋城最具代表性的六街之一,如今也仍在使用并且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1年底,赣州市对这条重要街道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造。

改造路段为文清路与厚德路的交点至与南京路交点。

原计划是将文清路到南京路路段的道路部分作为步行街,结合立面改造工程将文清路打造成具有宋城特色的商业街模式。

到项目实施完工之后,步行街的设计并未在地面实现。

笔者推测原因:文清路为老城区最重要的商业街,在多年发展之后,本身道路宽度已难以承载如今较大的车流量,若再将此段繁忙路段改为步行街,将对老城区的交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后期的改造设计中,原规划步行街的路段仍为车行道路,并向两边各拓宽了一个车道、在地下建造一条地下商业街,有二十多个出入口与地面的文清路连接,通过这种地面地下的方式达到设计目标。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杭州衙前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曾经是明清两代的县治所在,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当今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将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历史文化杭州衙前作为明清县治所在地,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红色旧址和革命遗迹,而且还有众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光绪皇帝践祚之地牌坊、岳飞武庙、朱仙镇革命旧址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杭州衙前的独特魅力,为其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二、旅游资源杭州衙前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如红色旧址、革命遗迹、历史文物、古迹等。

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潜力。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当年的红色革命历史,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领略到杭州衙前独特的历史风貌。

三、品牌建设要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首先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品牌建设策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在品牌建设方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推广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展示其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2. 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红色文化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红色革命历史展览、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文化体验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和印象。

3. 旅游产品:推出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如红色文化主题旅游路线、红色文化主题旅游套餐、红色文化主题旅游活动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 品牌形象: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如标志、标识、宣传资料等,展现出杭州衙前独特的红色文化魅力和历史风貌。

要打造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需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文化活动、旅游产品、品牌形象等策略,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长期发展和持续壮大。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摘要】杭州衙前是一处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方,通过挖掘这些资源、建设景点、推广营销策略、提升游客体验以及加强品牌建设,可以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目的说明、意义分析入手,着重介绍如何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景点、制定营销策略、提升游客体验以及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从而展望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前景和杭州衙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策略。

在未来,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将不断发展壮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关键词:杭州衙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挖掘资源、建设景点、推广策略、游客体验、品牌建设、发展前景、建设策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杭州衙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革命活动地之一,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总部所在地。

这里凝聚着大量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遗迹,如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革命先烈曾在此战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杭州衙前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学习和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和崇高理想。

目前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更加深入挖掘和推广,以打造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景点,推广营销策略,提升游客体验以及加强品牌建设,全面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为其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方向。

1.2 目的说明目的说明: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旨在充分挖掘和传承杭州衙前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弘扬革命先烈的光荣历史,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红色景点,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增加地方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广杭州衙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杭州衙前,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城,曾经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如今正逐渐成为一处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而如何打造杭州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衙前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一些参考。

一、历史沿革杭州衙前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处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曾经是孙权的战略要地。

在历史上,杭州衙前是江南的政治中心,曾经是杭州的县治所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近代,杭州衙前在革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曾是革命先烈们的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

二、文化遗产1. 红色革命历史在杭州衙前,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曾是革命先烈们的革命根据地。

这里有着许多红色革命的重要遗迹,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碑、纪念馆等,这些都是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对于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古建筑文化在杭州衙前,还保存着许多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包括了明清时期的古宅、古亭、古桥等,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对于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旅游资源1. 自然风光杭州衙前地处江南水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树林、古老的房屋,在这里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得这里成为了一处宜人的旅游胜地。

2. 旅游项目在杭州衙前,还有着许多丰富的旅游项目,如茶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红色革命文化参观等,这些旅游项目都能够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

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议1.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杭州衙前而言,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应该在挖掘这些资源的充分彰显其红色文化的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2. 传承红色文化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要注重对红色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如文化展览、文化活动等,将红色文化传承给后人,并使其成为杭州衙前旅游的一大特色。

萧山个镇、个街道地名由来,萧山人必须了解一下

萧山个镇、个街道地名由来,萧山人必须了解一下

萧山的政区地名,历两千余年且多有演变。

萧山的镇街得名有的来自山水,如临浦、浦阳、北干、蜀山、河上;有是来自市政建设,如城厢、义桥、闻堰;有的来自官衙,如衙前、所前;有的来自生产活动,如瓜沥、新塘、义蓬;有的来自江潮文化和氏族文化,如靖江、楼塔、南阳。

近代,因围垦海涂而出现“宁围”、“新街”、“前进”等地名,其中的一部分演化成政区地名。

丰硕的政区地名中,可以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堪称“活着的化石”,是萧山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年,闻堰、宁围、新街撤镇设街。

萧山由15个镇、11个街道调整为12个镇、14个街道。

快来看看你所在的镇街地名是怎么来的吧!(据萧山发布)▲城厢街道前身为城厢镇,是一个古老的县城。

因其管辖范围包括城内及近郊,故名城厢。

街道沿袭镇名。

▲北干街道因街道地处北干山之北,故名。

▲蜀山街道因境内有西蜀山而得名。

▲新塘街道1950年2月设乡,乡镇府驻地塘里陈村,因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故冠以“新”字,称“新塘乡”。

另据《萧山县地名志》载,相传宋代塘里陈村东面有块田畈,地势低洼,称镬底畈,当时曾筑起一条围塘,取名“新塘”,乡以此得名。

街道沿袭乡名。

▲义蓬街道旧时,这里是钱塘江滩涂,经开发为义盛、头蓬两个镇。

义盛是由“姚义盛”水作店的店号演化为镇名;头蓬是盐民在这滩涂上刮盐泥、滤盐卤而堆起的头一个泥蓬的地方,故名。

两镇合并时各取一字称“义蓬镇”,街道沿袭其名。

▲南阳街道相传从前有惠南、惠阳两兄弟在此开荒定居,随后陆续有人迁此,遂成村落。

当地群众为纪念他们,将两人名字的末字组成“南阳”地名。

▲靖江街道因古时地处钱塘江边,常受江潮冲击,当地百姓为求安宁,祈求江神保佑,故在此建造庙宇,名曰“靖江殿”,故名。

▲河庄街道相传青龙山附近旧有村落沿河而建,故城“河庄”。

▲前进街道因当时紧靠钱塘江,还可继续向前围垦,故名“前进”。

▲新湾街道相传清道光年间,梅西老埠头孙氏家族开挖一河,称“孙湾”,当地“孙”和“新”谐音,故称“新湾”。

我的家乡衙前革命之国作文

我的家乡衙前革命之国作文

我的家乡衙前革命之国作文今天,一上完早上的课就赶去体育馆门口坐上大巴车,去我的家乡“衙前”,其实我之前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

就是知道发音和“牙”相同。

一到目的地,面带微笑的讲解员小姐姐就开始向我们介绍了衙前。

这里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衙前这一地名,唐代已见记载,据《衙前镇志》载,唐咸通二年(861)“军队皆据山布阵,以利攻守,军衙建在近山,以便指挥”。

因聚落在“大衙”之前,因此取名“衙前”。

到了近代,衙前农民运动更是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1年9月,中共一大召开后仅2个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就在衙前火热展开。

短短两个月,衙前的“星星之火” 就以“燎原”之势席卷萧山、绍兴、上虞周边共82个村,并建立了农民协会,开展减租斗争,在全国拉开了党领导下农民运动的序幕。

我才知道,李成虎出生在萧山衙前西曹村(今凤凰村)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李成虎积极响应组织农民协会,动员农户团结起来,同欺压农民的地主、奸商斗争,帮助农民得到应有的权利。

当我们看到李成虎爷爷的雕像,那真是威风啊。

可惜的是,1921年12月,萧山反动当局派秘密警察诱捕了李成虎。

李成虎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遭受严刑拷打,锒铛入狱。

1922年1月24日,病死狱中。

当小姐姐讲到李成虎的监狱生活后,我心中不禁悲愤不已,十分为这个大英雄感到惋惜。

也许是为了让我们开心一下,小姐姐带我们爬上凤凰山半山坡看梅花鹿,“哇!”同学们都无一不发出赞叹,这高高的身子,亮亮的眼睛,真是一只只山林小精灵。

因为其中一只母鹿正在生产小宝宝,我们都不能发出很大声音,我们都轻声细语的在外围看着。

在行程途中,我愉快地认识了一个住在本地的小记者,也向她了解了不少当地的趣闻。

她告诉我她小时候来过这儿,可是之前没现在环境这么好,政府已经来翻修保护过了。

这些令人尊敬的衙前农民英雄,我们要铭记于心,不忘先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

衙前农民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

衙前农民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

衙前农民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
丁晓强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02()1
【摘要】1921年9月爆发的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序幕。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沈玄庐、俞秀松、邵力子、陈望道等都积极地推动并在党正式成立后进一步领导、支持和关注这场运动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运动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他们阐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问题,这具有重有意义。

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沈玄庐对实践中出现的剧烈的阶级斗争的犹疑,影响了这场运动的深度。

【总页数】5页(P35-39)
【关键词】主要领导;中共;先进知识分子;中国革命道路;农民运动;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运动;衙前;邵力子;萧山
【作者】丁晓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K201
【相关文献】
1.知识分子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典范——以杭州萧山衙前农民运动为例 [J], 陈志根
2.浙江衙前农民运动与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比较研究 [J], 殷丽萍
3.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先声——浙江萧山衙前农民斗争概述 [J], 杨福茂;王作仁
4.红色衙前的革命往事——访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 [J], 林军
5.红色衙前的革命往事--访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 [J], 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衙前大街街巷历史及其地名文化特色摘要: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

衙前大街其独特的古街道文化虽然已被历史冲淡,但遗漏下来的痕迹就是历史,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文化资源。

而衙前大街的街巷历史以及古民居建筑群更是岭南居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这些建筑物及其历史发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佛山衙前大街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居民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岭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衙前大街,街巷历史,地名,文化特色1.衙前大街的街巷历史1.1衙前大街的地理位置衙前大街[Yaqian Dajie]在佛山禅城城区东北部。

北连安宁街,南接前锋一巷。

长246米,宽5米。

混凝土路面。

其中衙前大街属永安路地段,隶属永安片区。

衙前大街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已称今名。

因当年清顺治初年曾在此设有佛山同知移驻衙署而得此名[1]。

图1:印有衙前大街的岩石地牌1.2 衙前大街的商业发展佛山作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其城市经济,以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后为最盛。

由此可见,古代佛山也是一个经济发达、市场繁盛的市镇。

据《佛山街略》记载,现今汾宁路、永安路、升平路、筷子路、公正路、福宁路、普君路等地带为当时佛山集贸交易中心。

当时有人认为这里“百货骈集,会城(广州)百不及一也[6]。

”关于佛山镇内在清至民国时代的工商行业,其数量之多当时各行业的列肄贸易集中地点(街道)有几多处?由于沧桑屡易。

它的盛衰情况,与现代对比,也值得研究参考,在清民时代各行业商店、工业(作坊)的列肆集中经营地点。

像正埠码头就是当时消代官吏和中外客商前来采购货物上落之处;接官亭也是绅士在此迎送上司的地方。

亭后有接官厅,厅附近设有市场名“官厅市”,佛山著名特产食品“得心斋猪手”是设在此。

如永安街经营京果海昧、咸鱼、咸杂、酱料、蛋类、凉果、糖果、水龙公所.牛烛等[3]。

此时的衙前大街则由对联,制墨,丝织转为经营纱绸.绳缆、联轴.墨庄居多,其实际性变化不大,只是商业规模有一定量的扩大,其代表性店铺还未浮现。

直到清代科举制时期,当时最大的染纸店之一永兴号设在衙前大街。

当时,需用花红纸甚多,所以在清代中叶花红纸的业务十分兴旺,每年约有几千箱远销东北,华北一带,至清末废了科举,各地停止采购,销路一落千丈。

当时华北曾有办藏设在广州或香港,专办年红纸一种叫洒金笺纸,在清代中叶大量远销东北、华北、山东等地,年中有七八千箱,当时最大的染纸店黄恒利(设在舍人大街),和永兴号,两间至清末因华北的销路断绝,而相继歇业了。

在同治光绪初年的时候,最大的永兴号,是专营云贵生意,其时由陆路经广西百色,用骡马背负货物而运至云南蒙自等地,分销各处,但因道路崎岖,需经二、三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至清末欧洲有了机制洋纸,德国有了洋颜料侵入我国,佛山的染年红纸业由于过去大中型纸店约有三十多家,而减少到约二十间。

主要原因是华北天津开始有了染纸生产以后,不到佛山采购了。

永兴号亦于清末衰落[3]。

1938年,当时佛山则比较妥定,商业活跃,囤积炒卖之风甚盛,而纱布缺乏,、价格昂贵,引起投机商人的野心,由俗称“生公”的经纪将西雄、沙摆等地幸存的纱绸运至佛山售卖,也从而引起附近地区的纱绸给造者在佛山投资设厂。

有西樵人潘相首先集资征份山舍人新街开设大剩一,从西樵搬来织机17合,专营织纱;到1939年,项撷少得的广兴隆号搬来织机20合,司理黄球,在衙前大街开设黄球记,专产绸。

1.3 衙前大街的建筑结构形式及住宅楼宇发展明清时期,佛山的经济较为发达,当时的建筑历史,据“忠义乡志”记载,清乾隆十七年至民国10年(1752——1921),佛山共有二十八铺,1688条纵横交错的街道。

铺屋57509户,人丁307060人。

在这数万间房屋中,以砖木结构为主,钢筋水泥混合结构极少,没有框架结构。

富有人家的主宰,比较讲究外形和室内布局与装饰,外墙多采用磨光砖砌筑或用“壁上磨”。

“壁上磨”墙身平整光滑,灰路清晰、美观。

室内多为三间两廊,有小天井,有的还有小花园。

有一层或两层的楼。

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楼面用杉木或柚木等木料建造,很少使用土石木。

室内地面铺砌“尺三”的白泥阶砖。

外墙多砌石脚;檐口盖有福寿图案的瓦筒;山墙画有花鸟图案的“草眉”,有很多用灰雕,灰色衬底。

普通老百姓的住宅较为简单,单层平房为多,也有的有小阁楼[6]。

由于衙前大街的古民居群建筑物已经进行不同程度的拆迁、重建,已无法了解到该建筑物最原始风貌,仅能从建筑物历史进行介绍。

衙前大街的建筑结构与形式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9年),建筑物基本上以砖木机构为主,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与工艺,住宅的布局和构造都比较简陋单调。

第二阶段(1960—1978年),建筑物逐渐由砖木结构转向砖木水泥钢筋混合结构,楼板除采用浇钢筋混凝土外,大量使用预制混凝土拱板,空心板,水泥钢筋预测门窗框架等。

层顶盖瓦或水泥瓦、天台、地板打水泥或铺阶砖,陆续出现2层,甚至4层的居民住宅。

此外,比较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布局;通风,采光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布局多是一梯多户,有公共走廊。

每户一厅一房或一厅两房。

每层设公共浴室和厕所。

标准较高的则有一厅三房,一厨房一厕所,并有小阳台。

在燎原路、祖庙路、华侨新村及南堤等地都建有这样的住宅。

此期间的建筑发展缓慢,其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改变不大,曾一度兴起水泥预制件热。

天面结构也采用过土法预应力构件。

第三阶段(1979年以后),这是建国以来佛山市建筑发展得最快的时期,因佛山处于抗震7级预防区,建筑物注意了防震。

建筑物的结构已有过去的砖木结构,转变为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处理已普遍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或钻孔桩。

住宅楼宇由原来的居民楼发展到6、7层住宅楼,南北面居多。

同济新村住宅还有设计成Y形的住宅楼。

70年代末,住宅楼的外墙基本上为水刷石或马赛克。

阳台的设计也比较讲究线条、式样和色彩的搭配。

天面多为水泥钢筋捣制。

室内布局形式一般为1梯2户至3户,每户1厅2房,1厅3房,2厅2房,2厅3房,2厅4房等。

图2:衙前大街民居图3:衙前大街建筑群1.4 衙前大街的规划建设及其现状佛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旧城区那些老街便是最好的见证和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活动中心也慢慢地在转移。

今天,佛山城市改造脚步迈得更快更大,在此过程中,那些承载着老一辈人沉甸甸回忆的老街巷的命运各不相同。

有些修旧如旧,被较完好地保存下来,而后又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供八方游客游览,还有些则已湮没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原来的踪迹早已荡然无存,只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

老街老巷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户口本。

它也是城市的典藏宝库与活的档案。

大量的历史信息蕴藏其中,珍贵的文化价值包孕其中,丰富的科技含量分布其中。

位于佛山东北部的衙前大街无论是在建筑、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蕴含着许多考察价值。

整个衙前大街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古街道和宅第民居,体现出佛山古代各阶层人民独具地方特色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集佛山古镇的古文化、古民居的大成,形成一个以反映古代佛山社会生活、家居文化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古街道。

组成由衙前大街,挺进街,光辉街,建红街,星华里,前锋大街,勤俭街的衙前居委会。

佛山市第十二小学,也曾座落在旧城区永安路衙前大街8号,四邻均是居民住宅区。

一九六二年九月,由当时的市教育局利用旧民房创办,并命名为“佛山市第十二小学”至今(文革期间曾由市酒厂溶剂厂接管,同时称酒厂溶剂厂小学).学校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500平方米。

当时有两幢两层砖木结构旧房,总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

学校规模为十个教学班左右,学生300-400人。

首任校长何丽容。

从开办至七十年代初是永安学区办公所在地。

1976年,拆除其中一幢旧房,改建成四层(预制件)教学楼,共16室, 1977年竣工使用。

直至2003年,佛山市政府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升平街区进行规划建设,对部分旧居民建筑进行拆迁和重建,塑造以东方广场为中心的商业中心区[4]。

图4:佛山市1947年、1963年及1983年间城市建设简图图5:东方广场德胜楼图6:佛山市第十二小学旧址图7:前衙前居委会2003年2月的拆迁现场2.衙前大街的地名文化特色2.1佛山地名的划分标准佛山,在我国南方,上古时原是南海中一个小孤岛,由于年长日久沙泥冲积,至秦、汉时始渐成陆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

佛山地方初由渔农村落,而演变为乡、镇,是肇于晋、兴于唐、盛于宋,繁荣于明、清,建国后改称为市,地方比前更加兴盛,有如天壤。

佛山地方,在清代时,镇内工商业集中列肆贸易,民居如鳞、栉,街道四通八达(民国时才有马路),水陆交通便利。

自佛山地名形成以来,无论在文化内涵上还是选字组词上,老地名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反映了地名文化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呈现出原始崇拜期、皇权统治期、工商带动期、商业主导期、红色思潮期、现代文明期等阶段,表现出归并整合、雅化简化、制度化、多元化等形式。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移民迁入、国家政治是老地名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

佛山区域的独特性,使佛山在地名的命名上具有自己独有的区域文化特征。

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冼志”内载,佛山祖庙等28铺大小街道合共有1565条,铺物722376户,大小男女人口307060,(四沙不入内)。

但其中街名不一(问有相同),现将其分类录下,以供参考[5]。

按天文类划分,就有天华里、日华里、日月巷、云巷、朝阳街、里等。

按数目类划分有三友巷,四问巷,五行里,百果园。

万元里等。

按颜色类朱紫里,乌烟巷,青云大、正街。

白米街、巷,金水街等。

按宫室类划分有居仁里,忠义里,花园巷,亭脚坊,太平居,渭正堂,大树堂,松桂里,衙前大街,衙傍街等。

按行业类划分有筷子街,皮箱街等。

按动物类划分有聚龙巷、(里),接龙大街,凤鸣里,石狮街,金狮墼,留鹃巷,麒嶙里。

由上面的资料可以得出衙前大街的名字划分是按宫室类来分类的[2]。

2.2衙前大街名字由来及其文化特色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自然、社会的双属性。

随着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地名由农耕时代向工商业时代迈进,由农村聚落文明向城市社区文明演进,由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由单一的国家政治向多元的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公众治理格局转型。

地名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发展推动了地名的形成演变。

唐宋之前,佛山经济发展相当缓慢,地名的数量和类型也相对很少。

唐宋后,由于佛山农业、手工业、铸造业、商业等迅速发展,地名的数量增多、类型逐渐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