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279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8.png)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学习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3.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默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两篇文章各自的说明内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质疑、思考、实证的科学态度,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在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两篇文章却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介绍相关知识的创作思路。
2.提取关键信息并按要求表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处理,建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和科学精神。
另外,这两篇短文在原文中编排在一起,内容上也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阅读。
建议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通过圈点勾画静心读文,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关键处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
结束本课的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度给一些与此有关的现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适度的扩展,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实证的力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恐龙的突然灭绝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这一课体现的就是与此有关的两则短文,下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提出这两篇课文共同关注的问题──恐龙灭绝,聚焦在这个视野后,可以自然地引出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af65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7.png)
一、教案名称: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奇妙的未来》教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奇妙的未来》,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短文内容,把握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2. 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短文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未来科技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阅读短文:学生自主阅读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奇妙的未来》,理解短文内容。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讲解与解析: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5. 实践与应用:学生根据短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7. 拓展阅读: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未来科技的科普文章或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教案名称: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时间旅行》教学教案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时间旅行》,了解时间旅行的概念和理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教学重点:1. 理解短文内容,把握时间旅行的概念和理论。
2. 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教学难点:1. 短文中涉及的时间旅行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78690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4.png)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及其价值。
1.1.2 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介绍。
1.2.2 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
1.2.3 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的主要观点。
2.1.2 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的深层含义。
2.2.2 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的主要观点。
3.1.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两篇短文的实例。
3.2 教学手段3.2.1 PPT课件:展示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的内容及分析。
3.2.2 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介绍阿西莫夫及其科普短文的价值。
4.1.2 引导学生关注科普短文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4.2 讲解阿西莫夫科普短文4.2.1 讲解第一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4.2.2 讲解第二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4.3 分析科学问题4.3.1 引导学生对两篇短文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
4.3.2 分享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方法。
4.4 课堂讨论与提问4.4.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与分析成果。
4.4.2 回答学生的疑问,解答问题。
5.1.2 强调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5.2 作业布置5.2.1 要求学生阅读其他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加深对其写作风格的理解。
5.2.2 布置相关科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学生对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科学问题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9071b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7.png)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及其贡献。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 教学内容1.2.1 阿西莫夫的生平简介1.2.2 阿西莫夫的科普成就1.2.3 选取两篇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进行详细解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及其科普成就。
2.1.2 案例分析法:分析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表达技巧。
2.1.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阿西莫夫的生平照片、科普作品封面等。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阿西莫夫的科普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及其科普成就。
3.1.2 讲解:详细解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3.1.3 讨论:分组讨论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分享阅读感悟。
3.1.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西莫夫的科普贡献。
3.2 教学安排3.2.1 课时:2课时(90分钟)3.2.2 教学顺序:先讲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及其科普成就,解读两篇科普短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发言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4.1.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的理解程度。
4.1.3 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新观点,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4.2.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2dfbd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d.png)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20xx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1e8d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1.png)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的主要内容。
1.1.2 培养学生对科普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3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的背景介绍。
1.2.2 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
1.2.3 文本中的科学知识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篇短文,了解文章大意。
2.1.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本中的科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短文内容,传授科学知识。
2.2.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2.2.3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手段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3.1.2 辅助材料:相关科普书籍、视频资料等。
3.1.3 网络资源:科普文章、科学实验视频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文本中的科学知识。
3.2.2 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1.2 阅读感悟:评价学生课后作业中的阅读感悟,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4.1.3 科学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中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
4.2.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教学评价和反馈,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5.1.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和目标。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c4144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1.png)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对科普文学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倒退的进化》和《宇宙的起源》。
短文的主要观点和科学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阿西莫夫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短文中的科学概念。
2.2 教学难点短文中的专业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学生如何将科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短文,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据。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观点。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用于展示短文和科学概念的图片和图表。
互联网资源:用于查找和了解相关的科普资料。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阿西莫夫和他的科普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据。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观点,并进行辩论。
4.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理解。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短文的写作质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积极参与,表达清晰,与他人合作。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邀请科学家或科普作家进行讲座,分享科普创作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实验室,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6.2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进行阅读,深入理解他的科普思想和写作风格。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科普短文,向同学分享自己的科学知识和观点。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d7b50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e.png)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篇1 【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2、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通用2篇)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通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6269e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9.png)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通用2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篇1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概述重点难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问题提得不正确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af85d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4.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奇妙的分子》和《原子》。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篇短文进行简要概述。
2. 选择一篇短文,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评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科学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进行科学实验,加深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奇妙的分子》和《原子》阿西莫夫的短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84a9d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6.png)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除了长篇小说以外,他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两篇短篇作品。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篇小说,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幻小说的标准写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幻想象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课前准备:在课前,老师应该把两篇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机器人的智慧》和《女孩与机器人》的相关资料整理好,并且把两篇短篇小说分别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
第一步:导入新知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下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对作品产生兴趣。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读一段科幻小说的开头,带领学生感受科幻小说的神秘感和惊喜感。
最后,通过自己的解释及学生的参与,讲解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阅读两篇短篇小说老师让学生认真阅读两篇短篇小说:《机器人的智慧》和《女孩与机器人》,并通过全班朗读、小组讨论和老师点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一步中,应该着重地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设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探讨小说内容,启发他们独特的思考模式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步:了解阿西莫夫的写作特点和方法接下来,老师可以用之前讲解的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和方法,结合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次深入讲解。
从科幻小说对未来的想象,人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智慧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细致地品味、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步:课堂展示这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所展示的独特思想和主题,还可以帮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鼓励。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想象,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让其他同学对理解这两篇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深对阿西莫夫的理解。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99fea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7.png)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激发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兴趣1.1.2 引导学生理解科幻作品中的科学知识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二、知识点讲解2.1 文本内容分析2.1.1 解读文本的主题和寓意2.1.2 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1.3 探讨文本中的科学概念和社会问题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篇目3.1.1 《倒退的进化》3.1.2 《恐龙无处不在》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理解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4.1.2 掌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4.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本4.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兴趣和热爱4.3.2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4.3.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文本中的科学概念和社会问题的理解5.1.2 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5.1.3 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5.2 教学重点5.2.1 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解读5.2.2 文本结构的理解和分析5.2.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6.1.1 包含文本内容、结构分析、知识点讲解等6.1.2 配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6.1.3 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6.2 相关科幻作品推荐列表6.2.1 包含阿西莫夫其他作品以及其他科幻作家作品6.2.2 用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兴趣6.2.3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幻作品及其主题七、教学过程7.1 导入环节7.1.1 引导学生回顾科幻作品的阅读经历,分享感受7.1.2 简要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7.1.3 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思考7.2 文本分析环节7.2.1 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主题和寓意7.2.2 针对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7.2.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7.3 文本解读环节7.3.1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7.3.2 教师针对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7.3.3 学生通过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7.4 课堂互动环节7.4.1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题解答7.4.2 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7.4.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八、板书设计8.1 文本主题8.1.1 板书文本主题,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8.1.2 配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主题8.1.3 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8.2 文本结构8.2.1 板书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组织方式8.2.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章节设置和线索发展8.2.3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九、作业设计9.1 阅读作业9.1.1 要求学生阅读阿西莫夫其他作品或其他科幻作品9.1.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9.1.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9.2 思考题作业9.2.1 针对文本内容设置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9.2.2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9.2.3 学生通过作业反馈学习效果,教师给予点评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反思10.1.1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10.1.2 教学目标和难点的达成情况10.1.3 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方向10.2 学生学习反馈10.2.1 学生对文本的喜爱程度和阅读体验10.2.2 学生对科幻作品的认知和理解10.2.3 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10.3 拓展延伸活动10.3.1 组织学生进行科幻作品朗读会或讨论会10.3.2 邀请科幻作家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10.3.3 引导学生参与科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1 文本主题:《倒退的进化》和《恐龙无处不在》探讨了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主题。
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dd70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9.png)
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阿西莫夫短文中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2)能够分析并解释短文中的科学现象和问题。
(3)能够运用阅读理解技巧,理解并解读阿西莫夫短文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1. 阿西莫夫短文《倒退的进化》的阅读与理解。
(1)让学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分析短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解释短文中的问题。
2. 阿西莫夫短文《未来的进化》的阅读与理解。
(1)让学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分析短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解释短文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阿西莫夫的简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阿西莫夫短文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短文中的科学问题和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析短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解释短文中的问题。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短文中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评价:(1)教师通过提问和答案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师通过短文填空或选择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 分析与讨论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2)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成果。
五、教学资源:1. 阿西莫夫短文《倒退的进化》和《未来的进化》。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b2cd9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6.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遗忘的盛世》。
(2)能够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和科普理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科普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西莫夫两篇科普短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2)培养学生对科普文章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中的专业知识。
(2)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和科普理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遗忘的盛世》。
(2)收集相关的科普资料和学术观点。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篇科普短文。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科普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谈论对科普文章的认识和阅读体验。
(2)介绍阿西莫夫的科普创作背景和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科普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和科普理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中的专业知识。
5. 课后作业:(2)学生选择一篇科普文章,尝试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科普理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收获。
(2)评价自己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评价同伴的课后作业。
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阅读感悟和分析能力。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d0151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科普文章的兴趣。
3.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科普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传达。
教学重点:1. 阿西莫夫两篇科普短文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难点:1. 阿西莫夫两篇科普短文中的难点概念和知识点。
2. 如何从科普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传达。
教学准备:1. 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2. 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的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阿西莫夫的背景和科普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第一篇科普短文。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短文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3. 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三、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难点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和理解短文中的知识点。
四、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第二篇科普短文。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短文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3. 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三、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难点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和理解短文中的知识点。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科普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传达。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小结(5分钟)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篇科普文章,阅读并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进行传达。
2. 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关键概念和知识点:(具体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阿西莫夫科普短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30827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5.png)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倒退的进化》和《规律的认识》。
(2)掌握科普文章的基本写作技巧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科普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阿西莫夫简介:《倒退的进化》和《规律的认识》的作者,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
2. 《倒退的进化》:文章讲述了生物进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倒退进化,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倒退进化的原因和意义。
3. 《规律的认识》:文章阐述了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西莫夫两篇科普短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科普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倒退进化的原因和意义。
(2)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科普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倒退的进化》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科普作品,分析其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为例,让学生了解科普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八、教学资源1. 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倒退的进化》、《规律的认识》等。
2. 参考资料:关于阿西莫夫的生平介绍、科普作品鉴赏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173c2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f.png)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两篇短文分别是《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
这两篇文章都属于科普说明文,它们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这两篇短文共同体现了作者阿西莫夫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这两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学习科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特点。
例如,《恐龙无处不有》采用了逻辑顺序,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入手,分析推理得出大陆漂移假说,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过程。
《被压扁的沙子》中,作者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如“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研究中的证据分析。
从人文主题上看,这两篇文章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学生可以从阿西莫夫的研究中感受到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勇气。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褶皱(zhězhòu)”“两栖(qī)”等,并能准确理解和运用。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掌握文中运用的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 能够梳理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其逻辑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相关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的联系。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如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还有哪些”,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课外资料进行探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关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最新4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32f4c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0.png)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最新4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一、课前准备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板书课题及作者名)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acd41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a.png)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1.1.2 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1.1.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恐龙无处不在》: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分布和阿西莫夫对恐龙的研究成果。
1.2.2 《被折断的翅膀》:让学生了解鸟类起源和阿西莫夫对鸟类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2.1.1 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在》、《被折断的翅膀》。
2.1.2 相关恐龙和鸟类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1.3 学生分组合作的工具,如白板、彩笔等。
2.2 教学准备2.2.1 提前将学生分组,并分配学习任务。
2.2.2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2.3 安排课堂讨论和展示的时间。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恐龙和鸟类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恐龙和鸟类有什么了解?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知识?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分组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3.2.2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知识点。
3.3 课堂讨论3.3.1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讨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知识点。
3.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中的科学原理和阿西莫夫的研究方法。
3.4 实践与应用3.4.1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3.4.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5 总结与反思3.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知识点。
3.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4.1.2 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信息提取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e6ccbefe4733687f21aaef.png)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解决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1.理解在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两篇文章却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介绍相关知识的创作思路。
2.提取关键信息并按要求表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处理,建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和科学精神。另外,这两篇短文在原文中编排在一起,内容上也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阅读。建议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通过圈点勾画静心读文,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关键处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结束本课的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度给一些与此有关的现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适度的扩展,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实证的力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可以从书本、报刊、电脑等中查找,做好记录。
2. 教师可制作课件。
二、课堂学习
1.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入“恐龙”这一话题。
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亲,还在为做《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挑灯夜战吗,先停下来看看吧,来看看我给大家分享的这个《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看看做的怎么样,有什么不足之处,相互交流一下。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
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点拨1.关于地壳运动。
地壳是由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
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
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
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
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2关于板块运动。
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
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
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
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
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
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
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
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
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
3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
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4.关于课文。
(l)思路剖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
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解说: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2)关于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
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
首先是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
第三是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
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分述。
’(3)关于一些句子。
①“青蛙和蜘蛛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是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释与举例,强调“人人皆知”,以人们常见的“青蛙和错殊”
为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②“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是说明科学家之所以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理由,旨在提醒人们注意。
自读思考
1.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分析作者说明事理的思路。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O (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
()(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3以你身边的生活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
(好说:思考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学会理清
作者的思路,为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为学习课文和学习写作之间架起桥梁;二是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l.略2.(1)列数字(2)举例子(3)作比较3略
看完我这个《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